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說明文化與政治,經濟的關系
(1)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政治所決定,又反作用於一定的政治、經濟,給予政治、經濟以重大影響。
(2)文化有其自身的傳承性和相對的獨立性。文化並不是始終與經濟發展亦步亦趨的。
(3)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在經濟發展中,科學技術的作用越來越重要。為推動經濟建設,發展教育事業、培養各種高素質人才、提高勞動者素質越來越重要;文化產業、文化生產力在現代經濟的總體格局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
(4)文化與政治相互交融。隨著民主和法制建設的發展,人們為了參與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養;世界范圍內反對文化霸權主義的斗爭,成為當代國際政治斗爭的重要內容。
不同的文化對經濟、政治的影響不同:
第一,不同民族的文化影響了不同民族的發展道路。如英、法兩國的文化傳統不同導致其革命道路之異。
第二,不同性質的文化的作用不同,先進的、健康的文化起促進作用,落後的、腐朽的文化起消極作用。
文化與經濟的相互交融:
①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在經濟發展中,科學技術的作用越來越重要。
②為推動經濟建設,發展教育事業、培養各種高素質人才、提高勞動者素質越來越重要。
③文化產業的崛起,不僅豐富文化消費,而且文化生產力在現代經濟的總體格局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
文化與政治的相互交融:
①從國內看,民主法制建設的發展、完善需要不斷提高人們的文化素養。
②從國際上看,奉行霸權主義國家藉助文化滲透方式,推行霸權主義,危及國家文化安全。反對文化霸權主義的斗爭,成為當代國際政治斗爭的重要內容,文化在綜合國力中的地位越來越突出。
③啟發和要求:文化與政治相互交融,國際政治斗爭越來越多地通過文化的競爭和沖突反映出來。我們要在國際政治斗爭中抵禦風險、取得主動,必須重視文化的力量,充分發揮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重要作用,大力發展先進文化,增強文化實力和文化競爭力,促進綜合國力的不斷提高。
文化的反作用:
(1)文化是依存於社會又反作用於社會的精神力量,但它並不是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在社會發展中具有決定性作用的是生產力。
(2)文化雖然也能反作用於經濟、政治,給予經濟、政治以重大的影響,但是,這種影響始終是第二位的,它不可能與經濟、政治對文化的決定作用等量齊觀。
(3)文化對經濟、政治的影響,表現為不同性質的文化促進或阻礙經濟、政治的發展或變革。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會促進社會的發展,落後的、腐朽的文化則會阻礙社會的發展。對文化的作用要作具體分析。
(4)文化具有相對獨立性。文化有其自身的傳承性和相對的獨立性。經濟發展是文化發展的基礎,但這並不意味著文化的發展始終和經濟的發展同步。文化可能會超前於經濟的發展而發展,或者是滯後於經濟的發展而發展。
注意區分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影響和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
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影響主要是指經濟、政治對文化具有決定作用,同時文化對經濟、政治具有反作用;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是文化與經濟、政治在當今時代的顯著特點,主要是指文化與經濟、政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❷ 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系
