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經濟結構不斷優化什麼改革不斷推進

經濟結構不斷優化什麼改革不斷推進

發布時間:2022-02-05 23:33:57

A. 韓國經濟發展,對中國有什麼啟示

1、 發揮政府主導作用
韓國經濟騰飛的經驗表明,政府的有效干預和主導是一國經濟發展目標實現的前提,尤其是對發展中國家而言。在中國新型工業化進程中,政府的主導作用應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建立有利於市場有序運行的基本制度框架;其二,為市場經濟提供良好的社會基礎設施;其三,保護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其四,維持社會公平正義;其五,制定產業發展政策,促進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和升級;其六,宏觀調控,實現社會經濟總量需求平衡,促進國民經濟快速健康發展。政府主導作用的有效性有賴於集權統一的政治領導和科學的決策。目前中國的政府經濟管理部門設置過多,職權存在交叉,有必要進一步精簡或合並。
(1)合並商務部與工業和信息化部,成立貿易和工業部。全面負責管理工業、貿易、能源、國際貿易政策和促進出口政策等,對外國企業的進入和引進外國技術
及海外投資政策進行綜合協調,為工業和貿易領域提供援助和服務。(2)改組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以下簡稱發改委)。一個國家應該設立一個宏觀經濟綜合管理部門,發改委雖具有這一性質,但卻同時承擔著微觀經濟管理事務和具體審批事項處理,直接涉足企業重要投資和主要商品定價,這不僅不利於其宏觀管理職能的行使,而且也嚴重影響了行業發展和企業經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韓國的經濟企劃院應是發改委改組的方向。改組後發改委的職責應包括:研究擬訂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政策;制定國家中長期經濟計劃;進行總量平衡;制定有關國土綜合開發、能源開發和有關物價的基本政策;調查和分析經濟動向和國民收入,分析和測定綜合國力;協調各有關部委經濟政策;指導總體經濟體制改革。發改委應實行專家決策,以保證政策和規劃的科學性、宏觀調控的有效性。
2、 扶持教育發展
制約中國競爭力提升的一大「軟肋」在於公共教育支出仍非常不足,國民素質總體不高,教育體系適應性不強,人才缺乏。要改變落後的經濟增長方式,提高國家競爭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必須堅持教育優先發展。(1)樹立教育公平的理念。國家應建立一種機制,不僅人人名義上享有平等教育的權力,而且實際享有平等教育的機會。(2)加大政府教育投入。當前急需解決的兩大問題:一是國民教育系列全部實行公費教育,這是加快中國教育事業發展的惟一途徑;二是免去高校全部教育債務,使高校一心一意辦教育。(3)創新教育體制。一是構建現代國民教育體系,滿足全體國民受教育的需求,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不同層次、不同類型、不同知識結構的人才要求;二是構建終身教育體系,滿足產業結構調整以及社會進步對人才知識更新的需求;三是構建教育質量監控體系和信息服務體系,確保教育質量和教育資源有效利用;四是改進教育方式和辦學模式,優化教育內容,培養創新型人才。
3、 加快產業促進
審時度勢,不斷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是韓國經濟騰飛的一項重要經驗。從西方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的發展歷程來看,產業結構基本上都是沿著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軌跡不斷演進的,中國的工業化道路也應如此。但由於中國人口眾多、勞動力素質相對較低、基礎設施落後、外部經濟援助缺乏,這就決定我們現階段一方面要承接國際產業轉移,逐步進行產業結構
調整和升級,優化產業結構,提升國際競爭力;另一方面,要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和資本密集型產業,著力解決眼前及將來相當長時間存在的兩億多農民工和每年幾百萬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政府承載著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一、二、三產業健康協調快速發展的重任。除政策引導外,政府更多的工作應該是起促進作用,一是經濟上扶持,二是政策上優惠,三是法規上強制。
4、 加強自主創新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技術進步是現代經濟增長最好的推動力。一方面,技術進步可以通過技術引進來實現,但更重要的是自主創新。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通過技術引進並加以消化吸收,在此基礎上,進行本土化的改造創新,不失為一條推動技術進步的捷徑。自主創新的主體是企業,企業要把技術創新放在突出位置,加大研發投入,加強人才培養等。但政府要為企業自主創新創造良好條件,包括:培育技術中介服務機構,建立公共技術支持平台,開放科研設施,加強技術信息服務,營造公平的人才發展環境,減免稅收,資金支持等。

B. 為什麼要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兩個基本點之一。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方針、總政策,是強國之路,是黨和國家發展進步的活力源泉。

改革,即對內改革,就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自覺地調整和改革生產關系同生產力、上層建築同經濟基礎之間不相適應的方面和環節,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和各項事業的全面進步,更好地實現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開放,即對外開放,是加快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必然選擇,符合當今時代的特徵和世界發展的大勢,是必須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國策。

(2)經濟結構不斷優化什麼改革不斷推進擴展閱讀

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提高綜合國力,進一步解放人民思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改革開放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一項根本方針。改革,包括經濟體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改革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政治體制改革,包括發展民主,加強法制,實現政企分開、精簡機構,完善民主監督制度,維護安定團結。開放,主要指對外開放,在廣泛意義上還包括對內開放。

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基本點之一,是中國走向富強的必經之路。對中國的經濟發展有著巨大影響。

C. 推動能源供給側架構性改革 優化什麼結構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調整,在增加投資過程中優化投資結構、產業結構開源疏流,在經濟可持續高速增長的基礎上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與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就是優化產權結構,國進民進、政府宏觀調控與民間活力相互促進;就是優化投融資結構,促進資源整合,實現資源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就是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產業質量,優化產品結構、提升產品質量;就是優化分配結構,實現公平分配,使消費成為生產力;就是優化流通結構,節省交易成本,提高有效經濟總量;就是優化消費結構,實現消費品不斷升級,不斷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實現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 市場經濟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市場規律是市場經濟的無形之手,進行供給側改革,就是要正確處理好市場與政府的關系,按市場規律辦事。 國家宏觀調控的目標是,穩定物價,促進就業,促進經濟健康發展,實現社會供給與社會總需求的平衡。進行供給側改革,有利於完善科學宏觀調控,在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促進供給側,也可以推動經濟發展。 生產決定消費,實現供給側改革,有利於更好地發展生產,保障供給,轉變生產方式,調整產業結構。 科學發展觀要求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必須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調整產業結構為突破口。

D.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主要特點有哪些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主要特點有:經濟結構調整要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舉。

進入經濟發展新常態以來,我國經濟結構優化趨勢加快。需求結構方面,消費需求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日益重要,特別是2013年後消費貢獻率增幅明顯,由2013年的50%增長到2015年上半年的60%。

同時,個性化、多樣化、品質化消費,網上購物、定製消費等方式廣泛發展,服務消費、信息消費、綠色消費、時尚消費、品質消費、農村消費等領域的消費升級逐步展開,新的商業機會不斷涌現。

