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臨江鎮的經濟概況
基礎設施,配套齊全。臨江鎮是市級試點小集鎮,集鎮上集餐飲、娛樂、休閑、貿易為一體,醫院、學校、獸防站、自來水廠以及金融機構配備齊全,布局新穎合理,水、電、閉路電視、調頻高音喇叭四通八達,有線、無線通訊都方便、快捷。境內現建有機磚廠、預制廠、樂山市宏浩制鐵有限公司、樂山市天源鋅粉加工廠和正在建設中的110KV變電站和三環公司工業硅項目等工業企業。110KV變電站的建成,將為投資開發者提供強大的能源供應,為臨江的工業發展提供"核動力"。
茶葉產業,為農增收。位於峨眉山下的臨江鎮受峨眉山氣候的影響,盛產茶葉,境內茶葉種植面積達6500畝,主要品種為優質茶葉福選九號、名山一三一號,是生產碧螺春、毛峰、竹葉青等名茶的良好原料。
2. 臨江的經濟
長影先後在臨江拍攝了《五朵金花》、《林海雪原》、《神秘的旅伴》等三十餘部影片。《四保臨江》和《陳雲在臨江》等電視劇也在臨江拍攝。
2013年,臨江市新建3個社區文化活動室、15個農村文化大院,完成了2個社區和18個行政村健身器材的安裝。鴨綠江上游積石墓群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愛在鴨綠江畔》開機拍攝。編修了百年《臨江市志》。 2013年,臨江市完成城市、國有工礦和林業棚戶區改造18.1萬平方米,建設廉租房1.5萬平方米。投資8495萬元,完成「暖房子」工程40萬平方米。投資3203萬元,改造農村危房5.4萬平方米。投資446萬元,新建6個換熱站,改造供熱管網10.5公里。完成41個行政村的無線數字電視網路改造任務。投資109萬元。
3. 臨江市的概況誰能告訴我
臨 江 簡 介
臨江論壇 http://bbs.linjiang.org/index.php
臨江市位於吉林省東南部,長白山腹地,鴨綠江畔,與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兩道(兩江道、慈江道)三郡(中江郡、金亨稷郡、慈城郡)隔江相望,邊境線長146公里,幅員3008.5平方公里,全市轄7個鄉(鎮)、6個街道,人口25萬人。
臨江素稱「長白山立體資源寶庫」,自然資源極為豐富。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51萬千瓦,並有礦泉、溫泉多處,現已建成水電站16座。礦業資源種類多、品位高、儲量大,可供工業開採的硅藻土、白雲石、煤、金、銻礦石等礦藏資源種類達46種,其中,硅藻土和白雲石儲量及品位居全國第一。森林資源和野生動物資源得天獨厚,全市有林地23.8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83%以上。野生動物有鹿、貂、黑熊等250餘種;野生植物有山參、天麻、細辛、貝母、黨參、高山紅景天等100餘種,被譽為「中國高山紅景天之鄉」和「國家北葯基地」。
自古以來臨江就是鴨綠江畔的邊境重鎮。夏、商、周時隸屬青州和營州,秦時屬遼東郡,唐初為安東都戶府所轄,後為渤海國西京鴨綠江府所在地;宋遼時屬東京道綠州,明時屬建州衛;清時屬盛京。「四保臨江」戰役期間,臨江為遼東省委、省政府、省軍區所在地。1985年4月設為臨江區,1992年9月1 日,臨江撤區設為縣;1993年11月28日,撤縣設為臨江市。臨江歷史悠久,人傑地靈,物華天寶,山清水秀,風景旖旎。雄奇壯觀的長白山,赤壁林立的珍珠門,天水一色的葦沙河漁場,鴨綠江對岸的異國風情等別具特色。
為發展地方經濟,1992年11月7日經省政府批准成立了臨江經濟開發區,享受省賦予臨江經濟開發區的各項優惠政策。臨江市設有國家一類口岸,中朝邊境有公路大橋相連接,是吉林省對外貿易的重要通道,具有邊貿、外貿進出口權。海關、邊檢、檢驗檢疫等機構健全,可獨立開辦一切進出口業務。
「十五」期間,臨江市抓住了國家加大基礎設施投入的有利契機,積極爭取資金,加快公路、電力、通信、供水、供熱、旅遊等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在全市范圍內組織開展了「全市齊動員,舉市大築路」活動,使公路建設取得長足發展。五年用於公路建設資金達9.8億元,修建公路418公里。先後完成了臨江至八道江界、臨江至大湖、臨江至撫松等(水泥)油路。現在全市人民企盼已久的沈長線老嶺遂道工程於2005年9月29日竣工通車。構建了「兩縱兩橫、四個出口」的路網格局。公路建設的迅猛發展,提升了臨江區位優勢,加快了經濟和社會的跨越式發展。按照建設山水園林城市的總體規劃,加快了城市建設步伐。「十五」期間每年都以10多萬平方米的速度,對舊城進行改造,初步建立了三公里林產工業區、臨城經濟開發區、建國商貿區新市邊貿區、六道溝、花山工業集中區。完成了文明小區、世紀春小區、西成小區、交通小區、迎賓小區等10餘個花園式住宅小區建設。每年都投資數千萬元對城市道路、綠化美化、燈光等工程進行更新建設,進一步提高了城市整體功能,市容和環境衛生質量逐年改善。通訊事業和信息網路建設迅猛發展。
