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資本主義怎麼控制經濟

資本主義怎麼控制經濟

發布時間:2022-07-16 09:10:54

『壹』 資本主義國家對經濟的控制是直接的還是間接的

有直接干預,也有間接干預。資本主義也分很多種,如自由資本主義和國家資本注意等,目前看雖然西方各國都標榜自由貿易、市場經濟,但是自1935年經濟危機以後,各個國家都或多或少的在經濟、金融等宏觀領域對國家經濟實行一定干預,所以說目前完全的自有貿易是不存在的。比如說現在中國企業要是想收購一個美國的高科技企業,那美國很可能會干預,不允許,這樣其實也算對經濟的干預,不過出發點不同

『貳』 資本主義國家調控經濟的主要手段是

理論上資本主義國家是執行市場經濟制度的,即國家不得干預經濟,一切都應該由那隻「看不見得手」根據市場經濟規律自動調節。但事實上,到了危機關頭,最大的資本主義國家美國政府也同樣「違背」自己的宗旨,對「不能倒閉」的花旗銀行、通用公司等大企業進行了救助,注入資金,避免了倒閉。所以,理論上是政府不能管經濟,或者說不能調控經濟,但到了緊要關頭,政府是拿出納稅人交的真金白銀去救助私人企業的。嚴格說是不合法的,納稅人的錢不應該去救助個別私人企業。

『叄』 資本主義國家怎樣對國家經濟實行干預

以市場調節為前提和基礎,國家干預是採用多種方式和手段進行的。由於各個國傢具體的社會政治和經濟條件的不同,以及各國所繼承的歷史遺產的不同,國家干預的手段和方式也各有差異。但總的說來,他們都是不同程度地利用國家的集中權力,發揮國家有關部門管理經濟的職能,藉助於行政和經濟杠桿的作用,運用計劃、政策、法令、金融、稅務、財政、價格、投資等手段,對經濟進行干預和調控。這些手段和方式大致有如下幾種:

(一)國家計劃
國家計劃不是資本主義國家最早的國家干預方式,但卻是許多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干預比較重要的方式。它是在二戰後發展起來的。戰前,資本主義國家實行自由放任的自由競爭體制,但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不斷出現的經濟危機使這種體制受到嚴重的挑戰,而戰後又都面臨著重新整頓經濟和克服資本主義經濟的痼疾的問題。在國家干預思潮的影響下,一些國家的政府先後實行國家計劃,如法國、日本、荷蘭、英國、比利時、瑞典、挪威、義大利及聯邦德國等國家。其中以法國和日本為最典型,制定計劃最早,國,還逐漸發展起比較完備的計劃化理論,形成了被稱作「第三道路」的市場和計劃並行的管理方式,在資本主義的計劃化方面十分值得重視。

(二)經濟立法
經濟立法是國家干預的另一種手段和方式。國家通過經濟立法規定社會經濟生活的各種准則,使企業活動規范化和有序化,使企業按政府希望的方向發展。

(三)經濟政策
比起立法來,政策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對經濟干預的機能更強。經濟政策主要用於對經濟發展和經濟活動進行調控,更多地使用經濟杠桿的調控作用,包括稅收政策、信貸政策、價格政策、投資政策和關稅政策等等。

(四)政府投資和政府采購
象美國這樣的基本上不實行計劃化的國家,國家為了實現其目標,在各種干預手段中政府投資和政府采購起著十分巨大的作用。政府可以把巨大的財政力量投向國家重點發展的地區、部門和產業,對整個經濟發展起導向作用。此外,政府通過采購影響部門和行業的發展方向。

(五)國家控制以中央銀行為中心的金融機構,對經濟實行有效調控
貨幣金融政策是國家干預經濟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國家對金融機構的集中控制非常重要,為此國家必須建立和控制中央銀行。二戰後資本主義國家的中央銀行屬於國家銀行,只有美國聯系儲備銀行較特殊,既非國家出資,亦非私營,而是由參加儲備系統的銀行認股。但盡管世界各國的中央銀行組織形式不同,構成成分有差異,但都是置於政府的管理與監督之下,其領導人由國家任命,制訂或參與制訂貨幣金融政策,成為國家最高金融管理機構,並以中央銀行為首形成統一管理的要求。這樣,國家就可以把貨幣金融調控手段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提高調控的效力,通過它制訂國家貨幣金融政策、信貸政策、利率政策,以及管理外匯和國際金融業務,成為調節整個國家經濟的中心環節。

