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麼是經濟人假設條件
什麼是經紀人的?比如說假設條件,經紀人就是說你能夠有這個經濟能力,然後能夠購買你想要的東西,有錢買
㈡ 什麼是經濟人假設
在經濟學里,「合乎理性的人」的假設通常簡稱為「理性人」或者「經紀人」的假設條件。西方經濟學家指出,所謂的「理性人」的假設是對在經濟社會中從事經濟活動的所有人的基本特徵的一個一般性的抽象。這個被抽象出來的基本特徵就是:每一個從事經濟活動的人都是利己的。也可以說,每一個從事經濟活動的人所採取的經濟行為都是力圖以自己的最小經濟代價去獲得自己的最大經濟利益。西方經濟學家認為,在任何經濟活動中,只有這樣的人才是「合乎理性的人」,否則,就是非理性的人。
㈢ 簡述經紀人假設的內容
主要內容是:1、多數人天生是懶惰的,他們盡可能逃避工作;2、數人都沒有雄心大志,不願負責任,而心甘情願受別人指使;3、多數人的個人目標都是與組織的目標相矛盾的,必須用強制、懲罰的辦法,才能迫使他們為達到組織目的而工作;4、多數人干工作都是為了滿足基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因此,只有金錢和地位才能鼓勵他們努力工作;5、人大致可以分為兩類,多數人都是符合於上述設想的人,另一類是能夠自己鼓勵自己,能剋制感情沖動的人,這些人應負起管理的責任。
㈣ 試述經濟人假設的內容
經濟人假設的內容歸納起來有以下五點:
1、經濟人假設是指每個人都以自身利益最大化為目標。
2、經濟人假設是指追求自身利益或效用的最大化,它是個體行為的基本動機.理性選擇假設是指個人在選定目標後對達成目標的各種行動方案根據成本和收益作出選擇。
3、所謂經濟人假設是指作為個體,無論處於什麼地位,其人的本質是一致的,即以追求個人利益,滿足個人利益最大化為基本動機。
4、經濟人假設是指:當一個人在經濟活動中面臨若干不同的選擇機會時,他總是傾向於選擇能給自己帶來更大經濟利益的那種機會,即總是追求最大的利益。
5、經濟人假設又稱為X理論,X理論認為人類本性懶惰,厭惡工作,盡可能逃避,唯一的激勵辦法就是以經濟報酬來激勵生產,只要增加金錢獎勵,便能取得更高的產量。
"經濟人"的假設,起源於享受主義哲學和英國經濟學業家亞當·斯密(Adam
Smith)的關於勞動交換的經濟理論。亞當·斯密認為:人的本性是懶惰的,必須加以鞭策;人的行為動機源於經濟和權力維持員工的效力和服從。
美國工業心理學家麥格雷戈在他的《企業中的人性方面》(1960)-書中,提出了兩種對立的管理理論:X理論和Y理論
㈤ 經濟人假設什麼意思
經濟人假設是指在經濟學里,「合乎理性的人」的假設通常簡稱為「理性人」或者「經紀人」的假設條件。西方經濟學家指出,所謂的「理性人」的假設是對在經濟社會中從事經濟活動的所有人的基本特徵的一個一般性的抽象。這個被抽象出來的基本特徵就是:每一個從事經濟活動的人都是利己的。也可以說,每一個從事經濟活動的人所採取的經濟行為都是力圖以自己的最小經濟代價去獲得自己的最大經濟利益。西方經濟學家認為,在任何經濟活動中,只有這樣的人才是「合乎理性的人」,否則,就是非理性的人。
經濟人就是以完全追求物質利益為目的而進行經濟活動的主體,人都希望以盡可能少的付出,獲得最大限度的收獲,並為此可不擇手段。 "經濟人"意思為理性經濟人,也可稱"實利人"。這是古典管理理論對人的看法,即把人當作"經濟動物"來看待,認為人的一切行為都是為了最大限度滿足自己的私利,工作目的只是為了獲得經濟報酬。
(5)經濟人的假設體現在哪些地方擴展閱讀:
經紀人假設的依據:
"經濟人"的假設,起源於享受主義哲學和英國經濟學業家亞當·斯密(Adam Smith)的關於勞動交換的經濟理論。亞當·斯密認為:人的本性是懶惰的,必須加以鞭策;人的行為動機源於經濟和權力維持員工的效力和服從。
