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福州怎麼樣福州的經濟好嗎屬於幾線城市以後在哪裡找工作好嗎
福州很好!經濟更加好!屬於二線城市。福州是福建的省會。至於工作要看你自己做什麼的咯。
B. 福州的經濟
福州是中國市場化程度和對外開放度較高的地區之一,定位在福建發展和海西建設全局中發揮龍頭帶動作用。解放初到1978年,福州市經濟先後經歷了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文化大革命」,社會經濟發展不穩定,人民生活停留在較低水平。改革開放後,福州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的進步。1978-2008年,全市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4.92%,全市三次產業結構由1978年的26.8:47.2:26調整優化為2007年的10.9:46.7:42.4,形成福清百億電子城、馬尾百億電子城、閩侯百億汽車城、長樂百億紡織城等特色產業帶。現已初步形成以電子信息、機械製造、紡織服裝化纖、汽車及配件、塑膠製品、光電、文化創意等為重點的產業體系。截至2012年,福州市經濟增速已連續7年達到12%以上。2012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218.29億元,全市完成財政總收入(不含基金)597.39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382.01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支出完成409.37億元。 貿易、旅遊
至2012年年末,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259.03億元。全年共接待境內外遊客(含一日游)3192.55萬人次,其中境外遊客85.13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550.12億元。福州赴台個人游順利實施,經福州口岸赴台旅遊41277人次。《福州市「十二五」旅遊業發展專項規劃》明確,「十二五」期間,福州市將整合山海人文旅遊資源,豐富旅遊產品,著力打造「都市、文化、溫泉、江海」四大旅遊品牌;到2015年,力爭全市接待國內外旅遊人數突破4000萬人次,其中入境旅遊人數突破120萬人次,旅遊總收入突破600億元。
金融、證劵、保險
至2012年年末,全市共有金融機構(不含保險和證券機構)46家;各類金融機構營業網點1292個;共有4家外資金融機構在福州設立分行。年末全市金融機構存款余額(本外幣,下同)7909.63億元;單位存款余額4193.35億元。金融機構貸款余額7054.33億元;全市共有證券公司2家,證券營業部85家,股民資金開戶總數156.68萬戶;保險業發展迅速,2012年末全市共有各類保險營業網點398個,外資保險機構在福州設立9家分公司和2個代表處。
對外經濟
改革開放後,福州發揮自身的區位,政策、人文等各項優勢打好「僑牌」、「檯球」,積極引導海內外鄉親「回歸」興業,不斷擴大對外開放,吸引和有效利用外資,拓展對外經貿,促進了外向型經濟的發展。全面對外開放的格局有效形成。 2012年,福州市進出口總額310.60億美元;出口總額211.31億美元;出口地區以美國、歐盟、東盟、日本和香港等地為主;全年新批境外投資項目39項,新批協議投資總額3.41億美元,增長42.61%,其中中方協議投資額2.46億美元;對外勞務合作完成營業額3858.89萬美元,年末勞務合作在外人員4367人。
