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清朝的官職品級 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官
正一品:正國級
從一品:正國級減
❷ 清朝的制台,藩台,道台,臬台分別是什麼官
1、制台就是總督,又稱總制,明代始設。總督側重於管軍事,因此稱「制軍」,也叫「制台」。
總督在清代為地方最高級長官,位在巡撫之上,管轄一省或二三省,總督與巡撫合稱督撫。總督職掌綜理軍民事務、統轄文武、考核官吏,為一方面軍民最高長官,世稱封疆大吏。
2、藩台就是布政使,其職責相當於如今的省長兼管民政和財務,好象古時候的一方之伯,因此稱「方伯」,他也好像天子的屏藩,因此又稱「藩台」。
當巡撫和總督成為固定職務後,布政使的地位就降低了,成為巡撫和總督的僚屬。
3、道台就是各道的官員,司之下設「道」,如糧道、鹽茶道、兵備道等等。
清朝的官員分九品,總督為一品,巡撫二品或從一品,司三品或從二品,道四品,道的地位恰是處在承上啟下的一級。道又稱「道台」,因相當於宋時的觀察使,所以也稱「觀察」。
4、臬台就是專管司法的按察使,「臬」在古漢語中的意思是「法度」,因此按察使又叫「臬台」。
臬台的地位僅在藩台之下,藩台和臬台合稱「二司」。說某省的「三大憲」就是指的撫台、藩台和臬台。
(2)清朝經濟官是什麼官擴展閱讀:
清朝時期,南昌有四大衙門,它們代表著南昌乃至江西全省的最高權力。在這四大衙門中,有三個是省級衙門,它們分別是撫台衙門、藩台衙門和臬台衙門,另一個道尹衙門則相當於如今的地市級官署。
撫台衙門又稱總督官署,其佔地面積很大。
藩台衙門,也叫布政使司署。
臬台又稱按察使,是分管司法、鄉試及地方官員考察考核的省一級官員,其衙署即臬台衙門又簡稱臬司。
前面我們說到,四大衙門中三個為省級的,另一個地市級的衙門,也可以說南昌地地道道的衙門就是道尹衙門了。
道,作為正式一級行政區劃始於唐朝,是地方最高行政區名稱,最初實際相當於後來的省,且比省大,清代恢復使用後,「道」的職能及管轄范圍已和唐宋大為不同。
參考資料:江西新聞網-江西晨報- 解密清代南昌的四大衙門
❸ 清朝官員一到九品分別都是什麼官職
這個問題,我答過!!
清朝官員等級分「九品十八級」,每等有正從之別,不在十八級以內的叫做未入流,在級別上附於從九品。
清朝官制(總表)
文京內官 武京內官 武京內官 武京外官
正一品 太師、太傅、太保、殿閣大學士。 領侍衛內大臣、掌鑾儀衛事大臣。
從一品 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少師、少傅、少保、各部院尚書、都察院左右都御使、協辦大學士。 加銜總督。 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九門提督)、內大臣。 將軍、都統、提督。
正二品 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內務府總管、鑾儀使、大理院正卿。 各省總督、漕運總督、河運總督。 八旗護軍統領、(左、右)翼前鋒統領。 副都統、總兵。
從二品 內閣學士、散秩大臣、翰林院掌院學士、各部院左右侍郎。 巡撫、布政使司布政使。 副將。
正三品 都察院左右副都御使、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上駟院卿、大理院少卿、太常寺卿。 順天府尹、奉天府尹、按察使、步軍翼尉、各省提學使。 一等侍衛、火器營翼長、健銳營翼長、前鋒參領、護軍參領、驍騎參領、武備院卿、參領。 城守尉、參將、指揮使。
從三品 太僕寺卿、光祿寺卿。 都轉鹽運使司鹽運使、參政道。 包衣護軍參領、包衣驍騎參領、王府一等侍衛。 游擊、下五旗參領、協領、指揮同知、宣慰使、土游擊。
