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我國的經濟發展有哪些重大成就

我國的經濟發展有哪些重大成就

發布時間:2022-07-13 19:19:33

『壹』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的成就有哪些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的成就:

1、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為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提供了堅實物質基礎和有利條件。

2、民主政治取得重大進展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在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成功開辟和堅持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為實現最廣泛的人民民主確立了正確方向。

3、走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深刻總結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成功經驗和深刻教訓,把依法治國確定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執政確定為黨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

4、實現了中國同世界關系的歷史性變革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充分運用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遇,不斷擴大對外開放,實現了我國同世界關系的歷史性變革。

(1)我國的經濟發展有哪些重大成就擴展閱讀:

改革開放對世界的重要貢獻:

1、為開放型世界經濟發展提供重要動力

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為全球經濟穩定和增長提供了持續強大的推動。中國同一大批國家的聯動發展,使全球經濟發展更加平衡。中國減貧事業的巨大成就,使全球經濟增長更加包容。中國改革開放持續推進,為開放型世界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動力。

2、輻射和帶動周邊國家

中國進行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將輻射和帶動包括蒙古國在內的周邊國家,中蒙雙方發展戰略完全可以進行有效對接,促進共同發展,實現共同繁榮。

3、給世界各國帶來更多機遇

中國人民正在為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而努力奮斗。中國改革開放持續深化,活力和潛力將不斷釋放,將給包括英國在內的世界各國帶來更多機遇。

4、惠及世界的程度將會更深

近40年來,中國堅持對外開放,在走向世界的過程中實現了自身跨越式發展。展望未來,中國開放的力度將更大,惠及世界的程度會更深。

5、為世界各國共同繁榮作出更大貢獻

回首40年改革開放歷程,中國人民更加堅定地認識到,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面向未來,中國將以更負責的精神、更開放包容的胸襟、更高質量的增長,在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為世界各國共同繁榮作出更大貢獻。

『貳』 建國以來有哪些重大經濟成就

主要有四大成就:

一、GDP排名第二

1949年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約為123億美元,人均GDP大致在23美元左右。而到了2017年(2018年未結束,沒有實際數據),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已經達到13.17萬億美元。1949年,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在世界上可以忽略不計,而到了2017年中國已經排名世界第二。是跨入10萬億美元俱樂部的兩名成員之一。

二、外儲名列前茅

而在外匯儲備上來說,中國在全球10大外匯儲備經濟體中名列前茅。根據今年8月份的統計數據,中國外匯儲備達到31097.2億美元。How Much編撰人員曾經感嘆到,不知道中國到底存了多少錢,單就從外匯儲備來說就足以支撐英國一整年的經濟,甚至還可以算上王室婚禮等各種開支。

三、高速公路、高鐵建設世界第一

在公路建設方面,中國高速公里總里程已經達到13萬公里,位居世界第一。當年曾經說的,要致富,先修路,在這體現的淋漓盡致。從2013年到2016年期間,全社會累計投資於高速公路建設的資金就達驚人的3.1萬億元。

而從鐵路網建設方面來看,我國鐵路總里程已經達到12.7萬公里,其中高鐵占據了2.5萬公里。在高鐵建設方面,中國高鐵占據全世界66.3%。在北京這樣的城市中,已經實現了住在北京周邊,早上坐高鐵通勤上班。而今年,仍然有長達4000公里的鐵路將投產,其中高鐵就有3500公里。按照規劃,到了2020年,中國鐵路網將達到15萬公里,高鐵將達到3萬公里。

通過高速公路及鐵路建設,將全國緊密地連接在一起。經濟發達地區,經濟欠發達地區都通過這些方式進行流通。原本無法被運出的特產、商品等,也通過發達的運輸網路得以運送到全國。無論是商務、旅遊、出行等,基本可以實現本省當天去當天回,鄰近省份當天去隔天回。節省了大量的時間和不必要的開支。

四、港珠澳跨海大橋推動大灣區建設

去年正式建成通車的港珠澳跨海大橋。這座大橋將香港、澳門、珠海三個地區相連,極大方便了商務、旅遊等人員。這座跨海大橋是世界上投資額度最大的工程,總投資金額超1100億元。在建設期間克服了多種困難,最終達成香港、澳門、珠海三個城市1小時圈。國務院港澳辦港澳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蔡赤萌表示,預計開通後,能夠為西岸各城市增加數600億到1000億的GDP。為大灣區建設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叄』 我國在經濟方面有什麼重大成就

我國自從十八大以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經濟結構不斷優化,數字經濟等新興產業蓬勃發展,高鐵、公路、橋梁、港口、機場等基礎設施建設快速推進。

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55公里——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建成開通

這座連接珠海、香港、澳門三地的大橋10月24日正式通車,使得三地交通時間大大縮短,構成「1小時生活圈」。據港珠澳大橋邊檢站統計,大橋開通2個月來,港珠澳大橋珠海公路口岸共驗放旅客超過290萬人次。

