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為什麼資本家如此看重經濟

為什麼資本家如此看重經濟

發布時間:2022-07-09 11:08:05

Ⅰ 為什麼西方資產階級對30年代經濟危至今談虎色變

正當資產階級及其辯護士吹噓資本主義「永久繁榮」的時候,1929年秋季,在資本主義世界燥發了空前尖銳的經濟危機,結束了20年代資本主義相對穩定的局面。

1929年10月29日,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的大門一開,人們便蜂擁而入,整個大廳一片嘈雜。當交易所正式開盤的鈴聲一響,發出的是一個令人恐怖的信息:股票暴跌!於是人們紛紛往外拋售股票。開盤後半小時內,便有300萬股股票拋售出來,收盤時,競超過1641萬股。股票價格一落千丈,創美國歷史上的最高紀錄。

經濟危機激化了資本主義世界的各種矛盾,引起了政治危機。工農運動連綿不斷;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人民反對帝國主義轉嫁危機,爭取民族解放的斗爭蓬勃發展;各帝國主義國家之間展開了激烈的貿易戰,關稅和貨幣戰。各國壟斷資產階級如臨深淵,尋找出路。美、英、法等國加強了國家對經濟生活的干預,推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德國、日本公開建立法西斯專政,瘋狂擴軍備戰,把經濟轉入戰時軌道。但是,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內部各種矛盾,特別是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人佔有這對基本矛盾發展,激化的必然結果,是資本主義制度的痼疾,壟斷資產階級無論採用什麼辦法,也無法把它消除。

Ⅱ 為什麼說壟斷是資本主義的重要經濟基礎

第一,資本集中與生產集中高度發展,在主要產業部門乃至整個經濟生活中產生了居支配地位的壟斷組織。自由競爭資本主義階段的單一單位企業和在此基礎上的分散競爭已經成為歷史。主要產業部門大都已形成寡頭壟斷格局。
第二,工業壟斷資本與銀行壟斷資本日趨溶合為金融資本,金融資本的進一步集中又形成金融寡頭。在工業壟斷資本形成的同時,銀行業的競爭造成銀行業日趨集中和銀行壟斷組織形成。銀行壟斷組織的形成,使銀行的地位與作用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即由過去的借貸中介人,變成了萬能的壟斷者,並與工業資本日益融合在一起。這表現在:
(1)銀行支配工商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少數大銀行可以通過存放款及其他金融業務,了解工商企業的狀況,監督其經營活動,並通過擴大或減少貸款來影響工商企業可支配的資本數量,決定它們的命運。
(2)促進和加速了壟斷組織的形成。銀行業務的擴大和長期貸款的增加使銀行與工商企業的命運緊密結合。一方面,銀行信用增加了大資本的實力,在競爭中自發地推動了資本、生產集中和壟斷組織的形成;另一方面,為了自身的利益,銀行也開始有意識地促進有信貸關系的企業之間達成協定,形成壟斷組織。
(3)銀行成了交易所。進入壟斷資本主義階段以後,銀行成為股票與債券買賣的場所,並代理工商企業發行有價證券,使一切工商企業的創辦與擴大都要通過銀行。這使得銀行資本與工業資本之間日益相互滲透並且在人事上實行聯合,其結果是形成金融資本。在金融資本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了少數既控制銀行又控制工業的最大的壟斷資本家,即所謂金融寡頭。金融寡頭充分利用股份公司制度提供的參股、控股辦法,從上到下、逐步放大,對眾多企業進行控制,支配更多的企業,形成龐大的資本主義企業集團。這種控制辦法被稱之為「參與制」。
第三,資本輸出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在資本主義自由競爭階段資本輸出就已經存在,但不佔重要地位。進入壟斷資本主義階段以後,由於生產和資本越來越集中於少數大企業,利潤率較高的部門具有較高的進入壁壘,而資本的本性又必然使其對利潤率較低的生產部門不屑一顧,從而產生大量的過剩資本。落後國家資本有機構成低,勞動力價格低廉,則為資本輸出提供了對象和場所。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對落後國家進行資本輸出的特徵十分明顯。資本輸出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借貸資本輸出,二是直接資本輸出。不論哪種形式,在促進和推動落後國家經濟的某種程度發展的同時,也加強了壟斷資本對落後國家人民的控制和剝削,並使這些國家的經濟片面發展,民族經濟衰敗,增強其對發達國家的依賴。�
第四,國際壟斷同盟從經濟上瓜分世界。隨著各國資本輸出的增加,壟斷資本在國際上的勢力不斷擴大。各國最大壟斷組織為了爭奪原料產地、商品市場和投資場所在世界范圍內展開了激烈的競爭。各國壟斷組織為了獲取壟斷利潤,一方面利用國家政權,建立關稅壁壘,限制國外商品輸入,以維護壟斷價格;另一方面,又通過繞過關稅壁壘及傾銷等政策,與外國資本展開較量。這種較量的結果往往給各國壟斷組織帶來巨大損失。為了避免在國際競爭中兩敗俱傷,各國壟斷組織尋求暫時的妥協,組成國際壟斷同盟。國際壟斷同盟是不同國家占統治地位的壟斷組織,為保證獲得壟斷利潤,從經濟上分割世界而建立的一種暫時的國際經濟協定或聯合。國際壟斷同盟的主要形式有國際卡特爾、國際辛迪加、國際托拉斯。其中最主要的形式是國際卡特爾。參加國際卡特爾的各國壟斷組織,主要在流通領域,通過締結價格和銷售協定,來共同瓜分世界市場。到1914年締結的正式國際卡特爾已有116個,其中著名的有國際電氣卡特爾、國際鋁卡特爾和國際鋼軌卡特爾等。�
第五,主要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進入壟斷階段以後,都不同程度地參與了瓜分殖民地、建立殖民體系的骯臟交易。由於落後的殖民地可以作為壟斷資本的廉價原料產地和產品銷售市場,並為過剩資本提供有利的投資場所,隨著自由競爭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主要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都捲入了爭奪殖民地、掠奪殖民地的狂潮。從1876年到1914年,列強共掠奪了近2500萬平方公里領土,使全世界土地總面積的2/3淪為殖民地,佔世界總人口56%的人群被迫接受殖民統治。為了爭奪殖民地和世界霸權,列強之間進行激烈斗爭,並最終釀成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