正四品 通政使司副使、鴻臚寺卿、大理寺少卿、太常寺少卿、太僕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都察院六科給事中。 順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員、鹽法道、副使道。 防守尉、佐領、都司、指揮僉事、宣慰使司同知、土都司、兵備道、代本。
從四品 內閣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講學士、光祿寺少卿、國子監祭酒。 知府、土知府、都轉鹽運使司運同、參議道。 城門領、包衣護軍副參領、包衣驍騎副參領、包衣佐領、四品典儀。 宣撫使、宣慰使司副使。
正五品 各部院郎中、太醫院院使、左右庶子、僉事道、欽天監監正。 直隸州知州、同知、土同知、順天府治中、奉天府治中、監掣同知。 步軍副尉、步軍校。 關口守御、防禦、守備、宣撫使司同知、千戶、宣慰使司僉事。
從五品 鴻臚寺少卿、各部院部外郎、翰林院侍講、翰林院侍讀、詹事府洗馬。 各州知州、都轉鹽運使司副使、土知州。 委署護軍參領、委署驍騎參領、下五旗包衣參領。 副千戶、宣撫使司副使、招討使、安撫使、長官司長官使、河營協辦守備、守御所千總。
正六品 太醫院左右院判、內閣侍讀、左右中允、主事、都察院都事。 京府通判、土通判、京縣知縣、通判。 蘭翎侍衛、整儀尉、親軍校、護軍校、前鋒校、鳥槍步軍校、驍騎校、委署步軍校。 千總、宣撫使司僉事、安撫使司同知、招討使司副使、長官司副長官、百戶、土千總、門千總、營千總。
從六品 左右贊善、翰林院修撰。 土州同、州同、運判、理同。 內務府蘭翎長、六品典儀。 盛京游牧副尉。
正七品 內閣典籍、主簿、評事、通政使、太常寺典簿司知事、太常寺博士、御醫。 知縣、京縣縣丞、順天府滿洲教授、訓導、土知縣、縣視學。 城門吏、太僕寺馬廠協領。 把總、土把總、安撫使司副使。
從七品 五官靈台郎、光祿寺典簿、布政使司都事、翰林院檢討、國子監博士。 土州判、州判。 七品典儀。 衛千總、安撫使司僉事。
正八品 司務、司庫、協律郎、國子監學正、太醫院吏目。 土縣丞、縣丞、庫大使、按察使司知事、府廳學正、鹽課司大使、鹽引批驗所大使、教諭。 外委千總。
從八品 五官摯壺正、典簿。 訓導、鹽運司知事。 委署親軍校、委署護軍校、委署前鋒校、委署鳥槍護軍校、委署驍騎校。
正九品 主簿、土主簿、土知事、庄頭、府廳知事 各營蘭翎長。 外委把總。
從九品 孔目外郎、司獄、司晨、醫士、鳴贊待詔、欽天監博士。 倉大吏、吏目、巡檢、道府大使、府稅課司大使。 太僕寺馬廠委署協領。 編外外委。 未入流 五城兵馬司吏目府使、醫士、布政使司檢校。 正術、正科、訓術、訓科、典術、典科、關廳庫大使、驛丞、茶引批驗所大使、河泊所大使、道會、道正、京師崇文門關分司副使、州縣稅課司大使。 五城兵司吏目。
❹ 清朝官位等級
清朝官位等級:正、從一品,正、從二品,正、從三品,正、從四品,正、從五品,正、從六品,正、從七品,正、從八品,正、從九品。
清朝官職有九品,每一品又分正和從,稱為「九品十八階」。九品以下是未入流。九品以上(含九品)是官,九品以下(無品)是吏。
清代官職按職能分為文官和武官。文官分大夫、郎、佐郎三種,武官分將軍、都尉、騎尉、校尉四種。
文官大夫為五品以上官員,郎為正六品至正八品官員,佐郎為從八品以下官員。武官中將軍為從二品以上官員,都尉為正三品至從四品官,騎尉為正五品到七品官,校尉為正八品以下官員。
(4)清朝經濟官是什麼官擴展閱讀
判斷清朝官位品級,最常用的是以官帽上的頂珠來區分。
一品:頂珠為寶石級剛玉,其一是因為紅寶石本身產量低,很稀有,另一方面,紅寶石本身也有吉祥之意。
