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山西哪個城市的未來潛力最大誰會成為下一個太原了
山西省一直都以煤炭發展為主業,全國各個省份,也只有山西省的知名度比較高。人們每次提起山西時,都會認為隨處可見以煤炭為生的大老闆們,除了煤炭在山西名氣較高以外,其它產業的發展並不理想,山西人也想把自己的這種困頓局面給予改變,因為他們也在致力於向著旅遊業方向發展。
運城可以說是山西省發展最快速的城市,這里的一切都值得遊客們前往。即使遊客們不會游泳,也完全不必擔心,到時不小心進入鹽湖,自己會出意外。因為這里的湖水,能夠讓人漂浮起來,大部分遊客來到這里,都會感覺太神奇了。
估計到了夏天時,來到鹽湖,遊客們進入水中,更會感覺到即舒適,又愜意。
2. 山西運城很窮嗎
不是。運城肯定比不上北京、上海等大都市,算是典型的大陸中小城市。運城在山西省南部,窮還是富要細分,運城鹽湖區屬於地級市,是富的。運城還有好多縣,例如夏縣,聞喜,萬榮,平陸,呂梁等等屬於窮的。
拓展資料:
1、運城,簡稱「運」,山西省地級市,位於山西省南端,與陝西、河南兩省隔黃河而相望,北與臨汾市毗連,東與晉城接壤。介於東經110°15'—112°04',北緯34°35'—35°49'之間。運城具有山地、丘陵、平原3種地貌類型,全年受季風活動影響,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2、運城物產豐饒富足。目前已形成糧、果、菜、畜等主導產業和循環產業鏈條,擁有7個國家級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範區。礦產資源豐富,原材料工業基礎雄厚。這里已發現的礦產有61種,已開發利用的有34種。鹽湖鎂鹽產量位居全國第二。銅礦是運城第一大礦業支柱,儲量佔全省總儲量的93.99%。運城旅遊資源豐富,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擁有眾多文化遺址和國家級旅遊景區,如芮城縣風陵渡鎮「西侯渡,國內獨此一家的鹽湖黑泥浴、豪門望族——聞喜裴氏宰相村等景區。
3、運城全年受季風活動影響,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受西伯利亞乾冷氣流控制,盛行西北季風,氣候特點為寒冷、乾燥;夏季受太平洋暖濕氣流控制,盛行東南季風,氣候特點是高溫、多雨,降雨集中且多暴雨和雷陣雨。年均氣溫13.3℃,一月均溫-2.2℃,七月均溫27.4℃;日照時長2039.5小時;霜凍期為十月下旬至次年四月上旬,無霜期212天。
4、多年平均降水量(1956—2005年)為525毫米,降雨年際變化大,最大年份降雨量945.8毫米,發生在1958年,最小305.0毫米,發生在1997年。降水量年內分配極不均勻,冬春較少,佔全年20%左右,夏秋季特別集中,約佔全年的70%左右;7、8兩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40%左右。受地形及氣候因素的影響,降水量區域分布不均勻,從東南的750毫米向西北遞減至500毫米。2016年,運城市平均氣溫14.4℃,年平均總降水量504.8毫米,平均總日照時數2057.6小時。多年平均降水量(1956—2005年)為525毫米,降雨年際變化大,最大年份降雨量945.8毫米,發生在1958年,最小305.0毫米,發生在1997年。降水量年內分配極不均勻,冬春較少,佔全年20%左右,夏秋季特別集中,約佔全年的70%左右;7、8兩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40%左右。受地形及氣候因素的影響,降水量區域分布不均勻,從東南的750毫米向西北遞減至500毫米。2016年,運城市平均氣溫14.4℃,年平均總降水量504.8毫米,平均總日照時數2057.6小時。
3. 為什麼說運城市是山西省地理位置最好的城市了
山西省太行呂梁兩山並立,其間有雁陣形分布著6塊盆地,除了陽泉和呂梁分別處於兩大山脈的深處之外,其餘9市單獨或共享著這些盆地,地理位置都很好,又各具特色,天然條件算是難分高下。
運城這里很不簡單,隨手一指都有歷史重要的故事;隨腳一踢都可能踢出文物來;隨便從哪裡拉出一個老漢來,就算身上有土,發上有草,吐出一句當地土話來,寫成文字都會嚇你一跳。比如“頗煩”。
4. 黃河金三角運城是華夏文明發源地!好好重點開發下旅遊資源!
