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遼源市怎麼樣
很好的,城市其實不小,很溫馨,人們很客氣(不文明的都是偏遠地方的人,出來裝)。
學風很好,新文化報曾經登過,遼源市吉林省最適合學習的地方,學校好,從小學到高中都是王牌。 掙得多,消費相對較少。 壓力不大,總體很好。 我是遼源人,雖然上大學了,還是很自豪哦~!
2. 吉林遼源這個城市
吉林省除了長春和吉林好一些外剩下的都差不多少,遼源市在吉林還可以了,不過東豐是遼源市的一個縣,到遼源要一個小時多一點左右,而東遼和遼源很近,開車十幾分鍾就可以到,東豐離梅河口近一些,正常一個縣的規模,肯定比遼源差一些,不過也挺不錯了
3. 遼源有錢嗎怎麼樣的地方
遼源挺富裕的,民營經濟好,人均GDP吉林省第二,城市在吉林省能排前三四位吧。
給你鏈接
【圖片】遼源是吉林省中南部重要的中心城市,地處吉林中部城市群,國家級哈長城市群南部門戶城市,吉林省第四大城市。市內轄兩區外轄兩縣城鎮化率為吉林省前茅。地處長白山余脈和松嫩平原過渡地帶,長沈經濟圈環繞,被譽為東遼河畔的一顆明珠。
遼源的歷史源遠流長,清代這里被辟為皇家「盛京圍場」,康熙皇帝曾欽敕「皇家鹿苑」。遼源有著千年歷史是百年老城1983年國務院在吉林省設立的第三個地級市,牌照吉D。
【圖片】遼源人均GDP位居全省前列。遼西鐵路四梅鐵路和遼長鐵路在這里匯集。遼長,遼開,集雙等高速公路在此交接,營東高速,吉草,沈吉高速均在境內樞導,正在規劃建設四白高鐵,遼長高鐵和遼源機場,遼源已成為吉林省中南部新興交通樞紐。
著名的紅雙喜乒乓球,中國第一隻符合國際比賽標准用球,1959年在遼源誕生走向世界。東方紅一號衛星也有遼源生產解決的技術部件 碳纖維天線。葛洲壩自潤滑材料,電影膠片,吉林省第一台電視機,收音機,洗衣機均出自這里。輕工紡織業發達東北的老工業基地。經濟建設突飛猛進,日益完善的遼源經濟開發區,龍山工業開發區,清潔能源開發區,東西孟工業區,遼白一體化,南部新城等被規劃新建遼源大三環繞城高速環抱。
目前市內火車站兩座,遼源站(客站)遼源東站(貨站)客運站三座,站前客運站(龍山區)仙城客運站(西安區)高速客運站(經開區)。
【圖片】遼源旅遊項目豐富,凱旋王國游樂場 環球名勝 夢幻水世界 「擁有亞洲最大的真海沙人造浪池」,東北最大道教 福壽宮 玄門塔樓之最 魁星樓(國家AAA級景區),龍山公園(國家AAA景區),向陽山森林公園(國家AAA級),茵特拉根歡樂谷,鴜鷺湖 紅葉嶺(國家AAAA級景區),國家級水利風景區 聚龍潭,江城植物園,奇樂室內水上樂園 國內最大的溫泉海嘯館,新天地 超大巨幕影院(影幕 寬26米 高17米),東豐農民畫館,遼源礦工墓陳列館,寒蔥頂國家森林公園,扎蘭芬圍民族文化園影視城,國家礦山濕地公園,國家礦山地質公園和二戰高級戰俘營等紅色旅遊項目,平安教育館(AAAA),亞洲最大的交通體驗公園(AAAA),並正在建設吉林省最大的溫泉旅遊度假區 紫夢香谷。
希望有用。
4. 遼源四平哪個經濟好一些
肯定是四平要好很多啊,別的先不說,遼源得火車站就有一個售票口,有時還沒有人呢,四平是一個有歷史的城市,而且四平有個吉林師范大學,也帶動了四平的經濟呢!四平車站附近有一條很繁華的步行街,有很多運動服裝店,如果你要是女生的話,還有唯美商廈、新商業大廈、國商,可以逛街的!
