❶ 古代中國最基本的經濟形式______
古代中國最基本的經濟形式【小農經濟】
小農經濟,屬於是自然經濟,它的特點一是分散,二是生產出來的產品都用來自己消費或絕大部分用來自己消費,而不是進行商品交換,是一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中國封建社會是由在沒有外族入侵的情況下,由奴隸社會逐步發展變化而來的。中國奴隸社會實行的是土地國有制度,國家的全部土地都屬於國家的最高統治者,有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之稱(《詩經·小雅·北山》)。春秋以後,隨著 生產力的發展,原有的土地制度受到破壞,新興的封建勢力在奪取政權後,相繼實行變法改革,確立了土地私有制度,允許「民得買賣土地」。 從這時起,土地私有制度,成為中國封建社會土地制度的主要形式。
土地私有制度的產生.一方面存在小土地私有制。同時也必然導致土地兼並的現象,出現「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的情況。形成了大土地私有制的形式。這些大土地所有者就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地主階級,他們先是以隱戶奴役制的形式,自唐以後又以租佃制的形式剝削在兼並中失去土地的個體農民。因此,中國封建社會的農民一直是由佔有少量土地和生產資料的自耕農和依附於地主階級的佃農(其前身是隱戶農民)兩種人物構成的。但不論是哪種農民,都是一家一戶.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
❷ 中國發展從古至今
中國是世界上文明發達最早的國家之一,有將近4000年的有文字可考的歷史。中國古代史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原始社會(170萬年前-公元前2070年)、奴隸社會(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046年)和封建社會。其中封建社會可分為五個階段:戰國、秦、漢是封建社會形成和初步發展階段。三國、兩晉、南北朝,是封建國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的階段。隋唐五代時期是封建社會的繁榮階段。遼、宋、夏、金、元,是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和封建經濟繼續發展的階段。明、清,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鞏固和封建制度漸趨衰落階段。
❸ 自古以來歷史都是沿著黃河流域發展,是這樣的嗎
是的,因為河流是人們自古賴以生存的地方,人們需要飲水,需要食物,就自然在河邊生產和發展。而黃河被稱作母親河,是因為黃河養育了我們的祖先,才有了華夏文明。黃河流域資源豐富,氣候溫暖,非常的適合人居住,所以自古以來我國人民都是沿著黃河流域發展,而蔓延到全國各地的。黃河就像我們的母親一樣,哺育了我們廣大的人民。歷史沿著黃河流域發展,主要因為以下幾個原因。
一、黃河流域資源豐富黃河是我國最長的河流,蘊含了豐富的資源。黃河中魚類資源豐富,能夠供很多人民捕食,人民有了食物來源,便能穩定下來長期的發展。而且周圍動植物非常豐富,因為它們都依靠水來生存。人們可以打獵,採摘蔬菜來改善自己的生活。還可以牧馬放羊,養殖很多動植物,來進行交易或者自己使用都是很好的。人們的經濟來源非常豐富,而這很多都是黃河給的。
關於歷史都是沿著黃河流域發展,大家是否有不同意見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❹ 新中國成立以來人們對經濟發展的模式有哪些不同認識
當前中國的改革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深化經濟增長模式變革迫在眉睫。中國應清醒認識「和平崛起」的科學內涵,充分了解外部經濟環境的變化,深入思考繼續深化改革的現實基礎,立足二元結構這一中國特色的核心,不斷修正經濟增長模式執行中的偏差,明確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充分條件、產業條件和制度條件,探尋與國情、經濟全球化結合產生的模式與路徑,做好經濟增長模式與結構的改革調整,為中國下一階段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在鄧小平南方談話20周年、黨的十八大即將召開之際,人們對改革的普遍關切,預示著30多年來以開放為先導的改革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經過30多年的高速發展,中國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並基本完成了許多重要領域的改革。