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疫後經濟發展面臨哪些挑戰

疫後經濟發展面臨哪些挑戰

發布時間:2022-07-08 10:14:46

『壹』 多重考驗下中國經濟「穩」字難得,疫情期間我國經濟發展的怎麼樣

我國經濟穩中有進,長期向好,而且經濟發展水平和質量有所提升。因為我國不僅能夠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的經濟發展方針,而且也能出台與之相適應的政策,進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更重要的是,我國經濟韌性強,潛力大,所以經濟回暖速度快。

疫情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在疫情肆虐的全球大背景下,我國同樣受其波及,而且經濟也因此而遭受重創。但我國不僅能夠迎難而上,而且也能披荊斬棘,進而取得良好的成效。而一季度經濟增長的事實便是有力的證明。

我國能夠放慢經濟發展的步伐,並注重發展質量的提升。疫情的確沖擊了我國的經濟發展速度,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經濟發展的壓力。但我國不僅能夠主動出擊,而且也能順勢而為。通過放慢步伐,我們能夠堅持創新發展,而且也能進一步優化經濟結構和產業布局,進而提升經濟發展質量,這便是我國經濟的韌性。

『貳』 談談你對疫情後中國經濟發展趨勢的看法

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發展的趨勢不會改變。在內外部風險挑戰交織下,我們也要做好宏觀經濟監測預警,密切監測經濟運行狀況,聚焦疫情對經濟運行帶來的沖擊和影響。
實事求是地講,突如其來的疫情,給一些行業企業和大眾消費帶來了不同程度的影響。但是,影響是暫時的,也是階段性的,有關政策支持工作正在逐步取得成效,我們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戰勝疫情、提振經濟。但是在疫情防控的戰斗中,繼續迎風向前、頂住下行壓力,就必須按照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的要求,圍繞做好「六穩」工作,做好應對各種復雜困難局面的准備。堅持全國一盤棋,發揮好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及時分析、迅速行動,我們就能妥善應對疫情沖擊,統籌平衡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發展,推動中國經濟行穩致遠。
中國經濟在短期內仍然面臨一些困難和挑戰。
首先,應當妥善解決今年應屆畢業生以及農民就業問題,因為就業問題的解決會直接帶動消費增長;其次,要防止產業鏈、價值鏈斷裂問題,應對傳統的製造業的挑戰,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導致消費需求猥瑣,在這種情況下傳統的製造產業在出口受阻、消費低迷的影響下,肯定會收到影響。但是要注意到我國產業機構的多樣性,在信息技術、智力輸出等方面我們這幾年都有較大的突破,傳統的製造業大省也都在加快轉型升級向「無人區」挺進,所以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不會變,短期影響估計需要靠國家加大宏觀調控手段來對沖。再次,我國經濟發展關鍵在於擴大內需。我們早就已經是內需為主的經濟,加上我們在全球率先控制住了疫情,全國絕大多數省份已經進入疫情低風險區域,生產和生活秩序正在陸續恢復,因而如何有效擴大內需,將是對沖疫情影響的關鍵所在。最後,由於疫情影響,貨品的國際運輸受到一定阻礙,導致一些產業的國際合作受到影響,對方國家可能會從本國或其他國家尋找合作夥伴彌合其內部產業鏈和價值鏈,中國相關產業可能會失去一部分國際市場。因此,要化解疫情對進出口的影響。

『叄』 4.4新時代經濟高質量發展面臨哪些外部挑戰

摘要 親,您好。第一,復雜的國際形勢。近年來,中國的外部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全球范圍內保護主義、孤立主義、單邊主義崛起,全球化在貿易和金融領域有所退潮,依靠外部經濟拉動中國經濟發展面臨阻力。

『肆』 中國持續向好的經濟前景將會面臨哪些挑戰

我認為中國持續向好的經濟前景會面臨著以下三個方面的挑戰:內需消費的不足、疫情的影響以及生育率持續下跌的風險。

中國的經濟在改革開放40年以來,確實已經獲得了非常不錯的發展,但是中國的經濟也面臨著諸多的挑戰,必須要解決普通老百姓所面臨的壓力問題,才能夠讓更多的普通老百姓加大消費,才能夠讓中國的經濟獲得再一次發展的機會。