『肆』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調控經濟的主要手段有哪些主要機制是什麼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主要有三種形式:


1)企業外部即流通過程的結合,如政府采購、發放補貼等等;


2)企業內部即生產過程的結合,如國家資本和私人壟斷資本聯合組建股份公司等等。


3)國家還可以代表壟斷資本家總體直接掌握和經營資本,如運用國有財政資本,進行投資、消費,或者是建立國有企業等等。

『伍』 資本主義國家對經濟的調控手段主要包括

國家宏觀調控的手段分為:經濟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你講的計劃手段包含在行政手段中.
經濟手段有時是政府制定的經濟政策;
法律手段有時是政府制定的經濟法規;
行政手段則是政府發布的經濟命令。
經濟手段:這是指政府在自覺依據和運用價值規律的基礎上藉助於經濟杠桿的調節作用,對國民經濟進行宏觀調控。經濟杠桿是對社會經濟活動進行宏觀調控的價值形式和價值工具,主要包括價格、稅收、信貸、工資等。
法律手段:這是指政府依*法制力量,通過經濟立法和司法,運用經濟法規來調節經濟關系和經濟活動,以達到宏觀調控目標的一種手段。通過法律手段可以有效地保護公有財產、個人財產,維護各種所有制經濟、各個經濟組織和社會成員個人的合法權益;調整各種經濟組織之間橫向和縱向的關系,保證經濟運行的正常秩序。
法律手段的內容包括經濟司法和經濟立法兩個方面。經濟立法主要是由立法機關制定各種經濟法規,保護市場主體權益;經濟司法主要是由司法機關按照法律規定的制度、程序,對經濟案件進行檢察和審理的活動,維護市場秩序,懲罰和制裁經濟犯罪。
行政手段:這是依*行政機構,採取強制性的命令、指示、規定等行政方式來調節經濟活動,以達到宏觀調控目標的一種手段。行政手段具有權威性、縱向性、無償性及速效性等特點。社會主義宏觀經濟調控還不能放棄必要的行政手段。因為計劃手段、經濟手段的調節功能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如計劃手段有相對穩定性,不能靈活地調節經濟活動;經濟手段具有短期性、滯後性和調節後果的不確定性。當計劃、經濟手段的調節都無效時,就只能採取必要的行政手段。尤其當國民經濟重大比例關系失調或社會經濟某一領域失控時,運用行政手段調節將能更迅速地扭轉失控,更快地恢復正常的經濟秩序。當然,行政手段是短期的非常規的手段,不可濫用,必須在尊重客觀經濟規律的基礎上,從實際出發加以運用.
希望對你有幫助謝謝支持

『陸』 資本主義國家怎樣對國家經濟實行干預

西方的社會思想是人這個概念的本身才是社會的最基本元素,所以人本身的權力和基本利益,它的自治性是一個社會能夠存在的前提,除非能夠在大家約定的規則下確保這些最基本的權力,否則一個社會必定是壓抑奴役其他個體的社會。這些游戲規則現代意義稱為法律,當成為一個國家的行為准則時,就稱為憲法。無論是那一種,游戲規則,法律,憲法是共同同意並約定的,才能成立。注意,並不是多數就是成立,除非少數服從多數這個規則本身就早就成為公同認同的更基本的基本規則。 在人以上是社區,不同的人以共同約定共同同意的原則參與社區,並最終組成自治體,並由自治體作為代理人,制定各自治體的共同行為規則,就成為聯邦共和國。自治,共約,是共和國中的共和的含義。因此,西方整個社會觀念是權力是由下而上,向最終政治委託人授權,就象公司請總經理一樣,而不是由上而下搞授權,象家族企業請總經理一樣。這也可以解答一些人對象美國這樣的國家,天天喊人權,但對印第安人就不那麼客氣,原因就在於,此人權非彼人權;在那個時代,美國人認為進入它那個社會認可它的憲法並得到主要國民認可的才是有人權,而印弟安人即沒有實力和美國人討價還價,也沒有遵守臨時的或永久的條約,所以,在美國人看來,是外人。原因就在於,人權和法律,需要共約。 非常遺憾,馬克思主義和它的社會主義,從根本上違反了這一套價植觀念,它強調中央集權的先進性,迴避了總經理很可能也是貪官這一實際的操作性,所以,這類國家總是先天性地強調統治者的先天統治的合法性,象什麼的代表一類。大概是因為歐洲文化中的馬克思並不了解東方象中國這樣的歷史,就是典型的從上而下強調先天性先進的國家,中國的皇帝稱為天子,就是天讓他統治萬民的代表著天,這人先進的生產力。 所以,如果這個解答是正確的,中國人大可以更驕傲地聲稱我們的第五大發明:社會主義制度,早在兩千年前,就由秦始皇發明了,最遲在1900年前,由漢武帝創立了世界上第一批社會主義公有制企業,它的經理人叫桑弘羊,經濟理論稱為《鹽鐵論》。這種由國家殺雞取蛋直接控制市場排斥「無序競爭」的做法,正是兩千年後的馬克思在《資本論》里唾沫亂飛力圖證明而不可得的。時至今天,整個中國社會這個那個的專賣局管理廳壟斷行業,只不過是桑老前輩搞的大漢鹽業鐵業總公司的翻版而已,還讓馬克思搶注了商標,說是他的發明。

