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二月革命前俄國發展什麼經濟

二月革命前俄國發展什麼經濟

發布時間:2022-07-13 14:48:02

1. 俄國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根本不同

二者的性質不同,前者是社會主義革命,後者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後者是前者的必要准備,前者是後者的必然結果.
區分革命的性質最主要的是看革命任務,其次才是領導階級和主要革命力量.從歷史發展趨勢看,推翻封建專制統治的任務應該由資產階級完成,目標是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所以就叫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而推翻資產階級統治建立社會主義則是無產階級的任務,所以叫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從領導階級和革命力量上看,這兩次都由布爾什維克黨領導,領導階級是工人階級,主要參加階級還有農民,最主要的區別就是革命目標不同.二月革命目標是推翻沙皇封建專制統治,退出帝國主義戰爭.事實上沙皇專制統治的確在二月革命中被推翻,但隨後上台的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繼續進行一戰,也就是革命任務沒有徹底完成,所以革命的形式將繼續發展,而且新的革命任務超出了民主革命范疇,不可能由資產階級完成,因此只能由比資產階級更先進的無產階級完成,帶有社會主義革命性質.十月革命的目標就是要推翻資產階級臨時政府,退出一次大戰,建立工農兵代表蘇維埃,向社會主義前進.

2. 二戰前俄羅斯的經濟狀況

戰前俄羅斯的經濟情況並不是很好,但相對於剛結束十月革命時,要好很多。由於十月革命之後,俄國成為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所以西方列強為了把其虐殺於搖籃當中,所以聯合對其發動了進攻,蘇聯人民經過幾年的艱苦抵抗之後終於趕跑了侵略者,在這期間擺在他們面前的是百業待興的國民經濟,於是蘇聯領導人對其經濟實施了社會主義改革,實行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與反對侵略同時進行),工業實行了五年計劃,鋼產量增加了兩倍以上,重工業得到了有力發展,農業上實行集體生產制度(說白了就是公社化),農業產量也有所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相對原來提高很多。但是其中也有不足,比如為了抵禦西方入侵,大量發展軍工鋼鐵等重型工業與軍事工業,導致其輕工業嚴重短缺,工業比例嚴重失調,人民生活日用品不能自足,直到今天,俄國的民用工業依舊不是很發達,俄國雖然武器先進,但依舊貧窮;農業實行的集體生產制度到了後期,出現了只吃飯不勞動的現象,不能有效調動國民生產積極性,嚴重阻礙了農業發展;又由於其實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這樣嚴重阻礙了企業的自主性與積極性,使得商品緊張,不能滿足人民需要,嚴重阻礙了蘇聯經濟的發展,這些對後來的衛國戰爭和蘇聯解體都有著嚴重影響,甚至今天的俄羅斯也不例外

3. 俄國2月革命到底做了些什麼

二月革命
1917年3月(俄歷2月),第一次世界大戰正酣時,俄國爆發了第二次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二月革命。二月革命推翻了統治俄國長達300多年的羅曼諾夫王朝,結束了沙皇專制制度的反動統治。在起義過程中成立了新的革命政權——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蘇維埃。但資產階級竊取了革命的勝利果實,成立了臨時政府,形成兩個政權並存的局面。二月革命的勝利為俄國無產階級爭取社會主義的斗爭創造了有利條件。

大戰爆發後俄國革命運動的發展1905—1907年俄國革命失敗後,反動勢力猖獗,革命轉入低潮。但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任務並沒有從日程上取消。1907年7月,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三次代表會議的決議指出:「決定俄國革命的基本原因依然存在:國內政治制度和經濟發展的要求的極不適應、農民的破產、無產階級貧困的加深以及失業現象仍然存在,因而,革命的客觀歷史任務還沒有解決,而同時革命力量也沒有被徹底破壞。」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俄國出現新的革命高潮,群眾性革命斗爭的規模已經接近1905年,其組織性和覺悟性已經大大提高了。在彼得堡、莫斯科及其他城市的工人罷工斗爭不斷發生,規模很大。根據官方公布的數字,在1912年參加罷工的有72萬 5千人,而在1913年有88萬 7千人。實際罷工的人數大大超過官方公布的數字。這種群眾性的革命罷工斗爭,直接反對沙皇專制制度。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革命運動的發展才暫時被中斷。

1914年開始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帝國主義戰爭。沙皇俄國是參與發動這場掠奪性戰爭。戰爭加速了革命時機的成熟。戰爭期間,俄國國民經濟遭到嚴重破壞。俄國的工業基礎本來就不夠發達。1913年,全國鋼的產量只有 420萬噸。機器製造業、化學工業薄弱。沒有汽車製造業。許多機器、武器仰賴外國。戰前,俄國進口的機器佔37%,重要的設備、車床的自給率不到 1/3。戰爭削弱了俄國同國外的商業聯系,機器的進口大幅度下降。1914—1916年,俄國機器工業雖有所增長,但其產品絕大部分都被戰爭消耗掉。據統計,這期間 123個大機器製造業的產品從20030萬盧布增加到95460萬盧布。平均軍工生產每年增長13倍多,而民用生產只增長 40%。1916年,農業機器產品只有戰前的1/5,機車、車廂的生產明顯減少,機車減少16%,車廂減少14%。機器、車床嚴重不足,又影響礦石、煤炭、石油開采量的下降。由於缺乏燃料、原料,高爐停火,許多工廠不得不關閉。戰前靠進口棉花生產的紡織廠停產。1916年,彼得格勒有20%的織機不能開工。在前線,武器、彈葯嚴重不足。每月需要6萬支步槍,而1914年8—12月只造出13萬4千支步槍。每月需要機槍800支,而1914年下半年總共才製造機槍860支。交通、運輸嚴重阻塞。鐵路承擔不了急劇增長的運輸任務。1916年最後5個月,鐵路為軍隊運送的糧食只能滿足需要量的61%。到1917年,糧食運輸量又下降,1月為50%,2月為 42%。有的傷兵幾天領不到食物和紗布。在彼得格勒、莫斯科和其他工業城市糧食匱缺,但在西伯利亞、烏拉爾、裏海、伏爾加河、頓河一帶卻有大量糧食、肉、魚爛掉。1916年,儲存變質的糧食達15萬車廂。海運也不妙。波羅的海、黑海早被德國、奧匈所封鎖。俄國和盟國的聯系主要通過摩爾曼斯克、阿爾漢格爾斯克、海參崴。但是,內地和摩爾曼斯克之間沒有鐵路。從阿爾漢格爾斯克到沃洛格達之間的鐵路是窄軌(1916年改為寬軌),運輸不便。海參崴離俄國腹地又太遠。結果,大批貨物被堆積在港口,無法運入內地。在阿爾漢格爾斯克,煤堆得像一座座山,沿碼頭堆著一箱箱供兵工廠使用的車床。在摩爾曼斯克,船隻等待卸貨要等幾星期、幾個月。