內需消費動力的不足

雖然我們國家在這40年已經獲得了非常不錯的發展,但是我們國家的普通老百姓已經把大量的資金放在了房地產市場,在實體經濟領域的消費動力其實並不足,在這種情況之下,實體產業不會獲得太好的發展,從而會讓我們國家的經濟發展遇到困境。

我們國家的經濟如果在未來想要獲得更好的發展,就必須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要讓普通老百姓獲得更多的工資,才能夠讓整個社會的經濟獲得更健康的運行。

『伍』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籠罩下的中國,面臨哪些挑戰

經濟和民生是疫情發展至今所呈現出來的主要挑戰,雖然目前的企業復工率明顯提升,但大多數都是跟國計民生以及防護物資相關的企業,即便是受疫情影響相對較小的電商企業,同樣面臨線下運輸和配送在內的諸多難題,而數量龐大並且直接影響就業率的中小企業,按照相關部門的權威說法只有30%左右的復工率,如果疫情遲遲不能回歸平穩,對於這部分尚未復工的中小企業來說無異於面臨生死存亡的艱難抉擇,而面臨生死難關的企業,同樣會導致工作機會的消失。

綜上所述,新型冠狀病毒的突然爆發,給當下的中國造成的挑戰幾乎涵蓋了方方面面,凡是關繫到國計民生的行業和領域,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了影響甚至造成不小的損失,但疫情當前還是要將主要的精力投入到抗擊疫情當中,至於目前面臨的挑戰,也只能結合疫情的進展及時做出相應的調整和制定補救措施,相信只要全國上下眾志成城,就一定能夠擊退疫情重新找回曾經的工作和生活節奏。

『陸』 上海疫情拐點逐漸顯現,當地目前面臨著的挑戰有哪些

上海地區現在面臨醫護人員數量不足,疫情封控能力不夠以及人員素質不高。

目前上海地區疫情的拐點也逐漸出現了,每日新增感染人數數量較比前幾日有所下滑。可以說這是上海疫情出現的第一個轉折點,但是形勢還是十分嚴峻。雖然出現了拐點,但是防疫人員還是不能夠有任何的鬆懈,必須抓緊時機控制疫情。

第一個挑戰醫護人員數量不夠。

雖然目前各個省市對上海援助了大量的醫護人員,但是相比於一座幾千萬人口的城市而言,這一點人數遠遠不夠。畢竟每日感染人數數量較多,醫護人員數量平均下來,根本達不到相應的標准。每個方艙醫院醫護人員的數量,根本無法維持秩序。也無法做到醫護作用,所以在人數方面上海還是面臨著嚴峻挑戰。

『柒』 疫情之後,產業地產面臨「升維進化」挑戰

編者按:比爾·蓋茨曾說:我們總是高估「短期」變化,卻低估未來「長期」的變革。房地產行業在「轉型敏感期」遭遇的這場疫情,給行業帶來了哪些短期變化?這些短期變化使房地產行業的轉型升級之路加速還是轉向?金融界上市公司研究院從3月起推出地產觀察,通過和行業專家、權威人士和知名房企高管等進行深入交流,釐清短期變化和長期變革,探討房地產行業在「疫情後半段」的戰略對策。

新冠肺炎疫情對房地產行業及其上下游產業鏈帶來了挑戰。與住宅地產、商業地產相比,產業地產短期所經受的沖擊力度較小,成為了疫情「風暴」下房地產行業的避風港,但疫情也同樣加速了產業地產的商業邏輯重構。這場重構力度之猛,范圍之廣,不啻於一場產業內的「升維」。如果不能跟上這種步伐,則很難在未來進化。

一直以來,傳統房地產的「高周轉、短周期」運營思維是產業地產的「痼疾」所在,造成了諸如科技園區空心化、招商引資難、與地方政府利益割裂等一系列問題。而在疫情的影響下,傳統產業政策、經濟環境發生了兩個變化,一方面疫情影響地方經濟的情況下,政府對本地產業經濟的訴求更加迫切;另一方面,央行在向實體經濟釋放流動性的同時反復強調「房住不炒」的總基調,給房地產宏觀政策並未帶來完全松綁的預期。在此背景下,產業地產的運營邏輯迎來重構的契機,即摒棄傳統的地產思維,以區域發展、產業經濟為出發點,擁抱新經濟模式,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航空航天、節能環保、新材料、大健康、5G等重點新興產業,成為產業地產長期變革的主旋律。