(4)經濟結構不斷優化什麼改革不斷推進擴展閱讀:

推動經濟發展的直接因素有兩個方面:一是增加資本、勞動力和土地等生產要素的投入,二是提高生產要素配置的效率,後者又主要取決於科技創新。從更多依靠要素投入向更多依靠創新驅動的轉變,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經濟發展新常態的一個重要表現。

當前,我國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高,一些重要領域躋身世界先進行列,正由「跟跑者」向「並行者」「領跑者」轉變,產業、產品、生產方式、產業組織、商業模式、管理體系等各個方面的創新不斷深入。

E. 改革開放30周年的作文

我的家鄉是太湖之濱的一顆明珠——無錫。他是一座有著三千多年歷史的古城,地處長江三角洲中心,東鄰上海,西望南京,南接浙皖,北臨長江,中抱太湖,全市總面積4788平方公里,人口近440萬,其中市區面積1659平方公里,人口215.9萬。現轄江陰、宜興兩個縣級市和崇安、南長、北塘、錫山、惠山、濱湖、新區七個區。
無錫屬亞熱帶季風海洋性氣候,溫和濕潤,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5.5C,年平均降雨量1000毫米,全年無霜期230天左右,年平均日照時數2000 小時左右,水美土肥,物產豐富,是全國著名的魚米之鄉。
無錫是著名旅遊勝地,無錫猶如太湖之濱一顆璀燦的明珠,著名的旅遊勝地美不勝收。碧波盪漾太湖水,悠悠流淌古運河,太湖佳絕、人文薈萃,濃縮成「無錫旅遊十八景」: 黿渚春濤、寄暢清韻、靈山勝境、錫山晴雲、中視影城、運河古風、二泉映月、泰伯遺跡、善卷洞天、霞客故里、蠡湖煙綠、鵝鼻攬江、梅園香雪、宜興竹海、薛家花園、太湖仙島、東林書院、龍頭馬跡等。
無錫是江南歷史名城,它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孕育了眾多文化名人和藝術巨匠,有晉代大畫家顧愷之、唐代大詩人李紳、元代大畫家倪瓚、明代旅遊家徐霞客,近代有外交家、思想家薛福成,科學家徐壽、徐建寅父子,現代有科學家周培源、錢偉長,經濟學家孫冶方、薛暮橋,國學大師錢鍾書,美術大師徐悲鴻,民間音樂家華彥鈞等。目前無錫籍兩院院士有近70名,在全國各城市中名列前茅。
無錫是區域性交通樞紐, 境內京滬鐵路、新長鐵路、滬寧高速公路、京滬高速公路、滬宜高速公路、寧杭高速公路、沿江高速公路等縱橫交錯,是上海到成都、黑龍江至海南、上海到北京三條高速公路的交匯點,是連接南北、溝通東西的重要節點。京杭大運河在無錫穿城而過。江陰港是長江出海口的重要換裝港之一。隨著無錫機場的通航,寧杭、沿江高速公路的建成以及京滬高速鐵路的建設,無錫的交通樞紐地位將更為明顯。
無錫是經濟中心城市,19世紀中期無錫已是全國「四大米市」之一,也是聞名遐邇的「絲市」、「布碼頭」。20世紀初,無錫誕生了以榮氏家族為代表的一批工商業巨子,成為我國民族工商業發祥地之一,獲得了「小上海」的美稱。七十年代初,無錫的鄉鎮工業在全國率先崛起。改革開放後,無錫的經濟總量始終位居全國大中城市前十位,成為全國15個經濟中心城市和13個較大城市之一。目前,無錫以約佔全國萬分之五的土地、千分之四的人口,創造了全國1.6%的經濟總量。
無錫更是對外開放的先行區,1985年無錫就被批准為沿海開放城市,對外開放起步早、進展快,開放型經濟已成為全市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無錫開放型經濟迅猛發展,成為全國經濟最活躍的城市之一,一批世界著名跨國公司在無錫投資興業。 「日資高地」、「韓資板塊」、 「台資團隊」、「港資群體」競相涌現。
無錫原何有如此之盛況呢?
縱觀近幾年,不難發現,無錫市的各級黨政領導,在黨中央的正確決策指引下,鑒往事,策來茲。團結人民大眾,群策群力,加快改革開放的步伐,揚長避短,充分發揮地方優勢,昌其所善,興其所宜,創其所無,奔其所向,才之所以譜寫出了無錫如此壯麗的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新篇章!
一.關於環境
大家都知道,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環境,且核心是水環境。水是環境的核心,水是環境的靈魂。而我們無錫人更是以太湖水為傲,一曲《太湖美》更是唱遍了大江南北。
然而,上世紀60年代末,一場圍湖造田運動無情地改變了它的模樣。圍湖,圍出了土地,產出了糧食和鮮魚,代價卻是大量積聚淤泥,抬高了湖底,減少了水容量,降低了湖水自凈能力,造成湖水的二次污染,加之工業的發展,又接納入湖河道的大量污水,湖水水質長年劣於五類,太湖水一度發出陣陣惡臭,魚蝦差不多絕跡了。水環境惡化讓無錫經濟和社會發展蒙受了巨大損失。由於水污染,無錫水源地梅園和五里湖取水口被迫關閉。梅梁湖每次發生突發性水污染事件,造成經濟損失都在數十億元,水環境惡化,還大大降低了市民的生活質量,嚴重影響了旅遊環境、投資環境和生態環境。外地的客人和客商來到「江南水城」,無錫人竟羞於帶他們到河畔、湖邊。
針對日益嚴重的水污染,水利局按照「以人為本、尊重規律、人水和諧」的治水新理念,把水環境整治作為當前水利工作的重中之重。蠡湖綜合整治工程、城市防洪及調水工程、城區河道整治工程等項目的一步步實施,城鄉水環境面貌大為改觀。現在人們可以在河裡釣魚、可以在水邊休閑場所閑庭漫步……正如詩中所寫:「長長的柳堤,一年一度春風,芳菲總是綠色的相思;滿湖的火樹銀花,在洗滌後的紅雨中綻放……」
太湖水變清了,錫城之魂得到了一次深刻的凈化,給這座湖濱之城增添了不少靈氣。無錫人眉頭開始舒展了,自豪的微笑又回來了,今年「五一黃金周」竟出現了日均4萬人爭睹五里湖美景的場面。

