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伴隨經濟全球化的是什麼

伴隨經濟全球化的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7-12 16:19:28

㈠  經濟全球化的內涵

理解經濟全球化的內涵,需要從經濟全球化的概念、經濟全球化的表現形式,及其特徵方面入手,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展望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

一、關於「經濟全球化」的概念

經濟全球化一詞自20世紀80年代見諸西方報刊以來,一直成為媒體和學術界的熱門話題。經濟全球化(Economic Globalization)是全球化(Globalization)的重要組成部分,「全球化」一詞究竟何時產生,已無從稽考。但是,關於「全球化」問題的探討從19世紀的60年代已經開始。有從政治角度認識的,比如西方民主制度和西方價值觀在世界更多國家的普及與實踐,國際干預的不斷擴大,大國對小國的政治體制的影響,等等,都被認為是一種「全球化」的過程;更多的學者和專家則從經濟的角度認識「全球化」問題,如世界貿易組織的成立,使得各國的經濟貿易往來如同在一個國家內部進行,沒有了關稅,沒有了配額;還有更多的國際關系組織的成立與發展,如歐洲共同體發展到歐洲聯盟,北美成立了北美自由貿易區,亞洲與太平洋國家成立了亞太經濟合作會議組織,等等,這些國際組織的成立與發展,使得國家、地區之間的經濟貿易往來規模更大、手續更簡單、各種摩擦與交易費用大為減少。鑒於這些現象,鄭通漢(1999)將「全球化」的特徵總結為三個方面,即:全球化是一個客觀的歷史發展過程;全球化是形容世界各國相互依存關系的一種狀態;全球化過程實質上是國家政治經濟邊界弱化的過程。

由此,我們可以認為,從生產力運動和發展的角度分析,經濟全球化是一個歷史過程:一方面在世界范圍內,各國、各地區通過生產、貿易、金融和資本等的跨國網路,以空前的廣度、強度和流動速度使得彼此的經濟相互交織、相互影響、相互融合成統一整體,即形成「全球統一市場」;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圍內建立了規范經濟行為的全球規則,並以此為基礎建立了經濟運行的全球機制。在這個過程中,市場經濟一統天下,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因此,經濟全球化是指生產要素跨越國界,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各國、各地區相互融合成整體的歷史過程。同時,經濟全球化作為一個經濟過程,它又不可能不在社會文化的層面上產生強烈的滲透和深刻的影響。一方面,世界各民族文化相互借鑒、吸收和交融,另一方面世界各種文明之間、民族性與世界性之間、傳統性與現代性之間發生沖撞和沖突,深刻影響著人們的文化心理和價值選擇。再次,各主權國家要求平等參與國際政治和經濟事務,改變既有的游戲規則,建立國際政治和經濟新秩序的呼聲日益強烈。將這些特點歸納起來,主要表現在以下部分所闡述的五個方面。

二、經濟全球化的基本特徵

根據以上對經濟全球化的理解,我們認為,經濟全球化的特徵主要表現在各國經濟交融的歷史發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世界各國相互依存的關系狀態、相互依存關系基礎上的國家政治經濟邊界的弱化、經濟規則的全球化以及經濟運行機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趨同化。

首先,「經濟全球化」是一個客觀的歷史發展過程。這個過程之所以發生,首先在於世界各地自然資源、自然環境的差異。這種差異產生了相互溝通和交流的客觀需要。隨著人類的進步,這種相互交流日益迫切,交流的對象日益廣泛,交流的手段日益增多。而交流的過程就是相互取長補短的過程,就是增大共識和共性的過程,也就是走向全球化的過程。這個過程嚴格地說,從有了商品交換就開始了(鄭通漢,1999),遠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當以英國為先驅的第一次產業革命來臨時,當世界市場和國際分工開始時,經濟全球化的過程就開始了。產品不僅供國內消費,還供世界各地消費。但直到進入發達的商品經濟資本主義經濟之前,這個過程是極其緩慢的。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和機器大工業的建立,使這個過程開始加速,到二戰以後,由於新科技革命和跨國公司的發展,全球化過程空前加速了。特別是信息與網路技術的發展,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新的動力和手段,縮短了時空距離,全球成為一個「地球村」。

