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我國經濟目前有哪些風險

我國經濟目前有哪些風險

發布時間:2022-07-11 00:23:05

❶ 經濟社會面臨的風險點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那些重大風險
2021-01-10 20:48:47


當前,我國經濟形勢總體良好,但長期的快速發展,積累和遺留的各種問題也十分突出。

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發展方式粗放落後,經濟結構不合理。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建設雖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但必須清醒地看到,這種發展是粗放的,缺少內涵、質量和效益,是不可持續的。

我國的經濟增長是主要停留在粗放經營方式上,單純追求經濟增長,忽視生態環境保護的傳統發展模式。

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環境發展不協調,導致資源嚴重缺乏。

據有關方面測算,我國經濟增長中依靠資本和勞動投入增加的貢獻率佔72%,依靠科技進步等促使要素效率提高的貢獻率僅佔28%,而發達國家後者佔50%―70%。

具體來看,其一,在經濟效益方面,我國經濟運行並沒有從根本上克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痼疾;其二,在經濟結構方面,產業結構的失調依然存在,農業基礎薄弱,發展缺乏後勁,地區產業結構趨同化,第三產業發展滯後等。

(2)貧富差距過大。

根據聯合國有關組織分析,基尼系數在0.3―0.4之間表示收入差距相對合理。

據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基尼系數達0.474,遠遠超過0.4的警戒線,是世界上貧富差距較大的國家之一。

高低收入群體差距懸殊,使社會財富過多地集中在少數高收入階層手中。

同時,城鄉差距、行業差距、地區差距也都在擴大,兩極分化越來越嚴重。

這些問題如果不進行調節,就使人們的不公平感增加,會導致社會的不穩定。

社會矛盾就突出,這也是上世紀許多國家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因素。

(3)經濟發展面臨下行壓力。

中國經濟以9.8%的速度持續增長了30多年,2012首次「破8」,為7.8%,預計2013年約為7.7%,發展速度繼續放緩。

過去作為支柱產業的房地產正進行宏觀調控,日趨減緩;內需乏力仍是我國長期經濟發展的頑疾。

隨著人口紅利的逐步消失、勞動力成本的提高,支撐外貿出口高速增長的國際環境也在改變,使得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因素正在消減和逆轉。

目前,雖然國內經濟仍保持較快增長,但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突出,繁榮的背後有太多的泡沫。

(4)區域發展不平衡。

長期以來,由於我國改革開放的「梯度發展」政策,優先發展東部沿海地區。

在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的政策指導下,經過30多年的發展,迅速拉大了沿海與內地的經濟發展差距。

從地區生產總值來看,2011年GDP最高的廣東省為52674億元,約是西部10省GDP的總和,是最低的西藏(606億元)的87倍,是中部江西(11584億元)的4.5倍,北部吉林(10531億元)的5倍。

與此同時,中東部地區差距、南北差距、城鄉差距也隨之越來越大,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日益凸顯。

區域發展不平衡成為制約中國經濟進一步發展的一大障礙。

(5)市場和資源環境有待改善。

市場環境的好壞關乎經濟的發展,也會影響社會穩定。

近年來,我國食品、醫療事件頻發,安全問題層出不窮。

從三聚氰胺、瘦肉精,到蘇丹紅、地溝油,形形色色的安全問題,嚴重威脅著人們的生命健康;假冒偽劣、社會欺詐現象依然十分突出;社會誠信和社會道德水平依然不高。

這些不良的社會現象嚴重污染市場環境,也嚴重影響人們的消費信心,阻礙內需的發展。

此外,伴隨著工業化的快速發展,我國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現象嚴重,資源環境問題也日益成為制約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

中國高碳的能源結構使中國的發展處境極為不利,如果我國不能在低碳化方面取得積極進展,經濟的增長空間將進一步被壓縮。

❷ 當前我國經濟面臨哪些挑戰

當前金融危機背景下,中國經濟面臨八大機遇與挑戰:美國次貸危機演變為國際金融危機後,對世界經濟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面對危機,我們不僅要看到此次危機給處於轉型期的中國經濟帶來的挑戰,更要看到其中蘊含的機遇。

在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聯系日益緊密的今天,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海外投資、進出口、金融證券保險業、房地產業、旅遊業、勞動就業、經濟增長、經濟地位等層面都會產生重要的影響,並蘊含著難得的機遇。

美國次貸危機演變為國際金融危機後,對世界經濟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面對危機,我們不僅要看到此次危機給處於轉型期的中國經濟帶來的挑戰,更要看到其中蘊含的機遇。那麼,在我國經濟與世界聯系日益緊密的今天,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海外投資、進出口、金融證券保險業、房地產業、旅遊業、勞動就業、經濟增長、經濟地位等層面都會產生哪些影響,又會蘊含哪些機遇呢?