其中,港澳居民出入境人數穩步增長,香港居民佔比近30%,澳門居民數量也有大幅躍升。集橋、島、隧為一體的超級工程——港珠澳大橋,總長約55公里,是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也是粵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

2、19顆衛星——北斗三號基本系統星座部署完成

11月19日,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及遠征一號上面級),以「一箭雙星」方式成功發射第42、43顆北斗導航衛星,這兩顆衛星屬於中圓地球軌道衛星,是我國北斗三號系統第18、19顆組網衛星。

自此,北斗三號基本系統星座部署圓滿完成,將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提供導航等基本服務。業內人士認為,中國北斗邁出從國內走向國際、從區域走向全球的「關鍵一步」。

3、2.9萬公里——高鐵運營里程有了新突破

2018年年底前一周,10條高鐵新線密集開通,新增高鐵運營里程約2500公里,全國高鐵運營里程將達到2.9萬公里。這10條新線分別是:

京哈高鐵承德至沈陽段、新民至通遼高鐵、哈爾濱至牡丹江高鐵、濟南至青島高鐵、青島至鹽城鐵路、杭昌高鐵杭州至黃山段、南平至龍岩鐵路、懷化至衡陽鐵路、銅仁至玉屏鐵路、成都至雅安鐵路等。

4、1.2萬列——中歐班列通達15個國家49個城市

中歐班列已累計開行超過1.2萬列。僅2018年1月~11月,開行就達5611列,同比增長72%。全年開行數量有望突破6000列,提前兩年實現了《中歐班列建設發展規劃2016-2020年》確定的「年開行5000列」目標。

中歐班列雙向運輸日趨均衡,回程班列數量與去程班列的佔比已達到71%,基本實現「去4回3」。范圍不斷擴大,國內開行城市56個,通達歐洲15個國家49個城市。運送貨物也由開行初期的手機、電腦等IT產品,逐步擴大到服裝鞋帽、汽車及配件、糧食、葡萄酒、木材紙漿、等品類。

5、140米——亞洲最大自航絞吸挖泥船試航成功

2018年6月12日,首艘由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亞洲最大自航絞吸挖泥船——「天鯤號」成功完成首次試航。這標志著「天鯤號」向著成為一艘真正的疏浚利器邁出了關鍵一步。

「天鯤號」長140米、寬27.8米,最大挖深35米,總裝機功率25843千瓦,設計每小時挖泥6000立方米,絞刀額定功率6600千瓦。它標志著我國已經能夠自主設計建造新一代的重型自航絞吸挖泥船,實現了該船型關鍵技術的突破。

6、578億美元——首屆進博會有量有質

172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參加,超過40萬名境內外采購商到會洽談采購,展覽總面積達30萬平方米,300多項新產品和新技術首次發布,成交額達578億美元……11月5日至10日,首屆中國進口博覽會(以下簡稱進博會)交出的答卷凸顯了博覽的「質」與「量」。

7、135億元——「雙11」調動千萬家消費型企業

11月12日零點,天貓「雙11」成交額的數字最終定格在了2135億元,相較於去年增長了近27%。其他電商平台,成績也不錯:1小時18分,網易考拉突破2017年「雙11」全天銷售額;1日~11日,京東全球好物節累計下單金額1598億元。

參考資料來源:數說2018年我國經濟發展重大成就-新華網

『肆』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取得了哪些巨大成就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歷史抉擇,開啟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新時期。35年來,面對國內外環境的復雜變化和重大風險挑戰,黨中央、國務院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砥礪勇氣,攻堅克難,銳意推進改革,堅持不懈開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煥發蓬勃生機和活力,我國經濟發展和各項社會事業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

一、經濟發展大跨越,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實現了由弱到強的歷史性巨變。

改革開放以來的35年,是我國國民經濟蓬勃發展、經濟總量連上新台階的35年,是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由弱變強的35年,也是成功實現從低收入國家向上中等收入國家跨越的35年。

經濟保持快速增長,年均經濟增速高達9.8%。1979-2012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8%,同期世界經濟年均增速只有2.8%。我國高速增長期持續的時間和增長速度都超過了經濟起飛時期的日本和亞洲「四小龍」,創造了人類經濟發展史上的新奇跡。

經濟總量連上新台階,綜合國力大幅提升。國內生產總值由1978年的3645億元迅速躍升至2012年的518942億元。其中,從1978年上升到1986年的1萬億元用了8年時間,上升到1991年的2萬億元用了5年時間,此後10年平均每年上升近1萬億元,2001年超過10萬億元大關,2002-2006年平均每年上升2萬億元,2006年超過20萬億元,之後每兩年上升10萬億元,2012年已達到52萬億元。

經濟總量居世界位次穩步提升,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不斷提高。1978年,我國經濟總量僅位居世界第十位;2008年超過德國,居世界第三位;2010年超過日本,居世界第二位,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總量佔世界的份額由1978年的1.8%提高到2012年的11.5%。2008年下半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我國成為帶動世界經濟復甦的重要引擎,2008-2012年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率超過20%。