(更多經濟資料: )
C. 福建是很窮呢
不同的外省人對福建的評價,觀點經常截然相反,有的人覺得福建很富,有的人覺得福建很窮,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出現這種情況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原因我認為與福建本身的地理環境有關,福建地處東南沿海多山的丘陵地帶,山川與河流阻隔了福建內部經濟、文化與語言的融合,所以相比北方大部分省份來說,福建在各方面都更復雜,更具多樣性,了解福建比了解北方大部分省份都要難得多。
先說說為什麼福建窮,福建山多平地少,可耕種土地面積少,而且土地基本都很貧瘠,從農耕經濟角度來說,福建絕對是窮地方。
既然在土地上找不到飯吃,福建人就從海洋找飯吃,福建森林覆蓋率至今還是全國第一,歷史上從不缺木材,所以福建歷史上造船業特別發達,造船業發達,自然漁業與海外貿易就特別發達,從宋朝開始福建一直都是中央王朝對外經濟交流的前沿,福建泉州港(古稱刺桐)雄踞東方第一大港的寶座整整400年。從財富流通來說,福建歷史上也曾經是一個富得流油的地方。
明朝後期與清朝實行海禁,禁止海外貿易,以海洋經濟為主的福建的活力被扼殺,福建又被迫回到毫無優勢的農耕社會,貧窮是很自然的事情,所以福建人只能下南洋謀生,中國歷史上經歷山東人闖關東,山西人走西口,與閩粵人下南洋三次人口大遷移,只有閩粵人是從海洋向國外遷移。
民國時期國家動盪,全國上下沒有一片凈土,大家都窮,福建也不會例外。
1949年後,國民政府退守台灣,福建成了海防前線,為避免戰爭的破壞,國家層面的建設投資少得可憐,基礎建設遠落後於其他省份,計劃經濟時代沒有國家層面的投資,落後也是必然的。30年前因為政治原因閉關鎖國,無法開展與外界的經濟交流,福建的海洋優勢無法發揮,經濟發展幾乎全國墊底,再加上戴雲山脈與武夷山脈的阻隔,福建與內陸地區交通不暢,所以就成了全國最貧窮、最閉塞的省份之一。
改革開放後,福建才慢慢恢復活力,與北方一些省份不同的是,福建的發展幾乎完全是靠民營企業與外資企業的帶動,特別是閩籍華僑的帶動。與同樣是沿海省份的遼寧做比較,兩省的經濟成分有很大的不同,遼寧有不少大型國企,國企所佔的GDP比重較大,東北的年輕人找工作據說首選都是國企,不進國企相當於沒有工作。而福建國企所佔的比重很小,普通的福建老百姓對國企沒有什麼概念,除了國家電網、電信三巨頭等與國計民生相關的幾個單位外,根本不知道哪還有國企。
民營經濟比重大,間接說明福建經濟更自由,更具活力,自由的市場經濟同時在城市與鄉鎮的發展過程中也得到體現,外地人來到福建,會發現福建的城市規劃比較雜亂,城市規模都比較小,也沒有形成地區性的中心城市,這是因為福建的城市基本是自發形成,不是靠政策強力打造的結果(平潭實驗區與廈門市例外),福建每一個城市規模都不大,但每一個城市都有它的優勢產業,所以福建各地區的經濟發展相對比較均衡,不像大部分省份都是省會獨大,省會很強,其他地區經濟則都非常落後,福建的省會福州應該是全國最低調的省會之一,在省內經濟不如泉州,省外知名度不如廈門。因為福建的經濟比較接近自由市場經濟,所以各行各業發展相對比較均衡,產業結構比較健康,不像山西、內蒙過度依賴煤炭等能源產業,河北過度依賴鋼鐵等重工業,以及個別地區過度依賴污染嚴重的化工產業等。福建省是中國比較早注重環保的省份,多年前就致力打造生態模範省,雖然有紫金礦業這樣知名的礦業公司,但是整體礦業在福建省的GDP裡面佔比不到1%,所以在可持續發展方面要好過國內大部分的省份。
那麼福建現在到底窮不窮,讓我們從下面兩個方面來判斷:
一是看官方的數據,上圖是2017年全國各省市自治區GDP排名情況示意圖,從示意圖上看福建2017年GDP為32298.28億元,排在全國第10位,總量好歹也排在全國10名內,並不算太差,但是GDP排名在10名內的省份除浙江、福建外幾乎都是人口大省,福建省的人口是10名內的省份中最少的,只有3000多萬人,其他省份的人口幾乎都是接近福建省的兩倍甚至三倍,GDP總量並不能反映當地人民的平均富裕程度。2016年福建省的人均GDP為74288元人民幣(2017年尚無可靠數據),位居全國第六位,2017年人均可支配收入30047.75元人民幣,位居全國第七位(我實在搞不清楚這個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怎麼統計出來的,暫且相信它是可靠的)。同時福建也是全國六個實現財政收支盈餘的省市之一。從官方的數字看福建經濟在全國居於前列,對地無三尺平的福建省來說已經是不錯的成績了。
天津市東麗區2016年GDP為930億元,財政一般預算收入78.2億(數據來自政府工作報告),福建省福清市(縣級市)GDP848.2億,財政一般預算收入88.68億(數據來自政府工作報告),東麗區財政收入與GDP的比率為8.41%,福清市財政收入佔GDP的百分比為10.46%,財政收入與GDP的比率差異較大除了產業結構因素外,還有一些其他因素不說大家也大致明白,我拿天津東麗區的數據作為對比,因為我覺得天津市東麗區經濟發達,數字相對比較可靠。不少人說中國越往北的人越愛面子,這個愛面子除了熱衷於修建不太實用的面子工程外,同時也熱衷於製造數字景觀工程。我在福建做了7年的財務工作,我認為福建省的GDP統計數字相對還是靠譜的,據我所知當時不少民營企業因為怕惹來稅務上的麻煩報產值都會選擇少報,統計局為了提高我們報產值的積極性,每年都要以開會的名義請我們這些財務人員吃一餐,過了這么多年,可能形勢已有了變化,但我始終相信福建省的GDP數字相對還是靠譜的,不會像有的地方那樣水份多到離譜。天津濱海新區去年已公開承認GDP數字造假,2016年GDP數字從一萬多億降到6000多億,一下擠出三分之一水份。天津好歹是一個經濟非常發達的直轄市,天津尚且如此,其他地方什麼情況留給大家去想像吧。
從上面這些數據看,福建的經濟在國內是比較好的,算不上窮,更重要的是,官方的數字所能體現的僅僅是福建人收入的一部分。
因為地理位置的原因,福建省註定無法成為區域商業中心,更不會成為區域經濟中心,福建省內的經濟規模與其他經濟大省也沒法比,但是福建省卻是資本凈輸出大省,福建人在省外與國外創造的財富的數字相當巨大,以僑鄉福建省福清為例,這個地處東南一隅名不見經傳的小縣級市,在兩個行業卻有相當大的規模,一個是能源行業,據說福清民間前些年向能源大省山西與內蒙兩地的資本輸出就達千億規模,另一個行業是房地產,福清人擁有大量活躍在全國各地的房地產公司,比較大的有融僑集團,金輝集團、名城企業集團、利嘉集團,冠城集團,融匯集團、匯成地產、福建中聯集團、福建永鴻集團、凱景集團、龍旺集團、中誠集團、加州集團、旺福地產、融坤集團、巨成集團、潤城地產、融輝地產集團、漢旺地產、新福興地產,除這些公司外,還有大量不太出名的小型房地產公司,我在江西上饒市工作過一年,當時上饒市的房地產開發公司的老闆幾乎都是來自福建,其中來自福清市的就有四家(其中一家就是前面列出的匯成地產,另外三家都不在這個名單裡面),非福清的房地產公司主要來自泉州與廈門,這些房地產企業與廣東的華僑城、萬科、恆大、碧桂園這些房地產航母比當然還有很大差距,但是來自福建的房地產公司數量大,而且幾乎都是民營企業,甚至很多都是農民集資企業,受益者比較廣。
福建不同地區的人都有不同的優勢產業,這些優勢產業不僅在省內經營,也大量在省外經營,打工的人就知道,不管在哪裡找工作,總是能遇上來自福建的老闆。除能源與房地產外,福建人的產業主要分布在水暖器材、閥門、建材、食品、運動產品、服裝等,比如有名的建築塗料立邦漆與北京最大的調味料品牌老才臣老闆都是福建人(立邦漆是福建人與日本人互相參股)。