第一個層面,海外投資。一方面,危機發生後,海外資本市場出現暴跌,對我國較多海外投資都產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我國海外直接投資的風險也不可忽視,一些項目可能面臨著資產價格縮水、投資收益下降、投資回收期延長等一系列風險。

另一方面,國際金融危機使得海外許多股市大幅縮水,資產價格大幅下降,一些公司股票估值已居歷史低位;一些公司為了渡過目前的難關,賤賣公司資產或控股權;一些國家大幅降低了外資進入門檻。這些都為我國相關企業、機構創造了一系列海外直接或間接投資的潛在機會。國際金融危機延續時間越長,破壞程度越大、經濟恢復越慢,我國海外投資的潛在機會就會越多。

第二個層面,進出口貿易。這次國際金融危機主要發生在發達國家和地區,而我國一般貿易進出口的目標地也主要在發達國家和地區,因此這次危機對我國進出口將產生重大影響,尤其對我國出口導向型經濟將會帶來沖擊,一些出口導向型企業面臨著資金回收困難、訂單減少的風險。我國一般性貿易出口收入、貿易順差、外匯收入等一系列宏觀經濟指標可能都會發生重要變化。

就我國進口而言,一些國家基於生產自救可能會出台一些有利於產品出口的政策,如降低出口關稅、降低出口價格、放鬆技術封鎖等。目前,一些大宗商品如石油、銅、鐵礦石等價格大幅調整降低了我國進口相關商品的成本,這些都有利於相關商品的進口。我國企業應抓住這一機遇,根據自身的需要和能力,擴大技術類、資源類、短缺類、價格優勢類商品的進口。

第三個層面,金融證券保險業。這次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金融業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利率聯動、匯率波動及其對金融機構經營的影響;金融環境的變化對銀行貸款業務可能產生重要影響;海外金融機構的風險可能傳導到其設置在我國的分支機構上來。對我國證券業的影響主要體現在:股價波動及其對證券機構經營、業績和對投資者投資收益的影響;股價波動對市場融資功能的影響及其對上市公司IPO和再融資的影響。對我國保險業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利率波動對保險業經營及業績的影響;資本市場波動對保險業投資收益的影響。

就影響程度而言,我國金融證券保險業對外有所開放但尚不充分,這就決定了此次危機所產生的影響程度相對有限。一方面,在國際金融、證券市場沒有穩定之前,我國金融、證券市場不可能走出反向的單邊行情。另一方面,影響我國金融、證券市場未來走勢的主要因素仍是國內的市場環境和運行機制。今後我國仍會堅持金融改革、開放、創新的發展路徑,但市場監管和風險防範會進一步加強。

第四個層面,房地產業。這次危機從源頭上看是房地產市場危機。因此,由房地產市場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房地產業會產生多方面的影響:首先,我國幾個一線城市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和部分二線城市的房地產市場,有可能面臨一些海外投資客拋售房產、抽離資金的情況;其次,基於美國這次房地產市場危機的深刻教訓,我國未來會進一步規范房地產市場的發展,會控制房地產虛假需求的擴大和價格的暴漲暴跌,以避免房地產市場的劇烈波動引發金融業系統性風險。

第五個層面,旅遊業。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旅遊業的影響是雙重的:一方面,受危機影響較深的國家,基於發展本國經濟、增加就業的需要,可能會出台促進本國旅遊業發展的舉措,以吸引更多境外遊客。因此,我國居民出國旅遊可能會更加便利,國內旅遊業面臨著旅遊人數分流的潛在壓力;另一方面,受金融危機引發經濟衰退的影響,海外入境的人數可能會明顯減少,這對涉外旅遊會產生較大影響。

❸ 經濟風險包括哪些方面

經濟風險按其產生的原因,可分為:
(1)自然風險:指由於自然因素,如洪災、火災、地震、流行性傳染病等引起的風險。如我國今春出現的SARS病毒,就給我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一定的影響和損失;
(2)社會風險:指因個人或團體在社會上的行為,如偷盜、戰爭、政治動亂等引起的風險;
(3)經營風險:指商品在生產或銷售過程中,因經營管理不善或市場供求等因素引起的風險。
按經濟過程的不同階段,經濟風險可分為:
(1)投資風險:即投資者在進行某一項投資時承擔的風險;
(2)生產風險:即生產者在生產某種產品或提供勞務時承擔的風險;
(3)銷售風險:即銷售者在從事商品的銷售活動時承擔的風險。
網路經濟風險的類型:
網路經濟是一種新的經濟形式,它既存在高收益,又存在高風險。網路經濟中常見的風險可分為經濟風險、管理風險、制度風險、技術風險和信息風險等五大類。
經濟風險:經濟風險又可以分為金融風險、財政風險和產業風險三種類型。……
供參考。

❹ 我國宏觀經濟運行中存在哪些風險

1.實體經濟投資仍顯不足,整個社會投資增長乏力;
2.產業轉型和經濟升級的創新動力基礎薄弱,企業生存和轉型升級困難;
3.人民幣升值壓力不斷加大,出口產品成本上升,擠壓出口企業利潤;
4.大量信貸在金融體系內空轉,脫離於實體經濟;再加上地方債務潛在風險增加,局部金融風險增大;
5.盡管房地產市場不存在系統崩盤的可能性,但局部區域和市場風險不斷累積;
6.國際市場持續低迷,國內需求增速趨緩,部分行業產能嚴重過剩矛盾不僅沒有得到緩解,反而日益凸顯;
7.國際大宗商品弱勢運行,國內居民消費增長乏力,通貨緊縮陰影顯現;
8.「微刺激」政策效果日益遞減;
9.就業壓力增大,收入增長目標難以實現。