既然是一個過程,就有個進程問題。一方面是經濟全球化交流客體范圍的廣度,另一方面是經濟全球化主體范圍的廣度。一定程度的「經濟區域化」應該是經濟全球化的一個重要進程,是全球化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區域集團化與世界經濟全球化不是相互對立的,而是一種相互促進和相互制約的關系,其目的都是促進貿易和投資的自由化,活動的主體是各國政府和跨國公司。如果一定要進行某種程度的劃分的話,那麼,經濟全球化更多的是一種企業行為,它使商品、勞務、資本、技術跨越國家堡壘而增強經濟的相互依存,促進了生產要素全球范圍內的優化配置,形成了資本的雙向流動和對外貿易的大力發展,以經濟為紐帶營造了世界市場網路。區域集團化則更多的是一種國家行為,為了本地區成員國的利益而消除地區內經濟活動的障礙,實現規模經濟,合理配置資源和勞動分工,推動貿易和投資的增長。

世界需要區域性貿易安排,如關稅聯盟和自由貿易區,這是通向全球性自由貿易的墊腳石。如果世界取消區域性安排,那麼,全球性進一步自由化的前景將逐漸淡化。歐洲聯盟在過去十年來一直是歐洲的中流砥柱。它的存在促進了和平與穩定,有力地阻擋了保護主義的重新抬頭和貨幣的動盪。歐元在進一步推動地區化的同時,也會導致地區間的合作,有關大西洋兩岸(即歐洲與美國)自由貿易區的設想一再提出,兩次歐亞會議的先後召開,非洲和南美某些國家醞釀統一貨幣,已經預示著區域集團化的浪潮正在向著地區間聯合的更高層次發展,其中亞歐之間的合作由於經濟互補性最大而前景最為看好。

其次,「經濟全球化」是形容世界各國相互依存關系的一種狀態。它一方面形容世界各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方面的相互依存的程度,另一方面形容世界各國相互聯系和影響的緊密程度,同時,也形容各國之間由於利益的相互依存而產生的關系。1999年,全球商品和勞務貿易規模已經達7.1萬億美元。1998年全球有跨國公司6萬多家,創造的國內生產總值佔全世界的40%,貿易佔全世界的60%,對外直接投資佔世界的90%,跨國公司在世界經濟中起主導作用(戴相龍,2000)。與此同時,國際資本大規模流動,1999年全球跨國投資8000多億美元,是1990年的4倍多。我國20多年來,進出口貿易在GDP形成中的作用大大增強,並以平均每年高於GDP年均增長速度5個百分點的步伐發展,對外貿易的迅猛增長已成為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重要源泉之一。據我國的海關統計,我國的進出口貿易額由1978年的206億美元上升到1999年的3607億美元,擴大了17.5倍,其中出口、進口分別增長18.0倍和13.2倍,年均增長率15.3%和13.8%,我國在世界貿易排序中由改革開放前的第32位快速躋身於十大貿易國(地區)行列。與此同時,我國年均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從20世紀80年代初的不到20億美元上升到現在的約400億美元(陸燕,2001),從1993年以來,我國一直是吸收外資最多的發展中國家,對外開放領域也逐步拓寬。我國向外商投資開放的領域已由初期的一般加工業擴展到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和服務貿易的眾多領域。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和合作,有力地促進了我國國內產業結構升級,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提高了國民經濟運行效率。更為重要的是,對外開放增強了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促進了人們觀念的更新,加快了新舊經濟體制的轉換進程,為我國經濟面向新世紀的持續而穩定的增長,提供了強大的物質和精神力量。世界其他國家的發展同樣表明這樣的趨勢。表1-1是有關國家外貿依存度國際比較,就反映了這樣的趨勢。

表1-1外貿依存度國際比較(進口依存度/出口依存度)(%)

(據施曉蘇,2001)

第三,經濟全球化過程實質上是國家經濟邊界弱化的過程。跨國公司海外投資必須認可、遵守東道國的政治法律制度,必須服從東道國的經濟運行規律,資本、技術不再被保留在一個國家邊界的內部,隨著第三世界東道國經濟實力的增長,發達國家的投資不僅僅是利用東道國的勞動力廉價優勢,其先進的技術必須轉移;隨著網路技術的發展,企業組織、業務活動不再固定在一個圍牆之內,企業沒有了組織形式的邊界,技術不再存在嚴密的隔牆,世界各地的消費者不再受地域的限制,網路給消費者提供了大量的娛樂消費品。在世界范圍內各國、各地區的經濟相互交織、相互影響、相互融合成統一整體,形成了「全球統一市場」。

