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經濟什麼時候能復甦
此 次 危機預計要到2009年上半年股市才會平緩
世界經濟要恢復則要數年左右
中國大概3年左右,美國可能需十數年
此次危機已造成
世界金融也蒸發了35萬億美元左右
全球約有上千萬人在此次危機中失業
世界各國投入的救市資金已經超過3萬億美元,將來會更多
中國
股市縮水60%市值蒸發20萬億RMB
實體經濟也開始大規模受損
房產市場冷淡
中小企業艱難度日
大型企業融資困難
消費市場縮減
繼而沖擊其他與以上有關的每個行業
迫使中國政府決定在2010年左右投入4萬億RBM 用於救市和刺激消費
但總體上對中國的影響並不大
因為
中國前三季度的數據顯示中國還是保持了較高的增長率
社會固定資產增加值超過了去年同期水平
發展雖然有所放緩,
但經濟發展水品還是很高的
雖然金融不景氣但是中國金融資產的佔有國民經濟總量中很少
同時中國自身的消費市場巨大,我們的正常生活不會受太大影響
中國政府的應對政策
除了拿出4萬億用於就是之外
銀行將進行數次降息,同時對陷入困境的中小企提供貸款,和減稅政策
為大型企業提供融資渠道
根源
追尋此次危機的根源是現有的金融體制存在嚴重缺陷
所以這次危機過後肯定會制定新的金融經濟秩序
而中國將在其中發揮主導作用
中國很可能藉助此次千載難逢的機遇,美歐經濟不景氣,美元這一世界貨幣疲軟的機遇崛起 世界經濟新格局將因此形成
2. 全球經濟水平直線下降,何時才能恢復正常
今年的經濟衰退時間持續的十分長,如果疫情還在持續,那麼經濟衰退的時間會更加的長,根據有關人員的預測,這次疫情將會有可能影響幾代人。根據世界銀行的有關人員預測,全球的人均收入都有了很明顯的下降。這是按照全球人均收入來進行計算的,並沒有算上極端貧困的國家。
經濟的衰退可能會為了那些為國民提供了保障方面的國家陷入困境。由於疫情原因導致的失業無收入來源等情況,經濟危機的時間也會持續,就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陷入極端的貧困之中。由於經濟危機的影響,對於國家政治和安全都會有不小的影響。
我們需要世界,世界也同樣需要我們,每個國家都是全球的產業鏈中的一環,當我們幸災樂禍美國的時候,也會對我們產生很大的影響。由於美國股市的動盪,致使我國的很多企業股票也相繼下跌。這樣公司不得不進行裁員,因此很多人都失去了工作,沒有了工作就沒有了收入來源,就沒有辦法養活自己和自己的家人。
3. 恢復經濟社會秩序的重要標志是什麼
就是提高社會的消費能力,同時提高整個社會的生產能力。國內要合理有序加快復工復產,大力促進對外經貿合作也是推動經濟社會秩序恢復的重要一環。這就要求兼顧疫情防控和對外經貿合作,在落實防疫措施前提下為商務人員往來提供便利。
保持國際供應鏈暢通,創新招商引資、展會服務模式,保障各類經貿活動正常開展。這也是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穩定國際市場份額的前提所在,是力爭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的另一個有力抓手。
受國內外多種因素影響,當前我國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當下,全國大部分省份已下調了疫情應急響應級別,絕大多數地區已是低風險地區,必須要開始全面恢復正常生產生活秩序。實體經濟是我國經濟的重要支撐,復工復產是恢復實體經濟發展的關鍵一步。
要在兼顧疫情防控與復工復產的成功經驗基礎上,結合當前疫情形勢,繼續完善防控措施,加速復工復產的執行進度,努力把疫情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限度。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增強緊迫感,按黨中央的要求,抓緊出台在有效防控的同時推動全面復工復產的指導意見。
根據疫情變化,適時動態調整優化企事業單位復工復產疫情防控措施指南。所轄縣區均為低風險的省份,要全面恢復正常生產生活秩序。低風險地區之間的人員和貨物流動,必要的健康證明要做到全國互認,不得再設置障礙,不對人員採取隔離措施。
(3)什麼時候恢復經濟社會運行擴展閱讀:
習總書記在3月27日中央政治局會議上的重要講話,分析了國內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運行形勢,對進一步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提出了新部署新要求。習總書記在浙江考察時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為我們進一步認清發展形勢,在疫情大考中化挑戰為機遇指明了方向。