無錫人更是堅定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們的水利建設要緊緊圍繞全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目標,按照「以人為本、尊重規律、人水和諧」的治水新理念,立足防洪保安、水資源供給、水環境保護三大基本任務,從根本上解決水多、水少、水臟三大問題,確保飲水安全、防洪安全、糧食生產用水安全、經濟發展用水安全和生態用水安全的需求,為全市實現全面小康、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提供良好水服務,為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良好水環境。
二.經濟建設發展方面
二十多年來,無錫人民在改革開放的潮流下,緊緊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解放思想,大膽探索,搶抓機遇,創新發展,使無錫城鄉經濟社會各個方面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經濟綜合實力實現重大躍升。1978年至2003年二十五年間,全市經濟總量翻了6番,2003年全市完成生產總值1901.2億元,居全國大中城市第9位,人均達到5200美元,總體發展水平正率先向著第三步戰略目標邁進。對外開放取得突破進展。堅定不移實施開放帶動戰略,「三外」工作全面推進,經濟國際化水平不斷提高,已發展成為我國最具開放活力的地區之一。全市累計批准利用外資項目8300多項,實際利用外資達到149億美元。體制機制活力得到根本增強。不斷深化經濟社會各個方面的改革,國有企業、鄉鎮企業煥發新的活力,民營經濟快速成長,社會保障體系日益健全,基本建立起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運行機制,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創造力得到充分激發。城鄉建設展示全新形象。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基礎設施體系日益完善,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水平迅速提高,城鄉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現代化中心城市的集聚輻射功能得到增強,初步形成了梯度分工、合理布局、協調發展的城鎮體系。人民生活得到顯著提高。城鄉人民生活質量有了根本改善,教育、就業、醫療等水平不斷提高,2003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11647元和6329元,城鄉居民人均儲蓄達到2.4萬元。
詳細的說,我們在改革開放中有四次認識上的飛躍和實踐上的突破:
第一次認識上的飛躍和實踐上的突破,是大力發展鄉鎮企業,極大地促進了農村生產力的發展,開創了一條農村工業化和現代化發展的新路。無錫是我國鄉鎮工業的發祥地之一。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在鄧小平同志「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思想路線指引下,無錫的幹部群眾大膽沖破「兩個凡是」束縛,破除傳統計劃經濟框框,以「農民辦工業」這一偉大創舉,推動我市鄉鎮企業實現了異軍突起。1992年鄧小平同志南方談話發表後,我市鄉鎮企業進入了「跳躍式」、「超常規」的快速發展階段,以超乎尋常的發展速度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經濟奇跡,涌現出了華西、陽光、紅豆、遠東等一批全國知名企業和名牌產品,成為支撐農村乃至全市工業化的主導力量,也帶動了上個世紀整個無錫經濟的快速發展。鄉鎮企業的快速發展和農村工業化的不斷推進,不僅成功地實現了農村富餘勞動力的非農化轉移,而且通過「以工建農」、「以工建鎮」,使得大批小城鎮迅速崛起,農村區域競爭力迅速增強。依靠大力發展鄉鎮企業,無錫農村經濟長時期保持快速發展,為在新的歷史時期實現區域城鄉統籌和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第二次認識上的飛躍和實踐上的突破,是積極呼應浦東開發開放和國際產業轉移,大力實施開放帶動戰略,加快了無錫經濟的市場化、國際化進程。 「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對外開放是強國之路」,是一項基本國策,要「抓住機遇,利用國際和平環境,更多地吸收對我們有用的東西」。
在對外開放思想理論指導下,無錫人民始終把擴大對外開放放在經濟工作的突出位置,緊緊抓住浦東開發開放的發展機遇,牢牢把握國際資本產業轉移的有利契機,大力實施開放帶動戰略,一步步推動對外開放向更大規模、更高水平、更寬領域發展,極大地促進了我市生產力的快速發展和國際化程度的迅速提升。目前,無錫利用外資已進入質量、水平、規模、效益同步發展的新階段,許多國際知名跨國公司紛紛落戶無錫,世界500強企業中已有58家在無錫投資興業。
2003年,外資工業佔全市工業總量的比重已達到25%,成為無錫經濟的一支重要力量。尤其令人欣喜的是,自1992年無錫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開始建設以來,無錫各類重點開發開放園區蓬勃興起,成為全市最重要的對外開放窗口和平台,最富吸引力的產業集聚地和科技成果「孵化器」。目前,全市85%的利用外資落戶在開發開放園區,三分之一的生產總值和財政收入來自園區,園區經濟在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積極「引進來」的同時,大力實施「走出去」戰略,一批骨幹企業走出了跨國經營新路。
第三次認識上的飛躍和實踐上的突破,是圍繞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運行機制,積極探索公有制多種實現形式,不斷調整完善所有制結構,切實增強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 「革命是解放生產力,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以後,還要從根本上改變束縛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建立起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促進生產力的發展」;「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在鄧小平同志這一系列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著名論斷的鼓舞和指導下,無錫人民大膽沖破姓「公」姓「私」、姓「社」姓「資」的束縛,堅持以「三個有利於」為根本標准,從本地實際出發,大力推進所有制改革,極大增強了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和活力。在農村,積極引導鄉鎮企業通過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進行資產重組和制度創新,尤其是進入新世紀以後,針對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努力探索集體經濟新的實現形式,在推動鄉鎮企業「二次改制」、增強活力和競爭力的同時,率先進行村級集體經濟股份制改革,促進農村集體資產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開辟了農村改革發展的新路子;在城市,大力推進國有企業改革攻堅,加快國有企業體制創新和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使國有企業、國有經濟煥發出勃勃生機,形成了新的發展競爭優勢。大力開拓資本經營,威孚、小天鵝、陽光、三房巷等一批企業先後成功上市,形成了在資本市場有較大影響的「無錫板塊」。
在加快國有、集體經濟改革發展的同時,始終堅持「六放」方針,毫不動搖地支持和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積極扶持民營經濟做大做強。去年,民營經濟所創造的增加值佔全市經濟的比重已上升到31.2%。城鄉企業的改革深化和制度創新,極大地釋放了經濟發展的潛力和活力,推動無錫經濟綜合實力邁上了一個個新的台階,為經濟快速健康發展提供了良好的體制機制條件。
第四次認識上的飛躍和實踐上的突破,是緊緊抓住新世紀初發展的重大戰略機遇期,突出新型工業化、國際化、城市化互動並進和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加快推進「兩個率先」的進程。黨的十六大作出了二十一世紀頭二十年,是一個必須緊緊抓住並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的科學判斷。對於我們無錫來說,抓住這個戰略機遇期,關鍵是要針對新世紀新階段所面臨的新情況新要求,進一步明確發展定位,創新發展動力,提升發展水平,推動無錫經濟社會在更高層次上加快發展。黨中央對東部地區的發展高度關注,寄予殷切期望。中央兩任總書記明確提出江蘇要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無錫作為江蘇的重要板塊、蘇南的重要一極,為全省「兩個率先」勇挑重擔責無旁貸。面對新的發展任務和要求,市委、市政府明確提出了爭創全省「兩個率先」先導區、示範區的奮斗目標,力爭在全省率先建成高標准、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圍繞這一目標,我們制訂實施了《無錫爭創全省「兩個率先」先導區示範區行動綱要》,全面推進科教興市、經濟國際化、城市化和可持續發展「四大戰略」,相繼推出「三化互動」、「三沿開發」、「三個集中」等重大舉措,「兩個率先」先導區示範區建設已經取得明顯成效。近兩年來,全市經濟保持快速穩定增長,開放型經濟、民營經濟齊頭並進,各項改革縱深推進,經濟結構不斷優化,整體活力和競爭力進一步增強;城鄉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市域城鎮體系規劃建設加快推進,城市功能和管理水平進一步提高,城鄉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得到加強,整個城市的環境面貌發生了重大變化;富民工程得到有力推進,鼓勵創業、擴大就業、完善保障的各項措施得到較好落實,城鄉人民收入水平穩步提高,富民成效日益顯現;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事業協調發展,精神文明建設、民主法制建設和黨的建設進一步加強。我市相繼榮獲了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等稱號,創建全國雙擁模範城實現「四連冠」,各項事業欣欣向榮,實現「兩個率先」奮斗目標前景喜人。
實踐證明,強烈的發展意識、機遇意識、爭先意識和實干意識,是我們二十多年改革發展最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我們實現「兩個率先」目標最重要的精神動力。全市廣大幹部群眾在不斷地強化這個重要的思想共識。大家始終堅持著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不斷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不竭的生機和活力。二十多年來,無錫人民與時俱進,開拓前進,不斷研究新情況,適應新形勢,解決新問題,依靠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一次又一次地突破不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的體制束縛,贏得了經濟社會發展的領先優勢。
三.科教文衛方面
基礎教育優質資源進一步擴大,各級各類教育進一步發展2003年末擁有各級各類學校761所,在校學生77.03萬人,增加1.04萬人。醫療條件進一步改善。2003年,全市擁有衛生醫療機構1387個,其中綜合醫院37家,專科醫院18家,中醫院、中西醫結合醫院6家,鄉鎮衛生院114家,療養院5家。文化設施繼續完善,2003年,藝術、文化館(站)127個,公共圖書館9個,博物館(文化系統內)5個。文化事業精彩紛呈。成功承辦首屆「中國無錫•太湖國際民樂展」,舉辦各類廣場文藝140場,組織公益演出50多場等等。
綜上所述,改革以來,無錫日新月異,我們親眼看到了,也深刻感受到了,體會到了。我們感謝改革開放給我們帶來的這一切巨變,我們更體會到了黨的偉大。
所以在今後的日子,我們更要堅持改革的步伐,提高無錫市城市綜合實力:
我們要以提高人口素質為突破口,高效開發人力資源;要加快調整產業結構為主線,以大幅度提升經濟綜合競爭力為目標;要以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進一步夯實綜合實力崛起的基礎;還要完善社會發展體系,促進社會事業全面進步……我們堅信,無錫的明天會更美好.
如今,求學在外,每有家鄉人談及當地建設發展的情況,間或在報上讀到有關的消息報道,都使我興奮,倍感親切。我衷心祝願無錫憑借有利的主、客觀條件,承前啟後,繼往開來,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取得新成績,譜寫新篇章,開創新天地!

