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日本有哪幾大產業支撐日本經濟
汽車產業、數字媒體產業、動漫產業、航運業、家用電器產業等。
1、汽車產業
日本汽車製造業始於吉田真太郎,1904 年他成立日本第一家汽車廠東京汽車製造廠(現五十鈴汽車公司),3 年後製造出第一台日本國產汽油轎車「太古里1 號」。
隨後日本國內出現了眾多汽車製造廠,情形不亞於80年代的中國。出於軍事的需要,政府頒布了《軍用汽車補助法》,對汽車廠商進行扶持,這成為早年日本汽車業發展的原動力。至今,日本汽車工業已經走過一百多個年頭。
2、數字媒體產業
數字媒體技術是一種開放式的平台,主要包含場景設計、角色形象設計、游戲程序設計、多媒體後期處理、人機交互技術,是主要針對游戲開發、網站美工和創意設計類工作設計的專業。
3、動漫產業
日本動畫產業(Anime),是動漫產業中較大的一部分,概括的說,它是指圍繞著動畫這個價值中心,由各個產業部門本身以及產業部門的各個經濟活動形成的經濟領域。這個片語由三個關鍵片語成:日本、動畫和產業。
4、航運業
日本海運株式會社(現為商船三井株式會社)是世界最大、最多元化、最有實力的航運公司之一。1995年在青島設立辦事處,2003年變更為分公司。主要為商船三井自有或經營的船舶提供包括攬貨、簽發提單、收取和匯寄運費等服務。
5、家用電器產業
日本工業,是指日本的工業產業。日本工業主要集中在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構成了太平洋沿岸帶狀工業地帶。日本的五大工業區有京濱工業區(東京,橫濱),名古屋工業區(名古屋為中心)。
阪神工業區(大阪,神戶),瀨戶內海工業區(瀨戶內海沿岸)和北九州工業區。日本的工業分布被稱為「臨海型」工業布局。主要的工業城市有東京、大阪、神戶等。
『貳』 二戰後日本的經濟體制是什麼
許多學者認為,日本經濟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歸結為日本政府適時地制定和實施了與其市場經濟模式相適應的宏觀調控法,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共同打造了日本二戰後經濟迅速崛起的奇跡。 在西方市場經濟國家中,日本的宏觀調控法別具特色,可以說日本是西方發達國家中宏觀調控法發揮作用較為徹底、成功的一個範例。在考察日本宏觀調控法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筆者深刻地感受到了日本市場經濟模式與宏觀調控法之間存在的密切關系。為了對這一論點提供佐證,本文擬從歷史角度對日本市場經濟模式對宏觀調控法的影響加以事實論證。 一、政府主導型市場經濟模式 日本經濟體制的重要特點是政府一直重視和強調對經濟的管理、干預。當代日本的市場經濟模式在資本主義世界中獨樹一幟,這種模式的形成既與日本從明治維新以來所逐步建立的具有東亞特色的市場經濟體制有著歷史的聯系,又是戰後日本學習歐美建立市場經濟體制的經驗,並將其同本國市場經濟發展的實際相結合的結果。 日本的經濟是在政府的直接扶植和保護下逐步發展起來的。二次大戰期間,日本實行「戰時管制經濟體制」,國民經濟完全置於政府的統一控制之下。二次大戰結束後,一直到1952年基本實現經濟復興為止,在美國佔領軍控制下的日本政府仍然高度集中地控制國民經濟,實行「統制經濟體制」。直到五十年代中期之後,日本才逐步確立以市場調節為基礎的自由競爭機制。但是,政府並沒有放鬆對宏觀經濟的干預,政府主導型的宏觀經濟管理體 M一直延續到現在。