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烏拉圭和巴拉圭哪個發達
烏拉圭經濟:盛產大理石、紫水晶石、瑪瑙、乳白石等。已探明有鐵、錳等礦藏。林業和漁業資源豐富,盛產黃魚、魷魚和鱈魚。烏拉圭是一個傳統農牧業國家。工業不發達,以農牧產品加工業為主。經濟依賴出口,主要出口產品有肉類、羊毛、水產品、皮革和稻米等。20世紀90年代以來,烏實行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在推進傳統產業的同時更注重非傳統產業的發展,積極參與地區經濟一體化。受阿根廷、巴西經濟復甦的影響,烏經濟於2003年出現復甦並在2004年有所增長。旅遊業較發達。境外遊客主要來自阿根廷,巴西、巴拉圭和智利等周邊國家。埃斯特角和首都蒙得維的亞是主要旅遊地。
巴拉圭經濟以農牧業和林業為主,占國民收入的44.3%(1981年)和出口總值的95%(1982年)。農作物有木薯、玉米、大豆、稻米、甘蔗、小麥、煙草、棉花、咖啡等,還產桐油、馬黛茶和水果。畜牧業以養牛為主。工業有肉類和林產品加工、榨油、製糖、紡織、水泥、卷煙等。輸出以棉花、大豆、木材為大宗,其他有棉籽油、桐油、煙草、鞣酸、馬黛茶、皮革等。輸入機械、石油、車輛、鋼鐵、化工產品、食品等。
這樣的話,應該大家都比較得出了吧!
烏拉圭 3,790 巴拉圭 大概和我國差不多。(我再找找--)
2. 關於巴拉圭的知識
(我提供的網址上還有一些,由於字數要求就選了一點)
紙上談巴拉圭歷史
巴拉圭,這個從地理位置上看,南美大陸最封閉的小國,立國已經193年,是拉丁美洲獨立運動浪潮中從西班牙殖民地省份直接轉變過來的國家。這個國家在南美諸國中,有不少與眾不同的特點,這些特點也造就了巴拉圭獨特的歷史軌跡。
巴拉圭是南美諸國中唯一的印第安人成分、地位較高的國家,瓜拉尼人早在葡萄牙冒險家加西亞(Aleixo Garcia)的小分隊1524年第一次踏足巴拉圭河口之前,就已經作為一個剽悍善戰的民族威脅著印加帝國的東部邊境。只不過,瓜拉尼人是熱帶叢林里的戰士,文化上也沒有發展到印加帝國的高度,抽象的財富概念在瓜拉尼人的意識中幾乎是空白,翻越高聳陡峭的安第斯山脈,征服氣候寒冷的秘魯高原,對瓜拉尼的戰士來說缺乏誘惑力。
換個角度來看,在帝國的印加武士眼裡,安第斯山脈險要的山谷隘口、東麓的濕熱氣候和野蠻難馴的瓜拉尼部族,正如20世紀30年代美孚石油公司用金錢武裝起來的玻利維亞軍隊所要面對的一樣,是那麼令人生畏和難以逾越。
今天的巴拉圭人口中,擁有瓜拉尼血統的梅斯提索人(Mestizo)已經佔到90%以上,瓜拉尼語成為國家的第二國語(與秘魯把克丘亞語提升到第二國語的人為保護措施不同,瓜拉尼語的地位是與生俱來的。)。而瓜拉尼人的性格,以及瓜拉尼人面對新的文化的反應,構成了巴拉圭歷史的基調背後的影子。
一、 獨立以前的巴拉圭
巴拉圭,在西班牙王國將近300年的殖民統治中,是以一個不引人注意的內陸省份存在的。這種不引人注意的特性,即使在巴拉圭獨立之後,直到今天也依然頑固地保持。相對其他省,巴拉圭省的瓜拉尼印第安人,恐怕是最少能感受到西班牙人的統治和征斂壓力的。
拉丁的巴拉圭歷史,是從葡萄牙冒險家加西亞到達巴拉圭河口開始的。加西亞在這里初步取得了瓜拉尼酋長們的信任,徵募了2000多戰士,在查科地區的印加帝國東境劫掠一番。我缺乏更詳細的資料,難以了解是什麼原因造成了加西亞與瓜拉尼戰士之間的內訌,最終加西亞的小分隊全部葬身於瓜拉尼武士之手。
但從加西亞的經歷看來,瓜拉尼人是可以與歐洲人合作的民族。因此,陸續到來的西班牙人可以安然在巴拉圭建立居留地,沒有遇到太多反抗地把以亞松森為中心的地區變成西班牙美洲的巴拉圭省。在巴拉圭獨立之前,僅僅在十六世紀70年代,一個自稱為奧貝拉阿—太陽光的瓜拉尼預言家,掀起聖戰,短暫地挑戰過天主教會在瓜拉尼社會的滲透。
在印加帝國、阿茲特克人之外的印第安原始社會中,全民尚武且能夠擁有強大的戰鬥力的民族,多半也是服從權威、恪守紀律的民族。這一點我無法親身考察,現有的資料也無法證明這一點。但瓜拉尼人作為迄今南美大陸上最剽悍善戰的民族,卻能在將近200年的國家歷史中,順從於每一個漫長的獨裁統治,似乎能說明一點問題。
獨立前的巴拉圭歷史中,最鮮明的一頁,就是耶穌會歸化區長達兩個世紀的存在。羅耀拉創建耶穌會的思想中,帶有樸素的空想社會主義色彩的修行社會理想,終於在瓜拉尼社會找到了契合之點。1588年,耶穌會教士進入巴拉圭東南部,順利地建立起了30多個歸化區。大批瓜拉尼人遷移到歸化區內,以天主教修行活動為綱,形成了封閉孤立的自給自足的社會。每個歸化區都按照統一的規劃建設,正方形的社區,每條道路都是筆直的。每個房子都建了統一樣式的門廊,即使是雨天走遍全城,也不會淋到雨。所有在歸化區生活的瓜拉尼人和耶穌會僧侶,土地共有,財產共有。他們一起工作,共進三餐,按時彌撒。產物平均分配,接濟貧弱老苦。