❺ 論文中國經濟發展還存在哪些風險

在過去30多年裡,中國創造了世界經濟增長奇跡,國內生產總值(GDP)年均增長接近10%,是主要經濟體中增長最快的國家。尤其是新世紀以來,「入世」帶來的全球化紅利得到充分發揮,中國躍居世界第一出口大國,中國製造遍布全球。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中國經濟也積累了諸多問題和隱患,並在金融危機爆發後愈發凸顯,集中體現在:政府主導投資造成行業產能過剩、投資效益低下;全球化紅利逐步釋放,出口導向型經濟難以為繼;人口紅利逐步衰減,老齡化加大社會壓力;房地產泡沫化,經濟存在硬著陸風險;貨幣供應過剩,中長期通脹壓力較大。未來中國經濟增長模式將由投資拉動轉向消費拉動,由重工業拉動轉向服務業拉動,由政府主導投資轉向私人主導投資。同時,通過改善勞動者報酬、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促進消費升級,增強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未來中國經濟增長不再高速但更加穩健,石油消費增速隨之放緩;大消費時代帶來乘用車保有量快速增長支撐汽油需求剛性持續增加;產業結構不斷優化,服務業佔比提升,柴油需求受到抑制;房地產降溫,下游化工品需求增速下降;中西部地區將成為拉動成品油需求的新亮點。

一、中國經濟面臨六大中長期風險

1.風險一:政府主導投資造成產能過剩、投資效益低下

與歐美發達國家靠消費驅動經濟增長的發展模式不同,我國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投資拉動。自2003年起,我國的資本形成率已經連續9年維持在40%以上,2011年高達49%,分別為美國、日本、韓國的4倍、2.3倍、1.8倍。投資具有乘數效應,刺激經濟增長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依靠投資拉動的經濟增長模式成就了近年來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但同時也造成了產能過剩、持續性不足、投資效率低下、借貸風險上升等問題。

過度投資加劇產能過剩。產能過剩主要在鋼鐵、水泥、石化等支柱性行業,這些行業已經出現了供大於求的問題,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重大挑戰。投資的快速增長是造成我國產能過剩的根本原因,2001-2011年,我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年均增速達23%,高於同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速8.1個百分點。政府主導投資是造成產能過剩的體制性原因,以GDP增長為考核指標促使地方政府投資熱情高漲,導致各地過度投資和低水平重復建設。金融危機後,中國政府先後出台了4萬億投資計劃、十大產業振興規劃和大規模高鐵建設計劃,拉動了鋼鐵、有色、石化、風電、水泥等行業快速發展,但同時也加劇了這些行業的產能過剩問題。

過度投資導致投資效率低下。上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投資的快速增長,我國產能利用率呈現持續下降態勢,從1991年的84%下降到2011年的63%。「十一五」期間,上海市固定資產投資達到2.1萬億元,每平方千米投資在3.3億元以上;北京市固定資產投資達1.9萬億元,每平方千米投資超過1.6億元。政府主導投資不能充分發揮市場資源優化配置作用,容易造成投資效率低下、重復建設和利用率低等問題。目前我國大城市已經面臨投資飽和的尷尬,未來依靠大規模投資驅動經濟增長的模式不可持續。

2.風險二:依賴出口的發展模式使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面臨重大挑戰

與東亞許多國家一樣,我國採取了出口導向型的經濟發展戰略。加入WTO後,藉助廉價勞動力和低端製造業優勢,我國對外貿易不斷擴大,在GDP中的佔比不斷攀升,在金融危機前,我國對外貿易總額佔GDP比重一度高達66%。從出口總量來看,2011年,我國出口總額為3.6萬億美元,佔全球近11%份額,是世界第一出口大國。嚴重依賴出口的發展模式使我國經濟受外部環境影響較大。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使我國出口停滯,國內經濟增速降至7.8%;2008年的金融危機使我國出口增速降至-13.8%,經濟增速也隨之下降。

我國出口產品以加工製造業為主,在全球產業鏈中定位低端。出口產品主要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服裝、紡織、鞋類、傢具和箱包等商品均排在製成品出口金額的前十位。盡管我國是世界第一出口大國,但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佔比極低。據統計,在全球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中,美國佔37%、歐洲27%、日本18%、韓國4%,中國只有3%。在全球產業鏈分工中,我國製造業以加工製造業為主,在價值鏈中處於低端,也就是只在利潤最低端的組裝和製造環節佔有一席之地。

未來出口導向的發展模式難以為繼。金融危機後,隨著發達國家製造業回歸、全球人口結構的變化以及更年輕國家的崛起,使中國面臨外需環境惡化和部分製造業優勢消失的雙重壓力,出口拉動經濟增長方式將難以為繼,由外向型經濟回歸大陸型經濟是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必然選擇。

3.風險三:人口紅利即將過去,未富先老,社會養老壓力巨大,成為嚴重的社會不穩定因素

過去30年,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快速增長,有效生產者與有效消費者之比從1上升到1.3。人口紅利提振了中國經濟,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帶來的成本優勢使我國成為世界第一大製造國和第一大出口國。據瑞銀集團測算,在過去30年,我國人均GDP年均9%的實際增速中,人口紅利因素貢獻了約0.8個百分點①。

