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麼是經濟效益
經濟效益,是通過商品和勞動的對外交換所取得的社會勞動節約,即以盡量少的勞動耗費取得盡量多的經營成果,或者以同等的勞動耗費取得更多的經營成果。
經濟效益是資金佔用、成本支出與有用生產成果之間的比較。所謂經濟效益好,就是資金佔用少,成本支出少,有用成果多;提高經濟效益對於社會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經濟效益是衡量一切經濟活動的最終的綜合指標。所謂企業的經濟效益,就是企業的生產總值同生產成本之間的比例關系。用公式表示:經濟效益=生產總值/生產成本。
由於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是一個復雜的過程,由多方面的內容和環節構成,所以決定企業經濟效益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為了能夠客觀地反映企業的經濟效益,必須從多角度進行考核,採用一系列相互關聯、相互交叉的指標即指標體系進行全面、准確的衡量與評價。
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重要性
(1)提高經濟效益,有利於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2)提高經濟效益,才能充分利用有限的資源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
(3)提高經濟效益,搞好國有大中型企業,才能增強綜合國力,鞏固公有制的主體地位,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B. 經濟效益要從哪幾個方面分析
經濟效益評價要素主要包括總投資、成本、利潤、稅金、折舊等等。在評價過程中,要恰當地選取評價參數.如4准收益率、匯率、價格等。經濟效益在進行經濟效益評價前,要對評價要紊作出正確的預測、估算。
從企業角度講,一個企業經濟效益的提高,能夠帶動上游供應商及下遊客戶分銷商等整個供應鏈的經濟發展,從而推動整個社會的發展。從社會角度講,一個大環境的狀態對企業的經濟效益有著深遠的影響。兩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企業經濟效益的重要意義:
1.、對企業來說:企業經濟效益是企業一切經濟活動的根本出發點。提高經濟效益,有利於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力。企業要發展,必須降低勞動消耗,以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大的效益。只有這樣,才能在市場競爭中不被淘汰,獲得發展。
2.、對國民來說(對於我們個人來說):提高經濟效益,才能充分利用有限的資源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教材主要是從市場活動的主體角度說明的,企業直接承擔著社會財富的生產和流通,企業經濟效益的好壞,直接關繫到全體人民物質和文化生活的質量。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創造出更多的適合市場需要的商品和勞務,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3、對國家和社會來說:提高經濟效益,搞好國有大中型企業,才能增強綜合國力,鞏固公有制的主體地位,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新中國成立五十周年大慶」可以說明這一觀點。教材中的「名言」也有力地支持了這一觀點。
所以,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無論是對企業、國民還是國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C. 企業經濟效益的標准主要有哪些!
企業經濟效益是指企業的生產總值同生產成本之間的比例關系。企業經濟效益從其內涵與提高途徑角度看,可分為潛在經濟效益、資源配置經濟效益、規模經濟效益和技術進步經濟效益及管理經濟效益。從企業角度講,一個企業經濟效益的提高,能夠帶動上游供應商及下遊客戶分銷商等整個供應鏈的經濟發展,從而推動整個社會的發展。從社會角度講,一個大環境的狀態對企業的經濟效益有著深遠的影響。兩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應答時間:2021-06-25,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D. 行政組織績效的外延除了內部的管理績效主要還包括什麼
行政組織績效的外延除了內部的管理績效主要還包括經濟績效、社會績效和政治績效。
一般而言,組織績效指的是組織在運用各種資源,通過各種內部管理活動及各種外部服務活動來實現預期目標的總體狀況。
行政組織績效則專指行政組織在運用各種組織資源實現預定目標的過程和表現。
績效解析
理解行政組織績效,需要把握以下幾點:行政組織績效既包括行政組織活動的成果,也包括行政組織活動本身,還包括行政組織實現預期目標的能力狀況。
行政組織績效是運用一定的主觀標准來衡量客觀實踐而得到的一種結果。
行政組織績效本身也是一個復合概念,包含了行政組織的效率、效能、效果、經濟性、能力等概念所指向的基本要素。在行政組織績效所包涵的各個要素中,效果相對而言最為重要。
一般而言,行政組織績效的外延,除了內部的管理績效,主要還分為三個方面:經濟績效、社會績效和政治績效。
在行政組織績效類型中,社會績效是主導性和基礎性的。沒有社會績效,經濟績效就沒有實現的意義和價值,政治績效也會失去社會基礎。
