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是從哪一年開始的
法律分析:1978年開始著手改革。計劃經濟體制內部引入市場機制改革(1978—1984 年)。這一時期在理論上提出「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第一次使市場調節在經濟體制中取得了一席之地。
1982 年黨的十二大提出了「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原則,不僅肯定了市場調節作為計劃調節的補充是必需的和有益的,而且把計劃調節區分為指令性計劃和指導性計劃,指出對許多產品和企業適宜實行指導性計劃。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六條 按勞分配的原則。
國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
第七條 國有經濟,即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經濟,是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力量。國家保障國有經濟的鞏固和發展
第十一條 在法律規定范圍內的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等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國家保護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等非公有制經濟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國家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並對非公有制經濟依法實行監督和管理。
② 市場經濟體制建立時間
中國市場經濟體制在1992年中國共產黨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始確立的。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徵主要有:
1、市場經濟是自主經濟。市場主體不管是人還是企業,必須具有獨立的產權,有獨立的經濟利益,是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商品生產者或經營者。
2、市場經濟是平等經濟。由於價值規律的作用,商品交換只能在等價的基礎上進行。
3、市場經濟是競爭經濟。由於商品的價值取決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商品生產者都力圖使單位產品的個別勞動時間低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因而必然存在競爭。
4、市場經濟是效益經濟。市場經濟是以盈利為目的的經濟。
5、市場經濟是服務經濟。商品只有滿足他人和社會的需要才能實現其使用價值,商品生產者只有為他人和社會更好地服務才能獲得更大的盈利。
6、市場經濟是網路經濟。為使生產要素有來路,產品有銷路,必須發展橫向聯系;為求得自上而下的指導、協調、規劃和監督,必須發展縱向經濟。
7、市場經濟是開放經濟。市場經濟是沒有邊界的,它反對任何形式的邊界封鎖、部門分割和非關稅貿易壁壘。市場要對國內開放,也對國外開放。
8、市場經濟是動態經濟。競爭機制支配企業行為使市場處於非平衡狀態,生產要素在競爭中流動又可產生平衡的傾向。
③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何時建立的
1992年,經過鄧小平「南巡講話」後,很多改革的成果得到認可,十四大明確提出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但是具體措施並不明確,建立的方向也是不很明確,總體來說,需要探索著前進。
但是這次提出標志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正式提出和形成。從這里開始,我國的市場經濟體制開始正式建設和完善。
(3)經濟體制什麼時候出現擴展閱讀:
在分配製度上,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其他分配方式為補充,效率優先,兼顧公平。運用包括市場在內的各種調節手段,既鼓勵先進,促進效率,合理拉開收入差距,又防止兩極分化,逐步實現共同富裕。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佔主體地位的公有制經濟決定了勞動者的個人收入分配必須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同時,多種所有制經濟和多種經營方式的存在,又在客觀上產生了多種分配方式。在市場經濟的活動中,勞動者的個人收入都會受到市場的調節。
這樣的分配製度所貫徹的基本原則是:把提高效率放在優先地位,但要兼顧社會公平;既要合理拉開收入差距,又要防止產生兩極分化;既要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又要逐步實現共同富裕。
④ 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步建立是在什麼時候
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步建立是在1992年。
1992年鄧小平同志發表南方談話明確指出,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
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這表明,我們黨在解決公有制與市場經濟能否結合、怎樣結合問題上邁出了決定性步伐,逐漸搞清楚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理論邏輯。
(4)經濟體制什麼時候出現擴展閱讀:
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也進入了新時代。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重點是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實現產權有效激勵、要素自由流動、價格反應靈活、競爭公平有序、企業優勝劣汰。要堅持「兩個毫不動搖」,著力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
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優化、結構調整、戰略性重組,促進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推動國有資本做強做優做大,有效防止國有資產流失。
市場化改革絕不是要把國有資本私有化,也不是要削弱國有經濟,而是通過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和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調整優化國有經濟布局結構,充分釋放國有經濟的潛力和活力,藉助市場機制實現國有資產增值,從而不斷發展壯大國有經濟,鞏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
營造公平競爭環境。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
鼓勵和保護企業家精神,降低制度性成本,激發企業創造力。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打破行政性壟斷,加快要素價格市場化改革;放寬服務業准入限制,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和市場監管體制,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
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發揮國家發展規劃的戰略導向作用,健全財政、貨幣、產業、區域等經濟政策協調機制。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以國家發展規劃為戰略指導,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優化宏觀調控的目標和手段,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營造良好宏觀環境。
同時,完善促進消費的體制機制,促進消費業態創新發展,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發揮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性作用,以市場需求引導投資向能創造最優產出的領域流動。
深化財稅和金融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現代財政制度,統籌調配財政資金,科學配置各級政府財力,建立權責清晰、財力協調、區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財政關系。通過全面實施績效管理,建立全面規范透明、標准科學、約束有力的預算制度。
不斷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健全金融監管體系,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深化利率和匯率市場化改革。
⑤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什麼時候建立的
1978開始了改革開放,指出了經濟建設取代階級斗爭為中心
1984年中共12屆三中全會討論通過《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議》,指出改革的基本任務是建議具有中國特色的,充滿生機活力的現代社會主義經濟體制。
1992年,面對東歐巨變,蘇聯解體,中國的社會主義改革到了一個由初期到中期的關鍵時刻。當年,鄧小平到南方各省視察,發表了著名的南巡談話,指出改革的「三個有利於」標准,社會主義的本質,發展的意義,市場與計劃的辨證關系(不是判斷社會性質的標准),這有利於解放全國人民的思想,為下一步的改革奠定基礎。
1992年,中共14大召開,明確指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1993年中共13屆三中全會召開,規定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的目標——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1997年中共15大召開,指出我過基本經濟制度是以公有制為主,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這以後又開了大大小小的會議,不斷完善市場經濟體制......