F. 當前中國城市產業結構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什麼

在過去30多年裡,中國創造了世界經濟增長奇跡,國內生產總值(GDP)年均增長接近10%,是主要經濟體中增長最快的國家。尤其是新世紀以來,「入世」帶來的全球化紅利得到充分發揮,中國躍居世界第一出口大國,中國製造遍布全球。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中國經濟也積累了諸多問題和隱患,並在金融危機爆發後愈發凸顯,集中體現在:政府主導投資造成行業產能過剩、投資效益低下;全球化紅利逐步釋放,出口導向型經濟難以為繼;人口紅利逐步衰減,老齡化加大社會壓力;房地產泡沫化,經濟存在硬著陸風險;貨幣供應過剩,中長期通脹壓力較大。未來中國經濟增長模式將由投資拉動轉向消費拉動,由重工業拉動轉向服務業拉動,由政府主導投資轉向私人主導投資。同時,通過改善勞動者報酬、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促進消費升級,增強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未來中國經濟增長不再高速但更加穩健,石油消費增速隨之放緩;大消費時代帶來乘用車保有量快速增長支撐汽油需求剛性持續增加;產業結構不斷優化,服務業佔比提升,柴油需求受到抑制;房地產降溫,下游化工品需求增速下降;中西部地區將成為拉動成品油需求的新亮點。一、中國經濟面臨六大中長期風險1.風險一:政府主導投資造成產能過剩、投資效益低下與歐美發達國家靠消費驅動經濟增長的發展模式不同,我國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投資拉動。自2003年起,我國的資本形成率已經連續9年維持在40%以上,2011年高達49%,分別為美國、日本、韓國的4倍、2.3倍、1.8倍。投資具有乘數效應,刺激經濟增長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依靠投資拉動的經濟增長模式成就了近年來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但同時也造成了產能過剩、持續性不足、投資效率低下、借貸風險上升等問題。過度投資加劇產能過剩。產能過剩主要在鋼鐵、水泥、石化等支柱性行業,這些行業已經出現了供大於求的問題,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重大挑戰。投資的快速增長是造成我國產能過剩的根本原因,2001-2011年,我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年均增速達23%,高於同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速8.1個百分點。政府主導投資是造成產能過剩的體制性原因,以GDP增長為考核指標促使地方政府投資熱情高漲,導致各地過度投資和低水平重復建設。金融危機後,中國政府先後出台了4萬億投資計劃、十大產業振興規劃和大規模高鐵建設計劃,拉動了鋼鐵、有色、石化、風電、水泥等行業快速發展,但同時也加劇了這些行業的產能過剩問題。過度投資導致投資效率低下。上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投資的快速增長,我國產能利用率呈現持續下降態勢,從1991年的84%下降到2011年的63%。「十一五」期間,上海市固定資產投資達到2.1萬億元,每平方千米投資在3.3億元以上;北京市固定資產投資達1.9萬億元,每平方千米投資超過1.6億元。政府主導投資不能充分發揮市場資源優化配置作用,容易造成投資效率低下、重復建設和利用率低等問題。目前我國大城市已經面臨投資飽和的尷尬,未來依靠大規模投資驅動經濟增長的模式不可持續。2.風險二:依賴出口的發展模式使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面臨重大挑戰與東亞許多國家一樣,我國採取了出口導向型的經濟發展戰略。加入WTO後,藉助廉價勞動力和低端製造業優勢,我國對外貿易不斷擴大,在GDP中的佔比不斷攀升,在金融危機前,我國對外貿易總額佔GDP比重一度高達66%。從出口總量來看,2011年,我國出口總額為3.6萬億美元,佔全球近11%份額,是世界第一出口大國。嚴重依賴出口的發展模式使我國經濟受外部環境影響較大。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使我國出口停滯,國內經濟增速降至7.8%;2008年的金融危機使我國出口增速降至-13.8%,經濟增速也隨之下降。我國出口產品以加工製造業為主,在全球產業鏈中定位低端。出口產品主要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服裝、紡織、鞋類、傢具和箱包等商品均排在製成品出口金額的前十位。盡管我國是世界第一出口大國,但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佔比極低。據統計,在全球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中,美國佔37%、歐洲27%、日本18%、韓國4%,中國只有3%。在全球產業鏈分工中,我國製造業以加工製造業為主,在價值鏈中處於低端,也就是只在利潤最低端的組裝和製造環節佔有一席之地。未來出口導向的發展模式難以為繼。金融危機後,隨著發達國家製造業回歸、全球人口結構的變化以及更年輕國家的崛起,使中國面臨外需環境惡化和部分製造業優勢消失的雙重壓力,出口拉動經濟增長方式將難以為繼,由外向型經濟回歸大陸型經濟是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必然選擇。3.風險三:人口紅利即將過去,未富先老,社會養老壓力巨大,成為嚴重的社會不穩定因素過去30年,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快速增長,有效生產者與有效消費者之比從1上升到1.3。人口紅利提振了中國經濟,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帶來的成本優勢使我國成為世界第一大製造國和第一大出口國。據瑞銀集團測算,在過去30年,我國人均GDP年均9%的實際增速中,人口紅利因素貢獻了約0.8個百分點①。「人口紅利」之後是「人口債務」。據聯合國預測,中國總人口將在2030前後達到14億峰值,隨後開始下降。其間,人口結構也將發生顯著變化,勞動年齡人口比重逐步下降,老齡人口比重上升,到2030年中國65歲以上的人口將佔16.2%,到2050年這一比例將上升到24.7%,人口紅利將逐步消失。從勞動供給來看,目前我國仍然處於勞動年齡人口最豐富的時期,但如果保持現有的人口政策不變,隨著勞動年齡人口增長速度的減緩,勞動年齡人口將在2015年前後停止增長②。雖然我國城鄉二元化結構將一定程度上緩沖勞動力不足問題,但由於農村可轉移的富餘青壯年勞動力越來越少,城鎮化帶來的勞動力供給有限,預計我國勞動力數量不足的問題會很快顯現。人民未富先老,社會養老壓力巨大。預計我國將在2025-2030年進入「老齡社會」。根據發達國家經驗,老齡化往往是與經濟發展同步,進入老齡社會時人均GDP一般在5000~10000美元,而中國將在經濟還不發達的情況下提前進入老齡社會,即所謂的未富先老。隨著老齡人口持續增加,我國養老金制度面臨嚴峻挑戰。首先,人口結構變化導致受益人數量增長較快,養老金需求不斷增加,同時繳納人數量增長相對緩慢,導致養老金壓力不斷增長。其次,農村老齡化問題壓力較大。我國老年人口近60%分布在農村,而農村絕大部分地區尚未建立健全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還處在試點階段,未來農村老齡人口養老將成為社會難題。此外,我國養老金賬戶存在較大缺口。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統計,截至2010年中國養老金系統中的個人賬戶本應有資產19596億元人民幣,但實際只有2039億元人民幣,缺口1.7萬億元人民幣以上。4.風險四:隨著人口紅利消退,房地產泡沫面臨破裂風險新世紀以來,隨著人們對住房需求的不斷增加,推動了房地產建設熱潮,刺激了房地產投資的快速增長。最近幾年房地產建設活動佔GDP的比重持續上升,從2009年開始,房地產建設活動佔GDP比重已經連續三年超過12%,2011年該比重上升至12.4%。同時房價大幅上漲,引發了人們對房地產泡沫的普遍擔憂。盡管受諸多因素影響,但供需關系始終是決定房地產價格最核心的因素。人口結構影響住房需求,進而影響房地產價格。