只不過是政府控制宏觀經濟的手段和方式發生了變化,從行政手段為主改變為經濟手段為主,從直接方式改變為間接方式。 正是這種歷史導致日本的經濟雖為市場經濟,但有著遠比歐美各國更廣泛、更深入和更有成效的國家參與和干預。歐美型的市場經濟模式首先是市場制度自身的運動,政府幹預只限於對市場制度自身運動的缺陷進行補充。日本的市場經濟模式則不只限於此,這是由日本特殊的國情及其市場經濟形成和建立時期所處的特定的歷史環境決定的。二戰之後的日本經濟要在戰爭的廢墟上重建,同時要盡快趕超歐美經濟水平,世界經濟發展的壓力和日本自身的國情都不容許它走英美模式發展的漫長道路。為實現超常的發展速度,日本選擇了政府主導型市場經濟模式,將過去那種政府與壟斷資本的密切關系來了個變種,演變為一種新型的政府強有力的指導經濟活動的關系。日本的「政府主導型」市場經濟是在市場競爭的基礎上,由政府出面,積極主動而強烈地干預經濟。這種干預不等於直接管制和行政強制,政府的計劃是導向性的,主要通過產業政策有目標、有步驟地引導資源配置過程,推動經濟發展。 日本的市場經濟是建立在市場經濟運行機制基礎上的政府主導型模式,具有兩個顯著特點: (一)強有力的經濟計劃導向 (二)卓有成效的產業政策調控 二、計劃法和產業政策法為主導的宏觀調控法 歷來計劃與法律,看起來毫無緣份,但兩者間尚潛在著一種本質性的內在聯系,同時在歷史性的發展過程中,計劃在法律上的意義也更加明顯起來。經濟計劃被直接以法律形式表現出來,或者被賦予法律意義,或者以法律規范計劃,還是二次戰後的事。西方國家在二次大戰以後,其計劃與法律的關系就開始日益密切起來。它們往往根據國家計劃制定經濟政策,又根據經濟政策制定有關法律。 經濟計劃在日本的宏觀調控法中佔有重要地位。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和戰爭期間就制定了一系列計劃,但這些計劃只屬於經濟政策的領域,在法律上並無任何規定。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逐漸出現了有關經濟計劃的法律。在戰後糧食不足對策的《確保糧食臨時措施法》中制定了《農業計劃》;同時在《糧食管理法》修改時制定了《配給計劃》。另外,這一時期許多有關物資供給的法律中都有對計劃的要求,這些計劃主要有:根據《穩定蔬菜生產交售安全法》制定的「生產交售現代化計劃」;根據《甜味資源特別措施法》制定的「生產振興計劃」;根據《石油業法》制定的「石油供應調整計劃」和根據《石油供求調整法》制定的「石油生產計劃」等。 日本的產業政策法數量多、覆蓋面廣,可分為四類:一是基本的法律與法規。主要針對基本經濟關系及各類產業,為各類產業的發展創造條件、理順關系,是具有綜合性的法律與法規,如企業合理化法。中小企業法等。二是培育振興的法律和法規。主要目的是扶持基礎薄弱的戰略性產業的發展,如機械工業振興措施法、汽車工業振興法等。三是協調產業內部企業關系的法律與法規。四是調整援助的法律和法規。這類法律法規主要是為了解決傳統產業和衰退產業的調整問題,如平穩調整產業法等。 日本產業政策法的基本特徵是具體的產業政策立法都有相應的產業政策規劃為依據,不同時期的產業政策規劃為具體的產業政策立法提供了指南。在日本經濟發展的各個階段,都有相應的產業政策法律,每一階段經濟發展的方向大體上也與產業政策所指的方向相吻合。 日本的市場經濟模式與宏觀調控法之間存在著事實上的密切聯系,這種一致性絕不僅僅是一種巧合。法律作為一種上層建築,是被經濟基礎所決定的。日本的市場經濟模式和宏觀調控法正代表著這樣一種決定和被決定的關系,這是二者之間存在的第一位的關系。