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發展循環經濟應當遵循什麼方針和原則
轉播 所謂循環經濟,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它要求運用生態學規律而不是機械論規律來指導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與傳統經濟相比,循環經濟的不同之處在於:傳統經濟是一種由「資源-產品-污染排放」單向流動的線性經濟,其特徵是高開采、低利用、高排放。循環經濟要求把經濟活動組織成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其特徵是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質和能源要能在這個不斷進行的經濟循環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降低到盡可能小的程度。
循環經濟主要有三大原則,即「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原則,每一原則對循環經濟的成功實施都是必不可少的。
減量化原則針對的是輸入端,旨在減少進入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物質和能源流量。換句話說,對廢棄物的產生,是通過預防的方式而不是末端治理的方式來加以避免。 再利用原則屬於過程性方法,目的是延長產品和服務的時間強度。也就是說,盡可能多次或多種方式地使用物品,避免物品過早地成為垃圾。
資源化原則是輸出端方法,能把廢棄物再次變成資源以減少最終處理量,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廢品的回收利用和廢物的綜合利用。資源化能夠減少垃圾的產生,製成使用能源較少的新產品。
⑵ 循環經濟的三個原則是什麼
你好,三大原則: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
2006年,「十一五」規劃綱要首次將發展循環經濟作為獨立章節提出,並對循環經濟的規范化提出了要求。 國家標准委適時開展循環經濟標准化試點,以減量化、再利用和循環利用為重點,加快循環經濟先進技術推廣應用。
該試點凝聚了先進的循環經濟技術和實踐經驗,有利於循環經濟急需標準的制修訂和相關標準的實施,促進循環經濟的形成和規模化標准化。
拓展資料:一:發展循環經濟
發展循環經濟是對消耗大量資源、嚴重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的傳統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的一次革命。發展循環經濟,要樹立和諧發展、可持續發展、公正發展三個理念。這三個理念是經濟發展理念的深刻轉變和推動。
和諧發展理念。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以系統論和生態學為基礎,遵循減量化、再利用、循環利用的原則,構建經濟、生態、社會和諧發展的鏈條。
可持續發展的概念。經濟系統、社會系統和生態系統的和諧發展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人類選擇循環經濟發展方式的直接動因是解決經濟發展帶來的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和資源枯竭的矛盾,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不可持續的問題。
公正發展的概念。公正是處理各種利益關系的基本准則,是經濟社會進步的重要尺度。發展循環經濟的正義觀是集經濟正義、社會正義和生態正義於一體的綜合正義觀。
二:什麼是循環經濟
循環經濟,即物質循環經濟和流動經濟,是指在資源投入、企業生產、產品消費、浪費的全過程中,將傳統的依賴資源消耗的線性增長型經濟轉變為依賴生態資源循環的經濟。 人力、自然資源和科學技術體系。
該理論於1960年代提出,主要應用於化學、經濟和社會領域。
⑶ 循環經濟的三個原則是什麼
循環經濟三大原則: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2006年,「十一五」規劃綱要首次將發展循環經濟作為獨立章節提出,並對循環經濟的規范化提出了要求。 國家標准委適時開展循環經濟標准化試點,以減量化、再利用和循環利用為重點,加快循環經濟先進技術推廣應用。
循環經濟
循環經濟亦稱「資源循環型經濟」。以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為特徵、與環境和諧的經濟發展模式。強調把經濟活動組織成一個「資源一產品_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其特徵是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質和能源能在這個不斷進行的經濟循環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降低到盡可能小的程度。