二品:佩戴的是珊瑚,通常為白色,但也有一些官員使用的是極為珍貴的紅珊瑚,呈紅色或粉色,其價值僅次於紅寶石。
三品:頂珠為藍寶石。
四品:青金石是四品官員的頂珠。其擁有獨特的藍色、深藍、淡藍及淺青多種顏色,非常漂亮,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玉石的一種。
五品:佩戴水晶,通體透明,而且硬度非常高。
六品:頂珠使用的就是白色涅玻璃(即不透明玻璃)。
七八九品:使用的都是金頂,唯一不同的是,七品頂珠為素金,不帶修飾,八九品為鏤金。
此外還可以通過補子來區分
文官:一品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雁,五品白鷳,六品鷺鷥,七品鸂鶒,八品鵪鶉,九品練雀;
武官:一品麒麟,二品獅,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品素金頂綉犀、八品陰紋鏤花金頂綉犀牛,九品海馬。
❺ 清代總督、巡撫、布政使、按察使、提督、總兵分別是幾品官
清朝各官職品級如下:
(1)總督:正二品(若加尚書銜者為從一品)。清朝時期對統轄一省或數省行政、經濟及軍事的長官稱為「總督」,尊稱為「督憲」、「制台」等。
(5)清朝經濟官是什麼官擴展閱讀:
清朝地方行政官制:
清沿襲明制,大致分省、府、縣三級,總督、巡撫為掌握行政、軍事、監察大權的高級地方官員,布政、按察兩使為督、撫的屬官。與督、撫平行的有駐防將軍和提督學政,不過駐防將軍只管八旗駐軍;提督學政只管學校與科舉考試,其權力不能與督、撫相比的。
省以下有道的設置,道為監察區性質,不算正式行政區。道主要有分守道和分巡道兩種,兼兵備銜,另有一些不屬布政、按察二司的道,如海關道、管河道、督糧道、鹽法道等。省以下為府,設知府、同知、通判等官,與府平行的有直隸廳,設同知、通判。
府以下為縣,設知縣、縣丞、主簿等官,與縣平行的為散廳,設置同直隸廳。在少數民族地區則設專門機構管理,即土司,一般分為兩種:
一種由軍事部門管轄,如宣慰司、宣撫司、安撫司、招討司、長官司等,其中還有投降清朝的土司官職由明朝直接承襲下來的指揮使司,長官為指揮使,宣慰使、宣撫使、安撫使等;
另一種是由行政部門管轄,也設府、縣等,官員稱土知府、土知縣,通常由少數民族頭人擔任。
❻ 清朝各級官職名稱及對應職責是什麼
清代的官吏等級制度沿用了自漢魏六朝以來的九品十八級基本制度,每一品分為正、從兩級。同時也有一些本朝自己的特色。一般來講,清代的官制體系分為兩大類,一是地域體系,分為京官和地方官兩大系統。二是職能體系,分為文官和武官兩大系統。兩大類相互交錯。其中,京官系統中以文職官員為主,地方官系統中則文武兼有。
京官
首先,清代的主要中央樞要機關是內閣及其變種,主要官員為大學士、協辦大學士、學士,大學士地位和權力最高,相當於前代的宰相,後來的軍機處設軍機大臣,與此類同。需要說明的一點是,清代的官員品級隨時代不同經常變動,特別在清初時變動十分頻繁,本文中只列出最後確定的情況。雍正八年,內閣大學士均兼任各部尚書,滿、漢品級均定為正一品,是清朝最高官員;協辦大學士是大學士的副職,於乾隆四年最終確立為常設職務,品級為從一品;內閣學士均兼任部侍郎銜,作為大學士的工作助手,品級為從二品。乾隆五十八年以後,內閣官員所兼的各部職銜一律裁汰。
雍正時設立軍機處,逐漸替代了內閣的職能。軍機大臣無一定品級規定,但其地位和職權甚至高於大學士。分掌國政的各部院衙門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是主要部門,每部設尚書滿、漢各一人,雍正八年其品級確定為從一品;左右侍郎滿、漢各一人,品級為正二品。都察院為監察機關,堂官設左都御史滿、漢各一人,從一品。大理寺為平反刑獄的機關,堂官設正卿滿、漢各一人,康熙九年確定為正三品;其下有少卿滿、漢各一人,正四品。大理寺與都察院、刑部合稱為「三法司」。