美國工業心理學家麥格雷戈在他的《企業中的人性方面》(1960)-書中,提出了兩種對立的管理理論:X理論和Y理論。麥氏主張Y理論,反對X理論。而X理論就是對"經濟人"假設的概括。X理論的基本觀點如下:
①多數人天生是懶惰的,他們都盡可能逃避工作。
②多數人都沒有雄心大志,不願負任何責任,而心甘情願受別人的指導。
③多數人的個人目標都是與組織目標相矛盾的,必須用強制、懲罰的辦法,才能近使他們為達到組織的目標而工作。
④多數人干工作都是為滿足基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因此,只有金錢和地位才能鼓勵他們努力工作。
⑤人大致可分為兩類,多數人都是符合於上述設想的人,另一類是能夠自己鼓勵自己,能夠克制感情沖動的人,這些人應負起管理的責任。
㈥ 亞當斯密的經紀人假設在當今時代有何變化
"經濟人"假設及其相應的X理論曾風行於20世紀初到30年代的歐美企業管理界。這種理論改變了當時放任自流的管理狀態;加強了社會上對消除浪費和提高效率的關心,促進了科學管理體制的建立。這對我國目前的管理實踐,有一定借鑒作用。但"經濟人"假設及X理論,也有很大局限性。
1、"經濟人"假設是以享樂主義哲學為基礎的,它把人看成是非理性的,天生懶惰而不喜歡工作的"自然人"。這是20世紀初個人主義價值觀點統治思想的反映,泰勒從企業家與工人都有的營利心來錄求提高效率的根源,把人看成機器。這是與馬克思主義的人是社會的人,人的本質就是社會關系總和的觀點相對立的。
2、"經濟人"假設的管理是以金錢為主的機械的管理模式,否認了人的主人翁精神,否認了人的自覺性、主動性、創造性與責任心。他們認為由於人是天性懶惰的,因此必須用強迫、控制、獎勵與懲罰等措施,以便促使他們達到組織目標。
3、"經濟"假設認為大多數人缺少雄心壯志,只有少數人起統治作用,因而把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絕對對立起來,反對工人參與管理,否認工人在生產中的地位與作用,其人性觀是完全錯誤的。
呵呵,有機會可以一起討論下了(http://hi..com/303906853)
㈦ 經濟人假設和社會人假設的主要區別
美國工業心理學家麥格雷戈在他的《企業中的人性方面》(1960)-書中,提出了兩種對立的管理理論:X理論和Y理論。麥氏主張Y理論,反對X理論,而X理論就是對「經濟人」假設的概括。X理論的基本觀點如下:①多數人天生是懶惰的,他們都盡可能逃避工作。②多數人都沒有雄心大志,不願負任何責任,而心甘情願受別人的指導。③多數人的個人目標都是與組織目標相矛盾的,必須用強制、懲罰的辦法,才能近使他們為達到組織的目標而工作。④多數人干工作都是為滿足基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因此,只有金錢和地位才能鼓勵他們努力工作。⑤人大致可分為兩類,多數人都是符合於上述設想的人,另一類是能夠自己鼓勵自己,能夠克制感情沖動的人,這些人應負起管理的責任。
歸納起來,經濟人與社會人(或道德人)是對立的,其根本區別在於:①經濟人是完全的利已,不存在利他行為,而道德人存在利他行為;②經濟人只考慮經濟利益,而不考慮其它利益,道德人需要考慮自己的其它利益;③經濟人為實現經濟目標,而不惜一切代價,不擇手段,道德人則需要考慮社會的其它影響,需要擔負社會的相應責任。
資料:
從「經濟人假設」到「社會人假設」
「經濟人」假設是西方經濟學的理論前提,是西方經濟學基本的分析工具,從「經濟人」假設出發,由此構建了西方經濟學大廈,可以說,沒有「經濟人」假設,就沒有西方市場經濟理論和現代市場制度。認真分析「經濟人」假設,並順利完成從「經濟人」假設到「社會人」假設的轉化,以促進經濟學向社會科學其它領域的延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什麼是「經濟人」假設?