這樣一個社會,悄悄地,與世無爭地存在了兩個世紀。很難說是瓜拉尼人的性格適合這種紀律森嚴有序的社會,還是這樣封閉有序的社會造就巴拉圭人的性格。即使是在耶穌會歸化區與西班牙的巴拉圭省殖民當局之間發生政治沖突後,不事武備的耶穌會歸化區,竟然可以在1725年~1735年間與亞松森的克里奧爾民兵斗爭了10年,在1750年~1761年間與外援不斷的西班牙軍隊進行了11年戰爭,歸化區能集結起的瓜拉尼人的力量已經初見端倪。
耶穌會歸化區的國中之國在政治上失敗後,各個歸化區日漸荒廢,湮沒在叢林中。今天已經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耶穌會歸化區,桑蒂西馬-特立尼達(La Santisima Trinidad)的巴洛克風格建築,精美的瓜拉尼雕刻,以及赫蘇斯-德塔巴蘭格(Jesus de Tavarangue)三大拱門濃厚的西班牙天主教風味,吸引著世界各地的遊人去探詢兩個多世紀以前天主教共產主義夢想。但是在今天的巴拉圭人的精神世界裡,還保存著多少歸化區式的理念和夢想呢?
二、 巴拉圭孤獨的獨立
巴拉圭的獨立,雖然是緊隨拉美獨立運動的風雲際會,但卻凸現出孤獨和封閉的一面。拉美的考迪羅主義,在巴拉圭也明顯地可見,但從歷史的脈絡追溯上去,巴拉圭就是一個孤獨的巨大的考迪羅。無論是弗朗西亞、老洛佩斯、小洛佩斯,還是馬里尼戈、斯特羅斯納,都更象是獨佔了所有權威於一身的巨大的考迪羅。
也許是這個國家太小,沒有充裕的土地和庄園,去構建類似其他拉丁美洲國家那樣的庄園主政治結構。也許又是瓜拉尼文化中權威主義的根深蒂固,使得這個國家只存在政治思想上的反對派,而缺乏以經濟為基礎的政治反對派。但這還是不能說明問題,巴拉圭的第一個移民首領伊拉拉,一個沒有瓜拉尼文化影響的外來者,就可以保持20年的統治地位,西班牙任命的歷任省長的權力,都形同虛設。
安特基拉·卡斯特羅,和他的夥伴蒙波,在1721年到1735年間,進行了第一次孤獨的獨立嘗試。其孤獨之處,沒有外部世界的呼應,排斥一切其他的政治力量,天主教會、西班牙省長、耶穌會歸化區、瓜拉尼人,即使是短暫獨立而建立的社會,竟然也是照搬耶穌會歸化區模式的自治公社(Comuneros),權威之下的平均主義、孤立主義社團。
巴拉圭真正的獨立是在自治公社失敗後75年,看上去這次運動不是那麼孤立,布宜諾斯艾利斯獨立了,聖馬丁將軍也將要回到阿根廷開始他偉大的事業了。但是,在巴拉圭省所發生的事件,與聖馬丁將軍的事業背道而馳。貝爾格拉諾將軍(熟悉英阿馬爾維納斯群島戰爭的朋友可能會記得,被擊沉的阿根廷主力軍艦就是貝爾格拉諾將軍號。)率領的軍隊,在巴拉圭省遇到的不是歡迎拉普拉塔聯合省革命軍的鮮花,而是巴拉圭人沉重的一擊。固然這一擊有代表西班牙國王的省長貝拉斯科對西班牙王室的忠誠的成分,巴拉圭人的孤立建國的強烈自我封閉的慾望也不容忽視。
1811年1月,巴拉圭人擊敗貝爾格拉諾將軍率領的拉普拉塔聯合省軍隊。5月14日,巴拉圭人驅逐省長貝拉斯科,組織了「洪他」(委員會)。6月,巴拉圭省議會宣布脫離西班牙統治,成立獨立的巴拉圭共和國。1813年10月通過共和國第一部憲法。
三、 巴拉圭的獨裁者們
巴拉圭流亡作家羅亞·巴斯托斯對自己祖國的獨裁政治,講過這樣的話:「我們生活的世界一直被一種無法醫治的絕症所侵襲,這個絕症叫做『人』。」。確實,縱觀巴拉圭獨立以來200年的歷史,可以概括地說,就是由這幾個『人』的名字構成:弗郎西亞(Jose Gaspar Roderiguez de Francia 統治期1814~1840年)、老洛佩斯(Carlos Antonio Lopez 統治期1840~1862年)、小洛佩斯(Francisco Solano Lopez 統治期1862~1870年)、馬里尼戈(Higinio Marinigo 統治期1940~1948年)、斯特羅斯納(Alfredo Stroessner 統治期1954~1989年)。
提到獨裁者,多半都會和殘暴獨斷、個人崇拜、秘密警察、政治迫害、任人唯親,,,這些詞語聯想到一起。而拉丁美洲的獨裁者們,我十幾年前第一次讀到馬爾克斯在諾貝爾頒獎禮上的演講辭,對他們超越想像力的獨裁風格就有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深刻印象,甚至可以說,他們不可思議的歷史事跡引起我一剎那強烈的興趣,正是我今天下筆做這些文章的,漫長時光之前若隱若現的源頭。
