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美國是怎麼發展起來的,是什麼時候成為世界第一強國的
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靠著良好的制度以及對人才的尊重和重視,以及樂觀充滿奮斗精神的國民性,幾乎從一建國開始就進入了飛速發展的節奏,到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時候,就已經發展成了全世界工業規模最大,國民總產值最高的國家。到二戰之後,就一直占據著世界第一強國的地位,直到現在
② 美國能變成超級大國,它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爆發的
顯而易見,當然是在經濟大蕭條時期,此時西方許多國家都進入了很嚴重的經濟大危機,但是美國出了一位強大的領導人羅斯福,羅斯福採取新政使用國家干預經濟的政策,使美國的經濟得到穩定兵器有所發展,美國在恢復自己的同時,向其他國家伸手。
一直到現在,美國依然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現在的美國依然是西方的主導,但是我們要相信,總有同一天我們祖國肯定會趕超美日。
③ 1997前後20年美國的經濟發生了什麼
在19世紀的後半期,美國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起來。其主要原因是:美國內戰中北方的勝利,為國內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了道路,《宅地法》的實施使西部地區得到開發,擴大了國內市場;歐洲大量資本的輸入,為工農業的發展提供了資金;美國是個後起的資本主義國家,便於應用歐洲先進科學技術和生產經驗;外國大量的移民,以及黑奴的解放,提供了廉價的勞動力;美國自然資源豐富,盛產煤、鐵、石油等重要物資。
此外,這一時期的美國對教育和科技極為重視,大力發展教育事業,獎勵科學發明。1869年起,美國開始實行學位制,培養出大批優秀的理工科人才,在其後的幾十年裡,各種重要的發明不斷出現。
到1890年,美國政府發出的專利證明達40多萬份。這些有利條件,使美國經濟在短期內便處於領先地位。 1860年,美國工業居世界第四位,到1892年即躍居第一位,工業產量約占歐洲各國生產的總和的1/2。
1860—1900年間,美國工業生產增長了6倍。其中煤、鐵、鋼和石油產量的增長尤為突出。
④ 美國經濟進入高速發展的「黃金時期」開始於20世紀( ) A.40年代中期 B.50年代 C.60年代 D.70年代
B。50年代
40年代中期是老美剛剛建立起世界新秩序——布雷頓森林體系,雖然這勞什子玩意兒到後來,美國自己玩不下去了,但是其核心三大體系餘孽依然苟延至今(WTO,IMF和WBG)
60年代正是「曼哈頓計劃」和「第三次浪潮」的白熱化階段,應該屬於「黃金時期」的巔峰
70年代中東石油危機,開始滯漲了。。。你懂的。
⑤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初期 美國經濟迅速發展的原因有哪些
美國經濟發展具有一系列新的特點。首先從50至60年代,美國經濟增長出現了一個被西方經濟學家稱之為「黃金時代」的時期。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經過「黃金時代」的發展從1961年的5233億美元到1971年的10634億美元。戰後美國經濟增長出現「黃金時代」的主要原因為:一、美國聯邦政府對經濟加強了干預;二、為應付冷戰而加強的國民經濟軍事化極大地刺激了經濟的增長;三、戰後技術革命推動了經濟的迅速發展;四、利用戰後的經濟優勢地位,擴大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充分利用國外的廉價資源,其中特別是石油資源,從而極大地獲取高額利潤;五、戰後美國的國內政治局面相當穩定。
其次,戰後美國經濟發展的重心逐漸地向西部和南部轉移。美國傳統的工業區在東北部,隨著戰後新興工業的迅速發展,美國的西部和南部由於一沒有傳統工業的負擔,二擁有新興工業的原料——石油而特別適宜於諸如飛機製造業,石油工業和石油化工等新興產業的發展。與此同時,美國西部和南部的新興財團也驟然興起,在經濟乃至政治上與傳統的東北部財團形成激烈的競爭。美國西部和南部經濟實力的增長,以及西部和南部新財團的興起,對美國的政治也產生巨大影響。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美國歷屆政府的大權主要由東北部的財團操縱,但是這種政治局面在戰後開始發生變化,西部和南部的財團逐漸地在政治上與東北部的財團展開競爭,美國的政治權力不再由「多雪地帶」的東北部獨占,西部和南部的「陽光地帶」開始分享政治權力。