海外福建商會是華人第一大商會,福建經商人口比例高,福建商人不僅活躍在中國各地,更活躍在世界各國,連非洲剛果(金)那麼亂的國家都有幾千福建人在那裡經商,其他地方更不用說了,福清市江陰鎮農民幾乎都在非洲與南美辦企業或者從事貿易活動,我有一個朋友的家族就在非洲好幾個國家辦鞋廠,福清江鏡鎮的方則江家族甚至壟斷了非洲小國賴索托的大部分商業。
大家都發現在國內遇到福建人出來打工的比例相對比較少,這不是因為福建人個個都當老闆,而是很多當不了老闆的、沒有什麼本事的福建人都跑國外打工了,付出同樣的勞動,到發達國家可以賺更多一點工資,所以到了國外,你會發現福建人特別多,哪都能遇到。為什麼福建人在國外名聲差,就是普通話都說不好,沒文化、素質低的底層人出去太多了。
如果算上投資分紅、國內外經商的收入、國外打工的收入,福建人的可支配收入要遠遠高於官方公布的統計數字。
上面提過,福建山水區隔,雖然各地區市發展差距沒有那麼大,但是具體到每一個地方貧富差距還是相當大,哪怕一個縣裡面,不同鄉鎮貧富差距也很懸殊,比如福清市,如果你去了龍田鎮,你看到豪宅林立,會覺得這個地方很富,你要是去了南嶺鎮,你會覺得這個山上小鎮完全就是第三世界。在北方平原地區各地差距就比較小,你在天津從東麗區跑到西青區,你很難發現有什麼不同。
福建山高水系雜,不利於發展本地的經濟,所以給人感覺福建很落後,福建很窮,但是福建人又敢拼敢闖,在工商業領域頗有成就,掌握著巨大的財富,所以又給人感覺福建人很富,這就是很多人對福建的看法很矛盾的原因。
D. 福州是個什麼樣的城市,好嗎在國內,有前景嗎
區位決定了一個城市的地位。
以前福建是屬於對台作戰前線,所以國家對福州的建設和投入很少。
這兩年改變思想,從對台作戰作前線改為對台經濟工作前線,特別是平潭島的建設,平潭原是福州最偏的一個縣,其水平相當於隔壁百強縣福清的一個鄉鎮而已,現在的定位可能比廈門更有政策優勢甚至直追當年香港回歸前的深圳。
最近比較熱的十二五,福建各地市在部分將十二五的GDP增長定為翻一番由此可見發展前景。
另:2006年的時候福州的房子均價大概為3000多一點,現在已經達到12000左右,與廈門不相上下了。
E. 福建省的經濟總量在全國的排名
網上搜的:福建經濟全國排名第六
福建的發展向來比較少在本地媒體上曝光。但是福建多年來的經濟增長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今日福建投資條件更好,城市青年的消費能力處於高水平,30歲左右的青年已在計劃數年後買車,這為福建的未來商機奠定了基礎。
記者日前走訪福建數個主要城市,遇到在福建投資和工作的新加坡人,個個都說,福建是在中國投資的最佳地點之一。
途中遇到一些福建青年,他們更以自己的經驗和感受,為近日福建的經濟繁榮下了注腳。28歲的福建女青年林麗玲說:「我高中時候的同學,大多數升上了大學,買了房子。而且都計劃頂多4、5年內,就要買一部車子。」
林麗玲這番話,顯示了福建青年對前途的信心,也展現了福建未來的商機。
今日廈門的市容欣欣向榮,繁忙街道兩旁的購物中心高掛著沃爾瑪、麥當勞、肯德基家鄉雞等招牌。購物中心內有各種牌子的電視機和DVD機,價格只有新加坡售價的一半。沃爾瑪購物中心的樓面,大約比宏茂橋職總購物中心大上兩倍,付錢時還排長龍,彷彿是周末在新加坡超級市場購物。
接著數天,記者瀏覽了泉州、福州、福清等地,也見到了許多十年前初次到這些地方時,絕對難以想像的繁榮市容。
10年前,和新加坡許多商家談起他們在中國投資的意向,多數商家表示,福建地處邊防,條件落後,投資回收慢,不如到上海或北京投資來得好。足見新加坡商家的主流投資早已移師北上。那麼,福建是如何取得那麼大的進展呢?
