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唐朝哪個都市發展程度最高
唐長安城
唐長安城,即隋大興城,是隋唐兩朝的首都,也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城市和中國古代最大的都城。城市由外郭城、宮城和皇城三部分組成,面積達83平方公里。城內百業興旺,最多時人口接近50萬。唐朝末年遷都洛陽後這里被拆毀,其遺址位於於今陝西省西安市的城區、東郊、南郊(大部分)和西郊(小部分)等大片地帶。1996年,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歷史
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後,最初定都在漢長安城。但當時的長安破敗狹小,水污染嚴重,於是便決定在東南方向的龍首塬南坡另建一座新城。開皇二年(582年)起,在宇文愷的主持下,僅用一年左右的時間就建成了宮城和皇城。開皇三年(583年),隋王朝遷至新都,因為隋文帝早年曾被封為大興公,因此便以「大興」命名此城。(見中國古文獻〈太平御覽〉卷一五六引〈西京紀〉)。隋煬帝繼位後,開鑿運河連接大興和揚州。大業九年(613年),動用10餘萬人在宮城和皇城以外建造了外郭城,城市的總體格局至此基本形成。隋朝滅亡後,唐朝繼續在此定都,並更名為長安。此後進一步修建和完善,在唐太宗和唐玄宗年間先後增建了大明宮和興慶宮等宮殿。
唐代長安城的經濟和文化發展得十分迅速。在盛唐年間,它已是當時世界上最大最繁華的國際大都市之一,人口約有50萬(有資料認為,長安城的人口極勝階段超過100萬)。安史之亂後逐漸衰落。唐末黃巢攻入長安,城市遭到嚴重破壞。天祐元年(904年),朱全忠挾持唐昭宗遷都洛陽,並把宮室拆毀,屋木也一起運走。後來,駐守長安的佑國軍節度使韓建認為城廣人稀,不利於防守,於是對城市進行改築,縮為「新城」,也就是五代、宋、金、元的長安城。至此,有著325年歷史的隋大興唐長安城便宣告廢棄。
布局
唐長安城的面積達83.1平方公里,按中軸對稱布局,由外郭城、宮城和皇城組成。城內街道縱橫交錯,劃分出110座里坊。此外還有東市、西市等大型工商業區和芙蓉園等人工園林。城市總體規劃整齊,布局嚴整,堪稱中國古代都城的典範。
長安城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9721米,南北寬8652米,周長36.7公里。城牆寬12米左右,高5米多,全部用夯土版築,城門處的牆段還砌有磚壁。目前城牆和其外側的城壕已基本被毀,僅在北面的玄武門和南面的安華門附近留有部分殘垣。
長安城(外郭城)開十二座城門,南面正中為明德門,東西分別為啟夏門和安化門;東面正中為春明門,南北分別為延興門和通化門;西面正中為金光門,南北分別為延平門和開遠門;北面的中段和東段分別與宮城北牆和大明宮南牆重合,西段中為景耀門,東西分別為芳林門和光化門。除正門明德門有五個門道外,其餘各門均為三個門道。據實測,明德門址東西廣55.5米,南北長17.5米,每個門道寬5米。特別是明德們內的南北大街朱雀大街更是寬達150米至155米。其他的不通城門的大街寬度也普遍在35米至65米之間,而順城街寬20米到25米。明德門原有台閣式門樓建築,唐末被朱全忠焚毀。
