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麼是兩部門經濟
據你所說,大概說的是宏觀經濟學之中的兩部門模型。它是GDP核算總模型,或者確切的說是總支出總收入模型的一種,即AE-AD模型的一種。完整的總支出總收入模型有四個部門:消費、投資、政府購買和國際貿易。兩部門模型也就是為了簡化問題處理,假設經濟中只有消費和投資兩個部門的簡化模型。一般只能用於簡單的消費和投資對總產出的影響分析。建議學完整的四部門模型,因為這個模型整體也很簡單,是宏觀經濟學的基本模型
② 宏觀經濟的romer模型是什麼啊!求介紹!!什麼影響了它的增長!
Romer模型是一個引入了內生增長的著名經濟增長模型,詳細的資料你可以參閱「Paul.M.Romer,『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 run growths』」。下面我嘗試著簡略的介紹一下Romer構建的兩部門模型。
經濟當中有兩個部門,分別是製造業企業和研究性大學。企業生產產品與服務,這些產品與服務用於消費和物質資本投資。大學生產一種被稱為「知識」的生產要素,隨後這種生產要素在兩個部門免費使用。這個經濟由企業的生產函數,大學的生產函數和資本積累方程來描述:
Y=F[K,(1-u)LE] (製造業企業的生產函數)
ΔE=g(u)E (研究性大學的生產函數)
ΔK =sY- δK (資本的積累)
式中,u為大學的勞動力比例(1-u為製造業企業的勞動力比例);E為知識存量(他決定了勞動的生產效率);g為表明知識增長如何取決於大學的勞動力比例的函數。s是儲蓄率,δ是資本折舊率。製造業企業的生產函數被認為是規模報酬不變,所以如果我們使製造業的資本K,和工人的有效數量(1-u)LE翻倍,那麼產出Y也翻倍。與沒有內生增長的Solow模型不同,這個模型可以在沒有生產函數外生移動的假設下,實現持續增長。
但是Romer模型和Solow模型的相同之處在於,如果大學的勞動力比例u保持不變,勞動效率E就會按不變的比率g(u)增長。這個勞動效率以不變的速率g增長的結果,就是引入技術進步的solow模型的假設。結果,對於任何給定的u值,這個內生增長模型可以像solow模型一樣運作。
模型中還有兩個關鍵的決策變數,儲蓄率s決定了穩態下的物質資本存量,大學中的勞動力比例u決定了知識存量的增長。盡管影響穩態下收入增長率的是u,但s和u都影響收入的水平。
希望對你有幫助。
③ 請教宏觀經濟學最基本的兩大模型是什麼
微觀經濟學又稱個體經濟學,小經濟學,是宏觀經濟學的對稱。微觀經濟學主要以單個經濟單位(單個的生產者、單個的消費者、單個市場的經濟活動)作為研究對象,分析單個生產者如何將有限的資源分配在各種商品的生產上以取得最大的利潤;單個消費者如何將有限的收入分配在各種商品的消費上以獲得最大的滿足。需求供給模型宏觀經濟學又稱總體經濟學、大經濟學。是微觀經濟學的對稱。宏觀經濟學是現代經濟學的一個分支。宏觀經濟學以整個國民經濟為考察對象,研究經濟中各有關總量的決定及其變動,以解決失業、通貨膨脹、經濟波動、國際收支等問題,實現長期穩定的發展。總需求總供給模型
④ 在兩部門經濟中,均衡的國民收入如何決定
在兩部門經濟中,均衡的國民收入均衡的國民收入就是與總需求相等的國民生產總值。
從需求方面看,一國國民收入是一定時期內用於消費支出C與投資支出I的總和,亦稱總支出。
即:Y=C+I從供給方面看,一國國民收入是各個生產要素相應地得到的收入總和,亦稱總收入。
1、在兩部門經濟中,均衡的國民收入是投資和儲蓄相等時的國民收入,Y=C+I。
當假定消費函數C=α+βy,則均衡收入公式是y=(α+i)(1-β).將投資作為利率的函數,即i=e-dr,此時均衡收入公式變為y=(α+e-dr)(1-β)。
2、在三部門經濟中,均衡的國民收入的決定公式:Y=C+I+G。
3、在四部門經濟中,均衡的國民收入的決定公式:Y=C+I+G+NX(NX為凈出口,NX=X-M)。
而社會的收入中除了用於消費的部分收入外,剩餘的構成儲蓄S,於是:Y=C+S在這個簡單經濟中,經濟處於均衡的條件是:總支出等於總收入,即C+I=C+S也就是:I=S。