第四,經濟全球化的本質是世界經濟運行規則的全球化。國際組織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的大量建立和發展,為貿易自由化和國際交流與合作提供了制度框架,世界經濟運行的規則網路基本形成。無論是政治多極化,還是經濟一體化,總是有制度、規則在其中規范著參與各方的行為,如最終約束歐共體各成員國行為的《阿姆斯特丹協議》對歐盟區內的自由、安全、公正問題,公民的權益,對外政策以及運行機制等都進行了明確的規定,並以完善的權力機構、監督機構、咨詢機構、投訴、金融機構等來制定和執行區內各項政策。這些規則支撐並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並對經濟全球化起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第五,經過多年的經濟體制改革,很多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的市場經濟體制轉變,包括中國、俄羅斯、東歐等原來的一些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國家。市場經濟體制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制度保障,成為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的運行機制。世界各國、各地區的生產要素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可以遵循市場的運行規律,按照市場的需求進行優化配置。各國、各地區的利益主體則按照市場化的規則追逐跨國界的經濟利益。

㈡ 什麼是經濟全球化它包括哪些主要內容

全球化作為一個時代的特徵,是近年來一直在討論的熱點問題,從廣義上講,全球化是指不同國家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增加彼此之間相互聯系的一種趨勢,它包含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多方面的內容。其中,經濟全球化作為全球化的核心內容備受人們的關注,歷來是全球化研究的焦點。在某種程度上,人們甚至將全球化等同於經濟全球化。因此,本文就西方學者近年來對經濟全球化研究的主題、理論框架和實證描述作一個簡要介紹。
一、定義或概念
對於什麼是經濟全球化,西方學者普遍接受這樣一種觀點,即認為經濟全球化是指資本、勞動力、技術、知識、信息等生產要素在全世界范圍內自由流動,各要素統一的世界市場逐漸形成,各國之間的經濟聯系日益緊密的過程。如赫爾穆特(Helmut,2001)認為,全球化是指商品和服務的跨境交易和要素的國際流動的數量和范圍的增加,以及技術以更快的速度和幅度擴散所帶來的國家之間經濟依賴性的日益增強。托本等人(Torben etal.,2003)認為,全球化是指各國通過貿易、對外直接投資和資本流動、信息網路和文化交流而形成的高度融合和相互依賴的關系。
在這樣的共識下,有些學者試圖從不同的側面來解釋經濟全球化。戴維·赫爾德(David Held)從空間和網路結構的角度認為,經濟全球化是社會聯系和交易的空間組織結構的轉變所產生的跨洲或跨地區的流動或活動,以及這種轉變所形成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的網路。依照這種定義,經濟全球化具有以下四個特徵:(1)經濟全球化是經濟活動在地理上的延伸,它使經濟活動跨越了政治的邊境、區域和洲;(2)經濟全球化表現為貿易、投資、金融、移民、文化等方面聯系的大量增加;(3)全球聯系的加速和集中是全球交通和通信系統效率大大提高的結果,這一結果往往伴隨著思想、商品、信息、資本和勞動力的擴散;(4)全球聯系的速度、廣度和深度的加強使國內事件與全球事件的邊界變得模糊(Held,1999)。
20世紀90年代以來,網際網路、通信衛星等新技術在世界范圍內的廣泛應用、新的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成立以及新經濟在世界范圍內的廣泛傳播,打破了傳統的貿易方式和商品、資本的流動方式,使不少經濟學家認為經濟全球化日益成為一種新的現象。邁克爾等人(Michael et al.,1999)認為,當前的全球化與1914年以前的全球化具有顯著的區別:(1)1914年以前,商業和金融的一體化受到很大限制,而當前商品市場和資本市場的世界一體化程度卻大大加強;(2)與1914年以前的全球化相比,當前的貿易沖突和金融不穩定程度大大增加。亞歷山德羅(Alessandro,2001)則認為當前的全球化已進入一個「新全球化」的階段。他所指的「新全球化」是指戰後全球化的一個最新階段,這個階段大約從1995年開始(當時新經濟開始傳播和WTO開始建立)到20世紀末期結束,其特徵是應用ICT(電話線路、電視頻道和通信衛星)技術和網際網路技術所提供的新機遇進行生產和流通,以及採納主要由WTO管理和實施的關於國際市場規制和反規制的新規則。這種「新全球化」與舊全球化的根本區別是,舊全球化主要是由商品、能源和資本流動的增加來推動的,而新全球化則主要是通過網際網路信息流動的增加來推動的。在「新全球化」條件下,信息訪問時間的縮短和成本的大幅度降低導致世界范圍內的生產結構發生根本轉變,極大地影響著全球化的進程。
