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廣東最窮五個縣
一 梅州市五華縣
五華縣地處粵東蓮花山區,該縣四周山嶺為障,境內地地形復雜,山地丘陵相間,河谷盆地交錯。其中山地佔49.1%,丘陵佔41.3%,河谷盆地僅佔9.6%,屬於典型的山區縣。 五華縣海拔上千米的山峰有20多座,最高峰七目嶂海拔1318米。地處深山交通不便,讓五華很多鄉鎮發展受限。五華縣擁有廣東省最多的省級貧困村,共計93個。基本上梅州近一半的貧困人口都是來自五華。
二 清遠市英德市
英德是清遠下面的一個縣級市,石灰岩溶洞眾多,盛產英石,當地主要產業是水泥和竹筍種植。香港TVB電視劇《我的如意郎君》大結局中,提到英德是一個窮鄉僻壤的地方。劇情大致如下:女主角董幗馨叫男主角高爾泰拿30條金條回大陸英德發展,高爾泰就嫌棄英德窮鄉僻壤。這件事讓很多英德人不爽。但是英德的確有78個省級貧困村,貧困村數量在全省排名第二。
三 湛江市雷州市
雷州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文化氣息濃厚,是廣東省唯一一座縣級「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南宋時期,幾十萬閩南人移民雷州半島,跟當地黎族通婚融合,形成了獨特的雷州文化。雷州通行黎話,學術名稱為漢語族閩南語雷瓊片雷州話。雷州地處半島沿海,兩面臨海,海灣港口眾多,地理位置優越,但是經濟發展相對滯後。雷州貧困人口還有很多,全市目前仍有73個省級貧困村。
四 河源市龍川縣
龍川也是一座山區縣,地處粵東北山區,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南北高、中間低,似馬鞍形。龍川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7座,其中最高峰是東南部跟五華交界的七目嶂,海拔1318米。龍川縣歷史悠久,公元前214年,秦朝在嶺南始置龍川縣,是中國保留最古縣名的縣份之一。龍川縣經濟基礎比較薄弱,2016年全縣GDP為133億元。龍川全縣有70個省級貧困村。
五 汕尾市陸豐市
天頂雷公,天下海陸豐。海陸豐地區民風比較彪悍,特別是陸豐三甲地區(甲子),曾經以毒品村聞名全國。陸豐地處汕尾東部沿海,跟潮汕地區交界,當地主要通行閩南語海陸豐話,三甲地區則通行閩南語潮州話。陸豐市2016年GDP約255億元,跟臨縣普寧市(635億元)差距比較大。陸豐是人口大縣,本地戶籍人口約168萬人,貧困問題也比較嚴重,全市有68個省級貧困村。
Ⅱ 求廣州省清遠市 英德 佛岡 陽山 連州 連南 連山 06 05年GDP數據
廣東21市2005年GDP快報
城市 GDP總量 總量排位 增速 (%) 增速排位
廣州 5115.7 1 13 14
深圳 4926.9 2 15 9
佛山 2379.8 3 19.2 4
東莞 2182.4 4 19.3 3
中山 817.6 5 15.2 7
茂名 807.3 6 15.1 8
惠州 803.9 7 15.8 6
江門 802.2 8 12.7 15
湛江 657.8 9 12.1 17
汕頭 650.8 10 11.3 19
珠海 634.6 11 13.1 13
肇慶 453.5 12 14.3 10
揭陽 420.4 13 11.2 20
韶關 350.7 14 12.3 16
清遠 315.7 15 23.3 1
梅州 314 16 7.8 21 陽江 295 17 14.3 10
潮州 289.1 18 12.0 18
汕尾 224 19 16.3 5
雲浮 215.3 20 13.6 12
河源 200.1 21 21.3 2
清遠市,位於廣東省中北部,是廣東省的山區城市,國土面積1915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61.56萬人。從2003年以來,清遠市經濟發展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成為廣東各地級市經濟發展的新星。
2004年到2006年的三年中,清遠市的GDP增長速度保持在20%以上,特別是在 2006年,清遠市在全省公布的八項主要經濟指標中取得 「速度六金一銀」:GDP、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規模以上工業利潤總額、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際利用外資金額等六項指標增幅全省第一,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增幅全省第二;八項經濟指標總量在全省五個山區市中的排位取得「總量五金二銀」:GDP、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實際利用外資金額、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外貿出口總額等指標第一;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等兩項指標第二。今年上半年,清遠市GDP增長26.3%,位列全省第一。借鑒清遠市的發展思路,有助湛江經濟的發展。