當前,社會上普遍推行的是國家發改委對循環經濟的定義:「循環經濟是一種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徵,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模式,是對『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傳統增長模式的根本變革。」
這一定義不僅指出了循環經濟的核心、原則、特徵,同時也指出了循環經濟是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模式,抓住了當前中國資源相對短缺而又大量消耗的症結,對解決中國資源對經濟發展的瓶頸制約具有迫切的現實意義。
發展循環經濟應當遵循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因地制宜、注重實效,政府推動、市場引導,企業實施、公眾參與的方針。發展循環經濟應當在技術可行、經濟合理和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前提下,按照減量化優先的原則實施。在廢物再利用和資源化過程中,應當保障生產安全,保證產品質量符合國家規定的標准,並防止產生再次污染。
循環經濟主要有三大原則
「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原則,每一原則對循環經濟的成功實施都是必不可少的。
減量化原則針對的是輸入端,旨在減少進入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物質和能源流量。換句話說,對廢棄物的產牛,是通過預防的方式而不是末端治理的方式來加以避免。
在生產中,製造廠可以通過減少每個產品的原料使用量、通過重新設計製造工藝來節約資源和減少排放。例如,通過製造輕型汽車來替代重型汽車,既可節約余屬資源,又可節省能源,仍可滿足消費者乘車的安全標准和出行要求。
在消費中,人們以選擇包裝物較少的物品,購買耐用的可循環使用的物品而不是一次性物品,以減少垃圾的產生。
再利用原則屬於過程性方法,目的是延長產品和服務的時間強度。也就是說,盡可能多次或多種方式地使用物品,避免物品過早地成為垃圾。
在生產中,製造商可以使用標准尺寸進行設計,例如使用標准尺寸設計可以使計算機、電視和其他電了裝置作常容易和便捷地升級換代,而不必更換整個產品。
在生活中,人們可以將可維修的物品返回市場體系供別人使用或捐獻自己不再需要的物品。
資源化原則是輸出端方法,能把廢棄物再次變成資源以減少最終處理量,也就是我們酒常所說的廢品的回收利川和廢物的綜合利川。資源化能夠減少垃圾的產生,製成使用能源較少的新產品。
資源化有兩種,一是原級資源化,即將消費者遺弁的廢棄物資源化後形成與原來相同的新產品,例如將廢紙生產出再生紙,
廢玻璃生產玻璃,廢鋼鐵生產鋼鐵等:二是次級資源化,即廢棄物變成與原來不
同類型的新產品。原級資源化利用再生資源比例高,而次級資源化利用再生資源比例低。與資源化過程相適應,消費者應增強購買再生物品的意識,來促進整個循環經濟的實現。
對廢物問題的優先順序是避免產生一循環使用一最終處置。其要義是,首先要減少經濟源頭的污染物的產生量,因此工業界在生產階段和消費者在使用階段就要盡量避免各種廢物的排放:其次是對於源頭不能消減又可利用的廢棄物和經過消費者使用的包裝廢物、舊貨等要加以回收利用,使它們回到經濟循環中去;只有那些不能利用的廢棄物,才允許作最終的無害化處置。
以固體廢棄物為例,循環經濟要求的分層次目標是:通過預防減少廢棄的產生;盡可能多次使用各種物品;盡可能使廢棄物資源化;對於無法減少、再使用、再循環的廢棄物則焚燒或處理。
⑷ 循環經濟要遵循哪三大原則
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三大原則。
2006年「十一五」規劃《綱要》首次以獨立篇章提出發展循環經濟,並對循環經濟標准化提出要求,國家標准委適時啟動了循環經濟標准化試點,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核心,加快循環經濟先進技術的推廣應用。
試點固化了先進循環經濟技術和實踐經驗,有助於制修訂循環經濟急需標准和相關標準的貫徹實施,推動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並走向規范化。
(4)雙循環經濟如何規范發展擴展閱讀:
發展循環經濟,是對大量消耗資源、嚴重污染環境和破壞生態的傳統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的一場革命。發展循環經濟應樹立三大理念:和諧發展,可持續發展,公正發展。這三大理念是經濟發展觀念的深刻變革與提升。
和諧發展理念。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以系統論、生態學為理論基礎,遵循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構建經濟—生態—社會和諧發展的鏈條。
可持續發展理念。經濟系統與社會系統、生態系統和諧發展,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人類選擇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直接動因是化解經濟發展所帶來的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生態破壞、資源枯竭矛盾,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不可持續問題。
