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為什麼說江西是經濟三角區

為什麼說江西是經濟三角區

發布時間:2022-07-17 12:03:21

Ⅰ 為什麼說江西是中國最窮的省

原因

一,近代歷史原因,古代江西經濟是數一數二的,人口是全國第一的,不是所謂的隨潮流「中國窮江西就窮的,富了就奇怪」,只是到近代由於太平天國運動和國共戰爭使人口急劇減少。所謂事成必是有財和有人,很多時候兩者缺一不可。一個省也一樣。

二,交通原因,1906年的京廣鐵路的修建,改變了一千多年古代去廣東必走江西贛江水運的模式。這個是隨著世界潮流改變。

三,是書院模式的改變,江西從宋朝開始就是書院全國第一,近代大學制的確立,改變舊有講學模式,造成人才流失和流動。

Ⅱ 江西省地理區位和其他省份的不同

江西省;區位優勢;空間發展模式;發展策略 1 江西經濟發展的現狀
1.1 江西省近年來經濟增長速度較快
2007年,江西省GDP總值5469.3億元,比上年增長13.0%,2008年江西省GDP總量為6480.33億元,增長12.6%,增速處於全國中等偏上水平。江西省GDP連續六年保持12%以上增速,表明江西省經濟仍處於平穩較快發展的上升通道中。
1.2 江西經濟基礎薄弱,發展起點低、任務艱巨
江西經濟盡管發展較快,但是發展起點低,基礎薄弱。2008年末,江西省GDP同比增長比率雖然超過安徽、山西、河南三省,但GDP總額仍然是最低的。人均GDP僅高於安徽省,同比增長11.8%,僅高於山西省,低於其它四省。(見圖表)江西經濟要趕上中部其他四省,實現中部地區崛起戰略,任務還相當艱
巨。
2 江西經濟發展的區位優勢 2.1 區位優勢的內涵
區域經濟學強調從空間角度來分析一個地區的發展優勢,特別是當一個地區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的時候,更要充分利用其優勢,採取相應的經濟發展模式。所以本文所研究的的區位優勢主要是指自然地理區位的優勢,自然地理是考察區位狀況的最重要因素。 2.2 江西在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中的區位優勢
江西的地理位置優越,是全國范圍內唯一一個與三個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閩南三角區)