(1)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政治所決定。(2)文化反作用於政治、經濟,給予政治、經濟以重大影響:文化既有古今和地域之別,又有先進與落後、腐朽之分。不同的文化,對經濟、政治的影響不同,對社會發展的作用也不同。(不同民族的文化,影響不同民族和國家各具特色的發展道路)不同性質的文化對社會發展的作用不同。(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會促進社會的發展,落後的、腐朽的文化則會阻礙社會的發展。)
❸ 文化對經濟有著怎樣的影響
中國傳統文化是各個時代的文化精華通過不斷的沉澱、積累,因而對經濟的發展有極其深遠的影響。
中國傳統文化及其對經濟的影響在我國人類社會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各個時代的文化精華通過不斷的沉澱、積累,形成了我國的文化傳統。我國傳統文化及其對經濟發展的影響,主要表現在:
一、哲學文化傳統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哲學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以儒、佛、道三位一體建構的中國傳統哲學雖然歷 經先秦諸子、漢代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及宋明理學幾種典型的哲學形態,但其中的精華卻體現出了繼承性,這些便構成了中國的哲學傳統,具體而言,主要有:
1.以求善為主導,強調人與天的合一
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一個根本區別在於:中國文化在於求善,西方注重求真。在求善哲學的指引下,孔孟提出了「仁政」說,性善說,這些學說對後世哲學及統治階層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在求善基礎上,中國古代乃至當今中國人都強調天與人的合一。這里的「天」與自然意義的「天」有著根本的差別,前者更在於突出完善的道德屬性及它與人的根本性存在的本體性關系。它有點類似於西方文化中的「上帝」,能化育萬物,公正賞罰人間,天命是世間一切道德禮法的最高根據。「獲罪與天,無所禱也 」(《論語·八佾》)及宋明理學家提出的「居敬」「立誠」「格物致知」的修養法則都體現了人性與天理的溝通、融合、統一。總之,在中國的哲學傳統中都潛存著這樣一個邏輯進程:做人之始,當以德為本,修養身心,以成就聖賢,一旦得道,即與宇宙萬物合為一體,上通天道,下化萬民。這一信念,是為中華民族理想信念的核心部分。
2.以道德為根本,強調寡慾中庸。中國哲學傳統的另一大特點,是它始終以倫理觀念、道 德修養為主線。在古代,周天子提出了「敬德」,「保民」,孟子以「仁、義、禮、智」四端界定人性之本,這些均強調了德的根本性地位。在實現這一理想的途徑選擇中,中國人大都趨向於寡慾、去欲。孔子強調「克己復禮為仁」,董仲舒提出了「正視誼(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在宋代,那些理學家們更是提出了「存天理,滅人慾」的道德律條。我國哲學克己寡慾的價值取向在很大的程度上決定了中華民族的性格特徵:內向、含蓄、中庸調和、注重平衡。
3.在人生態度上,強調出世與入世的互補。中國哲學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兩種不同的價值取向--出世與入世。出世主要為佛家與道家所推崇,強調修心養性;入世則主要為儒家所宣揚,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出世與入世的價值取向互相補充、融合,成為中國大多數人的人生選擇。中國傳統哲學文化源於社會的政治、經濟,同時又通過對經濟、政治等經文化形態的影響來制約經濟的發展。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哲學文化傳統決定下的民族的潛意識心理,它在哲學文化傳統間接作用經濟發展中充當著鏈條的角色。
二、傳統文化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經濟文化主要是人們的經濟價值觀念體系和人們的經濟活動方式。一般而言,它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制度經濟文化,公司或企業文化,居民經濟文化。
❹ 政治,為什麼文化對經濟和政治起反作用,不應該可以促進嗎
糾正下樓主的說法,反作用不一定就是不利的。
一定的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基礎決定,又反作用於一定的經濟基礎,給予政治,經濟巨大影響.
