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央銀行如何運用利率政策調控經濟
央行變動貨幣量進而影響經濟是通過一些政策工具來實現,主要有:再貼現率政策;公開市場業務;變動法定準備金率。這三大貨幣政策工具常常是配合使用。
比如調節存款准備金率(這是最簡單的調整貨幣供給的辦法),上調存款准備金率,那麼商業銀行可貸的資金就變少;下調,可貸資金就增加,增加了貨幣供給。
⑵ 運用經濟常識,分析中國人民銀行調整貨幣政策的原因
央行調整貨幣政策的動因首先是通過宏觀審慎工具進一步有效熨平經濟周期波動,特別是要及時採用逆周期的政策措施;二是對可能引發系統性風險的部門採取審慎管理措施,比如房地產市場和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等;三是考慮將資本流入納入宏觀審慎管理框架,除了傳統監管、檢查和限制措施之外,可以考慮通過對銀行資產負債表進行管理來實現應對資本流動的目的。
今年央行5次上調存款准備金率,一次調整存貸款基準利率,這些都表明央行在努力使流動性供給和銀行體系流動性保持合理。今後央行將密切關注物價走勢,繼續靈活有效地運用這些傳統的貨幣政策工具。在目前的經濟大環境下,一些國家的貨幣政策目標出現了明顯偏移,在巨大金融危機的沖擊之下,刺激復甦、增加就業和恢復經濟增長成為貨幣政策的首要目標。盡管在經濟復甦緩慢時期,短期內通貨膨脹還不是威脅,但是較長期的低利率水平和大規模量化寬松政策對長期通貨膨脹的影響現在很難斷定。寬松貨幣政策有兩個顯而易見的結果,即貨幣貶值和推高大宗商品價格,這兩個結果對未來通貨膨脹的影響和如何傳導都是值得關注的。全球化強化了主要發達國家貨幣政策的溢出效應,具有系統性重要性的國家政策溢出效應明顯擴大。總體來說,在現行國際貨幣體系的框架下,受政策和利益驅動的國際資本流動對新興市場國傢具有順周期的效果和負溢出的效應,而對發達經濟體來說則體現為逆周期的作用和正的反饋效應。在這種情況下,就出現了政策的主動選擇和被動接受的格局,除了長期通脹風險之外,還有兩個因素應該考慮:一是人們對其貨幣政策及其貨幣的信心是否會持續性地喪失;二是現在的情況可能掩蓋了深層次的不平衡,並且使這種不平衡能夠得以持續,這對全球增長的持續性和穩健性有一定影響。面對復雜的形勢,中國需要考慮引入新的政策工具,即建立宏觀審慎管理框架。首先是通過宏觀審慎工具進一步有效熨平經濟周期波動,特別是要及時採用逆周期的政策措施;二是對可能引發系統性風險的部門採取審慎管理措施,比如房地產市場和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等;三是考慮將資本流入納入宏觀審慎管理框架,除了傳統監管、檢查和限制措施之外,可以考慮通過對銀行資產負債表進行管理來實現應對資本流動的目的。
⑶ 在擴張性或緊縮性的貨幣政策中,央行是如何應用貨幣政策的
貨幣政策的目的在於通過控制貨幣供給,影響利率,從而影響投資,並最終影響國民收入。中央銀行調節貨幣供給量的目的主要通過調整法定準備率、變更貼現率和公開市場業務三大手段來實現。
(1)調整法定準備率。中央銀行可以通過改變商業銀行的法定準備率來控制貨幣供給。當經濟蕭條時,中央銀行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調低法定準備率。反之,當經濟過熱時,中央銀行在法律規定的上限以下提高法定準備率,商業銀行的貸款數量減少。