原來在世界各地祖籍福建的華僑有1088萬人,這幾年香港、台灣、印尼、菲律賓和美國等地的華僑在福建仍然投資不少,新加坡在福建的投資僅佔2.4%,次於香港(43.5%)、台灣(21.5%)和美國4.3%)。
福建省近24年間國內生產總值從66億元(人民幣,下同),上升至4258億元,上升了64倍,人均產值在1978年只有273元,在2001年已升至1萬2735元,增加超過45倍。在全國的排比中,從第24位升到第6位。廈門也以人均年收入達11768元排名全國城市第六。
今日福建許多官員都有國外求學或工作的經驗。接待我們的廈門僑務辦公室副主任蘇育群,就在英國蘭開斯特大學考取管理學碩士學位。他和記者們討論發展福建旅遊業問題時,也談到英國到處設立旅遊資訊中心的做法,並表示廈門將吸取外國先進經驗。
成長於南安,卻在福州工作的林麗玲說:「我們這代人對於將來生活的信心和憧憬,肯定是遠勝於我們的父母。」
年輕人聚會話題:房子車子
28歲的林麗玲,是福建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剛新婚數月。丈夫來自小鎮龍岩,畢業自華僑大學法律系。夫婦倆的收入是林麗玲父母最近退休前薪金的兩倍以上。
由於福建的金融業正迅速開展個人消費品貸款的領域,林麗玲的友人都在存錢付買車首期款,計劃數年後購買汽車。他們聚會的話題,除了房子、汽車,也談保健食品。
但是林麗玲也有遺憾,她說:「經濟發展了,人人分散各地追求自己的專業。我在福州,我老公在泉州,我弟在北京,我媽在南安,一家人要聚一聚還真不容易。」
不過,她承認,她這一代人坐火車、乘飛機,漸漸就如乘德士一樣,一點也不心疼了。他們的消費模式,已為福建許多未來商機奠定了市場基礎。
F. 福州在那個省,那裡經濟條件好嗎
福州在福建省,是福建省的省會,在這里開過第一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經濟條件很好。
滿意請及時採納,Thanks♪(・ω・)ノ❤
G. 福建現代社會經濟概況
福建現代社會經濟概況 摘要:福建省,簡稱閩。位於中國東南沿海,東北與浙江省毗鄰,西、西北與江西省接界,西南與廣東省相連,東隔台灣海峽與台灣省相望。東西寬約540千米,南北長約550千米,面積12.38萬平方千米。 全省有17個糧食生產基地縣。水田面積約佔耕地面積的81%,閩北、閩西北水田多為浸冬田型,宜種雙季稻與單季晚稻;閩東南大面積水田多為一年兩熟或一年三熟的稻-稻-麥水旱輪作制。福建是中國發展熱帶、亞熱帶經濟作物的重要基地之一。 80年代以後,執行改革開放政策,合理利用僑資和外資,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先後建立廈門經濟特區、馬尾經濟技術開發區、沿海開放地區和台商投資區。經濟迅速起飛。鄉鎮企業穩步發展,農村外向型經濟發展迅速。 工業以輕型為主、門類齊全,形成以福州、廈門、泉州、三明、莆田、南平、邵武、永安、龍岩、漳州等為中心的工業區,以輕工、電子、食品、水產加工為骨乾的沿海工業和以原材料、紡織、森工、化工為骨乾的內地鐵路沿線工業配置的格局。 國家統計局網站公布了全國各地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情況,福建排行第六,位居上海(7650.76)、浙江(7458.89)、北京(6490.24)、廣東(5745.41)、江蘇(5553.8)之後。 福建經濟呈現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多元化格局。 自改革開放以來,福建不斷探索實行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份並存的所有制結構,鼓勵國有、集體、私營、外資一齊上,並從重點戰略上調整了國有經濟的布局,使福建經濟格局發生變化。 近年來,利用外資已成為福建經濟增長和結構調整的重要牽動力量。每年實際利用外資相當於全省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40%左右,外商投資企業工業產值占當年全省工業產值 60%左右,出口佔全省出口總值的比重在2000年達59%,涉外稅收佔全省稅收的25%,安排就業人數約為全省就業人數的1/4。外商投資促進了福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特別是電子行業2/3就是通過利用外資改造發展起來的,一批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密集型產品也是通過利用外資逐步成長起來的。 