困擾產業地產的兩大難題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分工協作的不斷演化,房地產行業的分類方式也在不斷深化。根據房地產行業交付產品的基本功能特徵,大致可以分為住宅地產、商業地產和產業地產,其中產業地產是圍繞「產業微笑曲線」而構建的產業價值鏈一體化平台,特點是以產業為依託,以地產為載體,實現土地的整體開發與運營。

傳統房地產企業的開發運營模式一般為拿地——開發——銷售——交付所形成的閉環。然而這一模式經過近十餘年的快速發展,特別是近年來國家「房住不炒」宏觀調控政策的推進,傳統房地產開發的利潤增長空間已經逐漸趨於飽和,利潤增長速度也逐漸放緩,這被行業形象地稱之為由「黃金時代」向「白銀時代」的轉型,房地產企業的頭部效應愈發明顯,行業的競爭程度也必將更加激烈。為此,不少房企想要通過產業地產尋求轉型突破。然而這一轉型之路未必順暢。

「傳統地產是坐電梯,而產業地產是爬樓梯,企業家爬樓梯的能量消耗大,而這個能量就是現金流。「中銳基業創始人吳達傳用形象的比喻道出了產業地產和傳統地產不同的本質。

產業地產的核心是產業經濟,而發展產業需要重資產、高現金的投入。從地產開發商的角度來看,一但住宅地產利潤遠高於產業利潤,那麼傳統的地產思維就會在產業地產的運營中占據主導位置。住宅地產利潤高,且資金投入一兩年就可以完成周轉,而產業布局則需要大量的時間與資金的投入,在這種矛盾下,產業地產開發商更傾向於先賣房,再做產業甚至不做產業,這不僅造成了近年來大量產業園區的空心化,也讓房企與地方政府互不信任。這是當前產業地產面臨的一大難題。

此外,產業地產如何盈利是另一大難題。中建設計集團城市規劃和村鎮設計研究院副院長、產城規劃專家丁偉指出:「產業地產運營商對一塊地進行投資,肯定希望將來這塊地未來的增值和收益自己可以分一杯羹,但是土地的增值部分,國家是嚴令禁止分配的。運營商在拿地的時候不能獲得一個好的價錢,拿到地之後又不能從土地的增值之後得到更多的收益,對於想做產業的運營商來說是一大痛點,也是產業地產發展中另一個難題。」

轉型產業地產為什麼難?因為產業地產不是一個純市場化的產品,既要兼顧市場的需求,更要兼顧政府的需求,實現與政府的共贏局面,是產業地產解決當下行業難題的核心所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從中央到各地政府為穩定經濟發展,陸續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產業經濟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的一大支柱,在當下這個特殊時期迎來了發展的政策窗口期,產業地產也迎來了轉型重構的機遇,如何抓住機會實現與地方政府和相關政策的協同發展,是短期內產業地產運營商要思考的首要問題。

政策面的升維

如果沒有此次疫情,產業地產或許還將按照原有軌跡緩慢地「去地產化」,然而受到沖擊的地方經濟,已經等不到緩慢的漸變,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地方產業經濟的政策,疊加宏觀貨幣政策、產業政策的不斷加碼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大背景,產業地產中迎來政策窗口期。

進入2020年,央行先後通過降准、調低逆回購中標利率、下調LPR等一系列措施向市場釋放流動性。然而當房企紛紛盼望房地產行業政策「松綁」之際,央行接連表態「房住不炒」的總基調不會發生變化。

2月19日,央行發布2019年四季度中國貨幣執行報告,報告中總結了四季度我國房地產行業的發展情況,同時在下一階段主要政策思路中重申了「房住不炒」、「因城施策「的基本原則,並點出加快建立房地產金融長效管理機制,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隨後,央行副行長劉國強再次「房住不炒」依然是2020年房地產行業的總基調。