大戰爆發後,農業生產受到嚴重影響。應征入伍的有勞動能力的人口達1,500萬,主要來自農村。據1917年調查,在歐俄50個省份內,農村男勞動力減少 47.4%。耕地面積減少 1千萬俄畝。耕畜從1914年的1800萬頭減少到1917年的1300萬頭。糧食收獲量減少 1/4。運輸的困難又使城鄉聯系實際中斷。在市場上,糧食、肉、糖和其他農產品日見短缺。1916年12月,彼得格勒只能得到計劃供應糧食的 14%。地主、富農、商人卻掌握著大量生活必需品,囤積居奇,投機倒把。糧食往往從商店消失,卻又在黑市上以高價出售。1916年夏,彼得格勒糧食價格比戰前提高1.5—3倍,肉和糖尤其昂貴。廣大人民處在飢餓線上,怨聲載道,不得不起來斗爭。1915年在歐俄因飢餓引起的農民暴動達684起。1916年頭5個月,農民起義達510次。

在各交戰國中,俄國的戰線最長。戰爭在5萬平方公里的俄國領土上進行。300萬難民無家可歸,缺衣少食。很多人在戰爭中斷送生命、受傷致殘和死於瘟疫。到1917年3月30日止,俄國共損失840萬人。許多士兵的家庭無人撫養,生活非常痛苦。

為了維持戰爭,沙皇政府的軍費開支與日俱增,到1917年3月,達300億盧布以上。其中 1/3靠借外債支付,其餘靠借內債和濫發紙幣支付。1917年,盧布的官方牌價降到55戈比,購買力降到27戈比。國債從1914年的88億盧布增加到1917年1月的336億盧布。沙皇政府的財政面臨崩潰的境地。沙皇政府為了滿足戰爭需要,在1915年成立了國防、糧食、燃料和運輸4個專門會議,來調節國內的經濟生活。但並沒有能夠挽救經濟的破產,卻對勞動人民實行無比殘酷的掠奪。大多數工廠為完成軍事定貨延長工作時間,增加勞動強度,剝削婦女、少年的勞動。據345個企業的統計材料,平均純利潤在1913年為8.84%,1915年增加到16.49%,1916年又增加到17.58%。經濟混亂,加上軍事失利,促使全國革命運動重新高漲起來。反對飢餓、反對帝國主義戰爭和反對沙皇制度的斗爭結合了起來。

1915年5月,發生了伊凡諾沃-沃慈涅先斯克工人罷工,要求降低物價、提高工資。接著,科斯特羅馬工人罷工。1916年初,為紀念「流血星期日」,彼得格勒10萬工人罷工。廣大農民的不滿情緒也在增長。抗捐、反對征調糧食和馬匹的運動遍及各地。士兵也受到革命的影響。1915年,爆發了波羅的海「漢古特」號主力艦水兵的起義。

俄國境內被壓迫民族也進行了維護民族利益、爭取民族解放的斗爭。1916年 6月,中亞細亞和哈薩克的起義,是這一年的重大事件。其中哈薩克土耳蓋的起義一直堅持到二月革命後,還同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展開斗爭。

在統治階級內部,政權危機趨於表面化。沙皇尼古拉二世和皇後阿歷山德拉在政治上、軍事上走投無路,在精神上便寄託於迷信。格·葉·拉斯普廷(1872—1916年)曾冒充「仙長」、「先知」,被引進宮廷。他以迷信填補沙皇和皇後心靈上的空虛,取得他們的信任,在宮廷日漸得勢,終於操縱了皇室部分的權力。1914—1916年,在拉斯普廷的策劃下,更換了4個內閣總理、6個內務大臣、4個陸軍大臣、3個外交大臣、4個農業大臣、4個司法大臣。1916年,統治集團又分裂為以大臣會議主席(內閣總理)斯提尤爾美爾為首的親德派和以外交大臣薩松諾夫為代表的親英派,互相攻訐。資產階級對沙皇政府不能贏得戰爭的勝利和防止革命的發生表示憤懣。阿歷山德拉甚至被懷疑是德國的間諜,因為她出生在德國,重用親德派。在貴族中間,對沙皇的昏聵無道亦痛心疾首。1916年12月,拉斯普廷在彼得格勒被尤蘇波夫公爵等保皇派集團刺殺。保皇派妄圖以此來拯救羅曼諾夫王朝,阻止革命的爆發。但在拉斯普廷被殺後,在資產階級中間便傳出一種政變的風聲,說一小撮陰謀分子正准備集結於彼得格勒,企圖在皇村和彼得格勒之間潛入沙皇的列車,逮捕沙皇並立即把他送到國外去。所有這些,說明沙皇制度的統治已經搖搖欲墜了。

二月革命的勝利

到了1917年初,革命時機已經完全成熟。1917年1月22(9)日,彼得格勒工人在布爾什維克的號召下舉行罷工。參加罷工的達14萬 5千人。在莫斯科、哈爾科夫、巴庫等城市也舉行群眾性的罷工和示威遊行。當時彼得格勒警察局局長在給內務大臣的報告中說:「總罷工的思想一天一天地獲得新的支持者,並像1905年一樣流行。」在這個時候,資產階級感到恐慌。資產階級向沙皇呼籲,希望沙皇讓他們參加政權。但是,沙皇根本不予理睬,並以解散國家杜馬進行威脅。孟什維克為著給資產階級撐腰,邀請工人在 2月27(14)日國家杜馬開會那天到杜馬所在地塔夫里達宮附近舉行和平示威,要求杜馬建立一個使「人民有生路」的政府。這樣可以提高杜馬的聲望,對沙皇施加壓力。