公正發展理念。公正是處理各種利益關系的一個基本准則,是衡量經濟社會進步與否的重要尺度。發展循環經濟的公正理念,是融經濟公正、社會公正、生態公正於一體的綜合公正觀。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喬法容:發展循環經濟的三大理念
⑸ 如何發展循環經濟
如何大力推進循環經濟的發展
發展循環經濟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循環經濟是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核心,以資源節約、資源綜合利用、清潔生產為重點,通過調整結構、技術進步和加強管理等措施,大幅度減少資源消耗、降低廢物排放、提高資源生產率,促進資源利用由「資源-產品-廢物」線性模式向「資源-產品-廢物-再生資源」 循環模式轉變。循環經濟是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徵,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模式。
「十一五」期間應著力抓好以下重點工作:第一,大力推進節約降耗,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推進工業、交通運輸、建築、商用和民用節能。推進農業節水灌溉,加大高耗水行業節水技術改造,支持海水、再生水、苦鹹水、礦井水利用,推廣先進的節水設備和器具。加強重點行業原材料消耗管理,推行產品生態設計和使用再利用材料,提高金屬材料利用率,推進木材節約代用,大力發展散裝水泥,嚴格工程建設中材料消耗核算,限制過度包裝。
第二,加強資源綜合利用,最大程度地利用生產和消費中產生的各種廢物。加強資源開采管理,提高礦產資源回採率和綜合回收率,加強煤層氣等共伴生礦的綜合開發利用,推進礦產資源深加工。推進鋼鐵、有色、煤炭、電力、化工、建材(建築)、釀造等廢物產生量大、污染重的行業廢渣、廢水、廢氣綜合利用,大力普及農村沼氣,推廣秸稈綜合利用。
第三,全面推行清潔生產,從生產和服務的源頭減少污染物的產生和排放。要重點抓好高耗能、重污染行業及重點流域、重大工程污染預防;支持企業實施清潔生產技術改造,逐步實現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預防的轉變。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必須採取綜合措施,突破觀念、技術、政策、體制、法制等方面的制約,建立長效機制。
一要轉變發展觀念。要把發展循環經濟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的重大戰略任務,作為編制各類專項規劃、區域規劃和城市發展規劃的重要指導原則。
二要合理調整產業結構和布局。按照循環經濟的發展理念合理調整區域產業布局,各類開發區和重化工業集中地區要按照循環經濟的要求規劃、建設和改造,發揮產業集聚和生態效應,圍繞核心資源發展相關產業,形成資源高效循環利用的產業鏈。
三要建立發展循環經濟的技術支撐體系。加強循環經濟共性和關鍵技術的研究開發、產業化示範和先進適用技術的推廣應用。
四要完善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體制和機制。加快資源性產品價格的市場化改革,建立反映資源稀缺程度和供求關系的價格形成機制,重點加快水價、電價、熱價調整,加快供熱體制、煤熱價格聯動、天然氣價格形成機制改革。
五要健全發展循環經濟的法規和標准體系。建立和完善主要用能設備能效標准、重點用水行業取水定額標准、主要耗能行業節能設計規范、強制性能效標識和再利用品標識制度。
六要組織開展循環經濟試點。通過試點,提出重點行業、重點領域、產業園區和城市發展循環經濟的有效模式,為加快發展循環經濟提供示範和借鑒。
七要加強宣傳教育。將循環經濟的發展理念納入基礎教育和職工培訓的內容,使節約資源、保護環境變成全體公民的自覺行為,形成發展循環經濟的社會氛圍。
⑹ 如何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詳細�0�3
為實現未來我國經濟的持續增長,目前我國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的氛圍和條件尚不完全具備,還存在以下問題:如社會對循環經濟的認識不足,轉變發展觀仍需努力;政策和機制對企業的引導力度不夠;技術開發和推廣應用不夠,缺乏符合國情的循環經濟技術支撐體系;尚未建立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法規、政策體系;尚未形成指導循環經濟的發展的總體規劃和推進計劃;缺乏符合國情指標體系和評價體系等。針對以上問題,必須切實找出解決問題如何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文 | 朱仕祥【關鍵詞】 循環經濟,科學,增長方式的措施和對策,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才能從根本上轉變不合理的增長方式,確保未來我國經濟的持續增長。