Ⅲ 論述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及其本質

網路得來的: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本質總起來講是資本剝削僱傭勞動。具體說來,這里有三個要點。
第一,資本家階級壟斷了對生產資料的佔有。
第二,廣大勞動者對生產資料「一無所有」而成為靠出賣勞動力為生的僱傭勞動者。
第三,資本家無償地佔有雇傭工人創造的剩餘價值,對剩餘價值的追求成為社會生產的決定性動機 和根本目的。
(2)這是一種採取商品經濟形式、以勞動力成為商品為前提、通過擁有資本而佔有他人勞動獲取剩餘價值的剝削方式。
(3)資本主義剝削制度與以往的剝削制度的區別在於,歷史上一切剝削制度共同特徵是:剝削者無償佔有 被剝削者的剩餘勞動,而資本主義剝削則表現為資本家無償佔有雇傭工人的剩餘勞動所創造的剩餘價值。

Ⅳ 怎麼看待資本主義經濟鷓pt

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本質總起來講是資本剝削僱傭勞動.具體說來,有三個方面:
第一,資本家階級壟斷了對生產資料的佔有.
第二,廣大勞動者對生產資料「一無所有」而成為靠出賣勞動力為生的僱傭勞動者.
第三,資本家無償地佔有雇傭工人創造的剩餘價值,對剩餘價值的追求成為社會生產的決定性動機 和根本目的.
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是一種採取商品經濟形式、以勞動力成為商品為前提、通過擁有資本而佔有他人勞動獲取剩餘價值的剝削方式.
資本主義剝削制度與以往的剝削制度的區別在於,歷史上一切剝削制度共同特徵是:剝削者無償佔有 被剝削者的剩餘勞動,而資本主義剝削則表現為資本家無償佔有雇傭工人的剩餘勞動所創造的剩餘價值.