一、幾點啟示
(一)充分體現工業對經濟的拉動作用。2006年清遠市擁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476家,比2003年的286家增長了66.4%;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48.4億元,比2003年增長了4.8倍。與此同時,2006年湛江擁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637家,比2003年的525家增長21.3%;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82.21億元,比2003年增長75.3%。
(二)充分體現投資對經濟的拉動作用。2006年清遠市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為329億元,比2003年的101.55億元增長了2.2倍,2004年至2006年三年的投資總額708億元。與此同時,2006年湛江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為206.73億元,比2003年的114.13億元增長81.1%,2004年至2006年三年的投資總額517億元。
(三)充分體現縣、鎮經濟對全市經濟的拉動作用。清遠市的8個縣(市、區)GDP增長速度連續兩年超過全省增幅。2006年,英德、清城、清新、佛岡的GDP分別達到84.49億元、87.42億元、73.70億元和45.44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25.7%、50.9%、38.9%和38.3%。3個縣(區)進入了百億元工業大縣行列。清城區的規模工業總產值達到212億元,佛岡縣127億元,清新縣107億元。清遠的鎮域經濟迅速壯大,涌現出一批工業強鎮。2006年,有14個鎮街的工業總產值達10億元以上,其中有3個鎮達60億元以上,清城區龍塘鎮的工業總產值超過了100億元。
2006年湛江縣區中,GDP增長速度最高的是麻章區18.5%;全市87個鄉鎮中,僅有5個鄉鎮(街道)的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超過10億元,其中麻章鎮最高,為29.91億元。
(四)充分體現增長極對全市經濟的拉動作用。當前清遠經濟的增長動力主要來自南部區域(清城、清新、佛岡和英德),尤其是核心區域清城區,2006年該區GDP增長50.9%,真正起到領頭羊作用,帶動全市經濟起飛。
(五)充分體現實際利用外資對全市經濟的拉動作用。2004年到2006年的三年中,清遠實際利用外資5.85億美元;2005年增長1.1倍、2006年增長86.9%、今年前五月,實際利用外資1.80億美元,同比增長1.2倍。與此同時,湛江在這三年中,實際利用外資共1.66億美元
Ⅲ 廣東十個最窮地方
廣東最窮地方,有下面這些。
韶關市新豐縣、樂昌市、南雄市、乳源瑤族自治縣,河源市東源縣、紫金縣、龍川縣、和平縣、連平縣,清遠市連南瑤族自治縣、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陽山縣、連州市,梅州市五華縣、大埔縣、豐順縣,揭陽市惠來縣、揭西縣、普寧市,潮州市饒平縣,汕尾市陸河縣(等)共21個縣(市)為新一輪扶貧開發重點縣(市)
Ⅳ 廣東有多少個縣市呢、哪幾個縣市經濟條件好一些呢
21個地級市、54個市轄區;23個縣級市、41個縣、3個自治縣。 廣州市轄10個市轄區,代管2個縣級市。市人民政府駐越秀區。 越秀區海珠區荔灣區天河區白雲區(景泰街道) 黃埔區花都區(新華街道)番禺區(市橋街道)南沙區(黃閣鎮)蘿崗區(夏港街道) 從化市(街口街道)增城市(荔城街道) 深圳市轄6個市轄區。市人民政府駐福田區。 福田區羅湖區南山區寶安區(新安街道)龍崗區(龍崗街道) 鹽田區(鹽田街道) 珠海市轄3個市轄區。市人民政府駐香洲區。 香洲區斗門區(井岸鎮)金灣區(三灶鎮) 汕頭市轄6個市轄區、1個縣。市人民政府駐金平區。 金平區龍湖區濠江區澄海區(鳳翔街道)潮陽區(文光街道) 潮南區(峽山街道) 南澳縣(後宅鎮) 韶關市轄3個市轄區、4個縣、1個自治縣,代管2個縣級市。市人民政府駐湞江區。 湞江區武江區曲江區(馬壩鎮) 樂昌市(樂城街道)南雄市(雄州鎮) 仁化縣(仁化鎮)始興縣(太平鎮)翁源縣(龍仙鎮)新豐縣(豐城鎮)乳源瑤族自治縣(乳城鎮) 佛山市轄5個市轄區。市人民政府駐禪城區。 禪城區南海區(桂城街道)順德區(大良街道)三水區(西南街道)高明區(荷城街道) 江門市轄3個市轄區、4個縣。市人民政府駐江海區。 江海區蓬江區新會區(會城街道) 台山市(台城鎮)開平市(長沙街道)鶴山市(沙坪鎮)恩平市(恩城街道) 湛江市轄4個市轄區、2個縣,代管3個縣級市。市人民政府駐赤坎區。 赤坎區霞山區坡頭區麻章區 廉江市(羅州街道)雷州市(雷城街道)吳川市(梅菉街道) 遂溪縣(遂城鎮)徐聞縣(徐城鎮) 茂名市轄2個市轄區、1個縣,代管3個縣級市。