「經濟人」意思為理性經濟人,也可稱「實利人」。這是古典管理理論對人的看法,即把人當作「經濟動物」來看待,認為人的一切行為都是為了最大限度滿足自己的私利,工作目的只是為了獲得經濟報酬。
斯密「經濟人」假設被西方經濟學普遍繼承,同時這一假設本身也在不斷完善,最突出的體現在新古典理論體系中。新古典學派認為,「經濟人」就是經濟活動的行為主體,他的基本特徵是:一是具有功利主義本性,即以最小成本去獲得自身最大的經濟收益;二是具有完全理性,即掌握全部知識和信息,恰當選擇,實現利益最大化;三是「經濟人」一般包括生產者和消費者,追求利潤和效用最大化;四是「經濟人」通常採取勞動、資本、土地、企業家等四種要素供給者的形態。新古典經濟學對「經濟人」的行為,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通過引入數量分析方法解答了斯密沒有解答的問題,比斯密的原始「經濟人」前進了一大步。新古典經濟學考察了「經濟人」在不同市場形態下利潤和效用最大化的條件,強調「經濟人」只有在完全競爭的市場環境中,才能達到均衡狀態,實現最大的滿足和效率。可見,新古典經濟學將斯密的「經濟人」,進一步抽象為具有完全理性、簡單、可量化的「機械人」。把經濟學從具有道德性和社會性的學科轉化為只有技術工具意義上的學科。因此,薪古典「經濟人」的假設邊界是:純粹的「自利性」而無「利他性」,純粹「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而無「公共利益」,沒有社會規則的約束。
二、「經濟人」假設的形成
關於「經濟人」的思想來源和概念提出,有關網路全書是這樣解釋的:「經濟人」又稱作「經濟人」假設,即假定人的思考和行為都是有目標理性的,惟一試圖獲得的經濟好處就是物質性補償最大化。
「經濟人」的假設,起源於享受主義哲學和英國經濟學業家亞當_斯密(AdamSmith)的關於勞動交換的經濟理論。亞當_斯密認為:人的本性是懶惰的,必須加以鞭策;人的行為動機源於經濟和權力維持員工的效力和服從。
之後,西尼耳定量地確定了個人經濟利益最大化公理,約翰_穆勒在此基礎上總結出「經濟人」假設,最後帕累托將「經濟人」這一名詞引入經濟學。與「經濟人」相對的概念是「道德人」或「社會人」。
三、「經濟人」假設與「社會人」假設的根本區別
美國工業心理學家麥格雷戈在他的《企業中的人性方面》(1960)-書中,提出了兩種對立的管理理論:X理論和Y理論。麥氏主張Y理論,反對X理論,而X理論就是對「經濟人」假設的概括。X理論的基本觀點如下:①多數人天生是懶惰的,他們都盡可能逃避工作。②多數人都沒有雄心大志,不願負任何責任,而心甘情願受別人的指導。③多數人的個人目標都是與組織目標相矛盾的,必須用強制、懲罰的辦法,才能近使他們為達到組織的目標而工作。④多數人干工作都是為滿足基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因此,只有金錢和地位才能鼓勵他們努力工作。⑤人大致可分為兩類,多數人都是符合於上述設想的人,另一類是能夠自己鼓勵自己,能夠克制感情沖動的人,這些人應負起管理的責任。
歸納起來,經濟人與社會人(或道德人)是對立的,其根本區別在於:①經濟人是完全的利已,不存在利他行為,而道德人存在利他行為;②經濟人只考慮經濟利益,而不考慮其它利益,道德人需要考慮自己的其它利益;③經濟人為實現經濟目標,而不惜一切代價,不擇手段,道德人則需要考慮社會的其它影響,需要擔負社會的相應責任。
四、如何實現「經濟人假設」到「社會人假設」的轉化
從表面上來看,經濟人與道德人是根本對立的,其實,兩者之間有著內在的邏輯統一性。