農業經濟進一步發展。近年來,臨江立足於「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財力增強,促進農村穩定繁榮」為目標,深化農村改革,加快農村產業結構調整。2005年全市農業總產值完成 6.4億元,同比增長8.5%;農村經濟總收入達到11.7億元,同比增長7.4%。「十五」期間,我市以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為重點,加快了肉牛繁育改良體系建設,扶持培育了中葯材種植加工、山葡萄種植加工、甜玉米專業生產、食用菌培植等農業龍頭型經濟產業。同時,全面啟動了長白山生態建設恢復工程,加快了農業綜合開發步伐,我市被國家列為「國家北葯生產基地縣」,並獲得「國家山參仿生保護栽培技術專利權」。中草葯、山野菜、林蛙、林果生產初步形成了群體參與、基地生產、可持續發展的開發模式。效益農業、綠色農業和訂單農業發展迅速。農村經濟組織創新力度不斷加大。目前,全市已有各類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和專業協會60個,有效地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增加了農民收入,2005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449元,同比增長5.6%。這一切為加快社會新農村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工業經濟實現快速增長。臨江市始終堅持「工業立市、工業強市」不動搖,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著力解決工業經濟運行中的矛盾和問題,工業在經濟發展中的主導地位得到確立。「十五」期間,我市工業經濟每年以兩位數增長。2005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6.9億元,同比增長12%,實現利潤7000萬元,比上年增加3433萬元。各項主要指標在白山各縣(市、區)評比中名列前茅。2005年全市有34個重點項目開工建設,其中,工業項目完成投資6.5億元,木質百葉窗二期擴建、超微細二氧化硅等17個重點工業項目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繼吉林健今葯業改造和美詩頓新型超微細二氧化硅項目被列為國家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項目之後,5萬噸硅藻土基體無毒殺蟲劑等3個項目的申報工作進展順利。這些工業項目全部投運後,將進一步擴充經濟總量,為臨江早日實現小康社會奠定了基礎。
對外開放成效顯著。近年來,我市在充分發揮臨江經濟開發區對外窗口作用和龍頭帶動優勢的同時,採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積極參加國內舉辦的各種經貿洽談會,在國內外廣泛尋求合作夥伴。通過努力,德國駛多飛公司、遼寧科貿公司、吉林風電公司、北京章光101集團等國內外企業先後在臨江落戶。2005年全市共簽訂合同項目 38項,引進域外資金2.62億元,實際到位資金2.4億元。全市完成進出口總額2600萬美元,同比增長17%。我市還進一步加強了對外友好交流,分別與美國印第安那州哈蒙德市、韓國的九里市締結友好城市,對經貿、文化等領域的交流產生深遠影響。
民營經濟穩步增長。通過資金支持、法律保護、重獎激勵等方式積極發展民營經濟。到目前,我市民營企業發展到82戶,個體工商業戶發展到5913戶,從業人員22300多人,民營經濟增加值佔全市國民經濟比重的70%。培育和扶持了寶健木業、興輝助濾劑廠、臨江金銀礦等一批市場潛力大、產品銷路廣的優勢民營企業。民營企業整體素質由弱到強,經濟規模由小到大,不斷發展。
大力培育旅遊產業,帶動第三產業發展。針對境內旅遊資源豐富的狀況,我市制定並實施了《臨江市生態旅遊發展規劃》,積極構築生態旅遊格局,加快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先後投資建成了江心島公園、溫泉渡假村游泳館,溪谷庄園、鴨綠江漂流、金銀峽風景區等為代表的長白山文化、鴨綠江風情的生態旅遊景點和陳雲舊居、「四保臨江」烈士陵園為主的紅色旅遊景點景區。2005年全市接待旅遊人數達20萬次。旅遊業的發展帶動了商業和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發展。2005年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35億元,同比增長11.3%。口岸貿運市場、西苑綜合貿易市場等一批集倉儲、批發、運輸為一體的專業化市場相繼建成並投入使用。社區服務、保險、證券、中介等行業健康發展。
