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長江經濟帶如何處理發展和保護的關系
日前有媒體評論稱,發展和保護的關系,是長江經濟帶繞不開的「必答題」。
安徽省蕪湖市無為縣泥汊鎮是個臨江鎮,主導產業是電線電纜。前些年發展中出現的固體生活垃圾、農業面源污染等,對生態環境產生一定影響。近期,泥汊鎮加大力度對工業固體廢棄物、廢水亂排等進行拉網式排查,制定問題清單、責任清單和整改清單,同時對農葯、化肥實行減量計劃,對養殖場進行環境達標整治。
未來,要堅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工作的重要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要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改革創新,把握好保護和發展的辯證關系,讓發展更科學、更有序、更高質量。
文章來源:央廣網
『貳』 綜合材料一運用唯物辯證法矛盾的觀點談談如何推動長江經濟帶的發展
新形勢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關鍵是要正確把握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總體謀劃和久久為功、破除舊動能和培育新動能、自我發展和協同發展的關系,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加強改革創新、戰略統籌、規劃引導,以長江經濟帶發展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假如你想要了解更多長江經濟帶的發展形勢,可以上經濟帶網去了解一下,那裡有專門的板塊是介紹長江經濟帶的
『叄』 如何看待長江經濟帶
3.1從國家戰略層面制訂針對性的區域政策,確立長江經濟帶的一級軸線地位長江軸線在全國國土開發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在全世界也是獨一無二的,建設好長江經濟帶,不僅對中國、對世界亦具有示範意義。從發達國家和國內區域發展宏觀戰略的成功經驗看,有效的體制機制和針對性的配套政策是促進重點區域快速發展的首要措施(陸大道等,1999;楊桂山等,2007)。因此,從國家政策層面和體制機制建設方面,應切實確立長江經濟帶一級軸線的戰略地位。改革開放以來的區域政策,缺乏對長江經濟帶整體建設的考慮。從「T」字型戰略出發,長江經濟帶和沿海地區同為國土開發的一級軸線,應將兩條軸線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考慮。而長期以來,從政府層面缺乏把長江經濟帶作為國土開發的一級軸線的戰略安排,未出台針對性強的區域發展政策。「六五」以來,國家在區域戰略方面的政策多是從東中西三大地帶層面考慮,這符合20世紀末國家整體的區域發展發展戰略,即以效率為先、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九五」以來,國家發展的戰略重點逐步向中西部轉移,但由於要素稟賦的差異,經過擇先拔優的政策實施後,東西部的發展差距越來越大。政府的區域政策除關注優勢地區外,還關注問題區域或特殊區域,如貧困地區、民族地區等,而對橫貫東中西地區的長江軸線缺乏區域的統籌考慮和安排。國務院頒布的《指導意見》和即將出台的「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實際是將長江經濟帶作為一個政策區域,從政府層面統籌經濟帶的一體化發展並配套制定相應的區域政策。3.2通過構築高效的國土空間結構,保障長江經濟帶的有序發展「十三五」期間,既是《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實施的重要時期,同時也為長江經濟帶重塑高效國土空間帶來了重要機遇。長江經濟帶9省2市有85個縣市區處在國家級優化開發區(表4),土地面積4.2×104km2,約佔全國優化開發區面積的30%;重點開發區423個縣市區,土地面積46.3×104km2,超過全國各級重點開發區總面積的1/3;農產品主產區365個縣市區,土地面積66.9×104km2,其中國家級農產品主產區面積接近全國同類功能區面積的1/3;生態功能區302個縣市區,土地面積88.4×104km2。未來應藉助主體功能區規劃的實施,構築功能明晰、開發與保護並重的國土空間結構(樊傑,2006,2007)。長江經濟帶優化和重點開發區域面積約占長江經濟帶的15%,主要集中在下游和長江沿岸地區。其中優化開發區域在長江經濟帶未來國土空間構築中主要承擔高端服務業集聚、製造業轉型升級、城鎮化品質提升的重點任務;重點開發區域是長江經濟帶未來經濟增長的主要區域,是培育新型城市群的關鍵區域,其中中上游沿岸重點開發區域,在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增強產業和人口集聚能力方面將發揮重要功能。農產品主產區中90%為國家級農產品主產區,幾乎均分布在中上游地區。