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新中國成立經濟改革有哪些

新中國成立經濟改革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7-10 11:51:27

1. 建國至今我國實行了哪些經濟制度

第一次:建國初到1956年後,從建立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的經濟體制向高度集中統一的管理得計劃經濟體制轉變。
(1)原因:①照搬蘇聯模式。②中共缺乏經濟建設的經驗,照搬政治斗爭的方式。③主觀上追求「一大二公」,急於完成工業化。
(2)核心內容:實行和強化計劃經濟,廢除生產資料私有制,建立社會主義公有制,片面追求工業發展的高速度。
(3)結果:這種體制在建國初期,對於恢復國民經濟、進行工業化建設曾起過積極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他超越了歷史發展階段,其嚴重的弊端使企業失去活力。
第二次: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從單一的公有制經濟變為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成分並存,從計劃經濟轉變為以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經濟。
(1)原因:黨中央總結了建國以來正反兩方面的經驗,特別是汲取了「文革」的教訓,並借鑒了外國的經驗,決定實行工業經濟體制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
(2)核心內容: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調整產業結構,改變企業管理方式,實行政企分開等。
(3)結 果:增強了企業活力,解放了生產力,工業得到發展,成就舉世矚目。
第三次:從90年代以來,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由粗放式經營向集約式經營轉變。
(1)原 因:黨中央在認識國情和總結社會主義建設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決定加快經濟體制改革。
(2)核心內容:把企業推向市場。
(3)結 果:這次調整有利於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啟示:(1)發展工業,必須從中國國情出發,實事求是,遵循經濟規律。(2)改革和變革生產關系應遵循有利於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原則,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業化、現代化的道路。

建國後我國工業體制的發展經歷了建國初的多種經濟結構(即新民主主義經濟的五種形式)、單一的公有制結構(即三大改造完成後確立的計劃經濟體制)、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經濟結構最終過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結構形式。每一次的變化都是一次改革發展的過程。

2. 我國經濟體制的幾種歷史性轉變

一、50年代初期我國社會主義經濟體制初步建立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黨和政府就著手於對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經濟制度進行根本性的改造和變革,要創建一個社會主義新中國的經濟體制。經過三年恢復和第一個五年計劃,到1957年,新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初步建立和形成。

二、1958-1966年初步探索經濟體制改革

三、改革開放以來經濟體制改革的巨大成就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體制和運行機制已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高度集中的、以行政手段為主的計劃經濟體制已基本「瓦解」,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已大大加強,新體制的基本構架已大體確立,對外開放的格局基本形成,綜合國力大大增強,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其主要表現是:

第一,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建立起了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社會生產力得到了解放和發展。

第二,市場經濟對資源配置的基礎地位得到確定並發揮了巨大作用。

第三,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目標的企業管理制度正在形成和發展。

第四,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新體制為社會主義經濟體制增添了新內容。

第五,運用經濟法律手段調控經濟的機制和手段正日趨成熟和完善。

第六,按勞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結合的分配製度及社會保障體系正在建立和實施。

第七,市場經濟法規和新的經濟秩序逐步形成。

第八,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中國經濟正走向世界經濟的大舞台。

總之,改革開放使我國經濟運行機制發生了歷史性變化,行政指令性、計劃縱向分配資源的方式已基本上向多家競爭、市場橫向配置資源的方式轉變;實現了由憑票供應、商品匱乏的賣方市場向品種繁多、產品豐富的買方市場轉變;實現了由封閉半封閉的經濟向多層次、全方位開放的經濟轉變;經濟運行由以「短缺」為基本特徵的供給約束型向以市場需求約束為主並與資源約束相結合的類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正由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轉變;國民經濟由大起大落轉向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改革開放有力地推動了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使我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與實踐》)