市人民政府駐茂南區。 茂南區茂港區(南海街道) 高州市(中山街道)化州市(河西街道)信宜市(東鎮鎮) 電白縣(水東鎮) 肇慶市轄2個市轄區、4個縣,代管2個縣級市。市人民政府駐端州區。 端州區鼎湖區(坑口街道) 高要市(南岸街道)四會市(東城街道) 廣寧縣(南街鎮)德慶縣(德城街道)封開縣(江口鎮)懷集縣(懷城鎮) 惠州市轄2個市轄區、3個縣。市人民政府駐惠城區。 惠城區惠陽區(淡水街道) 惠東縣(平山鎮)博羅縣(羅陽鎮)龍門縣(龍城街道) 梅州市轄1個市轄區、6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市人民政府駐梅江。 梅江區 興寧市 梅縣(程江鎮)蕉嶺縣(蕉城鎮)大埔縣(湖寮鎮)豐順縣(湯坑鎮)五華縣(水寨鎮) 平遠縣(大柘鎮) 汕尾市轄1個市轄區、2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市人民政府駐城區。 城區 陸豐市(東城鎮) 海豐縣(海城鎮)陸河縣(河田鎮) 河源市轄1個市轄區、5個縣。市人民政府駐源城區。 源城區 和平縣(陽明鎮)龍川縣(老隆鎮)紫金縣(紫城鎮)連平縣(元善鎮)東源縣(仙塘鎮) 陽江市轄1個市轄區、2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市人民政府駐江城區。 江城區 陽春市(春城街道) 陽西縣(織篢鎮)陽東縣(東城鎮) 清遠市轄1個市轄區、3個縣、2個自治縣,代管1個縣級市。市人民政府駐清城區。 清城區(鳳城街道) 英德市(英城街道)連州市(連州鎮) 佛岡縣(石角鎮)陽山縣(陽城鎮)清新縣(太和鎮) 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吉田鎮)連南瑤族自治縣(三江鎮) 東莞市市人民政府駐莞城街道。 中山市市人民政府駐東區松苑路1號。 潮州市轄1個市轄區、2個縣。市人民政府駐湘橋區。 湘橋區 潮安縣(庵埠鎮)饒平縣(黃岡鎮) 揭陽市轄1個市轄區、3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市人民政府駐榕城區。 榕城區 普寧市(流沙北街道) 揭東縣(曲溪鎮)揭西縣(河婆鎮)惠來縣(惠城鎮) 雲浮市轄1個市轄區、3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市人民政府駐雲城區。 雲城區 羅定市 雲安縣(六都鎮)新興縣(新城鎮)鬱南縣(都城鎮)
Ⅳ 德陽廣漢 和興鎮 金魚鎮 連山鎮 松林鎮 西高鎮 興隆鎮 ,那個經濟好點,環境好點
連山可能要比其他幾個鄉鎮要好些!
Ⅵ 廣東的哪些縣城相對偏遠一些 經濟落後一些
廣東扶貧開發重點縣/市(21個)
韶關市:乳源瑤族自治縣、新豐縣、樂昌市、南雄市
梅州市:大埔縣、豐順縣、五華縣
汕尾市:陸河縣
河源市:紫金縣、龍川縣、連平縣、和平縣、東源縣、連州市
清遠市:陽山縣、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連南瑤族自治縣
揭陽市:揭西縣、惠來縣、普寧市
潮州市:饒平縣
廣東省貧困縣名單(28個)
一、全國性扶貧縣(3個)
清遠(1):陽山
韶關(1): 乳源
汕尾(1): 陸河
二、省級重點扶貧的特困縣(13個)
清遠(3):清新、連南、連山
梅州(3):五華、豐順、大埔
河源(5):紫金、和平、連平、龍川、東源
揭陽(1):揭西
韶關(1):新豐
三、廣東省山區貧困縣(12個)
韶關(3):翁源、始興、南雄
清遠(1):佛岡
梅州(2):蕉嶺、平遠
肇慶(3):懷集、廣寧、封開
雲浮(1):鬱南
惠州(1):龍門
潮州(1):饒平
Ⅶ 連州的經濟
2014年連州市地區生產總值116.55億元,增速10%;全社會固定資金投資總額29.29億元,同比增長18.5%。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6.55億元,同比增長12.03%。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100元,增長10%。 自西漢初年置桂陽縣至2003年,連州經濟伴隨著時代的變遷而發展。
東漢末年,桂陽縣的南遷者袁氏三兄弟,開鑿連州古代第一個大型農田水利設施「龍腹陂」,灌溉農田5000多畝。秦漢400多年間,陸續南遷的中原人民,帶來了鐵器工具、農業生產技術,對連州的早期開發起到重大作用。唐宋時期,農業生產排灌始創筒車,利用植物纖維做衣料,礦業開采和冶煉初具規模,商業初顯繁榮。連州的鹽運至遲從明代開始,已擔負粵鹽中轉供應連陽三屬(連縣、陽山和連山)以及湖南周邊地區。唐僖宗(873—888年)時,連州工商者四五千人。清光緒年間,除傳統農業外,有造紙、土木、紡織、縫紉、杵舂、陶冶、木板印刷等手工業,初具規模。中華民國期間,半機械工業有碾米、火柴、電力和印刷業,礦產開發主要有煤炭,以及鐵、鋁、銅、錫的加工業;手工業為主的工業有土製紙、造船、織席、皮革、磚瓦、陶器等。商業經濟有糧食貿易、百貨布匹、鹽業、油業、雜貨行業、煙絲和卷煙業、飲食業、中西葯業等。抗日戰爭的8年間,廣東省政府曾先後5次撤至連縣(含今連南瑤族自治縣的三江鎮),時間跨度6年,連縣曾一度成為廣東抗日大後方,廣東省的政治、經濟、文化重鎮,全縣陡增10萬餘人,市場繁榮,空前未有。新中國成立前,連縣經濟以農業為主,生產力落後,人民生活水平低下。