5. 吉林省遼源經濟情況怎麼樣
總體來說還算可以,近幾年發展的不多,看人均收入,還是很樂觀的,但是看人均,有點不公平。
基層工廠工人,一個月的工資2000——3000元左右,城裡務工者無合同正式單位的,1500——3000元不等。公務員都是鐵飯碗,各種津貼多。
房價也不高。商品房物業好的3000——4000 一平米
消費不高
投資商機還算不錯,畢竟比沿海,南方城市發展的慢。
6. 遼源市好嗎在吉林省能排第幾,城市怎麼樣
總體來說,遼源市是比較適合生活的,空氣質量好,而且有山有水,城市建設也不錯,城市品位大幅提高,經濟最近幾年發展迅猛,城市治安也很不錯(屬於偷個錢包都能上新聞那種的)
不足之處在於:一是交通尤其是鐵路方面嚴重短缺,目前為止,作為二等站的遼源站只有30多趟火車,並且沒有高鐵站。(不過據說2020年可接入高鐵網)
二是人才流失嚴重,其實這不光是遼源問題,也是整個東北問題。
三是旅遊景點不足,吸引不到外地遊客來遼旅遊
四是行政區面積小,市內只轄龍山、西安,開發區三個區,市外主管東豐、東遼兩縣、且縣域經濟水平一般,全市GDP在吉林省不說墊底,也只能排倒數第三的樣子。但人均GDP能達到全省前三的水平。
7. 高分求09年中國城市競爭力排名全表
4月14日,《2009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在北京發布。
本次報告的年度主題為:「城市,中國跨向全球中」。主題報告中從價值體系、功能體系和要素體系三個方面分析中國城市在全球城市中的位置。將中國城市置於全球坐標繫上,探討其地位及成因,建議其對策。根據報告,中國最具競爭力城市是香港,深圳和上海緊隨其後。
一、價值體系:中國城市在全球500個城市中的位置
1、中國城市競爭力在全球城市中的位置
全球:世界城市名列榜首,科技中心位居前列;中國:總體處於全球中等水平,行政級別高的城市排名靠前。
中國前十名的城市排在全球位置依次是:香港(26)、上海(41)、深圳(64)、北京(66)、澳門(78)、台北(112)、廣州(130)、中山(216)、蘇州(218)、杭州(222)。
2、中國城市人口在全球城市中的位置
全球:世界進入城市時代,世界大都市化趨勢明顯;中國:城市化水平還比較低,城市人口規模大。
中國前十名的城市排在全球位置依次是:上海(2)、北京(4)、深圳(18)、重慶(23)、香港(26)、天津(29)、廣州(33)、南京(38)、沈陽(40)、武漢(42)。
3、中國城市GDP在全球城市中的位置
全球:寡頭壟斷的市場結構;中國:個別城市排名靠前,兩級分化明顯。
中國前十名的城市排在全球位置依次是:香港(7)、上海(12)、北京(23)、深圳(36)、廣州(39)、天津(59)、台北(65)、重慶(87)、佛山(95)、杭州(98)。
4、中國城市人均GDP在全球城市中的位置
全球:分布崎嶇不平,差異巨大;中國:總體排名落後,與發達國家相差懸殊。
中國前十名的城市排在全球位置依次是:澳門(179)、香港(182)、台北(207)、新竹(223)、高雄(229)、基隆(240)、台中(242)、台南(248)、深圳(261)、廣州(263)。
5、中國城市地均GDP在全球城市中的位置
全球:空間分布崎嶇不平,區域與層次不分明;中國:港澳台城市排名靠前,大陸城市排名靠後。
中國前十名的城市在全球位置依次是:澳門(4)、香港(46)、台北(57)、高雄(80)、台中(159)、新竹(192)、台南(210)、深圳(227)、基隆(232)、長沙(256)。
6、中國城市經濟增長在全球城市中的位置
全球:西歐、北美城市經濟增長緩慢,亞洲一些城市成為增長的中心,非洲一些城市繼續惡化;中國:經濟增長速度領跑全球。
中國前十名的城市排在全球位置依次是:包頭(2)、呼和浩特(3)、煙台(4)、東莞(5)、中山(7)、惠州(8)、濰坊(9)、蕪湖(10)、威海(12)、合肥(13)。