我再復述一下馬爾克斯被翻譯成中文的原話:「曾3次對墨西哥實行獨裁統治的安東尼奧·洛佩斯·德·聖安納為了埋葬他那條所謂的糕點戰爭中失掉的右腿,他下令舉行了極為豪華的葬禮。······薩爾瓦多通神的暴君馬克西米利亞諾·埃爾南德斯·馬丁內斯將軍在一次野蠻的屠殺中竟然剿滅了三萬農民。而為了查驗食物是否被下了毒,他還發明一種擺錘,而下令將所有公共照明燈具用紅紙罩起來,以防猩紅熱傳染流行。立在特古西加爾巴大廣場的佛朗西斯科·莫拉桑將軍的紀念像實際上是在巴黎一家舊塑像倉庫里買來的奈伊元帥的塑像。」
自編巴拉圭歷史大事年表
巴拉圭歷史大事年表
(主要參考《拉丁美洲史稿》李春暉,商務印書館)
1524年,葡萄牙人加西亞(Aleixo Garcia)和幾名同伴,到達巴拉圭河口,與瓜拉尼族結成聯盟,率2000瓜拉尼戰士,通過查科地區,侵擾印加帝國邊境地區。返回巴拉圭後,被瓜拉尼人殺死。
1526年,西班牙人塞瓦斯蒂安·卡波特率遠征隊進入巴拉圭河地區,一度到達亞松森。
1535年,門多薩被西班牙國王卡洛斯I派遣進駐拉普拉塔和巴拉圭地區。門多薩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登陸後,命令阿約拉斯(Juan de Ayolas)率遠程隊去巴拉圭。
1537年8月,遠征隊成員伊拉拉(Martinez de Irala)在亞松森建立了第一個居留地。從此,亞松森附近地區,逐漸成為西班牙殖民地。
1537年9月,伊拉拉被任命為亞松森第一個統治者。
1544年,第一次革命,亞松森的克列奧爾人發動起義,驅逐西班牙任命的亞松森的省長巴卡(Alvar Nunes Caleza Vaca)。
1556年,伊拉拉死,其統治結束。同年,天主教會在亞松森設立第一個主教區。
十六世紀七十年代,瓜拉尼人中出現預言家,自稱奧貝拉阿—太陽光,發動了短暫的聖戰。
1588年,耶穌會教士進入巴拉圭,在巴拉圭東南部深入印第安部落傳教。此後,建立了一個包括30個歸化區,人口超過10萬的耶穌會統治區,存在了兩個世紀。
十七世紀,巴拉圭劃歸秘魯總督管轄。
1721年,亞松森的土生白人,醞釀反抗西班牙統治的運動,是1721年~1735年起義的開端。
1725年,發動政變,撤消了西班牙的省長,由土生白人安特基拉·卡斯特羅(Jose Antequera Y Castro)執掌政權。新政府取消耶穌會統治區,驅逐耶穌會教士。
1731年,土生白人民兵被秘魯總督的軍隊擊敗,安特基拉·卡斯特羅被擒。7月5日在利馬被處決。
1732年2月,2000名巴拉圭起義者洗劫了耶穌會神學院,關押了主教。
1733年,安特基拉·卡斯特羅的朋友和同道者蒙波,領導亞松森土生白人發動新的起義,殺死西班牙的省長,在亞松森成立「自治公社」(Comuneros)。
1735年,自治公社被秘魯總督的軍隊擊敗而告失敗。
1750年~1761年,秘魯總督區與耶穌會統治區進行了長期沖突和戰爭;
1761年,耶穌會被驅逐出巴拉圭。巴拉圭全境處於西班牙殖民統治。
十八世紀後期,巴拉圭從秘魯總督區分離出來,移歸拉普拉塔總督區管轄。
1810年5月,布宜諾斯艾利斯宣布獨立,要求原拉普拉塔總督區各省加入,遭巴拉圭省拒絕。布宜諾斯艾利斯政府派遣貝爾格蘭諾率軍進駐巴拉圭。
1811年1月,巴拉圭擊敗貝爾格蘭諾的軍隊。
1811年5月14日,亞松森起義者驅逐了與王黨有聯系的省長貝拉斯科(Velasco),組織了「洪他」。「洪他」由弗朗西亞(Jose Gaspar Roderiguez de Francia 1766-1840年)主持。
1811年6月,議會正式宣布脫離西班牙統治,成立獨立的巴拉圭共和國。
1813年10月,通過第一部憲法。
1814年5月,弗朗西亞通過國會任命,成為獨裁統治者。
1816年,弗朗西亞被任命為終身統治者。
1840年,弗朗西亞去世。
1841年,老洛佩斯(Carlos Antonio Lopez 1790-1862年)開始執政。
1842年~1844年,解放黑奴。
1845年,出版了巴拉圭第一份報紙。小洛佩斯(Francisco Solano Lopez 1826-1870年)被任命為陸軍統帥。
1853年,巴拉圭獲得美國及其他歐洲強國的承認。小洛佩斯赴英國、西班牙、義大利和法國購買軍火。
1858年,開始修築亞松森到布宜諾斯艾利斯的鐵路。
1859年,美國海軍侵入巴拉圭。
1862年,老洛佩斯去世。小洛佩斯上台執政。
1864年,巴西對烏拉圭發動戰爭,巴西軍隊侵入烏拉圭。
1864年11月12日,小洛佩斯政府向巴西正式宣戰。