再次,現代跨國公司在美國興起。跨國公司在20世紀上半葉就已出現,但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早期的跨國公司還是以局部地區為重點,其經濟實力和業務經營的多樣化也沒有達到現代跨國公司的地步。戰後,現代跨國公司首先在美國獲得空前的發展,對美國乃至世界經濟的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影響。現代跨國公司首先在美國飛速發展的原因如次:一、美國在戰後憑借其經濟、政治和軍事上的絕對優勢地位,掌握了世界經濟的領導權。美國的壟斷企業因此可以自由地向海外擴張,充分地利用全球資源和世界市場,通過直接投資,以投資代替出口,擴大並保持在世界市場上的絕對份額,從而贏得高額利潤。二、美國政府對待企業特別是對待大公司採取十分寬容的態度。從19世紀末,20世紀初開始,美國經歷了三次企業兼並的高潮。第一次兼並浪潮發生於19和20世紀之交,主要為同一產業部門的大企業吞並小企業。第二次兼並浪潮發生在20世紀20年代,其特點是從控制生產開始,到控制原料的供應和加工,直至最終控制銷售市場。第三次兼並浪潮就發生在戰後,從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其特點為混合合並,即在產品的生產和銷售上互不聯系的企業進行合並和吞並,從而形成混合聯合公司。這樣的混合聯合公司從一開始就不是僅以爭奪美國國內市場為主要目標,而是以世界市場為導向,為世界市場設計商品,根據全球資源(物質資源和人力資源)的不同分布情況,同時在幾個國家生產,並把自己的金融和銷售戰略瞄準世界市場。由此,通過戰後混合兼並的美國大公司紛紛成為現代跨國公司。它們擁有巨額的資本,廣泛的經營范圍,並且業務經營強調「全球戰略」,因此可以獲取巨額的利潤。
最後,戰後美國的經濟危機的烈度大大減低。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60年代末,美國沒有出現過1929至1933年那樣的經濟大危機,但是曾經經歷過5次經濟衰退(或者可以說發生過5次一般的經濟危機)。補充:二戰後美國經濟發展的歷程及原因江西 余雲華
二戰後美國經濟經歷了一個曲折起伏的發展過程。由於以原 子能技術、航空航天技術、電子計算機技術發展為標志的新科技革命的興起,美國經濟進入了高度現代化的發展階段,加上現代企業組織的新發展、國家或國際壟斷組織的新發展及跨國公司的迅速崛起,美國開始向後工業社會和信息化社會轉變,並始終站在資本主義世界的高峰。
二戰後美國經濟大體可以劃分為五個階段:
階段
特點(表現)
原因
第一階段
(戰後--1973)
持續發展期(發展的「黃金時代」)
西部、南部呈現繁榮景象
政府加強了對經濟的干預;國民經濟的軍事化極大地刺激了經濟的增長(越南戰爭);戰後新技術革命的推動(主要原因);利用戰後經濟優勢地位,大力拓展世界市場(如現代跨國公司的興起);利用國外廉價資源如石油,極大地獲取高額利潤;戰後國內政治局面的相當穩定。
第二階段
(1974--1982)
經濟衰退期
經濟危機與「滯脹」
石油危機、生產停滯、通貨膨脹、失業嚴重、物價上漲等
根本原因在於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無法解決(凱恩斯主義的失靈);美國在越戰時期採取不恰當的宏觀經濟政策;第三世界與之利益的沖突與對抗;資本主義之間的競爭與抗衡(日本與西歐的崛起)
第三階段
(1983--1990)
調整復甦期
經濟持續低速增長、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顯著降低;但債務負擔沉重
經濟政策的調整;現代科技的迅速發展和廣泛應用;加強國際合作和政策協調,改善美國商品在國際市場上與日本、西德的競爭地位,增強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國際上一些客觀有利因素如石油及原料價格的下跌。
第四階段
(1991--2001)
改革繁榮期
經濟持續穩定繁榮高速發展,進入新經濟時代(零通貨膨脹下的充分就業)
柯林頓政府「宏觀調控、微觀自主」政策的實施;高新技術的開發和利用(信息產業飛速發展);經濟全球化的影響;正確的貨幣政策以及良好的投資環境;國際國內良好的政治環境。
第五階段
(2002年以來)
新一輪的經濟衰退期
十字路口的美國經濟,未來的發展還處在不確定狀態中。