Ⅳ 資本主義經濟的本質是什麼

資本主義的本質是剝削

資本主義的基礎是私有制,資本家掌握了生產資料,資本家就獲得了生存與發展的主動權和主導權。

1、資本主義的生產過程就是剝削的過程

資本主義的生產過程是獲取剩餘價值的過程,資本家把通過延長工作日而生產的剩餘價值,叫做絕對剩餘價值,絕對剩餘價值的生產構成資本主義體系的一般基礎,並且是相對剩餘價值生產的起點。相反,把通過縮短必要勞動時間、相應地改變工作日的兩個組成部分的量的比例而生產的剩餘價值,叫做相對剩餘價值。這種生產過程的前提是以資本家所佔有的生產資料作為資本,通過這種資本的周期運作而實現的。資本家掌握了生產資料,不僅掌握了生存權,而且還掌握了發展權。

同時,資本家通過縮短資本運作的周期,加速資本流動,更大限度地獲取剩餘價值。所有創造的剩餘價值都被資本家所佔有,不僅使資本家擴大了生存空間,而且還獲得了發展空間,所以,剩餘價值揭示了資本主義制度剝削的本質,也反映了資本主義制度發展的本質。

2、資本主義發展生產力是為了更大地榨取勞動成果

生產力的發展決定了人類社會的發展,不同的階級和社會制度,為了獲得自身的生存與發展,都必須發展生產力,所以,生產力是不分階級的。資本主義要獲得發展,就必須發展生產力,規模化機器生產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特徵。機器改變了原有的社會生產方式,也替代了原有的工具,「工具是簡單的機器,機器是復雜的工具。大工業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學並入生產過程,必然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機器不創造價值,但它把自身的價值轉移到它所生產的產品上。就機器具有價值,從而把價值轉給產品來說,它是產品價值的一個組成部分。機器不是使產品變便宜,而是使產品隨著機器的價值相應地變貴。」(《資本論》第十三章機器和大工業)一個工業部門生產方式的變革,必定引起其他部門生產方式的變革。

「資本主義生產發展了社會產生過程的技術和結合,只是由於它同時破壞了一切財富的源泉——土地和工人。資本主義農業的任何進步,都不僅是掠奪勞動者的技術的進步,而且是掠奪土地的技巧的進步,在一定時期內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進步,同時也是破壞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進步。」(《資本論》第十三章機器和大工業)

3、資本炒作過程就是財富的掠奪過程

貨幣作為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充當了社會的流通職能,它在交換過程中完成一種社會的物質變換。商品的價格本應反映商品的價值,但在貨幣作為資本的過程中,「先是商品價格同貨幣價值成反比例地變化,然後是流通手段量同商品價格成正比例地變化」。(《資本論》第三章貨幣或商品流通)貨幣在流通過程中本身不創造財富,但在資本主義制度下,貨幣最初轉化為資本的結果是勞動產品屬於資本家,而不屬於工人,所以,貨幣資本在炒作過程中為資本家獲取了剩餘價值空間。

設有三種社會財富,財富種類分別為A、B、C,每種財富的價值均為W,財富的價格用貨幣Q表示,每種財富W的價值均為100Q,那麼社會總財富為:A+B+C=3W=300Q。假設資本家掌握了80%的社會總財富,工人僅佔有20%的財富,即:

工人佔有的社會財富為:300Q×20%=60Q

資本家佔有的社會財富為:300Q×80%=240Q

資本家與工人的財富差額為:240Q-60Q=180Q

現在,資本持有者要對社會財富進行一輪炒作,假設每一次炒作將一種財富的價格抬高一倍,並分別將財富A、B、C進行炒作,完成一個周期:

經過炒作後,資本家與工人的財富差額為:

1400Q×80%-1400Q×20%=840Q

在完成一輪炒作後,不是簡單的價格和貨幣差額的倍數擴大,而是因為原先的勞動產品屬於資本家,而不屬於工人,價格提高就意味著貨幣貶值,這不僅是資本家與工人之間財富貨幣量的差額擴大,而且還是工人手中的財富部分被資本家剝奪。同時也反映出了這樣的結果,就是資本主義越發達,社會的貧富差距就越大。