這關繫到國家的經濟安全、能源安全、糧食安全和環境生態安全問題,也是關繫到我國能否在未來資源環境緊約束的條件下保持經濟高速增長、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的戰略性問題。調整國民經濟結構和布局首先,調整產業結構,促進結構升級。按照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要求,振興裝備製造業,加快高技術產業化,積極推進信息化,採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和傳統工藝,淘汰落後設備、工藝和技術。大力發展電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和新能源等高技術、高附加值產業。加快低耗能、低排放產業的發展。限制高物耗、高能耗、高水耗的產業,限制或禁止那些未取得綠色標准認證、對人民健康有害的產品生產。加快淘汰能耗高、效率低、污染重的技術、工藝和設備。例如缺水地區嚴格限制新上高耗水項目;大力推廣先進的節能、節水、降低原材料消耗的工藝和技術。制定和實施各行業取水量標准,重點抓好火力發電、紡織、石油化工、造紙、冶金等高耗水行業的節水工作。建立城鄉廢舊物資和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系統,提高資源循環利用率和無害化處理率。推進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發展風能、太陽能、地熱、生物能源等可再生能源。其次,根據資源條件和區域特點,用循環經濟理念指導區域發展、產業轉型和老工業基地改造,促進區域產業布局合理調整。開發區建設要按循環經濟模式規劃、建設和改造,綜合控制企業的土地、能源、水資源利用及污染物排放,發揮產業集聚和產業生態效應,形成資源循環利用的產業鏈,建設集中供熱和廢棄物集中處置中心。鼓勵加工工業集中的沿海發達地區,重點發展附加值高、技術含量高、能源和原材料消耗低的技術密集型產業和服務業。中西部資源富集地經濟導刊 77 2010 / 07 建立配套政策體系通過深化改革,形成有利於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制度安排和政策環境。調節和影響市場主體的行為,建立循環經濟的發展機制。首先,政府政策引導和市場推動相結合,通過運用價格、稅費、消費拉動、政府采購等政策手段,促進循環經濟發展。其次,結合投資體制改革,引導社會投資向推動循環經濟發展方面傾斜,加大對循環經濟發展的資金支持。要把發展循環經濟作為政府投資的重點領域,對一些重大項目進行直接投資或資金補助、貸款貼息的支持,並發揮好政府投資對社會投資的引導作用,特別是要引導各類金融機構對有利於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重點項目給予貸款支持。第三,繼續深化企業改革,建立有利於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企業組織結構。打破企業間單向式線性生產方式和「大而全」、「小而全" 的組織結構,研究制定有利於建立符合循環經濟要求的生態工業網路的經濟政策,增強關聯度,提高資源效率,減少廢棄物,延長產品使用周期的產業鏈條,促進企業間共享資源和互換副產品,為推進循環經濟發展奠定良好的微觀基礎。循環經濟是集經濟、技術和社會於一體的系統工程。現階段,我國循環經濟的進展,還更多地停留在概念層次上。真正大力發展我國的循環經濟,需要政府、企業、科技界、理論界、非政府組織、公眾共同努力,從指導思想與公共意識、法制環境、市場機制、政府引導、科技發展以及典型示範與推廣等各個方面繼續探索新的循環經濟實踐模式,積極創建綠色企業、綠色社區、綠色村鎮、綠色城市、綠色省區,進而在我國建立一個可持續發展的,人、經濟、生態自然、社會發展高度協調的循環社會。 ( 作者為中國地質大學資源產業經濟學博士) 區,重點發展能源、原材料工業,並根據技術經濟條件逐步發展資源深加工和高新技術產業;在西部大開發中應加強環保措施,尤其要防止東部企業向西部轉移污染。引導鄉村企業向工業小區適當集中連片。第三,對中小企業加強指導。為中小企業提供環保技術服務,建設廢物處理的公共設施,集中處理廢棄物。第四,大力發展環保產業。重點發展煙氣脫硫、機動車尾氣治理、城市廢水資源化、工業高濃度有機廢水、城市垃圾資源化、生態環境保護、清潔生產裝備、環境在線監測儀器儀表、環保材料和葯劑等。建立環保產業服務體系,規范和培育環保產業市場。引入「誰投資、誰收益」的環境治理原則,積極鼓勵外資、企業和私人資本向環境治理和生態建設投資。第五,共同開發國際資源。探索建立石油等資源可持續供應體系,對東部中晚油田和新疆石油實行保護性開發。大幅度降低高能耗高污染強度原材料 ( 如鋼材、化工原料、合成纖維、化肥、紙漿、水泥等) 進口關稅稅率,提高進口比率。第六,調整農業經濟結構。要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有機農業,建立有機食品和綠色食品基地,大幅度降低農葯、化肥的使用量。建立綠色技術支撐體系第一,努力突破制約循環經濟發展的生產過程中的技術瓶頸。藉助現代高新技術,重點組織開發和示範有普遍推廣意義的資源節約和替代技術、能量梯級利用技術、延長產業鏈和相關產業鏈接技術、 「零排放」技術、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術、以及降低再利用成本的技術等。