在產業結構調整方面,第一產業比重持續下降,第二產業比重有所上升,第三產業比重逐年上升。第一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36.1%下降到2000年的16.3%;第二產業比重由42.5%上升到43.6%;第三產業比重由21.4%上升到40.1%。國民經濟總量增長從主要由第一二產業帶動轉化為主要由第二三產業帶動。 改革開放以來,福建省固定資產投資持續高速增長,有力地促進了全省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2000年全省固定資產投資達1110億元。全社會科技投入的新格局已逐步形成,非政府投入資金比重超過3/4。 閩江等「五江一溪」洪水預警報系統建成,中尺度災害天氣預警系統二期工程基本建成。順利完成一批國家和省儲備糧庫。「九五」期間新增鐵路369公里,新增公路2482公里。「兩縱三橫」的公路交通主骨架已基本改造建成,廈漳、福廈高速公路已開通,福州至福鼎、漳州至詔安、漳州至龍岩、北京至福州高速公路福建段等高速公路正在建設中,至2000年底,福建高速公路通車里程345公里。橫南鐵路、漳泉肖鐵路建成通車,福建第三條鐵路出省通道--龍岩坎市至廣東梅縣的鐵路全線貫通,廈門海滄大橋建成通車;廈門嵩嶼火電廠、福州華能火電廠、水口水電站等大型電廠先後投產,電力已不再是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以福州、廈門、泉州三個港口樞紐的海上運輸網路初步形成,廈門、福州躋身全國吞吐量超千萬噸和集裝箱吞吐量前十名大港行列。福州、廈門、武夷山、泉州機場已開辟國內、國際航線一百餘條。郵電通訊發展迅速,2000年全省城鄉電話裝機容量突破600萬門。 福建省經國務院和省政府批准設立的各類開發區共有65個,其從地域分布看,開發區主要集中在沿海的福州、廈門、漳州、泉州及莆田。 (1)經濟技術開發區。經濟技術開發區是福建省最早出現的一類開發區。目前全省已有福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福清融僑經濟技術開發區、東山經濟技術開發區等三個國家級的經濟技術開發區。它們可以比照經濟特區享受某些優惠政策。其中的福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是福建省以台商投資密集型為特色的,成立最早、取得成效最大的一個開發區。 (2)保稅區。在全國現有的15個保稅區中,福建省有福州保稅區和廈門象嶼保稅區,二者均於1992年成立。自保稅區開關運作以來,國際貿易、出口加工、倉儲展示等保稅區的三大功能得到了一定拓展。區內生產資料交易活躍,已成為福建省及東南沿海「三資企業」免稅物資的一個重要集散地。同時,各類外商投資企業,一些國際知名的跨國公司及兄弟省市的獨資合資企業也紛紛到保稅區落戶。 (3)台商投資區。福建省目前共有馬尾台商投資區、海滄台商投資區、集美台商投資區、杏林台商投資區等4個經國家批準的台商投資區。投資區發展勢頭良好,到1999年上半年為止,4個台商投資區共批台資項目569個,合同利用台資五十億美元,接近全省合同利用台資總額的一半。 (4)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目前福建省有福州高科技園區、廈門火炬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兩個國家級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以及泉州、莆田、南平、永安等4個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5)農業綜合開發區。目前福建省有福州(閩侯)農業科技園區、寧德寶洋農業綜合開發區、泉州馬甲農業綜合實驗區、建陽農業高新技術開發園等幾個省級農業開發區。1997年,國家還批准在福州、漳州設立海峽兩岸農業合作實驗區。 (6)旅遊度假區。福建省有武夷山、湄洲島兩個國家級旅遊度假區,以及石獅黃金海岸旅遊經濟開發區、東山旅遊經濟開發區、武夷山旅遊經濟開發區、泰寧金湖旅遊經濟開發區、永安桃源洞—石林旅遊經濟開發區等5個省級開發區。