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海寧市德豐村經濟靠什麼支撐

海寧市德豐村經濟靠什麼支撐

發布時間:2022-07-07 19:13:19

A. 未來經濟社會的運行體系依靠什麼來支撐

生產環節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基礎。質量第一、效益優先和動力優化是現代化經濟體系對生產環節的核心要求。要建設創新引領、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實現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使科技創新在實體經濟發展中的貢獻份額不斷提高,現代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不斷增強,人力資源支撐實體經濟發展的作用不斷優化。

交易環節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支撐。企業自主經營公平競爭、消費者自由選擇自主消費、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是現代化經濟體系對交易環節關鍵訴求。要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實現市場准入暢通、市場開放有序、市場競爭充分、市場秩序規范,加快形成現代市場體系。

分配環節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動力。實現收入分配合理、社會公平正義、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現代化經濟體系對分配環節的內在要求。要建設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體系,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重視效率與公平,加大政府的民生支出,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構建包括財產稅制在內的收入調節制度,逐步縮小收入分配差距。

二、現代化經濟體系的三個層面

產業體系的基礎是實體經濟。當前,我國實體經濟正面臨著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和實現供需動態平衡的雙重壓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主要路徑是依靠科技進步和制度創新,要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化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強化戰略科技力量,推動科技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實現供需動態平衡則需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資源要素向實體經濟集聚、政策措施向實體經濟傾斜、工作力量向實體經濟加強。

運行機制的核心是穩中求進。要堅持「穩」和「進」的辯證統一,並作為一個整體把握好工作節奏和力度。在運行中,要統籌好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和結構政策,既提升政策的針對性,又加強政策協同。要堅持積極財政政策的取向,調整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有序推進稅制改革,切實加強地方政府債務管理;要堅持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做好與宏觀審慎政策的協同,既提升監管能力和水平,又增強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要著力發揮結構性政策的作用,進一步深化對實體經濟的全面減稅和對財產溢價的增稅,強化實體經濟吸引力和競爭力。

B. 誰能告訴我有關浙江海寧市的相關資料 最好有圖片哦

海寧歷史
海寧是良渚文化發源地之一。據考古資料證明,距今6000-7000年間,在海寧土地上已有先民生息。在春秋戰國時,海寧是越、吳、楚武原鄉、李鄉、御兒鄉屬地。秦時在海鹽縣、由拳縣境內。東漢建安八年(203)陸遜在此任海昌屯田都尉並領縣事。三國吳黃武二年(223),析海鹽、由拳置鹽官縣,屬吳郡,隸揚州,為海寧建縣之始。唐武德七年(624)並入錢塘縣,貞觀四年(630)復置鹽官縣。元元貞元年(1295)升鹽官州,天歷二年(1329)改名海寧州。明洪武二年(1369)降為海寧縣,屬杭州府。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復升為州。民國元年(1912)改州為縣,直屬浙江省,民國37年(1948)屬第一行政督察區。1949年5月解放,建海寧縣,屬嘉興專區。1958年10月海鹽縣並入海寧縣,至1961年12月復建海鹽縣。1986年11月,撤海寧縣,設海寧市,屬嘉興市。歷史上海寧縣治長期在鹽官鎮。抗日戰爭期間,曾先後遷移袁花一帶鄉間及縣境以外,抗戰勝利後設於硤石鎮,後還治鹽官鎮。1949年6月,縣人民政府移駐硤石鎮。

自然地理
【地理位置】
海寧市位於浙江省東北部,嘉興市南部。地理坐標為北緯30°15』-30°35』,東經120°18』-120°52』。東鄰海鹽縣,南瀕錢塘江,與上虞市、杭州市蕭山區隔江相望,西接杭州市餘杭區,北連桐鄉市、嘉興市秀洲區。市治硤石鎮。東距上海125公里。滬杭鐵路、101省道杭滬復線東西橫貫市域,滬杭高速公路、320國道越過北境,杭州繞城公路東線穿行西部。以「兩橫六縱」為主框架,市、鎮、村公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定級內河航道有46條,主幹航道與京杭大運河相連。