外匯儲備大幅增長,實現從外匯短缺國到世界第一外匯儲備大國的巨大轉變。1978年,我國外匯儲備僅1.67億美元,位居世界第38位,人均只有0.17美元,摺合成人民幣不足1塊錢。隨著我國對外經濟的發展壯大,經常項目貿易盈餘不斷積累,外匯儲備的短缺迅速成為歷史,1990年外匯儲備超過百億美元,達到111億美元,1996年超過千億美元,達到1050億美元,2006年超過1萬億美元,達到10663億美元,超過日本位居世界第一位,2011年超過3萬億美元,2012年達到33116億美元,連續七年穩居世界第一位。

二、經濟結構深刻變化,經濟發展的協調性和可持續性趨於增強。

改革開放以來的35年,是對經濟結構調整和轉變發展方式重要性的認識不斷深化的35年,是經濟結構在經濟持續較快增長中不斷調整的35年,也是經濟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不斷增強的35年。

產業結構不斷優化。35年來,三次產業在調整中均得到長足發展,農業基礎地位不斷強化,工業實現持續快速發展,服務業迅速發展壯大。1979-2012年,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年均實際分別增長4.6%、11.3%和10.8%。三次產業增加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佔的比例由1978年的28.2:47.9:23.9調整為2012年的10.1:45.3:44.6。與1978年相比,2012年第一產業比重下降18.1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重下降2.6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大幅上升20.7個百分點。

城鎮化步伐明顯加快。城鎮化水平由1978年的17.9%上升到2012年的52.6%,上升了34.7個百分點,年均上升1.0個百分點。城鎮總人口年均增加1586萬人,鄉村總人口年均減少435萬人。城鎮化水平的提升促進了城鄉經濟的協調發展,有利於居民消費結構升級,並不斷催生新的經濟增長點,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所在。隨著城鎮化和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城鎮吸納就業的能力也不斷增強。城鎮就業人員佔全國的比重從1978年的23.7%上升到2012年的48.4%,鄉村就業人員佔比從76.3%下降51.6%。

三、供給能力大提高,商品和服務實現了由短缺到豐富充裕的巨大轉變。

改革開放以來的35年,是我國門類齊全、布局合理的產業體系逐步建立的35年,是商品和服務供給能力大為增強的35年,也是主要工農業產品產量躍升到世界前列的35年。

農產品供給不僅解決了佔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溫飽問題,還為工業化快速推進提供了重要支撐。35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始終把農業生產放在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千方百計促進農業生產,穩定糧食產量,不僅成功解決了中國人的溫飽問題,實現了人民生活水平質的提高,而且為工業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原料。2012年,糧食產量達到58958萬噸,比1978年增長93.5%,2004年以來實現「九連增」,連續6年穩定在5億噸以上的水平;棉花產量684萬噸,比1978年增長2.2倍;油料產量3437萬噸,增長5.6倍;糖料產量13485萬噸,增長4.7倍;水果產量24057萬噸,增長35.6倍;水產品產量5908萬噸,增長11.7倍。肉類產量8387萬噸,比1979年增長6.9倍。2011年,穀物、肉類、籽棉、花生、茶葉、水果產量穩居世界第一位,油菜籽、甘蔗、大豆分列第二、三、四位。從人均水平看,2012年人均糧食產量達到436.5公斤,比1978年增長36.9%;人均棉花、油料、糖料、水產品產量分別達到5.1公斤、25.4公斤、99.8公斤和43.7公斤,分別增長1.2倍、3.7倍、3.0倍和8.0倍。

工業生產能力迅速提高,由一個落後的農業國成長為世界製造業大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工業化進程迅速啟動,工業化水平明顯提高,主要工業產品產量迅猛增長。2012年,原煤產量達到36.5億噸,比1978年增長4.9倍;粗鋼7.2億噸,增長21.8倍;水泥22.1億噸,增長32.9倍;汽車1928萬輛,增長128.3倍;家用電冰箱由1978年的2.8萬台增加到2012年的8427萬台;彩色電視機由0.4萬台增加到1.3億台。移動通信手持機和微型電子計算機從無到有,2012年產量分別達到11.8億台和3.5億台。35年來,我國工業化進程不斷推進,由一個落後的農業國成長為世界製造業大國。根據世界銀行數據,2010年我國製造業增加值佔世界的比重已達到17.6%。按照國際標准工業分類,在22個大類中,我國在7個大類中名列第一,鋼鐵、水泥、汽車等220多種工業品產量居世界第一位。

四、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大發展,經濟發展的支撐條件顯著改善。

改革開放以來的35年,是我國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發展取得質的飛躍的35年,是能源、交通、通信等瓶頸制約不斷緩解的35年,也是逐步建立較為完善的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體系並形成比較優勢的35年。