雖然除去市場經濟模式之外,社會政治條件以及歷史文化背景等也是影響一國宏觀調控法體系的重要因素,但相對於基礎性的關系來說,這種影響要弱的多。當然,日本的市場經濟模式與宏觀調控法的影響是相互的,正如有的學者指出的那樣,日本之所以在戰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市場經濟模式,除了經濟和政治因素外,還與它的法律制度息息相關,甚至可以說它的法律制度有效地支撐了其市場經濟模式的形成和完善。但宏觀調控法對市場經濟模式的影響相對兩者的關系來說只是次要的、第二位的,一國的市場經濟模式對其宏觀調控法在形式和內容上的影響才是根本。只有真正協調、處理好二者之間的本末關系,才有助於宏觀經濟目標的實現。
『叄』 日本的產業結構
日本工業概述
自然資源:由於日本為島國,資源極度貧乏,是世界上進口資源,對外依賴程度最大的國家。 分布特點:臨海分布。日本工業主要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帶狀工業地帶」主要有京濱(東京---橫濱),名古屋(名古屋為中心),阪神(大阪--神戶),瀨戶內(瀨戶內海沿岸)和北九州五大工業中心。 其工業已由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和高技術化方向發展。 1、工業發展 日本工業在二戰中受到嚴重破壞。戰後,日本先後從美國等工業國家引進先進技術,開發新產品,確立了本國的技術體系,工業迅速發展。 2、日本工業和石油危機 正當日本工業順利發展時,1973年爆發了第一次世界石油危機,石油價格上升,對以進口原料進行生產的日本工業造成了巨大影響。在這種情況下,日本積極開發省燃料產品,提高產品質量,終於度過了石油危機的難關。 3、製造業的海外生產 日本工業產品性能優良,在海外市場十分暢銷。進入80年代,隨著日本工業產品大量銷往國外,日本的貿易順差不斷增長,和各國的貿易摩擦日益增多。為減少貿易順差,日本企業開始進軍歐美市場,在當地成立公司,當地采購、當地生產。1985年以後,日元急劇升值,日本產品的價格競爭力相對下降,出口廠家紛紛將工廠遷往人工費低廉的亞洲各國,降低生產成本,日本製造業的海外生產大幅增加。但是,隨著工廠逐步向海外轉移,導致國內生產下降,即所謂的「產業空洞化」。 4、發達的工業 目前,日本是世界最大的工業國之一。日本的重工業包括金屬工業、機械工業、化學工業;輕工業包括紡織工業、食品工業、制窯業、紙和紙漿及其他工業。1997年機械工業占工業總生產的44.7%,金屬佔12.4%,食品佔10.9%,化學佔10.3%,紡織佔2.8%,其他佔18.9%。
編輯本段日本的工業地帶和工廠
一、工業地帶 日本有京濱、東京、阪神三大工業地帶。以前日本的大工業地帶還包括北九州工業地帶,稱為四大工業地帶,但是目前上述三大工業地帶已遠遠超過了北九州工業地帶的規模。 京濱工業地帶機械工業發達,出版、印刷業繁榮,川崎和橫濱有很多石油精煉所。 中京工業地帶主要以機械工業為主,特別是汽車工業發達。陶瓷等制窯業也主要集中在該地帶。 阪神工業地帶金屬工業發達,紡織工業比率較高。 1997年日本工業生產額3,265,157億日元,其中三大工業地帶的生產額達1,275,961億日元。在1997年全國工業生產中,京濱工業地帶的生產佔14.0%,中京佔13.9%,阪神佔11.3%。 日本的工業在戰後迅速崛起,形成了規模巨大的工業地帶,但是同時也產生了工廠過密、大氣污染、工廠用地和工業用水不足、交通堵塞等各種各樣的問題。為解決這些問題,一些新工廠開始向工業地帶周邊、大工業地帶的間隙以及內陸地區轉移,形成了一些新工業地帶。 