【自然環境】
市域地處長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內陸面積699.92平方公里,其中平原佔87.94%,山丘佔1.81%,水域佔10.25%。地形狹長,東西長51.65公里,南北寬28.94公里。地勢平坦,自西南向東北傾斜,地面高程4米—8米(吳淞高程。下同)。古陸殘嶼與低丘集中分布在境東北和東南部,高陽山最高,海拔253.3米,其他在200米以下。海寧屬北亞熱帶海洋性濕潤氣候區,氣候溫和,雨量較豐,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常年平均氣溫15.9°C,年均降雨量1187毫米,日照2002.9小時,無霜期233.5天。因地處中緯度,冷暖空氣經常在此交會,有旱、澇、風等災害性天氣出現。耕地土質南砂北粘,結構良好,水氣協調,酸鹼度適中,適宜多種作物生長。海寧屬太湖流域水網地帶,境內有上塘河和運河兩個水系,河道總長1865.4公里,河網率為5.1%。水資源以河網徑流量為主,外來水利用率高,地下水控制開采,水資源總量6.62億立方米,能滿足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需要。海寧地居錢塘江河口北岸,境內岸線長55.92公里,水域21730公頃;海塘長53.6公里,佔北岸海塘總長的33.5%。「海寧潮」是世界著名的自然景觀,黃灣鎮大尖山附近江面是涌現「海寧潮」的起點。

經濟發展
2003年,海寧市經濟社會發展繼續保持良好的勢頭,年初確定的各項目標全面完成。全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88.13億元,比上年增長17.4%;財政總收入18.08億元,增長23.2%;全社會因定資產投資80.22億元,增長49.5%;實際利用外資1.01億美元,增長105.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3.05億元,增長11.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13265元,增長13.2%;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6516元,增長8.6%;城鎮登記失業率4%。2003在經濟社會運行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和困難:經濟發展中的要素和基礎設施制約問題開始突出,電力供應嚴重不足,建設用地供給緊張;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難度加大;部分城鄉居民生活仍然困難,被征地農民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還需加強;對外開放總體水平還不高,招商引資工作有待進一步加強;房地產價格上漲過快,消費對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不夠明顯等。

農業結構繼續調整優化:
全市糧食種植面積2.86萬公頃,比上年減少2520公頃,總產量18.16萬噸,比上年減少1.67萬噸。花卉、苗木、優質水果等經濟作物種植面積繼續擴大,各類經濟作物種植面積達到2.26萬公頃。畜牧業發展良好,優質肉雞和湖羊穩步增長,飼養量分別達到17963.75萬羽和43.59萬頭。全市肉類總產量4.19萬噸,比上年增長15.7%。水產品總產量2.31萬噸,增長14.4%。養殖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55.9%。農業產業化程度不斷提高,擁有農業龍頭企業26家,各類農業專業合作組織42家。農業招商工作穩步開展,工商企業和民間資本投資效益農業資金億元。農業標准化工作扎實推進,新制定農業標准備5隻,全市農業標准累計已達19隻。土地整理暨標准農田建設有序開展,農業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進一步加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有新的提高。全年實現農業總產值17.76億元,比上年增長5.3%,實現農業增加值13.0億元,增長6.4%

工業經濟快速增長:
工業經濟總理持續擴大,全年實現工業總產值490.27億元,比上年增長25.1%;實現工業總產值490.27億元,比上年增長18.4%。規模企業運行良好,全市規模以上企業實現工業產值243.57億元,增長41.9%;佔全市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49.7%,實現利稅總額27.59億元,其中實現利潤17.98億元,比上年分別增長42.1%和49.9%,在全市工業經濟發展中的支柱作用進一步顯現。特色產業發展步伐加快,皮革、經編和家紡產業分別實現產值131.97億元、121.75億元和47.18億元。全年完成工業生性投入突破50億元。全年完成工業生產性投入突破50億元。比上年增長77.2%。企業的自我積累發展能力進一步提高。工業用電量達13.23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21.1%。開發區工業園區整合力度和投入力度加大,全年完成投資40.28億元,實現銷售收入133.68億元,成為市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11項工業經濟效益指標綜合得分達236.48分,繼續保持嘉興市首位。