新中國成立後,連州進行了大規模的經濟建設,至2003年,經歷了三次發展換位:1949—1979年,以農業為主,工業較為薄弱,第三產業不發達。1980—1998年,實現國民經濟工大於農、農村經濟第二、三產業大於第一產業,農業多種經營大於糧食生產的轉變;大力推行「雙引進」(引進企業、引進技術),發展規模工業,推動傳統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工作重點由「農業立縣」到「工業立市、農業穩市、商貿活市、旅遊旺市、科教興市、依法治市」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戰略調整,經歷大改革、大投入、大發展、大轉變的跳躍式前進歷程。1999—2003年,全面推行以產權制度為核心的經濟體制改革,發展工業園區,開展招商引資,提高城市化、工業化、信息化和農業產業化水平。2003年,全市生產總值和工農業總產值完成253373萬元和171797萬元,分別比1949年增長176.60倍和92.06倍;農民年人均收入和城鎮職工年均工資2517.94元和13472元,分別比1979年增長了24.02倍和18.93倍;三次產業比重為34.70∶28.70∶36.60。但是,由於經濟發展水平不高,人民群眾生活還不算富裕,各項經濟事業還有待發展。 漢代,連州已有冶煉和制陶業。晉代,使用鐵器農具,制酒業興起。南北朝時,建造慧光塔、光孝寺,築連州內城。唐代,連州人用植物纖維做料織細布,朝廷派官采連州白銅鑄大錢,一以當十。宋代,有錫礦開采業。明代,開始開採煤炭。清代至民國時期,星子地區為粵北最早出現織布手工業的地方,全縣手工業有土木、紡織、縫紉、杵舂、陶冶、土製紙、造船、織布、皮革、磚瓦、陶器等;半機械性質工業有碾米、火柴、電燈、印製業等,還有人工開採煤炭,鐵、銀、銅、錫加工等項目。
新中國成立後,連州工業發展速度加快。50年代,完成對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全縣工業企業從事皮革、紡織、土紙等手工業作坊215間,碾米、紡織、鐵器、竹器、機縫等家庭手工業4331家,先後發展了輕工、機電、燃化、建材、礦產、冶金等工業,改造、擴建了一批工礦企業。1958年開始的「大躍進」和1959、1960、1961年三年經濟困難時期,到1976年結束的「文化大革命」,連縣工業在十分困難的條件下曲折發展。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貫徹國民經濟「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和實行「對內搞活,對外開放」的政策,工業生產得到快速發展。1985年,全縣工業總產值9900萬元,比新中國成立初期的140萬元增長了69.70倍。90年代,初步建立了鞋業服裝、食品飲料、石材建材、能源、林產加工、冶金礦產、造紙葯品、機電化工八大系列的工業體系。2000年起,全市基本形成各種經濟成分、多種形式並舉的工業企業結構,工業產值逐年提高。2003年,全市工業總產值15.76億元,分別比新中國成立之初和1985年增長1125倍和14.90倍。 連州市林業資源豐富,是廣東省的重點林區之一。群眾歷來有植樹造林、種植竹、果、茶的習慣。境內地形有中山地、低山地、丘陵、谷地、平原之分,地質基底為華夏古陸,山地母岩主要由花崗岩、石灰岩、砂頁岩構成。山地、丘陵在長期內外營力作用下,形成風蝕、谷地、岩溶等地貌類型。中、低山地出現的山嶂谷、峽谷較普遍。氣候冬寒夏熱,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全市水陸交通較發達,利於發展林業生產。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1985年冬省委、省政府作出「十年綠化廣東」的決定後,縣委、縣政府相應作出「七年綠化連縣」的決策,經全縣各級政府和人民群眾的共同努力,1991年全縣基本消滅了宜林荒山,1993年實現綠化達標。1997年,連州市被評為「全國造林綠化百佳縣(市)」,清水鎮清水村委會被評為「全國造林綠化千佳村」。至2003年,全市有林業用地292.87萬畝,其中有林地201萬畝,活立木蓄積量1096.80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67.50%。
Ⅷ 連南和連山哪個發達
從2020年的生產總值來看,連南發達一些。
2020年,連南縣生產總值為57.0億元,同比增長4.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為11.65億元,同比增長4.1%;第二產業增加值為14.17億元,同比增長10.9%;第三產業增加值為31.19億元,同比增長1.6%。三次產業結構為20.4:24.9:54.7。