運城:黃河金三角正在崛起的新興城市
運城,古稱河東,位於山西省西南端,秦晉豫黃河金三角,全市轄1區2市10縣3個省級開發區,總面積1.4萬平方公里,人口500萬人。2000年10月撤地設市。
運城,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中華民族重要發祥地之一。這里有4000萬年前的中華曙猿化石和183萬年前人類最早用火遺址;這里流傳著女媧補天、黃帝戰蚩尤、舜耕歷山、禹鑿龍門、嫘祖養蠶、後稷教民稼穡等優美傳說;這里曾是舜都蒲坂、禹都安邑以及夏王朝初期的都城;三國名將關羽,思想家荀況,史學家司馬光,建築學家傅說,水利學家李冰,教育家王通,戲劇家關漢卿,文學家柳宗元、王勃、王維、王績、王之渙,以及開中華民族商貿先河的春秋商人猗頓等傑出人物都是這里人;史稱「將相接武、公侯一門」的聞喜裴氏家庭,曾出現過59位宰相、59位大將軍。全市文物古跡星羅棋布,景點1600處,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2處,省級112處。有馳名中外的中華祭祀聖地後土祠、中國死海運城鹽湖、武廟之祖關帝廟、中國古代四大名樓之一鸛雀樓、元代壁畫藝術宮殿永樂宮、《西廂記》故事發生地普救寺以及舜帝陵、司馬光墓、黃河大鐵牛……
運城大地,人傑地靈。
優越的投資環境
交通運輸便利。運城,承東啟西,貫通南北,輻射中原,是連接中西部的「橋頭堡」,在中部崛起、西部大開發中具有十分突出的戰略地位和廣闊的發展前景。關公機場已經通航,辟有直飛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成都等國內各大城市航線。全市公路里程達到8753公里,公路網密度每平方公里62.5公里,一小時公路圈初步形成。境內已建成和正在建設的運三(運城-三門峽)、運風(運城-風陵渡)、大運(大同-運城)等4條高速公路,里程312公里,形成了通西北、達中原、到華北的交通骨架。候西鐵路橫亘東西,南同蒲鐵路縱貫南北,客運通往全國各地,貨運可達全國各樞紐。
自然條件適宜。運城氣候溫和,土壤肥沃,光照充足,是山西省乃至全國的麥棉、果業基地,有「山西的烏克蘭」之稱。小麥、棉花產量和商品量分別佔全省的50%和70%以上;蘋果面積300萬畝,產量32億公斤,分別佔全省產量和商品量的60%和70%,是全國地級市中最大的蘋果生產基地。
礦產資源豐富。具有開采價值的礦產資源約54種,其中已探明儲量的:鐵礦1139.3萬噸,銅388.1萬噸,鋁9868萬噸。芒硝儲量居全國第二。鉛、鎂、石灰石、大理石、硅石等儲量在全省名列前茅。金銀等貴重金屬在全國佔有重要位置。鹽湖面積132平方公里,在新石器之前就已被開采利用,唐宋時期每年的鹽稅占國庫收入的1/8到1/6。
基礎設施完善。全市現有電力裝機149萬千瓦,在建電源裝機280萬千瓦,50萬伏和22萬伏電網主架相連,電力供應充足。電子商務和信息化發展迅速,已建成現代化的移動通信和數據通信網路,實現了100%的行政村通油路、通客車。商業、現代服務業等基礎設施齊全,功能完備。
科技教育發達。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長足發展。基本實現了九年制義務教育,基本掃除了青壯年文盲。現有各級各類學校4242所(其中本科學院1所,專科8所),教師5.4萬人。全市各類專業技術人員6.1萬人。國家級企業研發中心1個,省級以上企業研發中心15個,省級民營科技企業141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26家,技術力量較為雄厚。醫療衛生機構490個。康中和運中成為新的亮點,2005年高考全省文理狀元均出現在運城。
投資環境優良。近年來,運城市委、市政府一直著力打造誠信運城,全力建設一個優質高效的政務環境、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健全透明的法制環境、文明誠信的人文環境,創造「親商、富商、安商、樂商」的投資軟環境。全面推行「一個窗口對外,一站式辦公,一條龍服務」的便捷辦事程序,並開通了網上審批窗口,實行審批內容、審批條件、審批程序、審批時限四公開。對引進項目實行全程跟蹤,提供保姆式服務。設立招商引資投訴辦公室,開通投訴熱線,認真處理客商投訴,切實保障所有投資者、經營者的合法權益。
喜人的建設成就
運城經濟總量連續9年位居全省前3位。2005年:全市生產總值470.8億元,人均生產總值1180美元。財政總收入55.6億元。河津市於2003年跨入全國經濟百強縣市行列。12個縣(市、區)財政收入超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185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506.8元,農民人均現金收入2806元。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60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8億元。外貿進出口總額6.5億美元。「十五」期間,全市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5.1%,財政收入年均增長29.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5%,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3%,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7%,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2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5%,進出口總額等主要經濟指標年均增長54.6%。產業結構不斷優化,一、二、三產業比例調整為11.8:56.8:31.4。
農業產業化格局初具規模。形成了果、菜、畜、麥、棉五大主導產業和紅棗、蘆筍、中葯材、煙葉等特色產業,糧經比例調整為5:5。設施農業達59.5萬畝,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證達112萬畝。龍頭企業304家,帶動25萬戶農民從事產業化經營。新絳蔬菜批發市場、粟海、忠民、豐潤4家企業跨入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行列。全市糧食總產15.9億公斤,果品總產27.5億公斤,棉花總產0.9億公斤,肉、蛋、奶產量分別比上年增長5.6%、2.5%、22.9%。農產品營銷體系和專業市場建設力度加大,市農業會展中心和農產品質檢大樓投入使用。農村公路建設取得了新成績,實現了村村通油路、通客車。小康林業工程進展順利,完成天然林保護工程6.8萬畝,退耕還林工程7.4萬畝,三北防護林0.8萬畝。