4、資本主義人權的虛偽性

資本主義一貫鼓吹人權、民主、平等、自由,但這恰恰是資本主義虛偽的一面。最基本的人權是生存權,誰掌握生產資料,誰就掌握生存權,無產階級失去生產資料,無產階級不能掌握生產資料,無產階級就不能掌握自己的生存權。民主的基本要素是話語權,沒有生存權,也就沒有話語權。以最講人權和民主的美國為例,其設計的兩黨競爭和三權分立制度,在金融危機從萌芽到蔓延、再到殃及全球的整個過程中,並沒讓美國的三權分立發揮制約和監督作用,反而在齊心合力地鼓吹和放縱金融資本擴張,維護資本利益。為轉嫁經濟危機,用大筆納稅人的錢去填補華爾街金融資本的窟窿。無論怎樣講民主,無論是共和黨還是民主黨執政,它們代表的是資產階級的根本利益,是少數人的利益。資本家佔有工人的勞動,經濟的不平等,就沒有人權的平等,沒有生存權的平等,就會影響到發展權的平等;經濟地位的不平等,就影響到生存空間與發展空間的不平等。自由本是相對的,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只有資本家剝削的自由和工人階級被剝削的自由,實質就是無政府狀態的自由,是少數人的自由。而帝國主義對外擴張和掠奪,更充分證明了資本主義人權的虛偽性。

資本主義保障勞動者是為了獲取生產力,勞動者是勞動力的主體,沒有勞動力也就沒有生產力。資本主義為提高勞動者素質的真正目的,不是為了滿足勞動者的需要,而是為了獲取勞動效率。資產階級要維持一定的失業率,一是為了儲備勞動力,另一是為了壓低勞動力成本。政治穩定是任何社會發展的前提,資本主義國家也重視民生,資產階級對工人階級採取的「懷柔」的政策,是為了緩和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從而能鞏固資本主義制度。

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

不同的社會制度會產生不同的經濟模式,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被認作是社會主義區別於資本主義的主要特徵,但在社會主義中也有市場,資本主義中也有計劃,所以,人們對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有不同的看法。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是公有制與私有制的區別,因此,分析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不能脫離所有制的區別。

1、計劃經濟的優越性

計劃經濟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礎上,以國家指令性計劃來配置資源的經濟形式,讓社會化大生產把國民經濟各部門連結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在客觀上要求國民經濟各部門之間保持一定的比例關系和協調發展。從生存與發展的角度看,計劃經濟是為了保障生存權,穩定生存空間,控制發展權,協調發展空間的經濟形式。

計劃經濟的優越性是:一、能有效配置資源,充分提高資源的利用率,減少資源浪費與生產過剩,能有效防止盲目發展和重復投資。二、能集中資源和力量進行重點項目的投資建設,中國的「二彈一星」和南京長江大橋建設項目,是在缺資金、缺技術、缺人才、缺設備的條件下,通過強有力的計劃經濟作保障建設起來的。三、只有在計劃經濟下才能集中國家資源應對危機,保障國家安全,「抗美援朝」、四川抗震救災,沒有國家強有力的指令計劃是難以勝利的。四、計劃經濟能在資源極度匱乏之下有效保障國民的生存權,中國在糧食極度緊缺的年代,是強有力的計劃經濟有效保障了民生。五、計劃經濟能比較有效地保持國民經濟的穩定發展,保持三十多年的物價穩定就是一個歷史證明。六、計劃經濟能有效保障資源的按需分配,縮小地區差別、城鄉差別和工農差別,也不會出現貧富差別。七、計劃經濟是以消滅剝削的公有制為基礎,尊重勞動者、尊重勞動,能充分保障勞動者的生存權與勞動成果。八、計劃經濟能快速、有效、全面、准確地獲取國家經濟發展的數據與信息,有利於國家決策。

2、計劃經濟的不足不是否定計劃經濟的理由

計劃經濟也不是完美無缺的,也存在著問題,普遍認為的有這樣幾個問題:一是政企職責不分,條塊分割;二是國家對企業統得過多過死,權力過於集中;三是分配中平均主義嚴重;四是忽視商品生產、價值規律和市場機制的作用。但是,計劃經濟的不足不是否定計劃經濟的理由,而是要進一步完善的基礎。第一,企業是為國家和全體國民創造財富的主要生產資料,是全體國民的生存資料與發展資料,政府代表人民管理是實施經濟計劃的有力保證,條塊分割是計劃的協調性不夠,這是計劃經濟需要改進的方面。第二,所謂「統得過多過死,權力過於集中」,說明是民主管理機制還不夠健全,還不能充分發揮勞動者的創造性,應該改進的是組織管理機制,而不應是經濟體制。第三,社會主義公有制強調各盡所能,按勞分配,「平均主義」本身沒問題,問題恰是出在了勞動的不平均(勞動者沒有獲得取得平均收入的相應勞動工作量),應該改進的是管理和分配製度,而不是徹底否定計劃經濟。第四,社會主義市場才是公平的物質交換場所,是調節餘缺、滿足不同需要的場所,它以與資本主義的市場有著本質的區別,不能用資本主義的市場來要求社會主義的市場,因為,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是不公平的經濟。