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10年繁榮所隱藏的一系列失衡現象的累積效應(股市泡沫、投資過渡、監管消弱、債務膨脹、逆差擴大、兩極分化、壟斷加強等);2001年的9·11事件,有從外部打擊了美國經濟
綜觀戰後50多年的發展,可以發現美國的經濟地位呈現相對下降趨勢。隨著西歐、日本的相對強盛,
加上發展中國家的崛起,戰後初期美國經濟的絕對優勢已經不復存在。美國由世界最大的債權國變成最大的債務國,國內生產總值佔世界的比重不斷縮小,國際貿易地位逐年下降。但我們也應該看到,美國經濟地位下降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支撐美國經濟繁榮的因素仍在起一定作用,美國經濟表現為「強盛」與「衰弱」並存的兩重性。在今後相當長的時間里,美國對世界經濟仍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力。
二戰後美國經濟的發展,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自我調整與科技進步的必然結果,是美國在國際事務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根本原因。「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在此得到了充分證明。
⑥ 美國經濟最強是什麼時候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的經濟實力驟然增長,在資本主義世界經濟中佔有全面的優勢。在完成了由戰時經濟向和平時期轉變之後,美國經濟從20世紀50年代起在上述優勢地位的基礎上進一步持續增長。從1955至1968年,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以每年4%的速度增長。雖然在同一時期西歐各國和日本的整體經濟增長速度趕上了美國(法國為5.7%、聯邦德國為5.1%、日本為7.2%、英國為2.8%),但是戰後美國經濟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中仍佔有優勢地位。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該時期美國經濟曾經出現連續106個月的持續增長,這一記錄直至90年代出現所謂的「新經濟」之後才被打破。
美國戰後經濟的迅速發展和優勢地位的保持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美國聯邦政府對經濟的干預。戰後美國政府對經濟的干預不是表現在採取工業國有化的形式,而是運用財政和金融手段對資本主義的再生產進行干預。其主要特點是不斷地依靠增加國家預算中的財政支出,依靠軍事定貨和對壟斷組織甚至中小私營企業實行優惠稅率來刺激生產,增加社會固定資本投資。雖然美國沒有在戰後實行工業國有化,其經濟體制仍保持著較為典型的資本主義私有制,但是,美國聯邦政府在戰後對許多新興的工業部門、重大科研項目、現代化公共設施進行大量的投資。比如美國政府對發展原子能工業的投資,從1945年至1970年共計175億美元;對宇航工業的投資,從60年代末起每年投入50多億美元。美國政府之所以如此做,是因為戰後科技革命的需要。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科學技術的發展對戰後美國的經濟繁榮有直接的作用,然而,對新科技產業部門的投資風險高,因此戰後美國政府就主動出面承擔起對這些部門的投資任務。美國政府在戰後對經濟的干預還表現在,為了維持高出口水平,一方面在「援外」項目下通過國家購買進行出口,另一方面對某些美國產品的出口實行補貼。在「援外」項目下提供的出口在美國出口比重中,1949年佔46%,50年代佔30%左右,60年代佔20%左右。此外,美國政府還通過在全國范圍內建立科研和教育網點,推行社會保障政策等,在緩和國內階級矛盾的同時,進一步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戰後美國經濟的發展具有一系列新特點。首先,從50~60年代,美國經濟增長出現了一個西方經濟學家所稱的「黃金時代」。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經過「黃金時代」的發展從1961年的5 233億美元上升到1971年的10 634億美元;1965~1970年美國的工業生產以18%的速度增長。