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教育與經濟的關系
以下為教育學課本中的答案:
教育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從產生之初就與人類謀取物質資料的勞動過程緊密相關。
經濟對教育的制約。在制約教育的諸多因素中,經濟對教育的制約作用是根本性的。教育的發展水平·規模·速度和結構,歸根到底是由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決定的。主要表現為:1,經濟實力制約著教育發展的物質基礎。2,經濟水平制約著教育發展的規模和速度。3,經濟結構制約著教育的結構。4,經濟條件制約著教育的內容和手段。
教育對經濟的作用。
教育在受經濟制約的同時,也對經濟發展發揮著重要的作用。1,教育能夠提高勞動力的整體素質。2,教育可以促進科學技術創新,從而促進經濟發展。3,教育對經濟運行有直接調節作用
② 教育對經濟的意義
第一,拉動我國經濟增長
2000年以來,中國高等教育進入快速發展時期,教育發展對飲食業、運輸旅遊業、文化用品製造和印刷業、基礎設施等相關行業最終需求的拉動作用十分明顯。
僅從文化用品業來看,我國2010年與2000年相比,在校研究生和本科生增加了1305.7萬人,如果每生每年平均消費的文化用品按百元計算,新增學生能帶動我國文化用品業產值增加130570萬元。
第二,有利於解決就業問題
大力發展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可以延緩低級教育的畢業生進入勞動力市場的時問,起到「蓄水池」作用。此外,發展教育還直接或間接地創造新的就業崗位。
一些優秀的高校學生畢業後,自主創業,不僅解決自身的就業問題,還為社會提供更多的職位,吸納大量的勞動力。
第三,通過提高人的素質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
教育能夠傳播知識,提高人的職業技能和綜合素質,提高勞動者承擔工作的數量和質量,從而提高生產率。從生產領域看,與小學沒畢業的勞動者相比,小學畢業的勞動生產率要高43%;
與小學畢業的勞動者相比,中學畢業的勞動生產率要高1.1倍;與中學畢業的勞動者相比,大學畢業的勞動生產率要高3倍。
第四,通過加速科技進步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
教育提高了全社會的科學文化水平,為技術力量成長提供廣闊的基礎和保證,優化人才結構,傳播科學知識,使科學知識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2)教育與經濟增長有什麼關系擴展閱讀
高等教育的發展程度和發展質量,不僅影響整個教育事業,而且關繫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未來。」
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在最短的時間內迅速提升我國人力資源整體水平,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1999年初,黨中央國務院按照「科教興國」的戰略部署,作出了高等教育大擴容的重大決策。
教育為經濟發展提供高素質勞動力。現代經濟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而教育可以再生產人的勞動能力,可以增加勞動力價值,還可以改變人的勞動能力的性質和形態,使勞動能力具有專門性。
③ 教育對經濟增長到底有沒有用
(一)高等教育與經濟建設的關系隨著知識經濟的來臨,高等教育與經濟的結合也越來越緊密,高等教育在我國經濟建設與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作用也越來越顯著,人力資本和教育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也越來越大。從科教興國戰略到人才強國戰略,不僅體現了黨在新的歷史時期與時俱進的理念,更說明了高等教育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戰略地位和作用,同時這也是黨對新世紀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和特點的深刻認識。黨的十六大明確指出:「教育是發展科學,技術和培養人才的基礎,在現代化建設中具有先導性、全局性的作用,必須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要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健康快速協調發展;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推進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要改造經濟產業,發展知識經濟促進經濟社會的全面進步與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健康發展;要應對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就必須極大地增強科技和教育的推動作用,極大地加快人力資源特別是人才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從現在開始到2010年我們將迎來一個勞動力需求結構劇烈變化和人才需求急劇上升的時期。高等教育作為培養高層次人才的基地,其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也將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而日益顯現。