二、經濟全球化與經濟增長
全球化是否影響經濟增長在國際上引起了很大的爭議,盡管存在很多運用比較分析框架的多國研究案例,存在著許多運用大型跨國數據集的計量分析以及關於一個國家的對外經濟政策和它的經濟增長率之間相互作用的重要理論模型,經濟學家對這個問題仍然不能取得一致的意見。例如錢達(Chanda,2001)使用資本賬戶的開放度指標發現發展中國家從全球化中蒙受損失而不是受益,而羅德瑞克(Rodrik,1998)和愛迪生等人(Edison et al.,2002)卻認為資本的開放度對增長沒有影響。在對外直接投資方面,布洛姆斯特羅姆等人(Blomstrom et al.,1992)認為對於富裕國家的增長有積極作用,加勒特(Garrett,2001)卻認為對低收入國家的作用是消極的。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羅伯特(Robert,2003)認為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的原因:(1)研究對象的不同。一些研究者僅僅關注貿易和外商直接投資與經濟增長率之間的關系,而另外一些研究者卻對影響經濟增長的其他變數非常感興趣。因而研究對象的不同定義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一個人對全球化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結論。(2)數據來源的可靠性問題。很多發展中國家的數據難以收集,而計量統計分析又需要大量這樣的數據。
到目前為止,大部分對於全球化與經濟增長關系的模型都是使用跨期時間系列模型,這樣的理論模型無法用於內生控制,也就是說,這些模型研究結果無法反映一段時間內不會改變或無法觀察到的特性。意識到這種跨期時間系列研究方法的缺陷,最近一些研究開始使用平面數據來檢驗全球化的各個維度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多拉爾和克拉伊(Dollar and Kraay,2001)發現貿易流動的改變和對外直接投資的結果會導致較高的經濟增長率。格里納韋等人(Greenaway et al.,1999)也發現貿易和經濟增長具有緊密的聯系。在對外直接投資方面,博倫斯坦等人(Borenstein et al.,1998)提供了對經濟增長具有積極影響的證據,它給予人力資本一個最低的進入門檻;相反,卡克維奇和萊文(Carkovic and Levine,2002)則沒有發現對外直接投資對經濟增長具有顯著的影響。愛迪生等人(2002)詳細分析了金融一體化的幾個指標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結論是二者之間不存在顯著關系。
然而,無論是跨期時間系列研究還是平面數據的檢驗分析都只是從全球化的一個維度來考察全球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這種影響是以事先假定全球化的其他維度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不變為前提的。這種比較靜態的分析在當前復雜多變的世界經濟環境中顯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於是一些經濟學家開始從全球化多個維度來綜合考察全球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肯托(Kentor,2001)從外資依存度和貿易自由度兩個角度考察1980-1997年88個較不發達國家的全球化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結果發現外資依存度對於經濟增長起到遲緩的消極作用,而貿易自由度對於經濟增長來說則具有長期的積極作用。阿克塞爾德埃爾(Axeldreher,2003)利用跨期時間系列對全球化的多個維度(經濟一體化、社會一體化和政治一體化)對經濟增長的綜合影響進行實證分析,研究結果表明,全球化確實有助於經濟增長,全球化程度越高,經濟增長率也越高。例如,假設拉脫維亞的經濟一體化程度與西班牙相當的話,它的經濟增長率將從5.94%上升到7.1%。又如,全球化對於中國經濟增長具有巨大的積極作用,1975-2000年期間中國的全球化指標上升了2.14個百分點,直接導致中國2000年的經濟增長率比1975年上升2.33個百分點。因而,對於全球化導致貧窮的指責是無效的,那些經濟增長率較低的國家恰恰是反對全球化的國家,如盧安達、辛巴威等。