能源生產能力不斷提高。隨著工業化的推進,我國逐漸成為能源消費大國,與此同時,能源生產能力也不斷提升,能源自給率保持較高水平,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國家經濟安全。2012年,我國能源生產總量達到33.2億噸標准煤,比1978年增長4.3倍,年均增長5.0%。同期,我國能源消費總量年均增長5.6%,與能源生產增速的差距不大,能源總自給率達到90%以上。能源生產結構不斷優化,水電、核電、風電等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生產量在能源生產總量中的比重由1978年的3.1%提高到2012年的10.3%。

交通運輸設施日益完善。35年來,我國交通網路不斷完善,運輸能力不斷增強,運輸效率不斷提高,有力地支撐了各項產業的發展。2012年,我國鐵路營業里程達到9.8萬公里,比1978增長88.8%,居世界第二位;公路里程424萬公里,增長3.8倍;民用航空航線里程328萬公里,增長21.0倍;輸油(氣)管道里程9萬公里,增長9.9倍;沿海主要港口貨物吞吐量66.5億噸,增長32.5倍,連續多年居世界第一。一些現代化交通運輸設施從無到有,增長迅猛。改革開放之初我國尚無高速公路,2012年,我國高速公路里程達到9.62萬公里,位居世界第二。高速鐵路飛速發展,生產出時速高達350公里的動車組,標志著我國鐵路運輸達到國際先進水平,2012年,高鐵運營里程達9356公里,居世界第一位。互聯網設施迅猛發展,互聯網普及率由2002年的4.6%迅速提高到2012年的42.1%。

五、對外經濟大飛躍,實現了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

改革開放以來的35年,是我國日益融入國際市場、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的35年,是我國從大規模「引進來」到大踏步「走出去」的35年,也是我國抓住全球化機遇一躍成為世界貿易大國的35年。

對外貿易總量不斷攀升。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對外經濟交流活動十分有限,再加上國內市場化水平不高,造成了與國際市場相對隔絕的狀態。1978年,我國貨物進出口總額只有206億美元,世界排名第29位,1988年突破了1000億美元,1994年突破了2000億美元,1997年突破了3000億美元,2004年又突破了1萬億美元大關,2012年,貨物進出口總額已達到38671億美元,比1978年增長186倍,年均增長16.6%,僅次於美國,位居世界第二位;貨物出口總額20487億美元,增長209倍,年均增長17.0%,居世界第一位;貨物進口總額18184億美元,增長166倍,年均增長16.2%,居世界第二位。2012年,我國貨物出口總額和進口總額分別佔世界的11.2%和9.8%。

進出口商品結構不斷優化。改革開放之初,我國出口商品以初級產品為主,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出口商品附加值大幅度提高,國際競爭力大為提升。出口總額中初級產品所佔比重由1980年的50.3%下降到2012年的4.9%,工業製成品所佔比重則由49.7%上升到95.1%。同時,進口商品構成也隨國力和開放程度的變化而演變。工業製成品進口額占進口商品總額的比重迅速由1980年的65.2%提高到1985年的87.5%,之後直到2003年這一比重基本保持在80%以上,反映了我國消費能力的提高。此後,國內產業體系的升級逐漸拉低了製成品進口額比重,2003年以來製成品進口額比重呈現明顯的下降走勢,至2012年已下降到65.1%。綜合來看,我國在改革開放初期對外貿易方式主要是以初級產品換製成品,1980年初級產品凈出口21.6億美元,製成品凈進口40.5億美元;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開始,以製成品換初級產品的格局逐漸定型,2012年,初級產品凈進口5344億美元,製成品凈出口7647億美元。

引進外資與對外投資活動日益頻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充分發揮了資源、勞動力等要素優勢和巨大的潛在市場優勢,成為國際直接投資的熱土,利用外資規模不斷擴大,外商直接投資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發展和技術進步的重要力量。1979-2012年,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12761億美元,1984-2012年以年均18.0%的高速度增長。我國已連續多年成為吸收外商直接投資最多的發展中國家,世界排名也上升至第二位。近些年來,隨著我國企業實力的提升,「走出去」的步伐開始加大。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凈額由2007年的265億美元快速提高到2012年的878億美元,2012年末對外直接投資存量達到5319億美元。

六、人民生活大改善,實現了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並向全面小康邁進的歷史性跨越。

改革開放以來的35年,是我國歷史上人民群眾得到實惠最多、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35年,是城鄉居民生活實現由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並向全面小康邁進的35年,也是社會保障事業從低層次到制度建立再到全面推進的35年。

就業規模持續擴大。黨中央、國務院始終把就業問題擺在十分重要的位置。進入轉型發展的新階段後,根據人口結構和就業形勢發生的深刻變化,實施了就業優先的戰略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緩解了就業矛盾。1978-2012年,我國就業人員從40152萬人增加到76704萬人,年均增加1075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長期保持基本穩定。與此同時,大量農村富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有序轉移。2012年,我國農民工數量達到2.6億人。