但伴隨著經濟發展,改革中積累的矛盾日益凸顯,世界經濟形勢的不確定性、中國面臨的各種可能性風險也越來越大。經濟模式的焦慮,公平效率的兩難,路徑鎖定的憂嘆,金融危機的困擾,如何跨越發展中國家的「中等收入陷阱」,如何明確中國在世界經濟體系中的定位,如何更為順利地融入到全球化浪潮中,這些難題的解決,都需要中國從一般性改革向深水區邁進。另外,轉換增長模式在中國經濟發展中是手段還是目的 是過程還是結果 是動態的還是靜態的 這也是深化經濟發展模式變革必須探討的。
中國經濟模式變革的基本認知
一般而言,發達國家今天的經濟增長模式不會是中國明天的發展模式,尤其美國今天增長的路徑更不能是中國明天經濟發展必須走的路。
中國經濟增長模式的核心指導思想是正確的。中國經濟增長模式核心指導思想是鄧小平同志倡導的改革開放、江澤民同志提出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胡錦濤同志貫徹的「科學發展觀」,這些指導思想的提出,符合國情、順應世界經濟潮流,是與時俱進、可持續的。
中國經濟增長模式的要素基礎是堅實的。從增長角度分析,有的國家靠賣資源維持經濟運行,有的國家靠出賣產品中的勞動力發展,究竟是賣資源可持續,還是依靠勞動力的運作可持續 資源總有用盡的那一天,但勞動力絕對不會用盡。勞動力有自己的特點,第一,可再生;第二,可持續。因此,中國未來的出路不在於依靠出售資源,而在於使用性價比優越的勞動力,在於不斷勞動過程在人身上積累的熟練程度和人力資本。所以中國依靠勞動力的增長模式是沒有錯誤的,是符合中國國情的。
中國經濟增長模式的巨大成果是毋庸置疑的。今天大學的經濟學課堂,在講到改革開放的原因時,總是強調先進的生產關系與落後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如果筆者告訴讀者,1978年小平倡導改革開放時,中國國土1/3面積上的人們生活水平甚至不如1930年代,大概沒有人會相信,但這就是事實。如果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計算到建國60年,即2009年,正好可以分為改革開放前的30年和改革開放後的30年。如果把60年中國的新增財富,即GDP加在一起,大約是250萬億元人民幣,前30年一共生產了中國經濟新增財富的2%,而改革開放這30年則積累了60年98%的財富,中國加入WTO之後的8年多,新增長的財富則是這60年的2/3。①因此,改革開放對於中國經濟發展的作用怎麼評價都不為過。
但筆者認為增長模式的制定和增長模式的執行並不是一回事。如果說增長模式制定完全錯誤,根本不可能有今天中國經濟發展的成就,也不可能有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另外,從問責制來看,中國經濟發展模式全部推倒重來,那就要問責模式制定者們的責任;但如果是發展模式的執行過程中出現了重大偏差,中國經濟發展出現了種種問題,則要問責執行者為何不忠實執行模式制定者的指導思想,要從根本上進行糾正。所以當探討中國經濟發展模式存在什麼問題時,就一定要弄明白到底是模式制定的大政方針錯了,還是在執行中出現了重大偏差。模式在錯誤的指導思想下制定,則錯誤幾乎沒有辦法修正,而執行的偏差則可以徹底糾正,使之符合小平制定的改革開放大方向。
從發展經濟學的角度來探討新中國60多年的建設成就,有的經濟學者評價為增長,有的經濟學者評價為發展,也有的學者評價為和平崛起。這三個詞彙對經濟的進程而言,實際是既有聯系又有區別。今天在評價發達國家的經濟狀況時,人們一般直接用增長代替發展,而對於發展中國家則兩者兼用,只有對極個別國家——如中國,才會用一個特殊的名詞——崛起。那麼從理論的分析和經濟的實踐來看,這種差異說明了經濟前行的不同性質。
西方學術界,尤其是西方經濟學認為,發達國家的經濟體制基本盡善盡美,它的經濟結構可以隨著市場的要求自動、內生地發生變化。而從政治方面來看,發達國家「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也近乎完美,整個政治過程也是在日趨完善的。同時,其公民社會相對而言也更為和諧。因此,人們不認為在這樣的社會里還會發生制度的質的變化,甚至制度結構都不會發生戲劇化的變動,故用「增長」這個詞來表明發達國家的經濟,表明在那裡只是存在量的增長和擴張。