毗鄰的一個省,具有非常明顯的區位優勢。江西又是泛珠三角經濟區域合作的成員之一,是長江綜合經濟帶和京九沿線經濟帶的交匯集中區,使其地位在中部地區不同於其他省區而突出出來。江西在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新構架中的區位優勢明顯。
3 區域經濟空間發展模式理論與江西區位優勢分析
區域發展空間模式理論主要有梯度轉移理論、增長極理論、發展軸理論以及網路型發展理論。 3.1 江西在產業梯度轉移中所具有的區位優勢分析
區域經濟發展梯度轉移理論理論認為,創新活動是決定區域發展梯度層次的決定性因素,而創新活動大都發生在高梯度地區。隨著時間的推移及生命周期階段的變化,生產活動逐漸從高梯度地區向低梯度地區轉移,而這種梯度轉移過程主要是通過多層次的城市系統擴展開來的梯度轉移理論。
江西在承接長三角、珠三角、閩三角地區產業轉移方面相比較中部其它省份具有明顯的區位優勢,促進產業轉移承接基地建設仍然是實現江西在中部率先崛起的一條有效路徑。
(1)江西勞動力資源和自然資源豐富,勞動力成本低,費用低。全省人口4400萬人,2008年跨省外出務工農民工達680萬人,佔全省農村勞動力資源總數40%以上。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江西省出現了外出務工人員大量、集中返鄉現象。2009年9月,江西省有返鄉農民工315萬。大量農民工集中返鄉及省內企業就業崗位減少給江西省就業局勢增加了巨大壓力,同時也給外商企業的入注提供了豐富低廉的勞動力成本。江西省土地、水電等要素費用都比發達地區低,全省每平方米房屋價格不到上海的四分之一,僅為廣東的三分之一左右。平均水價只有上海的50%、廣東的60%左右。 (2)珠江三角洲產業內移給江西製造業發展帶來的重大機遇
在國際產業轉移加速的大背景下,我國沿海發達地區已經具備向中西部輻射的經濟能量和產業轉移的壓力,聚集在珠江三角洲的眾多製造業港資企業,也面臨著向中西部轉移的選擇。分布在東莞、深圳、廣州、惠州和中山的外資企業,其中有相當一部份面臨二次轉移壓力。江西位於以珠三角為圓心的公路3—8小時經濟圈內,是珠江三角洲港資企業轉移的首選之地。 (3)國內外經濟環境變化推動長三角地區產業轉型
長三角地區經過30年的高速發展,已經導致土地、淡水、人力、能源等資源的供給緊張,房、地、電、煤、運、原材料、消費品以及用工等價格普遍上揚。與安徽、江西等中部地區相比,長三角地區的生產成本大約高出30%-40%。土地資源匱乏,其中浙江的工業用地已接近用完。而按照「十一五」產業發展規劃,上海的工業用地缺口將達7.4萬畝。特別是近年以來,受出口需求大幅回落,沿海地區許多勞動密集型企業和出口導向型企業面臨生存危機,不少企業已經瀕臨破產倒閉的邊緣。未來幾年,在高成本的影響下,沿海地區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將明顯加快,部分產業將進一步向外轉移。 (4)國家的中部崛起戰略對推動贛港產業全面合作帶來重大機遇
在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實施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重大戰略後,中央做出了促進中部崛起,建設「三個基地,一個樞紐」的重大決策。最近,國家商務部又把江西定為「萬商西進」工程的橋頭堡。「十五」率先提出中部崛起戰略的江西,在產業定位與國家關於中部的產業布局和定位高度吻合。江西在汽車、冶金、裝備製造、交通運輸設備、高新技術、農產品加工、旅遊物流等優勢產業的項目布局和產業集群方面,在擴大對外開放方面,將能夠得到國家在土地使用、資金、稅收等方面的重大支持。贛港合作將和國家中部戰略產生巨大的聯動效應。
3.2 增長極、發展軸及網路型發展理論與江西區位優勢分析
梯度轉移理論強調創新活動、技術、產業、人才等從高梯度向低梯度地區的轉移。而極化理論強調雙方的互相影響,輻射。增長極強調某一地區對周邊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從地圖上看是某一點;而發展軸是由點發展到線,研究海岸線、鐵路線等如何拉動周邊地區經濟發展;最後由點及面,發展到網路型理論,強調整個面對周邊地區的極化作用,如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等。 3.2.1 增長極理論與江西區位優勢分析

