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西方經濟學,邊際效應
其實你的車輪問題同經濟學上的最後一個餅的問題是一個道理:
獃子吃大餅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說一個獃子吃大餅,吃了5個飽了。獃子感慨:「早知道吃第五個餅才飽,又何必吃前面那4個呢?」呵呵,他之所以可笑就因為他分不清邊際量和總量的關系:吃每個大餅都給他帶來一份邊際的飽的感覺,而最後飽了是5個大餅給他的總的感覺,這是一個總量。吃第一個大餅,第一個大餅帶來的感覺是邊際量也是總量;吃2個大餅,第二個餅帶來的感覺是邊際量,2個餅的感覺之和是總量;吃3個大餅,第三個餅所帶來的感覺是邊際量,而3個餅的感覺之和是總量……依此類推。
所謂邊際,就是邊、邊緣。在一個連續增加的量中,最後新增加的量就是「邊際」量。比如你刷牆時,最後一刷子就是邊際刷子;老師給學生算總分時,最後一個被加進去的學生的分數就是邊際分數。而「最後一個」的意思是,如果你算5個學生的總分,第五個就是最後一個,如果算10個學生的總分,第十個學生就是最後一個,所以最後一個的量就是邊際量。
邊際量可以理解為最後一個單位變數所帶來的新的因變數的變化。對吃大餅來說,就是所吃的最後一個大餅所帶來的感覺上的變化。
邊際概念最早出現在1862年~1873年期間,當時三位經濟學界的新人傑文斯、門格爾和瓦爾拉斯各自提出並逐漸發展起來「邊際效用」理論,但他們不會料到「邊際」到20世紀會成為一種主義———「邊際主義」,而邊際分析也逐漸發展成為經濟學中最為重要和常見的分析方法之一。邊際效用、邊際產量、邊際成本、邊際收益、邊際報酬、邊際替代率以及邊際消費傾向等概念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已經被廣泛使用。時至今日,邊際分析方法和邊際一詞風光依舊,同時,邊際分析也被引入西方財稅理論中,邊際稅率就是其中一個極富實踐意義的概念。
2. 邊際效用的名詞解釋
邊際效用指像個人的體重或身高那樣在基數的意義上可以度量的效用,它意味著效用之間的差別,即邊際效用,是有意義的。
邊際效用是19世紀和20世紀初期西方經濟學普遍使用的概念。其基本觀點是:效用是可以計量並可以加總求和的,表示效用大小的計量單位被稱為效用單位。
因此,效用的大小可以用基數(1、2、3……)來表示,正如長度單位可以用米來表示一樣。邊際效用論採用的是邊際效用分析法,邊際效用論認為效用大小是可以測量的,其計數單位就是效用單位。
(2)邊際效應等於什麼西方經濟學擴展閱讀
邊際效用的應用:
在微觀經濟學中,邊際效用又譯為邊際效應,是指每新增(或減少)一個單位的商品或服務,它對商品或服務的收益增加(或減少)的效用,也即是「效用──商品或服務量」圖的斜率。經濟學通常認為,隨著商品或服務的量增加,邊際效用將會逐步減少,稱為邊際效應遞減定律。
在微觀經濟學中,邊際效用是某種物品的消費量每增加一單位所增加的滿足程度,針對的是消費者;而邊際報酬則對應生產者。同樣,隨著商品或服務的量增加,邊際報酬也將會逐步減少,稱為邊際報酬遞減定律。
3. 西方經濟學:什麼是總效用和邊際效用
如果按經濟學邊際效用遞減的話,那意思就是讓他使勁玩,什麼都不幹,專門玩游戲,然後隨著玩的時間越長,他對游戲的興趣會越低。邊際效用遞減:效用,即滿足程度是人神經的興奮,外部給一個刺激(即消費某種物品給以刺激,如吃麵包刺激胃),人的神經興奮就有滿足感(產生效用)。隨著同樣刺激的反復進行(連續消費同一種物品的數量增加),興奮程度就下降(邊際效用遞減)。這個規律對我們理解消費者的消費行為非常重要。假定消費者對其他商品的消費數量保持不變,則消費者從該商品連續增加的每一消費單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是遞減的。