三、經濟全球化與不平等
經濟全球化會造成窮國越窮、富國越富的兩極分化,還是帶來全球收入分配的更加平等,引起了經濟學家的廣泛興趣。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的統計,全球五分之一指數在1960年僅為1/30,1990年則上升到1/60,1997年進一步上升到1/74。弗蘭科西斯和克里斯琴(Francois and Christian,1999)採用1820-1992年世界33個國家的實際人均資本的GDP的數據,研究了近兩個世紀以來世界不平等的變化情況。他們的研究發現,自1820年以來世界不平等實質上在增加。1820-1910年是迅速增長和全球化階段,錫爾(Theil)指數從0.533上升到0.799,上升了0.226,上升幅度高達50%;1910-1960年則保持相對穩定;1960-1992年,錫爾指數上升0.093,即上升了12%。
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化與世界不平等出現了「歷史的轉折點」(Lindert,2001)。梅爾基奧爾等人(Melchior etal.,2000)使用115個國家(包括中國在內)的人均資本收入的數據,利用人口權數計算世界收入分布的基尼系數,發現基尼系數從1965年的0.59下降到1997年的0.52。道瑞克等人(Dowrick et al.,2001)使用購買力平價(PPP)調整數據,發現20世紀末期以來,全球的總體不平等出現收斂的現象。巴羅(Barro,2000)使用擴展的Deininger-Squire數據集,通過對建立在人口、土地面積和貿易基礎上的開放程度的綜合測度,發現開放與不平等之間存在緊密的聯系。當GDP的單位資本收入低於13000美元時(1985年不變價),開放會增加不平等的程度;但當超過13000美元時,開放會降低不平等。
林德特和威廉姆森(Lindert and Williamson,2001)從世界不平等的構成、全球化的來源、單個國家實際全球化的度量和歷史的時間段四個維度展開分析,發現全球化對於經濟不平等主要有五大影響:第一,商品和要素市場的全球化會縮小而不是擴大國家間的收入差距,至少對於已經融入世界經濟的這些國家來說是如此;第二,1914年以前,勞動力豐富的國家的國際貿易和國際要素流動降低了不平等,而且當勞動力大量流動時,這種影響是顯著的;第三,對於勞動力短缺的國家來說,國際貿易和國際要素流動增加了不平等,在1914年以前這些國家出現大量移民時,這種影響是巨大的;第四,綜合國際和國內的影響,全球化的加深意味著世界不平等的減少;第五,在全球經濟完全一體化條件下,世界收入仍然是不平等的,但全球經濟的完全一體化比部分一體化更能降低世界經濟的不平等。
由於上述以人均資本的GDP為不平等測度指標的傳統研究方法囿於自身的局限性,它受到越來越多學者的批評。魏和伊(Wei and Yi,2001)認為,跨國研究的文獻由於不同國家的體制不同和不平等的數據難以比較而存在較大的缺陷,因而深入對一個特定國家的研究可能比跨國的比較更為有用。通過對中國1988-1993年100個左右城市的城鎮—農村收入比率的測度,他們發現城市在貿易方面經歷較大開放程度的同時有助於降低城鎮—農村的收入不平等。這樣,全球化是有助於減少而不是增加城鎮—農村收入的不平等。這一結論同時暗示,如果僅僅依賴中國全國的加總數據,認為總開放度的增加而導致總收入不平等的增加是不正確的。加里等人(Gary et al.,2003)認為,僅僅以人均資本的GDP作為衡量不同國家之間的不平等是不夠的,因為健康狀況(如長壽)也是社會發展的重要指標。他們通過計算1965-1995年49個國家壽命預期價值的「全部」收入,發現低收入國家的「全部」收入比發達國家增長更快,發達國家「全部」收入的平均增長率大約為140%,而發展中國家則高達192%,這樣,如果僅僅從經濟增長的角度來看,全球化擴大了國家之間的不平等,但如果將健康狀況也計算在內的話,全球化則會減少這種不平等的程度。尼古拉斯(Nicholas,2000)則認為,應該以人類發展指數(HDI)來衡量不同國家之間發展的不平等程度,因為人類發展指數可用於測度經濟發展對人類福利的最廣泛影響,它代表人民的實際生活水平。HDI包含三個重要組成部分:教育、收入和壽命。通過對各大洲HDI加權平均值的計算,尼古拉斯發現各大洲之間的人類發展指數呈現一個長期收斂而非發散的趨勢,例如1950年南亞和非洲的HDI與北美的差距為0.698和0.683,到1995年這一差距分別縮小到0.496和0.51。