1.文化反作用於政治經濟,僅僅指文化對政治、經濟產生影響。比如,歐洲中世紀的宗教神學屬於文化,有宗教神學的存在,阻礙了人民取得權利(政治受影響了),權利集中在少數人手中,大多數人沒有生產積極性了(經濟受影響了)
2、文化與政治經濟相互交融,不僅指文化對政治、經濟產生影響,還指政治、經濟對文化產生影響。前者就如前例,後者比如,造紙術發明了(經濟發展),人民傳播文化更方便了(文化被經濟影響了),民主自由的政體建立了(政治發展),人民擁有言論自由,傳播文化更多樣了(文化被政治影響了)
❺ 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系是什麼
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政治所決定。 (1)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 政治屬於上層建築,它根源於經濟,由經濟基礎決定,並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任何階級或社會集團的政治活動,歸根結底是為了實現和維護本階級或本集團的根本經濟利益。 例如,我國社會主義生產資料公有制的經濟基礎,決定了我國政治制度的本質是人民當家作主,而我國的各項政治制度歸根結底是為實現和維護廣大人民的根本經濟利益服務的。政治關系隨著經濟關系的變化而變化。例如,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和市場經濟的發展,政治體制改革也正不斷走向深入,社會政治關系也正經歷著深刻的變革和調整。 (2)文化由經濟、政治所決定,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 一方面經濟是基礎,為政治和文化的發展奠定物質條件,政治文明和文化的發展歸根到底要受到物質文明發展水平的制約。離開了經濟這個基礎,物質文明上不去,政治文明和文化建設就因失去基礎而成為一句空話。在經濟、政治和文化三者中,經濟處於基礎和中心的地位。另一方面,一定的社會文化反映著一定社會的經濟和政治發展狀況,經濟和政治決定著文化的性質和發展方向。 3.文化反作用於政治、經濟,給予政治、經濟以重大影響 一位哲學家曾做過這樣的比喻:政治足骨骼、經濟是血肉、文化是靈魂。這一比喻形象地說明了文化對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掀開歷史的畫卷,文化既有占今和地域之別,又有先進與落後、腐朽之分。不同的文化,對經濟、政治的影響不同,對社會發展的作用也不同。
❻ 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的關系
怎樣全面理解「經濟、政治、文化之間的關系」?
1.經濟、政治和文化是社會生活的三個基本領域
所謂經濟,就是指在一定的生產資料所有制的基礎上進行的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等活動,以及在這些活動中結成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所謂政治,就是指人們在特定的經濟基礎上,通過奪取或者運用公共權力而實現和維護特定階級和社會利益要求,處理和協調各種社會利益要求的社會關系。馬克思主義政治觀的基本內容為:第一,政治是一種具有公共性的社會關系。第二,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第三,政治的根本問題是政治權力,也就是國家政權問題。
文化則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包括思想、理論、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學、文學、藝術等。
經濟、政治和文化構成了社會生活的三個基本領域。
2.經濟、政治、文化之間的關系
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政治所決定。
(1)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
政治屬於上層建築,它根源於經濟,由經濟基礎決定,並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任何階級或社會集團的政治活動,歸根結底是為了實現和維護本階級或本集團的根本經濟利益。