高等教育為快速發展的經濟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大量的創新型的高層次人才與經濟增長之間又存在著更為密切的關系。任何國家的經濟的騰飛都有迅速發展的高等教育與之匹配。面對越來越突出的經濟發展與人力資源不足的矛盾,如果不採取強有力的措施發展高等教育事業,它就將遲滯甚至阻礙經濟的快速發展。(二)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的關系隨著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發展,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的互動發展也越來越得到重視,高等教育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也越來越重要。可以這樣說,一個區域的高等教育的實力和水平很大程度上代表了這一區域的經濟實力和水平。建立高等教育和區域經濟發展之間互利互補的良性關系無論對高等教育自身的改革還是對提高區域經濟的競爭力,實現區域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都有十分重大的意義。區域經濟作為一個相對完整的有機系統,其內部的經濟、教育、科技、文化諸要素都相互有著十分密切的有機聯系。只有站在科教興國與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才能探索出宏觀發展區域經濟的新思路和新模式。我國經過20多年的改革,高校管理體制改革和結構布局與調整的任務已基本完成。區域財政已在逐步成為高等教育投資的主要渠道,而高等教育的發展根據本地的經濟資源和實力,服務本地區的經濟建設和發展就不可避免地成為了高等教育的主體發展方向和學目標。高等教育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中心地位和中心作用也日益提高。高等教育是為區域經濟建設造就大量高素質人才的主要渠道;高等教育是帶動區域高新技術發展的大本營;高等教育是培養人力資本的「空間站」;高等教育同時還是構建市場經濟軟環境的重要基地。(三)高等教育與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關系區域經濟一體化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程度的重要標志。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是中共福建省委、省政府立足於全國宏觀經濟發展大局,依據福建經濟發展的現狀和趨勢,同時按照區域經濟發展的規律和趨勢提出的一個重要戰略決策。令人鼓舞的是,「海峽西岸」第一次被寫進了中央文件,得到中央高層的認可。最近,中共福建省委七屆十次全會通過了《福建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建議(討論稿)》(以下簡稱《建議》),為海峽西岸經濟區繪制了一幅宏偉的藍圖。「十一五」期間我省地區生產總值平均增長9%,到2007年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將達到8099億元,比2000年的3920.07億元翻一番;到2008年全省人均生產總值24456元,比2000年的11601元翻一番;到2010年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將達10489億元,突破10000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28000元,財政總收入2010年將超過1200億元,比2000年的369.67億元增加830.33億元,比2005年的700億元(預計)增長500億元。《建議》強調,要實施教育優先發展戰略,統籌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鞏固和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提升高等教育質量水平,構建比較完善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和終身教育體系。黃小晶省長最近講話指出,「十一五」發展的關鍵還在於提高勞動者素質,培養大量高素質人才。這些都把教育事業的發展提到了一個高度來重視。根據《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綱要》部署,石化產業、汽車產業、船舶工業、工程機械製造業、電力產業等確定為戰略產業;光電產業、軟體產業、生物制葯產業、環保產業等為重點發展的高新技術產業。這些戰略部署都需要大量的高層次人才的支撐。而與此恰恰相反的是,我省人才總量不足,特別是高層次人才、復合型人才十分短缺,高技術人才嚴重匱乏,企業中技術工人占職工的比例都低於全國水平。從國際競爭態勢來看,人才的競爭已成為最具全局影響力的競爭。誰擁有了人才,誰就擁有了優勢。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對人才的需求,區域的人才競爭,給福建省高等教育的發展提出了歷史性的課題,同時也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福建高等教育在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中扮演歷史性的重要角色,必然要為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提供全方位、高層次、數量充足的人才支撐,為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做出應有的貢獻。
