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70年代美國出現經濟滯漲的標志是什麼
普遍認為,美國當時的滯漲以及此後爆發的經濟危機主要是由能源價格上漲所致。所以標志應該是能源價格上漲
『貳』 美國的標志是什麼
美國的標準是美國自由鍾、自由女神像。
自由鍾象徵意義
為第一次宣讀獨立宣言而鳴響,為合眾國憲法通過而鳴響,為送富蘭克林赴英陳請,召集市民討論英國頒布的《糖稅法》和《印花稅法案》而鳴響,為華盛頓的逝世而鳴響。它的似乎並不怎樣響亮的聲音宣告了美國的自由和獨立。
美國革命之後,它的歷史從來未曾中斷。它進入了詩歌;它為爭取自由的婦女運動復制;它作為國寶在美國巡迴展覽,從北至南,從東海岸到西海岸,所到之處,萬人空巷,爭睹聖物;二戰期間,它的聲音被電台廣為播送,成為美國人信念的旗幟;黑人爭取投票權,圍繞它靜坐;黑人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在《我有一個夢想》的激昂演講中,那一連串氣勢磅礴的排比句反復高喊的就是讓自由鍾鍾音響起。
兩百多年來,自由鍾就是這樣,以自由為主題,為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歷史訴求代言,不斷地為美國歷史所詮釋,其象徵的意義也隨之不斷地被豐富和提升,終至成為美國愛國主義最好的教材之一。
自由女神像稱不上歷史古跡,僅是一件人工塑造的藝術品。19世紀末,洲際旅行尚無空中航線,越過大洋的運輸工具只有輪船,而紐約港是美國沿海最大的港口。 作為進出美國的大多數旅客要經過一個港口,人們在距曼哈頓島西南角僅3公里遠小島上矗立起了這座自由女神像。
http://ke..com/link?url=cl8GaxwZU4fG02fcTdB__UGdwguqprhIwGYaX8Rq
『叄』 美國稱霸世界的標志有哪些
北約
北約就重大國際問題進行磋商合作,協調立場,加強集體防務,每年舉行各種聯合軍事演習。北約擁有大量核武器和常規部隊,是西方的重要軍事力量。這是資本主義陣營在軍事上實現戰略同盟的標志,是馬歇爾計劃的發展,使美國得以控制歐洲的防務體系,是美國稱霸世界的標志。
『肆』 美國經濟的三大主要特徵是什麼
經濟穩定持續增長, 就業人數不斷增加,物價增幅保持在較低。
『伍』 誰能詳細的介紹一下美國的GDP之類的經濟狀況啊
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2009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為14.2662萬億美元(居世界第一),人均GDP為4,6442.644美元(居世界第6)。 [1]。 美國經濟是資本主義兼混合經濟體:大多數微觀經濟決策由公司或私人企業做出;政府則以法律、財稅政策、貨幣政策等方式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並在基礎研究和教育、公共衛生、社會安全保障、儲蓄保險等領域提供相當一部分資助或服務。
經歷了1970年代的滯脹以後,近年來美國經濟大致呈現緩慢增長的狀態。2007年以來則經受了金融危機的影響。 美國經濟面臨的長期問題包括:巨額貿易赤字及政府財政赤字,1930年代以來最低的儲蓄率,日益增長的高額負債如約9萬億美元國債,9萬億美元公司債務,超過10萬億美元房屋抵押債務,30萬億美元潛在的醫療負債,12萬億美元的社會安全保障基金的缺口,等等。
美國經濟依然有世界上最大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其他的正面因素包括:較低的失業率,發達國家中相對較高的經濟增長率,比較成熟和規范的金融市場,按人均計算較為豐富的自然資源,對新移民人才的吸引力,等等。
總體要覽
縱觀美國經濟史,是一個從成功的殖民地經濟於20世紀過渡到世界最大的工業國的歷程。
紐約華爾街代表了美國強大的金融力量。