從美國、日本等國家的經驗來看,房地產價格和勞動力拐點密切相關,勞動年齡人口比重的上升將拉動房地產價格上漲,反之亦然。如果我國勞動年齡人口於2015年左右停止增長,將大大改變我國房地產市場的供求結構,人口紅利的消失將導致房地產價格下滑,未來我國房地產泡沫面臨破裂風險。房地產泡沫破滅往往會引發最嚴重的經濟危機,例如20世紀30年代的世界經濟大危機,90年代日本房地產崩盤,以及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對我國而言,由於房地產發展和國民經濟發展緊密相連,若房地產業出現問題,哪怕是局部地區出現崩盤情況,都將對經濟造成致命的影響。5.風險五:地方債務風險巨大,銀行業存在系統性風險,經濟有硬著陸可能我國政府債務水平在金磚國家中偏高。我國政府債務包括中央政府債務和地方政府債務,其中中央政府債務佔比約為62%,地方政府債務佔比約為38%③。截至2010年,我國中央及地方兩級政府全部債務總和佔GDP的比重約為68%,略高於國際公認的安全線,低於美、日、歐等發達經濟體。但是在新興經濟體中,我國政府債務水平偏高,比印度高20個百分點,比俄羅斯高40多個百分點。地方政府債務規模已超過我國GDP的1/4。金融危機爆發後,為刺激經濟增長,我國各級政府紛紛出台巨額投資計劃,資金需求主要通過銀行貸款和地方融資平台等渠道提供,導致地方債務風險積聚。據審計署統計,截至2010年底,地方政府顯性負債規模達6.7萬億,隱性負債規模達4萬億,合計10.7萬億。省、市、縣三級地方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率,即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余額與地方政府綜合財力的比率為52.25%,加上地方政府負有擔保責任的或有債務,債務率為70.45%④。地方債務對土地財政和銀行信貸依賴過大。首先,地方債務嚴重依賴土地財政,受房地產市場波動影響較大。2010年底地方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余額中,承諾用土地出讓收入作為償債來源的債務余額為2.55萬億元,共涉及12個省級、307個市級和1131個縣級政府。同時,土地出讓金是地方政府重要的收入來源,土地出讓收入佔地方財政收入近30%的比重。其次,中國地方債務對銀行信貸依賴過大,在地方債務中,銀行貸款為8.47萬億元,佔比79%,是地方債務的主要組成部分。地方債務潛在風險巨大。一是個別地方政府債務負擔較重。截至2010年底,有78個市級和99個縣級政府負有償還責任債務的債務率高於100%,分別占兩級政府總數的19.9%和3.56%。二是房地產調控使地方政府償債能力下降。由於地方債務對土地財政依賴大,當遭遇緊縮性房地產調控時,房地產市場表現不佳,地方政府土地收入大幅下降,部分過分依賴土地財政的地區可能出現流動性緊張,甚至是償付危機。三是地方債務與銀行綁定,增大銀行業風險。如果地方政府債務出現不良貸款,將導致銀行總體的不良貸款余額上升。四是經濟減速影響地方債務償付能力。2011年以來,受經濟持續下行、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回落、企業利潤下降、結構性減稅的影響,財政收入大幅減少,政府償債能力明顯下降。6.風險六:貨幣泡沫巨大,我國中長期面臨通脹壓力貨幣泡沫是房地產泡沫和一切資產泡沫的前提和基礎,世界上任何資產泡沫和通脹背後都有貨幣超發的影子。我國貨幣超發現象長期存在,從經濟運行的情況看,我國貨幣存量偏多。目前我國已成為全球第一貨幣大國,截至2011年底,M2餘額為85.16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3.6%,摺合美元13.18萬億元,是同期美國M2的1.36倍。從增速看,過去20年我國M2增速平均是21%%,而GDP是10.5%,M2增速是GDP增速的兩倍。高存量貨幣導致了強烈的通脹預期,促使商品和資產價格上揚,2003年以來我國房地產價格和資本品價格飛漲即是很好的例證。從長期來看,我國存在著較強的通脹壓力,一是由於高貨幣存量推高長期通脹水平;二是隨著我國人口紅利逐步削弱,工資將螺旋上漲,特別是黨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人均收入翻番的目標,這些都將帶來持久通貨膨脹的壓力;三是隨著能源價格市場化進程不斷推進,我國資源品價格面臨上漲壓力。二、未來中國經濟發展模式轉變之路1.轉變之一:從「中國製造」到「中國消費」投資驅動型經濟增長往往代表了粗放型的增長模式,容易造成經濟的波動;消費驅動型增長則代表了成熟經濟國家的主要經濟增長模式,經濟發展更加穩固和持久。歐美發達國家消費佔GDP比重在70%左右,印度和巴西消費佔GDP比重也分別達到81%和79%,而我國消費佔GDP的比重僅為47%。目前,我國居民消費率和總體消費率分別比全球平均水平低25和30個百分點。過去20年,我國居民消費對GDP貢獻率總體呈下降趨勢,從1990年的49%下降到2011年的35%,同期我國資本形成對GDP的貢獻率則從35%上升到49%。投資貢獻較大、消費貢獻下降普遍被認為是中國經濟不平衡的一個重要方面,這使得中國經濟往往受外界影響波動劇烈。擴大消費將成為推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隨著經濟增長和居民收入的持續增加,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逐步完善,稅制改革、金融改革不斷深化,以及房地產調控等,將有利於消費時代的到來。隨著我國消費水平的上升,我國經濟結構將趨於改善,經濟增長將依靠內需驅動。2.轉變之二:轉變重化工業的增長模式,進一步提升服務業比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快速增長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以鋼鐵、化工為代表的重化工業的發展。但這種發展模式也帶來了諸多問題,例如資源短缺和環境污染。2011年,我國GDP佔世界的10%,但是消耗的資源佔世界原煤的49%、原油的11%、粗鋼的45%、鐵礦石的35%。從國際經驗看,上世紀完成工業化的主要經濟體中,工業化進程平均耗時15~20年,其中日本耗時20年,韓國耗時18年,中國台灣耗時15年,屆時工業增加值佔GDP比重約為1/3。相比之下,我國工業化已經歷時27年,工業增加值佔GDP比重已達44%。重化工業之路過頭使得我國經濟比例失衡,服務業被擠壓。倘若繼續推進重化工業的增長方式,不僅環境與資源無法承受,也將加劇產能過剩,生產效率難以提高。服務業發達程度是衡量現代經濟發展的重要標志。發達國家服務業比重普遍偏高,第三產業佔GDP比重,美國為75%、日本為68%、韓國為55%、法國為72%。長期以來我國服務業發展滯後於整體經濟,第三產業佔GDP比重偏低。截至2011年底,我國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43%,與發達國家服務業水平仍然有很大的差距。目前我國產業結構與上世紀60年代的日本、70年代末期的中國台灣、80年代初的韓國具有類似性。根據國際經驗,隨著工業化進程進入尾聲,未來我國服務業發展將步入加速期,隨著經濟發展模式轉變,未來我國服務業比重將持續提升。3.轉變之三:改善勞動者報酬,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提高居民收入,擴大消費規模,促進消費升級。1979-2010年,我國GDP年均增長9.9%,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7.3%,經濟與居民收入增速相差2.6個百分點。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要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到2020年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消費佔GDP的比重與居民收入佔GDP的比重密切相關,隨著我國居民收入的穩步增加,將有利於促進消費擴大和升級。在人均GDP達到6000~7000美元時,日本、韓國和中國台灣都出現了明顯的消費升級趨勢。按照平均匯率折算,我國人均GDP已由2002年的1135美元上升至2011年的5432美元,有望在2015年超過7000美元,屆時我國將進入消費升級期。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改革,提高居民消費率。社會保障制度對個人儲蓄存在著「擠出效應」,長期以來,我國較低的社會福利支出導致居民傾向於增加儲蓄、減少消費。