與此同時,中央和地方政府為穩定經濟,推動區域產業發展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2月10日,發改委等19個部門和單位印發《關於推動返鄉入鄉創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到2025年,打造一批具有較強影響力、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返鄉入鄉創業產業園、示範區(縣)。

2月24日,發改委、工信部等11個國家部委聯合印發了《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提出到2025年,中國標准智能汽車的技術創新、產業生態、基礎設施、法規標准、產品監督和網路安全體系將基本形成,能夠實現有條件自動駕駛的智能汽車達到規模化生產,實現高度自動駕駛的智能汽車在特定環境下市場化應用。到2035年,中國標准智能汽車體系全面建成的目標。

地方政府方面也相繼發布了促進區域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相關政策,不完全統計如下:

制圖:金融界上市公司研究院數據來源:中國指數研究院

從政策層面分析,有兩個顯著「升維」變化:一方面,盡管事實上整體流動性不斷放鬆,但中央反復重申房地產行業不會政策「松綁」,導致產業地產中的「地產思維」得不到強化;另一方面,地方經濟「災後重振」的需求使得產業地產運營商與政府的經濟發展訴求進一步融合。特別是當前國家已經明確,在疫情之後的經濟恢復建設中要積極運用新興技術發展高端產業,包括「新基建」產業鏈——5G、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航空航天、節能環保、新材料等,以及以新興消費和健康醫養等消費升級領域。

產業地產運營商行動

正是在共同應對疫情之後的經濟恢復問題上,政策的鼓勵方向指出了如何解決與地方政府協同的難題。由此,產業地產運營商放眼未來,選擇什麼樣的產業進行布局至關重要。在這方面,行業內的龍頭企業已經有所行動。

根據中國指數研究院發布的1、2月產業地產市場月度報告的企業動態匯總,從2019年12月24日到2020年2月27日,共有超過60餘個產城項目達成協議。

12月25日,綠地株洲濱江科創園項目正式啟動,綠地以「地產+科技」的新型城市更新模式打造集總部經濟、科創研發、創意辦公、配套服務等功能業態為一體的大型生態科創產業綜合體。

1月9日,金地集團和沈陽市政府簽訂戰略合作協議,計劃投資金額298億元在沈陽市改造、開發9個產城項目,其中包括於洪智能製造產業園、金地瀋河文體中心項目、渾南區智能製造中心航空製造生產線項目等。

2月18日,綠地集團與煙台市政府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擬就煙台高鐵南站城際空間站、芝罘幸福新城地標、牟平區會展中心等三大項目開展合作,總投資合計約400億元。

2月25日,國內自主晶圓再生量產領軍企業協鑫集成與華夏幸福簽約,總投資50億元、年產360萬片再生晶圓項目落戶合肥肥東產業小鎮。

2月27日,張江科學城舉行重點項目集中簽約、開工啟動儀式。共集中簽約項目30個,集中開工啟動項目20個,涉及創新研發平台、集成電路、生物醫葯、人工智慧及城市功能提升等多個領域,50個項目共投資達364億元。

從上述行業頭部企業近期的產業布局中,「人工智慧」、「生物醫葯」、「」文體「、」康養「等新經濟領域詞彙頻現,結合中央與地方政府對於新經濟發展的相關扶持政策可以看出,擁抱新經濟模式逐漸成為產業地產長期變革的主旋律。億達中國高級副總裁於大海指出:「關注新興產業領域一些市場機會。傳統行業在這次疫情中受沖擊較大,而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製造、無人配送、在線教育與消費、遠程醫療等新興產業展現出強大的成長潛力。」

競爭力升維:競爭剛開始

綜上所述,短期來看,地方政府做強本地產業經濟的訴求,使產業地產中的「地產內核」進一步淡化,「產業內核」升級為主導,並有助於地方政府與產業地產運營商目標協同;長期來看,新經濟帶動下的新興產業將為產業地產注入全新的活力。