1865年4月,阿根廷政府向巴拉圭宣戰。5月10日,巴西、阿根廷、烏拉圭3國,在英國駐阿根廷大使愛德華·桑頓策劃下簽署三方協議,組成同盟共同對巴拉圭作戰。
1870年3月,小洛佩斯在科拉密林深處的戰斗中陣亡。巴拉圭戰敗,簽定停戰條約,割讓55000平方英里領土給巴西和阿根廷。
1870年11月25日,巴拉圭議會頒布了第二部憲法。憲法規定國會由眾參兩院組成,總統、副總統、國會議員間接方式選出,任期四年。
1871年10月,根據新憲法選舉出的第一屆總統霍貝拉諾斯(Salvador Jovellanos)就任。
1874年11月,第二屆總統希爾(Juan Bautista Gil)就任。
1876年,巴西軍隊根據1870年停戰條約,從巴拉圭撤退。
1877年4月,希爾總統被刺殺身亡。
1881~1909年,發生了7次政變。
1887年7月,德國移民組成的萊比錫公司,在亞松森東北210公里處建立「新日爾曼區」。
1892年,在亞松森建立了第一所大學。
1893年,空想社會主義者蘭內(William Lane)組織了「澳洲合作協會」,計劃在巴拉圭建立名為「新澳洲」(New Australia)的烏托邦社會。巴拉圭政府支持此項目,並將比利亞里卡(Villarrica)鄰近45萬英畝土地撥給該組織。該計劃不到2年失敗。
1906年,義大利移民在亞松森以南的蘭巴雷和安戈斯圖拉之間,建立了「新義大利」區。
1912年,沙累(Eardo Schaerer)當選為總統,是1870年以來唯一做到四年任滿的總統。
1913年,亞松森至布宜諾斯艾利斯的鐵路完成。
1922年,美孚石油公司在格蘭查科發現石油。
1924~1928年,阿亞拉(Eligio Ayala)總統執政期間,巴拉圭經濟發展較大。
1928年,巴拉圭與玻利維亞為爭奪格蘭查科油田發生沖突。
1932~1935年,格蘭查科戰爭。巴拉圭方指揮官是埃斯蒂加里比亞上校(Colonel Estigarribia),玻利維亞方指揮官是德國軍官奎特(General Kundt)。巴拉圭贏得了戰爭的勝利。
1933年,巴拉圭共產黨成立。
1934年5月30日,美國路易斯安那州參議員休伊·朗發表演講,揭露格蘭查科戰爭實質上是新澤西美孚石油公司和殼牌石油公司為爭奪查科地區的石油開采權而挑起的戰爭,兩家公司分別資助玻利維亞軍隊和巴拉圭軍隊。郎用「罪犯、作惡分子、本國的兇手、外國的兇手、國際陰謀者、貪得無厭的強盜和竊賊的窩、破壞者和小偷的老巢」等字眼形容美孚石油公司。(《瓜拉尼亞》雜志轉載,布宜諾斯艾利斯,1934年11月)
1936年初,國家陣線組成。
1936年2月17日,陸軍發動政變,推翻自由黨人阿亞拉(Eusebio Ayala)政府,格蘭查科戰爭中的一名將軍拉斐爾·佛朗哥上校(Colonel Rafael Franco)組成臨時政府。
1937年8月13日,陸軍和海軍發動政變,佛朗哥辭職,派瓦(Dr.Felix Paiva)執政。
1938年7月,巴拉圭與玻利維亞簽定和約,巴拉圭獲得格蘭查科爭議土地的3/4,玻利維亞僅得到由科倫巴伸進巴西的一條走廊地帶。
1939年4月30日,全國大選,自由黨領袖,格蘭查科戰爭的指揮官埃斯蒂加里比亞(Jose Felix Estigarribia)當選為總統。
1939年,巴拉圭勞工聯合會成立。
1940年,埃斯蒂加里比亞宣布實行獨裁。8月4日,頒布第三部憲法。憲法規定:總統直接選舉選出,任期五年,可以連選連任;國會改為一院制;國家一切軍事行政大權,集中總統一身。內閣成員和最高法院法官都由總統提名。年內,埃斯蒂加里比亞死於飛機爆炸中。馬里尼戈(Higinio Marinigo)上台。
1942年,馬里尼戈政府下令解散自由黨。
1945年2月,馬里尼戈政府向軸心國宣戰。
3. 巴拉圭這個國家這樣有哪些制度
巴拉圭共和國(西班牙語:República del Paraguay),簡稱巴拉圭。是南美洲中部的一個內陸國家,境內主要山脈是阿曼拜山和巴蘭卡尤山,其南邊國境完全與阿根廷接壤,東北與西北角則分別是巴西與玻利維亞。
巴拉圭原為印第安人居住地。1537年淪為西班牙殖民地。1811年5月14日獨立。在1864年—1870年的巴拉圭戰爭中戰敗後,失去出海口成為內陸國家。1954年起軍政府執政,1989年被推翻。1993年恢復民選總統。
憲法
現行憲法於1992年6月20日頒布。憲法規定巴為代議制國家。總統由普選產生,任期5年,不得連任,設副總統一名。現任副總統胡安·埃烏德斯·阿法拉·馬西埃爾(Juan Eudes AFARA Maciel),紅黨,2013年8月就任,任期至2018年8月。
議會