7、中國城市勞動生產率在全球城市中的位置
全球:北美、歐洲和東亞較高,南亞、非洲和拉美地區最低;中國:整體排名落後,沿海城市好於中西部城市。
中國前十名的城市排在全球位置依次是:香港(173)、澳門(200)、台北(211)、新竹(226)、高雄(230)、基隆(238)、台中(240)、台南(248)、無錫(262)、上海(268)。
8、中國城市專利申請數在全球城市中的位置
全球:發達國家主要城市高度壟斷,發展中國家城市異軍突起;中國:總體創新能力不強,個別城市迅速崛起。
中國前十名的城市排在全球位置依次是:深圳(33)、上海(47)、北京(56)、中山(108)、台北(129)、廣州(169)、南京(199)、杭州(203)、成都(209)、天津(210)。
9、中國城市就業在全球城市中的位置
全球:轉型和新興工業化國家的城市最高,發達國家城市稍弱,落後地區較低;中國:就業率總體靠前,個別較為落後。
中國前十名的城市排在全球位置依次是:泉州(5)、深圳(9)、惠州(10)、威海(11)、北京(14)、東莞(17)、珠海(22)、溫州(26)、濰坊(28)、廣州(29)。
10、中國城市跨國公司分布在全球城市中的位置
全球:城市經濟控制力差異巨大,跨國集中聚集和分散聚集十分明顯;中國:五大城市經濟控制能力強,其他城市普遍較弱。
中國前十名的城市排在全球位置依次是:香港(3)、北京(7)、上海(8)、台北(17)、廣州(63)、深圳(102)、成都(115)、高雄(172)、天津(191)、澳門(194)。
香港居首北京跌出前三
4月14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舉行「2009年《城市競爭力藍皮書》發布暨中國城市競爭力研討會」。2008年是中國城市在應對全球金融危機的同時,繼續加快發展的非凡之年。與沸騰的城市同行,在持續進行的理論、計量、案例和主題研究中,報告又獲得了重要進展和新的發現。在理論研究部分,提出了「地均GDP及其增長是測度城市競爭力的適合指標」的重要假設,構造了更為簡練的城市競爭力計量模型。
報告對全國294個地級以上城市綜合競爭力進行比較發現:香港在多個競爭力排行榜均名列榜首,力壓北京和上海,繼續在中國城市整體競爭力榜單上排名首位。
中國最具競爭力的前十名城市依次是:香港、深圳、上海、北京、台北、廣州、青島、天津、蘇州、高雄。
綜合增長競爭力前十名的城市為:鄂爾多斯、河源、清遠(三個城市並列)、鐵嶺、遼源、海拉爾、營口、通化、包頭、巴彥淖爾。
經濟規模競爭力前十名的城市為:上海、香港、北京、深圳、廣州、天津、台北、佛山、杭州、東莞。
經濟效率競爭力前十名的城市:台北、香港、高雄、新竹、台中、澳門、深圳、東莞、東營、台南。
發展成本競爭力前十名的城市:香港、海口、亳州、鄂爾多斯、基隆、台北、成都、高雄、三亞、延安。
產業層次競爭力前十名的城市:北京、香港、深圳、上海、台北、新竹、台中、高雄、澳門、台南。
生活質量競爭力前十名的城市:香港、上海、澳門、深圳、北京、台北、克拉瑪依、廈門、馬鞍山、新竹。
從總體來看,東南高西北低的格局未變,環渤海城市提升速度最快;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和台灣四大區域分享中國城市競爭力前十名城市;特大城市壟斷城市體系高端,中等城市最具發展空間;95%的城市綜合增長率超過10%,內蒙古城市增長競爭力全國第一;中國城市發展水平內地省份江蘇最高;產業層次普遍不高,資源型城市相對較差。
在總體比較的基礎上,報告分別對6大區域和22個省區城市進行比較發現:
城市競爭力最強的十個省區依次是:粵港澳、台灣、江蘇、浙江、山東、福建、遼寧、河北、內蒙古和湖南。
報告對全國51個重點城市的十二個分項競爭力進行比較發現:
人才競爭力前10名城市依次是:香港、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澳門、杭州、南京、重慶、天津。
