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國際經濟一體化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了哪些機遇和挑戰,中國應如何應對挑戰
機遇是中國融入國際社會,我國的經濟自從改革開放以來以融入國際經濟不少,但如貨幣,政治政策等還沒完全融入國際社會.向國際社會看齊是國際大趨勢,各國都是這樣,經濟一體化會使中國經濟發展的更國際.
挑戰是有可能被其他國家佔到好處,其他國家也經濟一體化,有可能從中國賺到更多.如何應對挑戰那就是,自己發展的更快點,寬容點,在從其他國家賺到好處的同時讓其他國家也賺點.
『貳』 與國外經濟相對,中國經濟體現了什麼優勢
2001年,中國經過15年的艱苦談判,終於加入WTO,在改革開放20多年的發展基礎上,中國經濟利用自身優勢,更加積極發展外向型經濟,努力融入世界多邊貿易體系,繼續深化改革,擴大開放,進入到經濟發展的快車道,GDP從2001年的1.34萬億美元,日本的1/4,猛增到2017年的12.24萬億美元,為日本的2.5倍,增長了9倍,成為名符其實的「世界工廠」。
這些成績正是中國充分利用好自己的優勢才取得的。無論哪個國家都有自己經濟的比較優勢,正確地利用好這一優勢,對於一國的經濟來說具有戰略意義。中國作為發展中大國,相對發達國家,中國在入世之初又有哪些優勢呢?
2、人口紅利產業:中國由於勞動力人口眾多,人力資源成本低廉,使得許多發達國家將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我國。
『叄』 經濟學知識,世界各國應如何實現共同發展
正確應對經濟全球化,抓住機遇,迎接挑戰。
積極推進國際貿易和經濟全球化朝著普惠共贏的方向發展。
積極參與國際分工與合作,利用世界貿易組織規則,推進貿易自由化和便利化。
『肆』 中國歷史上與國外通商的發展過程,它對中國當今的市場經濟建設有何啟示
答: 一、中國歷史上與國外通商的發展過程:
先秦
西漢以前並未發現留下任何的通商文獻。
漢
漢代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是中國最早文字記載的通商史。
絲綢之路
主條目:絲綢之路
西漢張騫、東漢班固出使中亞,促成絲綢之路的建立,貨物在中國與印度、波斯和羅馬帝國之間往來。 東漢甘英出使大秦,未能抵達大秦,最遠抵達地中海東岸(也有一說是波斯灣東岸)。甘英西行鞏固了絲綢之路。
蜀身毒道
蜀身毒道是早在國歷史上的秦漢時期就已經由四川及各地商人溝通了的一條通往印度的民間商道。漢代張騫在西域大夏,曾見有邛杖蜀布,問之市面,言自身毒國來,因知身毒國去蜀地當不遠。當時蜀地與印度之間有一個獨立的昆明夷作為中介。
海上貿易
東洋
在戰國時代遼東半島與朝鮮半島,日本就有通商關系。漢代,山東登州成為東洋貿易通商口岸。
南洋
漢代合浦、徐聞成為對南洋通商的主要口岸。《漢書地理志》謂:「自日南障塞徐聞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國;又船行可四月,有邑盧沒國;又船行可二十餘日,有諶離國;步行可十餘日,有夫甘都盧國;船行可二月余,有黃支國;民俗略與珠厓相類,其州甚大,戶口多,多異物。自武帝(前一四○至前八七)以來,皆獻見。有譯長、屬黃門,與應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璧流離、奇石異物,齎黃金離繒而往,所至國皆稟食為耦;蠻夷賈船,轉送致之,亦利交易。剽殺人,又苦逢風波溺死,不者數年來還,大珠至圍二寸以下。平帝元始(一至五年)中,王莽輔政,欲耀威德,厚遺黃支王,令遣使獻生犀牛。自黃支船行可八日至皮宗。船行可二月,到日南象林界雲。黃支之南有已程不國,漢之譯使,自此還矣」。已程不國是今天的斯里蘭卡。
東漢延熹九年(166年),羅馬皇帝馬爾庫斯•奧列里烏斯遣使漢朝,即自日南徼外獻象牙、犀角、玳瑁,這是中國與羅馬正式交通
三國、兩晉、南北朝
東漢後,中國分裂成為三國並對抗,位於東南沿海的東吳加強了海上貿易,這是東吳的唯一選擇。後來的東晉、宋、齊、梁、陳,以及更後的南宋重演這一局面。
據魏晉南北朝諸史記載,南海諸國經廣州來朝貢的次數如下:三國吳1次,東晉9次,宋23次,齊缺載,梁39次,陳14次。來貢諸國有林邑、扶南、占婆、盤盤、丹丹、狼牙修、闍婆、婆利、干陁利、訶羅單、婆皇、獅子國等。其中扶南、占婆在晉至南朝各遣使二十多次。晉代大秦商使開始在廣州登岸,《藝文類聚》卷八十五載:「大秦國奉獻琛,來經於州,眾寶既麗,火布尤奇。」
隋唐
絲綢之路的全盛時期
在絲綢之路的東端,中國唐代首都長安成為外貿、旅遊和居住的大城市中心。
建立市舶司
主條目:市舶司
唐高宗顯慶六年(661年),在廣州設立市舶司,專門管理通商事務。唐代中葉,吐蕃進佔西北,陸路交通受阻,海上交通由是更加興盛。在唐代,廣州、揚州成為重要通商口岸。
出口生絲、絲綢、瓷器、五金等。進口珠、香、象、犀、玳瑁等奢侈品,以及香料、葯材。
與西南地區的茶馬互市
主條目:茶馬互市
兩宋
由於9世紀—10世紀期間西域絲綢之路的衰落,期間和之後給啦海上貿易繁榮發展的機遇。
