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麼是經濟發展中的進口替代政策和出口替代政策
進口替代政策又稱進口替代工業化政策,是指一國採取各種措施,限制某些外國工業品進口,促進國內有關工業品的生產,逐漸在國內市場上以本國產品替代進口品,為本國工業發展創造有利條件,實現工業化。一般做法是國家通過給予稅收、投資和銷售等方面的優惠待遇,鼓勵外國私人資本在國內設立合資或合作方式的企業;或通過來料和來件等加工貿易方式,提高工業化的水平。為使國內替代產業得以發展,就要使用提高關稅、實行數量限制、外匯管制等手段,限制外國工業品進口,以使國內受進口競爭的工業在少競爭、無競爭的條件下發育成長。狹義的進口替代局限於以本國生產的產品,替代一種特定產品的進口。但從廣義的方面看,一個領域的進口替代,其目的是通過減少或禁止某些產品的進口,引起所希望的國內經濟結構的變化,或者創造向國內非傳統領域進行投資的推動力,使資源有機會進入這個新的工業部門,導致生產活動的產生和擴大,從而使得總體經濟結構得到改善。
出口替代政策又稱出口替代工業化政策或出口導向工業化政策,是指一國採取各種措施擴大出口,發展出口工業,逐步用輕工業產品出口替代初級產品出口,用重、化工業產品出口替代輕工業產品出口,以帶動經濟發展,實現工業化的政策。採取的措施主要有:一是給出口企業提供減免出口關稅、出口退稅、出口補貼、出口信貸和出口保險等,目的在於降低出口成本,開拓國外市場,增強出口競爭能力;二是給出口生產企業提供低利率生產貸款,優先供給進口設備、原材料所需外匯,大力引進資本、技術、經營管理知識,建立出口加工區等,目的在於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質量,增加創匯能力。
② 進口代替戰略的基本觀點與理論依據
進口代替戰略(Import substitution strategy),又稱「內向發展戰略」。是指發展中國家優先發展本國製成品生產,用本國產品代替原先進口的商品,以帶動其它經濟部門發展的戰略。由於實施該戰略必須伴以貿易保護政策,因而不利於促進本國的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工業技術進步,更不利於產品的出口。時間過長,不利於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或者說,通過限制工業製成品的進口來促進本國工業化的戰略。
口替代戰略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依據兩位來自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學家普雷維什和辛格提出的,之後亞非拉許多發展中國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實行了進口替代戰略。在國際市場上,發展中國家生產的農、礦初級產品價格不斷下跌而發達國家生產的消費品價格不斷上升,不平等貿易關系日益突出。為了克服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不平等貿易,發展本國的民族工業,因而廣大發展中國家努力發展一些原來依靠進口的貨物的生產以供國內少數富裕階層的消費從而實現進口替代。
進口替代一般要經過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先建立和發展一批最終消費品工業,如食品、服裝、家電製造業以及相關的紡織、皮革、木材工業等,以求用國內生產的消費品替代進口品,當國內生產的消費品能夠替代進口商品並滿足國內市場需求時就進入第二階段;
在第二個階段,進口替代由消費品轉向國內短缺的資本品和中間產品的生產,如機器製造、石油加工、鋼鐵工業等資本密集型工業。經過這兩個階段的發展,進口替代工業日趨成熟,為全面的工業化奠定了基礎。
③ 比較分析進口替代戰略和出口導向戰略的差別
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戰略主要有兩種:進口替代戰略和出口導向戰略。這兩種發展戰略的原因、條件、政策體系、產業的側重點皆不相同。兩種戰略各有其優缺點。
一、兩種經濟戰略的定義
(一)進口替代戰略
進口替代戰略又稱「內向發展戰略」。是指用本國產品來替代進口品,或者說,通過限制工業製成品的進口來促進本國工業化的戰略。就是從經濟上獨立自主的目的出發,減少或者完全消除該種商品的進口,國內市場完全由本國生產者供應的戰略。由於實施該戰略必須伴以貿易保護政策,因而不利於促進本國的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工業技術進步,更不利於產品的出口。時間過長,不利於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二)出口導向戰略
