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請列舉,宏觀經濟指標有哪些,它們怎樣反映經濟狀況
宏觀經濟指標大致分為:
1,經濟總體指標,此類指標主要反映經濟總體運行情況。
2,需求類指標,反映投資和消費狀況的指標都列入此類。
3,貨幣類指標,和貨幣政策有關的指標。
4,財政類指標,與財政政策有關的指標。
5,部分經濟領先指標以及市場運行指標。
經濟指標是反映一定社會經濟現象數量方面的名稱及其數值。
宏觀經濟學是分析師進行宏觀經濟分析的理論基礎,在依據宏觀經濟理論構建分析框架後,更具體的工作就體現在對經濟指標的分析和解讀方面了。供參考。
② 請問衡量一個國家經濟水平主要都有哪些指標
1、GDP:國內生產總值是指一個國家在某一段時期(通常為一年)內所生產的所有最終產品和服務的價值總和。國內生產總值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運行規模的最重要指標。
2、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的簡稱。是一個反映居民家庭一般所購買的消費品和服務項目價格水平變動情況的宏觀經濟指標。它是在特定時段內度量一組代表性消費商品及服務項目的價格水平隨時間而變動的相對數,是用來反映居民家庭購買消費商品及服務的價格水平的變動情況。
3、PPI:生產價格指數是衡量工業企業產品出廠價格變動趨勢和變動程度的指數,是反映某一時期生產領域價格變動情況的重要經濟指標,也是制定有關經濟政策和國民經濟核算的重要依據。主要的目的是衡量企業購買的一籃子物品和勞務的總費用。
4、BOP:國際收支是指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從國外收進的全部貨幣資金和向國外支付的全部貨幣資金之間的對比關系。收支相等稱為國際收支平衡,收入大於支出稱為國際收支順差,支出大於收入稱為國際收支逆差。一個國家保持國際收支平衡是一個國家經濟狀況穩定的表現。
5、就業率
是反映勞動力就業程度的指標。指在業人員佔在業人員與待業人員之和的百分比。它反映全部可能參與社會勞動的勞動力中,實際被利用的人員比重。一定時期在業人員越多或待業人員越少,則就業率就越高,反之越低。計算和研究就業率,實質上是要提高就業的經濟效益。
③ 宏觀經濟包含哪些方面指數
宏觀經濟包括國內生產總值(GDP)、通貨膨脹率(CPI)、失業率、國際收支。
國內生產總值(GDP)是指按市場價格計算的一個國家或者地區所有常駐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活動的最終結果,可以反映出國家或者地區的經濟實力和市場規模。
通貨膨脹率(CPI)是反映居民生活有關的消費品和服務價格水平的變動情況的宏觀經濟指標,主要用於宏觀經濟分析決策和國民經濟核算指標。如果CPI經濟指標出現較大的增幅,表示市場有可能出現通貨膨脹,市場經濟具有不穩定因素。
失業率指的是一定時期滿足全部就業條件的就業人口中沒有工作的勞動力的數值比率。是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失業狀況的主要指標。失業率的數據月份變動可適當反應經濟發展。失業率與經濟增長率具有反向的對應變動關系。
國際收支是指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內由對外經濟往來、對外債權債務清算而引起的所有貨幣收支。反映了國家對外政治、經濟關系的關系,也能反映國家在世界經濟中所處的地位升降情況。
④ 衡量宏觀經濟的的基本指標有哪些
國際上通用的判斷宏觀經濟四個常見經濟指標是:國民生產總值,通貨膨脹,就業率和國際收支平衡。
⑤ 宏觀經濟運行狀況指標
判斷宏觀經濟運行狀況有三個主要指標:經濟增長率、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經濟增長率就是GDP增長率通貨膨脹率一般是用國內生產總值縮減指數或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來衡量的而著名的奧肯定律則告訴我們,失業率與經濟增長率之間具有密切的聯系,通過經濟增長率可以對失業率進行大致的判斷。
在經濟的周期循環中,一些經濟變數的變動與經濟景氣的變化存在著時間上的先後順序。把這種先後順序定量地揭示出來,就能用於經濟預測。所謂先行指標,就是這些指標的峰與谷總是比總體經濟的峰與谷提前出現,利用這些指標可以預測經濟運行趨勢。GDP增速作為經濟指標能夠同步反映經濟運行狀況,如果我們能夠提前預測GDP增速指標,能夠對整個經濟未來運行狀況有一個宏觀的認識。
股市價格水平的周期性波動是經濟運行周期的各階段交替的結果。一般地說,當經濟衰退時,股市價格水平也會隨之下跌或處於疲軟狀態;而當經濟復甦或高漲時,股市價格水平會隨之上升或呈現堅挺之勢。股市行情往往又是經濟周期的先行指標。因為股價變動是眾多投資者買賣行為的結果,個別投資者的買賣盡管常帶有隨機性,但多數投資者還是依據其對未來經濟走勢的預期做出理性的決策。
⑥ 宏觀經濟指標有哪些
宏觀經濟指標是體現經濟情況的一種方式,主要指標包括國內生產總值、通貨膨脹與緊縮、投資指標、消費、金融、財政指標等。
宏觀經濟指標對於宏觀經濟調控起著重要的分析和參考作用。
1、國內生產總值(GDP): 是某一國在一定時期其境內生產的全部最終產品和服務的總值。反映一個國家總體經濟形勢的好壞,與經濟增長密切相關,被大多數西方經濟學家視為「最富有綜合性的經濟動態指標」。主要由消費、私人投資、政府支出、凈出口額四部分組成。