工業成為全市經濟的主導。為把運城建設成「山西省新型加工製造業基地」,運城市大力發展「七大產業」,培育「八大基地」,抓好「三個開發區」,做大做強「十八大旗艦企業」,工業成為全市經濟的支撐,工業經濟連續8年位居全省前三強。這里有全國最大的無機鹽化工基地南風集團、裝備規模居世界第一的運城製版集團、亞洲最大的鋁工業基地山西鋁廠、全國第二大銅冶煉基地中條山有色金屬公司、鐵道部的龍頭企業永濟電機廠等大型企業。有南風、亞寶、關鋁3家上市企業。鋼鐵產量達到480萬噸;金屬鎂產量達到16萬噸;化工產品元明粉、硫酸鉀、洗衣粉的產量分別佔到國內市場的60%、50%、25%以上;電解鋁生產能力達到100萬噸、氧化鋁突破200萬噸。規模以上工業企業419個,規模以上民營企業420家,海鑫、通達、振興、陽光等4家民企跨入全國民企500強,海鑫集團成為全省最大的民營企業,在全國民營企業中上繳稅金排名第一。
旅遊產業快速發展。突出「五千年文明看運城」這一主題,著力打造了華夏覽勝(中國運城)、中華祭地聖境(萬榮後土祠)、關公故里(運城解州)、中國死海(運城鹽湖)、中華名樓(永濟鸛雀樓)、回歸自然(黃河歷山)等旅遊品牌,努力創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旅遊經濟已成為運城經濟發展的一大亮點。2005年,全市旅遊業總收入達到28.2億元。
城鎮化進程加快。圍繞建設「秦晉豫黃河金三角地區具有河東文化特色的工貿旅遊中心城市」的目標,以提升中心城市綜合競爭力為切入點,全面推進城鎮化進程,走出了一條中心城市—縣城—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化道路。2005年,全面啟動了東部新區、空港新區、鹽湖新區等十大城建工程。努力創建省級園林城市,新增公共綠地74萬平方米,人均公共綠地達到4.17平方米。成功改造老區,實現了綠化、美化、亮化。新建東部新區38平方公里、空港新區60平方公里、鹽湖新區37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區面積正在向100多平方公里擴張。科技館、博物館、體育館、圖書館、婦兒中心和水、電、路、氣、熱、通訊、公交、環衛等基礎設施和公益事業日益完善,城市功能和輻射帶動作用明顯增強。12個縣城和一批重點小城鎮建設正扎實推進。
社會事業全面進步。2005年,全市民營科技企業總數達到141家,高新企業總數達到24家。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的農民參合率達到84.3%。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與失業保險並軌工作穩步推進。企業離退休人員養老金發放率達100%。城鄉低保人數14萬人。文化、教育等社會事業都取得了新的成績。
美好的發展前景
2006年是「十一五」發展的開局年、起步年。運城市委、市政府將重點抓好六個方面的工作:
一、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重點培育裝備製造業、新型化工產業、新型材料產業、農副產品加工業、中醫葯產業、旅遊文化產業等六大支柱產業。繼續實施大企業戰略,優化企業結構。全力打造四個方陣:到2010年銷售收入達100億元及以上的企業6家,完成銷售收入600億元以上;到2010年銷售收入達50-100億元的企業8家,完成銷售收入400億元以上;到2010年銷售收入達30-50億元的企業10家,完成銷售收入300億元以上;到2010年銷售收入達10-30億元的企業27家,完成銷售收入400億元以上。以上四個方陣共51家企業,將作為全市「十一五」重點培育的骨幹企業,組成運城市經濟發展的主力艦隊,力爭這些企業到2010年的銷售收入達到1800億元左右。同時,要大力發展商貿流通服務業,力爭到2010年第三產業佔全市生產總值超過40%。
二、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2006年在全市農村免收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學雜費。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縣擴大到6個縣(市),力爭明年13個縣(市)全覆蓋,在全國率先實現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市,大力建設高效生態農業基地。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繼續實施水泥(油)路通組達戶、村村循環工程。發展農村通信、遠程教育,實現廣播電視「村村通」。大力推廣農村沼氣使用,力爭2010年50%的農戶用上沼氣。
三、大力推進特色城鎮化,提高城市綜合競爭能力。按照建設黃河金三角地區具有河東文化特色的工貿旅遊中心城市的定位,全面實施十大工程建設。力爭到「十一五」末,中心城市建成區面積達到100平方公里,人口達到60-80萬人,建設3個衛星城市和一批經濟強縣、強鎮,力爭全市3-5個縣(市、區)躋身全省20強,20個鄉鎮躋身全省百強鄉鎮,全市發電裝機容量達500萬千瓦以上,電網容量達到400萬千瓦。
四、加大改革開放力度,增添發展後勁和動力。繼續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加快市屬國有企業產權股權多元化。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力爭到「十一五」末,非公有制經濟佔全市經濟的比重達到90%以上。繼續深化財政體制改革,增強縣級財政自我平衡能力。繼續加大招商引資力度,2006年全市招商引資總量力爭突破100億元大關。
五、大力實施「綠色運城」戰略,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產,加快節約型社會建設步伐。大力實施生態治理和環境保護工程,力爭到2010年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28%,城市建成區綠地覆蓋率平均每年提高2個百分點。2006年中心城市二級以上天數要達到240天。
六、大力發展社會事業,努力構建和諧社會。繼續實施科教興市、人才強市戰略。加大中小學布局調整力度,徹底取消「單人校」和「復式校」;加快建設運城大學和各類高等專科學校,力爭「十一五」期間在全市創辦2-3所綜合性大學。大力實施文化強市戰略。加快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高度重視安全生產,切實維護社會穩定。
5. 運城主要靠什麼發展經濟
輕工業、農業、製造業,煤炭資源短缺。
6. 運城的支柱產業是什麼
農業,棉花產量佔山西90%以上,蘋果產量80%以上
7. 解釋為什麼晉商起源於運城的鹽商
一、運城,在春秋戰國時被稱為「鹽氏」,漢時設司鹽都名曰「司鹽城」或「監鹽城」。元太宗八年(公元1236年),河東鹽運使姚行簡繪制鹽池之圖進獻於太宗,並建議在鹽池北邊的潞村修築城池,立司於池北,以便統管鹽池。可見運城一直以來都是重要的產鹽之地。