除三大工業地帶和北九州工業地帶以外,日本還有其他一些工業區,主要包括關東內陸工業區、京葉工業區、鹿島臨海工業區、東海工業區、北陸工業區、瀨戶內工業區等。 二、大工廠和中小工廠 1997年日本共有工廠61.3萬家,其中人數在300人以上的大工廠僅佔0.6%,剩下的99.4%均為中小工廠。日本的製造業主要靠中小企業支撐。 日本工廠的分布特色是在大工廠的周圍,成立了很多中小工廠,主要向大工廠提供零部件,形成了許多工業區。 日本的中小企業技術水平較高,能夠生產出優質零部件和產品,其中還有許多中小企業獨立進行技術開發。但是中小企業由於資金規模小,生產量少,加之許多中小企業靠接受大工廠的訂貨進行生產,受大工廠經營情況的影響較大,經營不夠穩定,如果大工廠景氣下滑,就會要求中小工廠降低產品價格,加之海外產品價格便宜,日本的許多大企業紛紛購買國外產品,一些大企業將工廠轉移到人工費較低的亞洲國家,直接進行零部件生產,日本中小企業的處境變得艱難。近年日本經濟持續不振,中小企業破產增多。
編輯本段日本的重工業
一、金屬工業 金屬工業的中心為鋼鐵,是建築、汽車、船舶、電氣機械不可缺少的材料。1997年日本粗鋼消費量8,600萬噸,人均685公斤。1998年日本粗鋼生產量9,355萬噸,繼中國、美國之後列世界第3位,在特種鋼等高附加值鋼鐵產品方面,日本的技術在世界上名列前茅。80年代以後由於日元升值,日本鋼鐵原料進口增加。1998年日本進口鐵礦石12,078萬噸,其中澳大利亞佔52.7%,巴西佔21.3%,印度佔13.2%,南非佔3.8%;進口原料煤6,063萬噸,其中澳大利亞佔50.4%,加拿大佔24.5%,美國佔7.2%,印度尼西亞佔5.9%。 截止1999年7月,日本主要鋼鐵企業有新日本制鐵、日本鋼管、川崎制鐵、住友金屬工業、日新制鐵、神戶制鋼所、北海制鐵等。 除鋼鐵外,日本還使用大量銅、鋅等金屬進行工業生產。 二、機械工業 機械工業是日本工業的中心。1997年日本有13.5萬家機械工廠,從業人員398萬。日本機械技術水平高,汽車等運輸機械、電視等電器電子機械、照相機和手錶等精密儀器、計算機等一般機械聞名於世。近年,隨著半導體技術的發展,性能優良的高科技產品和有利於環保的產品不斷增加。 日本的機械產品大量出口,1998年日本機械出口總額372,678億日元,進口111,953億日元。 1、汽車 1970年起日本汽車產業取代了鋼鐵產業,成為日本的第一大產業,對日本工業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80年代日本汽車產量首次超過了1,000萬輛。1990年達到1,349萬輛,創歷史最高,此後呈下降趨勢。1996年,日本汽車製造領域就業人員達78萬人,汽車生產額達41萬億日元,占整個機械生產的29%。1998年日本汽車生產1,005萬輛,佔世界汽車生產量的19.3%。在1998年日本汽車對外出口中,對美汽車出口比例為29.0%、德國為7.0%、澳大利亞為6.8%、英國為4.2%。由於日本汽車對外出口增長,貿易順差擴大,各國紛紛要求日本減少汽車出口,日本在海外生產汽車增加。1998年日本在海外生產汽車586.7萬輛,其中在中國生產50.2萬輛。截至1999年3月,日本的汽車工廠主要分布在愛知、靜岡、神奈川、北海道、群馬。 為控制汽車尾氣排放,防止大氣污染,日本正在加緊研製電動汽車,但電動汽車完全普及尚很遙遠。目前最引人注目的是電力、內燃兩用汽車,在市內行駛用電動,在郊區行駛用內燃機,其二氧化碳排放量可削減一半,氮氧化合物排放可減少到1/10,這種兩用汽車從1997年末開始銷售,目前已普及10,000輛以上。 2、造船業 戰後,日本造船業迅速發展,1956年至今日本造船量一直保持世界第一。