例如,我國社會主義生產資料公有制的經濟基礎,決定了我國政治制度的本質是人民當家作主,而我國的各項政治制度歸根結底是為實現和維護廣大人民的根本經濟利益服務的。政治關系隨著經濟關系的變化而變化。例如,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和市場經濟的發展,政治體制改革也正不斷走向深入,社會政治關系也正經歷著深刻的變革和調整。
◇小辭典: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
人類社會有三個基本層次: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築。經濟基礎是社會生產關系的總和,即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各種不同的社會集團在生產中的地位及其相互關系、產品分配方式三個方面的總和。經濟基礎和生產關系是兩個術語、同一內容,相對於生產力而言叫生產關系,相對於上層建築而言,叫經濟基礎。
上層建築是與經濟基礎相對應的范疇,指社會的政治、法律、文藝、道德、宗教、哲學等意識形態以及與這些意識形態相適應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的總和。上層建築包括政治上層建築和觀念上層建築兩部分。政治上層建築亦稱實體性上層建築,指政治法律制度以及軍隊、警察、法院、監獄、政府機關等設施,以及與之相適應的一套組織。觀念上層建築又稱思想上層建築,包括政治、法律、文藝、道德、宗教、哲學等各種服務於統治階級的思想體系。在上層建築各種因素中,政治居於主導地位;在階級社會里,國家政權和領導國家政權的政黨是上層建築的主要組成部分。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第一,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產生和上層建築的性質。經濟基礎是上層建築的物質根源.上層建築是適應經濟基礎的需要而產生的.一定的上層建築.是一定的經濟基礎的反映和表現.經濟基礎的性質決定上層建築的性質。有什麼樣的經濟基礎就必然有什麼樣的上層建築與之適應。
第二。經濟基礎的變化決定上層建築的變化。當某一社會的經濟基礎發生某些局部變化,被其決定的上層建築也要相應地發生局部變化;而當經濟基礎發生根本變革,即舊經濟基礎被新經濟基礎代替時,舊的上層建築也必然被新的上層建築所代替。
上層建築反作用於經濟基礎。上層建築是被經濟基礎決定的,但它並不是消極地反映經濟基礎,相反,上層建築一經建立起來,就對經濟基礎發生大的反作用。這一反作用集中表現為一定的上層建築總是為鞏固和發展一定的經濟基礎服務的。
(2)文化由經濟、政治所決定,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
一方面經濟是基礎,為政治和文化的發展奠定物質條件,政治文明和文化的發展歸根到底要受到物質文明發展水平的制約。離開了經濟這個基礎,物質文明上不去,政治文明和文化建設就因失去基礎而成為一句空話。在經濟、政治和文化三者中,經濟處於基礎和中心的地位。另一方面,一定的社會文化反映著一定社會的經濟和政治發展狀況,經濟和政治決定著文化的性質和發展方向。
例如。目前我國的社會主義文化就是我國以社會主義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經濟制度和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制度所決定,並反映著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和政治制度。
◇注意:經濟發展是文化發展的基礎。但這並不意味著文化的發展始終與經濟的發展亦步亦趨。如同不能簡單地把精神文明看作是物質文明的派生物和附屬品一樣.也不能簡單地認為文化是經濟、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屬品。文化有其自身的傳承性和相時的獨立性。那種認為只要物質條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地就會好起來.物質條件蓋一點,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的觀點。不符合歷史發展的事實,是不正確的。
3.文化反作用於政治、經濟,給予政治、經濟以重大影響
一位哲學家曾做過這樣的比喻:政治足骨骼、經濟是血肉、文化是靈魂。這一比喻形象地說明了文化對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掀開歷史的畫卷,文化既有占今和地域之別,又有先進與落後、腐朽之分。不同的文化,對經濟、政治的影響不同,對社會發展的作用也不同。
