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看待疫情壓力下中國經濟的韌性與活力
疫情之下,我們准確把握疫情形勢變化,立足全局、著眼大局,及時作出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決策,堅持依法防控、科學防控,推動落實分區分級精準復工復產,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生產生活。我們加大宏觀政策應對力度,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制定一系列紓困惠企政策,出台多項強化就業優先、促進投資消費、穩定外貿外資、穩定產業鏈供應鏈等措施,促進新業態發展,推動交通運輸、餐飲商超、文化旅遊等各行各業有序恢復,實施支持湖北發展一攬子政策,分批分次復學復課。我們以更大的決心、更強的力度推進脫貧攻堅,支持扶貧產業恢復生產,優先支持貧困勞動力務工就業,防止因疫致貧或返貧。我國成為疫情發生以來第一個恢復增長的主要經濟體,在疫情防控和經濟恢復上都走在世界前列,顯示了中國的強大修復能力和旺盛生機活力!
溫馨提示:以上內容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0-12-22,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Ⅱ 如何看待疫情下的中國的經濟發展
從當前情況看,疫情防控已經轉入常態化,在這種情況下,對經濟顯而易見的會造成一定影響。首先受到沖擊的應該是傳統的製造業,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導致消費需求猥瑣,在這種情況下傳統的製造產業在出口受阻、消費低迷的影響下,肯定會收到影響。但是要注意到我國產業機構的多樣性,在信息技術、智力輸出等方面我們這幾年都有較大的突破,傳統的製造業大省也都在加快轉型升級向「無人區」挺進,所以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不會變,短期影響估計需要靠國家加大宏觀調控手段來對沖。
關鍵在於擴大內需。我們早就已經是內需為主的經濟,加上我們在全球率先控制住了疫情,全國絕大多數省份已經進入疫情低風險區域,生產和生活秩序正在陸續恢復,因而如何有效擴大內需,將是對沖疫情影響的關鍵所在。
3月27日的政治局會議提出,要加大宏觀政策調節和實施力度。要抓緊研究提出積極應對的一攬子宏觀政策措施,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更加靈活適度。因此,對沖疫情對經濟的影響,貨幣和財政政策勢必會發揮更大的作用。
Ⅲ 如何看待疫情壓力下中國經濟的活力
疫情及防控工作的進展對於我國宏觀經濟及資本市場將有何影響?就此,經濟日報記者采訪了中國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劉鋒。
劉鋒認為,如果能夠通過嚴格措施使疫情拐點在一季度出現,則疫情進展對於全年經濟的影響不必要過度悲觀。應科學客觀冷靜應對內外復雜局面,立足市場化思維激發經濟活力。宏觀政策應當全力施為,果斷降准降息。適度階段性給中小企業減免稅費。資本市場應著重引導機構投資者的理性投資行為,避免非理性的恐慌情緒宣洩。
客觀評估疫情對於宏觀經濟的影響
記者:您認為當前疫情對於經濟活動有多大影響?
劉鋒:疫情對於經濟活動到底有多大影響,首先應該弄清兩個關鍵因素:第一,疫情影響經濟的作用機制;第二,影響會持續多長時間。在此基礎上客觀評估疫情及全國防疫工作對於經濟和市場的影響。
從疫情對於經濟的影響機制看,主要是從防疫角度,各地主動(政府作為)或被動(居民部門自發)地限制並大量縮減經濟社會活動,導致人流、物流與資金流的萎縮而帶來需求緊縮。旅遊、餐飲、娛樂、酒店、交通運輸及零售等服務行業的終端需求顯著減少;隨著終端消費需求的減少,經由供應鏈傳導,整個經濟體系的生產、投資與進出口將會受到顯著影響,各類企業將面臨顯著增大的經營壓力;進而居民收入可能因上述形勢減少、失業人口可能因上述原因增加;財政收支與信用擴張受阻;最終經濟運行將因此而進一步放緩。
從疫情影響持續時間看,依據現有的疫病傳播速度和廣度、治療效率與公共衛生應對措施,並參考2003年SARS病毒傳播及消亡的經驗,預計疫情完全得到控制並消亡要到5~7月,也即初夏。換言之,有較大概率是整個事件會持續到第二季度,而一季度經濟運行將受到疫情進展的顯著影響,全年角度預計疫情對於中國經濟增長的沖擊在0.5個百分點左右,估計2020年經濟增速將放緩至5.5%左右。考慮經濟政策對沖效果之後,估計實際經濟增長處於5.5%~6.0%的增速區間。
既不能輕視也無需恐慌
記者:那麼,經濟預期豈不是不容樂觀?