資本競爭力前10名城市依次是:香港、上海、北京、深圳、廣州、青島、杭州、天津、澳門、南京。
科學技術競爭力前10名城市依次是:北京、上海、深圳、香港、天津、長沙、武漢、廣州、成都、重慶。
結構競爭力前10名城市依次是:香港、深圳、上海、廣州、杭州、北京、南京、佛山、澳門、台州。
基礎設施競爭力前10名城市依次是:上海、香港、北京、廣州、深圳、青島、天津、澳門、大連、廈門;
綜合區位競爭力前10名城市依次是:香港、上海、北京、廣州、天津、重慶、杭州、長春、澳門、沈陽。
環境競爭力前10名城市依次是:蘇州、威海、香港、杭州、東莞、廈門、揚州、無錫、大連、紹興。
文化競爭力前10名城市依次是:溫州、深圳、青島、台州、紹興、東莞、惠州、香港、揚州、長沙。
制度競爭力前10名城市依次是:香港、中山、佛山、蘇州、無錫、東莞、揚州、常州、珠海、澳門。
政府管理競爭力前10名城市依次是:香港、上海、北京、澳門、蘇州、青島、無錫、常州、深圳、揚州。
企業管理競爭力前10名城市依次是:佛山、中山、香港、揚州、無錫、唐山、上海、合肥、成都、蘇州。
開放競爭力前10名城市依次是:香港、深圳、蘇州、東莞、珠海、青島、廈門、上海、北京、大連。
武漢將成長江中游中心城市
中國未來十大城市群
1京津冀北京、天津、石家莊
2長三角中心城市:上海
包括:沙漠大部、江蘇大部、安徽部分地區
3珠三角
廣州、深圳、珠海、香港、澳門
4山東半島
中心城市:濟南、青島
包括:遼寧大部
5遼中南
中心城市:沈陽、大連
包括:遼寧大部
6中原
中心城市:鄭州、洛陽
包括:河南部分城市
7海峽西岸
中心城市:福州、廈門
包括:福建部分城市
8長江中游中心城市:武漢
包括:湖北大部和河南省信陽、江西省九江、湖南省岳陽
9川渝中心城市:重慶
包括:四川大部
10關中中心城市:西安
包括:陝西部分城市
一個城市好多快省創造財富的能力,稱為城市綜合競爭力。昨天,社科院發布了「中國城市綜合競爭力報告」。中國最具競爭力的前10名城市依次是:香港、深圳、上海、北京、台北、廣州、青島、天津、蘇州、高雄。進入前20名的地級市分別有蘇州、無錫、佛山和東莞。
「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主編倪鵬飛博士提醒,珠三角城市要進入全球前列,必須要有全球化的視野或者專注某一領域打造核心競爭力,如科技水平。
地理縱深 城市競爭力的研究框架
倪鵬飛表示,城市競爭力是,一個城市與競爭對手相比較在競爭和發展過程中所具有的吸引資源、創造產品、佔領市場,多、快、好、省、優地創造財富為居民提供福利的能力。
根據這一定義,建立一個框架,即:城市綜合競爭力=F(增長、規模、效率、效益、結構、質量)。利用中國293個城市2007年截面數據和2004~2007年時間序列數據,
設計一套指標體系,包括規模、增長、效率、效益、結構、就業和質量六個方面,通過使用非線性加權的方法,運用客觀數據對中國200個城市競爭績效進行計量。
省區城市競爭力廣東排第五
中國已經初步形成了金字塔形城市體系。294個城市中,已形成了以50強為核心,50~150名為中堅,150~294名為基礎的高中低相稱的城市體系;以及已形成了以特大城市為先導,大中城市為主體的城市體系。
而在省區城市競爭力方面,廣東名列第五。前四甲分別是台灣、江蘇、浙江、山東。倪鵬飛介紹,在省區比較,去掉了4個直轄市和2個特區。同時,擁有5個以上地級市的省份納入比較視野,因此去掉了海南、新疆、青海、貴州、西藏和寧夏6個省份。這是因為城市太少的省份將影響省區的競爭力基尼系數和省區城市競爭力指數,從而影響可比性。
深圳、廣州進入了全球前50名
城市經濟效率競爭力是城市創造價值的投入產出效率的集中表現。該報告認為:人均GDP和地均GDP均可以較准確地表達城市的綜合生產率。