1、利已行為與利他行為的邏輯統一。人為什麼會存在利他行為?統一價值論認為,人的任何行為都有著特定的價值動因。人類社會是一個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有機整體,一個人的價值關系一旦發生了變化,必然會導致其他人的價值關系也會相應地發生一些變化,這種價值相關性既可能是正向的,也可能是負向的。任何社會關系(經濟關系、政治關系和文化關系等)在本質上都是一種利益關系或價值關系,脫離利益聯系的社會關系幾乎是不存在的,即使存在也是很快要消亡的。社會關系的存在使人與人之間構成了一定的利益相關性,其大小可用「利益相關系數」來描述。當利益相關系數大於0,且小於或等於1時,人與人之間存在正向的利益相關性,也就是說,當他人的價值增長時,自身的價值將會產生間接的增長,此時,自己就會實施各種形式的利他行為。這就是人類實施利他行為的價值動因。由此可見,「利他」的客觀價值目的仍然是為了「利已」,利他行為是利已行為的延伸,是間接形式的利已行為,在本質上並不與利已行為相矛盾,利已行為與利他行為有著內在的邏輯統一性。
利已行為與利他行為的這種邏輯統一性,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一是,通常情況下,「利己」行為所產生的價值收益往往具有較多的確定性、直接性、顯性、眼前性、局部性、物質性和具體性,容易被人們所認識;而「利他」行為所產生的價值收益往往具有較多的概率性、間接性、隱性、長遠性、整體性、精神性和抽象性,難以被人們所認識,需要一定的時間、一定的機遇、一定的環境條件、一定的知識(即智商)和一定的眼力(即情商)才能充分地、全面地進行認識,這就會在不同程度上降低「利他」行為的內在驅動力。二是,人與人之間的利益相關性越高,「利已」與「利他」的價值對等性就越強,此時人將會表現出越多的利他行為,如母子之間、夫妻之間由於通常存在很高的利益相關性,因此必然會表現出很多的利他行為。三是,價值需要的層次越高,其共享性和兼容性就越強,人在消費這些價值時,與他人之間所產生的利益相關性就越大,從而就會表現出越多的利他行為。四是,在特殊情況下,人有時為了「利他」而完全否定自我,導致自我價值的完全喪失(即犧牲),這是利他行為的極限狀態,通常是由「思維慣性」、「信仰理念」或「倫理規則」所引發的,在客觀本質上並不違背「利已」的價值目的。五是,若干個人為了一定的價值目的而組成一個集體,若干集體為了一定的價值目的而組成一個社會,其客觀目的都在於形成一定的互利互惠的利益相關性,因此人類的集體行為和社會行為,雖然在其表現形式上都是利他的,但在其客觀本質上都是利已的。總之,利他是利已的延伸,他人利益可以根據利益相關性的大小,折算成一定數量的個人利益;公共利益是個人利益的延伸,公共利益(集體利益或社會利益)可以根據利益相關性的大小,折算成一定數量的個人利益。
2、經濟利益與非經濟利益的邏輯統一。人的價值需要包括溫飽類、安全與健康類、人尊與自尊類、自我發展與自我實現類四個基本層次,無論是經濟利益,還是非經濟利益,都是價值的表現形式,都應該包含在這四個基本層次的價值內涵之中,一般來說,經濟利益較多地包括溫飽類、安全與健康類價值,非經濟利益較多地包括人尊與自尊類、自我發展與自我實現類價值。價值的表現形式是多樣的,根據價值的載體不同,可分為精神性價值與物質性價值;根據作用的社會領域不同,可分為經濟價值、政治價值與文化價值;根據作用的主體類型不同,可分為個人價值、集體價值與社會價值;根據作用的對象不同,可分為真假性價值、善惡性價值與美醜性價值;根據作用的目的不同,可分為生存性價值與發展性價值;根據作用的過程不同,可分為消費性價值與生產性價值;根據價值的作用途徑不同,可分為「利」價值和「義」價值。統一價值論認為,無論是何種形式、那個層次的價值,都是為了維持和促進人的生存與發展,都可以進行統一度量和統一計算。因此,人在進行經濟活動過程中,不僅要考慮經濟利益,還要考慮非經濟利益,只要價值量相等,經濟利益和非經濟利益同樣重要,由此可見,經濟利益與非經濟利益具有內在的邏輯統一。