商貿、旅遊、金融等較快增長:
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3.05億元,比上年增長11.7%;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99.99億元,增長29.6%。成功舉辦中國國際錢江觀潮節、海寧中國皮革博覽會、海寧中國家用紡織品博覽會和海峽兩岸經編產業發展研討會等一系列「節會活動」,有力地帶動了商貿旅遊業的進一步發展。旅遊業投入力度加大,「宰相府第風情街」等旅遊項目建成運行。全年接待國內外遊客223.08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21.27億元,分別增長19.1%和33.9%。通信、網路、中介等服務業繼續快速增長,消費結構升級態勢明顯,住房、汽車、教育等消費熱點進一步形成。全年物價穩中趨升,累計居民價格消費指數為101.3%。金融總量持續擴張。年末全市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達186.55億元,比上年增長33.7%,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109.21億元,增長25.7%;各項存款余額達127.75億元,增長51.8。

固定資產投資增勢強勁:
全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0.22億元,比上年增長49.5%,其中限額以上民間投資完成35.57億元,「百億工程」進展順利,全年累計完成投資40.80億元,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50.9%。重點工程加快推進,全市27項重點項目,全年完成投資11.35億元,其中交通建高完成投資1.61億元,城市基礎設施完成投資4.02億元,電力設施完成投資1.29億元。硤斜公路、硤尖公路(袁花至尖山段)竣工通車,220千伏長安民誼輸變電工程和110千伏錢江輸變電工程建成運行,行政中心、文化中心(文化館)交付使用,景雲橋舊城改造和洛塘河北側綠化工程基本完工,教育中心、市委黨校等重點項目啟動實施,重點鎮污水處理聯建項目、農橋改造、新海寧賓館(暫定名)和經濟適用房等一批重點工程加快建設。

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化:
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繼續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加快。企業改革不斷深化,國有城鎮集體企業所有制結構調整和勞動關系轉換加快,累計改制率達到92.1%企業上市培育工作國度加大,新批股份公司2家,1家股份公司實現增資擴股。積極推行城鄉統一的戶籍管理制度改革。市場經濟秩序得到理一步整頓和規范,「信用海寧」建設加快,發展環境不斷優化。全年新批外商投資企業95家,合同利用外資2.70億美元,增長105.6%。外貿出口增勢強勁,全年自營進出口8.05億美元,增長78.1%。外貿出口隊伍迅速擴大,全年新增獲權企業70家,有出口實績的企業達到199家。對外經濟合作穩步發展,企業拓展國際市場的能力進一步增強,全年新批境外合作項目3個。

科技和教育事業有新的發展:
全年列入國家級各類科技計劃項目12項,新認定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4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2家,科技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園區信息化啟動工作進展順利,信息化示範企業建設全面開展。教育事業健康發展,南苑小學建成投入使用,海寧一中後續工程進展順利,海寧中學整體改造一期工程和市實驗小學擴建工程相繼完工。基礎教育升學率保持較高水平,全年初中升高中比例達到90.11%。創新辦學體制,全市第一所民辦助的外來民工子弟學校——海寧市友誼學樣投入使用。

就業和社保等工作積極推進:
勞動力的市場就業機制和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改革和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工作扎實推進,社會保障覆蓋面不斷擴大,幫助1700餘名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再就業,年末全市養老保險人數5.47萬人,基本醫療保險覆蓋人數6.13萬人,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參保人數45.64萬人。繼續堅持「兩個確保」,低收入居民、困難企業職工和特困人員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抗擊「非典」疫情,公共衛生應急機制進一步建立和完善。城鄉公交和供水一體化工作加快推進。計劃生育工作取得新的成績,人中出生率保持較低水平。

海寧市志
建置:
海寧是良渚文化發源地之一。據考古資料證明,距今6000-7000年間,在海寧土地上已有先民生息。在春秋戰國時,海寧是越、吳、楚武原鄉、雋李鄉、御兒鄉屬地。秦時在海鹽縣、由拳縣境內。東漢建安八年(203)陸遜在此任海昌屯田都尉並領縣事。三國吳黃武二年(223),析海鹽、由拳鹽官縣,屬吳郡,隸揚州,為海寧建縣之始。唐武德七年(624)並入錢塘縣,貞觀四年(630)復置鹽官縣。元元貞元年(1295)升鹽官州,天歷二年(1329)改名海寧州。明洪武二年(1369)降為海寧縣,屬杭州府。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復升為州。民國元年(1912)改州為縣,直屬浙江省,民國37年(1948)屬第一行政督察區。1949年5月解放,建海寧縣,屬嘉興專區。1958年10月海鹽縣並入海寧縣,到1961年12月復建海寧縣。1986年11月,撤海寧縣,設海寧市,屬嘉興市。歷史上海寧縣治長期在鹽官鎮。抗日戰爭期間,曾先後遷移袁花一帶鄉間及縣境以外,抗戰勝利後設於硤石鎮,後還治鹽審鎮。1949年6月,縣人民政府移駐硤石鎮 。