4. 臨江鎮的基本概況
改革開放給臨江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形成了機械製造、金屬製品、印染、紡織業為主體,化工、電子、建材、服裝等門類較全的工業體系。江蘇雙馬集團系中國化工裝備協會首批成員單位,生產的橡塑機械產品獲全國名優產品稱號。南通白鶴機針有限公司是海門機針的發源地。全鎮縫紉機針生產企業已發展至19家,年產量達2億包,佔全國機針產量的50%以上,是名副其實的中國機針之鄉。東海紡織有限公司系國家中型紡織企業,擁有最新型的氣流紡設備。江海印染園區,集印花、染色生產於一體,產品質量達到國內先進水平。佔地800畝的工業集中區,基礎設施齊全,功能完善。獨特的廢水處理中心,營造了理想的可持續發展環境。在該鎮境內新啟動的規劃10平方公里,首期啟動160公頃的海門市級靈甸工業集中區,為發展機械、電子、精細化工等產業開辟了廣闊的前景。
5. 臨江鎮的經濟概括
2014年,全鎮生產總值達到18億元,比上年增長20%。地方財政收入達到1.55億元,增長20%,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28%。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4億元,增長25%。城鄉居民收入分別達到15000元、10500元,分別增長18%、15%,城鎮化率達到42.3%,提高5.1個百分點。
2014年,開縣將原規劃建設4個10萬人口小城鎮調整為只建設臨江鎮1個。
校園經濟
臨江鎮是一個教育大鎮,鎮內有市級重點高完中一所(重慶市開縣臨江中學),有初級中學3所(開縣書院初級中學、開縣明月初級中學、開縣太原初級中學 ),中心小學5所,在校學生18899人,教職工1100多人,形成一個龐大的消費群體。同時,隨著義務教育階段學雜費用的減免和經濟社會的發展,廣大人民群眾對子女教育更加重視,不少農村居民到鎮上買房居住,大部分農村學生家長都到臨江租房,形成一個龐大的「陪讀」群體,從而拉動了臨江商貿業和房地產業的快速發展。
商貿流通
臨江人民具有經商做生意的優良傳統,歷史上,臨江人倚著獨特的區位優勢,憑著活絡的經營頭腦,買周邊,賣天下,使臨江成為重要的物資集散地,輻射周邊鄉鎮和四川開江、宣漢等地,創造了「市井繁華蓋縣城」的輝煌。今天,商貿經濟依然是臨江經濟的重要增長點。臨江鎮區現有共有個體工商戶820多家,從業人員2000多人,商業門類齊全,交易活躍,交易量大,僅臨江商貿城年交易額就達到2億多元,極大地帶動了城鎮的建設和發展。
勞務產業
臨江是一個人口大鎮,勞動力資源豐富,有勞動力5.1萬多個。鎮黨委、政府堅持把勞務經濟作為第一經濟來抓,走勞務包裝品牌化、勞務培訓精細化、勞務管理科學化、勞務信息網路化、勞務服務人性化的路子,有序輸出勞動力,引回生產力,提升創造力。全鎮常年外出務工人員近3萬人,每年掙回勞務收入2億多元。外出務工人員「外地掙錢,回家消費」,提高了市民整體購買力和消費水平。同時,臨江鎮20多位外出務工成功人士回鄉創業,為城鎮發展提供了產業支撐。
優惠政策
臨江鎮在全縣經濟社會發展格局和統籌城鄉發展戰略中佔有重要位置,成為各類試點示範的首選鎮,從而加快了城鎮建設的速度。臨江鎮2003年被重慶市納入全市「百個經濟強鎮工程」,2004年成為重慶市首批啟動建設的45個中心鎮之一,2005年被國家發改委等六部委確定為全國1887個重點鎮之一,同時,西部大開發戰略、統籌城鄉發展和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的實施,都加速了臨江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產水平的提高,成為帶動城鎮發展的重要力量。
區位優勢
臨江鎮距離開縣新城約19公里,萬達高速、渝巫路、開達路、開宣路等通過境內,鎮內有通鄉公路和村級公路260多公里,出入境通道十分便捷,與周邊鄉鎮和四川開江、宣漢等地往來頻繁,使臨江鎮具有明顯的區位優勢,成為拉動臨江城鎮發展的外動力。
6. 有誰知道吉林省白山市中的臨江市那裡怎麼樣呢
在離白山距離約為一小時車程的地方,是我的故鄉。那很好,山清水秀,鴨綠江對面是朝鮮,里長白山也很近,雖然經濟不是很發達,但那裡的人很好,空氣清新,水質也很好,住在那也很舒服!!