(1)不同民族的文化,影響不同民族和國家各具特色的發展道路。
如,中國的發展一直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而西方的發展則深受文藝復興運動的影響。今天,中閑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為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2)不同性質的文化對社會發展的作用不同。
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會促進社會的發展,落後的、腐朽的文化則會阻礙社會的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作為一種先進的文化,對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發揮著巨大的促進作用。
「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勵全國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它淵源於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植根於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它反映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和政治的基本特徵,義對經濟和政治的發展起巨大促進作用。」
點撥:教材此處的「專家點評」闡述了如下道理:不同的社會形態(如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等)具有不同的社會生產方式,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不同的社會文化 (如封建主義文化、資本主義文化等),這些不同的社會文化,都對該社會生產方式(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課堂練習:管子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據此,有人認為,經濟上去了,社會文化就發展,社會文明程度就必然而然地提高了。請對此談談你的看法。
答案:從整體上講,經濟是基礎,經濟的發展會決定或帶動文化的發展。但是又不能認為文化與經濟的發展是絕對同步的,兩者的發展既有同步性的,也有不同步的情況。
(1)一方面經濟是文化發展的基礎「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而知榮辱」,強調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決定著文化的發展水平。從這種意義上說。觀點是有一定道理的。
(2)另一方面,經濟發展是文化發展的基礎,並不意味著文化的發展始終與經濟的發展同步。文化有其自身的傳承性和相對的獨立性。那種認為只要物質條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地就會好起來,物質條件差一點,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的觀點,不符合歷史發展的事實,是不正確的。
解析:文化的內容是多層次的,有的受經濟的制約大,有的受經濟的制約小。比如,教育的規模與涵蓋面大小、醫療衛生事業的規模與涵蓋面大小,要以經濟的發展為基礎,取決於經濟發展水平。但傑出的教育家、思想家、醫學家的出現,又可以超越經濟的制約。因此,對文化發展與經濟發展的關系需要做具體分析,不可絕對化。
參考資料:http://eblog.cersp.com/userlog17/39251/archives/2007/530242.shtml
❼ 文化與經濟政治是相互影響的表現在哪些方面
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
政治屬於上層建築,它根源於經濟,由經濟基礎決定,並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任何階級或社會集團的政治活動,歸根結底是為了實現和維護本階級或本集團的根本經濟利益。例如,我國社會主義生產資料公有制的經濟基礎,決定了我國政治制度的本質是人民當家作主,而我國的各項政治制度歸根結底是為實現和維護廣大人民的根本經濟利益服務的。政治關系隨著經濟關系的變化而變化