『柒』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如何宏觀調控經濟的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條件下的宏觀經濟調控第一,國家干預經濟的必要性。20世紀30年代造成了空前的大危機、大蕭條,資本主義國家不得不出面干預經濟生活。社會化大生產在資本主義制度內部存在和發展的內在要求,使得資本主義國家必須在一定程度上承擔起管理與調節社會經濟生活的任務。同時,從市場經濟運行條件的角度來看,一些私有制市場經濟主體所不願或不能承擔的社會經濟任務,也必須由國家來完成。第二,資本主義國家宏觀經濟管理與調節的任務、目標。資本主義國家宏觀經濟管理與調節的總任務,是促進市場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平衡。從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資本再生產的理論,從市場經濟體制的角度看,維持和保證總供給和總需求大體平衡。資本主義國家宏觀經濟管理與調節的主要目標,包括保持經濟的穩定和一定程度的增長,保持幣值和物價的穩定,實現充分就業,保持國際國內收支的大體平衡等。第三,資本主義國家對經濟的調控方式與手段。資本主義國家對經濟的調控方式,一個是國家對國民經濟的直接調節、控制和介入。另一個是國家對國民經濟的間接調節與控制,主要是運用經濟手段,通過經濟政策的制定、經濟杠桿的運用,還可以通過計劃的指導,間接地引導私人資本按照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所希望的方向發展。資本主義國家對經濟的調控手段,主要是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在個別時候、特定情況下,還可能出台某種行政手段對國民經濟進行直接的干預。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宏觀經濟管理和調控目標的實現,主要是通過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這樣一種經濟調節機制實現的。發達市場經濟中國家調節的主要是四大市場,即商品市場、資本市場、勞動力市場和外匯市場。第四,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宏觀經濟調控的主要政策。當代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對宏觀經濟的調控,主要是通過財政政策、貨幣政策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實行國民經濟計劃化實現的,下面就這三方面的具體情況作些簡要的介紹:財政政策。財政是國家進行國民收入再分配的工具,通過財政把一部分國民收入集中起來進行分配,從而對生產資源的使用、個人收入的分配以及整個宏觀經濟運行都有巨大的影響。財政政策主要包括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兩方面。貨幣政策。貨幣政策更具有經濟手段、利益誘導的特徵。在貨幣資本運動的過程中實現宏觀經濟調節,一是對利率的調節,二是對貨幣流通量的調節。利率調節主要是通過利率高低和差別利率來實現某些宏觀經濟目標。逆經濟方向的貨幣政策調節。對貨幣流通量的調控,對市場經濟的正常運行更為重要。因為流通中所需的貨幣量是由客觀規律決定的,發達市場經濟國家在調控貨幣量方面,主要運用所謂三大手段或三個法寶。一是公開市場業務。二是最低准備金率政策。三是再貼現利率政策。資本主義經濟中的計劃管理也起著重要作用。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壟斷資本主義國家的這些計劃反映了國家的政策導向、大政方針,昭示社會未來的發展方向和前途,乃至指出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需要解決的問題等。每個經濟主體和當事人,向計劃所希望的方向發展。

『捌』 資本帝國主義是如何對中國進行經濟掠奪的

一、資本-帝國主義列強對近代中國進行經濟掠奪的主要手段:

1、控制中國通商口岸;

2、剝奪中國關稅自主權;

3、對華傾銷商品和資本輸出;

4、操縱中國經濟命脈。

二、資本帝國主義入侵對中國的影響:

1、資本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的侵略首先進行了最為重要的軍事侵略。

在侵華戰爭中,外國侵略者殺害了大批中國人民並用武裝嚴重的干涉中國的內政。戰爭之後,資本帝國主義列強迫使中國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攥取在中國的經濟、政治特權,劫掠中國的財富,破壞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通過侵華戰爭帝國主義列強獲得了在中國領土上駐兵的特權。這使中國幾乎已經沒有獨立的領土主權可言。資本帝國主義向中國勒索巨額賠款,造成中國嚴重的財政危機,直接破壞和阻礙中國的經濟發展。列強在侵華戰爭中公開搶劫中國的財富,肆意破壞中國的文物和古跡。

2、資本帝國主義列強為了統治中國在政治中採取了控制中國政府,操縱中國的內政、外交等措施。

控制中國政治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把持中國海關。其中包括徵收出口關稅,管理港口,主辦郵政,涉及與外國人交涉的各種事務。中國海關的高級職員全部由外國人充任。資本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經濟侵略的方式除了強迫中國支付巨額的戰爭賠款外,主要是利用其與清政府簽訂的不平等條件賦予的特權。進一步擴大對中國的商品傾銷和資本輸出,進行掠奪和榨取,逐步把中國捲入資本主義的世界市場。關稅自主權是國家重要的經濟主權。

資本帝國主義列強逐步控制了中國海關的行政權。中國海關不僅不能起抵制外國商品傾銷保護民族經濟的作用,反而成為外國對中國進行經濟侵略的一個重要工具。帝國主義列強利用不平等條約賦予的特權。在中國獲取超額利潤,壓制中國微弱的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資本帝國主義通過操縱中國的經濟命脈來控制中國的經濟,為自身獲得最大限度的利潤。

3、帝國主義列強控制了中國的現代交通運輸業並且還控制了中國沿海和內河主要航道的航運業。

資本帝國主義的經濟侵略不僅阻礙中國民族工商業的發展,而且對中國的農業經濟也造成嚴重破壞。資本帝國主義列強的入侵使中國在經濟上喪失了獨立性。中國廣大地區特別是農村的經濟都瀕臨破產。外國帝國主義的侵略導致了近代中國經濟的落後和人民的貧困。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進行文化滲透,麻醉了中國人民的精神,摧毀了中國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資本帝國主義侵略、壓迫中國人民的過程,同時中國人也在反抗他們的侵略。為了捍衛民族生存的權利,實現民族復興,他們在長時間里進行了不屈不撓、再接再厲的英勇斗爭。

帝國主義的侵略給中華民族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但是中國人民得到了教育,極大地促進了中國人的思考、探索和奮起。民族危機激發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不斷地斗爭與探索使中華民族燃燒起了新的希望,標志著中華民族進一步的覺醒。

『玖』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調控經濟的主要手段有哪些

當代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對宏觀經濟的調控,主要是通過財政政策、貨幣政策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實行國民經濟計劃化實現的。 (1)財政政策。財政是國家進行國民收入再分配的工具,通過財政把一部分國民收入集中起來進行分配,從而對生產資源的使用、個人收入的分配以及整個宏觀經濟運行都有巨大的影響。當代資本主義國家的財政規模越來越大。財政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美國在1/3左右,英國、法國、德國等已超過40%。因此,財政的作用和財政政策的運用越來越廣泛,其地位越來越重要。財政政策主要包括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兩方面。