在排名中,台北、香港和高雄進入經濟效率競爭力前3強,其餘前10名依次是:新竹、台中、澳門、深圳、東莞、東營和台南。內地前3強,除東營是資源型城市外,深圳和東莞都是珠三角地區的城市,再次體現了珠三角的實力。GDP總量上中國城市處於全球中等水平,最好的香港在全球排名第7.此外有上海、北京、深圳、廣州進入了全球前50,加上51~100名間的5個城,中國城市的前10名都進入了全球前100名。
廣州與佛山:制度和企業管理差距最為突出
廣州和佛山的解釋競爭力排名分別為第5和第13位,兩者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從各項一級指標可以看出,廣州在人才、資本、科學技術、結構、基礎設施、綜合區位、文化和開放競爭力8項指標上明顯高於佛山,而佛山在環境、制度、政府管理、企業管理競爭力這4項指標上高於廣州,說明廣州在綜合實力上仍明顯強於佛山。
這兩個城市在資本、綜合區位、制度和企業管理競爭力指標上的差距最為突出,其中在制度和企業管理競爭力上,佛山分別排在第3和第1名,而廣州則分別排在第28和第35名;在資本和綜合區位競爭力上,廣州分列第5和第4名,而佛山則位於第32和第30名。
盡管廣州和佛山這兩個城市在解釋競爭力和各項一級指標上均有較明顯的差別,但是兩者在一些指標上仍然存在著相似之處。在結構競爭力中,廣州和佛山分別排在第4和第8名,說明它們在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健全經濟體系方面表現突出。在環境和政府管理競爭力這兩項二級指標上,兩者的排名都較為落後。
佛山在制度競爭力和企業管理競爭力兩項指標上表現突出,分列第3和第1名,注重產權保護和個體經濟決策的自由度,市場經濟與法制管理體系健全,政府對企業的審批和行政管制較少,為個體私營經濟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制度環境。
「廣佛經濟圈」的建立應該是兩者通過優勢互補、實現雙贏的最佳選擇。人才和資本的自由流動將會提高佛山企業發
蘇州與東莞:前者政府管理競爭力領先
在城市綜合競爭力排名中,蘇州位居前10,排名第9,東莞落後蘇州10位,排名第19.從競爭力解釋指標分析,兩市之間具有以下幾點顯著的差異。其一,綜合區位競爭力的差距,蘇州排名第18位,而東莞排名第40位。其二,蘇州的政府管理競爭力很強,排名第5位,東莞則要落後很多,排名第23位。總的來說,12項競爭力解釋指標上,東莞除了基礎設施競爭力和文化競爭力排名領先於蘇州之外,其他10項指標都落後於蘇州。除了在綜合區位競爭力排名上東莞位於後半部分外,其他11項競爭力解釋指標排名中,蘇州和東莞都處於中上游水平。兩個城市有諸多勢均力敵的地方,主要體現在三項指標上:開放競爭力、制度競爭力和環境競爭力,蘇州分別位居第3、4、1位,東莞也不差,分別位列第4、6、5位。相比東莞而言,蘇州的劣勢在於基礎設施競爭力,排名第22位,而東莞則位居第14位;優勢則在於綜合區位競爭力和企業管理競爭力,排名分別為第18、10位,東莞分別名列第40、23位。
深圳與香港:具有極大相似性
香港和深圳的解釋競爭力分列第1和第2名,且12項一級指標上有8項指標的差距都在10名之內。在12項一級指標的排名中,香港有10項均高於深圳,而深圳只在文化競爭力和科學技術競爭力兩項指標上略高於香港。其中香港在人才、資本、結構、綜合區位、制度、政府管理和開放競爭力7項指標上均高居榜首,剩下的5項指標也均排在前8名。
在文化和科學技術競爭力上,香港僅比深圳分別略低1名和6名,由此可以看出香港無論在局部還是整體上都具備很強的競爭力。香港和深圳在綜合競爭力中分列第1、2名,在12個一級指標上,香港全部位於前10名,而深圳都位於前21名,說明兩者在綜合實力和各分項指標上均具有相當強的競爭力。兩者在人才、資本、科學技術、結構、基礎設施和開放競爭力六項一級指標上均排在前5名,且差距很小,說明在這幾個方面兩個城市具有極大的相似性。香港和深圳的產業結構都以第三產業為主,且大都是科技含量較高的行業,如金融、電子產業等。