1970年美國擁有世界煤產量的25%,原油產量的21%,鋼產量的25%。1971年美國擁有汽車1.11億輛,83%的家庭至少擁有一輛汽車。1970年美國農產品比1950年增長了2倍,一個農民能養活47.1個人。戰後美國經濟增長出現「黃金時代」的主要原因為:(1)上述已經提到的美國聯邦政府對經濟加強了干預;(2)為應付冷戰而加強的國民經濟軍事化極大地刺激了經濟的增長;(3)戰後技術革命推動了經濟的迅速發展;(4)利用戰後的經濟優勢地位,擴大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充分利用國外的廉價資源,其中特別是石油資源,從而極大地獲取高額利潤;(5)戰後美國的國內政治局面相當穩定。
其次,戰後美國經濟發展的重心逐漸向西部和南部轉移。美國傳統的工業區在東北部,隨著戰後新興工業的迅速發展,沒有傳統工業負擔的美國西部和南部,由於擁有新興工業的原料——石油而特別適宜於諸如飛機製造業、石油工業和石油化工等新興產業的發展。與此同時,美國西部和南部的新財團也驟然興起,在經濟乃至政治上與傳統的東北部財團形成激烈的競爭。比如太平洋沿岸的加利福尼亞的資本家,形成了加利福尼亞財團,控制了美國最大的銀行——美洲銀行;而南部的得克薩斯州由於戰時石油開采和軍事工業的擴建也形成了得克薩斯財團。加利福尼亞財團在50年代就已成為美國的第三大財團,其實力僅次於摩根財團和洛克菲勒財團。得克薩斯財團的實力雖然差一些,但是它經常和其他財團結盟與東北部的老財團如摩根和洛克菲勒財團展開對抗。美國西部和南部經濟實力的增長,以及西部和南部新財團的興起,對美國的政治也產生巨大影響。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美國歷屆政府的大權主要由東北部的財團操縱,但是這種政治局面在戰後開始發生變化,西部和南部的財團逐漸在政治上與東北部的財團展開競爭。美國的政治權力不再由「多雪地帶」的東北部獨占,西部和南部的「陽光地帶」開始分享政治權力。
再次,現代跨國公司在美國興起。跨國公司在20世紀上半期就已出現,但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早期的跨國公司還是以局部地區為重點,其經濟實力和業務經營的多樣化也沒有達到現代跨國公司的地步。戰後,現代跨國公司首先在美國獲得空前的發展,對美國乃至世界經濟的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影響。現代跨國公司首先在美國飛速發展的原因是:(1)美國在戰後憑借其經濟、政治和軍事上的絕對優勢地位,掌握了世界經濟的領導權。美國的壟斷企業因此可以自由地向海外擴張,充分地利用全球資源和世界市場,通過直接投資,以投資代替出口,擴大並保持在世界市場上的絕對份額,從而贏得高額利潤。(2)美國政府對待企業特別是對待大公司採取十分寬容的態度。從19世紀末20世紀初開始,美國經歷了三次企業兼並的浪潮。第一次兼並浪潮發生於 19、20世紀之交,主要為同一產業部門的大企業吞並小企業。第二次兼並浪潮發生在20世紀20年代,其特點是從控制生產開始,到控制原料的供應和加工,直至最終控制銷售市場。第三次兼並浪潮就發生在二戰後,從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其特點為混合合並,即在產品的生產和銷售上互不聯系的企業進行合並和吞並,從而形成混合聯合公司。這樣的混合聯合公司從一開始就不是僅以爭奪美國國內市場為主要目標,而是以世界市場為導向,為世界市場設計商品,根據全球資源(物質資源和人力資源)的不同分布情況,同時在幾個國家生產,並把自己的金融和銷售戰略瞄準世界市場。由此,通過戰後混合兼並的美國大公司紛紛成為現代跨國公司。它們擁有巨額的資本、廣泛的經營范圍,並且其業務經營強調「全球戰略」,因此可以獲取龐大的利潤。例如美國通用汽車公司原先的主業是製造汽車,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該公司除了製造汽車,還製造飛機發動機、洲際導彈、潛艇、宇宙飛船和家用電器等,並且在全球范圍內設立子公司,形成全球性的生產和銷售網路,以降低成本和提高利潤。美國國際電話電報公司在60年代合並了120個不同的工商企業,並將業務擴展至全球,在海外的57個國家中建立150餘家子公司,經營范圍也擴大到麵包和食品、人造纖維和紡織、建築、旅遊、印刷和出版、金融和保險等行業和部門,當然電話和通訊業依然是該公司的主業。