未來一方面要發揮傳統農業和農業技術的勞動力優勢,建立現代農業體系,為全國提供優勢農產品和農業技術服務;另一方面要發揮資源多樣化優勢,建立特色農業體系,為經濟帶地區和城市化地區提供多樣化農產品和農業、農村休閑空間。重點生態功能區占長江經濟帶面積的40%以上,其中2/3以上為國家級,2/3以上又分布在上游地區。生態功能區分布有中國重要的亞熱帶及其山地森林和濕地生態系統,是全國重要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系統多樣性保護區,長江流域重要的水源涵養、土壤保持和石漠化防治區。3.3加快提升綜合交通運能,支撐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從國際經驗看,發揮流域運能主要抓住兩大關鍵問題:一是水路運輸的暢通,二是水陸聯運的便捷(劉昭然,2013)。為保障航運的暢通,按照《長江經濟帶綜合立體交通走廊規劃(2014-2020年)》,規劃到2020年長江高等級航道里程達1.2×104km,占其航道里程的13.48%。此外,規劃中下游重點實施12.5m深水航道延伸至南京工程,中游重點實施荊江河段航道整治工程,上游重點實施重慶至宜賓段航道整治工程。同時,對宜昌至安慶段、宜賓至水富段航道開展工程模型試驗和論證研究。由於長江泥沙量大,中下游淺灘、岔道、江心洲分布廣,一方面航道整治工程會對自然航道、泥沙運移方向、岸線節點的穩定性產生一定的影響(錢寧等,1987;王傳勝,1999,2010);另一方面,每年的航道工程維護都需要耗費一定的成本,因此對於航道的整治一定要建立在科學的模型試驗論證和環境影響評估基礎上。根據發達國家經驗,除了航道整治外,實施船型標准化也是挖掘內河航運潛力的舉措之一。羅詩剛(2006)的研究顯示,發達國家內河航運船舶數量比中國少得多,但每艘船舶的平均噸位比長江船舶要大得多。長江干線船舶平均噸位750t,其中長航集團的船舶平均噸位1360t。對比發達國家,德國內河船舶的平均噸位是1395t,俄羅斯內河船舶的平均噸位是1383t,美國密西西河的平均噸位是1350t;而且這些國家的內河船舶都實行了標准化船型,內河航道基本都已渠化,效率(含通過船閘的效率)、質量、節能、環保等各個方面的運輸指標都優於長江內河運輸船舶。因此,目前在航道整治的同時,還應繼續加快適宜長江現狀航道的船型標准化進程,充分挖掘現有航道的潛力。為此,應以《長江經濟帶綜合立體交通走廊規劃(2014-2020年)》實施為契機,進一步優化綜合運輸網路格局。初步統計,長江港口每年通過鐵路轉運的貨物約5000×104t,不到長江港口貨物集疏運比例的2%,遠低於發達國家港口和鐵路銜接運輸的平均比例30%;長江干線港口中,可開展鐵水運輸的港口不到10個,與鐵路直接銜接的碼頭泊位僅65個;同時,許多港口缺乏與快速公路干線的連接,使大量腹地物流舍棄水運,極大地影響了長江航運的潛力發揮。當前,應以重慶、武漢、南京等重要的水陸運輸樞紐為重點,組織高效集疏運系統,提升水陸聯運的便捷程度;加快重慶、武漢、南京港群等重要港區的連接線建設,推進港口與國家級新區、沿岸物流園區的通道建設,通過有效解決「最後一公里」問題,擴大港口的集疏運腹地,提升航運綜合服務能力。
『肆』 長江經濟帶的主要優勢
一是交通便捷,具有明顯的區位優勢。長江經濟帶橫貫我國腹心地帶,經濟腹地廣闊,不僅把東、中、西三大地帶連接起來,而且還與京滬、京九、京廣、皖贛、焦柳等南北鐵路干線交匯,承東啟西,接南濟北,通江達海。
二是資源優勢。首先是具有極其豐沛的淡水資源,其次是擁有儲量大、種類多的礦產資源,此外還擁有聞名遐邇的眾多旅遊資源和豐富的農業生物資源,開發潛力巨大。
三是產業優勢。這里歷來就是我國最重要的工業走廊之一,我國鋼鐵、汽車、電子、石化等現代工業的精華大部分匯集於此,集中了一大批高耗能、大運量、高科技的工業行業和特大型企業。此外,大農業的基礎地位也居全國首位,沿江九省市的糧棉油產量佔全國40%以上。
四是人力資源優勢。長江流域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搖籃之一,人才薈萃,科教事業發達,技術與管理先進。
五是城市密集,市場廣闊。1995年沿江九省市擁有大小城市216個,佔全國城市數量的33.8%;城市化水平約為50%,比全國平均水平高21個百分點;城市密度為全國平均密度的2.16倍。上海浦東開發開放和三峽工程建設將產生數千億元的投資需求,而且這一地區人口密集,居民收入水平相對較高,各種消費需求也十分可觀,對於國內外投資者有很強的吸引力。
由此可見,長江流域孕育了發達的長江經濟帶。長江經濟帶是整個長江流域最發達的地區,也是全國除沿海開放地區以外,經濟密度最大的經濟地帶,它對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意義是其它經濟帶所無可比擬的。與沿海和其它經濟帶相比,長江經濟帶擁有我國最廣闊的腹地和發展空間,是我國今後15年經濟增長潛力最大的地區,應該成為世界上可開發規模最大、影響范圍最廣的內河經濟帶。
『伍』 如何推進長江經濟帶發展