香港和深圳的綜合競爭力位居全國前兩名,且各項一級指標都排在52個城市的前列。相對於全國其他城市而言,兩者應該進一步加強交流與合作,尋求互利互惠的雙贏機制。
2009年《城市競爭力藍皮書》發布中國最具競爭力城市排名———
「2009《城市競爭力藍皮書》」相關排名
中國最具競爭力的前十名城市依次是:
香港、深圳、上海、北京、台北、廣州、青島、天津、蘇州、高雄
城市競爭力最強的十個省區依次是:
粵港澳、台灣、江蘇、浙江、山東、福建、遼寧、河北、內蒙古和湖南。
城市競爭力基尼系數由小到大的十個省區依次是:
河北、台灣、河南、浙江、江蘇、湖南、遼寧、山東、吉林、山西。
(基尼系數:綜合考察居民內部收入分配差異狀況的重要分析指標)
名詞解釋
城市綜合競爭力
是指一個城市在一定區域范圍內集散資源、提供產品和服務的能力,是城市經濟、社會、科技、環境等綜合發展能力的集中體現。
由中國城市經濟的定位所決定,城市經濟不僅僅是一個普通的市場中的競爭者,而更是區域經濟活動及經濟發展的組織者。
提高城市綜合競爭力的目的不是打垮國內其他的城市競爭對手,而是以其強勁的綜合競爭力和經濟實力去吸引各種經濟資源,吸引其他的中小城市和廣大周邊地區,構築有效的經濟協作體系,實現一種競爭協作,並且主要以協作為主。
8. 2010中國城市競爭力排名,中國城市排名2010
藍皮書表示,2010年前50座最具競爭力的城市,分別是香港、上海、北京、深圳、台北、廣州、天津、大連、長沙、杭州,青島、佛山、澳門、東莞、株洲、沈陽、無錫、高雄、南京、武漢、寧波、廈門、濟南、成都、合肥、東營、包頭、鄂爾多斯、常州、台中、基隆、呼和浩特、台南、煙台、中山、福州、重慶、西安、長春、珠海、哈爾濱、大慶、鄭州、揚州、南通、石家莊、溫州、徐州、南寧、淄博。
報告對城市競爭力指數構成指標的全國294個地級以上城市綜合競爭力進行分析和比較發現:
金融資本競爭力:資本質量相對較高,融資體系期待完善。前10名城市依次是:香港、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杭州、蘇州、成都、天津、南京。
科學技術競爭力:城市間投入分化嚴重,區域發展相對失衡。前10名城市依次是:北京、上海、蘇州、深圳、天津、成都、西安、杭州、紹興、武漢。
經濟結構競爭力:產業高級化程度低,在變革中快速前行。前10名城市依次是:香港、蘇州、杭州、深圳、上海、紹興、福州、廣州、台州、揚州。
基礎設施競爭力:整體提升較快,區域發展失衡。前10名城市依次是:上海、廣州、北京、香港、天津、深圳、中山、青島、佛山、鄭州。
綜合區位競爭力:中國經濟重心向東移動,中心城市發展錦上添花。前10名城市依次是:北京、上海、香港、廣州、重慶、哈爾濱、天津、深圳、武漢、長春。
生態環境競爭力:海濱城市固有優勢顯現,特大城市整體亟待提升。前10名城市依次是:香港、杭州、廈門、蘇州、威海、珠海、深圳、揚州、紹興、煙台。
商業文化競爭力:整體表現良好,差距越來越小。前10名城市依次是:中山、寧波、香港、煙台、青島、深圳、杭州、廈門、合肥、常州。
綜合增長競爭力:東北增速保持領先,東南實現較快恢復。前十名的城市:鄂爾多斯、鐵嶺、白山、遼源、營口、包頭、防城港、朝陽、白城、清遠。
經濟規模競爭力:城市總體水平上升,城市間差距增加。前十名的城市:上海、香港、北京、廣州、深圳、天津、重慶、佛山、台北、杭州。
經濟效率競爭力:內地的人均產出提升迅速,地均產出有待加強。前十名的城市:台北、香港、台中、高雄、新竹、澳門、東營、東莞、佛山、基隆。
發展成本競爭力:整體指數上升,沿海局部下降。前十名的城市:海口、三亞、亳州、香港、咸陽、台北、基隆、台南、常德、長沙。
產業層次競爭力:總體產業層次較低,內地提升較快.前十名的城市:北京、香港、上海、台北、基隆、深圳、高雄、新竹、台中、台南。