四、經濟全球化與可持續發展
20世紀經濟全球化取得了顯著的進展,然而伴隨全球化的卻是世界生態環境平衡的嚴重破壞(如森林砍伐、沙漠化、河流和海洋的污染、城市煙霧、溫室效應、臭氧層的損耗、生物多樣性的喪失、關鍵自然資源的耗竭等)。這種全球化所引起的環境退化現象引起了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環境的可持續性問題日益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對此,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和GATT的烏拉圭回合以及後來成立的WTO都對環境保護問題進行談判,但卻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其原因在於各國對環境的評價標准不同,以及經濟理論和實證研究的滯後導致各國缺乏共同的溝通語言。因此,全球化的發展迫切需要對環境的可持續性問題要有理論方面的突破。
最近關於全球化對於環境影響的研究主要圍繞環境的庫茲涅茨曲線(EKC)展開。格羅斯曼和克魯格(Grossman and Krueger,1993)通過模仿庫茲涅茨(Kuznets,1955)在美國經濟學會上提出的關於經濟增長與不平等之間的「倒U型」關系假說,認為經濟增長與環境質量之間亦存在一種倒U型關系,也就是說,相對低或高的收入水平與相對低的環境污染相聯系,而在收入的中間階段,環境污染達到最高點。布拉德福德等人(Bradford et al.,2000)從環境規制的邊際收益與非環境收益的邊際成本方面說明了這種倒U型曲線在理論上是可以成立的。在實證的分析方面,格羅斯曼和克魯格(Grossman and Krueger,1955)分析了66個國家在12年期間(水污染的跨度為1979-1990年,空氣污染的跨度為1977-1988年)14種不同層次的水污染和空氣污染,結果發現一個國家的收入水平與大部分所檢驗的污染類別確實存在可覺察的倒U型關系。布拉德福德等人(2000)利用隨機影響方程,採用平面數據,驗證污染與收入之間的關系,結果發現有些污染物符合EKC,有些不符合,有些則需要進一步考察。當然也有些學者(William et al.,2003;Brain et al.,2003)認為EKC的描述過於簡單,在僅有的少量數據和缺乏基本理論的條件下,我們對於經濟增長與環境的關系仍然是不清楚的。
環境的庫茲涅茨曲線在全球化條件下又可以表述為:貧窮國家收入的增加與污染的增加相對應,而發達國家收入的增加卻伴隨著污染的減少。薩瓦斯(Savas,2000)首先對這種觀點提出質疑,他認為在一個2×2的笛卡爾模型中,國家之間的貿易聯系將使它們進行合作,最終有利於環境保護。帕特拉(Petra,2001)則從發展中國家企業的自我規制的角度出發,認為全球化對於發展中國家環境的影響也可能是積極的。他認為全球化有助於提高發展中國家企業的自我規制,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全球化會增加跨國公司在發展中國家的投資,由於這些跨國公司能夠方便轉移先進的環境技術和管理體系給它們的子公司,導致這些跨國公司的子公司會比國內企業更好進行自我規制。第二,全球化有助於發展中國家國內企業的自我規制。來自FDI投資的跨國公司改變了全球的供應網路,跨國公司的子公司就對國內的供應者的環境自我規制提出要求,造成壓力。第三,全球化將增加發展中國家對發達國家的出口,這些發達國家的消費者可能使用較為嚴格的有利於環境保護的標准(如IS014000),這同樣對發展中國家國內企業的自我規制構成壓力。布雷恩等人(Brain et al.,2003)認為人均資本收入和環境之間的關系並非像EKC所描述的那樣僅僅是一種簡單的可預測的關系,為此他們建立了一個與國家特性(收入、要素稟賦和技術)的污染水平和貿易機會(比較優勢和當前的貿易限制)相聯系的簡單的環境供給和需求體系,結果發現,環境污染與收入之間的關系對函數的形式、國家和城市樣本和時間段的選擇都非常敏感。他們的檢驗發現,第一,並沒有充分證據說明收入的增加對於環境質量的改善有積極的影響。一個國家的自然資源、資本充足率和其他重要的因素對於環境有高度的影響。第二,環境政策對於貿易和投資都會產生重大影響。第三,污染避難假說(即認為減少貿易壁壘將導致環境污染嚴重的工業從管制嚴格的國家向管制較弱的國家轉移)並沒有得到證據的支持,但污染避難影響(即認為環境規制的加強將對企業地點的選擇和貿易流動有影響)卻是可以成立的。