城鄉居民收入顯著提高。35年來,黨中央、國務院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效率和公平兼顧,確保了城鄉居民收入和財富的快速增長。2012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65元,比1978年增長71倍,年均增長13.4%,扣除價格因素,年均增長7.4%;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7917元,增長58倍,年均增長12.8%,扣除價格因素,年均增長7.5%。城鄉居民擁有的財富顯著增加。2012年末,城鄉居民人民幣儲蓄存款余額39.96萬億元,比1978年末增長1896倍,年均增長24.9%。股票、債券等金融資產規模不斷擴大。城鎮居民擁有的財產性收入從無到有,2012年占人均全部年收入比重上升到2.6%。

居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極大改善。2012年,城鎮居民人均現金消費支出16674元,比1978年增長52.6倍,年均名義增長12.4%;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5908元,增長49.9倍,年均名義增長12.3%。城鄉居民消費結構明顯優化。2012年,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為36.2%,比1978年下降21.3個百分點;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為39.3%,下降28.4個百分點。居住條件極大改善。2012年,城鎮居民人均住宅建築面積32.9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26.2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37.1平方米,增加29.0平方米。消費領域不斷拓展,物質生活極大豐富。彩電、電冰箱、空調、電話等耐用消費品逐步普及,汽車、電腦等高檔耐用消費品擁有量大幅提高。2012年末,城鎮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戶行動電話、計算機和家用汽車擁有量分別為212.6部、87.0台和21.5輛,分別比2000年末增加193.1部、77.3台和21.0輛。

社會保障事業全面推進。35年來,我國社會保障事業經歷了一個從低層次到制度建立完善再到全面推進的演變過程。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按照全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方針,以增強公平性、適應流動性、保證可持續性為重點,積極推進社會保障事業建設,截至目前已基本建成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2012年末,全國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30426.8萬人,比1989年末增加24716.5萬人;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和失業保險人數分別為19861.3萬人和15224.7萬人,分別比1994年增加19486.7萬人和7256.9萬人;參加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人數48369.5萬人;2566個縣(市、區)開展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98.3%;2143.5萬城市居民和5344.5萬農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

扶貧工作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從1978年到2012年,我國先後採用過不同的農村貧困標准。根據1978年標准,1978年全國農村絕對貧困人口約2.5億人,約佔全部人口的四分之一,2007年下降為1479萬人,平均每年脫貧811萬人。按照2008年標准,2007年農村貧困人口為4320萬人,2010年下降為2688萬人,平均每年脫貧544萬人。按照2010年制定的新扶貧標准,2010年農村貧困人口為16567萬人,2012年為9899萬人,不足全部人口的10%,平均每年脫貧3334萬人。

七、社會事業大進步,呈現出由社會事業發展相對滯後向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轉變。

改革開放以來的35年,是我國科教文衛等各項社會事業取得長足進展的35年,是社會和諧穩定得到鞏固和發展的35年,也是經濟社會發展協調性不斷增強的35年。

投入力度,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大力促進教育公平,取得了一系列成績。教育普及程度明顯提高,城鄉免費九年義務教育全面實現。國民受教育程度大幅提升。6歲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1982年的5.2年提高到2012年的8.9年。2012年,普通高等教育本專科招生人數689萬人,比1978年增長16.1倍;在校生2391萬人,增長26.9倍;畢業生625萬人,增長36.9倍,較好地滿足了經濟社會發展對各類人才的需求。

科技事業成果豐碩。30多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始終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加大科技投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完善科技創新評價標准、激勵機制和轉化機制,我國科技事業取得豐碩的成果。2012年,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達到10298億元,比1995年增長28.5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98%,上升1.4個百分點;發明專利申請授權21.71萬件,增長63倍。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相繼問世。建成了正負電子對撞機等重大科學工程,秦山、大亞灣核電站並網發電成功,銀河系列巨型計算機不斷升級並全部研製成功。近年來,我國在載人航天、載人深潛、基因工程、高性能計算機、新材料、量子信息、3D列印等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為成功轉型為創新型國家奠定良好基礎。

總之,1978年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走過了35年極不平凡的光輝歷程,35年改革成果豐碩,35年開放成就非凡。這一筆筆鮮活的統計數據正是最好的見證。當然,中國的改革開放並非一路坦途,35年來,我們也曾經受考驗,艱辛探索。在每一次危機的挑戰前,在每一次風險的歷練下,黨中央、國務院始終以改革開放為強大動力,接力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譜寫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頑強奮進的壯麗史詩。


資料來源——人民網: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1106/c1001-23444065.html

『伍』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在經濟建設方面取得哪些成就

一、從一窮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實現歷史性跨越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經濟規模不斷擴大,綜合國力與日俱增,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大幅提升,國際地位和影響力顯著增強。