7. 求助!!關於 吉林 臨江市的情況
我在臨江生活了三十多年了,感覺非常好,你如果是住在臨江市裡的話,醫療非常方便,臨江市非常小,從東到西坐車不過幾分鍾,道路四通八達,大街小巷路路通,坐車也方便,臨江市內的公交車不好(但非常便宜,五角錢),但是小客、中客、神牛(臨江特色,人力車)、計程車、三輪摩托都非常方便。
臨江市位於鴨綠江畔,在江邊有一個江心島,是一個休閑的好去處,這個季節,我坐在辦公室里抬頭看到的是翠綠的東山,回頭可望鴨綠江和朝鮮人民。
唯一的缺點是經濟欠發達,我們的工資比別的縣市區的都低。也正因為工業不發達,所以環境才好。
8. 我想知道臨江市的人口及經濟情況和地理位置
臨江市位於吉林省東南部,長白山腹地,鴨綠江畔,東經126°11′~127°35′,北緯41°27′~42°4′。東與長白朝鮮族自治縣毗鄰,西與八道江區接壤,北與江源縣和撫松縣交界,南與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隔江相望,邊境線長146千米。東西寬106.4千米,南北長60.5千米。面積 3008.5平方千米。總人口18萬人(2004年)。 市人民政府駐臨江大街。全市轄6個街道、6個鎮、1個鄉:建國街道、新市街道、興隆街道、大湖街道、森工街道、大栗子街道、樺樹鎮、六道溝鎮、葦沙河鎮、花山鎮、鬧枝鎮、四道溝鎮、螞蟻河鄉。 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2-4℃,全年降水量750-1 000毫米。臨江原名為貓耳山。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清政府在此設縣,因靠近鴨綠江改貓耳山為臨江。 夏、商、周時隸屬青州和營州,秦時屬遼東郡,唐初為安東都戶府所轄,後為渤海國西京鴨綠江府所在地;宋遼時屬東京道綠州,明時屬建州衛;清時屬盛京,光緒二十八年(1902)置臨江縣。「四保臨江」戰役期間,臨江為遼東省委、省政府、省軍區所在地。 1947年劃歸遼東省,建國後於1954年劃歸吉林省。1959年撤臨江縣,成立渾江市。1985年4月設立渾江市臨江區(1986年9月8日國務院批准設立)。1992年9月1日,臨江撤區設為縣;1993年11月28日,撤縣設為臨江市。 www.xzqh.org 2000年,臨江市轄5個街道、8個鎮、3個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總人口184901人,其中:建國街道 31719人、新市街道 13633人、興隆街道 19828人、大湖街道 13487人、三千米街道 21386人、大栗子鎮 11059人、樺樹鎮 19504人、六道溝鎮 11040人、葦沙河鎮 5440人、花山鎮 7197人、鬧枝鎮 5757人、四道溝鎮 6304人、寶山鎮 5939人、螞蟻河鄉 4097人、賈家營鄉 2570人、東北岔鄉 5941人。 www.xzqh.org 2003年底,臨江市轄5個街道、8個鎮、3個鄉:建國街道、新市街道、興隆街道、大湖街道、森工街道、大栗子鎮、樺樹鎮、六道溝鎮、葦沙河鎮、花山鎮、鬧枝鎮、四道溝鎮、寶山鎮、螞蟻河鄉、賈家營鄉、東北岔鄉。面積為3008.5平方千米,其中市區面積12平方千米,水域面積33平方千米。總人口 18.6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1.6萬人,少數民族人口0.5萬人。 www.xzqh.org 2005年2月5日,經省政府批准,吉林省民政廳下發吉民行批[2005]3號文件,同意對白山市部分鄉鎮行政區劃作調整。其中:臨江市撤銷大栗子鎮,設立大栗子街道辦事處,將原大栗子鎮所轄行政區域劃歸大栗子街道辦事處管轄。 2005年10月18日,經省政府批准,吉林省民政廳下發吉民行批[2005]36號文件,對臨江市部分鄉鎮行政區劃作如下調整:(1)撤銷賈家營鄉,將其所轄行政區域劃歸螞蟻河鄉管轄。(2)撤銷寶山鎮,將其所轄行政區域劃歸六道溝鎮管轄。(3)撤銷東北岔鄉,東北岔鄉所轄的元寶頂子、吳家營、東北岔3個村劃歸四道溝鎮管轄;將東小山、五人把、柳樹河子3個村劃歸樺樹鎮管轄。 2006年3月21日,臨江市政府(臨政函[2006]15號)批准,同意將原葦沙河鎮葫蘆套村更名為白馬浪村。 2006年4月24日,臨江市政府(臨政函[2006]30號)批准,同意將六道溝鎮南崗村更名為向陽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