文化由經濟、政治所決定,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
一方面經濟是基礎,為政治和文化的發展奠定物質條件,政治文明和文化的發展歸根到底要受到物質文明發展水平的制約。離開了經濟這個基礎,物質文明上不去,政治文明和文化建設就因失去基礎而成為一句空話。在經濟、政治和文化三者中,經濟處於基礎和中心的地位。另一方面,一定的社會文化反映著一定社會的經濟和政治發展狀況,經濟和政治決定著文化的性質和發展方向。
❽ 文化對經濟政治具有重要影響,這樣說對嗎
這恐怕會是一個有爭議的話題,但我個人認為是有重要影響的,但這個影響是互相的而不是單向的。
一個民族的文化是建立在歷史傳承的基礎上的,歷史是怎麼形成的?歷史就是政治經濟演變的產物。所以一個民族的文化與政治經濟是密切相關,而不是脫離的。
比如:中國的文化就是基於農耕這樣一個經濟基礎的而建立起來的,溫良恭儉讓這一個充滿儒家道德規范的理念,始終主導著中國文化思想。但中國傳承的農耕文化也反過來不斷影響和服務著這個政治經濟關系,由此得到了數千年的延續。比如:中國式的謙虛主導了正統社會人際關系准則,且民以食為天。而當文化不適宜繼續為政治經濟服務了的時候,就將發生中斷。比如:延續了兩千多年的孔孟思想在共產主義占據政治領域時就被廢止,由此終止至今數十年。
由此可知,文化產生於社會政治經濟狀態,是與政治經濟互相滲透和關聯的,文化實際是政治經濟的具體藝術化反映,同時又反過來影響著政治經濟的發展。
❾ 如何認識文化因素對世界政治,經濟的影響
一、大國博弈,一刻都沒停止過的經濟戰爭當今世界,經濟戰爭已取代軍事戰爭,成為一個國家奪取財富和利益的主要手段!特別是在經濟全球化趨勢的不斷影響下,不斷擴大的經濟市場為經濟戰爭提供了更為便利的條件和環境。也可以說,「地球村時代」的來臨,不僅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更是改變了國與國之間博弈的方式。倘若說核武器能夠摧毀一、兩座城市,那麼隱蔽經濟戰的威力則足以令一個國家的整個工業乃至金融體系陷入癱瘓狀態,摧毀整個國家的綜合國力。蘇聯戰敗造成的社會災難惡果,頻繁爆發的金融風暴橫掃世界各地,東南亞家債務纏身廉價變賣工廠,戈爾巴喬夫損失了全部私人財產,顯示了其隱蔽經濟戰爭的巨大威力。當前,隱蔽經濟戰爭較軍事攻擊,更具威脅性,不僅威脅到國家安危和經濟命脈,還直接威脅到普通人的切身利益,包括就業、工資、存款、股票等等經濟戰爭隨時隨地都在進行,掠奪與反掠奪,制衡與反制衡,顛覆與反顛覆,這一切都在悄無聲息但卻驚心動魄地上演。而且,每當大規模的經濟危機來臨的時候,這種經濟戰爭進行得更為猛烈和殘酷。每一次經濟危機都是弱肉強食的戰場,危機過後,強者更強,弱者更弱,無論對哪個國家都是如此。戰爭已始,卻不見硝煙彌漫。二、掠奪與反掠奪,透視經濟戰爭的內幕創造財富和分配財富是人類面臨的永恆命題。人類要生存和發展,就必須不斷地創造財富。創造出財富後,就不得不面臨如何分配等問題。人類的財富通常是通過社會分工和公平交換來實現流轉和分配。在這一過程中,產生了市場和市場價格。市場價格的漲跌,決定了人們所擁有財富的增值和貶值。而影響市場價格的因素非常復雜,市場價格常常被人為地操縱,這樣,經濟戰爭必然發生,財富必然成為掠奪與反掠奪的對象。以前,經濟戰爭通過實物貿易來進行。而今,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以及虛擬經濟的高速發展,經濟戰爭以更隱蔽的方式進行著:貿易戰、貨幣戰、匯率戰、貿易保護主義.人們的財富在不知不覺中被洗劫一空。三、經濟戰爭,大國博弈的「核武器」21世紀,經濟戰爭已經成為國家博弈的最重要方式,其實質就是全球范圍內財富的掠奪與反掠奪。這種掠奪的過程,雖然看不見硝煙,也沒有血流成河,但是比常規軍事戰爭更加可怕。當今世界的局勢,因為有核武器的威懾,想爆發像「一戰」與「二戰」這樣的世界戰爭的概率相對較小,因為大國都投鼠忌器,一旦發生世界性的大戰,可能毀滅整個地球,這對於人類來說是個無法承受的災難。但是,經濟戰爭已經替代了常規的軍事戰爭,成為了大國之間博弈的重要手段,成為大國制勝的另一種「核武器」。在經歷了東南亞金融風暴之後,沒有人會比亞洲人對「金融戰」有更深刻的印象。不,豈止是印象,簡直是錐心刺骨:一場由國際游資擁有者們處心積慮發起的金融偷襲戰,竟把一個接一個不久前還被世人譽為「小龍」、「小虎」的國家掀翻在地,曾令整個西方艷羨不已的經濟繁榮,一夜間秋風落葉般地蕭條了。