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經濟總量連上新台階
財政實力由弱變強,外匯儲備大幅增加
國際地位顯著提升,影響力日益彰顯
二、從結構單一到百業興旺,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升級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農業基礎作用不斷加強,工業主導地位迅速提升,服務業對經濟社會的支撐效應日益突出,三次產業發展趨於均衡,經濟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不斷增強。

農業生產條件持續改善,綜合生產能力快速提升
工業體系逐步完善,多項工業品產量居世界第一
服務業蓬勃發展,滿足生產生活需求能力不斷提高
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從以依賴單一產業為主轉向依靠三次產業共同帶動

『陸』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上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

1、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27年來,國民經濟年均增長9.6%,社會事業加快發展。2005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2.2萬億美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600美元,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得到改善。中國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建立。

2、目前,95%以上的商品價格已由市場確定,95%以上的投資來源於企業、銀行和社會。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4年多來,嚴格信守承諾.清理和修訂法規,逐步降低關稅,取消非關稅措施,開放服務貿易,推動新一輪多邊貿易談判,為進一步擴大國際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積極創造良好條件。

3、同時應當看到,中國前進的道路上還存在不少困難。中國人口多、底子薄、發展不平衡,經濟總量雖然已居世界前列,但人均水平仍然排在世界100位之後。中國的產業結構還不合理,技術水平不高,資源環境壓力加大。

4、經濟和社會發展還不協調,城鄉、區域和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趨勢尚未得到扭轉。在我們這樣一個有著十幾億人口的大國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現代化,還需要經過長期艱苦的努力。

5、今後一段時期,是中國發展的重要機遇期。目前,中國正在制定2006-年201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發展的主要目標:一是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的基礎上,實現2010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二是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5年降低20%左右,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基本遏制;三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比較完善,開放型經濟達到新水平。

6、實現這些目標,需要把握未來,開拓創新。在理論創新方面,中國認真總結自身建設和世界其他國家發展的經驗,提出了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指導思想。在科技創新方面,中國制定了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確立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目標和方針。

7、在體制創新方面,中國按照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明確了各方面體制改革的重點任務。在創新的推動下,中國將保持發展的良好態勢,提高發展的質量,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軌道。

『柒』 我國經濟建設取得哪些巨大成就

中國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開放型經濟已經形成,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人民生活總體上實現了由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從1978年至2003年的25年間,中國經濟年均增長9.4%.25年前,中國年國內生產總值為1473億美元,去年已達到14000多億美元.25年前,中國年進出口貿易總額為206億美元,去年已達到8512億美元.25年前,中國外匯儲備為1.67億美元,去年已達到4033億美元.目前,中國經濟總量居世界第六,進出口貿易總額居世界第四.中國之所以能夠發生這樣巨大的變化,最關鍵的原因是我們始終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始終堅持改革開放,激發了全體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中國雖然取得了很大的發展成就,但中國人口多,底子薄,生產力不發達,發展很不平衡,生態環境、自然資源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矛盾比較突出.雖然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經突破1000美元,但仍排在世界一百位以後.中國要實現現代化,使全體人民都過上富裕生活,還需要進行長期不懈的艱苦奮斗.
我們已經明確了本世紀頭20年的奮斗目標,這就是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到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兩番,達到4萬億美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3000美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