宮城位於郭城北部正中,平面為長方形,東西長2820米,南北寬1492米,周長8.6公里。城四周有圍牆,南面正中開承天門(隋稱廣陽門),東西分別是延喜門和安福門,北牆中部開玄武門。宮城分為三部分,正中為太極宮(隋稱大興宮),稱作「大內」,東側是東宮,為太子居所,西側是掖庭宮,為後宮人員的住處。今天西安城內西五台和北城外自強西路北側鐵路中學內的土崗則是為數不多的大興宮城遺址。
皇城亦為長方形,位於宮城以南,其東西與宮城等長,南北寬1843米,周長9.2公里。城北與宮城城牆之間有一條橫街相隔,其餘三面辟有五門:南面三門,中為朱雀門,兩側為安上門和含光門;東西面各一,分別為景風門和順義門。南面正中的朱雀門是正門,向南經朱雀大街與外郭城的明德門相通,向北與宮城的承天門相對,構成了全城的南北中軸線。城內有東西向街道7條,南北向5條,道路之間分布著中央官署和太廟、社稷等祭祀建築。
宮殿
唐長安城有三座主要的宮殿,分別是太極宮、大明宮和興慶宮,稱為「三大內」。其中「大內」就是宮城中的太極宮,是隋朝和初唐時期的皇帝居所和朝會之地。太極宮東西寬1285米,南北長1492米,面積約1.92平方公里。宮內由南向北分為前朝、後寢和苑囿三塊區域。前朝的正殿為太極殿(隋稱大興殿),四周有廊廡圍成的巨大宮院,東西兩側建有官署。後寢的主殿是兩儀殿,周邊有萬春殿、千秋殿、甘露殿、神龍殿、安仁殿等殿堂。苑囿位於宮殿最後部,有亭台池沼等,其北的宮牆上有玄武門,著名的「玄武門之變」就發生在此。由於太極宮是隋文帝所建,所以裝飾等都較為簡朴。唐高宗繼位後,認為這里比較潮濕,於是搬到了大明宮居住。
大明宮位於太極宮東北方的龍首塬高地上,是一座相對獨立的城堡,可俯瞰整座長安城。宮殿建於貞觀八年(634年),從唐高宗開始的歷代皇帝都在這里居住和處理朝政,稱為「東內」。宮城為中軸對稱格局,前部由丹鳳門、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等組成前朝的南北中軸線,後部以太液池為中心組成內庭,分布著麟德殿、三清殿、大福殿、清思殿等數十座殿宇樓閣。整座大明宮東西寬1.5公里,南北長2.5公里,面積約3.2平方公里,是「三大內」中最大的一座。
興慶宮位於外郭城的東部,原是唐玄宗早年任臨淄王時的藩邸,開元二年(714年)改名為興慶宮。開元十四年(726年)進行了擴建,合並周圍的邸宅和寺院,於十六年(728年)竣工,稱為「南內」。天寶十三年(754年)又築宮牆和城樓,形成了一座小型城堡。同時還附外郭牆建造了一道北至大明宮,南至芙蓉園的夾城,方便宮內人員來往潛行。唐玄宗和楊貴妃長期在此居住,盛唐後地位降低,成為安置太上皇和太後的場所。
興慶宮南北長1250米,東西寬1075米,周長4.6公里,面積約1.35平方公里,規模在「三大內」中最小。宮牆四面設門,正門興慶門在西牆偏北處。宮內以園林為主,且不按中軸對稱布局,因此具有離宮的性質。其南部主要是龍池,周邊有勤政務本樓、花萼相輝樓、沉香亭等亭台樓閣。北部有興慶殿、南薰殿、長慶殿、大同殿等一組宮殿。唐末興慶宮毀於戰火,1958年遺址改造為公園,並興建了阿倍仲麻呂紀念碑等。