(2)變更再貼現率。當經濟蕭條時,中央銀行降低再貼現率,以吸引商業銀行將手中持有的債券向中央銀行貼現,從而增加商業准備金,以鼓勵商業銀行發放貸款,刺激消費和投資;當經濟過熱時,中央銀行為了控制貨幣數量和商業銀行的放款規模,提高再貼現率,從而減少商業銀行的貸款數量。
(3)公開市場業務。公開市場業務是指中央銀行在金融市場上公開買賣政府債券以影響貨幣供給量的貨幣政策手段。當經濟不景氣時,為了刺激總需求,中央銀行便在公開市場上買進商業持有的政府債券。當經濟過熱,中央銀行便在市場上賣出政府債券。商業銀行購買債券後,可以貸出的貨幣減少,從而中央銀行達到了控制貨幣、控制投資,進而影響經濟運行的目的。
上述三大手段是中央銀行執行貨幣政策的最重要的手段,它們不公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配合使用。一般說來,由於調整法定準備率對整個經濟的影響程度很大,因而在實踐中較少使用。變更貼現率可以間接地控制商業銀行的准備金,因而在實踐中較為常用。公開市場業務不僅便於操作,而且很容易進行數量控制,而且很容易進行數量控制,因而在實踐中最為常用。
⑷ 央行宏觀調控手段有哪幾種
央行作為銀行的銀行,調控國家經濟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銀行代理國家金庫;
2.向銀行增撥信貸資金;
3.發行國家債券;
4.調整銀行利率和准備金率。
在與財政政策配合上可以構成四種不同的政策組合並由此產生四種不同的政策效應:松的貨幣政策與松的財政政策搭配;緊的貨幣政策與緊的財政政策搭配;緊的貨幣政策與松的財政政策搭配;松的貨幣政策與緊的財政政策搭配。
(4)央行如何調整經濟周期擴展閱讀
宏觀調控手段分為:經濟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
一、行政手段是依靠行政機構,採取強制性的命令、指示、規定等行政方式來調節經濟活動,以達到宏觀調控目標的一種手段。當國民經濟重大比例關系失調或社會經濟某一領域失控時,運用行政手段調節將能更迅速地扭轉失控,更快地恢復正常的經濟秩序。當然,行政手段是短期的非常規的手段,不可濫用,必須在尊重客觀經濟規律的基礎上,從實際出發加以運用。行政手段具有權威性、縱向性、無償性及速效性等特點。
二、經濟手段是指政府在自覺依據和運用價值規律的基礎上藉助於經濟杠桿的調節作用,對國民經濟進行宏觀調控。經濟手段主要包括價格、稅收、信貸、工資等。經濟手段具有間接性、有償性、平等性和關聯性的特點。
三、法律手段是指政府依靠法制力量,通過經濟立法和司法,運用經濟法規來調節經濟關系和經濟活動,以達到宏觀調控目標的一種手段。法律手段的內容包括經濟司法和經濟立法兩個方面。法律手段具有權威性、強制性、規范性、穩定性的特點。
⑸ 2020年央行如何宏觀調控經濟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要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為「十四五」發展和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打好基礎。2020年宏觀經濟怎麼走?財政政策如何與貨幣政策更好地協同發力?