3、市場經濟不是公平的經濟

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基礎是私有制,私有制是一切社會不平等的根源。沒有社會的公平,就沒有市場的公平。社會主義的生產目的是為了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需要,而資本主義的生產目的是為了賺取「利潤」。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就是通過完成資本的周期運作,最大限度地獲取剩餘價值。商品的「交換過程使商品從把它們當作非使用價值的人手裡轉到把它們當作使用價值的人手裡,就這一點說,這個過程是一種社會的物質變換。」(《資本論》第三章貨幣或商品流通)但這種物質變換不是公平的物質交換,而是利益的博弈。在這個物質變換過程中,充滿著資本投機、商業欺詐,使價格背離價值,使財富充滿泡沫。商業賄賂、商業腐敗、經濟掠奪等,都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產物,它還是各種社會丑惡現象的溫床。

信用經濟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三種體制之一,(另二個部分為自然經濟和貨幣經濟,《資本論》第二卷)但資本主義信用經濟恰恰最沒有信用,金融詐騙,「麥道夫騙局」不僅扇了華爾街的耳光,也扇了資本主義信用經濟的耳光。

4、資本主義自由經濟與貿易壁壘

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一貫標榜經濟自由,宣揚所謂的自由經濟,它們要求發展中國家開放市場,通過商品傾銷、貿易投資、企業合資,進行經濟掠奪,用低廉的成本換取豐厚的勞動回報,並在競爭中摧毀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基礎,以達到經濟壟斷的目的,從而控制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命脈。一但涉及到資本主義經濟利益的時候,資本主義國家並通過貿易壁壘、技術壁壘、環境壁壘來限制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因此,資本主義自由經濟,就是竊取發展中國家生存空間的自由,是剝奪發展中國家發展權的自由。

社會主義走的是社會積累與共同富裕之路

私有制是產生剝削的源頭,在以私有制為基礎的資本主義社會里,資產階級的富裕是建立在對無產階級的剝削與掠奪的基礎上,讓一部分人佔有另一部分人的勞動先富起來,那另一部分人是永遠富不起來,而且是貧富差距隨著著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而不斷擴大。無產階級只有掌握政權,並且在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社會中,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自己做自己的主人,才能走向共同致富的道路。

1、如何理解無產階級?

馬克思定義無產者是沒有財產的,這被現代的資產階級精英們用來歪曲馬克思主義和宣傳資本主義的依據,認為無產階級就是一無所有,認為社會主義就是貧窮。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無產階級貧困的根本原因是資產階級剝削,社會主義是要為全體無產者謀利益。十九世紀中期,馬克思就開始研究《資本論》,在當時的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無產階級深受剝削和壓迫,在當時社會,說「無產者是沒有財產的」是正確的。但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無產階級通過勞動不僅創造財富,也在不斷積累財富。資產階級以此來否定馬克思主義,污衊社會主義就是貧窮,並對無產者實施「懷柔」政策,實質都是虛偽的謊言,因為,無產者並不是一無所有。《國際歌》是這樣唱的:「不要說我們一無所有,我們要做天下的主人」,無產者不是沒有財產,而是擁有整個世界。今天,無產階級是指私人沒有生產資料;不佔有部分公有生產資料;對公有生產資料有管理權,但個人沒有對公有勞動產品的分配權,不佔有部分或全部公有勞動產品;對公有生產資料有支配權,但沒有成為私人佔有公共生產資料及勞動產品的公權力,通過自己的勞動謀生,或在公有制范圍內平等參與社會勞動獲得平等收入的社會集團。在無產階級中,「流氓無產階級是舊社會最下層中消極的腐化的部分,他們有時也被無產階級革命卷到運動里來,但是,由於他們的整個生活狀況,他們更甘心於被人收買,去干反動的勾當。」(《馬克思和恩格斯選集》——共產黨宣言)