分為參、眾兩院,參議員45人,眾議員80人,均由普選產生,任期5年。本屆議會於2013年4月選舉產生。參、眾議長任期一年,每年改選。現任參議長胡里奧·塞薩爾·貝拉斯克斯·蒂耶利亞(Julio César VELÁZQUEZ Tillería),紅黨,2013年6月當選。現任眾議長胡安·巴托洛梅·拉米雷斯(Juan BARTOLOMÉ RAMÍREZ),藍黨,2013年6月當選。
政府
政府由總統府秘書處和11個部組成。主要成員有(2013年8月):總統府秘書長胡安·洛佩斯(Juan LÓPEZ)、外交部長埃拉迪奧·洛伊薩加(Eladio LOIZAGA)、財政部長赫爾曼·羅哈斯(Germán ROJAS)、國防部長貝爾納迪諾·索托將軍(Bernardino SOTO)、內政部長弗朗西斯科·德·巴爾加斯(Francisco De VARGAS)、公共工程和通訊部長拉蒙·希門尼斯(Ramón JIMÉNEZ)、工業和貿易部長古斯塔沃·萊特(Gustavo LEITE)、農牧業部長豪爾赫·加蒂尼(Jorge GATTINI)、公共衛生和社會福利部長安東尼奧·巴里奧斯(Antonio BARRIOS)、教育和文化部長瑪爾塔·拉富恩特(Marta LAFUENTE,女)、司法和勞動部長舍拉·阿維德(Sheila ABED,女)和婦女部長安娜·瑪麗亞·巴伊阿爾迪(Ana María BAIARDI,女)。
司法
根據憲法,國家設司法委員會,由8人組成。最高法院由9名大法官組成,大法官由司法委員會提名並經政府同意後,由參議院任命。現任最高法院院長安東尼奧·弗雷特斯(Antonio Fretes)。
外交政策
巴拉圭實行對外開放和多元化外交政策,願同世界所有國家發展友好合作關系。主張維護國家主權、人民自決、不幹涉別國內政、反對在國際關系中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等原則,主張通過談判解決國際爭端。重視與拉美國家、特別是南方共同市場其他成員國的關系,努力參與地區事務和一體化進程。積極發展同美國、西歐國家關系。
是聯合國、77國集團、世界貿易組織、世界衛生組織、美洲國家組織、拉美經濟體系、拉美一體化協會、拉美和加勒比共同體、南方共同市場、安第斯共同體(聯系國)等國際和地區組織的成員。
2012年6月盧戈總統遭到彈劾並宣布辭職後,多數拉美國家及主要地區組織均對巴國會彈劾程序提出質疑,南共市宣布中止巴成員國資格,阿根廷、委內瑞拉、厄瓜多、玻利維亞及美洲玻利瓦爾聯盟等譴責巴反對黨行為是「政變」。卡特斯就任總統後,積極開展周邊外交,先後訪問巴西、阿根廷、智利等國並出席南美國家聯盟首腦峰會等國際會議,南美國家聯盟和南共市已分別宣布恢復巴會員國資格。
4. 同處南美洲的巴拉圭與烏拉圭,如今單論軍事到底誰更強
同處南美洲的巴拉圭與烏拉圭,如今單論軍事到底誰更強?兩個國家各有一些特色,也有不同的歷史機遇,軍事方面有不同的考慮,下面給大傢具體的說明一下:
三、兩國軍事能力都不突出,可以說半斤八兩:
烏拉圭和巴拉圭的軍事對比,基本上是半斤八兩,誰也沒有絕對優勢,他們基本上都是保持有限的軍隊力量,誰也沒有在軍事上更強大。5. 巴拉圭的概況
巴拉圭國家概況
國名 巴拉圭共和國( Republic of Paraguay, República del Paraguay)。
面積 40.7萬平方公里。
人口 549萬 (2000年估計數), 人口增長率2.7% (1999年)。95%為印歐混血種人,其餘為印第安人和白種人。官方語言為西班牙語和瓜拉尼語。大多數居民信奉天主教。
首都 亞松森(Asunción),人口55萬(1997年估計數),夏季氣溫22-35℃,冬季氣溫12-22℃。
國家元首 總統路易斯·安赫爾·岡薩雷斯·馬基 (Luis Angel González Macchi)。1999年3月28日就職。
獨立日 5月14日
簡況
為內陸國家,與阿根廷、玻利維亞和巴西三國為鄰。地處拉普拉塔平原北部,屬亞熱帶氣候,夏季平均氣溫27℃,冬季平均氣溫17℃。
早先居住著土著瓜拉尼人。1537年淪為西班牙殖民地。1811年5月14日宣布獨立。1865年,洛佩斯政府為鞏固和擴大獨立後的地盤,進攻當時巴西的西南地區,巴西、阿根廷、烏拉圭三國聯軍對巴宣戰,經五年戰爭,巴軍戰敗,洛佩斯政府割地賠款,巴疆域縮小近一半,失去出海口成為內陸國家。19世紀70年代後,一直由紅黨與自由黨交替當政。1954年5月4日,軍人斯特羅斯納夥同紅黨右翼發動政變上台。此後,斯連任8屆總統,執政長達35年。1989年2月2日,第一軍區司令安德烈斯·羅德里格斯將軍發動軍事政變,推翻了斯特羅斯納的獨裁統治。同年5月,羅在大選中獲勝。1993年5月9日, 紅黨總統候選人瓦斯莫西當選,成為巴40年來第一位民選文職總統。1998年5月紅黨總統候選人庫瓦斯當選第44屆總統。1999年3月,副總統、紅黨主席阿加尼亞被暗殺,庫瓦斯被迫辭去總統職務,參議長岡薩雷斯就任總統並組成聯合政府。