收入水平競爭力:前十名的城市:香港、台北、澳門、新竹、高雄、基隆、台南、、台中、上海、北京。
幸福感競爭力:我國城市居民整體上比較幸福,幸福感均值呈持續上升特徵;各城市居民的幸福狀態呈現逐漸收斂趨勢;經濟發達程度與幸福感的「倒U」趨勢已經顯現。幸福感指數競爭力前十名的城市:石家莊、臨沂、揚州、承德、濱州、萊蕪、鶴壁、包頭、北京、新竹。
按照城市競爭力的理論框架,報告對城市競爭力的影響因素進行研究,對全國56個重點城市的12個原因性的分項競爭力進行比較發現:
人力資本競爭力:人才資源質量亟待提升,教育競爭力差距最大。前10名城市依次是:香港、上海、北京、廣州、天津、武漢、杭州、南京、深圳、廈門。
9. 遼源經濟怎麼樣
遼源是轉型試點城市,從煤炭衰落到現在的經濟繁榮!現在的遼源經濟繁榮,呂材業,重工業,紡織業,旅遊業,醫葯也很發達,在吉林省數前列
10. 中國哪些城市好發展
中國最具競爭力的前十名城市依次是:香港、深圳、上海、北京、台北、廣州、青島、天津、蘇州、高雄。
綜合增長競爭力前十名的城市為:鄂爾多斯、河源、清遠(三個城市並列)、鐵嶺、遼源、海拉爾、營口、通化、包頭、巴彥淖爾。
經濟規模競爭力前十名的城市為:上海、香港、北京、深圳、廣州、天津、台北、佛山、杭州、東莞。
經濟效率競爭力前十名的城市:台北、香港、高雄、新竹、台中、澳門、深圳、東莞、東營、台南。
發展成本競爭力前十名的城市:香港、海口、亳州、鄂爾多斯、基隆、台北、成都、高雄、三亞、延安。
產業層次競爭力前十名的城市:北京、香港、深圳、上海、台北、新竹、台中、高雄、澳門、台南。
生活質量競爭力前十名的城市:香港、上海、澳門、深圳、北京、台北、克拉瑪依、廈門、馬鞍山、新竹。
從總體來看,東南高西北低的格局未變,環渤海城市提升速度最快;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和台灣四大區域分享中國城市競爭力前十名城市;特大城市壟斷城市體系高端,中等城市最具發展空間;95%的城市綜合增長率超過10%,內蒙古城市增長競爭力全國第一;中國城市發展水平內地省份江蘇最高;產業層次普遍不高,資源型城市相對較差。
在總體比較的基礎上,報告分別對6大區域和22個省區城市進行比較發現:
城市競爭力最強的十個省區依次是:粵港澳、台灣、江蘇、浙江、山東、福建、遼寧、河北、內蒙古和湖南。
報告對全國51個重點城市的十二個分項競爭力進行比較發現:
人才競爭力前10名城市依次是:香港、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澳門、杭州、南京、重慶、天津。
資本競爭力前10名城市依次是:香港、上海、北京、深圳、廣州、青島、杭州、天津、澳門、南京。
科學技術競爭力前10名城市依次是:北京、上海、深圳、香港、天津、長沙、武漢、廣州、成都、重慶。
結構競爭力前10名城市依次是:香港、深圳、上海、廣州、杭州、北京、南京、佛山、澳門、台州。
基礎設施競爭力前10名城市依次是:上海、香港、北京、廣州、深圳、青島、天津、澳門、大連、廈門;
綜合區位競爭力前10名城市依次是:香港、上海、北京、廣州、天津、重慶、杭州、長春、澳門、沈陽。
環境競爭力前10名城市依次是:蘇州、威海、香港、杭州、東莞、廈門、揚州、無錫、大連、紹興。
文化競爭力前10名城市依次是:溫州、深圳、青島、台州、紹興、東莞、惠州、香港、揚州、長沙。
制度競爭力前10名城市依次是:香港、中山、佛山、蘇州、無錫、東莞、揚州、常州、珠海、澳門。
政府管理競爭力前10名城市依次是:香港、上海、北京、澳門、蘇州、青島、無錫、常州、深圳、揚州。
企業管理競爭力前10名城市依次是:佛山、中山、香港、揚州、無錫、唐山、上海、合肥、成都、蘇州。
開放競爭力前10名城市依次是:香港、深圳、蘇州、東莞、珠海、青島、廈門、上海、北京、大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