增長極理論認為,經濟增長通常是從一個或數個增長極逐漸向其他部門或地區傳導。因此,在政策選擇上,應選擇特定的地理空間作為增長極,以帶動經濟快速發展。
從增長極理論來看,江西上海、武漢、廣東、香港等經濟發達地區的輻射,充分利用區位優勢,加強與上海、廣東,香港等發達地區之間的經濟合作,是促進江西經濟發展的一條有效路徑。 3.2.2 發展軸理論與江西區位優勢分析 (1)長江經濟帶對江西經濟的影響
長江經濟帶以浦東為重點,以上海為龍頭,重慶為龍尾,進一步開放長江沿岸城市而構建的經濟帶。長江沿岸經濟帶上形成了以上海為龍頭的長江三角洲經濟圈,以武漢為中心的長江中游經濟圈,以重慶為首包長江上游經濟圈,成為支撐我國經濟發展的又一主軸。
江西位於長江中下游南岸,處於沿江經濟帶的皖贛經濟區,成為經濟發展內移的重心。沿江經濟帶把江西與沿海和沿邊、東部與中西部地區聯結起來,使江西具有東聯西拓的樞紐作用,有利於推進江西經濟的發展。
(2)京九沿線經濟帶江西經濟的影響
由「京九沿線經濟帶」開發戰略引起的南北大流通,需要江西更好地發揮「溝通南北,承東啟西」的作用。在我國經濟發展新構架中,京九沿線經濟帶的開發建設和形成壯大,既增強了沿海地區的經濟實力,又填平了東中部地區經濟發展兩個波峰之間的凹陷畸形狀態,強化東中一體的西進力度和加強西進前沿地區的實力,從而更好地發揮中部承東啟西、溝通南北的樞紐作用。 3.2.3 網路型理論與江西區位優勢分析
從面上看除了長三角、珠三角、閩三角對江西經濟的帶動、輻射以外,泛珠三角「9+2」模式的提出,與江西省制定的對接「長珠閩」發展戰略不謀而合。江西通過制度安排、資源整合、產業對接以及構建合理的城市體系,主動融入「泛珠三角」,成為區域經濟合作組織中的一員,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促進了江西在中部地區的崛起。
「3+2」泛長三角模式的提出區域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和必然趨勢。隨著泛化進程加快,必然會有越來越多的國內國際資本在長三角周邊腹地尋找投資合作機會,人才、技術、信息等經濟要素也會在更大范圍內流動,這無疑給江西經濟發展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遇。 4 江西利用區位優勢的經濟發展策略
根據上述的區位優勢及空間發展模式,得出發展對策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4.1 轉變政府職能,提高政府服務水平
(1)政府要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提高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則管理經濟。要把著重點從行政審批、管理企業轉到制定政策、制定規劃、搞好協調、提供服務上來。要優化投資環境,減少行政審批事項。
(2)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除中央給中部的相應優惠政策外,還應制定自身的外商直接投資政策,要切實抓好政策的落實,不折不扣地把各項優惠政策落實到位,杜絕任何部門為了小團體利益違背政策,真正讓投資者感受到優惠、享受到實惠。
(3)要下大力氣改善投資軟環境,推行規范化、程序化管理、提高辦事效率,提高服務質量,優化社會治安環境,減輕外商投資不合理的負擔,落實各項優惠政策。
(4)打造公正的法制環境。執法部門對投資者公平公正,一視同仁。凡對外來企業執法檢查,須事先通知企業並報縣優化辦批准方可開展。 4.2 大力抓好工業園區建設
工業園區已成為江西省招商引資的主要平台,成為帶動經濟發展的新的增長極。
一是加快園區規劃。我們要著眼於大規模承接產業轉移的需要,重新規劃、定位工業園區,留足發展空間,提高綜合功能。組織專門班子高質量、高標准做好園區規劃、可行性研究報告、環境評估等基礎工

作,及時申報,爭取盡快通過國家標准。
二是加快基礎配套。加大投入,大力推進工業園區的道路、水、電、氣、通信為主的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園區功能。同時,創新投入方式,鼓勵民間資本通過投資、聯營、入股等多種方式參與園區建設,切實解決園區基礎建設投入不足的問題。
三是加快產業集聚。整合園區內現有企業,推動全縣規模企業向園區集聚,不斷擴大工業園區規模,發揮集約效應,帶動全縣規模工業的發展,吸引更多的企業落戶園區。 4.3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經濟發展,基礎設施先行,江西省基礎設施雖然有了較大改善,但與發達地區相比,還有很大差距。為此,我們要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為承接產業轉移創造良好的基礎條件。完善交通網路,建立配套的交通運輸系統來完善加工代理、倉儲等服務功能,搭建合理的物流系統,全力推進交通、電力、通信、機場、港口等基礎設施建設。完善電力網路,為發展提供堅實的電力保障。 4.4 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加快形成沿海發達地區產業梯度轉移承接基地
江西應依託要素價格相對低廉的優勢,在這些產業、產品上形成優勢,爭奪市場。要改變傳統工業進程中產業結構梯次演進的路徑,縮短由勞動密集型向資金、技術密集型轉移的過程,或是更大程度地增加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技術含金量,有選擇地發展高科技含量的新興產業,突出加快發展新興的服務產業,加大知識經濟的比重,要利用科技進步迅速發展的機遇,以信息化為契機,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搶占高新技術制高點,並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推動全省傳統產業的升級,以此實現江西高新技術產業獲得跨越式發展,全面推動省內結構調整與沿海發達地區及國際結構調整的對接,打好產業轉移承接的爭奪戰。 4.5 建立吸引優秀人才、促進企業技術進步的機制
首先要制定優惠政策,創造寬松的環境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特別是把江西藉的優秀大學生吸引回江西工作。
二是要允許和鼓勵人才在機關、企業、院校之間流動,鼓勵人才跨地區、跨行業、跨部門兼職、兼薪,鼓勵科技人員以技術入股,參與分配。
三是要建立科技人才脫穎而出的機制,對優秀科技人才,應予以重獎;同時,大力抓好職工技術培訓和職業教育,全面提高勞動者素質。
四是建立企業技術進步機制,允許大中型骨幹企業按銷售收入的一定比例設立技術進步基金,專項用於新技術、新產品開發,以加快技術創新的步伐。以加強科技培訓為依託,盡快形成沿海發達地區的勞務輸出基地。
來自於網路