第二,大力開發廢棄物重新利用處理技術和裝備,包括廢塑料、廢玻璃、廢電器等的處理設備;以及城市生活污水原位再生利用技術,海水淡化技術等。第三,研發適合國情的工業污染防治成套技術。重點安排高濃度、難降解的工業廢水治理、燃煤除塵脫硫、汽車尾氣控制、固體廢物污染控制等重大關鍵技術的開發。第四,通過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和重點扶持企業與科研單位開發研究,逐步形成完善的能源循環利用、資源回收利用的技術體系。 第五,積極支持建立循環經濟信息系統和技術咨詢服務體系。循環經濟作為重要指導原則從制定「十一五」規劃開始,把發展循環經濟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中。在編制總體規劃和各類專項規劃、區域規劃以及城市規劃的過程中,把發展循環經濟放在重要位置,作為編制規劃的重要指導原則。加強對發展循環經濟的專題研究,加快節能、節水、資源綜合利用、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等循環經濟發展重點領域專項規劃的編制工作,轉變單純追求GDP的政策目標。在此基礎上,研究提出國家發展循環經濟的戰略目標及分階段推進計劃。各地區、各行業要結合各自實際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發展循環經濟的推進計劃,明確工作目標和重點。建立和完善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法律體系在借鑒發達國家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盡快進行循環經濟立法,構建起完整、系統的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法律法規體系。根據發達國家先進經驗,循環經濟的法規體系應在3 個層面進行立法:第一層面是基礎法,一般包含政府、企業、社會公眾在循環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責任、權利、義務的規定,發展循環經濟的基本原則、總體目標;第二層面是綜合性領域的法律,在基本法的框架下制定本地區的發展條例;第三層面是根據各種產品的性質制定的具體法律法規,主要是對每種產品生產、回收制定具體的技術、目標要求。產經分析
⑺ 什麼是雙循環經濟
雙循環經濟是指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和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社會格局,也可以理解為重塑我國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一種戰略抉擇。
另外,雙循環經濟發展格局是指:未來中國經濟依託我國超大市場規模優勢和內需潛力,以國內需求作為發展出發點和落腳點,促進生產、流通和消費各個環節在國內市場循環流通。同時,以國內經濟循環為基礎,運用國際分工和協作,便於國內國際經濟互相促進發展。
⑻ 我國十四五時期循環經濟發展原則是什麼
1、堅持突出重點。以再利用、資源化為重點,提升重點區域、重點品種資源回收利用水平,大力提高重點行業、重點領域資源利用效率,強化經濟社會發展的資源保障能力。
2、堅持問題導向。著力解決制約循環經濟發展的突出問題,健全法律法規政策標准體系,強化科技支撐能力,補齊資源回收利用設施等方面的短板,切實提高循環經濟發展水平。
3、堅持市場主導。建立激勵與約束相結合的長效機制,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充分激發市場主體參與循環經濟的積極性,增強循環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
4、堅持創新驅動。大力推進創新發展,加強科技創新、機制創新和模式創新,加大創新投入,優化創新環境,完善創新體系,強化創新對循環經濟的引領作用。
主要目標:
到2025年循環型生產方式全面推行,綠色設計和清潔生產普遍推廣,資源綜合利用能力顯著提升,資源循環型產業體系基本建立。廢舊物資回收網路更加完善,再生資源循環利用能力進一步提升,覆蓋全社會的資源循環利用體系基本建成。資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再生資源對原生資源的替代比例進一步提高,循環經濟對資源安全的支撐保障作用進一步凸顯。
到2025年,主要資源產出率比 2020 年提高約 20%,單位GDP能源消耗、用水量比2020年分別降低13.5%、16%左右,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保持在 86%以上,大宗固廢綜合利用率達到60%。
建築垃圾綜合利用率達到60%,廢紙利用量達到 6000 萬噸,廢鋼利用量達到3.2億噸,再生有色金屬產量達到2000萬噸,其中再生銅、再生鋁和再生鉛產量分別達到 400 萬噸、1150萬噸、290萬噸,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產值達到5萬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