經濟績效是社會績效和政治績效的物質基礎和物質支撐,是社會績效和政治績效能夠長久持續的保障。
而政治績效是整個政府績效的中樞和核心,實現經濟績效和社會績效需要政治績效作為法律和制度的保障。
同時政府績效體現在政府行政管理的每一個層面和領域,這種績效既不是政府短期投入的回報,也不是政府終端產品的累積,而應該是較長時期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政治文明的總成果。
E. 社會經濟效益指標包括什麼
指標包括:
1、產品銷售率。它可以反映產品生產已實現銷售的程度。
2、資金利稅率。它可以反映企業資金運用的經濟效益。
3、成本利潤率。它可以反映單位生產投入所帶來的利潤額,即降低成本的經濟效益。
4、凈產值率。它可以反映企業物化勞動消耗的經濟效益。
5、全員勞動生產率。它可以反映活勞動的使用效益。
6、流動資金周轉率。它可以反映流動資金的周轉速度和使用效率。
(5)經濟績效包括什麼擴展閱讀
經濟效益指標基數一般以上年經中介機構審計確認的財務決算報表中實際完成數為基礎,剔除不可比因素或不合理部分進行核定。
1、已實行工效掛鉤的企業,核定經濟效益指標基數還應考慮以下因素:
(1)企業的新建擴建項目,由基建正式移交生產後的增人,應參照同行業或該企業人均效益水平核增掛鉤的經濟效益指標基數。
(2)企業之間成建制劃入劃出職工,應按上年經中介機構審計確認的會計報表數據調整經濟效益指標基數。
(3)因自然災害等不抗力對企業經濟效益產生較大影響時,可適當調整企業經濟效益指標基數。
2、新掛鉤企業的經濟效益指標,如果上年實際完成數低於前三年平均數,則以前三年平均數為基礎核定。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經濟效益指標
F. 經濟效益是什麼意思
經濟效益是經濟績效的意思,指經濟與資源分配及資源利用的效率評價。經濟績效的評價標准,主要是由於資源分配以及資源利用有關的效率所決定的,其他方面的標准則與公平和應付外來突變因素的能力有關。
正如人們所了解到的,要兼顧到這兩方面的評價標準是很困難的,即使只考慮一方面的評價標准,也會有不同的結論,沒有一個一致的和明確的評價方法。
經濟效益與利潤的關系
企業經濟效益是指企業的生產總值與生產成本之間的比例關系。利潤是生產總值與生產成本之間的差額。可見,利潤是一個絕對數,而經濟效益是一個相對數企業利潤增加,並不一定意味著經濟效益的提高。
只有在成本一定的情況下獲得更多的利潤才是經濟效益的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高低取決於兩個因素:一個是利潤總量,一個是生產成本。企業利潤增加,並不一定表明企業經濟效益提高。
在這里存在三種可能的情況:如果利潤增長幅度大於生產成本的增長幅度,這說明經濟效益提高了;如果是同比增長,則經濟效益不變;如果利潤增長幅度低於生產成本的增長幅度,則說明經濟效益降低了。
G. 經濟效益指標通常有哪些
商業企業主要經濟效益指標考核評比辦法。
一、考核的指標
1.營業收入總額
2.利稅額
3.商品流通費用率
4.補貼前虧損單位的虧損額
5.商業流動資金周轉次數
6.百元資金利稅額
7.人均商品銷售額
8.人均利稅額
二、指標范圍和計算方法
1.營業收入總額,包括商業企業的商品銷售總額和商辦工業、飲食服務、農牧、儲運等企業的產品銷售收入或營業收入額。
2.利稅額,包括全部企業的補貼前實現利潤額和交納的銷售稅金(稅金)額之和,不包括進行利潤分配和在成本(費用)中列支的各種稅金。
3.商品流通費用率,指商業企業的商品流通費用額占商品銷售總額的百分比。計算公式:
商品流通費額
商品流通費用率=--------×100%
商品銷售總額
4.商業流動資金周轉次數,指商業企業平均佔用流動資金的周轉次數。計算公式:
商品銷售總額
商業流動資金周轉次數=--------------
商業企業平均流動資金佔用額
5.百元資金利稅額,指全部企業的利稅額(即考核指標「2」)占流動資金平均佔用額與平均固定資產凈值之和的百分比。計算公式:
利 稅 額
百元資金利稅額=------------------
流動資金平均佔用額+平均固定資產凈值
6.人均商品銷售額,指商業企業的商品銷售總額與商業企業全部職工平均人數之比。計算公式:
商品銷售總額
人均商品銷售額=-----------------
商業企業全部職工平均人數
7.人均利稅額,指全部企業的利稅額(即考核指標「2」)與企業全部職工平均人數之比。計算公式:
利 稅 額
人均利稅額=----------
企業全部職工平均人數
(註:由於計算口徑的不一致,北京市飲食服務總公司和上海新亞(集團)聯營公司在填寫商品流通費用率、商業流動資金周轉次數和人均商品銷售額三項指標時,分別用飲食服務費用率、飲食服務資金周轉次數和人均營業收入額代替。)
三、考核評比方法
1.考核評比單位劃分,以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商業廳(局)為單位,共有34個考核評比單位。各計劃單列市商委、商業局的數字已包括在各商業廳(局)內,暫不單獨進行考核評比。
2.對各單位前述八項考核指標每季度考核一次,按各單位每項指標比上年同期的增減幅度,對34個單位統一排隊計分,最高者得34分,最低者得1分,依此類推,差距為1分。八項指標的得分之和為該單位本次考核的合計得分。
3.考核指標的數據來源,以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商委、商業廳(局)上報的季、年度會計報表為依據。每季度會計報表匯總後即公布各單位的指標實績和得分情況,根據年度各項指標的考核結果進行評比,按總得分由多至少排列名次。
四、表彰與獎勵
對總的得分排列在前十名的單位給予表彰和適當的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