對於發展中國家,學者則同時使用「增長」和「發展」兩個詞,是想說明它們的經濟總量在增長的同時,經濟制度、體制,即質量也是在發展的。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結構是不完善的,政治方面的民主體制和公民社會也都沒有建立、健全起來,因此它必定會經歷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轉化。而現在經濟量變的增長必然是為以後經濟質變的發展進行鋪墊並夯實基礎,所以在提到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時,人們並用這兩個詞,意在說明它們不僅有量的增長,更有質的變化。
崛起,其基本含義是指在短時期內經濟總量急劇擴張,經濟生活的制度層面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其實這個詞在很長時間里都不是一個具有正面意義的詞彙,如二戰時期德國的崛起,它指的是一個帝國的崛起。但它在被用於中國經濟時加了「和平」一詞,變成了「和平崛起」,主要說明中國經濟在短時期內總量急劇擴張,結構發生根本性變化的事實。通過這種快速變化的發展,我們感覺到國內整個社會生活都跟過去完全不一樣,同時外部環境中摩擦不斷、壓力增大。一個國家在短時間內發生這樣根本的變化,恐怕國內外短時間都很難適應, 要實現經濟持續發展,經濟發展模式需要變革。
中國經濟發展模式所面臨的世界經濟環境變化
在探討中國經濟發展模式變革時,首先要了解中國經濟發展的外部經濟環境,尤其是變化了的外部的制約條件。
世界經濟失衡從貧富失衡演變為經常賬戶失衡。長期以來,人們普遍承認世界經濟是失衡的,同時也承認這個「失衡」是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形成的,並形成了「失衡之後需要平衡」的共識。但在30年期間,所謂「失衡」和「平衡」的內涵卻發生了重大變化。上個世紀80~90年代,世界經濟失衡意味著南北經濟關系,意味著「富裕中的貧困」,經濟體之間形成兩極分化,有發達國家也有發展中國家。這種失衡對世界經濟的發展是不利的。「平衡」則意味著要盡量縮小貧富差距,幫助欠發達國家取得進步,意味著發達國家對於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援助責任,聯合國的「千禧年減貧計劃」等都是圍繞這一思路展開的。那時中國改革開放的地位,比較特殊又比較有利。因為處理好南北關系是世界經濟最大的任務,中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有著幾乎是世界最多的貧困人口群體,從世界減貧目標出發,大量發達經濟體的外資湧入,技術轉讓,它們的市場對中國開放,均具有減少世界的貧困人口的意義,中國的改革開放因此得到了全世界幾乎一致的贊同和擁護。
然而,從上個世紀90年代到現在,「失衡」卻被媒體、學術界和政治家逐漸表述為發達國家與新興市場經濟國家國際收支經常項目的失衡,亦即經常賬戶的不可持續,發達國家的貿易逆差和新興市場經濟國家的貿易順差,造成世界經濟的不可持續性。所謂「再平衡」則意味著後者要消除巨額貿易順差。在這種情況下,誰的貿易順差最引人注目,誰可能就是「被平衡」的主要對象,而首當其沖的是中國等新興經濟體。「再平衡」概念意味著:過去的貧富「平衡」問題已經退居次要地位了,現在要「再平衡」的是經常賬戶的順逆差,新興市場經濟國家的貿易順差應該大幅度下降,以便幫助發達國家的貿易逆差能夠得以克服。因此,從世界經濟失衡這個角度來看,中國仍以外需為動力的經濟發展模式受到了質疑。外向型發展模式受到挑戰的事實,是我們進行調整增長模式的助推力,但這並不表明中國必須要放棄外需,未來的世界經濟競爭與合作肯定並存,全球的貿易摩擦將成為常態,中國必須適應這種常態。
社會與環境的「雙赤字」日益嚴重。社會赤字是指世界經濟增長的成果只被小部分人享受,而非普遍共享,即富人與窮人之間的分配不均衡。世界的現實是,社會福利普遍提高的同時,收入差距卻越來越大,所以很多人認為現在這種收入分配是不公平的。而如果說公平等同於共享世界經濟發展的成果,不公平則說明了放任自流的經濟發展模式是不可持續的。因此,「共享型增長」體現了經濟發展成果全世界共享的內涵。與此同時,環境赤字威脅著世界的明天,例如中國目前除了青藏高原,大部分地表水都已不能直接飲用,酸雨區范圍呈擴大趨勢,中國面臨著環境的極大壓力。社會赤字、環境赤字的償還,實際就是增加生活、生產的成本,進而也就是必須改變經濟增長方式,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