「人口紅利」之後是「人口債務」。據聯合國預測,中國總人口將在2030前後達到14億峰值,隨後開始下降。其間,人口結構也將發生顯著變化,勞動年齡人口比重逐步下降,老齡人口比重上升,到2030年中國65歲以上的人口將佔16.2%,到2050年這一比例將上升到24.7%,人口紅利將逐步消失。從勞動供給來看,目前我國仍然處於勞動年齡人口最豐富的時期,但如果保持現有的人口政策不變,隨著勞動年齡人口增長速度的減緩,勞動年齡人口將在2015年前後停止增長②。雖然我國城鄉二元化結構將一定程度上緩沖勞動力不足問題,但由於農村可轉移的富餘青壯年勞動力越來越少,城鎮化帶來的勞動力供給有限,預計我國勞動力數量不足的問題會很快顯現。

人民未富先老,社會養老壓力巨大。預計我國將在2025-2030年進入「老齡社會」。根據發達國家經驗,老齡化往往是與經濟發展同步,進入老齡社會時人均GDP一般在5000~10000美元,而中國將在經濟還不發達的情況下提前進入老齡社會,即所謂的未富先老。隨著老齡人口持續增加,我國養老金制度面臨嚴峻挑戰。首先,人口結構變化導致受益人數量增長較快,養老金需求不斷增加,同時繳納人數量增長相對緩慢,導致養老金壓力不斷增長。其次,農村老齡化問題壓力較大。我國老年人口近60%分布在農村,而農村絕大部分地區尚未建立健全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還處在試點階段,未來農村老齡人口養老將成為社會難題。此外,我國養老金賬戶存在較大缺口。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統計,截至2010年中國養老金系統中的個人賬戶本應有資產19596億元人民幣,但實際只有2039億元人民幣,缺口1.7萬億元人民幣以上。

4.風險四:隨著人口紅利消退,房地產泡沫面臨破裂風險

新世紀以來,隨著人們對住房需求的不斷增加,推動了房地產建設熱潮,刺激了房地產投資的快速增長。最近幾年房地產建設活動佔GDP的比重持續上升,從2009年開始,房地產建設活動佔GDP比重已經連續三年超過12%,2011年該比重上升至12.4%。同時房價大幅上漲,引發了人們對房地產泡沫的普遍擔憂。盡管受諸多因素影響,但供需關系始終是決定房地產價格最核心的因素。人口結構影響住房需求,進而影響房地產價格。從美國、日本等國家的經驗來看,房地產價格和勞動力拐點密切相關,勞動年齡人口比重的上升將拉動房地產價格上漲,反之亦然。如果我國勞動年齡人口於2015年左右停止增長,將大大改變我國房地產市場的供求結構,人口紅利的消失將導致房地產價格下滑,未來我國房地產泡沫面臨破裂風險。房地產泡沫破滅往往會引發最嚴重的經濟危機,例如20世紀30年代的世界經濟大危機,90年代日本房地產崩盤,以及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對我國而言,由於房地產發展和國民經濟發展緊密相連,若房地產業出現問題,哪怕是局部地區出現崩盤情況,都將對經濟造成致命的影響。

5.風險五:地方債務風險巨大,銀行業存在系統性風險,經濟有硬著陸可能

我國政府債務水平在金磚國家中偏高。我國政府債務包括中央政府債務和地方政府債務,其中中央政府債務佔比約為62%,地方政府債務佔比約為38%③。截至2010年,我國中央及地方兩級政府全部債務總和佔GDP的比重約為68%,略高於國際公認的安全線,低於美、日、歐等發達經濟體。但是在新興經濟體中,我國政府債務水平偏高,比印度高20個百分點,比俄羅斯高40多個百分點。

地方政府債務規模已超過我國GDP的1/4。金融危機爆發後,為刺激經濟增長,我國各級政府紛紛出台巨額投資計劃,資金需求主要通過銀行貸款和地方融資平台等渠道提供,導致地方債務風險積聚。據審計署統計,截至2010年底,地方政府顯性負債規模達6.7萬億,隱性負債規模達4萬億,合計10.7萬億。省、市、縣三級地方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率,即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余額與地方政府綜合財力的比率為52.25%,加上地方政府負有擔保責任的或有債務,債務率為70.45%④。

地方債務對土地財政和銀行信貸依賴過大。首先,地方債務嚴重依賴土地財政,受房地產市場波動影響較大。2010年底地方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余額中,承諾用土地出讓收入作為償債來源的債務余額為2.55萬億元,共涉及12個省級、307個市級和1131個縣級政府。同時,土地出讓金是地方政府重要的收入來源,土地出讓收入佔地方財政收入近30%的比重。其次,中國地方債務對銀行信貸依賴過大,在地方債務中,銀行貸款為8.47萬億元,佔比79%,是地方債務的主要組成部分。

地方債務潛在風險巨大。一是個別地方政府債務負擔較重。截至2010年底,有78個市級和99個縣級政府負有償還責任債務的債務率高於100%,分別占兩級政府總數的19.9%和3.56%。二是房地產調控使地方政府償債能力下降。由於地方債務對土地財政依賴大,當遭遇緊縮性房地產調控時,房地產市場表現不佳,地方政府土地收入大幅下降,部分過分依賴土地財政的地區可能出現流動性緊張,甚至是償付危機。三是地方債務與銀行綁定,增大銀行業風險。如果地方政府債務出現不良貸款,將導致銀行總體的不良貸款余額上升。四是經濟減速影響地方債務償付能力。2011年以來,受經濟持續下行、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回落、企業利潤下降、結構性減稅的影響,財政收入大幅減少,政府償債能力明顯下降。