要進一步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部署要求上來,力爭把疫情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限度,奮力奪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雙勝利。要持續精準抓好疫情防控,高度重視境外輸入問題,進一步加強口岸管理,嚴格落實境外入境人員管理辦法。
切實做好無症狀感染者監測、追蹤、隔離和治療,健全及時發現、快速處置、精準管控、有效救治的常態化防控機制,堅決防止疫情反彈。要全面恢復生產生活秩序,在疫情防控常態化條件下,加快推進企業復工復產,加大民生托底保障力度。
全力做好備春耕生產,抓實抓細復學復課各項工作。要千方百計擴大投資提振消費,積極主動做好國家政策銜接配套,全面做好「六穩」工作,努力基本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
4. 疫情持續影響勞動力市場,各國經濟何時才能復甦
由於前期對疫情的嚴格控制,中國經濟逐步在恢復正常秩序,而海外由於疏忽管理,導致疫情進一步擴散,可能還需要半年的時間才能慢慢恢復
5. 二戰後中國經濟恢復用了幾年
建國以後,1949年至1952年,是我國國民經濟恢復時期,也是新中國經濟體制的初創時期。在3年多時間里,人民政府通過沒收官僚資本、土地改革、統一財經、外貿管制、調整工商業等一系列改革運動和措施,從根本上改變了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經濟形態,建立了與當時社會生產力水平相適應的新民主主義經濟體制,這就是在國營經濟領導下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的所有制結構和在保留市場機制基礎上建立並加強計劃管理的運行機制。
6. 新中國建立後,哪一年國民經濟得到全面恢復
應該是1952年。
從1949年10月到1952年底,經過三年多的艱苦奮斗,解放前遭到嚴重破壞的國民經濟獲得全面的恢復,並有了較大發展。
農業的恢復,是國民經濟一切部門恢復的基礎。黨和人民政府通過土地改革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充分調動農民個體經濟和勞動互助兩方面的生產積極性,採取了一系列促進農業生產恢復和發展的經濟政策和措施。三年間,國家用於農業的投入逐年增加,1950年為2.74億元,1951年增加到4.17億元,1952年增加到9.04億元;國家銀行對農業生產的貸款也逐年增加。三年來,國家用於水利建設的經費約7億元,佔全國預算內基本建設投資總額的10%以上。全國直接參加水利工程建設的有2000多萬人,完成土方量17億立方米以上。隨著治理淮河、荊江分洪、官廳水庫等水利工程的基本完成,解放前江河堤岸嚴重失修、水患頻繁的狀況初步改觀,千百年來威脅中國人民的洪水災害開始得到有力的防治。在治理江河的同時,各地還大力整修水渠塘堰,擴大農田灌溉面積。所有這些,促進了農業生產的迅速恢復和發展。全國糧食總產量從1949年的2263.6億斤,增加到1952年的3278.4億斤,增長44.8%,比歷史上最高年產量的1936年增長9.3%。棉花總產量從1949年的888萬擔,增加到1952年的2608萬擔,增長193.7%,比歷史上最高年產量的1936年增長53.6%。
工業生產的恢復,是在艱難境況中起步的。黨強調一要依靠工人階級,二要依靠國營經濟。首先重點恢復國計民生所急需的礦山、鋼鐵、動力、機器製造和主要化學工業,同時恢復和增加紡織及其他輕工業生產。按照中央的部署,工業基礎較好的東北各省率先恢復了工業生產,開始初步的經濟建設。東北生產出的機器設備和工業物資,又支援了上海、天津等各大城市生產事業的恢復。除重點恢復和改造原有企業以外,三年間,國家還抽出一部分資金,有計劃地新建了一批急需的工礦企業,如阜新海州露天煤礦,鞍山鋼鐵公司無縫鋼管廠和大型軋鋼廠,山西重型機械廠,武漢、鄭州、西安、新疆的紡織廠,哈爾濱亞麻廠等。這批最早在經濟恢復時期新建的廠礦,後來都成為我國工業戰線上的骨幹企業。
交通運輸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設施,是經濟恢復的重點。三年間,在基本建設資金極其有限的條件下,國家用於交通運輸建設的投資共17.7億元,佔全國基建投資總額的22.6%。在鐵路修復建設方面,數十萬鐵路職工和人民解放軍鐵道兵團共同奮戰,1949年底就基本恢復了原有的鐵路網,南北大動脈京漢線和粵漢線恢復運營,東西干線隴海路也全線通車。1950年6月,穿越巴蜀的成(成都)渝(重慶)鐵路開始動工修築,至1952年7月建成通車。這條鐵路是清朝末年就醞釀興建的川漢鐵路的一段,拖了近半個世紀未鋪上一根鋼軌,而新中國成立後僅用兩年時間就建成通車。在大西北惡劣條件下修築的天(水)蘭(州)線,也於同年9月竣工。公路建設除修復原有公路外,還新建和改建了一些主要干線和縣、鄉級公路。到1952年,全國公路通車里程由解放初的8.07萬公里增加到12.67萬公里。為配合進軍西藏,解放軍工程部隊和廣大民工一道趕修了甘青、川康、川青等公路。特別是在海拔近5000米的六座大雪山和懸崖深谷之間修築的康藏公路,以通往「世界屋脊」而堪稱奇跡。