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需要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從生態優先中延伸區域綠色發展的生命線,從綠色發展中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牢固樹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必須把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作為新時代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行動指南,形成「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廣泛共識,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大力提升系統思維能力,將推動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與推動長江經濟帶創新發展、協調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相融合,統籌各地改革發展、各項區際政策、各領域建設、各種資源要素,整體提升長江經濟帶發展質量。切實轉變領導幹部政績觀,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將生態發展、環境保護等指標和實績作為幹部考核的重要內容,倒逼領導幹部切實肩負起生態保護之責,絕不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長江經濟帶一時的經濟發展。
大力促進長江生態環境協同保護。要根據主體功能區規劃要求,明確長江沿線各地區環境容量,推動建立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和長江生態補償機制,強化環境污染聯防聯控和流域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全面推進水污染治理、水生態修復和水資源保護「三水共治」,大力促進生態環境協同保護,加快建成上中下游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生態廊道。在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堅戰中,要有效構建源頭控污、系統截污、全面治污三位一體的水污染治理體系,以實施重點治污工程為主抓手,以點帶面、穩打穩扎、全面推進。在打贏水生態修復保衛戰中,要妥善處理長江上游水庫與中下游水系生態之間的關系,加強重點湖泊生態安全體系建設和水系整治,強化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在打勝水資源保護持久戰中,要重點保護飲用水水源地,統一管理和調度流域水資源,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優化水資源配置。
全面推動區域綠色循環低碳發展。把長江經濟帶建設成黃金經濟帶,必須全面推動形成以綜合交通運輸網路為支撐、以產業綠色發展為核心、以沿江城市群為載體的區域綠色循環低碳發展新格局。要加快建設綠色交通生態走廊,加強區域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集成化完善綜合交通網路,集約化推動綠色交通發展,全面建設集公鐵水聯運、綠化美化、低碳環保為一體的綠色交通生態走廊。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傳統產業綠色化改造為重點,以綠色科技創新為支撐,實施綠色發展行動計劃,引導產業合理布局和有序轉移,著力優化沿江產業結構,聯合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推動形成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區域綠色產業體系。構建一體化城市群生態體系,按照推動三大城市群錯位發展的戰略要求,把生態文明理念全面融入長江經濟帶城市群建設,著力打造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生態體系,著力展現長江中游「兩型」社會建設生態示範,著力構建長江上游生態屏障。
加快推進綠色發展體制機制創新。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必須深化包括轉變政府職能在內的體制改革,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體制機制創新。要創新區域合作治理模式,將原有的政府單一治理主體轉變為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居民合作治理主體,完善一體化發展決策機制和咨詢機制,建立區域內項目聯合審批制度。進一步完善聯合管理機制,加快建立起政府間的聯合管理機制,通過聯合執法、行政授權、行政委託或派駐等形式,實現沿江行政執法的無縫對接,避免違法行為利用地域管轄權的變化而逃避法律責任。協同區域性立法許可權和立法資源,充分尊重地方差異性和地方特色,授予地方政府廣泛的自主權,注重區域性立法資源的統一優化整合,每項立法以多種方式廣泛聽取區域治理主體的意見和建議,使綠色發展更符合長江經濟帶發展實際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陸』 長江經濟帶的介紹