黨的十八大提出,要統籌推進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社會保障全民覆蓋,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住房保障體系基本形成,社會和諧穩定。未來隨著國家財政對社會保障投入的力度不斷加大,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將進入「快車道」。隨著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將在不同程度上促進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長,居民所面對的風險和不確定性也相應降低,有利於居民減少預防性儲蓄,提高全社會的消費傾向。4.轉變之四:深化財稅體制改革,調節貧富差距,促進消費增長稅收體製作為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之一,一直在促進經濟增長、撫平經濟波動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十二五」發展規劃綱要提出,改革和完善稅收制度,按照優化稅制結構、公平稅收負擔、規范分配關系、完善稅權配置的原則,健全稅制體系。黨的十八大再次明確提出:要加快改革財稅體制,形成有利於結構優化、社會公平的稅收制度。財稅改革主要體現在降低稅負和優化結構兩個方面。在降低稅負方面,我國稅種法定稅率偏高,例如目前我國實行的「生產型」增值稅,基本稅率為17%,如果換算成國外可比口徑,即換算成「消費型」的增值稅,則稅率高達23%,高於西方國家的水平(大多在20%以下)⑤。此外,我國個人所得稅的最高邊際稅率為45%,而英國是40%,日本是37%,美國、印度、俄羅斯分別為35%、34%、13%。從整體上降低居民稅負,可以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佔GDP比重,減少政府部門對居民部門可支配收入的擠壓,進而提高居民消費。從稅收結構看,我國的稅制結構依然是以流轉稅為主體,而所得稅的主體地位還比較薄弱。我國稅收總量中流轉稅收入佔62%,所得稅收入佔26%。相比之下,國外主要發達國家所得稅占稅收收入的比重平均在50%左右,流轉稅比重往往不到40%。優化稅收結構有利於縮小貧富差距,提升消費水平。例如,增值稅、營業稅等間接稅具有累退性,這部分稅負主要在中低收入人群,降低此類稅率可以增加中低收入人群的可支配收入。同時應增加資本利得稅、遺產稅、房產稅等財產性稅收,這部分稅負主要在資本所有者和高收入人群,增加此類稅收有利於調節貧富差距。5.轉變之五:改變由政府投資為主導的模式,大力發展民營企業政府支出增加容易引起私人消費和私人投資的降低。長期以來,我國投資由政府主導,特別是1995年以來,我國個體經濟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持續低於國有經濟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導致個體經濟占總投資比重由1990年的22%下降到2010年的3%。政府主導投資存在諸多問題:一是由於缺乏監管,容易造成腐敗和國有資產流失;二是無法充分發揮市場這只「無形的手」,資源難以得到優化配置,造成投資效率低下;三是政府主導投資限制了私人投資的發展。作為新生力量,民營企業對國民經濟發展的貢獻與日俱增,尤其是在解決就業方面。據統計,私營企業佔中國法人企業的60%以上,解決了社會新增非農就業人員份額的80%以上;擁有全國66%的專利、74%的技術創新以及82%的新產品開發等等。但是由於一些客觀原因,民營企業生存狀態並不樂觀,需要國家政策的傾斜和扶持。近年來,國家先後出台多項鼓勵民營企業發展的政策,例如2009年出台的《關於進一步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向微小型企業提高稅負優惠,鼓勵民間資本發起設立村鎮銀行、貸款公司等;2010年出台的《關於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進一步拓寬民間投資的領域和范圍,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領域等;2012年國家出台《鼓勵和引導民營企業開展境外投資的18條政策措施》,提出加強民企境外投資的規劃指導,做好境外投資投向引導,完善財稅支持政策,健全境外投資法規制度等。黨的十八大也提出要支持小微企業特別是科技型小微企業的發展。三、中國經濟發展對國內石油市場的影響1.隨著中國經濟潛在增長率下降,國內石油消費增速將隨之放緩經濟發展是石油需求增加的源動力。過去30年,我國石油消費增速呈現與經濟增長同步的特點,兩者相關系數高達90%,且石油需求彈性系數呈上升趨勢,顯示經濟增長對石油需求的拉動作用更趨明顯。例如,1980-1990年我國GDP年均增長9.21%,石油消費量年均增長2.75%,石油需求彈性系數為0.3;1990-2000年我國GDP年均增長9.85%,石油消費量年均增長6.27%,石油需求彈性系數上升至0.6.3;2000-2010年我國GDP年均增長10.3%,石油消費量年均增長7.18%,石油需求彈性系數為0.69。未來我國經濟潛在增長速度難以維持過去20年9%~11%的平均水平。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到2020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比2010年翻一番。預計2010-2020年GDP增速將降至7%~8%,2020-2030年將降至5%~6%。隨著經濟潛在增速下滑,未來包括石油在內的能源需求增速也將隨之放緩。經過模型測算,當季度GDP下降1個百分點,季度石油消費將下降2.75個百分點,季度成品油消費下降3.3個百分點。分油品看,柴油需求與宏觀經濟走勢關聯更為密切,當國內GDP下降1個百分點,柴油消費下降4.8個百分點。汽油消費需求剛性,受宏觀經濟走勢影響相對較小,當國內GDP下降1個百分點,汽油消費下降約0.15個百分點。綜合考慮經濟發展、能耗下降、產業升級、主要用油行業發展以及替代能源的影響,預計2020年我國石油需求總量將達到5.87億噸,比2011年增加1.2億噸,年均增速將從最近10年的7%大幅下降至2.3%,石油需求彈性系數降至0.35;預計2030年石油需求總量達到6.98億噸,年均增速進一步降至1.7%,石油需求彈性系數降至0.31。2.大消費時代到來,乘用車保有量快速增長支撐汽油需求持續增加汽車和摩托車用油占汽油消費總量的95%左右,汽油消費與車輛保有量相關系數達到0.97,汽車保有量是影響汽油消費的首要因素。經驗表明,人均汽車保有量規模及增速與各國經濟發展水平密切相關,人均GDP和千人汽車保有量顯著正相關。人均GDP越高的國家,汽車保有量也較高,例如美國千人汽車擁有量達到828輛,為世界第一石油消費大國。我國千人汽車擁有量僅為60輛,不僅遠落後於發達經濟體,在新興經濟體中也處於較低水平。未來隨著居民收入持續提高、財稅和金融體制改革繼續深化,我國將逐步跨入大消費時代,汽車消費將快速增長。目前我國汽車總銷量已躍居世界第一位,但千人汽車保有量、千人汽車銷量等指標與日本上世紀60年代初期和韓國80年代中期相當,未來我國汽車市場仍有很大的增長空間。預計到2020年我國汽車銷量將達到3000萬輛,每千人汽車保有量將達到184輛。隨著汽車保有量的增加,國內汽油消費也將呈持續增長態勢,預計到2020年國內汽油需求將達到1.1億噸,2030年達到1.4億噸。3.隨著產業結構不斷優化,服務業佔比提升,柴油需求受到抑制在我國能源消費結構中,工業一直是能源消費大戶,其能源消費佔全國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保持在70%左右。根據經驗,工業經濟占國民經濟比重提升,將帶動能源消費加速增長。近30年來,隨著工業化進程不斷加快,我國已成為世界煤炭消費第一大國,石油和電力消費第二大國。與工業相比,服務業單位能源消耗較少。通過計量分析也發現,第二產業增長對石油需求增長的帶動遠大於第三產業。從美國經驗看,1970年以來,美國工業佔GDP比重從35%下降到20%,服務業佔GDP比重從61%上升到78%,同期石油消費增速由年均4%下降到年均1%。未來隨著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重化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將趨於下降,服務業比重將趨於提升。產業結構變化將影響我國石油需求變化,柴油與工業發展密切相關,未來柴油需求將逐步放緩,柴汽比或將有所降低。預計到2020年,柴油需求為2.3億噸,年均增速約5%,柴汽比進一步下降到1.99。