劉鋒:疫情對經濟的影響既不能輕視也無需恐慌。預計2020年的就業與居民收入情況也會面臨顯著壓力,上半年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估計高於2019年各月保持所在的5.0%~5.3%區間,對5.5%的控制線構成顯著壓力。但也應看到,上述經濟影響並未使得經濟增速和失業水平顯著滑出合理區間,況且2019年四季度開始,由於各項政策措施得力,我國經濟已經進入階段性反彈,屬於短周期復甦態勢,上遊行業出現一定的被動庫存回補也有利於對沖疫情帶來需求弱化,因此總體上不必對2020年的經濟增長過度悲觀。
對於因防疫需要而推遲的春節後復工對經濟的影響不必過於擔憂。最遲2月10日前後,全國經濟部門生產經營秩序將得到基本恢復。目前,廣東、福建、浙江、江蘇與上海等東南各省市已經要求非必要企業不早於2月9日(正月十六)24時復工。那麼,可以預見之後全國(除湖北之外)的生產經營秩序將基本恢復。根據國家專家組鍾南山院士及曾光教授的估計,正月十五左右現有防疫措施會看到效果,那麼整體上看3月開始全國生產經營將進入相對較好的狀態。
Ⅳ 簡答題:簡述如何認識疫情沖擊下高水平發展和經濟增長前景問題
摘要 對比當前國外疫情的迅速蔓延和失控,我國採取的措施既堅決有力、效果明顯。與此同時,由於防控措施的升級,各企業事業單位的生產活動、商業流通、社會娛樂、餐飲等以線下為主的活動全面大幅度壓縮或者全面停止。這對經濟的影響是非常直接的。具體分析如下:
Ⅳ 疫情反彈會對經濟發展造成什麼影響
疫情的階段性反彈,對當地居民消費也會形成一定沖擊,尤其是線下消費行為,或受到階段性的壓制。交通物流、居民消費等擾動下,疫情對CPI的影響較為分化,農副食品價格在疫情初期出現跳升,線下消費、生活服務等價格或有所回落。疫情防控加強對交通物流的管理,通常帶來農副食品等價格上漲。
Ⅵ 歐美國家疫情反彈的原因是什麼
從年初開始,新冠疫情悄然而至,我國先受其害,經過無數人的付出努力和犧牲,我國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控制住疫情,人們的生活水平也逐漸恢復正常,並且疫情沒有二次反彈。但在歐洲,疫情非但沒有得到有效控制,目前很多國家反而出現反彈。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還是當地人們的不重視與疫情防控不嚴有關。
現在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甚至以為疫情已經常態化,並且不做任何防控的措施。所以在一些國家疫情出現反彈,也是預料之中的事。面對疫情,應該時刻保持嚴謹的態度和行動,不能有一絲鬆懈,嚴格的防控措施和積極的治療,才是阻斷疫情最根本的方法。
Ⅶ 疫情影響下的中國經濟觀察:短期沖擊不足懼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帶來困難和挑戰,此時此刻,人們也越來越關注當前中國經濟形勢。
「我們有能力、有信心、有把握,既要徹底戰勝疫情,還要完成既定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中國經濟韌性強勁,內需空間廣闊,產業基礎雄厚,我們有信心、有能力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特別是抓好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的重點任務。」「越是在這個時候,越要用全面、辯證、長遠的眼光看待我國發展,越要增強信心、堅定信心。」「疫情不會動搖中國長期穩定發展的堅實基礎。」「疫情對中國經濟的沖擊是短期的、總體上是可控的,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
怎樣正確看待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如何迎難而上、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從今日起,本報推出「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系列述評,從多個角度觀察研判經濟形勢,見證中國經濟在困難和挑戰面前的強大韌性與活力,解疑惑、增信心、鼓實勁。