⑥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時間是什麼時候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時間是1992年。
1992年,經過「南巡講話」後,很多改革的成果得到認可,十四大明確提出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但是具體措施並不明確,建立的方向也是不很明確,總體來說,需要探索著前進。但是這次提出標志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正式提出和形成。
從這里開始,我國的市場經濟體制開始正式建設和完善。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表現:
1、在所有制結構上,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一切符合「三個有利於」標準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應該用來為社會主義服務。
2、在分配製度上,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
3、在宏觀調控上,以實現最廣大勞動人民利益為出發點和歸宿,把人民的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結合起來,使市場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更好地發揮計劃和市場兩種手段的長處。
⑦ 中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形成是在哪一年
中國市場經濟體制是在1992年形成。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實行改革開放,於1984年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提出發展有計劃的商品經濟,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國有大中型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改革取得重要進展,大多數國家重點企業進行了公司制改革,企業扭虧增盈成效顯著,國有大中型企業改革和三年脫困目標基本實現。在公有制經濟進一步發展的同時,私營、個體經濟有了較快發展。市場體系建設繼續推進,資本、技術和勞動力等要素市場迅速發展,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明顯增強。財稅體制繼續完善,金融改革步伐加快。城鎮住房制度、社會保障制度和政府機構改革取得重大進展。國家宏觀調控體系進一步健全。
中國的市場經濟是同社會主義制度結合在一起的,因此,它必然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徵:
1、在所有制結構上,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公有制經濟不僅包括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還包括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國有成份和集體成份,而且公有制形式可以多樣化,一切反映社會化大生產規律的經營方式都可以大膽利用。
2、在分配製度上,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制度,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有利於優化資源配置,促進經濟發展,保持社會穩定。在社會主義條件下,通過運用包括市場在內的各種調節手段,既可以鼓勵先進,合理拉開收入差距,兼顧公平與效率,又可以對過高的收入進行調節,防止兩極分化,逐步實現共同富裕。
3、在宏觀調控上,把人民的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結合起來,更好地發揮計劃和市場兩種手段的長處。
⑧ 市場經濟體制確立是哪一年
中國市場經濟體制在1992年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始確立的。
市場經濟是開放經濟。市場經濟是沒有邊界的,它反對任何形式的邊界封鎖、部門分割和非關稅貿易壁壘。市場要對國內開放,也對國外開放。
市場經濟體制的優勢:
發展市場經濟,就是為了充分發揮市場經濟具有的信息靈敏、效率較高、激勵有效、調節靈活等優點,增強經濟發展的活力,提高經濟發展的效率,更好地滿足人民的需要。新中國成立70年,我們就讓近14億人口擺脫了貧困,這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幾百年都做不到的事情。
⑨ 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的時間是
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的時間是2002年10月。
1992年春,在改革開放的又一個關鍵時刻,鄧小平視察南方並發表重要談話,使中國沖出了「姓社姓資」觀念的束縛,迎來了新一輪改革開放熱潮。
2002年10月十六大宣告,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2003年召開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標志著中國經濟體改革進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新時期。
如何才能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答案就是全面深化改革。而目前的改革是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的改革。
(9)經濟體制什麼時候出現擴展閱讀:
市場經濟作為經濟機制,它的基本特點或內在要求,就在於通過運行的自主性、平等性、競爭性和有效性來配工資源。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必然受到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制約和影響,從而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呈現獨特的基本特徵。
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中,市場與計劃各有其客觀上的地位和作用范圍;前者是基礎性的,後者是全局性和方向性的。這兩者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必定發生的合理關系。
⑩ 中國什麼時候確立了經濟制度
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建立是在1956年,我國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後,確立起來的。
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是指社會主義經濟關系的總和,它以公有制為基礎,勞動者成為生產要素的主人,實行按勞分配,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六條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是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 社會主義公有制是以按勞分配,多種分配製度並存的原則。 國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