㈢ 什麼是經濟全球化 其內容是什麼

就是WTO,經濟全球化是指隨著國際分工的深化,世界各國經濟在全球范圍內相互依存整合的歷史進程.主要特徵是:①世界經濟體系迅速擴大,世界多邊貿易體制形成;②國際分工向深度和廣度發展,生產活動全球化;③金融和投資活動全球化;④經濟全球化的載體——跨國公司迅猛發展,在量和質上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⑤隨著知識經濟的興起,知識與人才的國際性流動迅速擴大.

㈣ 經濟全球化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主要體現在貿易自由化、生產國際化、資本全球化、科技全球化。

1、貿易自由化

隨著全球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技術貿易的加速發展,經濟全球化促進了世界多邊貿易體制的形成,從而加快了國際貿易的增長速度,促進了全球貿易自由化的發展,也使得加入到WTO組織的成員以統一的國際准則來規范自己的行為。

2、生產國際化

生產力作為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極大地推動著世界市場的擴大。以互聯網為標志的科技革命,從時間和空間上縮小了各國之間的距離,促使世界貿易結構發生巨大變化,促使生產要素跨國流動,它不僅對生產超越國界提出了內在要求,也為全球化生產准備了條件。

3、資本全球化

世界性的金融機構網路,大量的金融業務跨國界進行,跨國貸款、跨國證券發行和跨國並購體系已經形成。世界各主要金融市場在時間上相互接續、價格上相互聯動,幾秒鍾內就能實現上千萬億美元的交易,尤其是外匯市場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具流動性和全天候的市場。

4、科技全球化

它是指各國科技資源在全球范圍內的優化配置,這是經濟全球化最新拓展和進展迅速的領域,表現為,先進技術和研發能力的大規模跨國界轉移,跨國界聯合研發廣泛存在。以信息技術產業為典型代表,各國的技術標准越來越趨向一致,跨國公司巨頭通過壟斷技術標準的使用。

(4)伴隨經濟全球化的是什麼擴展閱讀

1、經濟全球化促進了商品和資本流動、科技和文明進步、各國人民交往、民生福祉提高,已經成為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是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

2、歷史地看,經濟全球化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和科技進步的必然結果。18世紀中葉,第一次工業革命推動人類生產方式從手工業邁向機器大工業,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迅猛發展,加速了經濟全球化進程。

3、現實地看,經濟全球化為世界經濟增長和人類文明進步提供了強勁動力。伴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國際分工不斷深化,各國比較優勢得到充分發揮,國際經濟交流合作日益廣泛。

㈤ 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世界政治格局進入到什麼樣的趨勢

第一,世界多極化在曲折中發展。

世界格局多極化是國際關系發展的必然結果,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趨勢。冷戰結束以來,世界各種力量此消彼長,世界格局走向多極化的趨勢越來越清晰。一個超級大國和多種力量並存,是多極化格局最終形成前的較長過渡時期內世界力量對比的基本態勢。

國際格局走向多極化,是時代進步的要求,符合各國人民的利益。多極化格局使世界各種力量逐漸形成既相互借重又相互制約與制衡的關系,有利於避免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有利於遏制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有利於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有利於實現各國人民對和平、穩定、繁榮的新世界的美好追求,也有利於廣大發展中國家抓住機遇、發展自己。

但也要看到,世界多極化的最終形成將經歷一個漫長、曲折、復雜的演進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單極與多極的矛盾,稱霸與反霸的斗爭,將成為相當長一個時期內國際斗爭的焦點。合作中的競爭和競爭中的合作成為世界格局多極化趨勢發展過程中的重要特徵。

在世界格局多極化與單邊主義的斗爭中,軍事力量仍然是關鍵因素。世界上的大國強國,都把建立強大的國防力量作為搶佔新的國際格局制高點的突破口,強化軍事力量在維護和擴展國家利益中的職能和作用,謀求在世界格局多極化進程中占據優勢地位,爭奪21世紀國際社會中的戰略主動權。

在日趨激烈的綜合國力競爭中,經濟技術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強大的經濟技術力量是能否成為世界一極的根本條件。因此,各國都把發展經濟擺在優先地位。世界格局多極化能否成為現實,歸根到底,取決於世界各大力量中心的經濟能否迅速發展,取決於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能否實現騰飛。

第二,經濟全球化趨勢深入發展。

世界格局演變的一個重要背景是經濟全球化,經濟全球化趨勢和世界多極化趨勢相互關聯,相互影響。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加快了由集團化、區域化朝著全球化發展的趨勢。