6.風險六:貨幣泡沫巨大,我國中長期面臨通脹壓力

貨幣泡沫是房地產泡沫和一切資產泡沫的前提和基礎,世界上任何資產泡沫和通脹背後都有貨幣超發的影子。我國貨幣超發現象長期存在,從經濟運行的情況看,我國貨幣存量偏多。目前我國已成為全球第一貨幣大國,截至2011年底,M2餘額為85.16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3.6%,摺合美元13.18萬億元,是同期美國M2的1.36倍。從增速看,過去20年我國M2增速平均是21%%,而GDP是10.5%,M2增速是GDP增速的兩倍。

高存量貨幣導致了強烈的通脹預期,促使商品和資產價格上揚,2003年以來我國房地產價格和資本品價格飛漲即是很好的例證。從長期來看,我國存在著較強的通脹壓力,一是由於高貨幣存量推高長期通脹水平;二是隨著我國人口紅利逐步削弱,工資將螺旋上漲,特別是黨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人均收入翻番的目標,這些都將帶來持久通貨膨脹的壓力;三是隨著能源價格市場化進程不斷推進,我國資源品價格面臨上漲壓力。

二、未來中國經濟發展模式轉變之路

1.轉變之一:從「中國製造」到「中國消費」

投資驅動型經濟增長往往代表了粗放型的增長模式,容易造成經濟的波動;消費驅動型增長則代表了成熟經濟國家的主要經濟增長模式,經濟發展更加穩固和持久。歐美發達國家消費佔GDP比重在70%左右,印度和巴西消費佔GDP比重也分別達到81%和79%,而我國消費佔GDP的比重僅為47%。目前,我國居民消費率和總體消費率分別比全球平均水平低25和30個百分點。過去20年,我國居民消費對GDP貢獻率總體呈下降趨勢,從1990年的49%下降到2011年的35%,同期我國資本形成對GDP的貢獻率則從35%上升到49%。投資貢獻較大、消費貢獻下降普遍被認為是中國經濟不平衡的一個重要方面,這使得中國經濟往往受外界影響波動劇烈。

擴大消費將成為推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隨著經濟增長和居民收入的持續增加,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逐步完善,稅制改革、金融改革不斷深化,以及房地產調控等,將有利於消費時代的到來。隨著我國消費水平的上升,我國經濟結構將趨於改善,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內需驅動。

2.轉變之二:轉變重化工業的增長模式,進一步提升服務業比重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快速增長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以鋼鐵、化工為代表的重化工業的發展。但這種發展模式也帶來了諸多問題,例如資源短缺和環境污染。2011年,我國GDP佔世界的10%,但是消耗的資源佔世界原煤的49%、原油的11%、粗鋼的45%、鐵礦石的35%。從國際經驗看,上世紀完成工業化的主要經濟體中,工業化進程平均耗時15~20年,其中日本耗時20年,韓國耗時18年,中國台灣耗時15年,屆時工業增加值佔GDP比重約為1/3。相比之下,我國工業化已經歷時27年,工業增加值佔GDP比重已達44%。重化工業之路過頭使得我國經濟比例失衡,服務業被擠壓。倘若繼續推進重化工業的增長方式,不僅環境與資源無法承受,也將加劇產能過剩,生產效率難以提高。

服務業發達程度是衡量現代經濟發展的重要標志。發達國家服務業比重普遍偏高,第三產業佔GDP比重,美國為75%、日本為68%、韓國為55%、法國為72%。長期以來我國服務業發展滯後於整體經濟,第三產業佔GDP比重偏低。截至2011年底,我國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43%,與發達國家服務業水平仍然有很大的差距。目前我國產業結構與上世紀60年代的日本、70年代末期的中國台灣、80年代初的韓國具有類似性。根據國際經驗,隨著工業化進程進入尾聲,未來我國服務業發展將步入加速期,隨著經濟發展模式轉變,未來我國服務業比重將持續提升。

3.轉變之三:改善勞動者報酬,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提高居民收入,擴大消費規模,促進消費升級。1979-2010年,我國GDP年均增長9.9%,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7.3%,經濟與居民收入增速相差2.6個百分點。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要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到2020年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消費佔GDP的比重與居民收入佔GDP的比重密切相關,隨著我國居民收入的穩步增加,將有利於促進消費擴大和升級。在人均GDP達到6000~7000美元時,日本、韓國和中國台灣都出現了明顯的消費升級趨勢。按照平均匯率折算,我國人均GDP已由2002年的1135美元上升至2011年的5432美元,有望在2015年超過7000美元,屆時我國將進入消費升級期。

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改革,提高居民消費率。社會保障制度對個人儲蓄存在著「擠出效應」,長期以來,我國較低的社會福利支出導致居民傾向於增加儲蓄、減少消費。黨的十八大提出,要統籌推進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社會保障全民覆蓋,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住房保障體系基本形成,社會和諧穩定。未來隨著國家財政對社會保障投入的力度不斷加大,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將進入「快車道」。隨著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將在不同程度上促進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長,居民所面對的風險和不確定性也相應降低,有利於居民減少預防性儲蓄,提高全社會的消費傾向。