政治
2000年巴拉圭政局動盪不安,突發事件不斷。圍繞副總統選舉,各政黨間及各黨內部派系間進行了激烈爭斗。年初,蘭黨退出聯合政府,舉薦黨主席佛朗科競逐8月舉行的副總統選舉。在競選過程中,蘭黨一方面利用紅黨內部矛盾,與紅黨奧維多派達成秘密協議,另一方面抨擊政府腐敗無能,提出順應民意的競選綱領,結果如願贏得副總統寶座。"奧維多案"仍是巴政壇權力斗爭的焦點,對政局產生重大影響。5月,部分有奧派背景的軍人和警察發動未遂軍事政變,要求岡薩雷斯總統下台;6月,奧在巴西被捕,巴拉圭提出引渡要求。奧目前仍被監禁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亞,其去留引起各方的高度關注。
黨派紛爭、官員腐敗,致使巴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治安狀況惡化,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罷工、示威不斷,要求岡下台的呼聲高漲,政府執政地位更加虛弱經濟
以農、牧、林業為主,工業基礎薄弱,是拉美最落後的國家之一,貧困人口佔70%。主要經濟活動集中在首都和東方市。90年代後,巴政府實行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積極擴大對外貿易和引進外資,努力使巴經濟與南方共同市場其它三個成員國 (巴西、阿根廷和烏拉圭)經濟融為一體。
2000年,為恢復經濟增長,岡政府採取了一些刺激經濟政策,但收效甚微,經濟形勢依然嚴峻。外國和本國投資銳減,外貿下降,外匯儲備驟減,財政和外貿赤字擴大,外債增加,通膨率和失業率雙高。雖然棉花豐收,但經濟增長乏力,全年預計增長僅1.5%。2000年的主要經濟數字:
國內生產總值:74億美元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348美元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1.5%
貨幣名稱:瓜拉尼
匯率:1美元=3557瓜拉尼
通貨膨脹率:9.9%
失業率:12.6%
(資料來源:2000年經濟季評巴拉圭簡況)
【資源】 鹽礦和石灰石儲量較大,還有少量鐵、銅、錳、鐵釩土、雲母、鈮、石油、鋁礬土等。 水力資源豐富。 原始森林占森林總面積的54%, 出產珍貴的硬質木材。
【工業】 工業基礎薄弱,僅有一些向國內市場供應基本消費品的輕工業和農牧產品加工業。1999年工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4%。
【農業】 農業是巴國民經濟的主要支柱。1999年農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7%,全國40%的經濟自立人口從事農業生產,農產品占出口商品的74%。主要農產品有大豆、棉花、煙草、小麥和玉米等。
近年主要農產品產量(單位:萬噸)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棉花籽 22.1 17.4 26.5
皮棉 7.5 6.0 9.0
大豆 310 280
稻米 14.2 8.1 9.2
甘蔗 279.5 280.0 283.2
葵花籽 4.6 8.1 9.6
玉米 105.6 87.4 98.4
木薯 315.5 330.0 350.0
花生 3.1 3.0 3.7
菜豆 7.4 4.7 7.7
煙草 1.4 1.37 1.4
小麥 40.0 22.9 50.0
(資料來源:2000年經濟季評巴拉圭簡況)
【畜牧業】 畜牧業曾在巴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近年來,由於巴肉類缺乏競爭力,肉類出口逐步減少,畜牧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下降(佔1999年GDP 的8%)。 1992年有牧場2200萬公頃, 牛肉產量17萬噸,其中國內消費9萬噸。 1999年牛存欄數986萬頭,出口牛肉近4萬噸,主要銷往智利和巴西。