僅一個回合下來,便不止一個國家的經濟向後倒退了10年。經濟戰線的失守,更使社會政治秩序幾近崩潰。此起彼伏的騷亂造成的傷亡簡直不亞於一場局部戰爭,而對社會機體的傷害程度甚至比局部戰爭還要嚴重。這是那些非國家組織用非軍事手段向主權國家打響的第一場非武力戰爭。由此,金融戰作為雖不流血但同樣具有巨大破壞力的非軍事戰爭形態,正式登上了曾被軍人和武器、流血和死亡一統天下數千年的戰爭舞台。與歷史上貧窮弱小的國家無力反抗西方殖民侵略的情況完全不同的是,前蘇聯擁有著強大到讓美國寢食難安的軍事力量,在軍事實力仍然相當強大的狀態下,整個國家遭受到外部勢力如此瘋狂與徹底的洗劫,這在人類歷史上還是第一次。經濟戰爭所展現出的巨大破壞力,絲毫不亞於蘇聯整個衛國戰爭的損失程度,所不同的是,衛國戰爭的巨大代價換來的是世界超級大國的地位,而經濟戰爭的慘敗,導致了國家解體和經濟長期衰敗。戰爭對蘇聯的破壞僅僅持續了4年,而經濟崩潰所造成的社會經濟的災難已經接近16年。由此可見,經濟戰爭猛於虎,雖然它沒有硝煙,但已然成為改變世界的重要力量。一個國家要想成為真正的強者,就必須看透經濟戰爭內幕,善於運用經濟原理打贏經濟戰爭。四、「骯臟的手」,經濟全球化經濟全球化為經濟戰爭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因此,一個國家必須認真對待全球化帶來的巨大風險,必須審時度勢,時時權衡自己的行為和政策,以避免全球化帶來的巨額財富損失。人類面臨著的永恆命題是:其一如何創造財富,其二如何分配財富。在解答這兩個命題的過程中,最經典的理論當屬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AdamSmith)的「看不見的手」。1776年,亞當·斯密發表了經濟學奠基之作《國富論》,其核心的論述是一隻「看不見的手」。他認為,只要每一個人都是理性的,並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那麼不需要有人來管理,將會有一隻看不見的手來進行調控,經濟運行由此可自動達到最佳狀態。這只「看不見的手」就是市場經濟運行規律。一般情況下,這只「看不見的手」能維持市場的健康運行,推動經濟不斷發展,實現財富的正常流動。可是,在一定的條件下,這只「看不見的手」完全有可能變成一隻「骯臟的手」,成為攫取他人財富之手。特別是在經濟全球化的情況下,這只手就更容易變得更臟。許多人天真地以為,只要積極參與了全球化,就理應分享國際協作所帶來的巨大經濟收益。但這里想要告訴大家的是,錢幣有兩面,劍鋒為雙刃:一個國家必須認真對待全球化所帶來的巨大風險,必須審視度勢,時時權衡自己的行為和政策,否則全球化帶來的也可能是巨額財富損失。尤其當經濟全球化發展到一定程度,在從實物經濟向虛擬經濟過渡,並且虛擬經濟異常繁榮甚至居主導地位的時候,更是如此。現在,全球經濟的一體化和市場化不僅體現在實物產品市場上,更重要的是還體現在金融領域。隨著世界各國金融領域的逐漸開放,加快實行自由化、深化以及金融產品的不斷衍生,各國的貨幣市場、債券市場、外匯市場、股票市場、貨幣市場等已經形成了一個全球性的巨大交易網路。在這個網路作用下,全球金融產品的交易額遙遙領先於實物產品的交易額。在這個全球性網路中,金融產品的交易是全天候的。相對實物產品而言,金融產品的數量是非常少的,然而它聚集了幾十倍於實物產品交易量的資金,而且金融產品的交易極其迅速,成本極其低廉。金融市場中「看不見的手」更有可能成為「骯臟的手」。1992年,國際金融大鱷喬治·索羅斯對英鎊發起攻擊,結果,英國損失慘重,而他本人卻收獲了10億多美元。1997年,他沖擊東南亞金融市場之後,那些國家人民積累的財富被洗劫一空,經濟一夜之間回到了起飛前。還有美國,利用美元的霸主地位,貶值貨幣,轉嫁危機,奪取他國利益。20世紀70~80年代拉美債務危機,就這樣,「華盛頓共識」被創造出來了。即通過自由化、市場化、私有化的手段對拉美國家的經濟進行結構性調整,迫使這些國家不斷開放產品和資本市場,放鬆管制,大力推進私有化進程。在私有化進程中,債權轉股權的方法被廣泛用來解決債務危機,從而保證了發達國家的債權利。軍事攻擊最多摧毀建築設施消滅人體,以大國的疆域之廣,常規戰爭對經濟命脈的摧毀不是毀滅性的。而金融戰爭的隱蔽性和無戰例借鑒無實戰演練的殘酷性,對國家防務是一個巨大挑戰。一旦整個國家的經濟秩序遭到金融戰打擊,會迅即造成國內局勢動盪,由「外患」引發「內亂」。內亂和外患交織在一起,後果將不堪設想。經濟戰自古就是敵對國家利用經濟手段「和平」地削弱甚至搞垮他國經濟實力的一種不流血的戰爭方式。經濟戰的「和平」手段並不排斥其成為流血的軍事戰爭的補充手段,並已經上升至戰略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