宋太祖開寶四年(971年)設廣州市舶司。
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設杭州市舶司、明州市舶司。
宋哲宗元祐二年(1078年)設泉州市舶司、密州市舶司。
宋神宗熙寧年間設秀州澉浦市舶司(今浙江海鹽)。
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設秀州華亭市舶司(今上海華亭)。
宋高宗紹興十五年(1145年)設江陰港市舶司、溫州市舶司。
南宋時代還有8個市舶司,主要分布於東南沿岸,江陰、秀洲華亭、秀洲澉浦、杭州、明州、溫州、泉州、廣州。由於茶葉和瓷器出口增加,泉州靠近茶葉和瓷器產地,從而取代廣州成為通商大港。南宋東南沿海幾乎是全線開放,表現出南宋經濟注重對外通商的特點。
元
元廷與西北地區的窩闊台汗國、察合台汗國關系緊張,而與位於波斯灣地區的伊兒汗國關系友好,因此元朝十分重視海上交通,進而促進了海上貿易。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圖泰在印度看到廣州製造的船舶到達這里。他記載說:「當時所有印度中國間之交道,皆操於中國人之手。」。
泉州到元世祖在位時依然持續繁榮,是當時最重要的對外貿易中心。宋泉州提舉市舶官蒲壽庚投降元朝後,後蒲氏家族被元廷重用,主持對外通商。
元朝完全使用紙幣,商品經濟發達。元代棉紡織品、瓷器、糧食,成為大宗出口商品。進口葯材、香料、金銀和奢侈品。絲綢和五金曾一度被列為禁止出口商品。
明
禁海與鄭和下西洋
主條目:鄭和下西洋
鄭和下西洋具有雙重使命,一方面是國威的擴張,建立朝貢體系,另一方面是厲行海禁,打擊中國潛通外洋的海商與私下住蕃的移民。
通商戰爭
主條目:屯門海戰、雙嶼港、庚戌之變和澳門
1516年,葡萄牙人佩雷斯特羅從馬六甲乘坐一艘中國帆船前往中國考察。1517年,一支由九艘船組成的葡萄牙船隊在安德拉德的率領下來到廣東,並設法贏得了廣東地方官員的信任。船隊中的六艘船獲准在澳門附近的屯門下碇。
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俺答汗在多次遣使要求開放朝貢貿易未果後兵臨北京,以武力要求明廷開放邊貿,史稱庚戌之變。明世宗嘉靖三十年(1551年),明廷被迫開放宣府、大同等地與蒙古進行馬匹交易。不久,明廷拒絕蒙古方面以牛羊交易的要求,單方關閉馬市,雙方再次開戰。1570年,雙方開始和談,次年達成協議,明廷封俺答為順義王,開放十一處邊境貿易口岸。
明太祖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葡萄牙船商藉囗航船觸礁下沉,進貢物品被浸濕,申請借地晾曬,同時賄賂廣東海道吏汪柏,登陸澳門,開始在澳門定居。但是地方行政及司法權力仍由明政府掌握。
明神宗萬曆三年(1575年),西班牙菲律賓總督桑迪派員到中左所(廈門),轉赴福州,求通貿易,遭到拒絕。西班牙於是圖謀調集無敵艦隊攻打中國,可惜於後來謀事未成,便蚑英國打敗,計劃落空。
明神宗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荷蘭人范•內克率領的船隊抵達廣州,因沒有朝貢文書,逗留一月後,被廣東地方當局謝絕。
明思宗崇禎十年(1637年),英國人John Weddell奉英皇查理一世之命到中國要求通商,船隊抵達澳門,然後從廣州載回600噸貨物,主要是糖,但是未能與明朝建立正式關系。
明廷與東北民族的邊貿沖突
明廷經常關閉貿易通道,使東北民族的日用品奇缺。單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一次停止邊境貿易,就使努爾哈赤的建州女真爛掉人參三十萬斤。這是努爾哈赤背叛明朝的經濟原因。
明廷與建州女真進行貿易的邊關是撫順關。
隆慶開關
明穆宗隆慶元年(1567年),明廷廢止海禁,閩粵兩省局部開放貿易,但兩省貿易規則不同。福建只准中國商人出海貿易,而不準外國商人前來通商。廣東則允許外國商人前來貿易而不準中國人出海通商。
清代
清世宗雍正五年(1727年),由葡萄牙國王第一次直接派遣的使臣始至北京,以往清人稱葡萄牙為西洋國,這次稱之為博爾都噶爾國,誤以為初次入貢,接待十分周到。1729年荷蘭東印度公司設支店於廣州。
清代出口主要商品是瓷器、茶葉、棉布、絲綢和生絲。
清初禁海
主條目:遷界令
乾隆一口通商
主條目:防範外夷規條
草原茶路
主條目:買賣城
鴉片戰爭與五口通商
主條目:五口通商口岸
『伍』 中國如何吸收借鑒外國經濟模式走出最適合自身發展道路的
中國沒有輸出「中國模式」的任何打算。有的發展中國家願意參考中國改革開放的某些做法,正如中國願意參考他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某些做法一樣,在全球化的浪潮下,這是自然的事情。
輸出「中國模式」違反了中國堅持的與中國國情相結合制定政策的原則。我們認為,不只中國,任何發展中國家正確的發展政策也都必須由它們的國情出發。也即,「中國模式」沒有普適性,正像已經高度發達的國家,其發展模式也沒有普適性一樣。