2020年連山全縣實現生產總值38.13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3.5%。
連南的氣候
連南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9.5℃,氣候溫和怡人,總降水量1660.5毫米,雨量充沛且雨熱同季。夏季盛行偏南風,冬季盛行東北風,因位於南嶺山脈南麓,山區立體氣候明顯,高山與平地之間溫差達4~5℃。連南縣的氣候四季分明,夏長冬短,春秋過渡快,春季陰冷濕潤,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涼爽風清,冬季寒冷乾燥。
連南的年平均降雨量為1705.1毫米。降雨大部分在3至8月,尤其4、5、6月的降雨量約佔全年一半。日降雨量最大達185毫米。全年平均絕對濕度19.2毫米,相對濕度為79%,歷年平均蒸發量為1299.5毫米。歷年平均日照射時數1549.6小時。
連南氣候有兩個特點:一是主體氣候明顯,高山與平原氣溫相差2~8℃;二是四季氣候變化是夏長冬短,春秋過度快,即春季約69天,夏季約178天,秋季約66天,冬季約52天。春季陰冷多小雨,夏季炎熱多大雨,秋季涼爽少雨,冬季寒冷乾燥。
Ⅸ 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的經濟
2014年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地區生產總值28.34億元,增長6.5%,完成年度計劃任務的98.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6.56億元,增長5.6%;第二產業增加值9.68億元,增長0.8%;第三產業增加值12.10億元,增長13.2%。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90億元,下降9.2%。農業總產值9.94億元,增長5.3%。固定資產投資總額11.04億元(不含「二廣」項目投資),增長25.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84億元,增長10.6%。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32億元,增長8.06%。農民年人均純收入8948元,增長16.5%。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17868元,增長9.6%。其他各項經濟社會發展指標均保持一定的增長,縣域經濟實力繼續進一步增強。
2005年,連山共引進外來投資項目33個,總投資達1.59億元,有5個項目達到了1000萬元以上。;第二產業增加值1.7億元,增長18.1%,第三產業增加值2.4億元,增長18.5%;產業結構由2000年的49.2:21.5:29.3轉為38.7:25.5:35.8,二三產業已佔到六成多。這些數字在這個貧困縣的歷史上還是第一次出現。總投資2500萬元的有機稻基地種植面積擴大到了5000畝;總投資1000萬元以上,標准為三星級以上的綜合性旅遊賓館正在抓緊前期工作;總投資1000萬元的房地產開發項目也已動工;引進外來投資種植速生豐產林面積達1.8萬畝。這些項目的引進,形成了連山歷史少有的投資熱潮。它們將進一步拉動連山經濟的快速增長。據了解,連山預計全年實現工業總值2.48億元,比上年增長17%,其中規模以下工業增長22.5%,創連山歷史新高。
2005年,連山固定資產投資預計完成5.2億元,比上年增長14%,其中基本建設投資2.14億元,增長64.7%。「十五」期間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17.34億元,比「九五」期間增加10.79億元,增長1.65倍,交通、能源、水利、通信、城鄉基礎設施明顯改善。263省道、323國道首期以及4條縣通鎮公路已先後改造完畢,交通條件得到明顯改善,全縣公路通車日程已達到650多公里。連山還大力開展電源電網建設,全縣已建成投產電站達224座,裝機近12萬千瓦;投入1.5億元,興建了兩宗110千伏和3宗35千伏輸變電工程,電力輸送難問題得到初步緩解。
2011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20.66億元,增長12.2%;地方一般預算收入1.04億元,增長5.8%;固定資產投資完成7.13億元,增長1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88億元,增長16.8%;農民年人均純收入5540元,增長15.4%,城鎮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3389元,增長9.4%。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呈現效益提升、後勁增強、民生改善、社會和諧的良好態勢。全面完成二廣高速連山段征地拆遷任務,項目業主全線進駐現場,已進入實質性建設階段。