Ⅲ 江西的經濟

20世紀50年代以前,江西為農業省,經濟基礎薄弱。1949年,工農業總產值為12.2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僅為2.16億元;財政收入僅為0.8億元;人均財政收入僅有7元。50年代以後,經濟發展較快,到了1998年,全省工農業總產值2464.5億元,財政收入145.66億元,人均財政收入348元。主要農產品產量進入全國前10位。並由部分調入轉變為全部凈調出,50年累計凈調出商品糧1200多億斤。工業總產值達1729.62億元,比1949年增長800倍。同時,江西國防工業積極實行「軍轉民」戰略,民品產值已佔總產值的90%以上 。
2015年,江西省實現生產總值16723.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14年增長9.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773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8487.3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6463.5億元。三次產業結構為10.6:50.8:38.6。
江西境內的鄱陽湖平原地區是中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江西是建國以來兩個從未間斷向國家貢獻糧食的省份之一,華東地區木材和毛竹生產基地,中國淡水漁業重點省份之一,中國銅、鎢等有色金屬工業的重要基地。綠色農產品正成為重要增長點,共有綠色食品數量達916個,有機食品數量415個。同時建有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73家,其中國家級14家。江西基本形成了汽車航空及精密製造、特色冶金和金屬製品、中成葯和生物制葯、電子信息和現代家電產業、食品工業、精細化工及新型建材等六大支柱產業,光電、高精銅材、優特鋼材、特種車船、精密機械、生物醫葯、特色化工、綠色食品、度假旅遊、新型服務等產業呈現了良好的發展勢頭 。 歷史發展 西漢時,鄱陽湖平原和贛江、撫河沿岸谷地農墾逐步興起,南昌、九江開始成為江西政治、經濟和交通中心。西晉末年,北方遷入鄱陽湖周圍地區的人口漸增,帶來了北方的先進耕作技術。至南朝時,江西已有大量糧食東運。安史之亂以後,省境不僅北部平原及南北通道沿線地區農業興盛,而且東北、西北及中部丘陵區也廣泛開發,糧食、茶、麻等作物有很大發展。南宋及元初,省境陸續興修了多處水利工程,農業生產條件有所改善,在農業較發達地區,農作物生產開始萌發專門化過程,北部地區小麥種植普遍,茶葉產地日增,婺源茶葉譽為絕品;朱橘、柑橘、金橘運銷京師;明、清時期,省境民屯普遍,水利工程又有更大發。明初墾荒面積曾達43萬余公頃;清末,由於帝國主義的掠奪,江西已有所發展的茶葉、糧食、煙葉、薴麻、藍靛等的生產備受排擠減產。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江西糧食產量較抗戰前最高年產量減少60%,森林面積縮減30%,70%的油茶林面積及85%的茶園面積陷於荒蕪 。 產業現狀 江西是中國江南以水稻為主的重要糧食產區之一。糧食作物播種面積占作物總播種面積的60-70%。其中水稻常年播種面積約占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的85-90%,稻穀總產量約占糧食總產量的95%。1957年以後雙季稻面積不斷擴大。小麥的分布以贛北為主,甘薯則以贛中、贛南最多,大豆則主產於鄱陽湖東岸、南岸及吉泰盆地。80年代以來,江西在鄱陽湖畔和吉泰盆地建設了一批商品糧基地縣。
包括油菜籽、花生、芝麻在內的油料作物約占江西經濟作物播種面積的70%,其中油菜籽佔40%以上。油茶是省內主要的木本油料,面積約100萬公頃,略少於湖南,居全國第2位。棉花主要產於贛北、贛中和贛東北3大棉區。江西是中國南方九省(區)產蔗區之一。薴麻為江西具有全國意義和地方特色的傳統經濟作物。黃紅麻以余江、金溪為主要產地。烤煙主要分布於贛南。茶園以贛東北的上饒市、景德鎮市及贛西北的修水流域最為集中。柑橘栽培集中於新干、清江,撫河流域和贛南三大片。