美國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系,國民擁有很高的生活水平,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超過四萬美元,居世界前列,是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準最高的國家之一。經濟體系兼有資本主義和混合經濟的特徵。在這個體系內,企業和私營機構做主要的微觀經濟決策,政府在國內經濟生活中的角色較為次要;然而,各級政府的總和卻佔GDP的36%;在發達國家中,美國的社會福利網相對較小,政府對商業的管制也低於其他已開發國家[35]。
各地區的經濟活動重心不一。例如:紐約市是金融、航運、出版、廣播和廣告等行業的中心,也是世界名列前茅的經濟中心;洛杉磯是唱片、電影和電視節目製作中心,也是北美洲西岸以至亞太區的經濟中心;舊金山灣區和太平洋沿岸西北地區是技術開發中心,矽谷更是全球高科技和科研中心;美國中西部是重工業中心,底特律是著名的汽車城,芝加哥是該地區的金融和商業中心;東南部以醫葯研究、旅遊業和建造業為主要產業,並且由於其薪資成本低於其他地區,因此持續的吸引製造業的投資。
一座位於賓夕法尼亞州的農場。農業在美國只佔了不到1%的GDP,但仍是重要的經濟活動。
美國的服務業,特別是金融業、航運業、保險業以及商業服務業佔GDP占最大比重,全國四分之三的勞力從事服務業[36],而且處於世界領導地位,紐約市不僅是全國第一大城市和經濟中心,更是世界數一數二的金融、航運和服務中心。教育是美國最重要的經濟產業之一,每年吸引不少來自世界各地的留學生慕名前來升學,也為吸納不少人才。美國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包括了黃金、石油和鈾,然而許多能源的供應都依賴於外國進口。美國是全球最大的農業出口國之一,主要農產品包括了玉米、小麥、糖和煙草,中西部大平原地區驚人的農業產量使其被譽為「世界糧倉」[37]。美國工業產品主要包括了汽車、飛機和電子產品。美國也有發達的旅遊業,排名世界第三[38]。美國也是飛機、鋼鐵、軍火和電子器材的主要輸出國。
美國最大的貿易夥伴是毗鄰的加拿大(19%),中國(12%)、墨西哥(11%)和日本(8%)緊隨其後,每天大約有價值高達11億美元的產品流經美加的國界。美國經濟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大也是最重要的經濟體。美國經濟高度發達,全球多個國家的貨幣與美元掛鉤,而美國的證券市場和債劵被認為是世界經濟的晴雨表。
從1980年代隆納·雷根的總統任期以來,美國增加了對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的運用,減少政府對經濟的干預、並減少福利制度的規模,拋棄了自經濟大恐慌以來長期實行的、偏向干涉主義的凱恩斯派經濟政策。也因此,美國政府在社會福利方面提供的服務比其他工業化國家都要少,降低國內的稅賦,並更依賴於自由市場和私營的慈善機構上。
1990年年代,電腦及互聯網的普及令美國進入前所未有的繁榮及全球科技的領先地位。21世紀初,互聯網經濟泡沫爆破,導致美國經濟從高速增長陷入持久低速增長。雖然美國經濟在2003年後恢復較好的成長局面,但於2007年又爆發次級房貸風暴,令美國及整個世界經濟受到嚴重打擊,且美國金融與經濟的威信一落千丈,並且以美元計算國際黃金和原油的地位也被拿出來討論,隨後到2008年,美國次級房貸風暴演變成金融危機席捲全球,導致金融海嘯波及各國經濟,令全球的金融業、房地產、汽車業、精品、與民間實質消費的成長嚴重下跌,尤其是英美為首的已開發國家,目前已經逐漸進入後金融海嘯時代,經濟的模式與未來的重新檢討與改革正逐漸明朗,但不確定性相當高(大量印製鈔票),但盡管如此,美國經濟的份量仍是相當的高。
[編輯]居民收入