政區:
據散見於典籍金石部分的記載,唐以前有二市、三鎮、七鄉、七里、四村。宋咸淳間(1265-1274),縣轄6鄉。元初有10鄉,後並為6鄉。明時有6鄉,統3鎮32都。清雍正六年(1728),設6鄉、4鎮和市都、安都、石都、上下都。宣統二年(1910),有1城、2鎮、5鄉共8個自治區。民國初沿襲清制,後推行村裡制、保甲制,行政區劃多次變動。民國34年(1945),全縣4個區、55個鄉鎮;民國35年縮編為44個鄉鎮;民國36年又調節器整為25個鄉鎮。1949年6月,縣人民政府建7個區、25個鄉鎮。1950年改為6個區、68個鄉鎮。1956年撤銷區建制,設22個鄉、68個鄉鎮。1958年10月實行人民公社,海鹽縣並入海寧,合建13個人民公社。1959年,恢復5個鎮的建制。1961年5月,調整公社規模,設7個鎮、37個公社;12月,海寧、海鹽分縣,海寧置24個公社、5個鎮。1984年撤社建鄉,全縣5鎮。1984年撤社建鄉,全縣5鎮、23鄉。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一批鄉陸續建為建制鎮。1998年全市15個鎮、10個鄉。1999年11月,調整為14個鎮、4個鄉。2001年10月,優化完善鄉鎮行政區劃,全市調整為13個鎮。2003年11月,行政區劃進一步優化調節器整,全市設8個鎮、4個街道。

不知道怎樣貼圖,不好意思,就沒搞定圖片了

C. 未來經濟社會的運行體系靠什麼支撐

國際上連續40年保持7%以上增長的地區只有3個,且大的經濟體尚無前例,能連續保持兩位數增長的經濟體更是鳳毛麟角。中國近30年來,經濟一直保持將近兩位數的高速增長,是什麼力量支撐了中國30年來經濟的高速增長呢?而這種趨勢還能延續多久呢?有沒有辦法保證經濟持續快速增長、避免經濟陷入衰退和蕭條呢?
一、 過去經濟高速增長的原因——轉型
(一)轉型過程中的結構調整產生再生生產力。
中國改革開放存在著兩種轉型:一是經濟制度的轉型, 一是經濟增長方式與實踐模式的轉型。兩種轉型是局部與整體、個別與一般、微觀與宏觀的關系。處理好兩者的關系,將使後者得到充實,前者得到升華。中國改革開放,是兩種轉型的歷史契合。轉型經濟最重要的是結構,是生產中人和人、人和物的結構從不對稱向對稱、消極對稱向積極對稱轉化。對稱結構,是轉型經濟的最深層機制。知識經濟使經濟全球化、生產社會化程度得以按幾何級數增長,這種按幾何級數擴大的生產社會化本身就可以使價值得以擴大、提升、再生。因此,知識經濟以放大的形式,使資源的再生優於資源的配置、資源的配置從屬資源的再生二者之間的內在聯系得以展示和充分發揮。轉型經濟不但表現為經濟活動中知識運營、生產社會化所帶來的資源再生,而且表現為思維結構、社會結構、企業結構、生產結構的對稱、有序、優化組合所帶來的資源的裂變、再生與生產力的幾何級數增長。
(二)轉型對人的主體性的解放。
經濟結構中,人的要素是首要的要素。改革開放意味著以往建立在經濟、超經濟強制基礎上的人身依附關系得到擺脫。人的主體性,是生產力發展的根本標准與動力。改革開放以前生產力發展不快的根本原因是經濟、超經濟強制對人的主體性的壓制,改革開放以後生產力快速發展的根本原因是人的主體性的解放。團隊主體性、企業主體性、區域主體性、政府主體性、國家主體性,是逐步放大了的人的主體性。總體上國民整體擺脫人身依附關系的起點平等,大大提高人的主體性,對人的行為從質和量兩方面作出有利於生產力發展的導向。制度高於技術,結構對要素的提升作用,主要是通過制度(經濟制度與政治制度。產權制度只是經濟制度的組成部分。私有制是產權制度的必要環節,而非必要條件)對人的主體性的導向、催化和提高來實現的。