出口導向戰略也稱出口替代戰略。是指國家採取種種措施促進面向出口的工業部門的發展,以非傳統的出口產品來代替傳統的初級產品的出口,擴大對外貿易,使出口產品多樣化,以推動工業和整個經濟的發展。出口導向戰略著眼於出口對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通過對初級產品的深加工,然後組織產品出口,以代替原先的初級產品的出口。
二、兩種經濟戰略的利弊分析
(一)出口導向型
1. 出口導向戰略的優點:
1) 可以充分利用國外的資源,並與本國具有絕對優勢的勞動力資源相結合,生產並出口本國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以緩解一國的外匯壓力。
2) 通過貿易有利於學習國外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並以出口換取經濟發展所需要的新型機器設備和資金,加速本國經濟增長速度加快本國工業化進程。
3) 增加就業改善收入分配,可以通過對外貿易,互通有無,使本國居民享受到更多的經濟福利,提高其生活水平。
4) 可以在國際分工中節約勞動,充分發揮自身的比較優勢,在全球性的產業結構調整中,促進本國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獲取因分工而產生的規模經濟效益。
2.出口導向戰略存在的問題:
1) 易受國際市場波動的影響外資依存度過高,國民經濟命脈易受外國資本操縱。
2) 以貿易帶動經濟的持續發展具有局限性。
3) 國內產業結構布局貿易出現畸形發展一些產業容易出現產能過剩。
(二)進口替代型
1. 進口替代戰略的優點
1) 有利於民族工業體系的迅速建立和國內工業發展政策的獨立之星防止國民經濟命脈受制於外國資本。
2) 隨著國內企業的成長,有助於提高其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改善一國的對外貿易的結構和條件,提高一國的對外開放水平,有效防止了貿易條件惡化。
3) 進口替代戰略將為本國發展戰略產業和實現工業化創造必備條件,既可以在不斷的學習和借鑒過程中,為本國培育大量技術和管理方面的人才,逐漸促進國內工業的多樣化和現代化,實現某些產品的自給自足,又能在擺脫對同類產品過度進口的同時,減少外匯支出。
2. 進口替代戰略存在的問題
1) 高貿易保護使進口替代部門容易滋生不思進取的心態和作風金屬進步和創新的動力被削弱。
2) 外債風險加大進口替代具有反出口傾向不利於出口部門出口創匯能力低下。
3) 阻隔了本國向外國學習的機會,不利於企業參與國際競爭。
四、兩種經濟戰略的條件分析
1.進口替代戰略的條件
1) 有起碼的工業技術基礎和人才儲備。
2) 有較豐富的資源稟賦使進口替代部門可以靠拼資源消耗而不是技術來贏得一定的市場份額。
3) 國內有較大的市場規模使進口替代部門即使產品的質量較差也能賣個好價錢。
4) 僅僅適合工業化初期。
2. 出口導向戰略的條件
1) 有條不紊循序漸進的改革開放政策能夠引致大量的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
2) 國內有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各政治集團同心協力能互諒互讓相互包容以維持開放政策的可持續性--給招商引資創造良好的政治法律環境。
3) 出口導向戰略也需要實行一些保護措施,這些措施也會扭曲市場價格體系,降低資源配置效率。
五、兩種經濟戰略的原因分析
1.選擇進口替代戰略的原因
1) 國際貿易條件惡化。
2) 民族復興或振興心理。
1.出口導向戰略實行的原因
1) 外匯緊缺,選擇出口導向可以節約外匯。
2) 國土面積小,自然資源匱乏,資本和技術短缺,內部市場狹小,僅僅依靠國內市場難以有效達到工業化目的,使這些國家要實現工業化就必須開放國門大規模的招商引資
3) 國內勞動力資源相對豐富,勞動力密集型行業、低成本在招商引資中富有吸引力,其產品出口也富有競爭力。、
六、兩種經濟戰略的政策體系比較
1.進口替代的政策體系
1) 貿易保護政策,這是實施進口替代戰略的基本政策,主要是通過關稅和非關稅壁壘,限制甚至完全禁止外國某些工業品的進口。
2) 與貿易保護政策相配合,一些發展中國家實行了較嚴格的外匯管理政策和高估匯率政策。
3) 為加強國內資金積累,發展中國家在財政、稅收、貸款、價格等各個方面給予進口替代工業特殊優惠,以促進這類工業的投資,同時一般對外資也採取了不同程度的鼓勵政策。
2.出口導向戰略的政策體系
1) 放鬆貿易保護,大力鼓勵出口,對出口企業給予優惠如減免稅收、低息貸款、補貼等。
2) 放鬆外匯管制,擬訂合理的匯率,促進出口。