一、兩部門經濟中是指:
兩部門經濟中是指宏觀經濟學之中的兩部門模型,它是gdp核算總模型,或者確切的說是總支出總收入模型的一種,即ae-ad模型的一種。
完整的總支出總收入模型有四個部門:消費、投資、相關部門購買和國際貿易,兩部門模型也就是為了簡化問題處理,假設經濟中只有消費和投資兩個部門的簡化模型。
一般只能用於簡單的消費和投資對總產出的影響分析。建議學完整的四部門模型,因為這個模型整體也很簡單,是宏觀經濟學的基本模型。
二、均衡的國民收入的變動:
均衡的國民收入就是與總需求相等的國民生產總值,充分就業的國民收入就是指在自然失業率的狀態下和總需求相等的國民收入。
變動:如果漏出W保持不變,而注入J增加,則均衡的國民收入量增加;反之,注入J減少,均衡的國民收入量減少。
根據注入的構成可以得出推論,投資、相關部門購買和(或)凈出口的增加將導致均衡國民收入增加,投資、相關部門購買和(可)凈出口的減少將導致均衡國民收入下降。
同樣地,如果注入不變,而漏出增加,則均衡的國民收量減少,反之,漏出減少,均衡的國民收入量增加。
根據漏出的構成可以知道,儲蓄和(或)相關部門稅收增加(或轉移支付減少)將導致均衡國民收入減少,儲蓄和(或)相關部門稅收減少(或轉移支付減少)將導致均衡國民收入增加。
重視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再分配更加註重公平。
初次分配要將個人收入與其在經濟活動中的貢獻掛鉤,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
在由國家參與的再分配中,要加強相關部門對收入分配的調節,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
通過完善稅收和社會保障制度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圍之內,防止出現嚴重的兩極分化,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
⑤ 宏觀經濟模型中的兩部門模型是什麼意思
通俗地講,不妨這么理解。我們衡量一個經濟體的總產值有兩種方法:收入法和支出法。收入法指的是,我統計一個經濟當中所有人的收入是多少,那麼這就是這個經濟體的總產值。支出法指的是,我統計一個經濟體中所有人賺了多少錢,這也是這個經濟體的總產值。這兩個值理論上應該相等,因為你付出的錢就是某個人收到的錢,他們應當相等。
好,然後我們先考慮無政府狀態下(無稅收)一個封閉經濟中,你如何支配收入。你全部的收入被用於兩部分:消費和儲蓄,他們的加總應當是你的全部收入。然後我們考慮,在一個均衡經濟當中,所有的資本應當被充分地利用了,否則均衡就不存在。在本例中,你沒有花掉你全部的收入,而是儲蓄了一部分。那麼,在經濟體中就必須存在另一部分人使用這部分資本,而他們使用的形式就是投資。所以你會看到,Y = C + I(個人和企業花的錢就是個人的消費 + 企業的投資),Y = C + S(經濟里各個方面的收入就是居民的消費(因為你的消費就是他人的收入)加上居民的儲蓄(因為居民的儲蓄被用來貸款並進行投資),所以有I = S。所以,在一個均衡經濟中,有多少儲蓄,就應該有多少投資,因為你的儲蓄會被他人用來投資,他人投資的資金來源則是你的儲蓄,兩者相等,經濟才能達到均衡狀態。
⑥ 宏觀經濟學兩部門是什麼意思
兩部門中,只有居民和廠商,I=S,即投資等於儲蓄
三部門經濟中,還加上政府,I=S+T-G即投資等於儲蓄加稅收減政府投資
⑦ 宏觀經濟學中,兩部門經濟和多市場結構區別
一、什麼叫兩部門經濟
兩部門經濟就是假設社會生產中只有企業和居民兩個部門,從而以此推導出國民收入的均衡決定,即I=S,社會中投資等於儲蓄時,國民收入達到均衡。
此外還有三部門經濟和四部門經濟五部門經濟,就是將廠商、居民戶、政府和國外部門等因素的經濟。
二、什麼叫多市場結構
在市場經濟中,市場結構共有四種。市場被劃分為完全競爭、壟斷、壟斷競爭和寡頭四種市場結構。
劃分這不同市場結構的依據如下:
依照市場上廠商的數量、廠商所提供產品的差異、對價格的影響程度以及進入障礙等特匯。
以上供參考。