二、隨著時代發展,運城曬鹽業也逐漸提升。「墾畦澆曬法」的出現,使運城鹽池鹽的產量、質量都有很大的提高,經濟效益相當可觀。據記載:唐代宗大歷年間,全國財賦收入達1200萬緡,全國鹽利收入達到600萬緡,佔到全國財賦的50%。運城鹽池鹽利達150萬緡,佔全國財賦八分之一、全國鹽利四分之一。王公貴戚、百官俸祿、軍隊糧餉,都依靠鹽利收入支付。「唐之富庶,鹽稅其半」。可見,當時運城就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商貿流通的富裕之地。
三、大歷十二年(公元777年),因雨池鹽多敗,影響結晶而致「紅鹽自生」,度支侍郎韓滉以「祥瑞之兆」,上奏唐代宗李豫。李以為神賜瑞鹽,遂封鹽池神為「寶應靈慶公」,修建靈慶公神祠。鹽池神廟建成後,分別供奉著池神、日神、風神,唐德宗李適親自參加祭祀活動。由於地理上的優勢,運城鹽池鹽利成為輔佐京畿的主要經濟支柱,對唐代的經濟發展、繁榮復興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鹽業的快速發展促使了鹽業商幫的形成。山西商人(晉商)利用地理上的優勢捷足先登,在商戰中嶄露頭角。晉商興起於明初,迅速發展於明中葉,到清中葉達到鼎盛,其間的轉承,鹽商積累的雄厚資本始終起著核心而關鍵的作用。
五、由此可見,晉商源於運城,還是有一定的歷史根據的。
8. 運城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有哪些具體舉措
以下摘自市委書記高衛東在運城市第三次黨代會的報告
要突出抓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突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提升綜合經濟實力
轉型是世界潮流,是壯大運城經濟的必由之路。只有加快轉型,才能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逐步打造我市在黃河金三角地區快速崛起的經濟優勢。
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我市是全省的農業大市,一產基礎好、規模大,但效益不高。要實現農民收入翻番,必須以農產品加工為龍頭,大力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數量農業向質量農業轉變、粗放農業向精細農業轉變,加快建設現代農業基地。要堅持特色發展、科技支撐,狠抓農業提質增效。繼續實施農業「五個計劃」,全力推廣「一村一品、一縣一業」經營模式,積極穩妥地推進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大力發展設施農業、特色農業、有機農業、循環農業、品牌農業。重點引進推廣特色種植,豐富我市農產品種類,培植新的優勢產業。加快發展畜牧養殖業,彌補農業生產「短板」。特別要充分發揮現代農業示範區的輻射帶動作用,加強農業科技培訓,大力推廣先進適用技術,推動糧、果、菜、棉、畜等主導產業科學發展、提高效益。要堅持對接市場、延伸鏈條,狠抓農產品深加工。推動各類專業合作社和專業技術協會快速發展,構建「龍頭+基地+農戶」和產供銷為一體的生產經營模式,促進農業專業化布局、標准化生產、規模化發展、集約化經營、品牌化銷售。每個縣(市、區)都要大力培育農產品加工企業,力爭5年後全市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70%以上。要大力發展鄉村集體經濟,拓展農村非農就業空間,鼓勵農民就近就地創業,增加勞務性收入,多渠道培養高收入農民群體。要堅持大興水利、改造電網,狠抓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搶抓國家加大水利投入、我省實施「大水網」建設的黃金機遇,加快大型水利設施建設,重點實施「三引六擴」水利工程,構建「河庫成網」水利格局,5年內再新增灌溉面積100萬畝。加快實施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工程,增強農村用電保障能力。要堅持完善規劃、提升水平,加快新農村建設。全面提升重點推進村的「四化四改」和「五個一工程」,完成新一輪「五個全覆蓋」。推進生態村連片創建。搞好農村金融服務。高度重視邊山老區和貧困區建設,扎實做好機關、企業與農村結對幫扶工作,抓好領導幹部包村增收活動,確保農民收入翻番、農村面貌改觀。
大力發展新型工業。提升綜合實力關鍵在工業。我市工業正處於產業接替的關鍵時期,既存在對傳統產業升級改造的巨大壓力,也面臨著盡快做大新興產業的緊迫任務。我們必須以超常努力,加快推進傳統產業新型化、新興產業規模化、優勢產業集群化,加快建設先進製造業基地。要推進傳統產業向新型產業轉變。傳統產業既是我市長期發展的結果,也是現實財源的支撐和未來發展的基礎。要順應國家產業政策趨勢,加快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大對共性關鍵技術和重大裝備技術引進和研發;用循環經濟模式改造延伸傳統產業,降低資源能源消耗,減少污染排放,提升經濟效益;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與此同時,要著眼長遠,盡快壯大現代裝備製造、鋁鎂深加工、精細化工、醫葯、農產品加工、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要花更大的力氣,推進我市由材料加工到加工材料的轉變,由中間產品發展到終端產品,由低關聯度向高關聯度延伸,經過三至五年努力,使新興產業成為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要推動企業由小、少、弱向大、多、強轉變。堅持大中小企業並重,積極提供資金、技術、人才、信息等支持,大力推進中小企業增加數量、提升規模、做優產品,形成群體競爭優勢。要加快產業整合、企業重組步伐,著力打造一批主業競爭力強、裝備現代化程度高、財稅貢獻大的旗艦企業。全市力爭培育一批年銷售收入50億元、100億元、300億元以上企業,每個縣(市、區)都要有年銷售收入30億元以上企業。鼓勵條件成熟企業加快上市步伐,力爭5年內新增上市公司5家以上。要推動企業由分散發展向園區集聚轉變。按照布局合理、用地集約、產業集聚、管理先進的要求,重點把3個省級開發區和鹽湖科技工業園、空港新區,打造成為我市產業升級的高地、對外開放的窗口、集群發展的載體,把各縣(市、區)的工業園區建設成要素集聚、企業集聚、商品集聚、信息交流的樞紐和平台,努力做到新上項目一律進入、存量項目逐步遷入。要推動高碳經濟向低碳經濟轉變。堅持「綠色、低碳、潔凈、健康」的發展理念,大力推行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可循環的經濟發展模式,降低資源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加快推進城鄉生態化,重點實施「三河」(黃河、汾河、涑水河)、「兩湖」(鹽湖、伍姓湖)、「一山」(鹽湖南山)生態修復治理工程,全面實施「山上治本」和「身邊增綠」工程等,建設綠化運城、氣化運城、凈化運城、健康運城,讓運城的天更藍、水更綠、空氣更清新、環境更優美!