記得採納哦
我是VIJ
4. 邊際效益和總效益的定義是什麼
邊際效益是西方經濟學家為了研究利潤最大化而給出的定義,也屬於微觀經濟學的內容。它是一個市場中的經濟實體為追求最大的利潤,多次進行擴大生產,每一次投資所產生的效益都會與上一次投資產生的效益之間要有一個差,這個差就是邊際效益。總效益簡單理解就是所賣出產品的數量和產品的價格的積與產品總成本的差。其實它就是利潤。
5. 西方經濟學貨幣的邊際效用怎麼求
1、 邊際效用計算公式:MU=_TU/_Q
2、 邊際效用是指消費者對某種物品的消費量每增加一單位所增加的額外滿足程度。邊際的含義是額外增量。在邊際效用中,自變數是某物品的消費量,而因變數則是滿足程度或效用。消費量額外變動所引起的效用的變動即為邊際效用。
1、 貨幣的邊際效用的公式可以分為:總的效用TU等於邊際效用MU生意數量Q,所有的題都可以來套用這個公式。
2、 TU總效用就是說從消費的時候對一定量的某一種物品中得到的一個滿足的程度的一個綜合,以TU來進行表示。
3、 MU編輯效用就是用來指某一種物品的一個消費量,單位每增加的一個的所增加的一個滿足程度,以MU來進行表示。
4、 由以上來講,得到一個公式:那就是總的效用等於數量到現在的所有的一個邊際效用的一個總和。
5、 邊際效用是指消費者在一定時間內,每增加一個單位商品的消費所增加的滿足程度(或效用量的增量)。把每一次的戀愛當作是一個單位商品的消費,而談戀愛過程中所獲得的情感需要當作是滿足程度。隨著戀愛次數的增加,情感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滿足,因而想談戀愛的慾望降低,相反地,對其他情感如親情、友情的需求慾望會感到強烈。這符合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在一定的時間內隨著消費者對某種商品消費數量的不斷增加,他從商品連續增加的消費單位中所得到的邊際效用是遞減的。 很多人過窮困潦倒再到富裕時,總會時不時回憶起當初窮困、飢餓難耐時吃的某一碗面,總是說再也沒有吃過那時那樣美味的面了。那是因為那裡他非常飢餓,吃到的那碗面給他帶來需求滿足程度是最高的,即給他帶來的效用是最大的。
6、 這也符合邊際效用遞減的特徵:邊際效用是特定時間內的效用。 當一件商品數量稀少時,它的邊際效用高,需求價格也高。近幾年黃金炒得很熱,為什麼呢?因為不斷開採金礦,這不可再生的資源越來越少,黃金變變得金貴,消費者紛紛購買,拿來投資、增值。
6. 西方經濟學:什麼是總效用和邊際效用總效用和邊際效用的關系如何
效用表示一個消費者從不同商品的消費中得到的相對滿意程度.
從多消費的1 單位某種物品中所得到的滿足程度的增加部分就是邊際效用,總效用就是消費每個單位的邊際效用的總和!
7. 邊際效用是什麼意思
邊際效用是指某種物品的消費量每增加一單位所增加的滿足程度。邊際的含義是增量,指自變數增加所引起的因變數的增加量。在邊際效用中,自變數是某物品的消費量,而因變數則是滿足程度或效用。消費量變動所引起的效用的變動即為邊際效用。
奧地利經濟學家門格爾、英國經濟學家傑文斯、法國經濟學家瓦爾拉先後於1871-1874年提出邊際效用價值論,認為商品的價值取決於人們對它的效用的主觀評價;人們在消費一種商品時.每增加一個單位。增加的效用就遞減;最後一個消費單位的設用最小;決定商品價值的,不是它的最大效用,也不是它的平均效用,而是它的最小效用。門格爾的學生、奧地利經濟學家維塞爾首先稱這最小效用為「邊際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