外郭
外郭城內有南北向大街8條,東西向大街14條。街道的兩側都設排水溝,並種植榆、槐等行道樹。其中通往南三門和連接東西六門的六條大街是主幹道,寬度大都在百米以上。最寬的朱雀大街達155米,是城市的南北中軸線,以之為分界,城東屬於萬年縣,城西屬於長安縣。
縱橫交錯的道路將外郭城分作了110坊(隋稱「里」)。各坊面積不一,南北長在500-838米之間,東西寬在550-1125米之間。每座坊的四周都築有圍牆,大坊一般開四門,內設十字街,小坊則開東西二門,設一橫街,街寬都在15米左右。根據考古發掘了解,十字街將一坊分為四區,在每一區內都還有一小十字巷,把整座坊分成十六個小塊,分布著民宅、官邸、寺院和道觀等。各坊均採取封閉式管理,坊門有衛兵把守,晚間會實行宵禁。
長安城中遍布著佛寺和道觀,總持寺、庄嚴寺、興善寺、玄都觀等都占據整坊之地。其它著名的慈恩寺(大雁塔)、薦福寺(小雁塔)、青龍寺等也都擁有大片地皮。考古過程中還發現了城內的許多隋唐窯藏,其中何家村(興化坊)出土的271件金銀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出土唐代金銀器數量最多、價值最高的一批。
外郭城內有東市(隋稱都會市)、西市(隋稱利人市)兩座市場,各占兩坊之地。兩市大小幾乎完全相同,南北長約1025米,東西寬約927米。市場有圍牆,開八扇門,內有井字形街道和沿牆街道,將市內分為9區。每個區都四面臨街,店鋪沿街而設,有飲食店、珠寶店和手工業作坊等。長安城的商業大都集中在這兩座市場,其它各坊內也有一些零散的商業設施。
長安城內主要有四條溝渠,名龍首、清明、永安和漕渠,分別從東南西三面引渭河的支流入城,提供生活和環境用水。前三渠開鑿於隋初開皇三年(583年),漕渠開鑿於唐天寶元年(742年)。
特點
隋大興唐長安城總體上是中軸對稱的格局,設計時參考了鄴城和漢魏洛陽城的布局。城市建設過程中,還附會《易經》中「乾卦六爻」的說法,根據龍首塬分為六條崗地的特點,安排了功能不同的建築。此外,在城市的邊緣規劃了園林區,既可美化環境,又可成為民眾的游覽場所,是中國古代城市史上的一大創舉。
唐長安城的形制是中國古代城市、尤其是都城建設的典範,歷代有許多文人學士進行過考證和研究。盛唐時期韋述的《兩京新記》、宋代宋敏求的《長安志》、程大昌的《雍錄》、趙彥衛的《雲麓漫鈔》、元代李好文的《長安圖志》、清代徐松的《唐兩京城坊考》等著述,都對唐長安城進行過系統的研究和闡述。北宋的呂大防還曾將唐長安城的布局作圖刻石,以期永垂後世。現此圖雖僅存一部分,但仍有著很高的參考價值。
唐長安城在當時也影響了鄰近國家的都城建設。渤海國上京龍泉府就是效仿了長安的規劃。日本國的平城京、平安京、騰原京、難波京以及長崗京不僅形制和布局模仿長安,就連一些宮殿、城門、街道的名字也是襲用了長安城的相應名稱。
2. 唐朝最繁榮的地方在哪裡
唐朝著名的大都會有:長安、洛陽、揚州和成都。三個都城和一個經濟重鎮.