春節前夕,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疫情究竟會對中國經濟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綜合起來看,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疫情的沖擊是短期的、總體上是可控的,只要我們變壓力為動力、善於化危為機,有序恢復生產生活秩序,強化『六穩』舉措,加大政策調節力度,把我國發展的巨大潛力和強大動能充分釋放出來,就能夠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是階段性、暫時性的,不會改變中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同時,對疫情帶來的沖擊和影響,也應堅持底線思維,積極應對。
科學理性地看待疫情帶來的影響
「剛剛副區長給我打電話,說明天就帶50輛大巴車去貴州安順那邊招工,親自把工人拉回來!」2月11日復工之後,浙江白馬實業有限公司到崗工人數不足員工總數的1/3。正當董事長馬妙武眉頭緊蹙的時候,企業所在的金華市金東區領導一通電話,讓他一下子振作起來。
為了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有序推進復工復產,各地區各部門紛紛伸出援手,幫企業共渡難關。
租大巴、包高鐵、管食宿、有補貼……政企聯手,跨省對接,浙江嘉興嘉善派出5支招工小分隊,讓員工乘專機返崗;福建福州包下數十輛大客車,招工隊火速抵達雲湘川;廣州黃埔區更是送上「真金白銀」,規模以上企業一季度投產獎勵100萬元,實現兩位數增長最高獎勵500萬元。
免租金、減稅額、降社保、不抽貸……援企穩崗措施招招給力,最大程度緩解企業因疫情造成的經營困難。工信部出台20條措施,幫助中小企業協調解決原材料供應、物資運輸等難題;銀保監會加大對受困小微民營企業信貸支持力度;稅務總局公布185個「非接觸式」網上辦稅繳費事項清單;京滬粵蘇等多地推出了延長社保繳費期、減免房租、貸款適當展期等舉措。
目前,復工復產取得積極進展。截至3月13日,除湖北省外,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平均開工率超過95%,企業人員平均復崗率約為80%,中小企業開工率已達到60%左右。
客觀地說,疫情不可避免會對經濟社會造成較大沖擊。疫情大大減少了人口流動,對消費需求,尤其是對餐飲、影院、交通旅遊、酒店住宿等服務性消費的沖擊最為明顯。從供給側看,受防疫防控影響,原材料、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流通有所不暢,一定程度上會影響企業復工復產速度。
不過,多位專家學者表示,對疫情給經濟帶來的影響要科學理性地分析。在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下,我國採取了最全面、最嚴格、最徹底的防控舉措,當前,疫情蔓延擴散勢頭已經得到基本遏制,防控形勢逐步向好。我們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
看未來,隨著疫情結束,生產要素流動將恢復正常,在疫情期間被壓抑的需求將獲得反彈性釋放,中國經濟將回歸既有的增長趨勢。「新冠肺炎疫情雖然會對經濟活動產生負面影響,但終究是一次性沖擊。」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學部委員蔡昉說。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認為,從發展實踐看,疫情對大型經濟體的沖擊往往是短期的、階段性的,一般在疫情結束後一個季度恢復正常增長。
看當下,盡管疫情會給中國經濟造成一定損失,但我國有能力把疫情影響降到最低。現階段我國的經濟實力、物質基礎和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明顯增強,有能力將疫情帶來的不利沖擊化解到最小。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楊偉民認為,疫情對多數行業和全國絕大多數地區的影響程度有限,目前中央和各級地方政府已經出台了不少政策,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生產恢復,這有助於對沖疫情帶來的影響。
良好的基本面有利於戰勝疫情、保持經濟發展好勢頭
疫情影響的是中國經濟發展的節奏,而不是趨勢。
在專家們看來,疫情不會改變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不僅如此,良好的基本面還有利於戰勝疫情、保持經濟發展穩中向好、長期向好。
——實力大、家底厚,基礎扎得牢。
