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影響城市發展的因素
1、全球化。
全球化的本質是全球范圍內資源和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雖然從一般意義上講,全球化背景下各類要素都可以在全球范圍內流動和重新配置,但從目前觀察到的情況看,要素流動格局呈現出一定程度的不均衡和不對稱性。
具體而言,高端人才的流動性遠遠高於中低端人才;資本的流動性遠遠高於勞動力的流動性;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消費模式、生產模式、產業結構、治理模式等方面的影響,總體而言大於發展中國家在這些方面對發達國家的影響。
2、技術進步。
上世紀80年代以來信息通信技術的突破和廣泛應用,帶動了上一輪全球范圍內的高速增長。2008年底發達國家爆發的金融危機波及全球。展望未來,能夠啟動新一輪經濟增長,特別是發達國家經濟增長的根本力量,仍然是新的重大技術突破。
信息通信技術的深度普及和應用,清潔能源的發展,新材料的出現,生物技術的發展等,都有可能成為這樣的技術突破點。目前有學者提出,人類社會正在啟動第三次工業革命,可能是能源和信息技術發展所帶動,也可能是信息技術驅動下的製造業升級所帶動。
3、全球治理模式和治理議題的變化。
隨著全球化的深入,許多議題越來越超出主權國家的治理范圍,需要在全球范圍內進行協調,才能夠有效解決。諸如應對氣候變化、維護全球政治、經濟和金融穩定、控制傳染病等全球性公共產品,成為擺在人類面前的新的重大議題,相應的全球治理結構也在孕育著新的深刻變化。
4、各國民眾權利和平等意識的普遍增強。
美國著名戰略思想家布熱津斯基把這種現象稱為「全球政治覺醒」()。這種趨勢對於一國國內政治、經濟和社會制度的變化,具有難以預計、難以把控的重大影響,對國際關系也有重要影響。
(1)影響城市化的經濟因素有哪些擴展閱讀:
城市發展的基本規律:
1、區域理論:城市是區域的核心,區域發展是不均衡的。1950年佩魯提出增長極核理論:城市通過極化效應、擴散效應的發展,是區域經濟趨於均衡,然後進入下一輪極化、擴散的發展階段。
2、經濟學理論:城市產業分基礎產業(城市發展的關鍵)、服務業產業。[2]
3、人文生態學理論:互相依賴、互相競爭是人類社區空間關系形成、發展的重要因素。
4、交通通訊理論:1962年梅耶《城市發展的通訊理論》
5、經濟全球化理論:認為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經濟運行機制的日益緊密運動的進程。世界貿易組織1995年度報告認為,經濟全球化「是不同國家的市場和生產日益變得更加互相依存的過程,這是由於貨物和服務貿易的發展以及資本和技術的流動所造成的。」
6、城市進化理論:絕對集中(城市不斷增長)、相當集中(城市人口增長仍然高於郊區)、相當分散(郊區增長超過城市)、絕對分散(城市人口下降郊區人口上升)。
『貳』 城市化的發展受哪些因素的制約和影響
城市化進程是個客觀的歷史過程,也是生產發展的過程。
這是因為:
①城市化是有條件的。生產發展,非農產業的形成和聚集,要求一定數量農業人口轉變為非農業人口。農業發展水平決定了為這種轉變提供多大的可能性。國家經濟實力和政策,是把這種可能性變為現實性,實現現代化的關鍵。
②城市化對社會經濟有深刻影響。
③城市化進程由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而定。
『叄』 推動英國城市化的經濟因素
(1)發展特點:18世紀上半期發展緩慢;18世紀中期到20世紀初(兩次工業革命期間)發展迅速;20世紀30年代達到較高水平,此後較為平穩發展。主要經濟因素:工農業生產的發展(或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兩次工業革命的進行(或工業化進程的推動);第三產業發展的推動。 (2)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的制約;城市化起步晚;工農業生產水平低;傳統思想觀念的影響。措施:對原有城市進行徹底改造;改變城市產業結構和發展類型(或:變消費城市為生產、生活協調發展的城市);採取正確的城市工作方針和政策促進經濟發展。 (3)城市化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能夠為工業發展創造有利的條件,推動經濟發展;但城市化的發展應和社會發展階段相適應;超越發展階段的城市化會帶來許多嚴重的社會問題,影響可持續發展。
『肆』 為什麼會出現城市化現象原因有些什麼
為了更好地發展。具體原因如下
1、城鎮化是農村發展到城市的的必然過程。城市化也稱為城鎮化,是指隨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產業結構的調整,其社會由以農業為主的傳統鄉村型社會向以工業(第二產業)和服務業(第三產業)等非農產業為主的現代城市型社會逐漸轉變的歷史過程。