4.轉變之四:深化財稅體制改革,調節貧富差距,促進消費增長

稅收體製作為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之一,一直在促進經濟增長、撫平經濟波動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十二五」發展規劃綱要提出,改革和完善稅收制度,按照優化稅制結構、公平稅收負擔、規范分配關系、完善稅權配置的原則,健全稅制體系。黨的十八大再次明確提出:要加快改革財稅體制,形成有利於結構優化、社會公平的稅收制度。

財稅改革主要體現在降低稅負和優化結構兩個方面。在降低稅負方面,我國稅種法定稅率偏高,例如目前我國實行的「生產型」增值稅,基本稅率為17%,如果換算成國外可比口徑,即換算成「消費型」的增值稅,則稅率高達23%,高於西方國家的水平(大多在20%以下)⑤。此外,我國個人所得稅的最高邊際稅率為45%,而英國是40%,日本是37%,美國、印度、俄羅斯分別為35%、34%、13%。從整體上降低居民稅負,可以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佔GDP比重,減少政府部門對居民部門可支配收入的擠壓,進而提高居民消費。

從稅收結構看,我國的稅制結構依然是以流轉稅為主體,而所得稅的主體地位還比較薄弱。我國稅收總量中流轉稅收入佔62%,所得稅收入佔26%。相比之下,國外主要發達國家所得稅占稅收收入的比重平均在50%左右,流轉稅比重往往不到40%。優化稅收結構有利於縮小貧富差距,提升消費水平。例如,增值稅、營業稅等間接稅具有累退性,這部分稅負主要在中低收入人群,降低此類稅率可以增加中低收入人群的可支配收入。同時應增加資本利得稅、遺產稅、房產稅等財產性稅收,這部分稅負主要在資本所有者和高收入人群,增加此類稅收有利於調節貧富差距。

5.轉變之五:改變由政府投資為主導的模式,大力發展民營企業

政府支出增加容易引起私人消費和私人投資的降低。長期以來,我國投資由政府主導,特別是1995年以來,我國個體經濟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持續低於國有經濟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導致個體經濟占總投資比重由1990年的22%下降到2010年的3%。政府主導投資存在諸多問題:一是由於缺乏監管,容易造成腐敗和國有資產流失;二是無法充分發揮市場這只「無形的手」,資源難以得到優化配置,造成投資效率低下;三是政府主導投資限制了私人投資的發展。

作為新生力量,民營企業對國民經濟發展的貢獻與日俱增,尤其是在解決就業方面。據統計,私營企業佔中國法人企業的60%以上,解決了社會新增非農就業人員份額的80%以上;擁有全國66%的專利、74%的技術創新以及82%的新產品開發等等。但是由於一些客觀原因,民營企業生存狀態並不樂觀,需要國家政策的傾斜和扶持。近年來,國家先後出台多項鼓勵民營企業發展的政策,例如2009年出台的《關於進一步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向微小型企業提高稅負優惠,鼓勵民間資本發起設立村鎮銀行、貸款公司等;2010年出台的《關於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進一步拓寬民間投資的領域和范圍,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領域等;2012年國家出台《鼓勵和引導民營企業開展境外投資的18條政策措施》,提出加強民企境外投資的規劃指導,做好境外投資投向引導,完善財稅支持政策,健全境外投資法規制度等。黨的十八大也提出要支持小微企業特別是科技型小微企業的發展。

三、中國經濟發展對國內石油市場的影響

1.隨著中國經濟潛在增長率下降,國內石油消費增速將隨之放緩

經濟發展是石油需求增加的源動力。過去30年,我國石油消費增速呈現與經濟增長同步的特點,兩者相關系數高達90%,且石油需求彈性系數呈上升趨勢,顯示經濟增長對石油需求的拉動作用更趨明顯。例如,1980-1990年我國GDP年均增長9.21%,石油消費量年均增長2.75%,石油需求彈性系數為0.3;1990-2000年我國GDP年均增長9.85%,石油消費量年均增長6.27%,石油需求彈性系數上升至0.6.3;2000-2010年我國GDP年均增長10.3%,石油消費量年均增長7.18%,石油需求彈性系數為0.69。

未來我國經濟潛在增長速度難以維持過去20年9%~11%的平均水平。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到2020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比2010年翻一番。預計2010-2020年GDP增速將降至7%~8%,2020-2030年將降至5%~6%。隨著經濟潛在增速下滑,未來包括石油在內的能源需求增速也將隨之放緩。經過模型測算,當季度GDP下降1個百分點,季度石油消費將下降2.75個百分點,季度成品油消費下降3.3個百分點。分油品看,柴油需求與宏觀經濟走勢關聯更為密切,當國內GDP下降1個百分點,柴油消費下降4.8個百分點。汽油消費需求剛性,受宏觀經濟走勢影響相對較小,當國內GDP下降1個百分點,汽油消費下降約0.15個百分點。綜合考慮經濟發展、能耗下降、產業升級、主要用油行業發展以及替代能源的影響,預計2020年我國石油需求總量將達到5.87億噸,比2011年增加1.2億噸,年均增速將從最近10年的7%大幅下降至2.3%,石油需求彈性系數降至0.35;預計2030年石油需求總量達到6.98億噸,年均增速進一步降至1.7%,石油需求彈性系數降至0.31。