完成禾洞至禾洞農林場等縣道改造工程。推進農村客運服務均等化建設,全縣建成候車亭42個,有條件通客運班車的行政村全部通客車和建設候車亭。投入1000多萬元,新建農村公路25條42.7公里,全縣300人以上的自然村實現村道(公路)硬底化,群眾出行條件日益改善。電網結構不斷優化,投入7958萬元,建成保城220千伏、小三江110千伏等配套線路工程,新建配網工程項目36個,城鄉供電質量得到提高,基本解決多年來電力上網「卡脖子」問題。城鄉水利設施建設持續加強,天鵝水庫除險加固、縣城防洪工程全面完成,水利防災減災能力提高。德建水庫前期工作扎實推進,正在爭取省的立項建設,移民搬遷工作已啟動,預計9月份動工建設。改造和新建一批供水管網,縣城供水保障能力明顯提高。編制了農村自來水村村通建設規劃,推動「十二五」城鄉供水管網聯網建設。信息、通信等基礎保障能力有所提升,服務設施不斷完善,較好地滿足了社會領域的應用需求。
2011年加強縣內引進項目和投產企業的跟蹤服務,幫助企業解決建設、生產過程中的各種困難和問題,促進了項目加快建設和企業正常生產。大龍山礦業正在加快建設,小三江硅粉廠和鴻星金屬加工廠二期工程已建成投產。工業發展水平提升,總量不斷擴張,全縣完成工業總產值17.5億元,增長38.1%,規模以上工業產值12.4億元,增長51.1%,工業增加值6.06億元,增長17.9%。著力抓好清遠民族工業園連州A區的招商工作,加快引進項目建設。名牌運動服裝項目建成投產,精細化工和大理石加工項目正在建設,農特產品深加工項目正在進行前期籌建。縣內招商工作取得新突破,全年引進項目4宗,合同投資30.82億元,完成投資6000萬元,30萬千瓦華潤風能項目正在開展前期工作。這些項目建成投產後,將為工業發展注入新的動力,有力地推動全縣工業總量進一步擴大,培植新的財稅來源,為實現經濟發展提供堅強的支撐和保證。
Ⅹ 如何發展清遠經濟(包括清新、英德、連州、陽山、連南、佛崗、連山)
一、清遠市民營經濟發展現狀民營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體現在促進經濟增長,擴大社會就業,增加財政收入,加速經濟體制改革等方面。近年來,清遠市委、市政府不斷加大對民營經濟的扶持力度,堅決貫徹《中共廣東省委、省政府關於加快民營經濟發展的決定》及12個配套政策文件,制定實施了《關於進一步鼓勵扶持民營經濟發展的若干規定》等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有力地促進了全市民營經濟的發展,使民營經濟成為經濟增長的新亮點。
截至2004年底,清遠市有民營企業3048戶,注冊資金達66.86億元人民幣;有個體工商戶70383戶,注冊資金達19.6億元人民幣,就業人員11萬人;規模以上民營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57.8億元,完成增加值18.25億元,佔全市規模以上的工業企業增加值的36.4%;民營企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0.2億元,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41.8億元的35.4%,在各類經濟類型固定資產投資中名列前茅。
總體看,全市民營經濟發展總體情況良好;但與珠三角發達地區相比,在企業注冊資金、企業戶數、從業人員、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等指標上還有較大的距離,全市民營經濟在發展過程中還存在一些比較突出的問題,必須採取切實有效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二、民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一)產業結構層次不高,高新科技型企業偏少。根據配第·克拉克定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均國民收入的提高,勞動力逐漸向第二產業轉移,隨著人均收入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勞動力會逐漸轉向第三產業。綜觀清遠市個體私營經濟三次產業的現狀,全市個體私營第一產業比重低;第二產業加工製造業比重不大,高附加值產品比重較小;第三產業盡管佔了全市個體私營經濟總量的絕對比重,但大多分布在層面較低且比較初級的傳統服務行業,這些行業多數是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程度、技術能力較低,產業結構層次明顯偏低;同時,高新科技型企業偏少,到目前為止,全市民營企業中科技型企業僅有17戶,只佔總量的0.71%。
(二)受內外部因素制約,發展基礎較為薄弱。從企業外部分析,一是民營企業在實際運作中尚不能與國有企業在同一起跑線上競爭,且准入的領域仍受到一定約束;二是由於市場秩序不規范,抑制了民營企業創新的動力。從企業內部分析,一是民營企業的行為缺乏明確科學的合作規范,企業的穩定性不足;二是民企的技術創新能力參差不齊,難以滿足消費者的多樣化、個性化的需求;三是民營企業家單憑個人的經驗和能力難以應對多變的市場;四是相當多的民企在市場和產品的定位上缺乏科學的指導,缺乏對市場的詳盡調查和准確分析。