2019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接近100萬億元,穩居世界第二,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大關;220多種工業產品產量居世界第一,是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所列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外匯儲備規模超過3.1萬億美元,為第一大外匯儲備國。中國生產的齊全性、規模性,金融市場的厚實性,使外生沖擊難以引起經濟趨勢性變化,更為疫情防控提供了充足「彈葯」。
「家底厚了,抗沖擊能力肯定更強。」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王孝松表示,我國財政收入從2002年的1.89萬億元增加到2019年的19萬億元,增長了9倍多,這意味著我國能更好地運用財政政策,實施有針對性的減稅降費,並向受疫情影響的地區加大轉移支付力度。
——動力足、潛力強,發展空間大。
中國仍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還處於城鎮化過程中。促進約1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改造約1億人居住的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引導約1億人在中西部地區就近城鎮化是「剛需」,不會因疫情而消失。中國擁有14億人口,超4億人的中等收入群體仍在穩步擴容,國內市場潛力巨大。
「疫情對生產要素供給和生產率不會產生長期影響,更不會削弱我國經濟的潛在增長能力。」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副研究員楊光普說。
——調控強、經驗豐,應對更從容。
中華民族是歷經磨難、百折不撓的民族,困難和挑戰越大,凝聚力和戰鬥力就越強。從九八洪災、非典疫情、汶川地震,到亞洲金融危機、國際金融危機、國際經貿環境變化,中國經濟都展現了驚人的風險抵禦能力。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在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下,依靠中國人民的萬眾一心、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強大的物質和技術基礎,以及豐富的實踐經驗,我們依然能保持中國經濟平穩運行。
「我國宏觀調控政策的空間仍然是十分充足的。在貨幣政策方面,我國在國際主要經濟體中仍然是少數實施常態化貨幣政策的國家,工具箱是充足的,可以有效地對沖疫情的影響。」人民銀行副行長、外匯局局長潘功勝說。
積極應對,努力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
「疫情造成的暫時性干擾總體上不會延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定量要求來看,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能夠如期實現。」蔡昉判斷。
蔡昉算了一筆賬:從實現兩個「翻一番」目標來看,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速達到5.7%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達到1.9%,便可實現統計意義上的准確達標。從決戰脫貧攻堅來看,結合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鞏固脫貧成果,今年實現551萬農村貧困人口脫貧的目標也能夠達到。
說千道萬,既要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又要把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降到最低,奮力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還得靠實干。
——逆周期調節力度加大,援企政策送上「大禮包」。
拿到寧波市區信用聯社首筆500萬元貸款,凱福萊特種汽車有限公司負責人謝建浩懸著的心終於放下了。「疫情發生以來,國內負壓救護車的訂單陡增,公司資金周轉不過來,只能幹著急!」讓謝建浩沒想到的是,打電話申請貸款才過了18個小時,就獲得3200萬元的授信。「不需抵押一分錢,還執行優惠利率,我們肯定要放開手腳大幹一場!」
3000億元專項再貸款、下調貸款利率、延期還本付息、免收高速公路通行費……短短幾天,一攬子政策密集出爐,助力重點民生行業恢復生產,扶持中小企業渡過難關。截至3月11日中午12點,各銀行業金融機構為抗擊疫情提供的信貸支持超過15315億元。