最後,戰後美國的經濟危機的烈度大大減低。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60年代末,美國沒有出現過1929~1933年那樣的經濟大危機,但是曾經經歷過5次經濟衰退(或者可以說發生過5次一般的經濟危機)。戰後美國經歷的第一次經濟衰退是在1948~1949年,其間工業生產下降了8.3%,失業率達5%。第二次經濟衰退從1953年8月延續至1954年8月,工業生產的幅度下降 9.1%,失業率達6.2%。第三次經濟衰退從1957年7月起到1958年4月止,時間雖比較短,但是程度卻比較嚴重,工業生產驟然下降13.5%,失業率高達7.5%。1960年2月到1961年2月美國發生了戰後的第四次經濟衰退。工業生產下降8.6%,失業率為7%左右。1969年10月到1970年11月美國發生了戰後的第五次經濟衰退。工業生產下降8.1%,失業率達7%以上。從上述一系列數字可見,雖然戰後美國經濟並沒有擺脫資本主義經濟固有的周期性循環,經濟危機或經濟衰退依然相隔一段時間就要出現一次,但是經濟危機的烈度都不很大,比如工業生產下降幅度基本在10%以下,只有一次在13.5%,但恰恰這次持續的時間最短。另一方面,戰後美國政府對經濟危機都實行了一系列凱恩斯主義的反危機手段,即運用赤字財政,通過膨脹通貨,刺激總需求,從而抑制經濟危機的破壞程度,避免大量的企業在危機中倒閉,同時控制失業率的急劇攀升,穩定社會秩序。當然,美國政府的這些國家干預的辦法,在解決危機的同時,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國債大增,通貨膨脹有增無減,以至於積重難返,對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經濟產生強烈的負面影響
⑦ 美國經濟發展史大概是怎樣的
1607到1753年是屬於殖民期,經濟很不發達;1754到1783年是美國的獨立運動時期,當時經過了波士頓茶事件、列剋星敦槍聲後,美國成為獨立國家,經濟開始獨立。
1850到1869年美國南北戰爭,此時美國北部屬於城市化進程中,經濟發展迅速,南部還是奴隸制庄園管理,經濟相對落後許多,統一全國後,經濟步入一體化。
1870到1929改革時期,其中一戰後經歷了柯立芝繁榮,1929到1932經濟危機,1933開始羅斯福新政,此後至二戰一直處於復甦階段。
二戰後美國經濟一躍為全球首屈一指的龍頭老大,成為世界經濟中心,現在美國經濟地位不變,卻因西歐一體化和日本崛起,世界經濟開始有了多級分化。
(7)美國經濟飛速發展從什麼時候開始擴展閱讀:
石油危機
美國和蘇聯的冷戰至這段時期仍未停止。其間美國和蘇聯展開了一連串的太空競賽,蘇聯派出了世界首個太空人加加林上太空,而美國則派太空人首次登陸月球。
七十年代越南爆發戰爭,北越與南越開戰,美國為阻止蘇聯和共產勢力擴張,毅
美國參與的越戰中的畫面。
然介入越戰。其間美軍傷亡人數不斷增加,最終北越統一了越南,美國的企圖未能實現。
70年代初期,由於能源危機而導致的經濟蕭條是歷來最嚴重的一次。70年代中期,美國經濟一度復甦。但到70年代未期,又出現通貨膨脹。
1973年10月以色列與中東一系列國家關系惡化,觸發中東戰爭。石油輸出國組織為了打擊對手的以色列,及支持以色列的國家,宣布石油禁運,暫停出口,造成油價上漲。原油價格曾從1973年的每桶不到3美元漲到超過13美元,1974年美國還要派發汽油定量配給票。這就是第一次石油危機。
原油價格暴漲,引起了包括美國在內的發達國家經濟衰退,據估計,美國GDP增長在這段期間就下降了4.7%。
過了數年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而後伊朗和伊拉克開戰,原油日產量銳減,國際油市價格飆升,每桶原油的價格從14美元漲到了35美元。第二次石油危機也引起了西方工業國的經濟衰退,據估計,美國GDP大概下降了3%。
1976年,美國建國200周年,全國舉行各項慶祝活動。美國在冷戰中最終拖垮蘇聯。1981年4月12日,美國成功發射了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將人類又帶入另一個太空新紀元。
⑧ 從經濟的角度上講,美國經濟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迅速起飛
個人認為經濟起飛是一戰起飛的,理由如下:
一戰期間,削弱了傳統的歐洲是世界中心地位,經濟中心開始從歐洲轉向美國,具體表現為:
1.美國在一戰期間張交戰國雙方大賣軍火石油等戰略物資及其他物資,大發戰爭橫財,使得美國從債務國一躍成為世界最大的債權國,經濟上實際上已經超過世界老大英國,世界話語權堪比英國。
2.由於沒有受到戰爭影響,工業又在大量世界訂單刺激下迅速發展,成為世界經濟最繁榮的國家,成為二次工業革命後最最大得利者!