D. 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提高質量效益為中心依靠什麼來支撐發展

著力支撐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充分認識創新是第一動力 要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以支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要把握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融合發展的契機,以信息化、智能化為杠桿培育新動能,優先培育和大力發展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推進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推動製造業產業模式和企業形態根本性轉變,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

E. 經濟發展要靠人口支撐,人來生產,人口不是越少越好

經濟發展要靠人口支撐,人來生產,人口確實不是越少越好。
但是人口也絕對不是越多越好,人太多了,資源被過度耗費,地球都有可能受不了的,這也很可怕。
更何況,人工智慧時代即將來臨,單純提高人口數量是沒有出路的。

F. 怎樣發展村級經濟

村集體經濟是農村經濟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其發展程度關系整個農村經濟發展大局,大力發展村集體經濟,切實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實力,不僅是經濟問題,而且是重大的政治問題,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堅強支柱,是加強農村基層黨的組織建設,為進一步鞏固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提供經濟保障。 改革開放以來,農村集體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收入有了明顯提高,公益事業投入力度不斷加大,農村社會保障也已開始起步。但同時也看到,從近幾年我辦17 個村的村集體經濟發展情況看,村級經濟發展不平衡,收入增長不快,各村對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認識不一,加上原先的基礎不同,這就形成了村集體經濟發展程度相差懸殊的情況。有的村集體經濟實力薄弱,使很多公益事業難以興辦,村級服務功能也難以發揮,大大削弱了基層黨支部對廣大村民的凝聚力與號召力,甚至有部分村的集體經濟還是一片空白或發展的路子不寬,又無資金的「空殼村」,這樣不但會影響「三農」問題的有效解決,而且將會影響干群關系的改善,農村幹部隊伍的穩定,基層政權的鞏固。 一、當前一些村在發展村集體經濟方面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1、發展集體經濟觀念弱化,氛圍不濃。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基層幹部群眾發展集體經濟的意識逐漸淡薄,認為黨的政策是鼓勵發展個體經濟、民營經濟,發展集體經濟已經過時,認為搞市場經濟就是誰有本事誰致富,只要經濟發展了,農民富裕了,有無集體經濟無關緊要;也有人認為現在國有企業都改制了,各級都在放手發展個體私營經濟,再提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是走回頭路,不合時宜,在思想素質方面,由於保守和小農意識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創大業的開拓進取精神;在文化素質方面,農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由於農民科技知識低下,對新事物、新技術缺乏認識,從而阻礙了接受新事物、學習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對村的集體經濟建設漠不關心,積極性不高,存在嚴重的「等、要、靠」思想,這些錯誤認識嚴重製約了村集體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 2、村級集體資產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活力。一是盡管有些村的村級集體資產管理制度上作了一些改進和完善,但農村集體資產管理體制並未得到根本性的觸動,這種模糊的制度不僅制約了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同時也導致村民對村集體資產的好壞不關心;二是管理難度加大,不同程度出現集體資產流失現象,使部分幹部群眾對發展集體經濟喪失了信心。由於集體經濟在體制上存在先天不足,導致集體資產流失比較嚴重,同時村幹部領導水平低下,思想作風不正,素質不高,管理不善等原因挫傷了幹部群眾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積極性;三是財務管理制度形同虛設,財會人員業務素質不高,而且往往只負責核算,不履行監督職能,村幹部的行為失去了監督。 3、村幹部思路不活躍,認識不足。有的村幹部只會怪沒有資源、沒有資金、沒有好政策,怨天尤人,只抱怨工作難做,幹部難當,他們對如何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思路未激活,「老辦法不能用,新辦法不會用」,在發展村集體經濟的激勵機制方面沒有形成切實可行的措施和辦法,對發展集體經濟束手無策,領導無方,感到前途渺茫、日子難混。