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以重點物流項目為平台,培育和打造一批現代物流企業、物流園區,建設現代物流基地。加快推進各類專業市場建設,重點發展連鎖經營、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物聯網、第三方物流等現代流通方式,積極爭取建設海關、商檢等內陸口岸機構和保稅區,努力把我市建成黃河金三角地區的「無水港」。積極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加快改造提升商貿、餐飲、交通等傳統服務業,大力發展金融、保險、會展、信息等現代服務業,發展商務服務、居民服務、社區服務等新興服務業,不斷提高服務業比重。
大力發展旅遊業。突出「鹽文化」、「關公文化」和「根祖文化」特色,堅持走大旅遊、大市場、大投入、大聯合的發展道路,積極構建與西安、洛陽、鄭州為一體的精品旅遊線路。加大景區景點開發力度,加強宣傳促銷,精心打造年遊客超百萬、收入上億元的龍頭景點和旅遊品牌。加快旅遊產業化和市場化進程,構築吃、住、行、游、購、娛一條龍旅遊服務體系,使旅遊收入年均增長20%以上,建設特色文化旅遊基地。
大力發展縣域經濟。要把發展縣域經濟作為推動轉型跨越發展的一項基礎性工作,進一步完善支持和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和長效機制。鼓勵各縣(市、區)抓住轉型綜改區建設機遇,先行先試,大膽創新,突破制約縣域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用好資源稟賦,因地制宜制定發展戰略,培育發展優勢產業,壯大產業集群,打造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縣域經濟。河津市、鹽湖區要努力在全省排名爭先,聞喜、永濟、臨猗、新絳、稷山、芮城要爭取在全省排位靠前,其他5個縣要確保總量翻番。3個省級開發區和空港新區要在全省開發區中爭先進位。特別要進一步加快建設鹽湖經濟發展較快集中區域,力爭早日把鹽湖區建成改革創新的試驗區、快速發展的經濟區和商貿物流的集中區。
(二)突出建設中心城市,加快推進市域城鎮化
運城地處黃河中游金三角地區,建設區域中心城市優勢十分顯著。我們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遵循城市發展客觀規律,在現有基礎上,強化產業支撐,大力推進城市建設,加快城鎮化進程。
一要科學規劃,做大城市規模。在城市發展上,必須堅持用當前規劃指導長遠建設的原則,科學預測資源稟賦、環境承載、人口規模、產業發展、綜合交通等主要因素,高標准、高起點調整完善城市總體規劃。中心城市建設要按照百平方公里、百萬人口的目標,加快推進與周邊地區城鄉一體化進程。縣城建設要實施大縣城戰略,河津、永濟和聞喜要按照30平方公里—50平方公里的目標搞好規劃,建成中心城市的次中心城市,其餘縣城要按照20平方公里—30平方公里的規模加快建設。小城鎮建設要統籌規劃,建設一批工業主導型、都市農業型、配套加工型、商貿流通型、旅遊觀光型、綜合交通型特色鎮,加快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力爭5年內使我市城鎮化率接近全國平均水平。
二要加大投入,完善城市功能。在城市建設上,必須堅持用當前的基礎設施建設、支撐長遠經濟社會發展的原則,按照基礎先行、適度超前、功能完善、配套協調的要求,加快推進重大設施建設,不斷夯實長遠發展的基礎支撐。堅持政府主導與市場運作並重,支持民間資本進入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市政公用事業、政策性住房建設、社會事業、金融服務和商貿流通領域,拓寬城市建設融資渠道。堅持舊城改造與新區開發並重,以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建設項目為重點,逐步完善城區交通系統、供排水系統、垃圾污水無害化處理系統、通信和供電管網等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合理布局教育、醫療、文化、商業等城市公共服務功能。堅持城市建設與城市管理並重,把城市建設與文化建設、市場建設、城市管理結合起來,建立健全城市綜合管理體制和長效機制。堅持城市擴容與城市提質並重,每年實施一批城建重點工程,特別是對城建標志性工程、標志性地段和重點片區、重點部位,精心設計、精細施工、精緻建設,打造更多經得起歷史檢驗的城市精品,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
三要大上項目,做大支撐產業。城鎮是產業的載體和平台,產業是城鎮化的動力和源泉。沒有產業支撐,城鎮化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甚至空殼。產業是由一個個項目組成的,項目是產業的基礎,抓產業首先要從抓項目建設開始。市縣四套班子領導都要親自跑項目、引資金,每個縣(市、區)委書記和縣(市、區)長為官一方,在任一屆,都要在項目建設中干幾件有影響的標志性大事,建幾個利長遠的標志性項目。抓不好項目的縣(市、區)委書記不是優秀書記,抓不好項目的縣(市、區)長就是不稱職。全市上下必須完善政策、創新思路、創優環境,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加快引進一批新技術、新材料、新能源項目;一批延伸產業鏈條、完善產業配套項目;一批解決就業多、經濟效益好的富民強市項目。全市固定資產投資5年累計完成5000億元以上。圍繞項目建設,完善創業創新機制,激發創業創新動力,加快發展中小企業,進一步壯大民營經濟,讓全民創業的呼聲成為運城的時代強音,讓全民創業的實踐成為運城人民的自覺行動,讓河東大地成為人人創大業的廣闊舞台!