3.隨著二戰爆發,美國如法炮製,一樣大發戰爭橫財,並在世界局勢僵持下參加二戰,以最小代價拿下了最大的勝利果實,確定了美元霸主地位後,美國經濟真正起飛!
所以,一戰使美國經濟開始起飛,二戰使美國真正起飛!
⑨ 美國是什麼時候發跡的是一戰後嗎說明理由`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的經濟得到了飛速的發展。這一時期,恰巧在總統柯立芝任期之內(1923—1929年),所以美國這一時期的經濟繁榮又被稱為「柯立芝繁榮」。那麼,「柯立芝繁榮」的原因是什麼呢?
一、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大發橫財,擴張了經濟實力,為「柯立芝繁榮」提供了物質基礎。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的一次浩劫,但卻給美國的經濟發展提供了機遇。戰爭初期,美國利用「中立」的有利地位,利用交戰雙方對軍需物資的大量需求,充當雙方的兵工廠,迅速擴大軍工生產和重工生產;此外,美國還在戰爭期間對英法貸款,並乘歐洲交戰國在世界市場上競爭力減弱的良機,擴大工農業生產,進行商品輸出。戰爭結束時,美國已從戰前一個資本輸入國變為資本輸出國,由債務國變成債權國。到1924年,美國掌握的黃金總額已達世界黃金儲存量的1/2,控制了國際金融市場,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的金融中心由英國移到了美國。這就大大加強了美國在資本主義世界中的地位,為更新生產設備,擴大生產規模,迅速發展生產提供了雄厚的資金,從而為經濟繁榮奠定了基礎。
二、技術革命是「柯立芝繁榮」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因。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美國忙於軍工生產和重工生產,1917年4月參戰後又忙於戰爭,所以無暇顧及陳舊生產設備的更新,生產技術比較落後。戰爭結束後,美國靠在戰爭中積累下來的雄厚資金,並隨著一些新技術的突破,出現了一個更新生產設備、擴大生產規模以及採用新技術的熱潮。與此同時,美國還大力推行「工業生產合理化運動」。當時,運動最有代表意義的就是泰羅制和福特製。早在19世紀80至90年代,年輕的工程師弗雷德里克·W·泰羅就著手研究工廠的科學管理,並發展成為一種理論。在這個理論成熟後的20世紀20年代初期,工商企業中幾乎每一個部門都程度不同地接受了科學管理。所謂福特製,即採用裝配線作業或流水線作業技術。這種技術先是在福特汽車公司採用,由於能大大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所以在20年代初期,被應用於許多工業部門。
美國壟斷資產階級還以加強工業部門的科學研究工作來推動經濟的發展。戰後,美國大企業都建立了自己的科研機構,1927年據208個公司的報告,它們用於科學研究的經費總數近1200萬美元。工業部門科學研究工作的加強,推動了新技術在工業生產中的應用,促進了經濟的迅速發展。
三、廣闊的國內外市場刺激了經濟的發展。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壟斷資產階級為了追逐高額利潤,憑借其在一戰中擴張起來的經濟實力和歐洲各國戰後經濟尚未恢復之機,以及西歐各國在財政上對美國的依賴,奪取大量新的海外市場,實行資本和商品輸出。一戰後,美國以經濟勢力滲透取代了英國在加拿大的優勢地位;在拉丁美洲,美國以「金元」外交、「大棒」政策並以「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掩蓋口號,排擠歐洲國家的資本,使得加拿大和拉丁美洲成為美國壟斷資本的主要投資場所。美國對歐洲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則以幫助恢復戰爭破壞為名,到處運用美元,推行「金元外交」。這樣,美國的對外貿易和資本輸出不增長。