江西是中國東南重要的木材、毛竹產地之一。全省活立木蓄積量達2.54億立方米,竹材蓄積量為8.8億株。森林以樟、楠、柏、栲、櫟類等闊葉樹居多,針葉樹則有杉木、馬尾松等。山地丘陵中還廣泛分布有油茶、油桐、烏桕等多種經濟林木。森林主要集中分布於三南、安尋、上猶江、遂川、幕阜山等11個林區。
畜牧業以養豬和水禽較有基礎。贛江、撫河流域及鄱陽湖區為全省養豬業較發達的地區。全省有樂平豬、玉山黑豬、贛州白豬、興國茶園豬和濱湖黑豬等優良豬種及雜種豬。養牛業以黃牛較盛,多分布於丘陵山區,濱湖及河谷平原地區則以水牛為主。此外有山羊和地方家兔等。水禽主要有肉用大余和宜春麻鴨及玉山大白鵝等。泰和武山的「武山雞」具有較高的葯用價值。
江西是中國淡水漁業重點省份之一。包括鄱陽湖在內的總水面達166.7萬公頃,其中可供養殖的水面達26.7萬公頃。省境長江沿岸一帶水域,所產魚苗除供全省養殖外,還運銷國內許多省區。名貴魚類有鰣魚和婺源的荷包鯉、興國的紅鯉等 。
2015年,糧食播種面積5558.4萬畝,糧食總產429.7億斤,實現「十二連豐」。油菜籽總產量73.9萬噸,單位面積產量首次突破90公斤關口,達90.4公斤/畝,總產、單產實現連續12年增長。豬肉產量253.5萬噸,牛肉產量13.6萬噸,羊肉產量1.2萬噸,禽肉產量66.3萬噸。禽蛋產量49.3萬噸,牛奶產量13萬噸 。 從漢代開始,江西就是內地重要的造船基地。龍泉(今遂川)郭氏父女創龍泉碼,為傳統木材貿易作出重大貢獻 。「安史之亂」以後,江西境紡織、陶瓷以及銀、銅、鐵、鉛等采冶業均有所發展。昌南(景德)鎮瓷器則已名聞天下。南宋及元初,景德鎮成為聞名全國的瓷都,漸為中國瓷器製造業中心之一。明初手工業以冶鐵、煉銅鑄幣業著名;手工造紙遍布各地;制瓷業日趨發達,到明初官窯、民窯已近3000餘座,年可產瓷器數十萬件。
清末,由於帝國主義的掠奪,已有一定基礎的紡織、造紙、瓷器等手工業遭嚴重打擊。近代工業落後,唯煤礦和鎢礦的開采略具規模。1898年萍鄉煤礦大量開采,為便於煤炭外運,1905年修築了萍(鄉)株(洲)鐵路,1908年又修築了南潯鐵路。省內豐富的鎢礦資源亦深受帝國主義掠奪,從1917-1918年開始大規模土法開采贛南大庾、西華山一帶鎢礦,此後又擴及龍南、全南、崇義等縣共30多個礦場,資源破壞嚴重。至1923年漢陽鐵廠停辦之後,萍鄉煤礦產量大幅度下降。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江西工業破壞無遺。50年代開始逐步形成門類較齊全、布局較合理的工業體系,其中有色金屬冶煉、機械製造、制瓷等居全國前列 。 工業體系 江西有色金屬采冶工業較發達,逐步形成了「南鎢北銅」為主體的國家重要有色金屬生產基地。在贛州已建有鎢冶煉廠。上饒、臨川、九江、鷹潭等地正建設成為贛北銅業基地。貴溪冶煉廠是中國規模最大的現代化煉銅企業。江西鋼鐵工業興起於20世紀50年代初期,主要以省內鐵礦和煤炭為原料,新余所產錳鐵產量約佔全國一半。龍南縣為中國南方重要稀土生產地。
萍鄉煤礦是開采歷史較長、產量最大的老礦區,豐城煤礦為省內第2大煤礦,系20世紀50年代以後新建的現代化煤礦。
南昌為中國飛機製造基地之一;南昌、臨川、上饒等地興建了汽車製造工業;瑞昌、九江崛起為重要船舶工業基地。此外有拖拉機、柴油機、電機、機床、礦山機械製造、精密光學儀器和儀表製造。電子工業是省內新興工業,80年代初期已遍及全省,以南昌、景德鎮、吉安等地為著。
制瓷工業歷史悠久,著名瓷都景德鎮歷來是中國著名的瓷器生產中心。1949年以來,瓷器生產逐步機械化,產品分色釉瓷、彩繪瓷、刁鑲瓷3大類,並恢復了金星綠、勻紅、霽紅等產品的製造。
輕工業以紡織、造紙、製糖等為重要。紡織工業以棉紡織工業為主,主要分布於九江、南昌、臨川3市;麻紡織和絲綢工業則以南昌為重點;化纖紡織工業以南昌和樂平為主。造紙工業以南昌、贛州、吉安為基礎。製糖工業集中於贛南甘蔗產區的南康、贛縣。