2、城鎮化的發展建設主要是解決人的城鎮化,實行以人為本的城鎮化。中國之所以要搞城鎮化,其實就是為了促進發展。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可以促進房地產行業健康、穩健的發展。 另一方面可以改善了小城鎮的居住、市政基礎設施、交通運輸環境。吸引企業到小城鎮投資、發展,帶動小城鎮的經濟發展,增加了小城鎮的就業機會,就可以吸引更多的農村人口到小城鎮生活、居住、工作、學習,促進小城鎮的經濟繁榮、穩定,就地就近城鎮化,有效緩解大城市的壓力。
3、其實,提出「城鎮化」也反映出黨對農村工作的重視。發展小城鎮也曾經在黨的十五屆三中全會上,被列入未來農村發展的大戰略。即使現在提出的鄉村振興政策中,小城鎮的發展,城鎮化問題也是工作內容的重點之一。支持小城鎮的發展,不僅說明中央 對農村工作的支持,而且也是對農村人口轉移選擇了適合國情的低成本道路的支持。
4、更好的發展城市發展好,鄉鎮發展落後,這對於中國未來發展也不好的。中國要搞城鎮化發展,能夠減少大城市發展的壓力,也能促進資源調節,讓鄉鎮發展更加好。所以,國家要搞城鎮化發展,最終目的是為了促進國內所有地方平衡發展,提高百姓的收入。
5、減少人口流動。城鎮化發展的不均衡,是導致人口流動的主要原因。大量的人口流動,使得春運成為了一道有中國特色的社會現象。東部地帶城鎮化水平較高,除山東、河北外,大多數省份都屬於人口凈流入省份。四川、重慶、安徽、廣西、河南、貴州等省份人口流出比例較高
6、城鎮話是經濟發展的自然過程。城鎮化是在工業化的帶動下發展起來的,城鎮化不是解決問題的靈丹妙葯,而是經濟發展的自然過程。過度城鎮化和地區之間發展的不均衡,最終都會影響城鎮化的發展。
『伍』 影響城市化進程的因素有哪些
是否有正確的經濟增長點,是否利用好現有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是否有長期的規劃,是否正視現有發展障礙並設法彌補。
『陸』 影響城市化的經濟的因素有哪些
1、城市化滯後嚴重影響農村改革和發展。從1996年至去年上半年,農民收入增幅分別為9%、4.6%、4.3%、3.8%和1.8%,逐年下降而且已連續三年降到5%以下。其中,出售農產品收入的絕對額在近兩年來也是下降的。我們告訴農民;增加收入必須調整結構。但現在除了牛奶和水果外,我國人均佔有的糧食、肉類、禽蛋、水產品和蔬菜都超過了世界平均水平。由於農民佔70%,人均肉類消費是城鎮居民的60%,人均禽蛋、水產品、水果消費是城鎮居民的40%,城鎮居民的副食品確實不少。調整結構,確實面臨著農民講的「生產什麼什麼多」的問題。 2、城市化滯後直接影響著第三產業的發展和就業。從1980年起的近20年內,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相近國家第三產業比重從34.6%上升到48.2%,我國從21.4%上升到33.9%,起點低(13點),發展慢(2點)。就業比重,1995-1999年,我國一產下降2.1個百分點剩下50.1%,二產保持23%不變,三產增加2.1個百分點達到26.9%,佔新增就業崗位的63%,成為主渠道。可見,沒有城市化就沒有「生活的社會化」,就沒有第三產業和就業的快速發展。 3、城市化滯後會形成消費斷層。從1990-1999年,我國城鄉消費品零售額的比例由0.89:1變為1.58:1。69%的農村人口只有38.7%的零售額,今年8月份只剩下37%。更典型的例子是:我國彩電生產能力過剩一半,價格一降再降,但農村的彩電普及率卻只有10%。我們所說的需求不足,主要是農村需求不足,我們所說的貧富差別,也主要表現為城鄉差別。這不僅會影響農村經濟的發展,還會從整體上阻礙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協調發展。 國際經驗表明: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時,住宅建設和城市化速度加快。城市化水平在30%-70%時,是城市化發展最快的時期。現在,我國特別是東部發達地區已經進入這個起跑線。據此,權威部門預測:未來10年,我國城市人口將由3.7億發展到6.3億,城市化水平達到45%。打破城鄉分割,我國的城市化進程就會成為一個大規模、多層次、多區域的經濟系統重組過程。專家預算,在現有水平上,城市化每增長1個百分點可直接拉動GDP增長1.5個百分點,是推動我國經濟再高速發展20年最基本的動力之一。
『柒』 影響城市化水平的因素
一是農村的生產力狀況,決定是否有剩餘勞動力,是推力
二是城市的發展狀況,第一二三產業的比重,還有城市的生活工作條件,是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