⑧ 宏觀經濟中的兩部門和三部門有什麼區別
1、研究宏觀經濟學時會分為兩部門經濟(家庭和企業)、三部門經濟(家庭、企業和政府)以及四部門經濟(家庭、企業、政府和外國),其中前兩者又稱國內經濟,後者又稱國際經濟。2、在研究國內經濟時,投資和儲蓄不受外國資金的影響;在研究國際經濟時,必須要考慮外國資金對本國的影響,所以宏觀經濟學的IS曲線要分類研究,它們的均衡表達式會稍有不同。但是基本的邏輯思想是一致的,即投資等於儲蓄。這三種IS曲線之間的區別在高鴻業的《西方經濟學》(宏觀部分)有非常清晰和細致的介紹和解釋,我強烈建議你閱讀一下。3、國際金融的IS曲線就是國際經濟時的IS曲線,而宏觀經濟的IS曲線包含以上介紹的三種,所以是後者包括前者,前者只是後者的一種。
⑨ 宏觀經濟學中有三個主體都是干什麼的相互之間有什麼關系
宏觀經濟學分兩部門、三部門和商品市場貨幣市場。
重要的是,這些假設的存在,是要幹嘛
也就是說要明白他們的區別聯系,首先得回答這些假設是在怎樣的假設背景下,為分析什麼目標而提出的。以下依這個思路做出回答。
1.為什麼區分兩部門三部門
宏觀經濟學分析的對象我理解為抽象出來的宏觀變數之間的關系,泛泛地說,兩部門三部門四部門就是在控制宏觀變數其中的一組---參與經濟的主體。這組變數的區分在收入-支出模型中和另外兩個假設(1.物價水平給定。2.市場利率給定)是獨立的。這個模型模擬的是商品市場在短期,且產能過剩(物價水平不變),流動性偏好對利率不敏感或者簡單理解為投資是外生變數(利率給定),經濟類似於1929年大蕭條狀態。討論的目標是短期商品市場均衡,或者說如何解決大蕭條下的失業問題。
區分兩部門三部門是一組對照,用兩部門分析均衡或者失業的原因,用三部門給出解決方案,現實背景是當時的小政府大市場的主流思想。兩部門收支均衡展示了均衡變動中需求的決定作用,具體不細說,結論是在這一模型下擴大需求(意願的支出:消費和投資)可以實現充分就業。三部門給出擴大需求的辦法:當需求意願不足時,擴大政府支出即可實現充分就業。注意這個結論的假定是在短期,中期會關注其它的變數,所以這個結論限制在短期。
區分兩部門三部門既然是獨立的假設,當然可以脫離收入支出模型。放在別的假設下有沒有用要看具體是怎樣的模型假設,模型的目標是什麼。
2.商品市場和貨幣市場區分這兩者是因為他們流通的內容不同,供需規律不同,但都影響到國民收入---也就是影響到收入支出產出就業等等這些宏觀變數。
通常人們對持有資產的流動性偏好不會總是對利率不敏感,利率變動顯然影響到持有貨幣的成本和投資的收益。對於貨幣市場,給定r則貨幣的需求量就會由收入唯一決定,現在討論區分討論商品市場和貨幣市場,就要放寬收入支出模型關於流動性偏好的假定。
分析這兩個市場的短期均衡模型為is-lm模型,研究短期下市場利率r對國民收入的影響,該模型只假定價格水品不變,即供給充足,產能過剩。這一模型的假定現實意義依然是大蕭條,但是允許流動性偏好在經濟中發揮作用,目標是實現短期下的商品和貨幣市場均衡同時實現充分就業。方法依然是在兩部門情形下討論均衡條件,三部門情形下給出解決辦法。
簡單說一下兩部門的分析過程:
商品需求包括消費投資,供給來自產品和儲蓄,均衡條件為儲蓄=投資,投資由市場利率決定,儲蓄由收入決定;貨幣需求包括交易、謹慎和投機需求,投機需求即人們對貨幣的流動性偏好,貨幣的流動性成本由市場利率決定,貨幣供給由貨幣發行方決定。
綜上,給定貨幣供給量,整個經濟的獨立變數只有利率和國民收入。商品市場上均衡要求儲蓄等於投資,給出利率和收入的一組一一對應關系;貨幣市場上給定供給量,需求量由收入決定的部分L1和流動性偏好決定的部分L2組成,L1+L2=貨幣供應量又給出利率和收入的一組一一對應關系,這樣整個經濟的情況就完全清楚了。
同時的均衡出現在這樣一個利率水品上,這個利率下的投資和儲蓄相等,且使得給定貨幣供給下,去掉投機需求的貨幣剩下的用於交易需求的貨幣,正好滿足商品市場產出決定的消費需要。
於是三部門的情況下,只需要考慮政府采購,稅收,轉移支付在兩部門經濟中發生的作用就可以得出解決失業的辦法。結論依然是需求決定。以上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