唐代東都洛陽城市歷史
隋唐東都城遺址位於今河南省洛陽市。隋煬帝大業元年(605)營建。城南對伊闕,北據邙山,唐朝君主暫時移居洛陽前後共40餘年,稱為東都。
東都洛陽城的宮城、皇城位於都城的西北隅。這是有意區別於京城 的布局,准隋江都宮榆林宮兩例,可知這樣的規劃是下京城一等的。洛陽西北隅適占洛陽城地勢最高的位置,在這處負隅高地上建造了宮城、皇城,並形成夾城。宮城除南置皇城外,北建重城,東隔東城,西面連苑。宮城、皇城本身又都內外徹磚。皇城之南並界以洛河。宮城後面有曜儀城、圓璧城,又建東、西隔城。皇城東面有東城,其北建含嘉倉城。外郭城東北部及洛水南岸為里坊區。洛陽城的建築規模略小於京城長安城。含嘉倉城糧窖密集,存儲來自河北、河南諸道的官糧。洛陽戒備的堅固嚴密,遠在京城之上。
3. 唐朝時期,中國南方發達嗎
唐朝時期,中國的南方並不是很發達,很多地方都沒有真正的開墾出來,還是屬於叢林和沼澤地帶。在唐朝的時候,中國的政治中心都是在北方,因為面臨著草原民族對中原地區的入侵威脅所以中國唐朝對北方的控制相對比較嚴格。而當時南方是以蠻荒之地聞名長三角地區,在唐朝時有了一些開發,但是再往西部走,比如說現在的湖,湖南湖北,江西地區。以及廣東廣西福建地區。都屬於野獸出沒,原始森林過多的沼氣地區不適合北方人的生活習慣。
4. 中國唐朝時候哪個城市最富裕
如果在三個大城中選擇,揚州,江都,洛陽,長安,我覺得還是揚州比較富裕,因為揚州當時沒有戰事,苛捐雜稅也很少,百姓自然就安居樂業了,經濟當然就上去了。而洛陽跟長安一像都是兵家必爭之地,戰事四起,百姓也不好過,江都更不用說了,所以我認為是揚州。
5. 曾經是經濟最繁華的朝代,唐朝最繁榮的時期是哪個
唐朝最繁榮強盛時期是唐玄宗開元年間,當時經濟繁榮,社會相當安定,文化昌盛,國力強大,達到了唐朝繁榮的高峰。
開元之治:
唐玄宗開元(715-741)年間,任命姚崇、宋璟等人為相,針對時弊進行了一些改革:裁汰冗官、整頓吏治。抑制食封貴族;壓制佛教勢力;興修水利,重視農業生產;限制土地兼並;重視文化教育和發展。這些措施是的開元年間的吏治清明;政局穩定,加速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推動了文化教育的繁榮,成為了唐王朝的鼎盛時期,史稱「開元之治」。
唐朝前期的繁盛局面的形成的原因和給人們帶來的歷史啟示:
1、形成原因:
(1)隋朝開創性的政治制度和經濟繁榮為唐朝加強中央集權和發展經濟創造了條件。
(2)唐初統治者吸取了隋亡的教訓,勤於政事,政治清明。如唐太宗在位時期,善於用人納諫,完善了三省六部制、科舉制等調整統治的政策和措施,為唐朝前期繁盛的局面打下了基礎。
(3)唐初,幾代帝王的勵精圖治以及發展生產的努力。
(4)人民安居樂業後辛勤勞動,創造了大量的財富,為唐朝前期的繁盛做出了重大貢獻。
2、歷史啟示:
(1)必須正確認識人民力量的偉大,使之有效地為社會做出貢獻。
(2)清明的政治、安定的社會環境是社會經濟發展、出現盛世的重要保證和必要前提。
(3)統治者的個人作為也十分重要。
6. 唐朝的經濟在玄宗開元、天寶年間達到高峰,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
李隆基接位時才27歲,年青有為,朝氣蓬勃。他實干、勤政,他有夢想那就是把唐朝重新變回那個強大的唐朝。所以精力旺盛的李隆基剛即位,是充滿干勁的。
第二個便是耕地,在農業經濟時代,耕地的數量決定了產量,那麼唐玄宗時期的耕地大概有多少呢?由於唐朝的版圖,比之於漢代,有新的拓展再加上大運河把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更密切地聯系在一起,促進了全國經濟的增長。史稱:「開元、天寶之際,耕者益力,高山絕壑,耒耜亦滿」。根據現有史料推算,當時全國實際耕地面積約八百五十萬頃,摺合今畝達6.6億畝,人均佔有達9畝多。同時這一時期農業和手工業技術的進步也大力的促進了農業、手工業的發展。
7. 唐朝哪些地方比較繁華
唐朝著名的大都會有:長安、洛陽、揚州和成都。三個都城和一個經濟重鎮.