2、工業生產總值: 某國工業生產部門在一定時間內生產的全部工業產品的總價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佔有很大比重。
3、就業率: 經濟發展的晴雨表,與經濟周期密切相關。數據上升說明經濟發展受阻,反之則看好。對於大多數西方國家來說,失業率在4%左右為正常水平,但如果超過9%,則說明經濟處於衰退。
4、國際收支:是一國對其他國家在一定時期進行的商品、勞務和金融資產交易的記錄。國際收支包括經常項目收支和資本項目收支兩部分。經常項目收支主要包括貿易、勞務和單方面轉移。一國國際收支狀況最直接的作用結果是匯率。一國國際收支順差,則該國貨幣堅挺,有升值潛力;反之長期逆差則貨幣疲軟,貨幣有貶值可能。
⑦ 宏觀經濟基本指標
屬於宏觀經濟的指標,主要包括GDP總額、經濟增速、外貿進出口數據與增速、固定資產投資總額與增速、國內消費總額與增速、通貨膨脹率、PPI、預算赤字、新增貸款額、外匯儲備額、三大產業的數據與增速、人均收入等指標。
⑧ 監測宏觀經濟走勢的主要先行目標有哪些
宏觀經濟監測是指政府在宏觀經濟管理過程中,對宏觀經濟運行狀況及其結果所進行的監督、測量、分析、預測和評估。通過宏觀經濟監測,獲取宏觀經濟運行的相關信息,可以為正確估計當前宏觀經濟運行形勢,預測未來時期宏觀經濟運行的可能發展趨勢,迅速反映宏觀經濟調控效果提供科學依據,以便進一步作出科學有效地宏觀調控決策。
宏觀經濟監測指標體系主要由以下指標構成:
(1)反映經濟增長和結構變動的指標。如:GDP增長率,主要產品和服務的增長率,農、輕、重的比例,投資和消費的比例,一、二、三次產業的比例;產業結構、投資結構、分配結構、就業結構和消費結構的動態等。
(2)反映社會總供給變動的指標。如:主要工農業產品的產量及增長指標;外貿進口總額和主要產品進口量指標等。
(3)反映社會總需求變動的指標。如:投資總額及其增長指標;消費總額及其增長指標;出口總額和主要產品出口量指標;銀行貸款規模、貨幣發行量、財政支出總量、職工工資總額等。
(4)反映市場行情和社會總供求平衡狀況的指標。如:商品零售價格指數、居民消費價格指數、集市貿易價格指數、生產資料價格指數、房地產價格指數、市場匯率、利率、股票市場價格指數等等。還有一些反映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生產資料、消費品庫存量指標以及財政、信貸、外匯變動及其平衡狀況的指標等。
(5)反映國民經濟效益變動的指標。如:工業企業產品銷售率、資金利稅率、勞動生產率、成本利潤率、流動資金周轉天數、生產能力利用率等。
⑨ 宏觀經濟三大基本指標是什麼
1、 本地生產總值,即本地生產總值
2、 價格指數,包括消費價格指數、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和工業生產者購買價格指數
3、 失業率
拓展資料:衡量宏觀經濟的三個指標
一、 GDP是國民生產總值。
1.GDP分類
用於衡量宏觀經濟狀況的GDP分為四類:
+潛在國內生產總值和實際國內生產總值所謂潛在國內生產總值,是指社會資源充分利用後所能產生的國內生產總值,即經濟潛力;實際GDP是社會的實際GDP。
潛在GDP與實際GDP的比較可以反映社會宏觀經濟狀況:
潛在GDP=實際GDP。這表明社會經濟潛力已得到充分發揮,是最理想的經濟運行狀態。潛在GDP>實際GDP。這意味著,如果有巨大的經濟潛力,但實際生產的東西較少,就會出現經濟蕭條和市場收縮,這被稱為經濟收縮或經濟過冷。
潛在GDP<實際GDP。這意味著經濟潛力很小,但實際生產的東西很多,而且會出現通貨膨脹,這被稱為經濟過熱。名義GDP和實際GDP。所謂名義GDP是指按當年價格計算的GDP值;所謂實際GDP是以基準年價格計算的GDP值。基準年是以某一年的價格為固定價格,並以此價格計算未來每年的GDP。
通過比較實際GDP和名義GDP,我們可以知道價格是穩定的,通貨膨脹還是通貨緊縮。
二、 物價指數
1.消費物價指數
消費物價指數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是人們最為關注的問題。它是整體物價指數中最重要的一項。
→ 僅限消費品
CPI只計算消費品的價格變化,而不計算其他產品的價格變化。在中國,CPI僅反映與人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八類商品的價格。
→ 只計算零售價格
CPI僅以零售價格為統計標准。換句話說,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能夠獲得的商品價格是CPI的統計基礎。
2.生產者價格指數
→ 僅用於生產資料
生產者價格指數,也稱為批發價格指數,只計算生產資料的價格,而不是消費品的價格。例如,計算鋼鐵和煤炭的價格。
→ 只計算批發價
由於生產資料以批發的形式出售,因此PPI的統計標準是批發價格而不是零售價格。
三、 失業率
從就業的角度來看,各國將人口分為兩類:工作年齡人口和非工作年齡人口,但分類標准不同。例如,在中國,18-60歲的人口稱為工作年齡人口,其他年齡的人口稱為非工作年齡人口;在美國,工作年齡人口指的是16-65歲的人,其餘的人口稱為非工作年齡人口。
所有勞動適齡人口分為勞動力人口和非勞動力人口。非勞動力人口分為三類:第一類,普通學校的學生雖然是成年人,但仍在接受教育;第二,喪失工作能力的人,如殘疾人;第三,自願放棄勞動機會的人,如全職妻子。勞動力分為就業人口和失業人口。
所謂失業率是指失業人口占勞動力的比例。其計算公式為:
失業率=失業/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