化學工業為江西新興工業部門。九江已成為省內新興的石油化工基地;南昌、新余以化肥生產為主;此外,還有九江、新乾的制鹼;南昌、鷹潭、德安的橡膠;南昌、於都、瑞金等地的塑料等。
木材加工工業以贛州、吉安、樟樹、南昌為主 。
2015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7268.9億元。分經濟類型看,國有企業增加值269.1億元,股份制企業增加值2847.6億元,私營企業增加值2992.2億元,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增加值1112.5億元。分行業看,38個行業大類中33個實現增長,裝備製造業實現增加值1655.2億元,對全省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27.7%。分產品看,350種產品中有207種產量實現增長,主要工業品中,十種有色金屬167.8萬噸,房間空氣調節器372.9萬台,太陽能電池560.5萬千瓦。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出口交貨值2333.4億元 。 「安史之亂」以後,江西境商業漸發達。唐代為發展對外貿易,再度開辟穿越大庾嶺、南達廣州的驛道,各國使臣也沿此路線利用長江水運輾轉抵長安。南昌、九江成為商旅匯聚的繁榮都邑。明、清時期,除南昌、九江外,清江、吉安、臨川、贛州等自明代起亦成為較大都邑。九江商業尤為繁盛,被列為中國三大茶市、四大米市之一。景德鎮、樟樹鎮、河口鎮、吳城鎮號稱江西四大鎮。第二次鴉片戰爭後,1858年九江辟為商埠,1861年正式開埠通商。尤當長江航運興起後,九江成為江西最大物資集散中心。
國內貿易:2015年,全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896億元。其中,限上消費品零售額2272.1億元。按城鄉分,城鎮4885.5億元,其中,城區3118.7億元;鄉村1010.4億元。按消費類型分,餐飲收入693.5億元,商品零售5202.4億元。另外全省居民消費價格比2014年上漲1.5%,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比2014年下降6.3%。
對外經濟:2015年,全省進出口總值2641.5億元。其中,出口值2060.9億元,進口值580.6億元。分貿易方式看,一般貿易出口1723.3億元,加工貿易出口290.9億元。分企業性質看,私營企業出口1526.7億元,外商投資企業出口433.5億元,國有企業出口98.9億元。分商品看,機電產品出口872.8億元,高新技術產品出口326.5億元。分國別看,對美國出口272億元,對韓國出口109.3億元,對東盟、歐盟分別出口380.3億元、251.7億元。
旅遊業:2014年,江西省接待國內旅遊人數31134.5萬人次,國內旅遊收入2615.2億元,入境旅遊者人數171.7萬人次,旅遊外匯收入5.57億美元。
郵電業:2014年,江西完成郵電業務總量445.7億元。其中,郵政業務量51.4億元,電信業務量394.3億元。年末固定電話用戶577.4萬戶;行動電話用戶總數為2938.5萬戶,3G行動電話用戶1150.7萬戶;固定互聯網寬頻接入用戶434.2萬戶,移動寬頻用戶1914.6萬戶。
金融業:截至2014年末,江西省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21537.7億元。其中,單位存款余額9520.7億元,個人存款余額11048.3億元。年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15466.1億元。
證券業:截至2014年末,江西省有證券公司2家、期貨公司1家、證券分公司11家、證券營業部239家、期貨營業部30家。全省境內證券市場共有A股上市公司32家,全年證券經營機構累計成交2.9萬億元,期貨經營機構共代理成交5.2萬億元 。