G. 經濟建設為什麼需要黨的領導

1、有利於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治優勢。經濟和政治是有機統一的,經濟是政治的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根本任務,是進一步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逐步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並且為此而改革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方面和環節。

只有堅持加強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才能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制度,把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同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統一起來,充分發揮經濟和政治兩方面的優勢,確保我國經濟發展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為解放發展生產力、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有力政治保障。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觀大勢、謀大局,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不斷把全面深化改革和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引向深入,推動我國經濟實力再上新台階,經濟結構不斷優化,發展質量和效益不斷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改善,我國經濟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

2、有利於形成指導經濟工作的科學理論。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只有在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下,不斷推動理論創新,才能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科學指南。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新時代的歷史方位,成功駕馭我國經濟發展大局,在實踐中形成了以新發展理念為主要內容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

這一思想,從歷史和現實相貫通、國內和國際相關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寬廣視角,系統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時代課題。

創造性提出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等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有力地指導了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實踐,開辟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發展的新境界。

3、有利於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因素。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堅持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一方面有利於防止分散主義、本位主義,避免議而不決、決而不行;另一方面有利於集思廣益、凝聚共識,調動各方、形成合力。、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中央的集中統一領導下,我們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

同時積極鼓勵地方、基層和群眾大膽探索、先行先試,改革發展事業不斷推進;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各類市場主體活力不斷增強;

激勵各級政府和廣大幹部在促進經濟發展中敢作為、能作為,同時注重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使更多社會主體投身創新創業,充分調動了各方面的積極性,為我國經濟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實現歷史性變革提供了根本政治保證。