3) 使本國貨幣貶值以降低本國出口商品以外幣計算的價格,增強企業和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七、其他不同點
從上述分析中我們已經看出兩種戰略的差別,在這里我們對這種差別進行具體的論述。我們認為兩種戰略的主要差別體現在:
1.戰略重點不同:進門替代戰略主要致力於改善進口商品的結構,發展國內替代工業,而出口替代戰略則主要致力於改善出口商品的結構,發展面向出口的產業。
2.戰略指導思想不同:進口替代戰略的指導思想是以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為基礎,凡本國市場需求量很大的商品,本國都要創造條件大力生產;出口替代戰略的指導思想則主要是以比較成本論為基礎,大力增加本國優勢工業產品的生產和出口。
3.戰略目標不同:進口替代戰略的目標是以傳統工業中的支柱產業為基礎,建立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出口替代戰略的目標則以本國的優勢產業為基礎,建立起參加國際分工的工業體系。
4.支柱產業的選擇不同:進口替代戰略一般選擇傳統工業中的支柱產業,如鋼鐵、化學、石油、汽車、家用電器等工業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出口替代戰略則一般選擇能充分利用本國的人力和物力,具有比較成本優勢的產業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
5.面向市場不同:在進口替代戰略下,生產的目的主要以滿足國內市場的需求為主,所以支柱產業不僅不創匯,而且是大量花匯的產業,在出口替代戰略下,支柱產業的生產主要以佔領國際市場或擴大國際市場佔有率為主,所以支柱產業一般為主要的出口創匯產業或出口導向產業。
八、兩種戰略的聯系
進口替代戰略與出口替代戰略的關系是對立統一的關系。一方面兩者是相互排斥的,另一方面這兩種戰略之間既有一定的轉化順序性、階段性的一面,又有互補性、關聯性、滲透性的一面。一般地說,各發展中國家在實現工業化的過程中,大都首先實行進口替代戰略。當進口替代戰略實施到一定程度,遇到國內市場狹小或其他條件的制約時,才開始實行出口替代戰略,而且往往實施出口替代戰略比較成功的國家,進口替代戰略大都實行得較好。因此從一定程度上說,成熟的進口替代戰略是出口替代戰略的基礎。從實際情況來看,許多發展中國家特別是發展中的大國一般採取二者結合的混合型的戰略,但有主次之分,根據國情,有的以進口替代戰略為主,出口替代戰略為輔,有的則以出口替代戰略為主,進口替代戰略為輔。
④ 出口型經濟和進口型經濟是什麼來的
出口型經濟就是出口導向型經濟。依靠出口推動本國的經濟發展。
出口導向(Export-oriented economy)是指以生產出口產品來帶動本國經濟的發展,經濟的發展主要由國際市場來推動。 出口導向是著重於利用國外資源與開拓國際市場,以生產出口產品帶動本國經濟的發展即主要以出口的增長來帶動一國經濟增長的戰略模式,屬於外向型經濟 。
沒有進口型經濟,只是進口大於出口。只有進口替代這種戰略。
進口替代是指用本國產品來替代進口品,或者說,通過限制工業製成品的進口來促進本國工業化。進口替代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依據兩位來自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學家普雷維什和辛格提出的,之後亞非拉許多發展中國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實行了進口替代戰略。
⑤ 什麼叫進口替代、出口導向戰略
進口替代:進口替代是指用本國產品替代進口品,或者說,通過限制工業製成品的進口來促進本國工業化。進口替代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依據兩位來自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學家普雷維什和辛格提出的,之後亞非拉許多發展中國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實行了進口替代戰略。
出口導向戰略:出口替代戰略又稱出口替代工業化政策或出口導向工業化政策,是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的產物。是指一國採取各種措施擴大出口,發展出口工業,逐步用輕工業產品出口替代初級產品出口,用重、化工業產品出口替代輕工業產品出口,以帶動經濟發展,實現工業化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