說到普適性時,我認為是限定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宏觀意義上的普適性。如「博愛」「自由」「和平」「民主」顯然是有普適性的。但如到某一民族、某一國家、某一宗教,這些概念下的價值觀和具體表現又會有所區別,會有不同的特色,而這些特色也無優劣之分。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弗朗西斯•福山認定,當今的西方政治和經濟制度已經是最後的制度,幾近完美,所以歷史已經終結。他不單沒有給西方創造新模式留下餘地,更沒有給其他國家已經存在的和以後可能產生的新社會模式留下任何餘地。他不顧及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歷史、文化和其他屬性,而以西方的民主制度和自由市場形式為唯一,違背了多元化世界的現實。
「中國模式」或「中國案例」是處於現在進行時。「中國模式」存在於中國,並會繼續發展和完整,這應當是有充分理由的。中國在取得顯著進步的同時,還出現了許多必須克服的困難,其中突出的是: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代價過大;城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仍然不平衡;過多依靠出口的經濟結構;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難度加大;勞動就業、社會保障、收入分配、教育衛生、司法和社會治安等關系群眾切身利益方面,問題仍然較多,消極腐敗現象仍然比較嚴重。中國高度重視這些問題,面臨的挑戰是如何加強法制建設和政策調整,繼續認真加以解決。
『陸』 外國公司怎樣提高國內的經濟
利用外資對我國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
隨著外商投資規模的迅速擴大和投資領域的進一步拓寬,吸引外資對我國國民經濟的促進作用已越來越明顯。利用外資對我國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可以從微觀和宏觀兩個方面說明。
1.利用外資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微觀效應
吸收和利用外資有利於彌補國內的建設資金的短缺,促進投資增長。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經濟繼續高速增長,與之相伴的是投資率的逐年提高。在投資不斷擴大的過程中,外商投資成為各地籌借和實現投資擴大的一條重要途徑。在興辦的三資企業中,外商以機器設備作為投資的占總投資的70%,即有70%左右的資金投入了固定資產建設。我國在經濟建設中的資金來源,外商直接投資已成為一支重要力量。
為鼓勵外商在我國投資,我國政府對外資企業給了很多政策上的傾斜和優惠,尤其是在稅收上的優惠。因此,引進外資初期,政府從這些企業中得到的稅收並不多。但當這些企業成長起來以後,政府的涉外企業稅就會顯著增加。這正如把蛋糕做大了以後,比例小一些,分到的總量也是可觀的。
我國在引進外資時更主要的目的是希望向外企學習先進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以加快我國實現現代化的步伐。目前在我國的外資企業大多採用實用性很強的技術,能充分利用我國剩餘勞動力,發揮比較優勢。外資企業還帶來了先進的管理經驗,並對員工進行培訓和中外方人員現場合作等等,這種軟技術的交流有利於加快生產技術的發展。
2.利用外資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宏觀效應
利用外資對國內宏觀經濟政策的影響總的來說是積極的:促進了我國經濟增長,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我們的就業壓力。但對我們的貨幣政策和外匯政策帶來一些沖擊,這些不利影響只要應付得當可以盡量避免和減輕。
隨著我國吸引外資的規模迅速擴大,外資企業吸收了我國大量的剩餘勞動力,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我國的就業壓力。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以來,隨著創造就業的投資成本提高,地價和商品價格上升,外資的技術構成逐步升高,資本密集型企業的增多造成了資本對勞動的替代,外資在創造就業崗位上作用有所削弱。
一般來說,外資流入形成投資需求也會增加國內的貨幣供應量。引進外資因而會加劇國內需求膨脹,加劇國內能源、交通、原材料供應緊張狀況,推動生產資料價格上漲。外商投資已成為我國固定資產增長的重要因素之一。外商投資中有相當的一部分是以貨幣形式流入的,中央銀行買進外匯形成了巨額的外匯占款,增加了基礎貨幣的投放,因此外資流入可能會加大國內通貨膨脹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