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全球化經濟危機帶給我們什麼啟示如何盡量避免經濟危機
這次國際金融危機帶給我國的重要啟示:
第一,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妥善處理儲蓄和消費的關系,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促進國際收支平衡;
第二,處理好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發展的關系;
第三,處理好監管與創新的關系,金融監管要始終與金融創新的步伐相適應;
第四,進一步完善我國金融立法,維護國家金融安全;
第五,金融對外開放要與我國金融體系的穩健和安全相適應;
第六,推動國際貨幣體系改革,加強國際合作,促進地區間貿易和投資的多元化。
金融危機帶來六大問題:
1.央行降息,救助資金困難的企業。
2.加大國家投資,大規模建設有利民生的基礎設施和重大工程,一方面能增加就業,另一方面還能帶動相關產業發展,還能為今後的經濟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3.增加國民收入,穩定物價水平,刺激消費,搞活經濟。
4.通過國家補貼的方式,鼓勵廣大農村農民購買家電,汽車等商品,既能擴大國內消費,又能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
㈡ 如何擺脫經濟危機
從下面幾點去分析:
首先是經濟危機主生的原因是經濟危機可能是: 經濟政策錯誤 原材料緊張,尤其是原油危機 自然災害 全球化的後果 金融政策錯誤
再就是從原因中找解決的辦法:國家的宏觀控制,物流的控制等
經濟危機的特徵是:經濟危機是生產過剩的危機。但是,經濟危機所表現出來的生產過剩,不是生產的絕對過剩,而是一種相對的過剩,即相對於勞動群眾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言表現為過剩的經濟危機。因此,在經濟危機爆發時,一方面資本家的貨物堆積如山,賣不出去;另一方面,廣大勞動群眾卻處於失業或半失業狀態,因購買力下降而得不到必需的生活資料。
㈢ 怎樣理解戰勝經濟危機的根本途徑是科技創新謝謝!
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但不得不承認很有效-------這增加了搞科研廠家的競爭力,使他們容易走出危機,並進而對經濟復甦和增長產生帶動作用。
㈣ 怎樣解決經濟危機
「沒有哪一個單一產業或者單一政策可以讓產業升級,這需要過程。沒有哪一兩個國家能充當火車頭作用,引領世界走出經濟困境。走出經濟困境需要每一個國家去努力。」昨日在中山大學中文堂,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保羅·克魯格曼與廣東各界進行了題為《中國奇跡與廣東創新》的對話。克魯格曼表示,全世界仍未走出經濟危機,各國走出危機需要依靠提升內需,而不能再依靠出口。
經濟前景慎言樂觀
「目前世界經濟危機非常嚴重,全球產品經濟總量自1930年以來第一次下跌,其中美國降了3%,德國降了4%,日本降了6%。盡管中國可能還會向前發展,但是總體來講全世界多數國家都是陷入低迷,全球貿易量也在萎縮,這是前所未有的。」在談到經濟危機,克魯格曼表示要慎言樂觀。他表示,要回到上世紀的大蕭條時期才會看到如此大的世界貿易量的跌幅。
克魯格曼認為,目前世界經濟整體而言並沒有指標能夠說明現在世界經濟正在增長,所有指標都指向「收縮」,唯一樂觀的是,衰退的步伐和程度在慢慢放緩。
當被問到哪些國家可能充當經濟復甦的「火車頭」時,克魯格曼認為,走出經濟危機沒有哪一兩個國家能充當火車頭。相反,需要全球所有的大國,乃至每一個國家共同努力。
中國急需提振內需
「中國人民生活水平正在提高,我對中國的成就充滿贊賞。」在贊賞中國的經濟成就之餘,克魯格曼提醒中國人民不應為已取得的成就沾沾自喜。「中國仍是相對貧窮的國家,中國工人平均工資是美國工人的4%,跟1975年的韓國類似。目前,即使墨西哥生產工人的工資也是中國工人工資的3倍。」
中國怎樣才能從勞動密集型產業升級到生產資本密集型產業?克魯格曼認為,中國必須更依靠提高內需,而不是出口。克魯格曼表示,在全球化的推動下,日本、中國香港、中國台灣、新加坡和韓國都依靠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獲得成功,實現了國家的發展。但克魯格曼認為:「出口勞動力密集型產品畢竟是有限的,其他國家也效仿的話,市場遲早會飽和,所以不可能說中國完全照這條路走下去。」
產業升級無法「計劃」
克魯格曼認為,中國發展必須走類似韓國的道路,發展高端產品。「中國已經能夠出口一些精密的高端產品,我認為中國肯定會攀到價值鏈的頂端,她的企業家精神能夠幫助中國成為一個薪酬水平較高的高科技國家。」
但克魯格曼提醒,中國亦應該避免韓國犯過的錯誤。他舉例說,韓國在上世紀70年代末以政策推動發展被認為是高端產業的重工業,但是那個政策卻不怎麼成功,反而帶來過多的外債、過度的產能等問題。因此他認為中國發展步伐如果太快是肯定不合適:「要有基礎設施,要有好的電信通訊,要有足夠的能力才能夠在技術杠桿上向上爬,如果速度太快話是不好。」
中國的對策:
1:改變對外貿易制度,設置價格極限,使用人民幣結算。西方國家針對中國設置的經濟殖民循環圈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形成了一套掠奪中國財富的國際價格機制,主要表現為:凡是中國賣出的都是低價,凡是中國買入的都是高價。中國買什麼,什麼價漲;中國賣什麼,什麼價跌。這主要是大大小小的買辦里通外國,與外資合謀競相殺價抬價造成的。要對大宗外貿產品、戰略資源產品和影響國家經濟安全的產品設置價格上限下限,擅自「放水」者嚴懲不貸。美元的泛濫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巨大災難,必須結束美元的霸權體制,建立主權貨幣,對外貿易統一用人民幣計價和結算。有人擔心人民幣自由兌換是否會導致匯率風險,這個擔心沒有必要。目前人民幣自由兌換的風險,是來自於美元結算,人民幣完全是被動的;如果用人民幣結算會立刻形成對人民幣的巨大需求,導致人民幣加速升值,國民的收入會大幅提高。人民幣升值的危害同樣來自於用美元結算,如果用人民幣結算,人民幣升值越大就越好。
2:用經濟民族主義代替貿易保護主義。經濟民族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表面看上去好像完全一樣,都是在保護本國利益,其實二者之間有根本區別,經濟民族主義保護的是強勢產業,貿易保護主義保護的是弱勢產業。只是這里的強勢產業不僅僅是指本國的強勢產業,更包括世界的強勢產業,哪個產業在國家競爭中作用最大,就保護哪個產業。至於中國農業,可以作為特殊產業放在一般產業政策之外。保護強勢產業,必然會遇到所謂國際規則的問題,在這個問題上一定要不折不扣地效法美國:世界上只有一個規則,就是國家利益。
㈤ 如何抵抗經濟危機啊
下的措施很多公司將用來應付這個寒流:
1、控制人力總量:如凍結人力增長(停止招聘)、優化人力配置等(人員內部流動)
2、技術、組織創新:如減少管理層,使得組織扁平化等
3、競爭淘汰計劃:大部分公司將可以採取績效排隊的方式進行人員削減、降薪
4、企業節流:省電、省水、省消費
5、重視招聘:選好人,選對人,降低招聘成本
6、加強培訓:提升技能,人均效率提高
7、強化工時管理:如進行綜合工時制等。
8、文化整合:在管理層達成共識,推行危機時期文化建設
9、員工關系整頓:宣傳、教育員工經濟危機動態,提高大家危機意識,塑造與公司共度難關的文化氛圍。
其中有很多條應該是時下企業都在做的。個人覺得這九條,大致可以比較有效地增強公司的抵抗力。不過經濟危機下,企業自己的努力能佔到多大的比例,卻是不得而知。
共勉。加油。共度難關。
㈥ 為擺脫1929~1933年的經濟危機,美國方式的創新之處是什麼這種方式能徹底消除經濟危機嗎
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指導。不能,經濟危機的根源是生產資料私人佔有與社會化大生產之間的矛盾。依然存在。
㈦ 如何應對經濟危機
從企業角度來講:
1、保證現金流。現金流是企業的血液,企業倒閉的根本原因就是現金流斷裂。反過來說,即使是資不抵債,只要有現金流量,企業一樣可以生存。
2、中小企業要抓好產供銷各個環節的緊密銜接,密切監視產品和原材料的價格走勢,嚴格控制企業回款情況;還要積極進行庫存檔查,適度提高資產流動性,以提高抗擊風險能力。
3、通過多種方式降低成本,提高生產與工作效率(生產材料定額發放、提高材料利用率、減少邊角廢料、加強庫存管理等措施)、裁員減薪、壓縮采購成本、開發價格較低的替代品。
4、強化核心競爭力。企業應分析在自身所處的產業鏈中是否能在一個到兩個環節具有競爭優勢。也就是說,我不要要在所有的環節上都要超過競爭對手,我只需要在一到兩個環節超過競爭對手,就可以獲得整體的競爭優勢。
5、建立戰略聯盟。對中小企業而言,因為自身缺乏規模、能力及資源,所以構建企業戰略聯盟對獲得規模經濟至關重要。如果大家能成為一個默契的整體,資源共享,風險均攤、相互配合,這樣更容易形成合力,以共同應對經濟危機。
從國家角度講:
1、深化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目前人民幣匯率還不適合完全自由浮動,但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要繼續深化和推進,進一步健全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逐步擴大匯率彈性區間,以增強匯率對國際收支不平衡的調節能力。
2、盡快建立充分成熟的國內資本市場。目前,大量流入的外商直接投資和數據巨大的外債,已對人民幣形成壓力。如果要避免因為過分依賴外商投資帶來的潛在風險,中國就必須盡全力發展自己的資金市場。
3、堅持正確的利用外資政策。合理控制外債規模和外債結構改革開放後的中國已成為世界經濟增長最快和最富活力的國家之一,也已連續數年成為發展中國家中吸引外資最多的國家。
4、維持國際收支平衡,保持充足的外匯儲備,提高國家經濟的抗風險能力。
(7)如何擺脫經濟危機關鍵在創新擴展閱讀:
經濟危機是指資本主義再生產過程中周期性爆發的生產過剩的危機。
這種生產過剩不是絕對過剩而是相對過剩,即相對於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和資本價值增值的需要而言的過剩。
一般表現是: 商品大量積壓,生產銳減,工廠大批倒閉,工人大量失業,信用關系嚴重破壞,整個社會經濟陷入極端混亂和癱瘓之中。
雖然危機的可能性在貨幣出現以後就已經產生了,但只有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才具有現實性。這是由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本矛盾決定的,即生產的社會性和資本主義私有制之間的矛盾。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經濟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