經濟全球化使各種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優化組合和資源優化配置,從而促進全球經濟的迅速發展。經濟全球化在本質上是資本的跨國流動。新科技革命是當代經濟全球化浪潮的物質基礎和重要推動力。

但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它在推動全球生產力大發展、加速世界經濟增長的同時,也帶來了各國和全球共同面臨的社會經濟問題,加劇了國際競爭,增多了國際投機,增加了國際風險,並對國家主權和發展中國家的民族工業造成了嚴重沖擊。經濟全球化是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舊秩序沒有根本改變的情況下發生和發展的,西方發達國家力圖主導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來說,經濟全球化是一個難得的歷史機遇,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經濟全球化趨勢使各國經濟的相互依存、相互影響日益加深。因此,全球化的經濟需要全球性的合作。各國應本著責任與風險共擔的精神,加強國際合作,共同維護國際經濟穩定發展。國際社會還應共同努力,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以有利於各國共同發展。我們需要的是世界各國平等、互惠、共贏、共存的經濟全球化。

㈥ 論述經濟全球化的含義及表現

經濟全球化是指世界經濟活動通過對外貿易、資本流動、技術轉移、服務提供、相互依存、相互聯系等方式超越國界,形成的全球有機經濟的整體過程。

表現:跨國企業的遍布世界各地,肯德基、麥當勞進入國門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一方面,各國之間的聯系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緊密,人類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另一方面,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也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突出,經濟全球化進程不時遭遇波折。

(6)伴隨經濟全球化的是什麼擴展閱讀

經濟全球化的重要性:

1、經濟全球化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

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生產生活的范圍和空間不斷擴展,逐漸從家庭、地方、民族、國家、區域走向世界,地方、國家、區域之間的交流聯系日益便捷和密切,傳統的國界和時空觀念發生變化。

2、經濟全球化也是世界各國福祉的必由之路

盡管早期的經濟全球化伴隨著西方殖民主義的擴張與掠奪,但是經濟全球化客觀上不僅推動了全球生產體系的興起,帶來了全球經濟繁榮、財富逐步增長和民眾生活的普遍改善,也成為促進世界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各國人民幸福安康的全球性路徑。

3、經濟全球化將在曲折中向前發展

經濟全球化是一柄利弊相兼的雙刃劍,其發展歷程從來不會一帆風順,而是風險與曲折相伴而行,整體上將呈現出螺旋式上升和發展,在一些時期還可能出現反復甚至倒退。

㈦ 經濟全球化是什麼意思

經濟全球化是指世界經濟活動超越國界,通過對外貿易、資本流動、技術轉移、提供服務、相互依存、相互聯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圍的有機經濟整體的過程。經濟全球化是商品、技術、信息、服務、貨幣、人員、資金、管理經驗等生產要素跨國跨地區的流動,也就是世界經濟日益成為緊密聯系的一個整體。
經濟全球化是當代世界經濟的重要特徵之一,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經濟全球化」這個詞最早是由T·萊維於1985年提出的、至今沒有一個公認的定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認為:「經濟全球化是指跨國商品與服務貿易及資本流動規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術的廣泛迅速傳播使世界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增強」。

閱讀全文

與伴隨經濟全球化的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男的會因為什麼而放棄愛情 瀏覽:936
黑豆吃多少才健康 瀏覽:698
健康證帶什麼辦理 瀏覽:791
美女你為什麼這么卑微 瀏覽:41
機場哪個崗位美女多 瀏覽:620
辦個健康證到哪裡去 瀏覽:382
舊版故事會哪裡能買到 瀏覽:464
銘記講的是什麼故事 瀏覽:948
山東省事業單位住房補貼怎麼算 瀏覽:149
經濟落後房價低怎麼表述 瀏覽:820
健康卡怎麼辦理下來 瀏覽:634
男1987年屬兔是什麼命女婚姻 瀏覽:748
夫妻婚姻是什麼 瀏覽:285
虎牙直播怎麼會有美女直播 瀏覽:245
業主委員會經濟問題向哪裡投訴 瀏覽:522
幸福聯盟是個什麼公司 瀏覽:903
平安健康體檢一般檢查什麼 瀏覽:222
武功世家有什麼故事嗎 瀏覽:238
為什麼說內蒙古美女多 瀏覽:391
健康碼如何弄而不要驗證碼的 瀏覽: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