2.大消費時代到來,乘用車保有量快速增長支撐汽油需求持續增加

汽車和摩托車用油占汽油消費總量的95%左右,汽油消費與車輛保有量相關系數達到0.97,汽車保有量是影響汽油消費的首要因素。經驗表明,人均汽車保有量規模及增速與各國經濟發展水平密切相關,人均GDP和千人汽車保有量顯著正相關。人均GDP越高的國家,汽車保有量也較高,例如美國千人汽車擁有量達到828輛,為世界第一石油消費大國。我國千人汽車擁有量僅為60輛,不僅遠落後於發達經濟體,在新興經濟體中也處於較低水平。

未來隨著居民收入持續提高、財稅和金融體制改革繼續深化,我國將逐步跨入大消費時代,汽車消費將快速增長。目前我國汽車總銷量已躍居世界第一位,但千人汽車保有量、千人汽車銷量等指標與日本上世紀60年代初期和韓國80年代中期相當,未來我國汽車市場仍有很大的增長空間。預計到2020年我國汽車銷量將達到3000萬輛,每千人汽車保有量將達到184輛。隨著汽車保有量的增加,國內汽油消費也將呈持續增長態勢,預計到2020年國內汽油需求將達到1.1億噸,2030年達到1.4億噸。

3.隨著產業結構不斷優化,服務業佔比提升,柴油需求受到抑制

在我國能源消費結構中,工業一直是能源消費大戶,其能源消費佔全國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保持在70%左右。根據經驗,工業經濟占國民經濟比重提升,將帶動能源消費加速增長。近30年來,隨著工業化進程不斷加快,我國已成為世界煤炭消費第一大國,石油和電力消費第二大國。與工業相比,服務業單位能源消耗較少。通過計量分析也發現,第二產業增長對石油需求增長的帶動遠大於第三產業。從美國經驗看,1970年以來,美國工業佔GDP比重從35%下降到20%,服務業佔GDP比重從61%上升到78%,同期石油消費增速由年均4%下降到年均1%。未來隨著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重化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將趨於下降,服務業比重將趨於提升。產業結構變化將影響我國石油需求變化,柴油與工業發展密切相關,未來柴油需求將逐步放緩,柴汽比或將有所降低。預計到2020年,柴油需求為2.3億噸,年均增速約5%,柴汽比進一步下降到1.99。

❻ 分析我國目前經濟運行面臨的困難和挑戰有哪些

我國目前經濟運行面臨的困難和挑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總體而言,我國經濟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變,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在經濟增長由「高速」轉向「中高速」過程中,部分體制性、結構性和周期性問題相互影響、相互交織,經濟發展還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
一是外需嚴重萎縮對我國經濟的影響仍將持續。
二是地方性債務問題。《國務院關於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意見(國發〔2014〕43號)》對於規范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機制,切實防範化解財政金融風險,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意義十分重大。但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債務嚴格控制,地方政府的還本付息壓力會加大,地方政府的投資會縮減。另一方面,地方政府進入償債高峰期後又需要大量舉債償還債務,同時還要通過舉債增加基礎設施建設投資來穩定經濟。在多難選擇下,可能會出現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增大,大量得到批準的基礎設施項目不能開工的局面。
三是企業融資成本居高不下。產能過剩行業和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等預算軟約束部門的巨大資金需求拉高了資金成本;房地產市場回調和部分理財產品違約風險上升,金融機構和企業流動性偏好提高,導致資本「避實就虛」,在金融體系內自我循環,難以進入實體部門,民營企業融資成本居高不下,企業經營較為困難。
四是財政金融風險加大。與房地產調整、產能過剩、政府性債務相關的金融產品違約風險開始暴露,地方政府財政收支壓力增大,實體經濟問題開始向財政金融領域傳導。融資難融資貴也導致部分地區非法融資現象抬頭。這些問題相互交織、相互傳導,加大了經濟下行的壓力,也導致財政金融風險上升。
五是企業進入去庫存階段。我國工業企業自2013年9月份以來進入補庫存階段,2014年3月份我國推出的「微刺激」政策增強了企業信心,產成品庫存持續較快增加,到2014年8月產成品庫存累計增長15.6%,產成品存貨增量是上年同期的2.9倍。2014年9月以後,隨著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回落和國內經濟下行,產成品庫存增速連續四個月放緩,企業開始進入去庫存階段,這將對2015年上半年經濟產生一定影響。
參考資料:中研新聞頻道—中國行業研究網:當前我國經濟運行面臨的困難和挑戰 http://www.chinairn.com/news/20150302/1147.shtml

❼ 從國際上看,我國經濟當前面臨的「四大風險」是什麼我國應如何應對

從國際上看,我國經濟當前面臨的四大風險是:
1. 世界經濟增速放緩的風險
2. 歐美主權債務危機擴散的風險
3. 全球通貨膨脹壓力增大的風險
4. 貿易保護主義進一步加劇的風險
參考:
(1)中國面臨的機遇。其—,世界形勢的緩和,為中國集中精力進行經濟建設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條件。其二,在世界格局出現多極化的形勢下,中國的國際地位和作用得到了提高。