70年代日本造船業曾受到石油危機的沖擊,產量下降,90年代得以恢復。日本造船技術發達,能夠生產各種規格和要求的船舶。1998年日本新接造船訂單1,098.0萬噸,比上年下降438萬噸,佔世界造船量的41.6%。 3、機床 機床顯示著一個國家的加工技術水平和工業發達程度。日本的機床大部分採用數控裝置(nc),技術優良。1998年日本機床生產額90.1億美元,比上年下降100萬美元,但仍超過德國和美國,繼續保持世界第一,出口額60.7億美元。 4、家用電器 電視、冰箱、空調、洗衣機、吸塵器、微波爐等家用電器在日本的家庭中十分普及。日本的家用電器質量好,在海外很受歡迎。特別是電視和攝像機等的72%對外出口。隨著半導體技術的發展,日本不斷開發新家電產品。 5、半導體 半導體技術在機械和家電產品等所有領域幾乎均被廣泛運用。日本半導體技術發達,特別是集成電路(ic)的研究和開發在世界處於領先地位。日本ic的特點是小、輕、優質。其開發的大規模集成電路(lic)不僅廣泛應用於工業機械,而且大量用於超小型計算機、計算器、游戲機等日常用品。1998年日本半導體生產額43,507億日元。 6、計算機 日本的計算機被廣泛應用於研究所、大學、公司、銀行等各個領域,其用途包括信息分析和管理、事務處理、通信等方方面面。隨著半導體技術的發展,日本的計算機逐漸小型化,性能進一步提高,家用筆記本電腦十分普及,日本的家庭電腦普及率極高。1998年日本計算機生產量990萬台,其中個人電腦964萬台,佔97.4%;計算機生產額31,295億日元,其中個人電腦生產額20,934億日元,佔66.9%。日本的計算機大量出口,主要出口對象為美國、德國、荷蘭、新加坡等,進口主要來自美國、台灣、新加坡等。1998年日本計算機出口總額35,030億日元,其中對華出口808億日元,佔2.3%;進口總額20,753億日元,其中自華進口1,370億日元,佔6.6%。 7、產業機器人 產業機器人是尖端機械技術和電子技術的組合。日本的機器人技術發達,是世界上使用產業機器人最多的國家,大小工廠均有使用。日本生產的產業機器人主要用於焊接、塗裝、加工、組裝、檢查等領域,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1998年末,日本使用的產業機器人達41.2萬台。1998年日本生產的產業機器人6.1萬台,金額4,654億日元。 三、化學工業 日本化學工業的發展主要依賴進口石油、天然氣等原料進行生產。日本生產的化工產品主要有塑料、合成橡膠、合成纖維、肥料、硫酸、葯品、塗料、化妝品、膠卷等。化學工業的生產技術和設備水平要求高,因此科研在化學工業的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日本在化學工業的科研方面投入了大量資金。化學工業的進步對汽車、信息和生物產業的發展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1997年日本化學工業的就業人員達42萬人,生產額達34萬億日元,其規模超過了鋼鐵業。 石油化學工業是日本化學工業的重點,化學工業生產的一半是由石油化學工業創造的。日本的石化產品主要有塑料、合成橡膠、化學纖維等。日本的石化工業實行集約化生產,對石油等原料進行多次提煉、綜合利用、進行一條龍生產。截至1998年末,日本的石化聯合企業主要有:日本石油化學、三菱化學、出光石油化學、三井化學、旭化成工業、住友化學工業、丸善石油化學、東燃化學等。最近隨著國際石化產業競爭的加劇,為加強競爭力,日本石化工業不斷進行合並和合作,日本石油和三菱石油已合並成新的日石三菱公司。 1998年世界塑料產量為14,431萬噸,日本佔9.6%。 硫酸主要用來製造肥料,1997年日本生產硫酸683萬噸。 1996年化肥年度(當年7月至次年6月)日本的氮肥生產量為88萬噸,磷肥28萬噸,鉀肥807萬噸。