布爾什維克堅持反對孟什維克追隨資產階級的路線。由於沙皇政府的迫害,當時以列寧為首的黨中央處在國外,稱中央國外局,黨在國內的工作由中央俄羅斯局領導。

1917年初,參加俄羅斯局工作的領導人是維·米·莫洛托夫,亞·加·施略普尼柯夫,彼·安·扎魯茨基。黨中央俄羅斯局通過決議,指出到杜馬去示威遊行必然模糊工人階級的革命意識。布爾什維克彼得格勒委員會散發傳單,號召工人在「打倒沙皇君主制度!」「以戰爭反對戰爭!」「臨時革命政府萬歲!」的口號下舉行示威遊行。結果,在2月27日,有9萬人參加罷工,大部分工人都跟著布爾什維克走,在涅瓦大街示威遊行,去塔夫里達宮的寥寥無幾。

在布爾什維克黨中央俄羅斯局的領導下,群眾進一步發動起來。3月3日 (2月18日),彼得格勒普梯洛夫廠沖壓車間工人舉行罷工,要求提高計件工資和召回被解僱的工人。廠方無理拒絕,且以高壓手段進行威脅,宣布不定期歇業。在這個廠的工人中已有重大影響的布爾什維克黨組織立即領導工人同廠方針鋒相對地斗爭。罷工擴大到整個普梯洛夫廠。3月7日 (2月22日),按軍管當局命令,普梯洛夫廠大門緊閉。工人無法入內,便成立罷工委員會,並決定請求其他工人支援。沖突進一步發展為全市性的斗爭。

3月8日(2月23日),按布爾什維克黨中央俄羅斯局和彼得格勒委員會決定舉行集會,慶祝國際婦女節,並進行反對飢餓、反對戰爭、反對沙皇制度的宣傳鼓動。散會後,女工們紛紛上街示威遊行,男工也跟著走了出來。這一天參加罷工的達9萬人。當天晚上,布爾什維克黨中央俄羅斯局和彼得格勒委員會討論了一天來斗爭的形勢,主張繼續開展斗爭,推進革命。

3月9日,彼得格勒罷工的人數增加到20萬。群眾從四面八方向涅瓦大街集合。警察企圖把群眾分開,但無濟於事。工人們時而在這里集合,時而在那裡出現,繼續示威遊行。在群眾性的罷工、示威遊行發展起來後,布爾什維克把爭取軍隊轉到革命方面作為重大的任務。布爾什維克組織工人深入營房、哨所、巡邏隊,說服士兵不向人民開槍。

3月10日,彼得格勒罷工轉變為總罷工。各種企業、商店、餐廳、咖啡館都停止工作。在市中心擠滿了人群。當時沙皇尼古拉二世在大本營所在地莫吉寥夫,接到彼得格勒軍區司令哈巴洛夫關於首都局勢的報告後,下令對彼得格勒罷工運動實行恐怖手段。3月10日晚,他簽署了給哈巴洛夫的電報:「著令於明日京都中的騷亂悉行制止」。沙皇軍隊連夜逮捕了布爾什維克黨彼得格勒委員會委員5人,在彼得格勒市中心和交通要道上布滿了軍警,在屋頂和角樓里架起了機關槍。

但是,革命烈火並沒有被撲滅下去。根據黨中央局的決定,由維堡委員會代行彼得格勒委員會的職權,繼續領導人民進行斗爭。3月11日是星期天。彼得格勒工人仍湧向街道、廣場。禁衛軍巴甫洛夫團後備營第四連士兵起義,拒絕向人民開槍。這次起義標志著士兵已經開始轉到人民方面。晚上,布爾什維克維堡委員會開會。會議認為當時的形勢對無產階級十分有利,決定將罷工轉變為武裝起義,並計劃與士兵聯歡,奪取武器庫。俄國人民同沙皇制度最後決斗的時刻到來了。

3月12日,成千上萬的工人向彼得格勒市中心行進。由於布爾什維克的宣傳、組織工作,軍隊中的大批士兵轉到革命方面,早晨 6時,沃倫禁衛團教導隊士兵起義,殺死教導隊隊長,然後上街,開往附近的普列奧勃拉任斯基團和立托夫斯基團,把這兩個團的士兵聯合起來。整理好隊伍後,起義兵團開往維堡,同工人會合。駐在維堡區的莫斯科禁衛團教導隊進行反抗,阻止士兵參加起義。起義士兵和工人沖進營房,擊斃教導隊長,奪取了武器,武裝了工人。工人和起義士兵奪取了兵工總廠和炮兵總部,繳獲4萬支步槍、3萬支手槍和大量子彈。布爾什維克帶領群眾向監獄沖擊,釋放了政治犯,獲得釋放的布爾什維克立即奔向工人區,參加戰斗。軍隊參加起義越來越多。據統計,軍隊參加起義的在3月11日晚還只有600人,12日早晨增加到10200人,中午增加到25700人,晚上達66700人。

3月12日晚,沙皇的大臣們在瑪麗亞宮開了最後一次會,但很快就被逮捕了。尼古拉二世企圖從前線調回軍隊來彼得格勒鎮壓起義。但是,彼得格勒附近的軍隊已經起義。沙皇的討伐隊被阻攔在半路。整個首都掌握在起義人民手中。

3月12日晚,布爾什維克黨中央委員會(經黨中央俄羅斯局討論後)以傳單形式發表了《告全體俄國公民書》,宣告沙皇制度垮台,首都已經轉到起義人民手中;指出工人階級和革命軍隊的主要任務是建立民主共和國,沒收地主土地,實行 8小時工作制,聯合各交戰國人民制止帝國主義戰爭。這份宣言曾在彼得格勒廣為傳播,在工人和士兵的集會上宣讀,以後又重印。它反映了布爾什維克的最低綱領,是實行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指導性文件,是布爾什維克在二月革命中的領導作用的見證。