四要擴大開放,推進區域合作。圍繞建設大通道和橋頭堡,加快構築運城、臨汾、三門峽、渭南互利共贏「核心圈」,促進城市規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社會管理全面對接;構建西安、太原、鄭州、洛陽經濟協作「聯動圈」,強化科技、教育、物流、貿易、金融、信息、旅遊等領域合作;主動融入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產業轉移「開放圈」,吸引跨國公司、大型企業、戰略投資者在我市建設合作園區,探索建立更加廣泛的城市合作關系和城市戰略聯盟,爭取把我市建成國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
(三)突出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加快建設文化強市
運城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文化資源十分豐富,建設文化強市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我們一定要從戰略高度深刻認識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大力發展運城特色的先進文化,提升運城文化軟實力,擴大運城文化知名度和影響力。
建設文明誠信之城。文明誠信是現代城市的重要標志。要把思想道德建設擺在突出位置,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引領,著力搞好精神文明創建,扎實推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建設,教育引導廣大群眾養成積極向上、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要強化誠實守信宣傳教育,大力弘揚河東人民熱情淳樸、忠義仁勇、崇教尚學、勤勞智慧的優良品德,大力弘揚「四寬」精神和改革創新、開放包容、誠實守信、敢為人先的新時期運城精神,把運城打造成誠信之都、禮儀之邦。
建設文化繁榮之城。加快推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共同發展、共同繁榮,努力把運城建設成為文化名市、文化強市。要加快發展文化事業。突出抓好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實現中心城市「四館一中心」,即有博物館、圖書館、科技館、群眾藝術館、會展中心;實現縣鄉村「三館兩場一站一室」,即縣縣有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文化休閑廣場、體育場,鄉鄉有綜合文化站,村村有文化活動室。要加強文藝創作,努力打造具有河東文化特色、在全國有較大影響的文藝精品。要開展多種形式的對外文化交流,努力把「關公文化旅遊節」辦成在海內外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響力的品牌節慶活動。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培育新型文化業態,推動文化與科技、金融、現代傳播方式整合發展。要加快發展文化主導產業,培育壯大文化龍頭企業,著力建設文化產業園區,精心打造強勢文化品牌。加快文化資源優勢向產業優勢轉化,到2016年,文化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超過5%,成為新的支柱產業。
建設文脈傳承之城。運城是華夏之根、文明之源,有五千年文明歷史,要加大宣傳力度,讓更多人了解運城、感受運城、關注運城、投資運城。要加大文物保護與開發利用的力度,整理和保護好一批重要歷史文化遺產。要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完成關公信俗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保護挖掘、整理增加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要加強文化人才隊伍建設,培養基層文化骨幹。扶持發展多種形式的民間藝術表演團體,培育100名國家級民間藝術大師,打造傳承千年文明的領軍團隊。
(四)突出發展民-主-政-治,加快建設法-治運城
(略)
(五)突出加強社會建設,加快構建和諧運城
和諧穩定是轉型跨越的基礎保障,是全市人民的共同願望。要牢固樹立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理念,切實加強以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著力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團結帶領人民群眾共建共享和諧運城。
高度重視就業問題。就業是民生之本。要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注重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和就業容量大的服務業,促進經濟發展與擴大就業良性互動。堅持以創業促就業,加強職業技能培訓、政策扶持和跟蹤服務,鼓勵自主創業。統籌做好城鎮新增勞動力、農村富餘人員和下崗人員就業再就業工作,引導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就業。完善就業援助、幫扶制度,開發社區公益性崗位,促進困難群體實現就業或再就業。加強公共就業服務,健全統一的人力資源市場。完善勞動關系協調機制,加大勞動保障監察力度,構建和諧勞動關系,讓勞動者體面勞動、有尊嚴地生活。