世界經濟的未來需要資源最優配置、福利的共享與可持續的增長。人類不得不開始反思如何減少世界經濟的社會與環境「雙赤字」,開始關注生態,關注環境,關注貧富差距的縮減,共享型經濟增長模式可能是最好的解決途徑。據此,國家經濟政策可以在促進社會生產力提高、即實現經濟發展模式升級和轉型的基礎上,逐步建立起一種可以共享社會財富的機制,從而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可持續」從本質上來講,不僅僅是同時代同地域的橫向包容,更是我們和後代人能夠實現資源共享的歷史性的縱向包容。我們所說的可持續發展,不僅是生產方式,更是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行為方式的可持續。人類、尤其是「富人」,只有改變生活方式,才能夠減緩和遏制生態環境惡化,實現人與自然界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人類代際之間的和諧。
中國的經濟增長模式與結構改革調整的思考
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調整是動態的,是一個永遠的過程,它是手段,是達到社會主義生產目的的手段,而不是孜孜追求的目標。經濟發展模式的調整沒有終結,過去沒有,今天和明天也不會存在這種終結。應該把它看作一個動態過程,使之長久化。
調整產業結構的前提是對於未來需求趨勢的把握。在上個世紀最後10年美國出現新經濟的時候,人們紛紛把眼光投向以工程技術為主的IT和網路,卻忽略了一個問題,那就是美國的另外一項偉大發明:金融衍生工具,即「車之兩輪、鳥之雙翼」:技術工程和金融工程。憑借著全球化,這兩個發明又向全世界進行了相當規模的擴散。全球化其實就是市場的統一和市場游戲規則的統一,這兩個統一,從技術角度幫助IT業走向世界,而從金融角度,金融衍生品在全球推廣,一切都證券化了。然而恰恰就是後者出了問題,使整個世界經濟進入失衡狀態,財富的生產和財富的分配都扭曲了,造成財富的灰飛湮滅。問題是,虛擬經濟的風險無法被消除,只能轉移。美國虛擬經濟產生的種種風險,借著全球化這條大船,很快地轉移到了全世界。現在,全球經濟危機已在「二次探底」聲中逐漸遠去,但過度消費的生活模式在新的一代美國人身上是否依然如故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我們的產業結構還是現在這個樣子恐怕沒有問題,但如果美國的消費模式發生根本性轉折,情況就會完全不同,中國的經濟結構就必然「被」調整了。
當前中國的經濟結構改革調整,可以套用交通規則中的一句話:「一停、二看、三通過」。先求生存,其次站穩,最後看準,然後再下手調整,而不能在尚未看準未來需求的變化方向時,就大力盲目調整經濟產出的結構。
要了解競爭對手是誰。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如果是以勞動密集型為主,以低端產業鏈切入的話,中國的競爭對手是新型工業化經濟體,比如印度尼西亞、泰國、馬來西亞,或者拉美、北非國家。當產業結構真正調整為以高精尖為主,以高端技術形成產業集群的時候,中國的競爭對手就遠不止是發展中國家了。在低勞動力成本模式下,中國知己知彼,知道如何以低成本擴張來應對,但面對美國等發達國家在高精尖行業的競爭時,中國很難清楚地知道對方常使用的手段和競爭路徑,學會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以及SPS、TPT等是新課題,發達國家用產品標准、技術壁壘發動貿易戰時,中國很難再用低成本擴張來應對,因為到高精尖產業為主的時候,價格的因素已經退居第二位了。
❺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小農經濟,現在小農經濟讓農民賺錢了沒
也許很多人都沒意識到,看起來沒啥技術含量的農業,其實可以是一個高科技行業。
以前技術落後的時候,我們除草靠人力,靠鋤頭,而發達國家用現代化學技術發明了農葯;我們施肥靠人畜糞便,而發達國家發明了肥力強數倍的化肥。
如今,農葯、化肥、種子等技術我們都學過來了,但我們的糧食產量依然不高。為什麼呢?
概括而言,我國的小農經濟保溫飽,能小康,難富裕。
我國小農經濟從業者的特點概括起來是,無其他謀生技能者從事農業。也就是說,其勞動力是其他行業挑選後剩下的勞動力,而不像其他職業一樣具有門檻。?
我們必須要承認,農業如果要往高科技產業去發展,就需要規模化經營,更需要有知識有文化的復合型人才來從事。
網上有網友說道,這么多年我們一直在說三農問題,其實,我們很多人可能沒有意識到:不是三農有問題,而是,我們在現代化的路上,把農業拋下了。
幾十年來,時代的浪潮滾滾向前,我們的工業和科技,很多都走在了世界前列。
但由於種種原因,唯獨我們的農業的發展卻有所停滯。
但是,我們似乎忘記了,它原本可以成為國家經濟的強勁動力,像我們的現代化工業一樣光鮮亮麗。
而這其實是全國所有人民的期望,也包括田間地頭的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