Ⅳ 為什麼江西經濟落後於所有鄰省

江西的地理位置其實是比較尷尬的。改革開放三十幾年以來不沿海不沿邊算不得好位置。雖然美其名曰是唯一一個既是泛長三角又是泛珠三角的省份,但是其實是既不是長三角也不是珠三角,長三角珠三角的優勢和輻射都跟江西沒有多大關系,輻射不了那麼深遠。東部沿海開放沒有江西,西部大開發也沒有江西,等到要開始中部崛起戰略了,旁邊湖南湖北蹭蹭蹭往上擠,江西始終不溫不火。
湖北中部中心九省通衢交通優勢武漢政治優勢明顯我們不比,被隔壁位置差不多的湖南大幅度領先,很大程度是交通問題。雖然東西走向的鐵路交通大動脈滬昆線橫穿江西湖南,浙贛線沿線的新余鷹潭萍鄉豐城樟樹等地也算是江西發展的比較好的地方,但是南北走向連通北京廣東的京廣線因為歷史的原因繞過江西從湖南走,改革開放前期全國公路系統不發達,鐵路交通對經濟發展意義重大,江西劣勢明顯。後來,直到1996年通了京九線貫穿江西南北,但是這條扶貧線在深圳和北京之間只有江西南昌這一個省會城市,其它基本上是路過老區山區,輻射區域本來就相對落後又被京廣京滬夾著比腹地較小,經過的鐵路車次和繁忙程度比京廣線差距甚大,帶動作用不明顯。

Ⅳ 江西的經濟怎麼就成為了中部的經濟窪地了

因為江西作比較的城市太強了。

在古代,農業是統治國家的基礎,古代的造船業並不發達,經濟中心都在內陸。相對於周邊地區,古代江西相對較富裕。江西,尤其是現在的Po陽湖平原地區自古以來就是魚米之鄉。可以說,在改革開放之前,江西老百姓生活得很好,至少不比鄰省差。誰記得那個時代有多少人來自周邊省份?因此,內陸省市的衰落與世界大航海時代的來臨相伴或多或少,而不僅限於江西。

Ⅵ 江西省究竟是屬於華東地區還是中部地區怎麼劃分的

這個要看怎麼定義了,如果是地理位置來看,江西其實是屬於華東的,和安徽一樣,只不過不是沿海省份,都是屬於華東省份當中比較偏西面的位置,但是以經濟發展來看,江西離華東還是有一段距離的,江西在經濟上屬於中部省份,中部省份包括了今天的湖北,河南,江西,湖南,並且現在江西也是屬於國家中部發展的戰略當中的一個地方,當然如果是江西本地人,他們對於華東和華中的歸屬感也是不一樣的,可能在上饒等地他們對華東更有認可感,而像九江一帶他們更偏向於華中,贛州人可能他們直接把自己當做是華南的。