2、社會主義發展經濟的目的

社會主義發展經濟,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最大限度地改善人民生活,實現共同富裕。要實現社會主義發展經濟的目的,必須解決所有制與所有權的關系,只有以公有制為前提條件,才能使全體人民有掌握生產資料的權力,掌握了生產資料就掌握了生存權。生存權是發展權的基礎,只有在社會主義制度下,人民才能當家作主,才能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只有在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中,生產資料歸全體人民所有,全體人民才能平等分享社會的勞動成果和社會經濟發展成果。只有這樣,社會主義才能讓全體人民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而在資本主義私有制制度下,生產資料掌握在少數資本家和官僚買辦資產階級手中,人民群眾處在被剝削、被掠奪的地位,是不可能實現共同富裕的。所以,無論資本主義發展多麼的快,都無法替代社會主義的優越性。

3、社會主義的財富積累區別於資本主義的GDP生產

社會主義要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就要發展社會主義經濟,最大程度地為社會創造財富。但社會主義的財富生產與資本主義的財富生產有著本質的區別。社會主義創造財富的過程,是一個勞動創造與物質積累的過程,資本主義的財富是通過資本生產與物質消費實現的,生產與消費構成了資本主義所特有的GDP生產方式。

GDP是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特有的產物,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資本的流通過程是:G(貨幣)——W(商品)——G』(更多貨幣),前一個過程是資本家以投資、預付資本購買勞動力,生產出包含剩餘價值並且具有商品價值的商品,資本主義國家同時獲得企業增值稅。後一個過程是讓商品實現其使用價值,完成資本運轉周期,獲得包含新的剩餘價值的貨幣,同時資本主義國家提取營業稅。在資本主義財富創造過程中,包含許多的社會生產單位和部門,每個單位或部門獲得平均剩餘價值。資本主義最終創造財富的總值=P(生產)+C(消費)。以社會主義不同的是,對於工人來講,工人通過出賣勞動力獲得以貨幣為形式的工資財富,同時要為維持勞動力支付生活開支,所剩的才是實際財富是: R(實際財富)=P(生產)-C(消費),這個過程也是社會主義國家積累財富的過程。因此,不能用GDP來比較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財富創造與經濟發展水平。例如,十三陵水庫是無數公民通過義務勞動建成的,國家沒有投入,也就沒有GDP產出,但事實上為國家創造了財富。又如,工業造成的水污染,國家拿出資金治理,有了投入,雖然增加了GDP,但卻是讓國家蒙受了損失,這也是全民財富的損失。

4、改革是繼承中的否定,傳承中的創新

改革是要改掉事物中舊的、不合理的部分,使其變得更合理完善。同時,改革是在原有基礎上的創新,是對原來事物的推陳出新,所以,改革並不是對事物的徹底否定。

改革不同於拆房,不能想拆什麼就什麼,拆成什麼樣就什麼樣。改革,應該明確這樣的關鍵問題:要改什麼?為什麼要改?要怎樣改?要改成什麼樣?對於社會的改革,表面上是生產力的問題,實質是生產關系的問題。新中成立後,我國進行了三大改造,即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中國在1952年土地改革基本完成,1953年8月毛澤東同志在一個批示中指出:「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黨在這個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基本上實現國家工業化和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這條總路線應該是照耀我們各項工作的燈塔,各項工作離開它就要犯右傾或『左傾』的錯誤。」(《毛澤東選集》第5卷第89頁)概括地說,就是要實現「一化三改」。「一化」即社會主義工業化,就是要發展生產力。「三改」就是要改變生產關系:即對農業、手工業、實行合作化,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實行公私合營。毛澤東同志估計需要經過三年恢復時期(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1953年),加上三個五年計劃,中國「大約在五十年到七十年的時間內,就是十個五年計劃到十五個五年計劃的時期內,可以建成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毛澤東選集》第5卷第216頁)。從「一化三改」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改革就是要改掉社會主義制度下存在的私有制,要改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通過「一化三改」來完成,最後要實現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強國。