革命在首都彼得格勒取得勝利後,接著在各地迅速展開。3 月12日,布爾什維克黨莫斯科委員會散發傳單,號召工人和士兵舉行罷工和示威遊行,支持彼得格勒武裝起義。13日晨,莫斯科開始總罷工。遊行隊伍向紅場、市杜馬行進。武裝的工人把警衛攆走,解除他們的武裝。在市杜馬對面的廣場上舉行群眾大會。布爾什維克號召工人走進營房,同士兵聯歡。士兵很快轉到革命方面。3月1日,工人和起義士兵佔領了克里姆林宮、兵工廠、火車站、市政府、警察局、電報局等,從監獄里放出政治犯。

彼得格勒附近的駐軍和艦隊熱烈響應首都武裝起義。3 月14日,整個喀琅施塔得掌握在起義人民手中。赫爾森福斯(赫爾辛基)的水兵、士兵也舉行起義。彼得格勒武裝起義的消息傳到前線時,廣大士兵立即行動起來,成立士兵委員會,對軍官實行監督。農民也歡迎革命,推翻沙皇制度已經給他們帶來政治上的解放。他們開始奪取地主的土地,爭取經濟上的解放。各地的民族解放運動也廣泛地開展起來。

這樣,俄國第二次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即二月革命取得了勝利。

兩個政權並存局面的形成

在罷工和武裝起義過程中,彼得格勒工人建立了新的政權機關——蘇維埃。還在3 月12日早晨,在布爾什維克黨維堡區委員會和工人的會議上,依照維·米·莫洛托夫的建議,就成立了工人代表蘇維埃發起小組,並以這個小組的名義於當天向全市散發告工人、士兵書,號召建立蘇維埃作為革命的政權機關,並指定以芬蘭車站為代表的集合點。

孟什維克和社會革命黨人其中包括國家杜馬中的孟什維克代表,勞動派,地方自治局、城市自治機關和合作社的工作人員,律師,新聞記者,中央軍事工業委員會工人小組的成員等,3月12日(2月27日)下午2—3點,到達塔夫里達宮。他們當中一些同工人保持著聯系並進行合法活動的代表人物,如國家杜馬代表尼·齊赫澤、馬·斯柯別列夫、亞·克倫斯基、波·波格丹諾夫、庫·格沃茲傑夫、尼·索柯洛夫、伊·沃爾柯夫等,自稱是工人代表蘇維埃臨時執行委員會的成員,並以這個委員會的名義向首都公眾發表通告。通告立即被印成傳單,並在當天的《彼得格勒新聞工作者消息報》上公布。通告說:在國家杜馬開會的彼得格勒工人、士兵和居民的代表宣布,他們的代表的第一次會議定於今晚 7點在國家杜馬所在地召開。所有轉到人民方面的軍隊每1連選1名代表,工廠每1千人選1名代表,不足1千人的工廠選1名代表。

從通告發表到開會只有幾小時,許多工人正在街頭參加戰斗,不能參加選舉。孟什維克在沙皇統治時代已經能夠從事合法活動,擁有方便的條件(如通過軍事工作委員會「工人小組」、孟什維克國家杜馬代表)來通知自己的支持者出席會議。結果,大多數蘇維埃代表不是工人直接選舉產生的,而是由合法工人組織指派的。布爾什維克只有少數代表。孟什維克、國家杜馬代表尼·齊赫澤當選為彼得格勒蘇維埃主席,勞動派、社會革命黨人克倫斯基和孟什維克斯柯別列夫當選為副主席。參加執行委員會的,大多數也都是孟什維克和社會革命黨人。只是到會議即將結束時,莫洛托夫才趕到塔夫里達宮。經過他的努力,布爾什維克黨才有3名代表參加彼得格勒蘇維埃執行委員會。他們是:亞·加·施略普尼柯夫、彼·安·扎魯茨基、彼·阿·克拉西柯夫。

由於群眾的壓力,彼得格勒蘇維埃不得不採取一些革命措施。在蘇維埃第一次會議上決定成立軍事委員會,以進一步領導軍隊的革命運動;成立工人民警(赤衛隊的前身),以維持首都的革命秩序;成立糧食委員會,以保證首都軍民的糧食和其他食品的供應;委派10名專員到彼得格勒各區,建立革命政權;在銀行和造幣廠設立崗哨,剝奪舊政權對財政金融的控制權;查封反動報紙,出版蘇維埃的機關報。為了鞏固工人和農民(士兵大多數來自農民)的戰斗聯盟,布爾什維克主張建立有士兵代表參加的蘇維埃。3 月13日,士兵代表開始到塔夫里達宮參加蘇維埃會議。14日,舉行了統一的工兵代表蘇維埃全體會議,10名士兵、水兵代表(其中兩名布爾什維克)參加蘇維埃執行委員會。同時,發布了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蘇維埃第一號命令,規定在所有部隊中通過選舉成立士兵委員會、水兵委員會,各部隊的一切活動只能服從工兵代表蘇維埃和士兵委員會。其中第五條規定武器必須歸士兵委員會掌握,廢除舊軍銜,禁止軍官虐待士兵。第一號命令保證了軍隊掌握在蘇維埃手中,對鞏固革命的勝利具有重大意義。

繼彼得格勒蘇維埃之後,在全國大多數城市都建立同樣的權力機關。在全俄蘇維埃成立以前,由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蘇維埃行使它的職權。