【林業】 森林覆蓋率為37%,約為1500萬公頃。70%的森林資源集中在格蘭查科地區,由於運輸條件和資金、技術等原因,大部分木材資源未能充分開發利用。但自70年代起至80年代末期,東部地區森林砍伐面積達到平均每年50萬公頃。1999年,森林砍伐面積為30萬公頃。巴年均造林面積為5000公頃,現僅保留280萬公頃的自然林。1999年林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
【能源】 石油依賴進口。自1998年底以來全部進口阿根廷產原油。1981年在首都亞松森附近建有日產7500桶油的煉油廠。近年,在靠近玻利維亞邊界的查科地區發現儲量豐富的天然氣。巴水力資源豐富,蘊藏量約為56000兆瓦。1973年巴拉圭同巴西達成協議在帕拉那河上合建伊泰普水電站,總裝機容量為12600兆瓦(共有18台700兆瓦的渦輪發電機),1991年該電站全部建成,為目前全世界最大的水電站,1993年發電量為600億度。此外,巴還同阿根廷簽訂了關於合建亞西雷塔-阿皮培水電站協議。該電站設計裝機容量為300萬千瓦,耗資將達90億美元。1994年9月,該電站第一台機組開始運轉發電,1995年發電量為38億度。巴電力自給有餘,大部分出口巴西和阿根廷。
【旅遊業】 旅遊業是巴外匯收入主要來源之一。國外旅遊者主要來自阿根廷和巴西。1997年接待旅遊者約420萬人次,旅遊收入達5.59億美元。
【交通運輸】
鐵路:總長1147公里(1987年)。原由英國資本控制,1961年收歸國有,1979年耗資6800萬美元進行現代化改造。中央鐵路長438公里,連接首都和巴阿邊境城市安卡爾納森。
公路:總長30000公里(1992年),其中土路6492公里,石子路523公里,鋪設路面的公路2700公里。泛美公路由亞松森市直通玻利維亞。1991年全國共有注冊車輛21萬輛。
水運:主要港口是亞松森。國家商船隊主要承擔巴至阿根廷和烏拉圭的短途河運。此外,巴拉圭海外船運公司有商輪定期通往美國和歐洲一些主要港口。
空運:巴有兩個國際機場,分別位於亞松森市和東方市。國內航線由空軍和國營航空公司經營。巴拉圭航空公司(LAPSA),原為國營航空公司,1994年政府出售了其中80%股份。有定期航班通往阿根廷、烏拉圭、玻利維亞、比利時和美國。 1989年航程94.2萬公里,載客量約23.9萬人次。
【財政金融】 1999年財政赤字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2%。國際收支赤字為3.15億美元,其中經常項目赤字6500萬美元,2000年分別達到3.45億美元和2.7億美元。
至1999年底,巴外匯儲備9.8億美元,外債總額27.97億美元。
【對外貿易】 農牧產品為主要出口產品。 外貿情況見以下統計表。
1997~1999年對外貿易統計表(單位:億美元)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出口額 39.8 38.24 27.40
進口額 41.87 39.38 28.45
差額 -2.07 -1.14 -1.06
1996~1999年主要產品出口額統計(單位:百萬美元)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棉花 217 97 91 68
大豆 324 493 440 307
肉產品 46 49 68 35
木材 94 100 68 58
1996~1998年主要產品進口額統計(單位:百萬美元)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消費品 1272 1375 1054
資本貨 921 1041 797
中間產品 656 708 524
(資料來源:以上統計表均參考2000年經濟季評巴拉圭簡況)
巴拉圭的主要貿易對象國分別為巴西、阿根廷、烏拉圭、美國、日本、荷蘭、義大利等。
【外國資本】 巴政府積極引進外資。1991年制定國內外投資法,對外資實行特別優惠政策。規定5年內免繳95%的稅收。1994年政府已批準的外資達3億美元,占擬吸收外資總額的51%,比1993年增長316.5%。1996年,政府已批準的外資達5.65億美元,創造了1.43萬個就業機會。外資主要來源於巴西、阿根廷、美國,投資集中在食品、加工、紡織業和化工業。1997年外國直接投資額為2.7億美元,1998年為2.56億美元,1999年減少至1.4億美元。投資主要集中在通訊、金融和工農業等領域。