3.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經濟改革

1952土地改革
1953-1957第一個五年計劃實施

4. 新中國成立後在現代化道路上曾制定過哪些正確的經濟建設方針和政策

1.既反保守又反冒進,在綜合平衡中穩步前進的方針
1956年5月中央提出,我國經濟發展要既反保守又反冒進,在綜合平衡中穩步前進。中共八大把它確定為今後我國經濟建設的指導方針,強調既要反對保守主義,又要反對冒險主義。這一方針的執行雖然經歷了曲折反復,但在實踐中取得了成果和經驗。1961年1月中共八屆九中全會決定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同樣體現了這樣的精神。

2.適合中國國情的工業化道路
1957年2月,毛澤東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講話中說,這里所講的工業化道路的問題,主要是指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的發展關系的問題;我國是一個大農業國,農村人口佔全國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上,發展工業必須和發展農業同時並舉,工業才有原料和市場,才有可能為建立強大的重工業積累較多的資金。到1962年,中共中央形成了以工業為主導、以農業為基礎的思想。

3.經濟體制和管理體制改革的初步探索
第一,關於經濟體制改革。 陳雲在中共八大的發言中提出了關於我國社會主義經濟三個「主體」和三個「補充」的重要思想,即在工商業經營方面,以國家經營和集體經營為主體,一定數量的個體經營為補充;在生產計劃方面,以國家的計劃生產為主體,國家計劃許可范圍內的自由生產為補充;在市場方面,以國家市場為主體,一定范圍內國家市場領導的自由市場為補充。
第二,關於管理體制改革。如前所述,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中談到了擴大地方和企業自主權的問題。中共八大後,在周恩來、陳雲的主持下,完成了關於工業、商業和財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文件的起草任務。其基本方針是:分級管理,逐步下放,重視綜合平衡,處理好下放後的人、財、物和產、供、銷等各個環節的協調關系,破除和修訂某些不合理的規章制度,更好地促進經濟和各項事業的發展。中心內容和總的精神是:適當調整中央同地方、國家同企業之間的關系,把一部分工業管理、商業管理、財政管理的權力下放給地方行政機關和工礦企業,以更好地調動和發揮地方和企業的積極性。

5. 新中國成立後,為恢復國民經濟採取了哪些措施

新中國成立後,為恢復國民經濟採取了以下措施:

1,沒收官僚資本和建立國營經濟,既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務,同時又具有社會主義革命的性質。人民政府還收回了帝國主義把持近百年的海關管理權,肅清了帝國主義在華經濟侵略勢力。

2,通過「銀元之戰」和「米棉之戰」穩定了全國的物價。

3,將全國財政經濟由中央統一管理,形成高度集中的經濟管理體制,這在當時是很必要的。

4,通過土改,合理調整工商業和精兵簡政措施,使國家財政經濟根本好轉。

5,人民政府領導人民大力恢復和發展生產,引導農民互助合作,興修水利,發展生產;在城市、工礦企業進行了民主改革和生產改革,對恢復和發展生產起了重要作用,也完成了民主革命遺留的任務。



閱讀全文

與新中國成立經濟改革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美女養的花怎麼都枯萎了 瀏覽:62
如何改變老公婚姻 瀏覽:384
狐狸和蟬的故事中窺視是什麼意思 瀏覽:698
龍岩辦理健康證在哪裡辦 瀏覽:737
在婚姻中男人的成就感指的是什麼 瀏覽:530
美女養蛇為伴是什麼電影 瀏覽:520
有哪些跟棗核一樣相似的故事 瀏覽:352
幸福樹與文竹哪個好養 瀏覽:828
什麼種類甜品健康 瀏覽:173
十級事業單位管理崗如何升級 瀏覽:463
經濟犯罪最多判多久 瀏覽:899
幸福卷軸得轉多少次 瀏覽:809
事業單位崗位薪級工資怎麼套改 瀏覽:772
幸福的網名有哪些女 瀏覽:244
說好的幸福呢鋼琴譜簡單版怎麼彈 瀏覽:811
婚姻證明列印怎麼寫 瀏覽:591
動漫里哪些美女漂亮 瀏覽:46
金水區財政局下屬事業單位有哪些 瀏覽:860
婚姻危險信號有哪些 瀏覽:346
黃臉婆與美女相差多少 瀏覽: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