但是,當時除了工兵代表蘇維埃以外,還有另一個政府,即資產階級臨時政府。俄國資產階級同封建勢力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害怕無產階級更甚於害怕反動派,是一個反革命階級。他們很多人都是保皇派,只要求立憲,同沙皇瓜分政權,並不想從根本上推翻沙皇制度。但在革命高潮中,他們搖身一變,成為革命的同路人。3月12日夜,他們急忙成立國家杜馬臨時委員會,企圖搶先奪取政權。他們還派十月黨人亞·伊·古契柯夫和國家杜馬代表瓦·維·叔爾根前往普斯科夫同沙皇談判,妄圖保存君主制度。叔爾根和古契柯夫竟向沙皇獻策,說挽救皇朝的唯一途徑就是把最高管理權轉到其他人手中。尼古拉二世最後決定退位,而讓位給他的弟弟米哈伊爾。3月15日午夜,沙皇簽署了退位宣言,並按照古契柯夫和叔爾根的請求簽署了任命立憲民主黨人李沃夫公爵為大臣會議主席、尼古拉·尼古拉耶維奇為最高總司令的詔書。

由於人民的強烈抗議,這個陰謀沒有得逞。當古契柯夫返回途中,在彼得格勒車站,舉杯表示對米哈伊爾的祝願時,工人們憤怒地要把古契柯夫逮捕,並把他槍斃。米哈伊爾也沒有力量登上皇位,而在1918年被槍決。

當時的實際力量在蘇維埃一邊。國家機關的要害部門,如電報局、廣播局、車站、鐵路等都掌握在蘇維埃手中。國家杜馬臨時委員會連印一張聲明的地方都沒有。沒有蘇維埃的同意,資產階級不可能成立自己的政府。因此,國家杜馬臨時委員會便向蘇維埃執行委員會建議就成立新政府問題進行談判。竊取蘇維埃領導崗位的孟什維克和社會革命黨人推行投降主義路線,迎合了資產階級的要求。孟什維克從機會主義立場出發,力圖限製革命的范圍。他們認為推翻沙皇制度後合法的主人只能是資產階級,蘇維埃只能對資產階級施加壓力,促使它向左前進。布爾什維克反對把政權交給資產階級。3 月15日,在蘇維埃的全體會議上,莫洛托夫代表布爾什維克黨批判了蘇維埃執行委員會同杜馬代表達成協議的計劃,建議由蘇維埃建立臨時革命政府。孟什維克為達到自己的目的,不惜攻擊無產階級是「分散的、無組織的」力量,鼓吹利用資產階級來鞏固對沙皇制度的勝利,蒙騙一些蘇維埃代表。結果,蘇維埃以多數通過了執行委員會的建議,把政權拱手交給資產階級。

3月15日,第一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成立。大地主格·葉·李沃夫為臨時政府總理兼內務部長,主要資產階級政黨——立憲民主黨首領巴·尼·米留可夫為外交部長,資產階級右翼政黨——十月黨首領亞·伊·古契柯夫為陸海軍部長,社會革命黨人亞·費·克倫斯基為司法部長。

這樣,形成了既有蘇維埃又有臨時政府的兩個政權並存局面。

為什麼掌握了實際政權的蘇維埃竟然自願地把政權交給資產階級?為什麼資產階級能夠竊取這次革命的勝利果實?這種情況的發生,有多方面原因。第一,俄國是資本主義國家中小資產階級最多的國家。大批小資產階級直接捲入革命浪潮中,他們表現了極大的動搖性和不穩定性。第二,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無產階級的成份發生了變化。大批有覺悟的工人被征調到了前線。代替他們的是一些小私有者、手工業者和小業主。他們成為孟什維克和社會革命黨人影響工人隊伍的社會基礎。第三,二月革命期間,革命領袖列寧及其他一些著名的布爾什維克僑居在國外。在國內,許多布爾什維克尚被關在監獄或在遠離革命中心的流放地。革命的領導力量相對薄弱。第四,資產階級在經濟上佔有重要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組織上又有很大發展,擁有地方自治機關、國民教育機關、各種全國性代表大會、杜馬、軍事工業委員會等合法陣地,並利用報紙、刊物等輿論工具。這些,使資產階級擁有巨大的優勢。當沙皇制度在革命的打擊下一傾覆,資產階級便接著上台。

從3月8日彼得格勒工人大罷工開始到3月15日尼古拉二世退位止,在8天內,沙皇制度徹底崩潰了。二月革命進展之迅速,在歷史上是罕見的。二月革命這樣快地取得勝利不是偶然的。

沙皇制度的殘酷壓迫和帝國主義戰爭,促使社會各種矛盾尖銳化,激起人民極大的反抗力,是二月革命勝利的一個重要因素。列寧說:「俄國革命之所以如此容易發生,只是因為俄國受到沙皇政府極其野蠻的壓榨,任何一個國家也沒有像俄國那樣嚴重地受到戰爭的磨難和痛苦」。

二月革命所以勝利還在於1905—1907年俄國革命的影響。這次革命提高了群眾的覺悟,使他們獲得大規模的階級斗爭的鍛煉。列寧指出,「如果不是俄國無產階級在1905—1907年間進行了極其偉大的階級戰斗和表現了革命的毅力,那末第二次革命的進展就不會這樣迅速」。

在二月革命中,無產階級是領導者,同農民結成了親密聯盟,而且資產階級看到人民即將戰勝專制制度也投機革命。在階級力量對比上,人民力量占優勢。革命遇到的阻力比較小。所以列寧說:「二月革命獲得最初勝利的原因,就在於當時跟著無產階級走的,不僅有農民群眾,而且還有資產階級。因此我們輕而易舉地戰勝了沙皇制度,達到了1905年所沒有達到的目的。」

二月革命期間,布爾什維克盡管處境很困難,人數又少,但他們沒有失去同群眾的聯系,在關鍵時刻總是挺身而出,領導革命運動。布爾什維克提出的口號表達了廣大群眾的心聲,是發動群眾的有力武器。在二月革命中,只有布爾什維克明確地提出了8小時工作制、沒收地主土地、建立民主共和國和結束帝國主義戰爭的徹底的民主革命綱領,並指出實行這個綱領的道路。資產階級的主要政黨立憲民主黨以及其他任何自稱為社會主義的政黨都不敢公開觸及這些人民最迫切需要解決的社會、政治問題。