編輯本段日本的輕工業
一、紡織工業 紡織產業是戰後日本的主要產業,對日本經濟的振興起到了巨大作用。但是,隨著日本工業中心向重化學工業轉移,加之海外紡織產品價格低廉,日本的紡織產品銷售不振,紡織工業的地位下降。在1997年工業產品生產中,紡織產品的比重僅為2.8%,紡織產品出口占出口總額的比重僅為2.0%。 1998年日本的線產量118.4萬噸,其中棉線、毛線等天然纖維產量22.2萬噸,佔18.8%,化學纖維產量96.1萬噸,佔81.2%。 1998年日本織物產量323,200萬立方米。 1998年日本棉花進口33.5萬噸,主要進口地為美國、澳大利亞。 二、食品工業 1997年日本食品產業就業人員128萬,生產額35.4萬億日元。在1997年食品生產額中,麵包、糕點等佔12.1%,水產食品佔11.6%,香煙佔7.0%,啤酒佔6.8%,乳製品佔6.5%,汽水類飲料佔6.4%,肉製品佔5.7%,調料佔5.2%,其他佔38.7%。 最近,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含熱量和鹽份少的健康食品盛行。 三、窯業 日本的窯業主要生產水泥、玻璃、陶瓷等。日本的水泥和玻璃主要由大型企業進行生產。1998年日本水泥產量8,133萬噸,出口761萬噸,截至99年4月1日,日本的水泥企業有19家,工廠44個,主要集中在關東和九州一帶。1998年日本平板玻璃產量2,603萬箱,出口55萬箱,玻璃製品產量293萬箱。1998年日本陶瓷銷售額4,330億日元,生產者主要為中小企業,其中愛知和岐阜2縣的生產佔50%以上。 四、造紙和紙漿業 日本紙張消費僅次於美國。1998年日本紙生產量2,989萬噸,其中紙張佔60%,板紙佔40%;紙漿生產1,092萬噸,其中99%用於造紙。1998年紙漿原料消費量3,612萬立方米,其中木屑佔96.6%,原木佔3.4%。用於造紙的原料2,976萬噸,其中廢紙佔54.5%,紙漿佔45.4%。最近,由於復印機和電腦普及,紙張消費增加。為保護森林,節省能源,日本大力推行紙張再利用,廢紙的回收率和廢紙占造紙原料的比率均超過了50%。 五、其他輕工業 除上述工業外,輕工業還包括木材和木製品工業、傢具製造業、出版印刷業、皮革產品製造業和玩具工業等。其中,出版印刷業的生產額已超過了制窯業和紙及紙漿業的生產額。
編輯本段日本的電力、核能和工業用水
戰後,日本的發電主要以水力發電為主。60年代隨著中東石油開發,日本火力發電大幅增長。70年代發生2次石油危機,日本開始研製核能發電,日本核能發電大幅增長。日本同時還在研究利用地熱、燃料電池、太陽能、風力等新能源發電,但是由於費用高、發電量小,進展不大。 1998年日本發電量1.05萬億千瓦,其中水力發電佔9.8%,火力發電佔58.1%,核能發電佔31.8%。 1998年12月末,日本共有原子爐52座,發電設備容量4,508萬千瓦,核能發電順利發展。日本核能技術在世界上評價較好,但是茨城縣東海村發生的核原料泄漏事件使人們對核能發電的安全性產生懷疑。 水是工業生產不可缺少的資源。特別是冷卻水占工業用水的77%左右。化學、鋼鐵、紙和紙漿業用水消耗巨大。日本的工業用水61%為回收再利用水,目的是為了節省水資源。近年由於氣候時有異常,夏季雨水不足,工業用水下降,解決夏季用水不足問題已成為一大課題。
『肆』 日本主要的經濟模式是
日本主要的經濟模式是【發達的加工貿易經濟】