唐代東都洛陽城市歷史
隋唐東都城遺址位於今河南省洛陽市。隋煬帝大業元年(605)營建。城南對伊闕,北據邙山,唐朝君主暫時移居洛陽前後共40餘年,稱為東都。
東都洛陽城的宮城、皇城位於都城的西北隅。這是有意區別於京城 的布局,准隋江都宮榆林宮兩例,可知這樣的規劃是下京城一等的。洛陽西北隅適占洛陽城地勢最高的位置,在這處負隅高地上建造了宮城、皇城,並形成夾城。宮城除南置皇城外,北建重城,東隔東城,西面連苑。宮城、皇城本身又都內外徹磚。皇城之南並界以洛河。宮城後面有曜儀城、圓璧城,又建東、西隔城。皇城東面有東城,其北建含嘉倉城。外郭城東北部及洛水南岸為里坊區。洛陽城的建築規模略小於京城長安城。含嘉倉城糧窖密集,存儲來自河北、河南諸道的官糧。洛陽戒備的堅固嚴密,遠在京城之上。
外郭城,共設8個城門。城內街道縱橫相交成棋盤式布局。定鼎門大街又稱天門街。洛陽城內共有 103坊,周圍有坊牆,牆正中開門,坊內正中設十字街。縮小里坊面積,劃一方三百步(一里)的里坊規格,這是洛陽故都(北魏洛陽城)舊制的恢復,對里坊居民的控制,顯然比京城大興更加強化。
洛陽小於大興(《元河南志》卷一(洛陽)羅郭城「周回五十二里」。《長安志》卷七:「唐京城外郭城 周六十七里」)但比大興卻多設了一個市——三個市,並且都傍可以行船的河渠:通遠市南沿洛河,北傍漕渠;豐都市通運渠;大同市通通濟、通津兩渠。大部分坊的面積一致,約0·5平方公里,是沿襲北魏洛陽城的坊制。這種坊制影響很大,當時許多地方州縣城內的方整坊里,都應是取法於洛陽。根據洛陽市、渠的安排,可以推知洛陽的設計,比大興更多地考慮繁榮工商業的問題。
隋唐洛陽城具有獨特的設計和規劃
唐東都城的宮室創自隋朝。隋代基本奠定了東都的形制,到唐高宗時又對東都略作整修,唐代對東都城作的較重要的改革是修建了上陽宮,上陽宮成了東都的主要宮殿。和長安的大明宮一樣,避開了洛陽的原來宮城的布局。上陽宮選地傍皇城,開門的方向又以東為上,很清楚,這是為了繼續使用洛陽皇城的設備,有意地和皇城組成一體,這是都城建設方面的一個創舉。
唐朝初年,經過隋末戰爭破壞的洛陽城市腹地經濟已是殘破不堪,但是在安史之亂以前,洛陽卻獲得了迅速發展,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於以洛陽為中心的國內國際交通望的形成,這是洛陽城市發展的一個重要歷史前提。主要有從洛陽往西域去的絲綢之路和由嶺南道過大庾嶺至揚州入運河進洛陽的商路。
當時,洛陽的居民以士農工商四類人為主。洛陽城有大量的從事商業活動的人員,並且出現了大量的酒樓和旅館。與此同時,也已經產生了許多小商小販。許多外國商人也在洛陽經商。隨著洛陽陪京地位的日益重要,洛陽城市成為一個重要的文化中心。洛陽是一個重要的科舉考場,每次考試都聚集了大批趕考的士子。
東都洛陽城市居民分布的特點如下:洛水兩岸的坊居民較少,因為洛陽每當發水災時,洛水兩岸的坊首當其沖,受害最深。東都城東南角及長夏門定鼎門等郭城南邊和郭城東邊一些坊的居民比較稀少,這是因為東都城東南角郭城東邊一些坊遠離城市中心,一般居民不喜歡,但由於是東都城風景最美之處,卻成了部分仕途失意者和文人學者的理想居所。定鼎門大街正對皇城端門,兩側之坊多為皇族貴戚高官所住。北市多為貧民聚居之地。胡人多數居住在北市和南市周圍的一些坊里。