從財政收入來看,主要的財政收入渠道是稅收,國家可以通過稅收政策,以不同的稅種設置和有差別的稅率,來鼓勵某些產業的發展,制約與限制另一些產業的發展,乃至從總體上調節經濟周期的變化。例如,當20世紀70年代美國出現一邊是生產停滯,一邊又是通貨膨脹率居高不下的「滯脹」局面時,為了促進國民經濟走出泥潭,美國政府除了對貨幣市場進行調控外,還有針對性地出台了減稅的財政政策,以此刺激私人企業發展生產,從而使國民經濟走出停滯的困境。稅收是國家向社會無償收取的貢賦,因此稅率不能過高,整個社會的稅負不能過重。但是,政府又要干許多事,需要大量的資金來實現其宏觀經濟目標。在稅收不宜再增加的情況下,政府組織收入的另一途徑即是舉債,國家可以通過發行國債的方式,籌措一定的收入,用於需要的地方。但國債是以國家信用作擔保的債權債務關系,是要到期還本付息的,過高的國債必然會使國家背上沉重的債務包袱,在還債高峰期到來時,國家若無相應的財力還債,則會引發深重的債務危機。還應提到稅收的另一主要作用,即對各社會階級階層的收入進行再分配,它是調節人們經濟關系、穩定社會的一種手段。從總體上講,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稅收政策是為壟斷資本服務的,但為了壟斷資產階級統治的長治久安,他們也會在稅收政策上出台某些對低收入者有利的措施。 從財政支出來看,以往的政府財政支出主要是為了滿足維持政府自身運轉的需要。在當代資本主義國家中,政府對社會經濟生活的介入越來越多,財政支出除了維持政府運轉的需要外,大量的財政支出是用於干預社會經濟活動,為實現宏觀調控目標服務。這些財政支出主要有:國家投資建設的重要企業、公共工程等,國家為干預社會經濟進行的國家采購、國家為調節不同收入者所進行的補貼,後者也被稱為轉移支付等。

原則上講,政府每個財政年度的收支應該是大體平衡的,政府的財政支出若大於財政收入,即財政出現赤字。長期大量的財政赤字,是經濟不穩定甚至崩潰的根源之一。因為政府沒有組織起相應的財政收入,卻將更多的錢用於財政支出,所造成的虧空,容易導致國家財政經濟的危機。因此,政府把財政收支的大體平衡作為宏觀經濟目標之一也就是必然的。當然,在有些年份,有一定量的財政赤字,也是經常的事情。如果政府的這些支出是發展國民經濟所必要的,當時國民經濟運行又比較平穩,那麼,有一定的財政赤字也並不可怕。正因為如此,特別是凱恩斯主義盛行以來,有一種財政赤字無害甚至可刺激經濟發展的理論和政策。其實,無論如何,較長時期、較大數額的財政赤字總是很危險的。因為說到底,財政赤字是一種寅吃卯糧、政府借百姓的錢來花或者說用明天的收入辦今天事的方式,不應把赤字財政作為一個常用的有效工具來對待。