可能在上饒這邊大多數人更認可自己屬於華東,因為他們距離浙江安徽距離都是比較近的,所以更願意融入長三角都市圈,而在贛州,當地人去省會南昌比較少,但是去廣州深圳的人卻特別的多,他們似乎對珠三角更具有興趣,加上贛州人以客家方言為主,所以說他們更認可自己屬於華南,當然江西北部地區自然就認可自己屬於華中了,像九江本身就是長江中游經濟帶。

Ⅶ 有人說江西經濟不是很強大但農村都比較漂亮,這是為什麼

我曾經在江西呆過。江西人愛干凈整潔,江西是南方,雨水多,綠化好。農村漂亮有多個因素,我總結一下:一是自宋以來,江西狀元進士出身多,江西農村重教育,農村人基本素質好,所以對環境要求高。

二是經濟發達與農村漂亮不一定正相關,廣東經濟發達,許多農村環境亂,房子造得也亂。

三是由於工業相對落後,江西農村沒有搞開發區,污染少,山青水秀。

四是江西外出做生意的人多,自古以來有傳統,掙錢了回老家建漂亮的房子,光宗耀祖。

五是這幾年新農村建設,精準扶貧,鄉村振興,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大,規劃好,建設標准高,鄉村因地制宜,結合田園風光搞建設。

六是江西農業是國家重點區,主要產糧區,水稻、油菜等農作物開花結果特別漂亮,成為鄉村旅遊景點。


江西人外出務工的只有鄰近廣東的贛州人比較多,其它地方很少人外出務工,不離故土建設家鄉。綠水青山風光,日子在中上富裕,田地耕種沒有荒蕪現象,也不存在全家外出,房子沒人住的情況。政府這幾年補貼農村貧困,扶持農民脫貧蓋新房子,農村面貌煥然一新。現在村村都是水泥路,煮飯大部分是燒煤氣,也有燒蜂窩煤的,房子都是兩層至四層的平房,白牆藍瓦非常適眼,家鄉物產豐富風光美,年輕人外出務工很少,能人都不離家鄉籌辦有很多實體,可以顧家並且比較富裕,守家待地自然蓋的新房子要漂亮。代表了改革開放後新農村建設風貌。特色旅遊非常有特點,凡是去旅遊見過的人都會有耳目一新的感覺。確實發展得比較好。國家政策好,人又能幹,



Ⅷ 江西是人口大省,為什麼經濟總是發展不起來

第一,交通,江西除了鄱陽湖平原以外(可惜有飽受長江水患)大部分是山地丘嶺,交通極其不方便,這是制約了江西發展的一大原因。90年代好多地方都寫著標語「要想富,先修路」。還好近年來,隨著全國經濟大環境的變化,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閱讀全文

與為什麼說江西是經濟三角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南岸區健康證什麼時候拿 瀏覽:372
冷血動物的愛情是什麼 瀏覽:303
美女你們為什麼不會給你點贊 瀏覽:245
福州的健康產品有哪些 瀏覽:190
75數字代表愛情什麼意思 瀏覽:827
娶美女的人都是怎麼樣的 瀏覽:101
寮國與雲南交界處經濟如何 瀏覽:667
武漢戰役怎麼開健康碼 瀏覽:57
莆田哪些事業單位轉制為企業 瀏覽:91
事業單位里有多少乙肝攜帶者 瀏覽:587
脫皮爸爸講的什麼故事 瀏覽:521
怎麼旺生肖雞的工作事業運 瀏覽:710
健康碼金盾多久顯示 瀏覽:704
未婚男士說不要愛情那要什麼 瀏覽:745
麗江靠譜婚姻網在哪裡 瀏覽:558
樂泰亮甲講的大健康是什麼 瀏覽:431
男士如何快速恢復亞健康 瀏覽:4
愛情里很聽話的是什麼性格 瀏覽:486
微服務怎麼提升幸福感 瀏覽:432
手掌婚姻線短代表什麼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