(2)中國面臨的挑戰:其一,在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趨勢下,地區或集團的經濟貿易保護主義壁壘,使中國的對外經濟面臨著激烈的競爭。
其二,正面臨著新科技革命的挑戰。世界兩極格局瓦解以後,軍備競賽的作用相對下降,綜合國力的競爭提到了首位。各國都在調整國家戰略,把發展科技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的重點。各國都把科技開發作為綜合國力一個關鍵因素。如何選擇適應中國國情的經濟體制和科技體制,並使之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迎接和戰勝新科技革命的挑戰,是當今時代向中國提出的新課題。
第三,正面臨著世界經濟全球一體化的挑戰。歷史進入21世紀,世界經濟全球一體化的趨勢日益明顯。按國際經濟慣例辦事,積極參與國際經濟競爭和合作,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隨著世界經濟全球一體化的進一步發展,任何國家已很難保持封閉的經濟模式,所以,中國的唯一選擇,是適應這一趨勢,爭取經濟發展的主動權。
第四,正面臨著國際社會主義運動處於低潮的考驗。在兩極格局解體以後,美國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它在推行強權政治時減少了前蘇聯的牽制,對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和一些發展中國家的壓力也會相應增加。

(3)面對以上挑戰,只有堅持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只有堅持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只有堅持依靠科技進步,才能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增強綜合國力,迎接各種挑戰,盡快地實現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

❽ 如何正確看待我國經濟發展所面臨的風險與挑戰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新的風險挑戰,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一些人因此擔憂我國經濟發展前景。
其實,全面認識當前我國經濟形勢,深刻把握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就不難發現,穩中向好、長期向好是我國經濟沒有改變也不會改變的大趨勢。
分析經濟形勢首先要看「形」,既看速度、又看質量。當前,我國經濟增長、就業、物價、國際收支、勞動生產率等主要指標都處於合理區間,高質量發展取得積極進展,經濟總體平穩、穩中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
從國際比較看,今年第二季度,我國經濟增長6.2%,遠高於美國2%、日本1.3%、歐盟1.3%的經濟增速,也高於新興經濟體中表現較好的印度5%的經濟增速。
從歷史比較看,我國現在實現的經濟增量相當於2010年經濟規模下11%左右經濟增速實現的經濟增量。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國在如此巨大的經濟規模下仍能實現持續穩定的中高速增長,實屬難能可貴。更為重要的是,我國就業、居民收入等主要民生指標表現良好,實現了比較充分就業。截至今年9月底,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097萬人,已完成全年目標的99.7%,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持續低於5.5%的預期目標;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6.1%,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
分析經濟形勢還要看「勢」。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具備諸多有利條件,經濟長期向好的大趨勢沒有改變。從發展階段看,我國仍處在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之中。工業發展總體上進入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轉變的時期,轉型升級空間很大。
從經濟發展要素條件看,我國擁有近9億勞動力人口,居民儲蓄率較高,國內市場規模巨大並持續擴大,創新創業活力較強,新動能不斷發展壯大,具備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的各項條件。
從發展環境看,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力量對比和全球經濟版圖加速演變,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蓬勃興起,國際產業分工格局面臨重構,世界和平發展潮流和經濟全球化大勢不可逆轉,這些都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了新的歷史機遇。
當然,隨著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經濟運行中出現了一些困難和問題,我國發展面臨的外部環境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對此,我們要有清醒認識,但也不必過於擔憂。
從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看,在經歷高速增長階段之後經濟增速放緩是一個普遍現象。當前我國的經濟增速雖然比高速增長時低,但在世界范圍仍是較高增速。
從實際情況看,有些困難和問題也沒有想像的那麼嚴重。從我們最近對一些地區的調研來看,許多企業對外部環境變化都有較強應對能力,一些企業在壓力下反而加快了轉型升級步伐。事實充分證明,中國經濟不是一個小池塘,而是一片寬廣的大海,有巨大的韌性、潛力和迴旋餘地。

❾ 當前中國經濟存在的風險問題

目前中國經濟存在的風險大家應該深有體會:
①2008年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海嘯,我們中國一樣有著巨大的經濟泡沫。房市和資本市場兩大泡沫市場仍然有很多隱藏的風險。
②通貨膨脹造成物價上漲,導致工資增長下的消費水平降低的情況、消費重心偏移的情況。
③產能過剩、需求不足。供給側改革難度依然很大。

閱讀全文

與我國經濟目前有哪些風險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幽默說幸福 瀏覽:120
事業單位招生提前多久 瀏覽:45
美女胸上有紋身是怎麼弄出來的 瀏覽:552
經濟關系具體有哪些類型 瀏覽:442
479什麼愛情意思 瀏覽:405
日照幸福里哪個小區好 瀏覽:399
新婚姻法律師有哪些 瀏覽:483
先秦諸子散文中以什麼援引神話故事最多 瀏覽:509
膠東與蘇北哪個經濟發達 瀏覽:982
女人在婚姻中最容易犯的病是什麼 瀏覽:987
事業單位職工辭職是怎麼規定的 瀏覽:5
婚姻要靠自己經營什麼意思 瀏覽:13
安徽事業單位聯考分數多少進面 瀏覽:158
美女特警追捕罪犯3年是什麼電影 瀏覽:424
用擬人寫愛情是什麼 瀏覽:978
健康碼添加快捷指令怎麼搜不到 瀏覽:573
健康寶綠碼怎麼才能變 瀏覽:457
精衛填海事什麼故事 瀏覽:625
幸福工廠傳送帶分離器怎麼用 瀏覽:567
婚姻中的疲軟期怎麼辦 瀏覽: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