長江經濟帶是中國新一輪改革開放轉型實施新區域開放開發戰略。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內河經濟帶;東中西互動合作的協調發展帶;沿海沿江沿邊全面推進的對內對外開放帶;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示範帶。長江經濟帶覆蓋省份: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雲南、貴州11個省市,面積約205萬平方公里,人口和生產總值均超過全國的40%;近年來,長江經濟帶首尾兩大戰略金融核心區:江北嘴、陸家嘴已逐步發展成為中國最具影響力並和國際經濟關聯密切的金融中心。依託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打造中國經濟新支撐帶。
『柒』 長江對我國經濟發展有何有利影響
長江沿江地帶是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暖濕潤,地表水資源豐富;藉助長江江海聯運,水陸交通便利,交通發達;資源豐富人口眾多;是目前中國最具潛力的經濟地帶。
『捌』 論述題: (1)請從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規律的角度談一談你如何理解「長江經濟帶的建設不是一蹴而就的,而
(1)任何事物的變化都是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量變到一定程度引起質變,產生新質,然後,在新質的基礎上又開始新的量變。量變是質變的基礎和必要的准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量變質變規律揭示事物發展的形式和形態。長江經濟帶覆蓋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雲南、貴州等11省市,面積約205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的21%,人口和經濟總量均超過全國的40%。作為中國新一輪改革開放轉型實施新區域開放開發戰略,是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內河經濟帶、東中西互動合作的協調發展帶、沿海沿江沿邊全面推進的對內對外開放帶,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示範帶,所以未來的建設絕不是一蹴而就,敲敲打打就能完成的,需要一步一個腳印,以踏石有痕抓鐵有印的勁頭,善始善終、善做善成,長遠規劃,逐步落實,將宏偉藍圖化為現實,切實起到經濟增長新引擎作用。
(2)長江經濟帶在我國經濟發展全局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從我國區域發展總體布局來看,長江經濟帶起到了貫通東中西的戰略作用;從我國城鎮化發展總體布局來看,長江經濟帶起到了橫向軸心作用;從我國區域經濟增長極來看,長江經濟帶起到了連接上中下游三大城市群的作用;從我國提出的「一帶一路」戰略來看,長江經濟帶起到了連接紐帶和橋梁的作用。建設長江經濟帶是一項宏圖偉業,是一個國家工程,需要上下配合、多方協調、區域聯動。
『玖』 長江航運發達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
1、自然條件優越:干支流橫貫東西,流量豐富,中下游流經平原地區,江闊水深,水流平穩,長江支流眾多,形成縱橫廣闊的水運網,冬季不結冰,全年可通航,通航里程長。
2、社會經濟:長江流域是我國資源豐富、人口密集、工農業發達,客貨流量大。幹流與多條鐵路、公路相交,既溝通內地與沿海,又聯系了南北。 自然因素: (1)長江流域年降水量大,河流水量大且季節變化相對較小; (2)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勢平坦,河流水流平穩,有利於航運; (3)長江干支流通航里程近8萬千米,通航里程長; (4)長江流域無結冰期,宜賓以下河段全年可通航。
人為因素: (1)長江流域人口稠密,經濟發達,對長江航運的市場需求量大; (2)長江流域經濟發達,對長江航運的基礎設施建設投入較大,航運基礎設施比較完善; (3)長江三峽工程建設,改善了長江的航運狀況; (4)有多條鐵路、京杭運河與長江幹流直交,長江航運運量大,運輸費用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