——城鄉政企攜手紓困,產業鏈受惠「及時雨」。
政府忙搭橋,物資不用愁。
「2月底前公司恢復正常生產水平。」2月10日復工後,福建普斯特服飾有限公司總經理蔡文坤一度為疫情防控成本而擔憂。當地有關部門立即將口罩、消毒液等防疫物品的平價供應渠道聯系好。「去年底接了不少訂單,我們對今年的發展充滿信心。」
轉行有渠道,生計有保障。
36歲的武漢市民柳淑芬失去了超市營業員工作,轉身當上了京東的兼職客服,「在家就能上班,每天最少時只需工作3小時,就能掙六七十到100塊錢,挺滿足。」疫情發生以來,京東集團先後提供超過3.5萬個就業崗位,讓柳淑芬這樣的普通人成功轉行。
農超來對接,增收有希望。
運輸受阻、用工不足,讓海南一些冬季果蔬爛在地里。海南王品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余慧勤,緊急聯系沃爾瑪、大潤發、永輝等全國大超市,打通物流渠道,「目前已運出1萬多噸新鮮果蔬,單價跌到6毛錢的辣椒恢復到2元!」
——經濟新動能加快孕育,轉型升級抓住「新契機」。
智能診療輔助醫生分析患者肺部圖像,大數據技術輔助政府部門進行流動人員管理,在線教育打造互聯網課堂,智能製造幫助企業按時交付訂單……在傳統經濟受疫情影響的同時,經濟新動能也在迸發涌現。危中有機,危中尋機。應對疫情造成的沖擊,也為中國產業鏈、產業集群脫胎換骨邁向高質量發展提供契機。
有黨中央的堅強領導,有全國人民的萬眾一心,我們一定能把疫情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努力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圓滿收官。
Ⅷ 二次疫情沖擊澳大利亞經濟復甦,疫情之下經濟如何復甦
澳大利亞經濟學家李微11日說,目前,中國經濟正在發展,並將迅速反彈。在新的流行病之後,中國是經濟復甦的關鍵。她是悉尼大學商學院的講師,她曾在世界銀行從事水資源保護和可再生能源領域的研究,她還在中國環境保護部和中國人民大學工作。二次疫情沖擊澳大利亞經濟復甦,疫情之下經濟如何復甦?
在最近的一段時間內她說在全球金融危機期間,我們國家是澳大利亞經濟復甦的最大捷徑。現在,中國的消費者已成為澳大利亞消費產品最大市場,這些消費裡麵包括了食品,美容和保健產品以及醫療,旅遊和教育等服務。
中國的消費支出是中國GDP增長的最大推動力,中國依靠數字技術和分散的經濟政策來刺激消費,而不是直接通過存款或債務融資擔保來刺激像澳大利亞這樣的支付。在今年5月1日的假期中,中國的國內消費強勁反彈,這將給國家的小企業帶來直接利益,所以李薇認為這次疫情帶來的金融危機只有中國能夠幫助澳大利亞經濟恢復。
Ⅸ 世界疫情對中國經濟社會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什麼
疫情暴發導致中國經濟下行是大概率事件,但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
在疫情影響下,一季度中國經濟將遭受重創,經濟下行是大概率事件。
但是保持中國經濟穩步發展的基本要素沒有改變,經濟發展的韌性、彈力和空間依然存在,不會因為突發疫情而發生改變。全年經濟受到影響的程度,取決於疫情控制的時間點。
總的來說,疫情在越短時間內控制住,我們的主動性越大。爭取一季度止損,二、三、四季度回歸正常軌道的主動性就越大。
如果控制不住疫情,或者疫情出現拐點就放鬆警惕,或者忽略細節防控,一旦疫情出現反彈和反復,對今年經濟將造成更大的影響。
疫情對第三產業影響最大,但會出現行業和服務供給方式的替代
第三產業是受沖擊最嚴重的產業,其中涉及「吃、游、看、運、學」的行業受影響最大。
餐飲業近幾年來都是一個超過四萬億元人民幣的大市場。
平均一個季度就是一萬多億元人民幣,一季度起碼1/2時間不能外食和聚餐,餐飲業一季度起碼有5000億元左右的經濟損失。
旅遊、電影、酒店、影視等行業遭受重創,展覽、交通運輸、教育培訓等都將受到非常大的影響。
但是第三產業也會出現一些新的增長點,包括在線零售、在線醫療、在線游戲、物流快遞將呈爆發式增長。
第三產業雖然受影響最嚴重,但其中有些行業具有代替性,特別是服務方式、購買方式變化會使一些行業服務供給方式出現代替性。
這一次疫情改變了人們的購買和消費方式,可能出現一些新的行業,而有些行業則會逆勢而上,比如快遞行業出現爆發式增長。
快遞物流行業在春節期間短暫休假後,目前基本恢復正常運營,更大的消費需求在疫情結束後增長會更快。
因此,疫情即便是在中期得到抑制,第三產業下降幅度也不會太大,因為人們的消費需求總體上是平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