回歸本質,只有明確了產業發展的內核,產業地產才具備真正的核心競爭力。

不可否認的是,盡管受到政策的支持,但產業地產相較於傳統房地產發展難度仍然偏大,競爭也更加激烈。產業地產的開發主體嚴格來說主要有兩類,一類是政府主導的各種國家級或地方級高新區開發機構;另一類是民營企業,以企業化方式參與各種產業地產項目。而民營企業發展產業地產主要有三種類型,第一種模式是開發性PPP模式;第二種模式是產業+地產的模式,其本質是產業購地模式;第三種模式是回歸產業的開發產品型模式,即產業科技園區模式。

在政策環境和產業地產發展邏輯進化的背景之下,產業地產要實現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增長的轉型,運用這三種開發模式的發展前景究竟如何,仍須等待市場的考驗。

對此,吳達傳表示:「不論哪種模式,產業地產都要堅持三點核心競爭力。第一點,要明確選擇自身的發展模式,因為每一種模式對選址的要求、與政府的談判要求是不一樣的,一旦選擇了商業模式,企業就決定了選址的要求,以及與政府談判的模式。第二點,做產業地產一定有產業在前、產業優先,要有自身的產業發展能力,或者有招商和產業整合的能力。第三點,企業的盈利能力和融資能力都必須要非常強,發展產業地產還要有產業情懷,回報周期往往比較長,前期能不能頂住壓力,跟融資能力密切相關。」

只有明確了核心競爭力,未來的發展才能更具質量。放眼未來,產業地產將以經濟發展為核心,以新經濟模式為抓手,與政府實現互利共贏,擺脫傳統房地產行業的種種束縛,實現真正的「升維進化」。

來源:金融界上市公司研究院

『捌』 疫情期間世界經濟最困難的兩點是

這幾天國際疫情急轉直下,美國義大利確診數據先後快速超越中國,各種壞消息頻傳,於是在社交媒體的評論區,出現了很多讓人不安的言論,其中有嘲笑、諷刺甚至是幸災樂禍,對此,我想說——

這些人並不清楚現代世界的運作規則,他們並不知道國外的疫情的水深火熱對中國到底意味著什麼,他們並不知道我們要面對的是什麼。

01

我們看到的壞消息

並非真相的全部

首先我需要說的一個點是——我們看到的壞消息並非真相的全部。

我們需要明確一個基礎的邏輯——對於傳播而言,壞消息傳播速度永遠比好消息快且廣泛。

舉個例子,在韓國、日本疫情爆發的時候,我們的公眾號文章都是極力渲染他們的愚蠢的應對策略、慌亂的民眾以及混亂的秩序。

但僅僅兩周之後,我們發現韓國和日本其實疫情已經得到了有效控制,那麼現在又有多少媒體在報道韓國日本如何井然有序穩住疫情呢?幾乎沒有,因為井然有序不是新聞,沒有傳播度,拿不到 10 萬+閱讀。

沒錯,在社交媒體上傳播的義大利、美國、英國的疫情慘狀在事實上都是真實的,但請注意,這並非真相的全部——

那些他們進展順利的方面我們的媒體往往會選擇性忽視,因為那沒有可讀性,太普通,太常見,太不算新聞。

不要以為你看到的就是真相,真相永遠比你看到的要復雜,仔細感受一下下面兩張圖:

02

世界需要我們

我們也需要世界

當我們幸災樂禍的時候,或許我們應該回想一下過去兩個月我們剛剛經歷了什麼——

沒錯,我們疫情初期非常被動,個別國家的媒體刻意嘲笑、侮辱中國的時候,一轉眼才發現中國對於這個世界的正常運轉是如此重要。

中國作為「中間產品」供應商在世界各地區的份額:

1.蘋果全球限購了,因為我們的富士康不能正常開足馬力生產了;
2.澳洲的龍蝦賣不出去了,因為中國的餐館在疫情期間紛紛關門了;
3.泰國的旅遊業按下暫停鍵,因為中國的旅客隔離在家不敢出門了;
4.韓國的現代汽車工廠停產了,因為中國山東的供應鏈工廠停滯了;
5.巴塞羅那國際電信展取消了,因為中國的電子消費品牌沒法參展了: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貿易國,中國的貿易量佔全世界的 12%;中國是全球 33 個國家的最大出口國,是 65 個國家的最大進口商品來源國;同時中國也是全球 120 個國家的最大貿易夥伴。