(2)貨幣政策。貨幣幣值的穩定,是市場經濟正常發展運行的必要條件。金融信貸業務的發達,更能促進市場經濟的加速發展。因此,貨幣金融政策一直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宏觀調控的一項重要政策。同無償向社會收取貢賦的財政不同,貨幣金融借貸關系是有借有還,且要還本付息的。與財政政策相比,貨幣政策更具有經濟手段、利益誘導的特徵。在貨幣資本運動的過程中實現宏觀經濟調節,一是對利率的調節,二是對貨幣流通量的調節。 利率調節主要是通過利率高低和差別利率來實現某些宏觀經濟目標。例如,對國家支持的產業或企業給予優惠的信貸條件,鼓勵其發展,相反,對國家要控制的經濟活動則用較苛刻的信貸條件來制約。在經濟過熱時,適當提高利率,給經濟降溫;相反,在需要刺激經濟發展、走出蕭條與不景氣陰影的時候,則適當降低利率來刺激投資與消費。
從貨幣流通量的調控方面看,它對市場經濟的正常運行更為重要。因為流通中所需的貨幣量是由客觀規律決定的,在紙幣流通的情況下,如果不顧客觀規律的要求,過多增發貨幣,必然會引起通貨膨脹和物價上漲。過高的通貨膨脹率不僅會造成經濟的不穩定,還會從根本上破壞市場經濟的運行機制,導致整個國民經濟的崩潰。20世紀以來,一些國家在一些時期中曾發生過多次惡性通貨膨脹,結果無一例外地導致了該時期生產水平大幅度下降,人民生活極端困苦和國民經濟的總體崩潰。因此,各國政府都把反通貨膨脹作為一項重要的宏觀管理和調控任務來對待,在這方面也積累了許多經驗,有些還是現代發達市場經濟體制中我們可以借鑒的有益經驗。大體說來,發達市場經濟國家在調控貨幣量方面,主要運用所謂三大手段或三個法寶來進行調節和控制:一是公開市場業務,即由中央銀行在貨幣資本市場上公開出售或收購有價證券。若是中央銀行大量收購有價證券,則意味著一般商業銀行手中的貨幣量有所增加,因而流通中的貨幣量就多了,反之則相反。二是最低法定準備金率政策。在發達市場經濟國家有法律規定的准備金制度,即商業銀行要把一定比例的資金存入中央銀行,以保證金融秩序的穩定。這個法定準備金率若是提高了,商業銀行須向中央銀行上繳更多的貨幣資金,則流通中的貨幣量就會減少,反之則相反。三是再貼現利率政策。貼現率,是指票據持有者持未到期的商業票據向銀行兌取現款時,銀行索取的回扣即利息率。再貼現率,是指商業銀行將已貼現過的票據請中央銀行再貼現時的利息率。如果再貼現利率降低,商業銀行就會拿出更多的有價證券去貼現,流通中的貨幣量就會增加,反之則相反。應該說明的是,這三種貨幣政策的主要手段,要在現代銀行體系發達的條件下才會有明顯的作用。也正因為如此,當代資本主義國家在有了國家宏觀調控後,經濟危機雖然不可避免,但經濟周期的震盪卻因有了一定的宏觀調控而有所減弱。這種經濟調節,能在一定程度上削平經濟高漲時的尖峰,墊起一些經濟蕭條時的低谷。當然,這僅僅是治標的辦法,並不能從根源上消除引起經濟周期性危機的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因此,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這些調節措施只能是降低一些經濟周期的震盪,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資本主義經濟周期中種種內在的、深刻的矛盾。
(3)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經濟中的計劃管理。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考察當代發達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國家的現狀就會發現,在某些資本主義國家中經濟的計劃管理確實存在,而且在國民經濟中發揮了很大作用,如法國、日本和北歐一些國家,在計劃管理上都有自己的特色。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是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國家不能對私人資本直接進行計劃管理。而市場經濟本身又存在著某種自發性、盲目性,特別是資本主義無法克服的基本矛盾,更是不斷造成經濟的破壞與震盪。在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階段,為了在資本主義制度內解決這些矛盾,許多資本主義國家實行了一定程度的國民經濟計劃化。例如,利用國家的力量有計劃地集中一定的社會資源進行某些重要關鍵部門企業事業的建設,對經濟結構進行必要的調整,對資源配置進行一定的引導,對經濟周期進行適當的調節等。資本主義國家的計劃管理的主要內容是:制定一定時期的國民經濟增長計劃、財政收支計劃、貨幣發行計劃、國家重點投資計劃、科技教育發展計劃、主要產業發展計劃等這樣一些帶有全局性、規劃性、前瞻性、指導性的計劃和規劃。然後,再通過一定方式,主要是經濟手段,引導私人企業向計劃規劃的方向發展。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這些計劃反映了國家的政策導向、大政方針,昭示了社會未來的發展方向和前途,乃至指出了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需要解決的問題等。每個經濟主體和當事人,可以通過這些計劃了解政府政策方針,國民經濟的發展方向,並在有關利益手段的誘導下向計劃所希望的方向發展。

閱讀全文

與資本主義怎麼控制經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怎麼樣才能有健康科學的思想 瀏覽:217
達芬奇畫雞蛋的故事叫什麼 瀏覽:455
幸福滿足的電視劇有哪些 瀏覽:827
女羊配男雞婚姻怎麼樣 瀏覽:513
愛情為什麼會給人恐懼 瀏覽:403
梅州國企調到事業單位是什麼編制 瀏覽:220
小美女想找什麼 瀏覽:198
桐鄉幸福小區屬於哪個學區 瀏覽:493
蘄春事業編待遇如何 瀏覽:295
九三年生的男人的婚姻如何 瀏覽:614
愛情到來為什麼會突然結束 瀏覽:485
在哪裡建婚姻檔案 瀏覽:376
幸福樹與綠寶樹哪個好養 瀏覽:915
經濟倉升級頭等艙多少 瀏覽:980
有愛情的歌詞是什麼歌 瀏覽:34
怎麼還原健康 瀏覽:844
為什麼女生考事業單位 瀏覽:231
經歷了哪些與船有關故事 瀏覽:440
南岸區健康證什麼時候拿 瀏覽:375
冷血動物的愛情是什麼 瀏覽: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