隋唐時期中原城市形態布局對周邊地區和國家產生很大影響,唐王朝許多邊城和周邊國家的城市的規劃建設都受到了洛 陽城的影響。渤海上京龍泉府城遺址是其中一個典型的例子。渤海國是唐至五代期間,由靺鞨族在東北地區建立的地方民族政權。上京龍泉府是渤海建都時間最長、規模最大、布局最為完備的都城。該城位於今黑龍江省寧安市境內的河谷盆地。西瀕忽汗河(今牡丹江),故稱忽汗城。上京城的形制和布局明顯仿照唐長安城,為橫長方形。全城分為宮城、皇城、外郭城三部分。宮城、皇城位於外郭城北部中央,宮城之內,南北分布著五座宮殿基址,前朝後寢之制。皇城在宮城前,為官衙所在。外郭城周長16296米,設10個城門,由縱橫街道分成若干居民里坊。皇城南門前的南北中軸大街最寬,俗稱「朱雀大街」。各里坊四周築牆。
唐代城市是里坊制城市發展的一個顛峰,它在我國城市發展史上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世界上眾多的專家學者對其作了非常詳細具體的研究與論證,洛陽在中國城市史上的地位已為人們所接受。
唐揚州城
位於今江蘇省揚州市市區及近郊。現在地面上僅存城牆殘址。揚州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建城已有2400餘年歷史。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始築邗城,公元前319年楚國築廣陵城,後經漢、東晉多次重築。隋開皇九年(589)改稱揚州,設揚州總管府。唐代在此設大都督府,成為淮南的政治中心。它位於大運河與長江的交點,是繁華的商業、手工業城市。
據勘察和史籍所載,唐代揚州分為子城和羅城。北為子城,又稱「衙城」,是衙署集中地區;南為羅城,也稱「大城」,是居住區和商業、手工業區。這種分區的布局是唐代有都督、節度使駐節的重要州城的通制。子城在今城西北 2公里的蜀崗上。子城北壁曾發現有篆書陰文「北門壁」戳記的晉磚和楷書陽文「西□□」的唐磚和蓮花紋瓦當,可知唐揚州子城是沿用吳、楚、漢、晉、隋故城而建的。周長約7000餘米。南牆與羅城北牆相接,成為羅城西北角上的突出部。
城為土築,城門及城牆轉角處用磚包砌,四周有城壕。羅城在子城南面,城牆僅存殘跡,最高處不足 5米。關於羅城的范圍,有三種意見,其實際位置尚待證實。唐代城市普遍為里坊制,置居民區和商業區於封閉的里坊中,實行宵禁但史載唐揚州城有繁華的長街、夜市,說明晚唐時期揚州已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里坊制的束縛。
成都。
http://www.phoer.net/?uid-3451-action-viewspace-itemid-2138 希望對你有幫助
8. 唐宋的經濟究竟哪個比較發達唐朝的地域較宋朝– 手機
宋代經濟更為發達,唐代的經濟其實連隋代的都比不上。唐朝最強盛的「開元之治」時期,全國有戶820 萬,是唐朝的最高值;而隋朝「開皇之治」時期,全國就有戶890 萬。終唐一世,各項經濟指標都沒有恢復到隋朝水平。
中國其實有三個輝煌時期,一是秦漢,這一段是
軍事
上的強盛,「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二是隋唐,是文化強國,日本等國便是藉由唐朝的「慷慨」起步的。三是宋元,其實也可以捎帶一個明,便是經濟上的繁盛。比如在北宋神宗元豐年間(1078-1085),城市化率達到驚人的30% 以上;在所謂「康乾盛世」時代,這一比例也不過9% ;新中國在21 世紀初才重新達到這一數值。 更誇張的是南宋中後期,中國(僅指宋)的人口佔世界人口的15%左右,經濟總量卻佔到了全球的75% 以上;今天我國人口佔世界人口的21% ,經濟總量佔全球比例卻連25%都遠遠不到。