加快發展教育衛生事業。統籌推進各級各類教育,積極發展學前教育,均衡發展義務教育,支持普通高中辦出質量和特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加快發展高等教育,加快形成終身教育體系。注重解決農村、貧困地區教育基礎薄弱問題和農民工子女就學問題。鼓勵社會力量辦學,特別要加快建立職業教育新體系,讓沒能進入大學、高中的學生,都能接受中等以上職業教育,培養更多的實用技術人才。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加快公共衛生服務、醫療服務、醫療保障和葯品供應保障「四大體系」建設。加快發展農村和社區衛生事業,加強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拓寬籌資渠道,實施大病救助,防止因病致貧。做好重大疾病防治和應急救援工作。全面做好計生和人口工作。廣泛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和全民健身運動,提升全市人民的健康水平。
健全社會保障體系。要完善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為基礎的大社保體系,實現城鎮基本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和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基本全覆蓋。積極調整財政支出結構,確保各項統籌資金配套到位。加強住房保障,健全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制度,加快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和農村特困戶住房困難。大力發展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切實做好優撫安置工作。加快發展老齡、殘疾人和紅十字事業。進一步做好價格調控監管工作,努力穩定生活必需品市場價格,切實保障群眾基本生活。
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我市人口基數大、經濟欠發達、統籌各方面利益任務繁重,必須突出管理重點,健全管理機制,創新管理方式,全面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要堅持社會管理重心下移,促進人力、財力、物力向基層投放,確保農村和社區在社會管理上「有人管事、有錢辦事」。要強化源頭治理,加強矛盾糾紛排查調處,重點解決好征地拆遷、農村宅基地、農民工工資、涉法涉訴等糾紛問題,努力實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鄉、疑難糾紛不出縣、矛盾不上交」。要加強流動人口服務管理,解決好流動人口在勞動就業、社會保障、子女入學、醫療衛生等方面存在的問題。要創新特殊人群管理服務,建立相應的社會幫扶救助體系。要深入開展「平安運城」創建活動,嚴厲打擊各種違法犯罪活動,努力增強人民群眾的安全感。要強化安全生產工作,杜絕重特大安全事故發生。要加強食品葯品監督管理,落實安全主體責任,讓人民吃上放心食品、用上放心葯品。要加強全民國防教育,推進國防後備力量建設,積極開展「全國雙擁模範城」創建活動,鞏固發展軍政軍民團結的良好局面。
(六)突出學習貫徹胡-錦-濤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全面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
(略)
同志們,轉型跨越的新征程已經開啟,我們的使命光榮而神聖,我們的任務艱巨而繁重。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在省委的堅強領導下,萬眾一心,銳意進取,努力把運城建設成為山西向東向西開放的大通道和橋頭堡,建設成為山西省乃至黃河中游地區的「四基地一中心」,為全面加快建設運城小康社會而努力奮斗!
注釋:
1.新的「五個全覆蓋」工程:農村街巷硬化全覆蓋、農村便民連鎖商店全覆蓋、農村文化體育場所全覆蓋、中等職業教育免費全覆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全覆蓋。
2.「五型四好三滿意」活動:創建以學習型、規范型、服務型、廉潔型、創新型為主要內容的「五型黨組織」,以班子作風好、隊伍素質好、高效服務好、團結和諧好為主要內容的「四好機關」,以上級滿意、基層滿意、群眾滿意為主要內容的「三滿意」。
3.「五個計劃」:「雙創」增糧計劃、綠色農產品基地建設計劃、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計劃、規模健康養殖計劃和農業物流體系建設計劃。
4.「三引六擴」工程:「三引」即小浪底水庫引水、黃河青石板引水、三門峽水庫(部官)引水;「六擴」即對現有的禹門口、西范、北趙、夾馬口、尊村、大禹渡六大灌區進行改擴建。
5.「五個一工程」:一個文化活動室(院)、一個衛生計生室、一個農民休閑廣場、一個便民連鎖店、中心村有一所標准化小學。
6.「法律六進」活動:通過開展普及法律的活動,使法律進機關、進鄉村、進社區、進學校、進企業、進單位。
7.「四強」黨組織:推動發展能力強、服務群眾能力強、凝聚人心能力強、促進和諧能力強的黨組織。
8.「四優」黨員:政治素質優、崗位技能優、工作業績優、群眾評價優的共產黨員。
9.「382」工程:利用3年時間,建立培養一支8萬名左右高素質的入黨積極分子,力爭每年每村吸收兩名優秀分子加入黨組織。
9. 關於運城的經濟問題
2007年,全市生產總值完成624.2億元,財政總收入完成86.4億元,經濟總量位居山西省第三位。在承接國內外產業轉移、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大潮中,運城彰顯出五大優勢: 社會發展
全市負有盛名的十大農產品是:小麥、棉花、蘋果、稷山板棗、王過酥梨、絳縣山楂、蒲州柿子、臨晉醬玉瓜、萬榮大黃牛、黃河鯉魚,一批優質農產品已經打入首都和國際市場。�
運城市是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山西省新興的工業基地。
這里有全國最大的無機鹽化工基地南風集團、裝備規模居世界第一的運城製版集團、亞洲最大的鋁工業基地山西鋁廠、全國第二大銅冶煉基地中條山有色金屬公司、鐵道部的龍頭企業永濟電機廠等大型企業。近年來,初步形成了具有區域特色的六大產業群體。即:鋁電材聯營、鋼鐵和鎂業等冶金產業群,日用化工、煤化工和醫葯產業群,機械及精密鑄造產業群,新型材料、玻璃器皿等亮點產業群,農副產品加工產業群,以旅遊業為龍頭的第三產業群。