(三)民營企業做大做強遭遇多重瓶頸。第一、管理瓶頸。受民營企業經營者自身素質的限制,「家長式」、「經驗式」的管理造成企業的生產經營無序運作,影響發展。
第二、技術和人才瓶頸。清遠市民營企業從業人員中大專以上文化程度和具有初級職稱以上的技術人才比重偏低,而且多數企業未對職工進行專業培訓,職工整體素質不高;同時,還普遍存在忽視技術創新和掠奪式使用人才的現象。
第三、融資瓶頸。眾多規模較小的民營企業獲得銀行貸款支持比較困難,有利於中小型科技企業發展的產業投資基金、風險投資基金制度等尚未建立。
三、加快清遠市民營經濟發展的建議當前,中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為民營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宏觀環境;國有經濟有進有退的調整,為民營經濟發展讓出了空間;更為重要的是,黨的十六大對民營經濟進一步發展遇到的認識上的、體制上的、政策上的問題都給出了明確的回答,為民營經濟發展創造了穩定的政策體制環境。為此,必須搶抓機遇,以優化發展環境、放寬進入領域為突破口,把所有制結構調整與體制轉換結合起來,完善鼓勵和扶持政策,加快機制創新、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進一步擴大規模,提高層次和水平,不斷增強市場競爭能力,大力促進民營經濟的發展,形成一批市場競爭能力強、輻射帶動作用大的民營企業集團,使民營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貢獻進一步提高。按照上述思路,建議抓好以下六個重點:
一是大力培植民營骨幹企業。堅持增量優化與存量調整相結合、資本運作與科學管理相結合,集中力量扶持一批民營企業壯大規模、提高素質,引導有較強實力的林中寶、遠光電纜、英金水泥等企業,以資本為紐帶,通過聯合、兼並、收購、合資、合作等方式實施低成本擴張,增強輻射帶動能力。
二是積極發展特色民營經濟。大力支持具有清遠特色和風格、產品比較優勢大的清新天農、紅不讓,陽山縣的粵北行,連州市的豪爽和東陂林泉食品有限公司等民營企業加快發展,培植一批具有競爭力的名、優、特、新產品,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民營企業群體。
三是支持民營企業參與國有企業改組改制。把加快民營經濟發展與國有企業改組改制緊密結合起來,鼓勵民營企業通過收購、兼並、控股、參股、轉讓經營權等多種形式,參與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的改制、改組和改造,參與國有企業組織結構調整。
四是推動民營企業加快體制創新、管理創新和技術創新。積極推動民營企業進行股份制改造,逐步建立起較為完善的法人治理結構,實現從傳統的家族式經營向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轉變;運用現代管理模式和科學經營手段,盡快實現從粗放、分散的低水平重復生產向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生產轉變;促進民營企業與科研機構、大專院校、大型企業搞好產學研結合,增加技術投入,加快科技進步,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
五是支持民營經濟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充分發揮民營企業機制靈活的優勢,以出口創匯、招商引資為突破口,積極參與國際市場競爭;推動具有比較優勢的民營企業走出國門,與國外大公司、大集團開展合資合作,進行跨國經營。
六是加快載體建設,推動民營經濟實現集聚化發展。依託作為民營經濟發展平台和載體的工業園區,用好廣東省扶持東西兩翼和粵北山區發展民營科技工業園的政策,著力提高民營科技園區的建設水平,把發展民營經濟、辦好工業園和招商引資結合起來。
同時,從政府的角度出發,建議把重點放在改善發展環境上,努力構建「五個體系」:
一是建立健全公平競爭的政策保障體系。落實民營經濟的公平待遇,進一步清理、修訂或廢除體現所有制差別或不適應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規定,放開市場准入,放寬經營資格限制,在投融資、貸款、土地使用、人才引進及使用、市場開發、稅費管理以及其他資源配置等方面,建立健全公平統一的政策機制。
二是建立健全優質高效的政務服務體系。切實轉變機關作風,推進依法行政,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加強機關效能建設,把主要精力切實轉到制定規劃、政策引導、維護市場秩序、提供公共服務上來,用市場經濟的辦法抓民營經濟,切實幫助民營企業解決發展中的困難和問題,真正做到對民營經濟少干預、多服務,少限制、多支持。