二月革命推翻了羅曼諾夫王朝,結束了封建專制的統治,二月革命的勝利使俄國的政治制度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推動了俄國歷史的發展,「使落後的俄國的發展進程大大加速」,彷彿一下子「就趕上了義大利和英國,並且幾乎趕上了法國」。這就為俄國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爭取社會主義的斗爭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二月革命發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這次革命的勝利,促進了歐洲各國被壓迫人民和被壓迫民族反對帝國主義戰爭、反對本國反動政府,爭取民主權利和民族解放的革命運動的高漲。

4. 關於俄國二月革命

和中國的類比一下就知道了
二月革命
1917年3月(俄歷2月),第一次世界大戰正酣時,俄國爆發了第二次資產階級民主

革命——二月革命。二月革命推翻了統治俄國長達 300多年的羅曼諾夫王朝,結束了

沙皇專制制度的反動統治。在起義過程中成立了新的革命政權——彼得格勒工兵代表

蘇維埃。但資產階級竊取了革命的勝利果實,成立了臨時政府,形成兩個政權並存的

局面。二月革命的勝利為俄國無產階級爭取社會主義的斗爭創造了有利條件,促進了

西歐各國革命運動的高漲。

大戰爆發後俄國革命運動的發展

1905—1907年俄國革命失敗後,反動勢力猖獗,革命轉入低潮。但是資產階級民

主革命的任務並沒有從日程上取消。1907年 7月,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三次代表會議

的決議指出:「決定俄國革命的基本原因依然存在:國內政治制度和經濟發展的要求

的極不適應、農民的破產、無產階級貧困的加深以及失業現象仍然存在,因而,革命

的客觀歷史任務還沒有解決,而同時革命力量也沒有被徹底破壞。」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俄國出現新的革命高潮,群眾性革命斗爭的規模已經接