經過三年的努力,整個國民經濟得到全面恢復和較快發展。1952年,工農業總產值810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1949年增長77.6%,平均每年增長20%左右。其中,工業總產值比1949年增長145.1%;鋼產量達到134.9萬噸,比1949年增加7.54倍,比歷史最高水平增加46.3%;生鐵產量比1949年增加6.72倍,比歷史最高水平增加7.2%;原油、水泥、電力、原煤等都超過歷史最高產量。棉紗、棉布、食糖等主要輕工業產品產量也超過歷史最高水平。平均來看,1952年我國工業生產超過舊中國歷史最高水平23%。農業總產值比1949年增長48.4%,糧食、棉花等主要農產品的產量和生豬、大牲畜的年底頭數都超過了解放前最高年產量。
國家財政經濟狀況有了根本好轉。按可比價格計算,1952年,國民收入比1949年增長69.8%。財政收入比1950年增長181.7%,不僅有了成倍增加,而且連續兩年收大於支,均有結余。在財政總支出中,用於經濟建設的支出逐年上升,社會文化事業的支出有所增長。城鄉人民收入逐年增長,生活普遍得到改善。按1957年價格計算,抗戰前的1936年全國職工(包括家屬在內)平均消費額為140元左右,1952年增加到189.5元,增加35%左右。農民凈貨幣收入由1949年的68.5億元增加到1952年的127.9億元,增加86.7%;從1949年到1952年,各地農民的收入一般增長30%以上。
新中國成立後三年間國民經濟的增長,帶有明顯的戰後恢復性質。但從世界范圍來看,與歐亞各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經濟恢復到戰前水平的情況相比,新中國戰後經濟恢復之快,增長幅度之大,是舉世矚目的。國民經濟的全面恢復,為開始進行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創造了前提條件。
全面貫徹統籌兼顧、照顧四面八方的經濟建設總方針,不僅活躍了中國經濟,更重要的是社會經濟結構獲得顯著改善。在國民經濟內部的五種經濟成分中,社會主義國營經濟處於優先增長地位。在全國工業(不包括手工業)總產值中,國營工業產值平均每年遞增57%,所佔比重1952年達到52.8%。在全國社會商品批發總額中,國營商業所佔比重1952年達到60.5%,控制了很大部分社會商品的流通過程。這時,國營經濟雖然尚未在整個國民經濟中佔主體地位,但已成為我國發展生產、繁榮經濟的主要經濟基礎。
在國營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經濟結構中合作社經濟、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個體經濟和國家資本主義經濟都各得其所,獲得較大發展,促使原來非常落後的社會生產力水平整體上有了提高,工業生產力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得到增強。在全國工農業總產值中,工業(包括手工業)總產值所佔比重,由1949年的30%上升到1952年的43.1%。其中現代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由17%上升到27.7%。在工業總產值中,重工業產值的比重由1949年的26.4%上升到1952年的35.5%。這表明,新中國經濟的恢復不僅有數量的發展,而且有性質上的變化和質量上的提高。這些深刻變化,為我國由農業國逐步轉變為工業國開了一個好頭。
7. 國民經濟調整時期是指哪一年至哪一年
國民經濟調整時期是指1961年-1965年。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到1952年底,中國進行國民經濟恢復工作的時期。這個時期是中國進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准備階段。具體措施有如下:
一、平衡財政:1950年 3月,頒布《關於統一國家財政經濟工作的決定》,要求統一全國財政收支,使國家收入中主要部分集中到中央,用於國家的主要開支,以保證財政收支平衡。
統一全國物資調度,使國家掌握的重要物資,由分散轉為集中,以調節各地供求,回籠貨幣、平抑物價;統一全國現金管理,使分散在國營企業和軍政機關的現金,由國家銀行統一管理,減少市場通貨,增加國家能使用的現金。
二、恢復交通運輸業:在1949年和1950年初,首先把重點放在鐵路的修復上。在全體鐵路員工的努力下,1949年一年內就修復了8300多公里鐵路和2715座橋梁,到1950年,修復的鐵路達14000多公里,原有鐵路基本暢通,公路、水運和航空也得到了恢復。
三、恢復農業生產:1950年 6月,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8月,全國除少數民族地區外,土地改革基本完成,消滅了幾千年來的封建剝削制度,解放了農業生產力。在此基礎上,又引導農民在自願互利的基礎上組織起來,走互助合作道路。