三是完善規范有序的市場體系。堅決打擊偷稅漏稅、制假售假等破壞市場經濟秩序行為,進一步規范稅費徵收行為,堅決杜絕各種形式的亂集資、亂攤派、亂罰款現象;建立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大力培育投資咨詢、設計、招標代理、工程監理等中介機構和中介服務市場;加強對民營企業安全生產、環境保護、勞動保護、社會保障等方面的監督和管理。
四是建立健全推進企業內源經濟優化升級的人才體系。在完善民營企業引進吸收人才的機制、培育職業經理人市場、提高企業家素質上下功夫,全面提升企業人才素質,增強企業自身內在的發展後勁和競爭力。
五是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抓緊建立和完善以市為中心、縣區為網路、鎮為網點,各自配套完整、獨立運行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提高民營企業的信用形象和地位,促進個體戶、民營企業信用信息的社會共享;進一步加強銀企關系的協調,建立起協調服務機制;盡快建立中小企業發展專項基金,創造條件引導民營企業建立產業投資基金和風險投資基金;鼓勵和積極支持具備條件的民營企業特別是高科技企業進入資本市場,通過發行企業債券、股票上市等方式直接融資。
如今到清遠經濟開發區走一趟,所到之處都呈現出令人振奮的景象。僅從銀盞到開發區之間的幾公里路段,沿途的毅力工業城、雄興工業城、生物醫葯工業成等,到處都是機聲隆隆,熱火朝天的施工場面。位於源潭鎮的陶瓷工業城,更是以其日新月異的施工進度,令每一個身臨其境的人感受到清遠工業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聲勢拉開發展序幕。
據了解,在今年5月9日即將舉行的我市有史以來最盛大的招商引資推介活動上,將有一大批重點項目屆時簽約、奠基和動工投產。其中29個項目就落在清遠經濟開發區,投資總額達25億元,涉及工業製造、生物醫葯、旅遊等等。經濟開發區的引資范圍之廣、規模之大、數量之多、建設盛況之壯觀是清遠經濟開發區成立以來的第一次。
眾所周知,曾經名噪一時的清遠經濟開發區,在過去幾乎長達近八年的時間里,曾經變得舉步維艱,因此而被許多人斷定「沒戲」。但出人意料的是最近兩年,也僅僅是不到兩年功夫,清遠經濟開發區又「冒尖」了起來,而且以其迅猛的發展勢頭,把招商引資的「重頭戲」搞得熱熱鬧鬧,蓬蓬勃勃。
該開發區黨委書記黃釒監強告訴記者,清遠經濟開發區之所以能有今天的發展勢頭,能引來這么多的投資項目,是因為市委書記陳用志、市長劉志庚都來自發達地區。他們有膽有識,提出了「五個創新優勢,拉開五個序幕和『三化一園』」的發展戰略。特別是工業立市戰略。市委、市政府將招商引資的門檻一降再降,環境一優再優。這對經濟開發區具有歷史性的里程碑意義,使開發區呈現出五個非常突出的特點。
一是市領導親力親為做外商的工作,洽談項目,親自作陪,親自招商。陳用志、劉志庚、歐廣經常深入到開發區的各個項目工地,了解情況、現場辦公,對投資項目都了如指掌。
二是降低門檻是一個非常大的特點。電費由0.6元到0.5元多,再降到現在的0.47元,水費降到每噸1元,並實行原則上只收稅不收費。
三是從過去的築巢引鳳轉為引鳳築巢。因為我們是欠發達地區,過去招商引資之所以難度大,主要是開發成本高。如土地開發成本過去是每平方米280元,現在不僅很多土地費用免了,市裡的許多規費也免了,因此,土地開發成本大大降低。
四是發揮市、縣(區)、鎮三級政府的作用。這一舉措對經濟開發區加大招商引資起了很大作用。如城區政府、龍塘鎮政府、源潭鎮政府,尤其是龍塘鎮政府高度重視。在征地工作中,市、區、鎮三級政府密切配合,協調進行解決,效率大大提高。目前,經濟開發區已由原來的9.6平方公里擴大到現在的110平方公里。
五是短短的一年多時間里發展這樣快,工業園區的帶動作用非常重要。過去是征一片土地進行三通一平後等候招商,現在只是利用公路沿線和公路邊的山坡地。這樣因地制宜,開發成本減少,而且項目來得快。一些大項目如毅力工業城就征地4000畝,雄興工業城征地2000畝。外商現在也是搶抓5年政策的機遇、加快投資進度和發展速度。
黃釒監強介紹,經濟開發區目前包括老區和新區。老區在近一年多來上了17個項目,原來閑置的廠房基本上用完,而且還新上了一些項目,都是500萬元到1億元的工業產值。2001年老區的工業總產值是16億元,2002年的工業總產值上升到20億元,增加了28%。今年頭兩個月工業產值也比去年同期增加117%,出口產值則增加了300%。新區目前引進了43個項目、投資額193億元,如果建成投資後,工業總產值將達263億元到300億元,比全市現在的工業總產值增加兩倍以上。
采訪中,我們還了解到,經濟開發區內有11個工業園區,建設比較快的生物醫葯城、陶瓷工業城、毅力工業城、民營科技園、雄興工業城等。陶瓷工業城的4個項目,「聖利達」陶瓷月底就可試產。「新中源」是一邊建廠房一邊安裝,建成後有50條生產線。還有一個高密度纖維板項目,投資5億多元,現在也已開工。毅力工業城的7幢3萬平方米的廠房全面開工建設。清遠經濟開發區正涌現出激動人心的百舸爭流,千帆競發的火熱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