日本從國外進口大量的原料和燃料,然後依靠科學技術和充足的勞動力資源,對原料進行加工,製成工業品大量出口,形成了以加工貿易為主的經濟。
日本經濟高速發展的原因:
1.建立適應當代經濟發展的資產階級民主制度和有利於運用現代化管理手段的企業組織形式和管理體制
;
2.日本產業結構從資本密集型的重化工業轉向知識密集型產業;
3.政府把培養能自主開發新技術的高級人才和熟練運用新興技術的中級人才作為教育的重點;
4.日本政府利用國內外各種條件,確定了具有本國特色的發展道路;
5.長期堅持推行高積累、高投資和強化資本積累的政策,實現低成本高效益的運行機制,也是日本政府宏觀調控政策的內容之一。
『伍』 日本的三大支柱產業是什麼
目前日本的經濟支柱產業是汽車,機床,機器人,動漫。具體情況如下
一、汽車產業
1.產業規模 據日本汽車工業會統計,2012年日本汽車產業總產值為47.3萬億日元,占日本製造業總產出的16.4%;2012年汽車出口12.75萬億日元,占汽車行業產值的27%,占總出口額20%。汽車出口貿易順差13萬億日元。設備投資為7549億日元,佔全製造業設備投資的19.3%。
2012年至2013年汽車產業總銷售規模52.46萬億日元,總資產73.01萬億日元,直接從業人口20.76萬人,豐田、日產、本田三大企業合計銷售額佔全行業的75.2%。汽車零部件總銷售規模22.31萬億日元,總資產22萬億日元,直接從業人口21.04萬人。
2.技術研發 日本極其重視汽車節能技術的進步和研發,2011年日本汽車行業研發費用達2.18萬億日元,占製造業研發費用的20.2%。日本汽車企業與研究機構積極開展免碰撞、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技術研發和測試,推進汽車智能化進程。日本汽車工業可能迎來新一輪變革。
3.市場情況 日本汽車市場高度發達,本土企業實力雄厚,豐田、日產、本田、馬自達、鈴木、日野、五十鈴、三菱八大車商占據絕對市場份額。因此,除雷諾和福特分別持有部分日產和馬自達的股份、韓國現代及其他歐美企業設有研發機構和銷售網點外,目前沒有外資車企在日開展生產。
二、機床產業
1.基本情況 日本機床產業20世紀50年代起步,60年代發展,70年代數控機床獲國際市場認可,1972年出口額超過進口額,成為出口產業。2012年機床業產值11500萬億日元,其中出口9456億日元,佔比達82%。生產數控機床82175台,96%用於出口。日本現有機床企業約200家,從業人員2.4萬人,2011年統計顯示,日本有6家企業進入全球10強。
2.主要市場 由於亞洲經濟持續快速增長,該地區日益成為日本機床海外出口重要市場,並推動日本機床海外訂單比例持續上升。該比例從20世紀90年代的不足30%提升到2010年的約70%,其中亞洲地區訂單高達54.7%,2012年升至60.9%。
3.技術趨勢 日本機床業在中高端數控機床、加工中心領域擁有較強競爭力和集成開發能力,據經產省統計,2012年日本生產的82175台數控機床中,數控加工中心45998台,佔56%。
三、機器人產業
1.國內應用廣泛。日本機器人產業始於1969年,川崎重工研發出第一台產業機器人。2011年,日本產業機器人產值42.7億美元,佔全球(85億美元)50.2%;電子零部件安裝機器人領域佔70%份額,兩項合計佔比57.3%。日本投入使用的產業機器人達30.72萬台,居世界第一位,其次為北美(18.47萬台)、德國(15.72萬台)、韓國(12.42萬台)、中國(7.43萬台)。
2.產業向外拓展。據日本海關統計,2002年日本產業機器人出口數量1.8萬台,金額為496.9億日元。2011年出口數量7.3萬台,增長4倍,金額為1217.9億日元,增長2.5倍,創歷史新高。主要出口市場為美國(26.4%)、中國(20.5%)、荷蘭(14.9%)、韓國(12.1%)、德國(6.6%)。