理藩院是管理蒙、回、藏事務的機關,其主官為尚書,其下為侍郎,品級與六部同。
翰林院是掌管論撰文史的機關,主官為掌院學士,滿、漢各一人,雍正八年定品級為從二品。
詹事府是輔導東宮太子的機關,康熙以後照例不立太子,其職責改為「文學侍從」或掌「經史文章之事」。主官為滿、漢詹事各一人,康熙14年以後定為正三品,其下設滿、漢少詹事各一人,正四品。
太醫院掌管醫葯衛生事務,設院使一人,正五品,左右院判各一人,正六品。
宗人府掌管皇族屬籍,設宗令一人,由親王或郡王內選充,左右宗正各一人,由親王、郡王和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內選充。內務府管理宮廷及皇家事務,下轄七司、三院等不同職能機關,最高官員為總管內務府大跡???罰?嚶陝?順鋈巍?br>
地方官
清沿明制,以京師及附近州縣為順天府,作為「京府」,入關後順天府為北京,改盛京及其附近州縣為奉天府,主官為府尹,自順治元年即定為正三品。地位猶如各省巡撫,可直接向皇帝奏事。
地方官員中級別最高的是總督,系「總督軍務」的簡稱,為正二品官,加尚書銜者為從一品,,掌統轄一省或幾省地區的文武、軍民,總理戎政,保衛邊疆。文職道府以下、武職副將以下官員均由總督奏請升調免黜,總督並有對外交涉之權。全國共設總督八人。其中,管轄河北省及內蒙一部分地區的直隸總督為北方最有權勢的地方大員。管轄江蘇、安徽、江西三省的兩江總督為南方最有權勢的地方大員。各省總督,例有兼銜,光緒三十年最終確定,各地總督都兼尚書銜和都察院右都御史。總督並有直屬軍隊,名為「督標」。
巡撫是總管一省地方政務的長官,例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一般為從二品,但巡撫多數兼兵部侍郎銜,加銜後為正二品。其職權略遜於總督。巡撫也有直屬軍隊,名為「撫標」。
每一省巡撫之下有布政使,全稱為「承宣布政使司」,,一般稱「藩司」、藩台或方伯。掌一省之行政,司全省財富之出納,從二品。
各省有按察使,全稱為「提刑按察使司」,俗稱「臬司」,掌管一省司法事務,正三品。
藩、臬兩司的輔佐官為道員,其職責、設定較為繁復,不能一一贅述,為正四品官。
司道之下的地方行政衙門有府、廳、州、縣各級,府的長官為知府,初為正四品,乾隆十八年改為從四品。府下有廳,由同知、通判管理,同知為正五品,通判為正六品。府下還設有州,分為指數布政使的直隸州和由府管轄的散州,長官為知州,前者為正五品,後者為從五品。最下的一級地方長官為知縣,正七品。
各省還設有掌管學政、漕運、鹽務、河道、稅關等衙門。學政為每省一人。管理一省文教事業,由進士出身的侍郎、京堂(各寺堂官)、翰林、科道及部屬等官簡充,三年一任,各按原官品級。
全國設漕運總督一人,正二品,兼尚書者從一品,有直轄軍隊「漕標」。
各省設鹽政,由督撫兼任。
全國設河道總督一人,正二品,有直轄軍隊「河標」。
武職
清朝軍隊分為八旗兵和綠營兵兩大類。綠營兵就是漢兵。八旗官兵分駐各省,每一省旗兵最高長官為「將軍」,從一品;其他管轄旗兵的職官為都統,從一品;副都統,正二品;地方有城守尉,,正三品;防守尉,正四品。
各省綠營兵最高長官為提督,從一品;提督之下有總兵,正二品;副將,從二品;參將,正三品;游擊,從三品;都司,正四品;守備,正五品;千總,正六品;把總,正七品;外委千總,正八品;外委把總,正九品。武職官員品級前均應加「武職」二字。其任免升黜均由兵部武選司負責,而文職官員則由吏部文選司負責。
其他各級官員品級紛繁復雜,不及多述。只將主要者列出,以供參考。
❼ 清朝官員一到九品分別都是什麼官職
一、正一品:
1、文職京官:太師、太傅、太保、殿閣大學士
2、文職外官:無
3、武職京官:領侍衛內大臣、掌鑾儀衛事大臣