這些開發區為一些旅遊資源豐富的地區找到了經濟突破口。 (7)外商投資開發經營成片土地開發區。成片土地開發區是福建省利用外資的一大特色,主要集中在沿海的泉州、漳州等地。外商成片土地開發區不斷發展,成為當地發展外向型經濟的龍頭,促進了區域經濟的全面發展。 各類開發區成為福建省經濟迅速發展的重要力量,區內已動工投產項目兩千餘個,1998年實現工業產值623多億元,出口33.4億美元,分別佔全省外資企業的16%、51%和全省出口總數的25.6%。 國民經濟平穩增長。初步統計,全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4258.37億元,比上年增長9.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652.40億元,增長3.5%;第二產業增加值1904.21億元,增長10.7%;第三產業增加值1701.76億元,增長9.3%。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2375元,比上年增長7.0%。 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第一產業比重下降,第二產業比重上升,第三產業比重持平。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由上年的16.3%、43.7 %和40.0%調整為15.3 %、44.7%和40.0%。所有制結構繼續調整,非公有制經濟佔全省經濟總量的比重上升到45.6%,比上年提高2.0個百分點。全年全社會勞動生產率25526元,比上年增長7.5%。 市場物價略有下降。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下降1.3%,其中,消費品價格下降2.3%,服務項目價格上漲2.7%。分類看,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上漲2.5%、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上漲0.6%、煙酒及用品上漲0.5%,食品、衣著、交通和通訊等價格有所下降。工業品價格穩中趨降,工業品出廠價格下降1.9%,能源、原材料、動力購進價格下降3.3%。 勞動就業工作繼續加強。年末全省從業人員1676.30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6.11萬人,其中,城鎮從業人員419.00萬人,增加2.93萬人。年末全省私營企業從業人員76.81萬人,比上年末增加8.86萬人;個體從業人員94.89萬人,減少0.97萬人。在全部從業人員中,第一產業從業人員771.00萬人,下降0.7 %;第二產業從業人員410.00萬人,增長0.7%;第三產業從業人員496.30萬人,增長4.1%。2001年1月起,國有企業下崗職工不進再就業中心。年末全省國有企業再就業中心還有下崗職工0.36萬人,比上年末減少1.72萬人。全年通過各種途徑使5.56萬名下崗職工實現了再就業,再就業率為65.0%。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8%。 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國民經濟結構仍不合理,整體素質不高;體制性障礙依然存在,投資軟環境仍需改善;企業適應市場能力還不高,產品競爭力不強;農民收入增長較慢,部分群眾生活還比較困難;社會就業壓力加大,社會保障體系仍需完善等。
H. 福州是的特色經濟是什麼
福州形成福清百億電子城、馬尾百億電子城、閩侯百億汽車城、長樂百億紡織城等特色產業帶。
福州是海峽西岸經濟區政治、經濟、文化、科研中心以及現代金融服務業中心,首批14個對外開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海上絲綢之路門戶以及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三片區之一;福州也是近代中國最早開放的五個通商口岸之一。
福州馬尾是中國近代海軍的搖籃,中國船政文化的發祥地;曾獲「綜合實力五十強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文明城市」、「全國宜居城市」、「福布斯中國大陸最佳商業城市百強城市」等稱號。