4、有利於形成全面深化改革的持久動力。隨著改革不斷深入推進,容易的、皆大歡喜的改革已經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面對各種利益藩籬、面對各種思潮困惑,需要有堅強的政治定力、政治意志、政治智慧。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明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堅決破除一切不合時宜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極大凝聚起共同推進改革的強大合力。面對艱巨復雜的改革任務,黨中央作出重大決策,形成了集中統一的改革領導體制、務實高效的統籌決策機制、上下聯動的協調推進機制、有力有序的督辦落實機制。

根據經濟領域不同層面的問題,把脈開方、對症下葯,把長遠制度建設同解決當前突出問題結合起來、把頂層設計同試點探路結合起來、把破除體制機制頑疾同解決新出現的矛盾問題結合起來,為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打下了堅實基礎。

5、黨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是推動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的重要力量。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是我們黨在推進經濟體制改革中的主動選擇。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對市場作用的認識不斷深化。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要按經濟規律辦事、重視價值規律的作用;

黨的十四大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黨的十九大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我們黨所推動的經濟體制改革,核心就是要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實現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與市場經濟的有機結合,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確定的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進一步強調要最大限度減少政府對市場活動的直接干預,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

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既能釋放市場經濟的活力,又能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不但不會干擾市場作用的發揮,而且能夠保障市場經濟的更好發展。

6、黨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是政府作用更好發揮的根本保證。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和政府作用更好發揮是有機統一的,黨的堅強有力領導是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根本保證。在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這個大前提下,黨委和政府的職能各有側重和分工。

凡涉及經濟社會發展規劃、重大方針政策、工作總體部署等重大問題,一般由黨委集體討論決定;而經常性工作,則由政府及其部門按照職責許可權進行決策和管理。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全面推動依法治國,深入推進依法行政,使政府工作全面納入法治軌道;

理順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推動政府職能轉變,使政府能夠更好地發揮作用。同時,各級黨委集中精力抓經濟工作中具有全局性、戰略性、前瞻性的重大問題,有效實施對政府部門工作的領導,保證了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得到貫徹落實。

當前,我們正在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其中的重要目標就是要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黨和國家機構職能體系。這一改革將推動黨和政府職能的優化協同高效,使黨和政府在經濟建設中的積極作用進一步發揮。

H. 改革開放是怎樣展開的

中國施行改革開放是必經之路,以及原因:

一、當年國家的現狀需要改變。

「文化大革命」給國家留下了嚴重的局面:生產力發展緩慢,人民溫飽沒有解決,科技教育落後等。這種局面不改變不行,答案只有一個:改革。

二、中國需要第二次革命。

新中國成立,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但新中國成立以後模仿蘇聯建立起來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已嚴重阻礙了中國生產力的發展。中國需要第二次革命,解放生產力。這種局面不改變不行。怎樣改變?答案只有一個:改革。

三、社會主義制度需要自我完善和發展。

改革開放試驗田—深圳特區社會主義社會的各個歷史階段,都需要根據經濟發展的要求,適時地不斷推進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使社會主義制度充滿生機和活力。生機和活力哪裡來?答案只有一個:改革。

四、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要有新思路。

新思路就是建立和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推進文化體制改革。新思路只有一個:改革。

(8)經濟結構不斷優化什麼改革不斷推進擴展閱讀:

改革開放的成果:

一、經濟建設取得重大成就。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決端正發展觀念、轉變發展方式,發展質量和效益不斷提升。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在世界主要國家中名列前茅,國內生產總值從五十四萬億元增長到八十萬億元,穩居世界第二,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百分之三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經濟結構不斷優化。

二、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蹄疾步穩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堅決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改革全面發力、多點突破、縱深推進,著力增強改革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壓茬拓展改革廣度和深度,推出一千五百多項改革舉措,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主要領域改革主體框架基本確立。

三、民主法治建設邁出重大步伐。積極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推進全面依法治國,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制度建設全面加強,黨的領導體制機制不斷完善,社會主義民主不斷發展,黨內民主更加廣泛,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全面展開,愛國統一戰線鞏固發展,民族宗教工作創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日益完善,全社會法治觀念明顯增強。國家監察體制改革試點取得實效。

四、思想文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加強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黨的理論創新全面推進,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更加鮮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深入人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廣泛弘揚,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扎實開展。

五、人民生活不斷改善。一大批惠民舉措落地實施,人民獲得感顯著增強。脫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進展,六千多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貧困發生率從百分之十點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教育事業全面發展,中西部和農村教育明顯加強。

就業狀況持續改善,城鎮新增就業年均一千三百萬人以上。城鄉居民收入增速超過經濟增速,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人民健康和醫療衛生水平大幅提高,保障性住房建設穩步推進。社會治理體系更加完善,社會大局保持穩定,國家安全全面加強。

六、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大力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全黨全國貫徹綠色發展理念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顯著增強,忽視生態環境保護的狀況明顯改變。

七、強軍興軍開創新局面。著眼於實現中國夢強軍夢,制定新形勢下軍事戰略方針,全力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人民軍隊在中國特色強軍之路上邁出堅定步伐。

I.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有哪些新舉措

第一,推進國有企業調整重組,優化國有經濟布局結構。優化國有經濟布局結構是提高國有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徑。要著眼於優化國有資本配置,強化國有資本在戰略性領域的控制力和影響力,加大結構調整力度,加快培育一批行業排頭兵企業和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大公司大企業集團。
第二,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激發國有企業內在發展活力是提高國有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的必然要求。要繼續加大公司制改革力度,通過重組上市、合資合作、相互參股等多種途徑,加快推進國有企業,特別是母公司層面的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促進投資主體多元化。

閱讀全文

與經濟結構不斷優化什麼改革不斷推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洋務事業的興辦企業有哪些 瀏覽:739
和大人一起讀寓言故事應注意什麼 瀏覽:705
事業編跟上級吵架怎麼緩和 瀏覽:580
美女怎麼有這么多汗的 瀏覽:624
婚姻變淡了怎麼辦 瀏覽:903
美女門牙疼痛是什麼原因 瀏覽:21
幸福城公租房什麼時候交房 瀏覽:126
蒙古語草原美女怎麼說 瀏覽:63
清華大學經濟學女教授有哪些 瀏覽:404
婚姻橋怎麼搭建 瀏覽:675
經濟復利計算器怎麼按 瀏覽:511
事業單位一般多久簽三方 瀏覽:762
如何講好偉人的故事 瀏覽:677
詩琳幸福保養精油怎麼用 瀏覽:840
懷孕了總擔心寶寶健康怎麼辦 瀏覽:394
如何處理邊緣婚姻 瀏覽:605
皮膚不健康了怎麼辦 瀏覽:186
美女又在哪裡消費呢 瀏覽:275
東北寶媽講故事是如何開頭的 瀏覽:128
愛情是什麼電視劇主題曲 瀏覽: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