4、武職外官:無
二、從一品:
1、文職京官: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協辦大學、各部尚書、督察院左右督御史
2、文職外官:無
3、武職京官: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內大臣
4、武職外官:將軍、都統、提督
三、正二品:
1、文職京官: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內務府總管
2、文職外官:各省總督
3、武職京官:左右翼前鋒營統領、八旗護軍統領、鑾儀使
4、武職外官:副都統、總兵
四、從二品:
1、文職京官:內閣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
2、文職外官:巡撫、布政使司布政使
3、武職京官:散秩大臣
4、武職外官:副將
五、正三品:
1、文職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2、文職外官:順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
3、武職京官:一等侍衛、火器營翼長、健銳營翼長、前鋒參領、護軍參領、 驍騎參領、王府長史
4、武職外官:城守尉、參將、指揮使
六、從三品:
1、文職京官:光祿寺卿、太僕寺卿
2、文職外官:都轉鹽運使司運使
3、武職京官:包衣護軍參領、包衣驍騎參領、王府一等護衛
4、武職外官:游擊、五旗參領、協領、宣慰使、指揮同知
七、正四品:
1、文職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太僕寺少卿、鴻臚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給事中
2、京職外官:順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員、
3、武職京官:二等侍衛、雲麾使、副護軍參領、副前鋒參領、副驍騎參領、太僕寺馬廠駝廠總管、貝勒府司儀長、侍衛領班
4、武職外官:防守尉、佐領、都司、指揮僉事、宣慰使司同知
八、從四品:
1、文職京官:內閣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講學士、國子監祭酒
2、文職外官:知府、土知府、鹽運使司運同
3、武職京官:城門領、包衣副護軍參領、包衣副驍騎參領、包衣佐領、四品典儀、二等護衛
4、武職外官:宣撫使、宣慰使司副使
九、正五品:
1、文職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參議、光祿寺少卿、給事中、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太醫院院使
2、文職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隸州知州
3、武職京官:三等侍衛、治儀正、步軍副尉、步軍校、監守信礮官、分管佐領
4、武職外官:關口守御、防禦、守備、宣慰使司僉事、宣撫使司同知、千戶
十、從五品:
1、文職京官:翰林院侍讀、翰林院侍講、鴻臚寺少卿、司經局洗馬、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員外郎
2、文職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鹽運司副使、鹽課提舉司提舉
3、武職京官:四等侍衛、委署前鋒參領、委署護軍參領、委署鳥槍護軍參領、委署前鋒侍衛、下五旗包衣參領、五品典儀、印物章京、三等護衛