雖然美國的人均收入名列世界前茅,但財富相對集中,與西歐相比,40%的人口相對更為貧困,而前20%的人則更富裕[39]。自1975年以來,社會流動程度較低,勞動力市場兩極化,經濟增長的成果流向收入較高的20%的家庭。[40]美國的居民家庭收入仍保留很高水平,但各州之間也存在顯著差距。西弗吉尼亞州的中間家庭收入為33,000美元,而新罕布希爾州則高達57,000美元,[41]全國的平均水平是46,000美元。[42]這些指標接近後工業化國,如瑞士(54,000美元),[43]英國(45,575美元)[44]和紐西蘭(30,256美元)。[45]
中等收入群的長期工資趨勢自1970年代一直陷入停滯,而低收入者的總體收入在下降,雖然時均勞動生產率業已大幅提高。[46][47]非法移民所得的低工資使之成為最貧困的10%勞動力,[48]然而肉類包裝業和農業之類的產業大量依賴於非法勞工。[49]在2005年的一份來自美國勞工部的報告中說,自1960年代以來,工資占國民GDP的比例之低和企業盈利水平之高同時創了歷史紀錄。[50]
[編輯]科學和技術
哥倫比亞號太空梭發射,執行載人任務。
美國在科學和技術研究,以及技術產品創新方面都是最具影響力的國家之一。人類工業史上許多最重要的發明,包括了軋棉機、通用零件、生產線等都是源自美國,其中工業的生產線尤其重要,它使得工業的大量生產從夢想變為真實。其他重要的發明還包括飛機、電燈泡、電話。美國還在20世紀策劃了著名的曼哈頓原子彈計劃、阿波羅登月計劃和人類基因組計劃。在二次大戰時期,美國最早研製出原子彈,將人類科技帶入原子時代的新紀元。冷戰開始後,美國最先在太空科學和技術領域取得成功,在太空競賽中領跑,從而導致了火箭技術、武器研究、材料科學和計算機等領域的重大進步,1969年7月,當尼爾·阿姆斯特朗從阿波羅11號飛船中走出,成為踏上月球的第一人時,標志著競賽達到巔峰。美國為計算機與網際網路發展史上貢獻至豐,包括二戰中發明的計算機、初期的軍事化應用,到今日個人電腦發展與革新,美國國防部創辦的ARPA網是網路技術的先驅。
在科學研究方面,美國學者贏得了大量的諾貝爾獎,特別是在生物和醫學領域。國家健康研究中心是美國生物醫學的聚焦點,並已完成人類基因組計劃,使人類對腫瘤、阿茲海默病等疾病的治癒研究進入重要階段[51]。航空和航天研究的政府機構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波音公司和洛克希德·馬丁公司之類的私營企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陸』 二戰後,美國世界經濟霸主地位動搖的標志是什麼進入20世紀以來,歐美關系發展的情況怎樣
標志:以美元為中心的世界貨幣體系崩潰。歐美關系發展的情況:20世紀初歐美主要爭奪世界霸權;20世紀20-30年代,歐美在歐洲和亞洲的關系得到調整;20世紀40年代歐美的主題是反對人類共同敵人――法西斯,在政治、經濟、軍事上進行了全面合作;20世紀50-60年代是歐美充分合作的黃金時期,歐洲在美國的扶植下經濟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20世紀70年代,歐洲在經濟上與美國展開競爭,政治上謀求獨立,擺脫美國的控制,雙方的離心傾向大增。
『柒』 什麼時候美國確立了世界經濟霸主地位標志是什麼
1944年7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勝利的前夕,二戰中的44個同盟國在英國和美國的組織下,在美國新罕布希爾州(New Hampshire)的[布雷頓森林村(Bretton Woods)一家旅館召開了730人參加的「聯合和聯盟國家國際貨幣金融會議」,通過了以美國財長助理懷特提出的懷特計劃為基礎的《國際貨幣基金協定》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協定》,總稱布雷頓森林協定,從此開始了布雷頓森林體系。
以上內容轉自網路
就是從這個布雷頓森林體系開始,美國確立的經濟霸主地位
『捌』 什麼是美國經濟指標ISM
ISM指數是由美國供應管理協會公布的重要數據,對反映美國經濟繁榮度及美元走勢均有重要影響。