I. 福建經濟怎麼樣呢
廣東與浙江經濟的發展強勁,而福建經濟疲軟,相對落後。鄙人認為主要原因如下:
1、水系分布、水運能力方面。
經濟的發展與大江大河的分布有著強大的關聯,廣東有流量僅次於長江的珠江水系,支流更是遍布全省,運輸能力不錯。珠江出海口(珠三角地帶)更是對廣東經濟騰飛功不可沒。
浙江緊靠長江水系,與長江出海口的大上海毗鄰,而自身的杭州灣就是一個天然的大型優質深水港。這在大型水運充當經濟的推手的今天,無疑擁有著極優厚的資源環境。
福建在這方面是望塵莫及的。福建境內的閩江水流量遠遠低於珠江、長江,通過水路深入的腹地遠沒有廣東、浙江廣闊。缺乏大型優質碼頭(修建成本高),除了廈門、漳州、泉州(即廈漳泉三角區),基本沒有拿得出手的城市。泉州的航運盟主的地位早已是遠去歷史了,需要投入巨額資金疏浚。再說,國際貨運的中心早就轉移了。福建除了廈門,在優質深水港和大型碼頭建設方面,無力與粵浙的沿海城市抗衡。
2、經濟腹地和相互提攜方面。
廣東的經濟腹地是廣西、江西、湖南、以及水陸交通日趨發達的海南島。關鍵是廣東毗鄰港澳,---港澳是中國與世界交流的窗口,廣東真正意思上與國際接軌,與世界對話。浙江自古就是佔全國賦稅三分之一的江浙富地。江浙自古就密不可分。歷史基礎雄厚。現在更是依靠強大的上海,為自身發展注入強大動力。浙江是長三角、滬寧杭經濟圈的重要參與者。浙江的「老大」----上海,是全國第一大城市。而其親密夥伴---江蘇,有什麼好事,總是惦記著它。
福建的腹地撇去粵東與浙江南部,充其量只有江西,而且在越靠近江西的地方就越窮,江西本來就是有名的窮省,根本起不了相互提攜的作用。福建的工業基礎不夠扎實,沒有自己的工業體系。另外,福建缺乏與廣東、浙江在經濟上的來往。
3、招商引資方面。
廣東地處改革開放的最前沿。吸收的外資一直高居國內榜首。浙江在招商引資方面得益於得天獨厚的長三角的強大輻射。福建的引進資金絕大多數是近年來興起的台商投資,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單一性的經濟和缺乏多元化的國際競爭,使得福建在外資引進方面遠遠落後與粵浙兩地。另外,受目前台海關系的影響,在某些方面,台商投資還未能完全放開手腳。政治上的分歧掣肘著經濟的發展。
4、交通、教育、人才流通等配套設施。
交通密集度、完善程度最高的當數長三角!珠三角近年來也加大對交通方面的投資,不斷完善軟硬體投資環境,多條出省大通道已經鋪就。與周邊聯系更進一步加強。
珠三角與長三角高校林立,人才濟濟。廣東與浙江都有拿得出手的著名高校。比如響當當的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浙江大學等。關鍵是靠近上海這龐大的龍頭---強大的高校是隨便一伸手就能抓到一大把的。而福建,除了廈門一地的廈門大學、集美大學,基本上沒有在全國打響品牌的高校。省會城市遠遠比不上廈門。
在招攬全國人才方面,長三角與珠三角永遠是老大!滬寧杭、珠江口一帶是全國人才的主要集中地。在智力支持、技術創新方面得天獨厚。
5、經濟圈區內合作與輻射力。
目前,我國已經形成了京津唐、長三角、廈漳泉、珠三角等經濟圈。珠三角與長三角一直是領跑者,經濟的飛速發展自不必說。廈漳泉是最小的一塊經濟圈,其輻射力和效益遠遠落後與其他經濟圈,缺乏後勁。在國際經濟浪潮沖擊的大背景下,金融與證券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目前,中國大陸只有兩個證券交易所,深圳就佔了一個;另一個在上海,離浙江較之福建,更有親緣感和促進作用。
6、經濟特區的優越性和經濟特權早已喪失。
當初,我國劃定了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等經濟特區。從目前情況來看,全國上下 一盤棋,無所謂特區不特區了。除了深圳在特區時代贏得了發展的先機外,其他的都不那麼理想。現在,本來特區數量就不及廣東的福建,當全國上下一盤棋時,廈門沒有了特區的優勢,要取得突破性發展更是困難重重。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福建會是戰斗前線!中央沒有大項目的支持,只能靠福建人自身自滅!而且福建是外向型的經濟很多人都喜歡往福建以外的地區國家發展
綜上所述,福建經濟落後於粵浙兩地是必
然的,也是合情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