人民生活 1990年政府規定的最低工資標准為140美元。1994年6月,最低工資標准上升到180美元。1999年最低工資為591445瓜拉尼。全國約半數人的工資收入達不到最低工資額。 巴土地高度集中,不到1%的人佔有全國75%以上的土地,大多數農民無地或只有少量土地,農村比較貧困。全國處於貧困狀況的家庭佔全部家庭的66.3%,其中85%的赤貧人口生活在農村。1995年政府投入醫療衛生領域的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5.1%。
1998年醫療衛生發展情況統計
項目 1998年
出生率(每千人) 30
死亡率(每千人) 5
嬰兒死亡率(每千人) 24
平均壽命(歲) 70
飲用安全水人口比例(%) 39
就醫人口比例(%) 32
日收入低於1美元人口比例 19.4(1995年)
醫生(每千人) 1.1
醫院床位(每千人) 1.3
【同我國的關系】 中巴尚無外交關系,雙方貿易和人員往來不斷增加。近年雙方重要接觸有:1995年1 月,應全國人大外委會的邀請,巴參議院外委會副主席、前外長迪奧赫內斯·馬丁內斯訪華,錢其琛副總理兼外長會見。5月,應中國國際交流協會的邀請,巴拉圭紅黨眾院黨團領袖貝納迪諾·卡諾訪華。6月,應巴拉圭參院外委會的邀請,楊振亞副主任委員率全國人大外委會代表團訪巴,巴總統瓦斯莫西會見了代表團。9月,外交部副部長李肇星會見並宴請了出席聯合國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的巴拉圭政府代表團團長、總統府婦女部部長克里蒂娜·穆尼奧斯博士和代表團主要成員。10月,應外交學會邀請,巴總統府軍事辦公廳秘書長埃斯特萬·阿基諾和外交部亞非司長埃斯特萬·貝多亞訪華。這是巴政府首次派政府官員訪華。
1996年6月,巴參議院外委會主席岡薩雷斯率團訪華。
6. 巴拉圭的經濟
巴拉圭國民經濟以農牧業為主,工業基礎薄弱,是拉美最落後的國家之一。經濟活動主要集中在首都亞松森和東方市,經濟受氣候及國際初級產品價格影響。
2008年,受國際經濟金融危機影響,巴經濟增長大幅回落,財政赤字和貿易逆差擴大,外匯儲備和投資減少。2009年下半年以來,隨著國內旱情緩解和國際農產品需求上漲,巴經濟形勢逐漸企穩回升。2012年,受國內旱情加重及口蹄疫傳染影響,巴農業和畜牧業產值下降,拖累經濟出現負增長。 2012年巴拉圭經濟主要數據國內生產總值224.31億美元通貨膨脹率4%人均國內生產總值3361美元匯率1美元≈4300瓜拉尼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1.2%失業率7% 元旦:1月1日
主顯節:1月6日
聖布拉斯:2月3日
英雄紀念日:3月1日
國際勞動節:5月1日
國旗日:5月14日
獨立日:5月15日
巴拉圭查科停戰紀念日:6月12日
亞松森建城紀念日:8月15日
兒童節:8月16日
聖母無染原罪節:12月8日
聖誕節:12月25日 在巴拉圭的印第安人中,男孩子到14歲就要舉行種儀式。部落酋長刺破男孩的下唇,其餘的男人便向「圖帕」神祈禱,連續3天,只能夠吃玉米粥。從此以後,他就有了與成年人同等的權利。女孩子在年滿13歲也要經受一定的考驗。人們把她關在屋內,用一屏障隔開,接連3個星期,女孩子只能吃少量的食物,不能講話,不能笑,眼睛看著地面。然後,女孩就有了同成年婦女一樣的權利。
巴拉圭人打招呼時常說:「姆秋.古斯都」,西班牙語的意是「非常高興見到你」。巴拉圭的商務禮俗,隨時宜穿著保守式樣西裝。拜會政府機關必須預先約會,最好持用英文、西班牙文對照的名片,當地可印,2天可取。售銷說明書應有西班牙文對照。商務活動見面及告別時,一定要握手。當地朋友見面打招呼時,男的常擁抱,女的吻雙頰。無論男女好朋友一起走時長挽著胳膊。商務活動時,按規矩,女性向男性伸手的時候,男性必須跟他握手。男性絕不可先伸手跟女性握手。
7. 曾是南美小霸王的巴拉圭,他究竟是如何沒落的
巴拉圭戰爭導致了巴拉圭的沒落。
在三國聯軍的長期軍事控制下,它也佔領了巴拉圭70%的土地,包括最富裕的地區。 1876年,阿根廷和烏拉圭聯手擠出巴西。巴西的軍事力量從烏拉圭撤軍,阿根廷直到1890年才最終完成從巴拉圭佔領的軍事撤軍。當然,由三個民族組成的同盟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戰爭期間造成190,000名士兵喪生和受傷。這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悲劇性戰爭,但是直到現在,巴拉圭仍然流傳著許多戰斗故事,證明了瓜拉尼人的英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