④ 淺談教育與經濟的關系
(1)教育使可能的勞動力轉化為現實的勞動力,(2)現代教育是生產科學技術、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3)教育是提高勞動者素質和生產率的重要因素,(4)教育能夠產生經濟效益,是經濟發展的新的增長點。也就是說我們讀書出去,找到一份自己滿意的工作,拿著可觀的收入,然後活著我們想活著的樣子 ,這樣教育就不是失敗的,然後我們當中有些能力強的人,會從事科技相關的研究工作,這些人的創造力就會推動科技的發展乃至社會進步和變革,而我們會因為我們受教育和能力水平的不同,導致我們的社會生產率不同,所以拿的工資也會有多有少,一定程度上講,教育和收入呈現正相關的關系。這也就是我們的人力資本理論。也就是說,收入高的人,大部分的受教育水平也不會太低。
所以經濟決定教育,教育反作用於經濟。
⑤ 教育對經濟發展有何促進作用
第一,拉動我國經濟增長
2000年以來,中國高等教育進入快速發展時期,教育發展對飲食業、運輸旅遊業、文化用品製造和印刷業、基礎設施等相關行業最終需求的拉動作用十分明顯。
僅從文化用品業來看,我國2010年與2000年相比,在校研究生和本科生增加了1305.7萬人,如果每生每年平均消費的文化用品按百元計算,新增學生能帶動我國文化用品業產值增加130570萬元。
第二,有利於解決就業問題
大力發展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可以延緩低級教育的畢業生進入勞動力市場的時問,起到「蓄水池」作用。此外,發展教育還直接或間接地創造新的就業崗位。
一些優秀的高校學生畢業後,自主創業,不僅解決自身的就業問題,還為社會提供更多的職位,吸納大量的勞動力。
第三,通過提高人的素質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
教育能夠傳播知識,提高人的職業技能和綜合素質,提高勞動者承擔工作的數量和質量,從而提高生產率。從生產領域看,與小學沒畢業的勞動者相比,小學畢業的勞動生產率要高43%;
與小學畢業的勞動者相比,中學畢業的勞動生產率要高1.1倍;與中學畢業的勞動者相比,大學畢業的勞動生產率要高3倍。
第四,通過加速科技進步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
教育提高了全社會的科學文化水平,為技術力量成長提供廣闊的基礎和保證,優化人才結構,傳播科學知識,使科學知識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5)教育與經濟增長有什麼關系擴展閱讀
高等教育的發展程度和發展質量,不僅影響整個教育事業,而且關繫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未來。」
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在最短的時間內迅速提升我國人力資源整體水平,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1999年初,黨中央國務院按照「科教興國」的戰略部署,作出了高等教育大擴容的重大決策。
教育為經濟發展提供高素質勞動力。現代經濟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而教育可以再生產人的勞動能力,可以增加勞動力價值,還可以改變人的勞動能力的性質和形態,使勞動能力具有專門性。
⑥ 簡述教育如何促進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
教育作為一種社會現象, 從產生之初就與人類謀取物質資料的勞動過程緊密相關。
首先,教育對經濟具有制約的作用,經濟實力制約著教育發展的物質基 礎,經濟水平制約著教育發展的規模和速度,經濟結構制約著教育結構,經濟條件制約著教育的內容和手段, 教育相對獨立於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教育對經濟的作用,教育能夠提高勞動力的整體素質,教育可以促進科學技術的創新,教育對經濟的運行具有直接調節作用。
其次,經濟的發展,必然拉動一系列的事業發展,教育正是受益頗深。科教興國,已被作 為國家發展的長遠戰略。 教育事業因此也發展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教育的大力發展下, 特別是基礎的教育的發展使國民的素質大幅度提高。 高等教育的發展為社會培養了一大批科研人才,這直接拉動經濟發展的力量是不可忽視的。
教育和經濟是一對矛盾的綜合體,是矛盾的辨證統一。
⑦ 簡述教育與政治經濟發展的關系是什麼
教育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如下所述:
(1)經濟對教育的制約作用
① 社會經濟的發展制約著教育的發展規模和速度;
② 社會經濟發展制約人才培養的規格和質量;
③ 經濟的發展制約著課程的設置及教學內容;
④ 經濟的發展影響著教育結構、教育制度、教學組織方式、教學方法等的變革。
(2)教育對經濟的促進作用
① 教育是使可能的勞動力轉變為現實勞動力的基本途徑;
② 教育能使科學知識得到普及和推廣,並能產生新的科學知識;
③ 現代教育是提高勞動生產率的重要因素。
教育與政治的關系,如下所述:
(1)政治對教育的制約
① 政治決定了教育的領導權;
②政治決定受教育的權利;
③政治決定教育目的的性質和思想教育內容。
(2)教育對政治的促進作用
① 教育能促進年青一代政治社會化;
②教育可以促進政治民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