4、武職外官:守御所千總、河營協辦守備、安撫使、招討使、宣撫使司副使、副千戶
十一、正六品:
1、文職京官:內閣侍讀、左右春坊中允、國子監司業、堂主事、主事、都察院都事、經歷、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經歷、太常寺滿漢寺丞、欽天監監判、欽天監漢春夏中秋冬五官正、神樂署署正、僧錄司左右善事、道錄司左右正一
2、文職外官:京府通判、京縣知縣、通判、土通判
3、武職京官:蘭翎侍衛、整儀尉、親軍校、前鋒校、護軍校、鳥槍護軍校、驍騎校、委署步軍校
4、武職外官:門千總、營千總、宣撫使司僉事、安撫使司同知、副招討使、長官使、長官、百戶
十二、從六品:
1、文職京官:左右春坊贊善、翰林院修撰、光祿寺署正、欽天監滿洲蒙古五官正、漢軍秋官正、和聲署正、僧錄司左右闡教、道錄司左右演法
2、文職外官:布政司經歷、理問、允判、直隸州州同、州同、土州同
3、武職京官:內務府六品蘭翎長、六品典儀
4、武職外官:衛千總、安撫使司副使
十三、正七品:
1、文職京官:翰林院編修、大理寺左右評事、太常寺博士、國子監監丞、內閣典籍、通政司經歷、知事、太常寺典籍、太僕寺主薄、部寺司庫、兵馬司副指揮、太常寺滿洲讀祝官、贊禮郎、鴻臚寺滿洲鳴贊
2、文職外官:京縣縣丞、順天府滿洲教授、訓導、知縣、按察司經歷、教授
3、武職京官:城門史、太僕寺馬廠協領
4、武職外官:把總、安撫使司僉事、長官司副長官
十四、從七品:
1、文職京官:翰林院檢討、鑾儀衛經歷、中書科中書、內閣中書、詹事府主薄、光祿寺署丞、典薄、國子監博士、助教、欽天監靈台郎、祀祭署奉祀、和聲署署丞
2、文職外官:京府經歷、布政司都事、鹽運司經歷、直隸州州判、州判、土州判
3、武職京官:七品典儀
4、武職外官:盛京游牧副尉
十五、正八品:
1、文職京官:司務、五經博士、國子監學正、學錄、欽天監主薄、太醫院御醫、太常寺協律郎、僧錄司左右講經、道錄寺左右至靈
2、文職外官:布政司庫大使、鹽運司庫大使、鹽道庫大使、鹽課司大使、鹽引批驗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經歷、縣丞、士縣丞、四氏學錄、州學正、教諭
3、武職京官:無
4、武職外官:外委千總
十六、從八品:
1、文職京官:翰林院典薄、國子監典薄、鴻臚寺主薄、欽天監摯壺正、祀祭署祀丞、神樂署署丞、僧錄司左右覺義、道錄司左右至義
2、文職外官:布政司照磨、鹽運司知事、訓導
3、武職京官:八品典儀、委署親軍校、委署前鋒校、委署護軍校、委署驍騎校
4、武職外官:無
十七、正九品:
1、文職京官:禮部四譯會同館大使、欽天監監侯、司書、太常寺漢贊禮郎
2、文職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縣主薄
3、武職京官:各營蘭翎長
4、武職外官:外委把總
十八、從九品:
1、文職京官:翰林院侍詔、滿洲孔目、禮部四譯會同官序班、國子監典籍、鴻臚寺漢鳴贊、序班、刑部司獄、欽天監司晨、博士、太醫院吏目、太常寺司樂、工部司匠
2、文職外官;府廳照磨、州吏目、道庫大使、宣課司大使、府稅課司大使、 司府廳司獄、司府廳倉大使、巡檢、土巡檢
3、武職京官:太僕寺馬廠委署協領
4、武職外官:額外外委
十九、未入流:
1、文職京官: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庫使、禮部鑄印局大使、兵馬司吏目、崇文門副使
2、文職外官:典史、土典史、關大使、府檢校、長官司吏目、茶引批驗所大使、鹽茶大使、驛丞、土驛丞、河泊所所官、牐官、道縣倉大使
3、武職京官:無
4、武職外官:百長、土舍、土目
(7)清朝經濟官是什麼官擴展閱讀:
清朝沿襲明朝傳統,設六部(吏、戶、禮、兵、刑、工),各部長官(管部的大學士及尚書、侍郎等)稱堂官,部下屬各司的郎中、員外郎、主事以及主事以下的七品小京官稱為司官。
在六部之外和六部並立的中央行政機構有:大理寺、太常寺、光祿寺、太僕寺、鴻臚寺、國子監、欽天監、翰林院、太醫院、理藩院、宗人府、詹事府、內務府。
六部之設,與明朝相同。但有三點變化。
一是六部之官為復職,即有一漢員,必有一滿員。尚書、侍郎如此,司官也是一樣。一般說來,司官掌印為滿員,辦事為漢員。又有筆帖式,滿語是文書官的意思,專供筆札,以滿、蒙、漢旗人擔任(各院寺皆設)。
二是所屬機構有部分調整。如戶部下設十四司,刑部下設十八司。
三是職權小於明朝六部。如吏部的一部分人事權劃歸軍機處。兵部不問八旗軍政,所司止綠營具體事務,軍事調動、命將征伐,則歸於皇帝,出於軍機處。
工部主管工程建設,但黃河、海塘等重要工程皆皇帝指示調度,工部並不過問。乾隆時,六部之外,又增設樂部。樂部管理大祭禮、大朝會演樂及審定樂器音律。設典樂大臣。統領神樂署、和聲署、什幫處。
清沿襲明制,大致分省、府、縣三級,總督、巡撫為掌握行政、軍事、監察大權的高級地方官員,布政、按察兩使為督、撫的屬官。
與督、撫平行的有駐防將軍和提督學政,不過駐防將軍只管八旗駐軍;提督學政只管學校與科舉考試,其權力不能與督、撫相比的。省以下有道的設置,道為監察區性質,不算正式行政區。
道主要有分守道和分巡道兩種,兼兵備銜,另有一些不屬布政、按察二司的道,如海關道、管河道、督糧道、鹽法道等。省以下為府,設知府、同知、通判等官,與府平行的有直隸廳,設同知、通判。
府以下為縣,設知縣、縣丞、主簿等官,與縣平行的為散廳,設置同直隸廳。在少數民族地區則設專門機構管理,即土司,一般分為兩種:一種由軍事部門管轄,如宣慰司、宣撫司、安撫司、招討司、長官司等。
其中還有投降清朝的土司官職由明朝直接承襲下來的指揮使司,長官為指揮使,宣慰使、宣撫使、安撫使等;另一種是由行政部門管轄,也設府、縣等,官員稱土知府、土知縣,通常由少數民族頭人擔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清朝官制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清朝官員品級分「九品十八級」
❽ 清朝的總督和巡撫,誰的官大,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官
清代,地方大員的品級為:
總督,正二品:加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銜,從一品;加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銜,正二品。
巡撫,從二品:加兵部侍郎銜,正二品。
總督官銜略高於巡撫,前期督權遠過於撫,如兩江總督按例兼轄江蘇、安徽、江西三省,而末期安徽、江西兩撫即不再聽命於總督。
巡撫:即布政使,省級行政區域的最高長官,相當於省長。不過,要比現在的省長官職大一點,除了要抓經濟和人們生活,還能掌握一些部隊。
總督:設於戰略行政區域的軍政長官,轄一省或數省軍隊,又有在戰略交通線上的軍事負責人,相當於現在的大軍區司令員。
(8)清朝經濟官是什麼官擴展閱讀
總督,通常指一個國家的某片相對自主的區域中實際或名義上的最高行政長官。清朝時對統轄一省或數省行政、經濟及軍事的長官稱為「總督」。巡撫巡視各地的軍政、民政大臣,以「巡行天下,撫軍按民」而名。
清朝的時候,共設立了8個總督,分別是直隸總督、兩江總督、四川總督、閩浙總督、雲貴總督、湖廣總督、兩廣總督、東三省總督和陝甘總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