Ⅵ 為什麼很多人覺得資本重要

因為在資本主義里,以盈利為目的,資本家的錢也比較多,而在中國是,體制不同,所以生活水平也不同,資本主義(Capitalism)是資本屬於個人所有的經濟制度。這種以資本為主體的制度是尊重資本和財產為個人所有,任何人都不得非法侵佔,這就是私有制的含義,私有制是資本主義最重要最主要的內容,沒有私有制就不能叫資本主義。資本主義是要求不同資本對不同資源發揮的各自作用和價值來推動社會發展。這一發展模式形成了和資本家雇傭工人和白領進行生產的情況,當代社會資本主義股份制的實行,的股份被分配到了大眾手中,這樣資本不斷的社會化,這一情況也不斷發展和改進。資本主義,是指資本主導社會經濟和的意義。資本主義並沒有準確定義,不同的經濟學家對資本主義有不同的定義,一般而言資本主義是一種經濟學或經濟社會學的制度,在這樣的制度下絕大部分的生產資料都歸個人所有,並藉助僱傭勞動的手段以生產工具創造價值,價值分為五個部分,稅金,租金,利潤,勞動價值,和企業家才能。在這種制度里,商品和服務藉助貨幣在場里流通。投資的決定由個人進行,生產和主要由和工商業控制並互相競爭,依照各自的利益採取行動。一、主導思想的區別。1、的主導思想:創造財富。制度的重點是創造財富,追求的是產品質量和產量。衡量社會的指標是企業最大產值。採取計劃經濟,合理安排生產,以便達到社會財富的總量。2、資本主義的主導思想:產生利潤 。資本主義制度的重點是:個人得到資本的最大值。創造出來的財富,經過貨幣進行交換,採用的場經濟的模式。最終追求的是個人資本(貨幣)得到最大值。二、制度的區別 。1、,就是在執政黨的領導下,在當家作主的基礎上依法治國,發展.在中國有三大制度:制度、合作的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其中制度是根本制度。2、資本主義國家的統治,是通過具體的制度實現的。資本主義制度包括資本主義的與法制、組織形式、選舉制度、政黨制度等。三、意識形態的區別 。1、的意識形態,是堅持馬列主義,思想為指導的意識形態。 追求的是:首先追求國家的最大財富,其次是企業的最大財富,最終達到個人的最大財富是以社會(人)為核心的社會制度。2、資本主義意識形態是資本主義社會條件下的觀念上層建築,是為資本主義社會形態的經濟基礎服務的。資本主義意識形態是資產階級的階級意識、重商主義、自私自利、金錢至上的集中體現。資本主義是以資本(物)為核心的社會制度。四、經濟制度的區別 。1、的經濟制度,就是在以生產資料公有制和按勞分配為基礎,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削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公有制經濟特別是國有經濟掌握著國民經濟的命脈,在國民經濟中處於主導地位。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削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我國目前實行的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允許個體、私營、外資經濟在一定范圍內的存在,並且與公有制經濟的場地位相等,平等競爭。所以我國依然是制度,是有中國特色的。2 、資本主義的經濟制度,就是在資本主義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資本家無償地佔有雇傭工人創造的剩餘價值,對剩餘價值的追求成為社會生產的決定性動機和根本目的。在資本主義制度下,資本家與工人的關系,不是完全佔有,也不是人身依附,而是基於勞動者的完全的人身。資本家憑借對生產資料的佔有,在等價交換原則的掩蓋下,雇傭工人從事勞動,佔有雇傭工人的剩餘價值,這就是資本主義所有制的實質。資本主義的直接目的和決定性動機,就是無休止地採取各種方法獲取盡可能多的剩餘價值。:&uot;生產剩餘價值或賺錢,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絕對規律。&uot;

閱讀全文

與為什麼資本家如此看重經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美女養的花怎麼都枯萎了 瀏覽:62
如何改變老公婚姻 瀏覽:384
狐狸和蟬的故事中窺視是什麼意思 瀏覽:698
龍岩辦理健康證在哪裡辦 瀏覽:737
在婚姻中男人的成就感指的是什麼 瀏覽:530
美女養蛇為伴是什麼電影 瀏覽:520
有哪些跟棗核一樣相似的故事 瀏覽:352
幸福樹與文竹哪個好養 瀏覽:828
什麼種類甜品健康 瀏覽:173
十級事業單位管理崗如何升級 瀏覽:463
經濟犯罪最多判多久 瀏覽:899
幸福卷軸得轉多少次 瀏覽:809
事業單位崗位薪級工資怎麼套改 瀏覽:772
幸福的網名有哪些女 瀏覽:244
說好的幸福呢鋼琴譜簡單版怎麼彈 瀏覽:811
婚姻證明列印怎麼寫 瀏覽:591
動漫里哪些美女漂亮 瀏覽:46
金水區財政局下屬事業單位有哪些 瀏覽:860
婚姻危險信號有哪些 瀏覽:346
黃臉婆與美女相差多少 瀏覽: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