培育了海鑫、陽光、通達、振興、忠民、粟海、龍門、南風、關鋁、製版、亞寶、豐喜等一批年產值達到10億元、30億元、50億元以上的大企業、大集團。海鑫、陽光、通達、振興、粟海、龍門等6家民營企業進入全國500強,海鑫集團成為全國民營企業最大納稅戶。鋼鐵總產量達到480萬噸;金屬鎂產量達到16萬噸,佔世界的25%、全國的50%、全省的80%;化工產品元明粉、硫酸鉀、洗衣粉的產量分別佔到國內市場的60%、50%、25%以上;電解鋁產量2005年將達到90萬噸,氧化鋁將突破200萬噸,成為全國最大的電解鋁生產基地,「神舟6號」火箭用的就是關鋁的電解鋁;以鎂鋁合金、磁性材料、精密鑄造、汽車零部件、納米材料為重點的高新技術企業已達30餘個。�
運城市基礎設施不斷改善,城市化建設不斷推進。交通上,南同蒲鐵路縱貫南北,侯西鐵路橫亘東西,南同蒲鐵路侯馬至東鎮段復線建設已接近尾聲。境內有運(城)風(陵渡)高速公路、運(城)三(門峽)高速公路和侯(馬)運(城)高速公路,禹門口、風陵渡及三門峽三座黃河公路大橋聯結西北、西南和中原地區,與洛陽、鄭州和西安形成了縱橫交錯網路。全市公路里程8611公里,居全省第一,高速公路里程235公里,居全省第一;環中心城市高速網和通往各縣(市)的一小時經濟圈初步形成;率先在全省實現了村村通油路,93.3%的村通客車。特別是運城關公機場成功通航,直飛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成都等航線,架起了運城走向全國、走向世界的空中通道,填補了黃河金三角地區的空中交通空白。中心城市建設上,改造了七大出入口,南風廣場正式對外開放,新區建設進展順利。水利上,全市擴建新建了尊村引黃、海鑫引水工程和禹門口提水樞紐等大型工程。完成了農村貧困地區的人畜飲水解困工程。電力上,全市建有電廠五座,初步形成了以500千伏、220千伏雙環網為主幹,以110千伏、35千伏覆蓋全市各主要鄉鎮的現代化大容量電網結構。通訊上,全市已實現市話交換程式控制化、無線通信移動化,固定電話、行動電話每百人擁有量全省領先。�
運城市綜合經濟實力不斷增強。「九五」時期以來,全市經濟保持了10%以上的增長速度。撤地設市後,市委、市政府立足市情實際,努力建設山西省的農業大市、工業大市、教育大市、旅遊大市,建設晉陝豫黃河金三角地區具有河東文化特色的工貿旅遊中心城市,主要經濟指標一直位居全省前列。2004年,全市GDP完成359.3億元,同比增長15.4%;財政總收入43.5億元,同比增長27.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32.2億元,同比增長29.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9.5億元,同比增長23.4%;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50.6億元,同比增長21.1%;外貿進出口總額5.35億美元,同比增長48.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08元,同比增長10.3%;農民人均純收入2587.3元,同比增長11.5%。
10. 運城市的綜合實力在山西處於什麼位置
運城市的綜合實力在山西處於中等位置
運城農業生產條件得天獨厚。全市小麥、棉花產量和商品量均佔全省的50%和70%以上。果、畜、菜、魚、蘆筍等農產品產量均居全省之首。全市果、菜面積分別為300萬畝、64萬畝,設施農業42萬畝,30個農產品獲得省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全市糧、經比例為5:5。肉、蛋、奶產量分別為7.3萬噸、6.2萬噸和1.2萬噸。全市初步形成了果、畜、菜、麥、棉五大主導產業。�
運城是山西新興的工業基地。全國最大的無機鹽化工基地——南風集團、裝備居世界第一的製版基地——運城製版集團、亞洲最大的鋁工業基地——山西鋁廠、全國第二大銅冶煉基地——中條山有限公司、鐵道部的龍頭企業——永濟電機廠、全國大型鋼鐵冶煉企業——海鑫集團均在本市。目前,冶金、化工、農副產品加工、機械製造四個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快速發展,醫葯、玻璃器皿、新型材料三個具有潛在優勢的亮點產業發展態勢良好,關鋁碳素、南風、芮城華泰等十大工業園區初具規模,南風、製版、關鋁、豐喜、亞寶、海鑫、振興等一批大企業集團迅速崛起,全市工業綜合實力進入全省前「三強」。�
運城近年來外向型經濟長足發展。2003年,全市外貿進出口總額完成3.59億美元,同比增長85%,總量和增幅均居全省首位。目前,全市自營進出口企業108家,對外貿易拓展到64個國家和地區,出口產品包括化工、機械等10多個類別300多個品種。�
運城基礎設施不斷改善。交通上,南同蒲鐵路縱貫南北,侯西鐵路橫亘東西,運(城)三(門峽)、運(城)風(陵渡)、侯(馬)運(城)高速公路建成通車,拓寬了通往中原、西北和華北的通道。全市公路里程達到8472公里,居全省第一,高速公路里程235公里,佔全省近1/4。公路網密度為每平方公里59.6公里,一小時公路圈初步形成。運城民航機場可望年內通航。新禹高速公路正加緊建設。水利上,全市擴建新建了尊村引黃、禹門口提水樞紐等提水工程。通訊上,固定電話普及率達到16%,基本實現市話交換程式控制化,無線通信移動化。�
運城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全市經濟連續8年保持兩位數增長。2003年,全市生產總值292.3億元,同比增長15%;財政總收入34.2億元,同比增長27%;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97.6億元,同比增長42.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0.6億元,同比增長15.1%;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17.6億元,同比增長21.7%;外貿進出口總額3.59億美元,同比增長85.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72元,同比增長12.1%;農民人均純收入2321元,同比增長7.6%;全市三次產業結構為14.9:58: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