『捌』 中國經濟的成就

宏觀經濟指標全線飄紅
第一,在經濟增長方面,破天荒地實現了長期、持續、快速、平穩增長。1979年-2007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8%;在基數大大提高的情況下,比1953年-1978年年均增速6.1%要高出3.7個百分點,年均增速提高了60%。2008年上半年經濟增速為10.4%。據國外有的學者計算,上世紀50年代以來,有11個國家和地區在長達25年的時間內,年均經濟增速達到7%以上。而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已有29年實現了年均增速9.8%。看來,中國經濟增速達到9%左右,還要延續一段時間。所以,我國經濟長期持續增長,在中外經濟發展歷史上都是絕無僅有的。
第二,在國際收支方面,實現了飛躍式的增長。在經濟改革以前,在計劃經濟體制下,部分地由於實行封閉、半封閉政策的影響,部分地由於當時國際形勢的限制,我國國際收支不僅規模很小,增長速度也很慢。1952年末,國際收支順差只有2.94億美元,到1978年也只有8.68億美元;按美元當年價格計算,26年間只增長了1.95倍,年均增長4.2%。改革以來,在經濟迅速增長的條件下,由於開放型經濟的發展,國際收支順差呈現出飛躍式的增長。由1982年的62.91億美元增長到2006年的2470.25億美元;按當年美元價格計算,24年增長了38.3倍,年均增長16.5%。 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全面提升
第一,居民收入水平的迅速提高。這是居民消費水平提高的來源。1978年-2007年,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4元增長到13786元,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由133.6元增長到4140元;二者分別增長了6.4和6.2倍。2008年上半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65元,增長6.3%;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2528元,增長10.3%。但需說明:這些收入並不是居民的全部收入。它只是包括了工薪收入、經營凈收入、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並沒有包括各單位對居民的補貼和居民的其他合法收入,更沒有包括數量相當大的灰色收入和黑色收入。所以我國居民收入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是被低估了。還要提到:個人所得稅起征點的提高,實際上也提高了居民收入。1989年我國開始徵收個人所得稅,起征點為800元,2006年調高為1600元,2008年再調高為2000元。
第二,居民消費水平迅速提高。1978年,全體居民消費水平由1952年的91元增長到184元;其中,農村居民由65元增長到138元,城鎮居民由154元增長到405元。按可比價格計算,這期間三者年均增速分別為2.3%、1.8%和3.0%。但2006年居民消費水平由1978年的184元迅速增長到6111元,其中農村居民由138元增長到2848元,城鎮居民由405元增長到10359元。這期間,三者年均增速分別為7.5%、5.9%和6.3%;三者比前一個時期分別高出2.26倍、2.28倍和1.1倍。還要著重提到:1978年-2007年,我國農村貧困人口已由2.5億下降到1479萬人。
第三,恩格爾系數(即食品消費支出占家庭消費支出的比重)的提高,是居民物質生活提高的重要指標。1978年-2007年,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由67.7%下降到43.1%,城鎮居民家庭由57.5%下降到36.3%;二者分別下降了24.6個百分點和21.2個百分點。
第四,住宅水平有所提高。1978年-2006年,城鎮人均住宅建築面積由6.7平方米增長到27.0平方米,農村人均居住面積由8.1平方米增長到30.7平方米;二者分別增長到了3.0倍和2.8倍。
第五,現代交通通訊的廣泛運用以及交通通訊支出在消費支出中比重的提高,是居民生活走向現代化的重要方面。比如,到2006年,城鎮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戶擁有行動電話達到了152.88部;農村也達到了62.05部。到2007年,我國寬頻用戶數已達1.22億戶,居世界首位。與此相聯系,2006年城鎮居民家庭交通通訊支出在人均消費支出中的比重由1990年的1.20%提高到13.19%,農村由2.24%提高到11.95%。
第六,高等學校畢業生人數的增長,是人民文化生活提高的最重要標志之一。1978年-2007年,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由16.5萬人增加到448萬人;研究生畢業人數由9人增長到31萬人;二者分別增長了26.1倍和34443.4倍。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在城鄉居民家庭消費支出構成中也明顯地反映出來。1990年-2006年,城鎮居民家庭教育文化娛樂支出占人均消費支出的比重由11.12%上升到13.83%,農村由8.36%提高到12.63%。
第七,國內旅遊的蓬勃發展。1994年-2006年,僅國內旅遊就由524萬人次增加到1394萬人次,其中城鎮居民由205萬人次增加到576萬人次,農村居民由319萬人次增加到818萬人次;三者分別增長了1.66倍、1.81倍和1.56倍。在這期間,人均旅遊花費由195.3元增長到446.9元,其中,城鎮居民由414.7元增長到766.4元,農村居民由54.9元增長到221.9元;三者分別增長了1.29倍、0.85倍和3.04倍。
第八,閑暇時間大幅增加。改革以來,我國開始實行由改革前的每周單休日改為雙休日。後來又實行「五一」節、國慶節和春節三個長假(每節放假三天)。從2008年1月1日起,又調整和增加了假日。即取消了前兩個長假,但增加了富有歷史文化內涵的清明節、端午節和中秋節(每節一天假日)。這樣,我國法定節假日和周末休息日再加上職工帶薪年休假,一年中平均休假時間就超過了一年的三分之一的時間。
第九,人口預期壽命的增長,是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提高的一個綜合指標。1978年-2006年,我國人口預期壽命由68歲提高到72.4歲。 經濟大國地位總體確立