近1905年,其組織性和覺悟性已經大大提高了。在彼得堡、莫斯科及其他城市的工人

罷工斗爭不斷發生,規模很大。根據官方公布的數字,在1912年參加罷工的有72萬 5

千人,而在1913年有88萬 7千人。實際罷工的人數大大超過官方公布的數字。這種群

眾性的革命罷工斗爭,直接反對沙皇專制制度。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革命運

動的發展才暫時被中斷。

1914年開始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帝國主義戰爭。沙皇俄國是參與發動這場

掠奪性戰爭的罪魁之一。

戰爭加速了革命時機的成熟。戰爭期間,俄國國民經濟遭到嚴重破壞。俄國的工

業基礎本來就不夠發達。1913年,全國鋼的產量只有 420萬噸。機器製造業、化學工

業薄弱。沒有汽車製造業。許多機器、武器仰賴外國。戰前,俄國進口的機器佔37%,

重要的設備、車床的自給率不到 1/3。戰爭削弱了俄國同國外的商業聯系,機器的進

口大幅度下降。1914—1916年,俄國機器工業雖有所增長,但其產品絕大部分都被戰

爭消耗掉。據統計,這期間 123個大機器製造業的產品從20030萬盧布增加到95460萬

盧布。平均軍工生產每年增長13倍多,而民用生產只增長 40%。1916年,農業機器產

品只有戰前的1/5,機車、車廂的生產明顯減少,機車減少16%,車廂減少14%。機器、

車床嚴重不足,又影響礦石、煤炭、石油開采量的下降。由於缺乏燃料、原料,高爐

停火,許多工廠不得不關閉。戰前靠進口棉花生產的紡織廠停產。1916年,彼得格勒

有20%的織機不能開工。在前線,武器、彈葯嚴重不足。每月需要6萬支步槍,而1914

年8—12月只造出13萬4千支步槍。每月需要機槍 800支,而1914年下半年總共才製造

機槍860支。

交通、運輸嚴重阻塞。鐵路承擔不了急劇增長的運輸任務。1916年最後 5個月,

鐵路為軍隊運送的糧食只能滿足需要量的61%。到1917年,糧食運輸量又下降,1月為

50%,2月為 42%。有的傷兵幾天領不到食物和紗布。在彼得格勒、莫斯科和其他工業

城市糧食匱缺,但在西伯利亞、烏拉爾、裏海、伏爾加河、頓河一帶卻有大量糧食、

肉、魚爛掉。1916年,儲存變質的糧食達15萬車廂。海運也不妙。波羅的海、黑海早

被德國、奧匈所封鎖。俄國和盟國的聯系主要通過摩爾曼斯克、阿爾漢格爾斯克、海

參崴。但是,內地和摩爾曼斯克之間沒有鐵路。從阿爾漢格爾斯克到沃洛格達之間的

鐵路是窄軌(1916年改為寬軌),運輸不便。海參崴離俄國腹地又太遠。結果,大批貨

物被堆積在港口,無法運入內地。在阿爾漢格爾斯克,煤堆得像一座座山,沿碼頭堆

著一箱箱供兵工廠使用的車床。在摩爾曼斯克,船隻等待卸貨要等幾星期、幾個月。

大戰爆發後,農業生產受到嚴重影響。應征入伍的有勞動能力的人口達1,500萬,

主要來自農村。據1917年調查,在歐俄50個省份內,農村男勞動力減少 47.4%。耕地

面積減少 1千萬俄畝。耕畜從1914年的1800萬頭減少到1917年的1300萬頭。糧食收獲

量減少 1/4。運輸的困難又使城鄉聯系實際中斷。在市場上,糧食、肉、糖和其他農

產品日見短缺。1916年12月,彼得格勒只能得到計劃供應糧食的 14%。地主、富農、

商人卻掌握著大量生活必需品,囤積居奇,投機倒把。糧食往往從商店消失,卻又在

黑市上以高價出售。1916年夏,彼得格勒糧食價格比戰前提高1.5—3倍,肉和糖尤其

昂貴。廣大人民處在飢餓線上,怨聲載道,不得不起來斗爭。1915年在歐俄因飢餓引

起的農民暴動達684起。1916年頭5個月,農民起義達510次。

在各交戰國中,俄國的戰線最長。戰爭在5萬平方公里的俄國領土上進行。300萬

難民無家可歸,缺衣少食。很多人在戰爭中斷送生命、受傷致殘和死於瘟疫。到1917

年3月30日止,俄國共損失840萬人。許多士兵的家庭無人撫養,生活非常痛苦。

為了維持戰爭,沙皇政府的軍費開支與日俱增,到1917年3月,達300億盧布以上。

其中 1/3靠借外債支付,其餘靠借內債和濫發紙幣支付。1917年,盧布的官方牌價降

到55戈比,購買力降到27戈比。國債從1914年的88億盧布增加到1917年1月的336億盧

布。沙皇政府的財政面臨崩潰的境地。

沙皇政府為了滿足戰爭需要,在1915年成立了國防、糧食、燃料和運輸 4個專門

會議,來調節國內的經濟生活。但並沒有能夠挽救經濟的破產,卻對勞動人民實行無

比殘酷的掠奪。大多數工廠為完成軍事定貨延長工作時間,增加勞動強度,剝削婦女、

少年的勞動。據345個企業的統計材料,平均純利潤在1913年為8.84%,1915年增加到

16.49%,1916年又增加到17.58%。

經濟混亂,加上軍事失利,促使全國革命運動重新高漲起來。反對飢餓、反對帝

國主義戰爭和反對沙皇制度的斗爭結合了起來。

1915年5月,發生了伊凡諾沃-沃慈涅先斯克工人罷工,要求降低物價、提高工資。

接著,科斯特羅馬工人罷工。1916年初,為紀念「流血星期日」,彼得格勒10萬工人

罷工。廣大農民的不滿情緒也在增長。抗捐、反對征調糧食和馬匹的運動遍及各地。

士兵也受到革命的影響。1915年,爆發了波羅的海「漢古特」號主力艦水兵的起義。

俄國是各族人民的監獄。俄國境內被壓迫民族也進行了維護民族利益、爭取民族解放

的斗爭。1916年 6月,中亞細亞和哈薩克的起義,是這一年的重大事件。其中哈

薩克斯坦土耳蓋的起義一直堅持到二月革命後,還同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展開斗爭。

在統治階級內部,政權危機趨於表面化。沙皇尼古拉二世和皇後阿歷山德拉在政

治上、軍事上走投無路,在精神上便寄託於迷信。大騙子格·葉·拉斯普廷(1872—

1916年)曾冒充「仙長」、「先知」,被引進宮廷。他以迷信填補沙皇和皇後心靈上

的空虛,取得他們的信任,在宮廷日漸得勢,終於操縱了皇室部分的權力。1914—19

16年,在拉斯普廷的策劃下,更換了4個內閣總理、6個內務大臣、4個陸軍大臣、3個

外交大臣、4個農業大臣、4個司法大臣。1916年,統治集團又分裂為以大臣會議主席

(內閣總理)斯提尤爾美爾為首的親德派和以外交大臣薩松諾夫為代表的親英派,互相

攻訐。資產階級對沙皇政府不能贏得戰爭的勝利和防止革命的發生表示憤懣。阿歷山

德拉甚至被懷疑是德國的間諜,因為她出生在德國,重用親德派。在貴族中間,對沙

皇的昏聵無道亦痛心疾首。1916年12月,拉斯普廷在彼得格勒被尤蘇波夫公爵等保皇

派集團刺殺。保皇派妄圖以此來拯救羅曼諾夫王朝,阻止革命的爆發。但在拉斯普廷

被殺後,在資產階級中間便傳出一種政變的風聲,說一小撮陰謀分子正准備集結於彼

得格勒,企圖在皇村和彼得格勒之間潛入沙皇的列車,逮捕沙皇並立即把他送到國外

去。所有這些,說明沙皇制度的統治已經搖搖欲墜了。

二月革命的勝利

到了1917年初,革命時機已經完全成熟。1917年1月22(9)日,彼得格勒工人在布

爾什維克的號召下舉行罷工。參加罷工的達14萬 5千人。在莫斯科、哈爾科夫、巴庫

等城市也舉行群眾性的罷工和示威遊行。當時彼得格勒警察局局長在給內務大臣的報

告中說:「總罷工的思想一天一天地獲得新的支持者,並像1905年一樣流行。」

在這個時候,資產階級感到恐慌。資產階級向沙皇呼籲,希望沙皇讓他們參加政

權。但是,沙皇根本不予理睬,並以解散國家杜馬進行威脅。孟什維克為著給資產階

級撐腰,邀請工人在 2月27(14)日國家杜馬開會那天到杜馬所在地塔夫里達宮附近舉

行和平示威,要求杜馬建立一個使「人民有生路」的政府。這樣可以提高杜馬的聲望,

對沙皇施加壓力。

布爾什維克堅持反對孟什維克追隨資產階級的路線。由於沙皇政府的迫害,當時

以列寧為首的黨中央處在國外,稱中央國外局,黨在國內的工作由中央俄羅斯局領導。

1917年初,參加俄羅斯局工作的領導人是維·米·莫洛托夫,亞·加·施略普尼柯夫,

彼·安·扎魯茨基。黨中央俄羅斯局通過決議,指出到杜馬去示威遊行必然模糊工人

階級的革命意識。布爾什維克彼得格勒委員會散發傳單,號召工人在「打倒沙皇君主

制度!」「以戰爭反對戰爭!」「臨時革命政府萬歲!」的口號下舉行示威遊行。結果,

在2月27日,有9萬人參加罷工,大部分工人都跟著布爾什維克走,在涅瓦大街示威游

行,去塔夫里達宮的寥寥無幾。

在布爾什維克黨中央俄羅斯局的領導下,群眾進一步發動起來。

3月3日 (2月18日),彼得格勒普梯洛夫廠沖壓車間工人舉行罷工,要求提高計件

5. 二月革命爆發前,俄國面臨怎樣的

1905年~1907年俄國革命失敗後,反動勢力猖獗,革命轉入低潮。

20世紀初俄國的冶金工廠

參與發動這場戰爭。戰爭加速了革命時機的成熟。戰爭期間,俄國國民經濟遭到嚴重破壞。俄國的工業基礎本來就不夠發達。

1913年,全國鋼的產量只有420萬噸。機器製造業、化學工業薄弱。沒有汽車製造業。許多機器、武器仰賴外國。戰前,俄國進口的機器佔37%,重要的設備、車床的自給率不到1/3。戰爭削弱了俄國同國外的商業聯系,機器的進口大幅度下降。