3、「利潤率最大化」與「價值增長率最大化」的邏輯統一。人的經濟活動所產生的價值效率通常可以採用「利潤率」來衡量,即在單位時間內的貨幣增量與貨幣量之比值。人的所有非經濟活動所產生的價值效率則可以採用「價值增長率」來衡量,即在單位時間內的價值增量與價值量之比值。「經濟人」的根本動機是追求自身的經濟利潤率的最大化。統一價值論認為,所有人類主體的根本動機就是追求自身的價值增長率的最大化,這就是「社會人」假設的基本內容,經濟人的根本動機只是一般人類主體(即一般社會人)的根本動機的特殊表現形式,由此可見,「利潤率的最大化」與「價值增長率的最大化」有著內在的邏輯統一。
「利潤率的最大化」與「價值增長率的最大化」的這種邏輯統一性,主要表現在:一是,人要追求自身價值增長率的最大化,就必須最大限度地「增加價值收益,減少價值耗費」,凡是對於不能給自己帶來較大價值收益的工作,或者對於工作業績沒有與人的勞動報酬相聯系的工作,人的行為將是被動的、消極的,人甚至會逃避它,因此對於這類工作,人就是「懶惰的」,人的「懶惰」本性,實際上就是人的「追求最大價值增長率」的本性。二是,「滿意」是人對於「價值增長率最大化」的主觀感受過程,因此追求「滿意」的狀態與追求「價值增長率最大化」的狀態是完全等價的。三是,由於個人利益與他人利益或公共利益存在一定的利益相關性,「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社會關系充分形象地反映了人與人之間的利益相關性,其中,「人人為我」反映了社會對於「我」的利益相關性,「我為人人」反映了「我」對於社會的利益相關性,眾多的個人利益的發展必然會導致公共利益的共同發展,人與人之間的利益相關性就是一支「一隻看不見的手」,促進了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的共同發展。四是,不僅個人會追求價值率的最大化,所有人類主體(個人、集體與社會)都會追求價值率的最大化,利益最大化是所有人類主體的行為准則。五是,人的「自利」程度、「理性」程度、知識水平、情感特性、信息的收集程度、市場機制的充分性、社會制度的合理性、社會習慣的科學性、社會道德的完善性、人對於價值評價的准確性等,並不影響和改變人「追求價值增長率的最大化」的根本動機,但會影響和改變價值率最大化的最終實現程度,即影響和改變價值率的最大值(即理想值)與實際值之間的差值。六是,人追求「價值增長率的最大化」的根本動機,是從全方位的價值角度來考察的,價值的收益(或價值的產出)與價值的耗費(或價值的投入)不僅包括經濟價值還包括政治與文化價值,不僅包括直接的價值還包括間接的價值,不僅包括顯性的價值還包括隱性的價值,不僅包括現實的價值還包括可能的價值,不僅包括眼前的價值還包括長遠的價值,不僅包括事物的價值還包括環境的價值。
五、從「經濟人」假設到「社會人」假設轉化的重要意義
統一價值論根據「從能量角度看價值,從價值角度看世界」的研究思路,以物理學的「耗散結構論」為理論前提,以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實現了價值理論的統一化、數學化和自然科學化,實現了所有形式、所有層次價值的統一度量,從而實現了利已行為與利他行為的邏輯統一,實現了經濟利益與非經濟利益的統一,實現了「利潤率的最大化」與「價值增長率的最大化」的邏輯統一,順利完成了「經濟人」假設到「社會人」假設(或「道德人」假設)的轉化。這不僅是經濟學的重大突破,也是整個社會科學的重大突破,有力地促進了經濟學向社會科學其它領域的全面擴展,從而使許多經濟學的數學模型、經濟定律、經濟規律可以順利地拓展延伸到社會其它領域,例如,人際交往與商品交換一樣遵循著等價交往的一般規律,廣義價值規律是一切社會規律的母規律。