��美國供應管理協會(the Institute for Supply Management,ISM)是全球最大、最權威的采購管理、供應管理、物流管理等領域的專業組織。該組織立於1915年,其前身是美國采購管理協會,目前擁有會員45000多名、179個分會,是全美最受尊崇的專業團體之一。
��ISM指數分為製造業指數和非製造業指數兩項。
��ISM供應管理協會製造業指數由一系列分項指數組成,其中以采購經理人指數最具有代表性。該指數是反映製造業在生產、訂單、價格、雇員、交貨等各方面綜合發展狀況的晴雨表,通常以50為臨界點,高於50被認為是製造業處於擴張狀態,低於50則意味著製造業的萎縮,影響經濟增長的步伐。
��ISM供應管理協會非製造業指數反映的是美國非製造業商業活動的繁榮程度,當其數值連續位於50以上水平時,表明非製造業活動擴張,價格上升,往往預示著整體經濟正處於一個擴張狀態;反之,當其數值連續位於50以下水平時,往往預示著整體經濟正處於一個收縮狀態。
『玖』 什麼是美國經濟的真實標志
1776年7月4日通過《獨立宣言》,標志著美國脫離英國獲得獨立。所以每年的7月4日是美國「獨立日」。《美國獨立宣言》(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為北美洲十三個英屬殖民地宣告自大不列顛王國獨立,並宣明此舉正當性之文告。1776年7月4日,本宣言由第二次大陸會議(Second Continental Congress)於費城批准,這一天後成為美國獨立紀念日。宣言之原件由大陸會議出席代表共同簽署,並永久展示於美國華盛頓特區之國家檔案與文件署當中。此獨立宣言為美國最重要的立國文書之一。《獨立宣言》由四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為前言,闡述了宣言的目的;第二部分闡述政治體制思想,即自然權利學說和主權在民思想;第三部分歷數英國壓迫北美殖民地人民的條條罪狀,說明殖民地人民是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被迫拿起武器的,力爭獨立的合法性和正義性;第四部分,也就是在宣言的最後一部分,美利堅庄嚴宣告獨立。
『拾』 美國是世界唯一超級大國的在經濟和科技的表現有哪些
美國有高度發達的現代市場經濟,其國內生產總值和對外貿易額均居世界首位。20世紀90年代,以信息、生物技術產業為代表的新經濟蓬勃發展,受此推動,美經濟經歷了長達十年的增長期。2001年美經濟陷入短暫衰退,之後逐步復甦。2004年美國經濟復甦步伐加快,GDP全年增長4.4%。2004財年美國聯邦財政赤字繼續擴大,達4123億美元。2004年外貿逆差為6171億美元,創歷史最高。 2008年,美國經濟再次呈下滑趨勢。
美國的經濟體系兼有資本主義和混合經濟的特徵。在這個體系內,企業和私營機構做主要的微觀經濟決策,政府在國內經濟生活中的角色較為次要;然而,各級政府的總和卻佔GDP的36%;在發達國家中,美國的社會福利網相對較小,政府對商業的管制也低於其他發達國家。
在全國各地區,經濟活動重心不一。例如:紐約市是金融、出版、廣播和廣告等行業的中心;洛杉磯是電影和電視節目製作中心;舊金山灣區和太平洋沿岸西北地區是技術開發中心;中西部是製造業和重工業中心,底特律是著名的汽車城,芝加哥是該地區的金融和商業中心;東南部以醫葯研究、旅遊業和建材業為主要產業,並且由於其薪資成本低於其他地區,因此持續的吸引製造業的投資。
美國的服務業占最大比重,全國四分之三的勞力從事服務業。美國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包括了黃金、石油和鈾,然而許多能源的供應都依賴於外國進口。美國是全球最大的農業出口國之一,主要農產品包括了玉米、小麥、糖和煙草,中西部大平原地區驚人的農業產量使其被譽為「世界糧倉」。美國工業產品主要包括了汽車、飛機和電子產品。美國也有發達的旅遊業,排名世界第三。美國也是飛機、鋼鐵、軍火和電子器材的主要輸出國。