1914年~1916年,俄國機器工業雖有所增長,但其產品絕大部分都被戰爭消耗掉。據統計,這期間123個大機器製造業的產品從20030萬盧布增加到95460萬盧布。平均軍工生產每年增長13倍多,而民用生產只增長長40%。

1916年,農業機器產品只有戰前的1/5,機車、車廂的生產明顯減少,機車減少16%,車廂減少14%。機器、車床嚴重不足,又影響礦石、煤炭、石油開采量的下降。由於缺乏燃料、原料,高爐停火,許多工廠不得不關閉。戰前靠進口棉花生產的紡織廠停產。1916年,彼得格勒有20%的織機不能開工。在前線,武器、彈葯嚴重不足。每月需要6萬支步槍,而1914年8月~12月只造出13萬4千支步槍。每月需要機槍800支,而1914年下半年總共才製造機槍860支。交通、運輸嚴重阻塞。鐵路承擔不了急劇增長的運輸任務。

1916年最後5個月,鐵路為軍隊運送的糧食只能滿足需要量的61%。到1917年,糧食運輸量又下降,1月為50%,2月為42%。有的傷兵幾天領不到食物和紗布。在彼得格勒、莫斯科和其他工業城市糧食匱缺,但在西伯利亞、烏拉爾、裏海、伏爾加河和頓河一帶卻有大量糧食、肉、魚爛掉。1916年,儲存變質的糧食達15萬車廂。海運也不妙。波羅的海、黑海早被德國、奧匈所封鎖。俄國和盟國的聯系主要通過摩爾曼斯克、阿爾漢格爾斯克和海參崴。但是,內地和摩爾曼斯克之間沒有鐵路。從阿爾漢格爾斯克到沃洛格達之間的鐵路是窄軌(1916年改為寬軌),運輸不便。海參崴離俄國腹地又太遠。結果,大批貨物被堆積在港口,無法運入內地。在阿爾漢格爾斯克,煤堆得像一座座山,沿碼頭堆著一箱箱供兵工廠使用的車床。在摩爾曼斯克,船隻等待卸貨要等幾星期、幾個月。[3]

大戰爆發後,農業生產受到嚴重影響。應征入伍的有勞動能力的人口達1500萬,主要來自農村。據1917年調查,在歐俄50個省份內,農村男勞動力減少47.4%。耕地面積減少1千萬俄畝。耕畜從1914年的1800萬頭減少到1917年的1300萬頭。糧食收獲量減少1/4。運輸的困難又使城鄉聯系實際中斷。在市場上,糧食、肉、糖和其他農產品日見短缺。1916年12月,彼得格勒只能得到計劃供應糧食的14%。地主、富農和商人卻掌握著大量生活必需品,囤積居奇,投機倒把。糧食往往從商店消失,卻又在黑市上以高價出售。1916年夏,彼得格勒糧食價格比戰前提高1.5倍~3倍,肉和糖尤其昂貴。廣大人民處在飢餓線上,怨聲載道,不得不起來斗爭。1915年在歐俄因飢餓引起的農民暴動達684起。1916年頭5個月,農民起義達510次。[3]

在各交戰國中,俄國的戰線最長。戰爭在5萬平方公里的俄國領土上進行。300萬難民無家可歸,缺衣少食。很多人在戰爭中斷送生命、受傷致殘和死於瘟疫。到1917年3月30日止,俄國共損失840萬人。許多士兵的家庭無人撫養,生活非常痛苦。[3]

為了維持戰爭,沙俄政府的軍費開支與日俱增,到1917年3月,達300億盧布以上。其中1/3靠借外債支付,其餘靠借內債和濫發紙幣支付。1917年,盧布的官方牌價降到55戈比,購買力降到27戈比。國債從1914年的88億盧布增加到1917年1月的336億盧布。沙俄政府的財政面臨崩潰的境地。沙俄政府為了滿足戰爭需要,在1915年成立了國防、糧食、燃料和運輸4個專門會議,來調節國內的經濟生活。但並沒有能夠挽救經濟的破產,卻對勞動人民實行無比殘酷的掠奪。大多數工廠為完成軍事定貨延長工作時間,增加勞動強度,剝削婦女、少年的勞動。據345個企業的統計材料,平均純利潤在1913年為8.84%,1915年增加到16.49%,1916年又增加到17.58%。經濟混亂,加上軍事失利,促使全國革命運動重新高漲起來。反對飢餓、反對戰爭和反對沙皇制度的斗爭結合了起來。[3]

閱讀全文

與二月革命前俄國發展什麼經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軟體工程和經濟類哪個好 瀏覽:467
鹵水鵝的婚姻怎麼樣 瀏覽:443
唐三見過哪些美女 瀏覽:953
堯是哪個神話故事人物 瀏覽:169
事業單位合同工歸哪個部門管 瀏覽:363
萬達和美女人街哪個消費便宜 瀏覽:433
什麼叫兩個故事 瀏覽:702
社會如何提高公民的幸福感 瀏覽:565
昆明地區婚姻家事律師費用多少 瀏覽:187
健康管理師證書哪裡找工作好 瀏覽:98
愛情需要維護哪些細節 瀏覽:35
事業單位的錄取分數線是多少 瀏覽:6
何止是美女下一句是什麼 瀏覽:978
清朝紀美女是哪裡人 瀏覽:889
美女學慣用英語怎麼說 瀏覽:485
婚姻是平等什麼意思 瀏覽:884
皮皮魯故事大概說了什麼 瀏覽:302
七四年屬龍和鼠女的婚姻如何 瀏覽:440
幸福里的房價怎麼那麼便宜 瀏覽:878
讀書卡神話故事怎麼做視頻教程 瀏覽: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