而南宋之所以一直偏安並非完全因為統治者不願收復故土,而是因為民間反對的聲音太大。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民間之所以反對是因為擔心收復故土後宋廷會增加江南地區的稅收來扶植已被女真人嚴重破壞的收復區。(真不知道讓人怎麼說)
而且別以為宋朝不能打,它的對外戰爭(交戰規模萬人以上,不包括統一戰爭和國內戰爭)的勝率超過了70% ;而被認為是軍事最強盛的唐朝卻在對外戰爭中勝少負多。 整個北宋時期,中國一直在擴張領土,直到「靖康之變」的前一年(1126)才停止。北宋前期主要是攻擊契丹,到澶州之盟為止;中後期則注重對西夏和吐蕃的攻擊,特別是對吐蕃河湟地區的進攻收復了唐代失地,大大擴張了領土。
再舉個實例,宋開禧二年(1206)中央財政收入達到8000萬貫錢,當時全國人口約7000萬。清廷到1900年代為8000萬兩,人口卻有4億。而南宋1貫錢購買力是清末一兩白銀的2倍。更重要的是,宋朝稅率低於清廷。
中國歷史上論經濟實力,除了元代和「隆慶開關」後的明代,沒有一個朝代能和宋代比。
9. 唐朝時期西安、洛陽、廣州、蘇州、泉州哪個城市經濟實力最強大家覺得這幾個城市知名度排名怎麼排
唐朝時期西安與洛陽做為東西二都經濟自然高於其他,除了東漢,歷朝以長安洛陽為都時,洛陽都只是配角,隋朝時大運河的開鑿也為蘇杭地區帶來了較大的發展,而泉州港躍居為四大港之首是在宋朝時期,所以泉州略遜於蘇州,至於廣州當時還是南蠻之地尚未開化。所以排名應該是西安,洛陽,蘇州,泉州,廣州。
10. 唐朝和宋朝實際那個經濟繁榮要有歷史依據的,不要個人觀點
一個朝代,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想得出一個完整的結論是不可能的。只能將對應的時間來比較。
唐朝經濟最繁榮的時候是開元盛世,宋朝應該是仁宗朝前中期。舊唐書和宋史上,對這兩個時期的稅收、戶口都有明確的記載。我曾經算過,無論是GDP還是GAP,開元盛世都遠遠超過仁宗朝。當然,北宋還有的經濟還有第二次巔峰,那就是徽宗朝前期,當時由於王安石變法(變法是斂財富國,而並非富民),宋朝的國庫有了比較充裕的積蓄,但是人民生活則進一步下降。
而唐朝中後期和北宋大部分時期,人民生活水平都相對較低。唐朝由於藩鎮割據和外藩、外國問題,轉移了一部分國內矛盾,才沒有很多的起義,尤其是農民起義。而北宋自建立伊始,就起義不斷,王安石變法的時候,飢民由於活不下去,都到京城來鬧事。這也許是政敵的作秀,但是各地民不聊生是事實。我舉三個不同時期的例子:前期太宗朝王小波、李順起義;中期王倫起義,首先發難;後期宋江起義和方臘起義。
南宋雖然國力不強,但是經濟上採納了新法和舊法的優點,綜合使用,確實起到了不錯的效果。再加上南宋建立的時候,各地兵匪不斷,四大名將加上李綱、宗澤等人竭力圍剿,使得這些各色起義軍失敗。後來,起義就相對較少了。除了社會穩定以外,外敵緩解轉移矛盾,也有一定的作用。
總體上講,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是唐朝經濟的黃金期,這並非宋朝能比。而宋朝經濟,只有在太宗朝以後,王安石變法以前的一段時間,相對比較出色;南宋的經濟較為穩定,但也並不突出。理宗死後,南宋行將滅亡,經濟也呈下滑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