2004 年的聖誕節,美國記者薩拉忽然發現,收到的 39 件聖誕禮物中「中國製造」的有 25 件,薩拉突發奇想,決定從 2005 年 1 月 1 日起,帶領全家開始嘗試一年不買中國產品的日子。

於是她開啟了一段真實而艱難的歷險,在經歷了無數啼笑皆非的痛苦之後,她重新回到了中國製造的懷抱,她把這段經歷寫成了一本暢銷書——《離開中國製造的一年》。

美國直到疫情告急才發現,他們整個國家使用的青黴素中有 45% 是中國製造的,而布洛芬幾乎是 100% 為中國製造。

『玖』 如今疫情不斷,給我國的經濟發展帶來了哪些影響

中國這次疫情對國內經濟的影響還是比較大的,主要重創了以前一些利潤大,比較輕松的產業,比如KTV,洗浴,旅遊,民宿這類,尤其和旅遊有關聯的基本全軍覆沒。

但是也會有些特殊行業異軍突起,比如制葯,醫療器械,生物,這些門檻比較高,投資大,技術性強的會突飛猛進。

疫情在短時間內不會結束,該考慮轉行的要趕緊行動。

『拾』 臨畢業,你該如何應對新冠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和勞動力市場的影響給 大學生就業帶來的嚴峻挑戰

今年的疫情嚴重沖擊了高校畢業生就業。政府有關部門已經在擴大需求、調整供給、優化匹配方面出台了大量就業保障政策措施。高校畢業生更要全力以赴,短期積極求職,適應就業環境、提升就業能力,為未來積累長期發展能力。

一是,畢業生要提升求職密度、廣度與精度。投入更多時間和精力搜索職位信息,投遞簡歷,爭取更多筆試面試機會;廣泛挖掘各種求職渠道,特別是網路渠道與社會關系相結合;了解自己,了解崗位要求,了解用人單位的行業特點與組織文化等,不要眉毛鬍子一起抓。

二是,畢業生要接受「試用期」。鑒於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剛性時間節點約束,如果無法一步到位,先接受一個能找到的最合適崗位「試用」。如果不能很好地實現供求完美匹配,可以考慮再換。就業是一個不斷調試優化的過程。

三是,畢業生要敢於接受艱苦的工作崗位。雖然最近20年中國高等教育發展很快,但是全國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國民也只不過10%。

大量艱苦地區、艱苦行業、艱苦單位和艱苦崗位缺少接受過高等教育的高素質專業人員。畢業生應放寬眼界,將自己融入祖國發展建設中,在基層、艱苦地區磨煉自己。

四是,畢業生要嘗試自我創業。數字技術平台不僅降低了創業成本,而且創造了大量的創業機會。但所有想創業的人,必須審視自己是否具備兩個基本條件:一是創業肯定比就業更辛苦,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備;二是創業必須有所專長,自己有干貨,有服務精神。

閱讀全文

與疫後經濟發展面臨哪些挑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下一站是幸福賀爸爸叫什麼 瀏覽:399
代表健康的花卉是什麼 瀏覽:503
中年夫妻婚姻如何相處 瀏覽:875
幸福是什麼喝茶文案 瀏覽:348
兔年的女人婚姻如何 瀏覽:281
美女拉屎沒紙怎麼辦 瀏覽:212
愛情中的對錯是什麼意思 瀏覽:444
婚姻中會存在什麼困惑 瀏覽:357
幸福都是因為什麼 瀏覽:628
中小企業如何擁抱數字經濟 瀏覽:102
這世間到底是什麼才是愛情 瀏覽:525
幸福里美酒怎麼樣 瀏覽:477
女生生氣了該講什麼故事 瀏覽:370
為什麼櫃員都是美女 瀏覽:419
健康環保方式有哪些 瀏覽:4
省直事業單位多久出排名 瀏覽:796
黃金瞳是個什麼故事 瀏覽:563
追求的幸福到底是什麼 瀏覽:117
美女什麼時候買大船 瀏覽:670
愛情磨合期以後是什麼期 瀏覽: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