美國最大的貿易夥伴是毗鄰的加拿大(19%),中國(12%)、墨西哥(11%)和日本(8%)緊隨其後,每天大約有價值高達11億美元的產品流經美加的國界。美國經濟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大也是最重要的經濟體。美國經濟高度發達,全球多個國家的貨幣與美元掛鉤,而美國的證券市場被認為是世界經濟的晴雨表。
自從1980年代隆納·里根的總統任期以來,美國增加了對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的運用,減少政府對經濟的干預、並減少福利制度的規模,拋棄了自經濟大恐慌以來長期實行的、偏向干涉主義的凱恩斯派經濟政策。也因此,美國政府在社會福利方面提供的服務比其他工業化國家都要少,降低國內的稅賦,並更依賴於自由市場和私營的慈善機構上。
交通運輸
美國擁有完整而便捷的交通運輸網路,運輸工具和手段多種多樣。2000至2003年產值分別為3137億、3061億、3104億及3178億美元。與運輸業相關的產品和服務約佔美經濟總量的3%,吸納了1/8的就業。
由於汽車產業在美國的發展相當早(比較起其他西方國家),美國許多城市的發展都提前顧慮到了將城市和住宅區搭配道路網路的設計。為了連結廣闊的國土,美國設計並建造了高通行量、高速度的高速公路,美國的國家交通系統主要便是依賴這些高速公路網。當中最重要的是州際高速公路系統的建設。這些高速公路在1950年代經由當時的總統德懷特·艾森豪威爾授權建造。根據2004年的數據,美國的公路總長為6,407,637公里,名列世界第一。
大城市裡也有建設公共交通的系統,紐約市的地鐵網路是當中最大的,也是世界上載客量最為沉重的捷運網路之一。而區域鐵路和公共汽車網路則延伸至長島、紐約州、新澤西州、和康涅狄格州,都成為了世界上載客量最大的交通網之一。但是普遍而言,美國城市的公共交通相對其他發達國家較為薄弱,人們出行更多的使用私人汽車。
美國建造了橫貫大陸的鐵路網路,用以在48個州之間運載貨物。美國鐵路公司(Amtrak)所建造的鐵路網也橫貫了48個州中的46個,專門用於客運用途。美國的鐵路貨運系統是世界最繁忙和先進的,且美國的鐵路總長度位居世界第一。然而美國鐵路的客運並不如西歐和日本那般發達,部分原因是出自美國國土的遼闊;若要到達數千英里以外的大城市,搭乘飛機會比搭乘鐵路還要省時。美國政府的分析便認為空中客運是導致客運鐵路公司在1970年代接連倒閉的主因。
空中運輸是長途旅行的更好選擇。以乘客量而言,在2004年全世界前30個最繁忙的機場中就有17個位於美國,包括了排名第一的亞特蘭大哈茲菲爾德-傑克遜國際機場。以運貨量而言,在同一年裡,全世界前30個最繁忙的貨運機場就有12個在美國,包括了排名第一的孟菲斯國際機場(MEM)。
許多世界上主要的港口也位於美國;最繁忙的是加利福尼亞州的洛杉磯港和長堤港,以及紐約港,它們全都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五大湖也有許多船運交通,每大湖都與密西西比河的河網路廣泛連接,河的最下游直通大西洋。而第一個連接五大湖與大西洋的伊利運河(Erie Canal)則促成了美國中西部的快速農業和工業發展,並使得紐約市成為美國的經濟中心。
財政金融
20世紀60至70年代,美國政府奉行「凱恩斯主義」的赤字財政政策,大幅增加社會福利和軍事支出。80年代,里根政府一方面減免稅收,另一方面擴大政府支出特別是軍費開支,導致美國聯邦財政赤字急劇擴張。1992年,美聯邦財政赤字達到2904億美元的歷史最高峰,占當年美國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高達4.9%。1993年柯林頓政府上台後將「減赤」作為施政重點之一。90年代美經濟持續增長使稅收收入大幅增加,同時柯林頓政府加強了稅收征管,美聯邦財政於1998年財年轉虧為盈,出現692億美元的盈餘。布希政府2001年1月上台後,面對經濟頹勢,力主通過減稅刺激經濟復甦,加之反恐及軍費開支大幅增加,2002財年美聯邦財政重現赤字,達1578億美元。2004財年美財政赤字達4123億美元,創歷史新高。2004年底,美國公債總額為75962億美元,公眾持有額為44084億美元。(數據來源:美國財政部)