第一,2006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26452億美元;居世界位次由1978年的第十位上升到2005年、2006年和2007年的世界第四位,居美國、日本、德國之後。與此相聯系,中國經濟總量的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也在增長。2003年-2005年中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13.8%,居世界第二位;估計2007年將達到16%,居世界第一位。
第二,作為主要農產品(13.56,-0.28,-2.02%)的穀物、肉類和籽棉1978年分別居世界的第二、第三和第二位,1990年以後三者均居世界第一位。作為主要原材料的鋼和水泥1978年分別居世界第五位和第四位,2000年以後一直居世界第一位。作為主要能源的煤、原油和發電量1978年分別居世界第三位、第八位和第七位。其中,煤在1990年以後一直居世界第一位,原油在1990年以後上升到第五位或第六位,發電量在2000年以後一直居世界的第二位。當前製造業規模已居世界的第四位。其中,高技術製造業規模已居世界第二位。
第三,2007年我國普通高校在校生達到1855萬,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超過7000萬人。我國已成為高等教育大國和人力資源大國。依據2007年9月科技部發布的「中國科技實例研究」項目成果,當前,我國科技人力資源總量約為3500萬人,居世界第一位;2006年我國研究開發人員總量為142萬人,居世界第二位。此其一;其二,2006年,全社會科技支出經費總額4500億元,全社會研究開發支出總額3003.1億元,居世界第五位;研究開發投入強度達到1.42%。其三,目前專利申請受理總量突破400萬件,國內發明專利申請量連續3年超過國外申請量,2006年達到53.4%,我國發明專利申請量居世界第四位。
第四,我國進出口貿易額由1978年的206.4億美元增長到2007年的21738.0億元,按當年美元價格計算,增長了105.3倍。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的世界位次1978年為二十七位,2004年以後一直居世界第三位。另據2007年8月韓國貿易協會國際貿易研究院最新發布的報告稱,中國有958種產品在世界市場上的佔有率排名第一,是擁有佔有率位居第一的商品種類最多的國家。我國實際利用外資總額由1979年-1980年的181.87億美元增長到2007年的748億美元,多年來均居世界前列。2007年對外直接投資達到187億美元,居發展中國家第一位。我國的外匯儲備由1978年的1.67億美元增長到2007年的15282億美元,按當年美元價格計算,增長了9149.9倍,居世界第一位。2008年6月末,又增加到18088億美元,同比增長35.7%。
第五,據國外有的單位測算,2006年我國消費額佔世界消費額的5.4%,居世界第五位。
但在這里也需說明:第一,上述中國經濟大國地位的確立,是從總體上說的。這就意味著:一方面中國在有些領域(比如第三產業的某些領域)還沒有成為經濟大國;另一方面中國在某些領域已經不只是經濟大國,還是經濟強國。其突出表現,就是繼人造衛星上天、航天飛船發射成功之後,2007年又實現了嫦娥一號探月工程,這是中國航天事業發展的第三個里程碑。它表明中國在這個領域已經處於強國地位。第二,如果對衡量經濟大國地位的指標做更全面的比較,中國經濟居世界的位次就沒有那麼高。比如,按國內生產總值計算,中國在2005年列世界第四。如果按國民總收入(等於國內生產總值加來自國外的要素凈收入)計算,2005年中國經濟總量是22867億美元;當年美國、日本、德國、英國、法國的經濟總量分別為145039億美元、49418億美元、36309億美元、35796億美元、27910億美元,中國經濟總量在世界排位不是第四,而是第六。又如,2005年中國對外貿易總額達14221億美元,居世界第三位。但綜合考慮外資對外貿的貢獻等因素,2005年中國實際外貿總額為8741億美元。而當年德、日、法、英的外貿總額分別為17448億美元、11119億美元、9550億美元、8781億美元,都比中國多。但即使考慮上述各項因素,中國經濟大國地位的總體確立,仍然是肯定無疑的。
概括以上所述,宏觀經濟指標全線飄紅,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升和經濟大國地位總體確立,是改革開放30年在經濟發展方面取得的輝煌成就。
當然,像任何事物都具有二重性一樣,我國經濟發展也面臨著諸多困難和問題。正如2007年召開的黨的十七大所總結的,突出的表現是: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代價過大;城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仍然不平衡;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難度加大;勞動就業、社會保障、收入分配、教育衛生、居民住房、安全生產、司法和社會治安等方面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仍然較多,部分低收入群眾生活比較困難;思想道德建設有待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同新形勢新任務不完全適應,對改革發展穩定一些重大實際問題的調查研究不夠深入;一些基層黨組織軟弱渙散;少數黨員幹部作風不正,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比較突出,奢侈浪費、消極腐敗現象仍然比較嚴重。還要指出:2008年經濟增速雖有下降,但仍處於偏熱狀態;特別是通脹還由去年低通脹的上限區間演變為中通脹下限區間,而且壓力還在增大。

閱讀全文

與我國的經濟發展有哪些重大成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美女美女是哪裡的 瀏覽:526
報考事業單位工作經歷證明怎麼開 瀏覽:383
胸有成竹來自於哪個故事 瀏覽:988
抖音的美女頭像怎麼弄的 瀏覽:687
中國原型故事有哪些好詞好句 瀏覽:133
軟體工程和經濟類哪個好 瀏覽:467
鹵水鵝的婚姻怎麼樣 瀏覽:443
唐三見過哪些美女 瀏覽:953
堯是哪個神話故事人物 瀏覽:169
事業單位合同工歸哪個部門管 瀏覽:363
萬達和美女人街哪個消費便宜 瀏覽:433
什麼叫兩個故事 瀏覽:702
社會如何提高公民的幸福感 瀏覽:565
昆明地區婚姻家事律師費用多少 瀏覽:187
健康管理師證書哪裡找工作好 瀏覽:98
愛情需要維護哪些細節 瀏覽:35
事業單位的錄取分數線是多少 瀏覽:6
何止是美女下一句是什麼 瀏覽:978
清朝紀美女是哪裡人 瀏覽:889
美女學慣用英語怎麼說 瀏覽: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