美國在奪取新的海外市場的同時,也注重擴大國內市場。在20年代,壟斷資產階級挖空心思,用五花八門的擴大廣告宣傳和賒購的辦法來刺激汽車、住房及大件日用生活必需品的消費。
當時,建築、汽車、電氣工業並稱為美國經濟的三大支柱。「一戰」中,美國國內建築業近乎停頓。戰後,建築工業迅速發展,產值從1919年的120億美元增長到1928年的近175億美元。建築工業的發展不僅開辟了就業途徑,而且也促進了與其有關的其他工業的發展。在20年代,汽車工業成長為美國最大的製造業和最大的工業部門,而汽車工業的發展又推動了鋼鐵、石油、化工、公路建設等一系列工業部門的發展。電氣工業在20年代也發展很快,同樣促進了美國這一時期的經濟繁榮。
柯立芝繁榮
(Keli fanrong) 20世紀20年代美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和高漲。因其主要發生在柯立芝總統任內,故名。此間正值資本主義世界相對穩定時期,英、法、德經歷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經濟處於停滯或恢復狀態,便於美國經濟勢力向外擴張。美國國內通過技術革新、固定資本更新和企業生產及管理的合理化,生產和資本的集中過程空前加速,經濟發展迅速。國民生產總值和工業生產總值均創新紀錄,汽車製造、電機電器製造和住宅建築業發展尤其顯著。到1929年,美國在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生產的比重已達48.5%,超過了當時英、法、德三國所佔比重總和,以致柯立芝總統聲稱,美國人民已達到了「人類歷史上罕見的幸福境界」。但這種繁榮主要集中在部分工業部門和城市中,其他一些工業部門和農業的不景氣,使美國經濟發展很不平衡。並且由於股票投機成風,使繁榮本身帶有一定虛假性。生產和資本的進一步集中則加深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固有矛盾,孕育著新的危機。
第三十任美國總統柯立芝
這是美國第三十任總統柯立芝。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資本主義國家間的關系暫時緩和,1924年至1929年,資本主義處於相對穩定時期。在此期間,各個資本主義國家大力發展經濟,從而使世界資本主義生產發展較快,出現了一時的「繁榮」。美國的汽車工業、電氣工業、鋼鐵工業和建築業的生產都出現高漲局面。20年代的美國、收音機相當普及。電冰箱、洗衣機、吸塵器、電話,開始進入富人家庭。有聲電影也問世了。因這一時期,正是美國柯立芝總統在任期間,因而把這時期的美國,稱為「柯立芝繁榮」。美國資產階級宣揚說資本主義已取得「永久的穩定」,實際上,在「繁榮」的背後,經濟危機的萌芽正暗中滋長。
⑩ 20世紀90年代美國經濟高速發展的重要原因
美國在20世紀90年代經濟迅速發展有兩個重要的原因:
1、蘇聯解體美國贏得冷戰,並打贏第一次波灣戰爭,國債增長75%,GDP增長69%,標准普爾500指數增長超過3倍。
2、互聯網的繁榮,電腦革命的科技創新和實際產出增長,伴隨新興經濟體的崛起提供大量廉價產品進入美國刺激消費,隨之而來的是暴漲的股票市場。
(10)美國經濟飛速發展從什麼時候開始擴展閱讀:
上世紀90年代,美國的互聯網產業繁榮推動了經濟增長和股市上漲,財富效應和工資增速上升促進了居民消費。經濟和技術的繁榮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和美元價格指數,並形成了過去50年來罕見的財政盈餘。經濟全球化的趨勢降低了消費品成本,通脹持續保持在較低水平。
這種高增長、低通脹的經濟狀態被戲稱為「金發女郎經濟」,股票和房地產市場的風險偏好提升,提高利率的必要性下降,美聯儲盡管有所警惕,但還是忽視了資產價格和債務的快速增長。最終「令人驚艷的十年」以互聯網泡沫破滅和2001年衰退收場。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美國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