㈧ 你認同經濟人假設嗎
西方古典經濟學中的「經濟人」假設,認為人具有完全的理性,可以做出讓自己利益最大化的選擇。1978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西蒙修正了這一假設,提出了「有限理性」概念,認為人是介於完全理性與非理性之間的「有限理性」狀態。經濟人(希臘語:homo oeconomicus),又稱作「經濟人假設」,即假定人思考和行為都是目標理性的,唯一地試圖獲得的經濟好處就是物質性補償的最大化。這常用作經濟學和某些心理學分析的基本假設。來源來自亞當·斯密《國富論》中的一段話: 我們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飲料,不是出自屠戶、釀酒家和麵包師的恩惠,而是出於他們自利的打算。我們不說喚起他們利他心的話,而說喚起他們利己心的話,我們不說我們自己需要,而說對他們有好處。之後,西尼爾定量地確立了個人經濟利益最大化公理,約翰·穆勒在此基礎上總結出「經濟人假設」,最後帕累托將「經濟人」(Homo Oeconomicus)這個專有名詞引入經濟學。 與「經濟人」相對的概念是「道德人」或「社會人」。「經濟人」假設(1)「經濟人」的概念「經濟人」----它假設人的行為動機就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私利,工作是為了得到經濟報酬。(2)「經濟人」假設的核心內容(3)相應的管理方式---採取「任務管理」措施泰勒制就是經濟人觀點的典型代表,「任務管理管理」的主張就是在人的「科學管理「的理論指導下提出來的。「經濟人」理論代表代表早期資本主義企業管理的方式。
㈨ 西方經濟學關於經濟人有哪些假設
"經濟人"的假設,起源於享受主義哲學和英國經濟學業家亞當·斯密(Adam Smith)的關於勞動交換的經濟理論。亞當·斯密認為:人的本性是懶惰的,必須加以鞭策;人的行為動機源於經濟和權力維持員工的效力和服從。
美國工業心理學家麥格雷戈在他的《企業中的人性方面》(1960)-書中,提出了兩種對立的管理理論:X理論和Y理論。麥氏主張Y理論,反對X理論。而X理論就是對"經濟人"假設的概括。X理論的基本觀點如下:①多數人天生是懶惰的,他們都盡可能逃避工作。②多數人都沒有雄心大志,不願負任何責任,而心甘情願受別人的指導。③多數人的個人目標都是與組織目標相矛盾的,必須用強制、懲罰的辦法,才能近使他們為達到組織的目標而工作。④多數人干工作都是為滿足基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因此,只有金錢和地位才能鼓勵他們努力工作。⑤人大致可分為兩類,多數人都是符合於上述設想的人,另一類是能夠自己鼓勵自己,能夠克制感情沖動的人,這些人應負起管理的責任。
1、經濟人假設是指每個人都以自身利益最大化為目標.隨著經濟發展,農村能源需求量不斷增加,森林資源的保護直接受到威脅
2、經濟人假設是指追求自身利益或效用的最大化,它是個體行為的基本動機.理性選擇假設是指個人在選定目標後對達成目標的各種行動方案根據成本和收益作出選擇
3、所謂經濟人假設是指作為個體,無論處於什麼地位,其人的本質是一致的,即以追求個人利益,滿足個人利益最大化為基本動機
4、經濟人假設是指:當一個人在經濟活動中面臨若干不同的選擇機會時,他總是傾向於選擇能給自己帶來更大經濟利益的那種機會,即總是追求最大的利益
5、X理論又稱為「經濟人假設」,Y理論又稱為「社會人假設」.X理論認為人類本性懶惰,厭惡工作,盡可能逃避,唯一的激勵辦法就是以經濟報酬來激勵生產,只要增加金錢獎勵,便能取得更高的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