1952年底,農業生產互助組達到800多萬個,農業生產合作社4000多個,有力地推動了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與此同時,人民政府還從貸款、價格、投資等方面幫助農民恢復生產,規定了一些農產品的最低收購價格和合理比價,領導農民開展群眾性技術改造活動等。
興修水利,除完成了大量堤防整修、河道疏浚外,還進行了治理淮河、荊江分洪等大型水利工程建設,並且廣泛發動群眾興修水利,防治災害,三年間擴大灌溉面積約8000多萬畝,初步改變了中華民國時期河堤失修、水災頻繁的狀況。
四、恢復工業生產:通過沒收官僚資本建立起來的國營工業的生產。政府依靠工人階級迅速修復機器設備,使之盡快復工。
接著在工礦企業內部進行了民主改革,改造舊的經營管理機構,廢除壓迫工人的管理制度和封建把頭制度,清洗潛伏的反革命分子,建立社會主義的民主管理制度。在民主改革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動群眾進行生產改革,創造和推廣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工作方法,並開展增產節約和勞動競賽運動。
五、調整私營工商業:1952年上半年物價穩定以後,由於虛假購買力突然消失,私營工商業遇到商品滯銷的困難。
政府及時合理調整工商業,根據公私兼顧的原則,在經營范圍、原料供應、銷售市場、財政金融政策等方面,對私營工商業進行必要的照顧,並且採用加工訂貨、統購包銷、經銷代銷等方式,使私營工商業擺脫銷路呆滯、生產萎縮的困境。
隨後又大力開展城鄉物資交流運動,積極擴大農副產品的購銷,為城市工商業開辟廣闊的市場,使私營工商業迅速恢復發展起來。但是資本主義唯利是圖的本性引導許多私營企業走上非法牟取暴利的邪路。
為了保護國家利益,1951年底到1952年,開展了「三反」、「五反」運動,限制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消極作用,使它們循著只能有利於國計民生的方向發展。到1952年,私營工業企業的戶數比1949年增加了21.4%,產值增加了54.2%;私營商業的戶數增加了7%,零售額增加了18.6%。
經過全國人民的努力,在短短三年時間內,就完成了恢復國民經濟的任務,改善了人民生活,鞏固了人民政權,並為有計劃的社會主義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准備了條件。
(7)什麼時候恢復經濟社會運行擴展閱讀
背景
由於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和長期的戰爭,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社會經濟十分落後而且破壞嚴重。1949年與歷史最高年份相比,工業總產值減少50%,其中重工業減少70%,輕工業減少30%,煤炭產量減少48%,鋼鐵產量減少80%以上。
糧食產量減少近1/4,棉花產量減少48%。鐵路只有近萬公里線路通車,3200多座橋梁遭到嚴重破壞。國民黨政府濫發貨幣,通貨惡性膨脹,市場物價猛漲。
1949年城市中失業人數約有400萬人,農村災民約4000萬人,人民生活極端困難。建國後,必須迅速醫治戰爭創傷,恢復國民經濟,以鞏固人民政權,改善人民生活,並為有計劃的社會主義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准備條件。
8. 國民經濟得到全面恢復和初步發展的時間是什麼
新中國建立後,1952年國民經濟得到全面恢復和初步發展。確切的說是在1952年底。
國民經濟是指各行各業經濟部門構成的總和,它的基本構成單元是各個企業、事業單位和行政單位以及居民戶。
對國民經濟的觀察可以從靜態和動態兩個角度進行:從靜態上看,國民經濟是由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各行各業的有經濟利益關系的各單位構成;從動態上看,就是社會再生產的各個環節。即依次從生產開始,經過分配,達到最終使用的不斷循環利用過程。
國民經濟是指一個國家社會經濟活動的總稱,是由互相聯系、互相影響的經濟環節、經濟層次、經濟部門和經濟地區構成的。國民經濟這一概念突出強調經濟的整體性和聯系性。這個觀點突破了將國民經濟局限於國家各經濟部門的構成總稱的限制,在內涵上大大擴展社會經濟活動的領域。
包括了經濟環節,即生產、交換、分配、消費各環節;經濟層次,即宏觀經濟、中觀經濟、微觀經濟各層次;經濟部門,即工業、農業、建築業、商業、通訊、文化、教育、科研等生產部門和非生產部門;經濟地區,即國內不同經濟區域以及國與國之間的經濟區域和國際性區域,較為全面而翔實地闡述了國民經濟涵蓋的內容。
由此,國民經濟學應從屬於應用(宏觀)經濟學、實證(宏觀)經濟學,是經濟學一般原理與行政管理學及社會統計數據相結合的應用宏觀實證經濟學。
我國大學現在所講的國民經濟學,一般是經濟學科門類的應用經濟學一級學科下所屬的研究生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