北大光華管理學院日前在發布的報告中表示,2020年仍需要科學穩健把握宏觀政策逆周期調節力度,以確保經濟實現量的合理增長和質的穩步提升,順利實現「決勝小康」目標。同時,報告還指出,要保持宏觀杠桿率基本穩定,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體現穩增長的底線是防風險。
專項債仍是財政政策的主要抓手
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11月,全國財政收入累計增長3.8%,增幅同比回落3.0個百分點。財政支出方面,1-11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06463億元,增長7.7%,高於收入增幅3.9個百分點。
「未來財政政策發力的主要抓手仍為地方政府專項債,預計2020年專項債限額在2.8-3萬億之間。」報告指出,2019年9月4日,國務院提前下達了2020年專項債新增額度。今年年初專項債發放額度將會大幅超過去年。
北大光華管理學院應用經濟系副教授顏色表示,雖然今年為「十三五」的收官之年,但是由於從2019年七月份開始中央就一直強調儲備一批大項目,因此預計今年便會有部分已准備好的戰略性項目提前落地,專項債規模擴張疊加專項債作為重大項目資本金比例下調政策的影響,其對基建投資的撬動作用將顯著加強,對經濟拉動作用或於今年二季度開始見效。
貨幣政策將更加註重穩增長
貨幣政策方面,報告認為,2020年央行貨幣政策風格或將有所轉換,寬松信號也將更加明確。
一方面,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首次提到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與之前的「松緊適度」有所不同。這意味著貨幣政策的定調並不是一成不變,而是在經濟下行與通脹壓力並存下根據實際需要進行適度調節。另一方面,對於通脹,由於結構性通脹擴散能力有限,預計物價雖然在今年上半年仍會維持高位,但下半年有望回落,因此為貨幣政策風格的調整提供了空間。
報告指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對流動性的表述仍為「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並對貨幣信貸、社會融資規模增長提出要求,要「同經濟發展相適應,降低社會融資成本」。另外,國常會明確提出2020年要實現普惠小微貸款綜合融資成本再降0.5個百分點,加之我國中小銀行風險上行,均為央行進一步降准提出了要求。
顏色也表示,相較於美國、日本、歐洲等發達經濟體,我國的存款准備金率較高,因此仍有較大降准空間。除此之外,今年財政政策穩增長的發力點為專項債,規模較大,貨幣政策需要通過降准來保障流動性充裕,從而配合財政政策的實施。
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 需持續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報告還提出,中長期看,未來中國的經濟增長面臨諸多挑戰。中國經濟能否完成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的轉型,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尤為重要。
「而全要素生產率能否繼續提高,取決於能否找到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動能以及如何有效釋放新動能。」報告進一步指出,中國在推動全要素生產率增長過程中仍有很多有利的結構性力量。
第一,中國經濟的「再工業化」,進行「產業的數字化轉型」。利用互聯網大數據驅動產業的變革,可以帶來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空間。
第二,「新基建」——「再工業化所需的基礎設施」。圍繞產業變革、產業互聯網所配套的基礎設施建設,如5G基站、雲計算設備等將推動全要素生產率增長。
第三,大國工業還有發展空間。未來諸如民用航空、飛機發動機、集成電路等的發展為全要素生產率提升注入可能。
第四,更徹底的改革、開放帶來的資源配置效率的提升。除技術外,「制度改革」和「進一步的改革開放」能形成制度紅利空間,讓全要素生產率保持較高增速
⑹ 結合我國實際情況,論述中央銀行如何運用傳統三大貨幣政策工具調節經濟
貨幣政策目標是一國中央銀行或貨幣當局採取的貨幣政策希望達到的最終目的。
包括:經濟增長、價格水平穩定、充分就業、利率穩定、匯率穩定、國際收支平衡。盡管央行不能直接帶來這些目的,卻能針對它可以影響的變數制定不同的政策。貨幣政策的諸多目標之間常常有沖突,政策可以達到一個目標,但卻也使另一個目標變得更加難以實現。