銀行
近年來,美國政府逐步放寬對金融業的管制,金融業兼並重組加劇,商業銀行總數已從1985年14000多家減少到2002年的7887家。1999年11月,美國國會通過《金融服務現代法》法案,進一步取消了證券、保險及商業銀行混業經營的限制。
美主要商業銀行有:
1、花旗集團(Citigroup)
1955年紐約花旗銀行與紐約第一銀行合並,改名為紐約第一花旗銀行,1962年改為第一花旗銀行,1967年改為花旗公司。總部設在紐約市。1998年與旅行者集團合並組建花旗集團,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金融服務公司。
2、摩根大通公司(J. P. Morgan Chase & Co)
2000年12月由J.P.摩根公司和大通-曼哈頓公司合並而成,總部設在紐約。
3、貝爾斯登公司(Bear Stearns Cos.)
成立於1923年,總部位於紐約,是美國華爾街第六大投資銀行,系全球500強企業之一。
4、美洲銀行公司(Bank of America Corp)
美洲銀行於1904年成立,總部在舊金山。1998年與國民銀行合並為美洲銀行公司,成為橫跨東西兩岸的全國性銀行。
5、第一銀行公司(Bank One Corporation)
1957年成立。1998年與芝加哥第一國民銀行合並。總部在芝加哥。
此外主要商業銀行還有:第一聯合銀行、美林銀行、威爾斯·法格銀行、美國銀行、美國國民城市銀行、美怡銀行等。
對外投資和外國資本
2004年美國對外直接投資為2258億美元,高於2003年的1518億美元。截至2004年底,美國對外直接投資總額約為23674億美元(以2004年價格計算)。2004年外國對美國直接投資為1049億美元,遠高於上年的298億美元。截至2004年底,外國對美國直接投資總額約為17088億美元(以2004年價格計算)。
對外援助
美國會2005財年批准用於發展援助的資金(包括伊拉克減債和重建計劃)共計約170億美元,其中「千年挑戰帳戶」(MCA)佔15億美元;「關鍵發展援助」(Core Development,含發展援助基金、「轉型計劃」以及兒童和健康項目等)佔30多億美元。
以色列和埃及仍為美最大受援國,2005財年美對以、埃援助額分別為25.6億美元和18億美元。此外,2005財年美對阿富汗援助額為26.8億美元(含由國防部支配的17.24億美元的緊急撥款),對巴勒斯坦援助額為2.7億美元。(數據來源:2004年美國會研究服務部(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人民生活
2004年個人收入總額為94185億美元,個人收入主要構成:工資和薪金收入51086億美元,其他勞務收入11034億美元,資產收益8541億美元,租金收入1686億美元,股息收入4321億美元,利息收入9687億美元,轉移支付凈額(老人、兒童、殘疾人、失業、衛生保健等社會福利減去個人社會保險額)13845億美元。個人可支配收入達83276億美元。美個人儲蓄率(個人儲蓄額/可支配收入)近年呈不斷下降趨勢,1997年和1998年分別為4.2%、4.7%,2002年降至2.3%,2004年為2.0%。
美國貧富差距進一步加大,20%最高收入家庭佔全國收入比重從1980年的41.1%上升到2002年的50%。2002年貧困率連續第二年上升,由上年的11.7%升至12.1%,貧困人口增加1663萬,達3457萬。
美國的社會福利分為社會保險和非社會保險兩種。屬於社會保險福利項目的有:老殘保險、失業保險和其他就業保險;屬於非社會保險福利項目的有:對撫養兒童困難家庭的補助、社會保障收入、食品券、醫療補助、住房補助和能源補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