3.企業各有專長。日本機器人生產企業十分專注各自細分領域,主要可分為以下幾類。在焊接領域,有神戶制鋼、大變、松下焊接系統、法納克、安川電機、川崎重工、不二越。在噴漆領域,有川崎重工、法納克、安川電機。在搬運領域,有大倉運輸機、川畸重工、法納克、不二輸送工業、三菱電機、安川電機、不二越。在玻璃板搬運領域,有日本電產三協、平田機工、不二越、安川電機。在硅晶搬運領域,有川崎重工、大變、平田機工、安川電機。在水平多關節領域,有精工愛普生、電裝DENSO、東芝機械、三菱電機、YAMAHA發動機。在垂直多關節領域,有IAI、東芝機械、YAMAHA發動機。其中,精工愛普生是世界最大水平式多關節機器人廠家,納博特斯克擁有全球精密減速機市場60%的份額。部分生產企業還十分重視跨領域發展,最有影響力的是法納克和安川電機。兩家企業2013財年銷售收入分別達1460億日元和1220億日元。
四、日本動漫業
動漫業是囊括雜志、圖書、錄像等多領域的綜合產業,並涉及玩具、電子游戲、文具、食品、服裝、廣告、服務等領域。近十年來,日本動漫產業平均每年的銷售收入達到2000億日元,已經成為日本經濟的三大支柱產業之一。實際上,加上動漫衍生品的銷售收入,廣義的動漫產業在日本 GDP中的比例平均在 6%以上。2005年整個動漫產業占日本 GDP的比例甚至超過了16%,超過了汽車工業。2007年美國動畫產品和衍生產品的產值是50多億美元,而日本的動畫片、卡通書和電子游戲三者的商業組合,年營業額超過90億美元。
信息源
人民論壇
http://paper.people.com.cn/rmlt/html/2009-04/01/content_228363.htm
日本出口結構現狀和優勢產業--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大阪總領事館經濟商務室
http://osaka.mofcom.gov.cn/article/ztdy/201501/20150100876449.shtml
『陸』 日本的經濟結構是什麼
日本的「超穩定經濟結構」
1.超穩定經濟結構
本文中所說的「超穩定經濟結構」是指:一個經濟中的各個經濟主體之間的關系十分穩定,無法通過自身的調節而改變。穩定性對社會經濟結構而言是至關重要的,但是超穩定結構會使社會經濟組織陷入僵化、保守,以至於在已經開始阻礙經濟發展的情況下也無法改變。二戰之後,在獨特的社會、歷史傳統和特定的國內外環境中,日本在經濟體制、市場制度、企業經營和政府宏觀經濟管理等方面都形成了一些有別於歐美的制度和慣例,諸如終身僱傭制、年功序列制、企業內工會、系列企業關系、承包生產、相互持股、主銀行制度等,被稱為「日本式體制」或「日本式經營」。這種封閉性、不完全競爭為主要特徵的日本式體制,既是日本市場經濟和企業經營的重要特點,又是日本經濟和企業經營的重要基礎,對促進和實現高速增長起到過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隨著國內外環境的變化,上述制度和慣例的弊端不斷顯露,有的已難以發揮作用甚至阻礙了經濟社會的發展,從而表現為「制度性疲勞」,某種程度上顯現出「超穩定特性」。
『柒』 支撐現代日本經濟的產業結構是如何話題2現代日本有哪些的經濟支柱產業汽車家電動漫產業
支撐現代日本經濟的產業結構的主要是汽車製造業,家電產業,動漫產業之外還有造船,電子等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