在中國,貨幣政策目標的選擇在實際中有兩種主張,一種是單一目標,以穩定幣值作為首要的基本目標;另一種是雙重目標,即穩定貨幣和發展經濟兼顧。
從各國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歷史演變中來看,無論是單一目標、雙重目標或多重目標,都不能脫離當時的經濟社會環境以及當時所面臨的最突出的基本矛盾。但貨幣政策要保持足夠的穩定性和連續性,政策目標不能偏頗和多變。
此條答案由有錢花提供,有錢花是度小滿金融(原網路金融)旗下的信貸服務品牌,靠譜利率低,手機端點擊下方馬上測額,最高可借額度20萬。
⑺ 當前我國央行宏觀調控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加息 提高准備金 央行票據 特種國債 再貼現政策 公開市場業務(指中央銀行在金融市場上公開買賣有價證券來調節貨幣供應量的行為)
稅收 財政預算
存款准備金是指金融機構為保證客戶提取存款和資金清算需要而准備的在中央銀行的存款,中央銀行要求的存款准備金占其存款總額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備金率。
存款准備金及存款准備金率包括兩部分,中央銀行規定的存款准備金率被稱為法定存款准備率,目前為6%,即接受存款的商業銀行必須把存款的6%上存中央銀行,與法定存款准備率對應的准備金就是法定準備金。超過法定準備金的准備金叫做超額准備金(國內習慣於稱其為備付金),超額准備金與存款總額的比例是超額准備率(國內常稱之為備付率)。超額准備金的大小和超額准備率的高低由商業銀行根據具體情況自行掌握。
中央銀行透過調整存款准備金率,可以影響金融機構的信貸擴張能力,從而間接調控貨幣供應量。
我國的存款准備金制度是在1984年中國人民銀行專門行使中央銀行職能後建立起來的,近20年來,存款准備金率經歷了六次調整。
1984年,中國人民銀行按存款種類規定了法定存款准備金率,企業存款為20%,農村存款為25%,儲蓄存款為40%。過高的法定存款准備率使當時的專業銀行資金嚴重不足,人民銀行不得不透過再貸款(即中央銀行對專業銀行貸款)的形式將資金返還給專業銀行。
為克服法定存款准備率過高帶來的不利影響,中國人民銀行從1985年開始將法定存款准備率統一調整為10%。
1987年和1988年,中國人民銀行為適當集中資金,支持重點產業和項目的資金需求,也為了緊縮銀根,抑制通貨膨脹,兩次上調了法定準備率。1987年從10%上調為12%,1988年9月進一步上調為13%。這一比例一直保持到1998年3月20日。
我國的法定準備金存款不能用於支付和清算,金融機構按規定在中國人民銀行開設一般存款帳戶,統稱備付金存款帳戶,用於資金收付。1989年,中國人民銀行對金融機構備付率做了具體規定,要求保持在5%—7%。1995年,中國人民銀行根據各家銀行經營的特點重新確定了備付率,工行、中行不低於6%,建行、交行不低於5%,農行不低於7%。
經國務院同意,中國人民銀行從1998年3月21日起,對存款准備金制度進行了改革,主要內容是:將原來各金融機構在中國人民銀行的准備金存款和備付金存款兩個帳戶合並,稱為准備金存款帳戶;法定存款准備率從13%下調到8%,超額准備金及超額准備率由各金融機構自行決定。1999年11月18日,中國人民銀行決定:從11月21日起下調金融機構法定存款准備金率,由8%下調到6%。
從2003年9月21日起,中國人民銀行提高存款准備金率1個百分點,即存款准備金率由現行的6%調高至7%。
從2004年4月25日起,中國人民銀行實行差別存款准備金率制度。 20年來存款准備金率的六次調整
時間 調整為 調整原因
1985年 統一為10% 為克服法定存款准備率過高帶來的不利影響
1987年 從10%上調為12% 緊縮銀根,抑制通貨膨脹
1988年 進一步上調為13% 緊縮銀根,抑制通貨膨脹
1998年3月21日 從13%下調到8% 對存款准備金制度進行了改革
1999年11月21日 由8%下調到6%
2003年9月21日 由現行的6%調高至7%
所謂金融制度,就是指有關金融交易的全部制度安排或規則的集合。可以從三個層次來理解金融制度:(1)金融制度的最上層是法律、規章制度和貨幣政策,即一般意義上的金融活動和金融交易規則;(2)金融制度的中間層是金融體系的構成,包括金融機構和監管機構;(3)金融制度的基礎層是金融活動和金融交易參與者的行為。在任何一個金融制度中,它的參與者基本上可以歸納為五類:資金有餘的人或部門、資金短缺的人或部門、金融中介機構、金融市場、金融監管當局。
⑻ 中央銀行是如何利用宏觀經濟政策工具調節經濟的
你好,很高興替你解答問題。
宏觀調控政策分為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
財政政策分為改變稅率和改變政府支出
央行的政策則是貨幣政策。在凱恩斯理論中分為三點:
1 改變基礎貨幣的數量
2 調節存款准備金率
3 調整利率
希望對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