殊不知,任何一個地方都有優勢可找、都有潛力可挖。 二、加快發展村集體經濟的對策與思考 1、理清思路,努力探索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一是大力開發集體資源。田地資源較豐富的村,須大力發展種、養殖業,引導農業規模經營,推動農業向規模化產業化方向發展,形成區域特色,提高農業效益;二是做好「以地生財,築巢引鳳」工作。通過招商引資,建工業園區,大力招商引資辦廠,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推進農村工業化;三是開展物業租賃等增加集體經濟收入。按照科學利用的原則,發展物業管理等有償服務業?熏對那些集體閑置的土地、漁塘、房產等實行租賃經營,積極實施項目開發,興辦各類集體經營項目,實現集體資產保值、增值。搪下村樓宇經濟方面已經取得較好的經驗,他們充分發揮本村交通便捷,地理條件優越等優勢,積極探索集體經濟發展的新路子。集體經濟原來比較薄弱的村,駐村幹部和村兩委幹部一定要千方百計想辦法,切實把壯大村集體經濟,盡快脫貧作為重要工作來抓,利用閑置的房屋、地皮,以集體所有的土地.房屋通過租賃、改造等形式,實行業主經營,集體一次性或分年度收取土地租金,盤活資產,提高利用率,增加集體收入. 2、大膽創新管理機制,形成良好發展局面。切實加強村級事務監督管理,把工作的側重點放在完善和落實各項制度上?熏嚴格村級各項管理制度,促進村集體經濟可持續發展,對一些發展項目、承包工程等重大事項,須提交村民代表會議討論決定,成立村民議事會,全體村民參加,使民主決策、民主管理真正落到實處,加強農村財務管理,規范財務制度,嚴防挪用集體資金,建立議事機制,提出並公開討論村事務,提交村黨支部研究決定,同時,監督村集體資產運營情況。大力宣傳新形勢下帶頭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先進典型,形成良好創業氛圍,共同營造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寬松環境,以項目促發展,培育、壯大農村集體經濟。 3、選准村級領導班子和幹部,強化培訓提高。一是注重德才兼備和群眾公認的原則,真正選把有能力、有本事,會幹事,肯幹事,能幹成事的村幹部,二是注重優化班子結構,注重選拔優秀年輕幹部,努力形成合理的年齡、知識、優化村領導班子的群體結構,實現村領導班子的最優搭配,達到知識互補、性格相容,提高領導班子的整體水平和駕馭全局的能力。三是開展系統性培訓,培訓對象要覆蓋村幹部、村黨員和全體村民,並根據不同對象量身定製培訓內容,增強培訓的針對性,培訓內容要涵蓋思想政治、政策法律、手藝技能等,並根據不同對象的需求確定內容,增強培訓的有效性。培訓主體可邀請黨政領導、農業部門的技術人員作培訓,地點可在村委會、田間地頭等,增強培訓的吸引力。 總之,村集體要「有錢辦事、有人管事、有章理事」,這是一個有機整體。只有解決了「有錢辦事」問題,才能調動幹部積極性,達到「有人管事」的要求;「有章理事」是制度保證,確保村集體經濟及各項工作健康發展,三者互為一體,缺一不可。其中,「有錢辦事」是實現「三個有」目標的前提和基礎。我們要把促進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增強農村發展後勁,推動「三農」工作健康發展置於農村工作的首位,統一思想認識,增強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緊迫感和自覺性。

G. 一個城市經濟發展支撐點是什麼

一個城市最終的不管是靠什麼發展經濟都會體現在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上,只是不同的城市根據自己不同的優勢來發展相關產業。但是覺得還是工業是一個城市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點,畢竟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都能依賴於它。

H. 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是什麼

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是創新。

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這一新論斷賦予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新的歷史定位。

以強大的科技創新能力為引領,是發揮創新對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戰略支撐作用的一個重要體現。實現創新驅動發展、塑造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源頭在基礎研究。

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往往是依靠基礎研究重大進步推動的結果。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真正的核心技術、關鍵技術是買不來的。我國要縮小與科技強國的差距,形成強大的原始創新能力,實現從跟跑到並跑再到領跑的歷史性變革,必須在基礎研究方面取得重大進展和突破。

閱讀全文

與海寧市德豐村經濟靠什麼支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移動的事業編制怎麼考 瀏覽:865
幸福樹有粘蟲怎麼辦 瀏覽:47
婚姻怎麼選都是錯的小說 瀏覽:162
陝西健康碼如何添加到桌面 瀏覽:21
健康碼被掃碼現場可看到哪些信息 瀏覽:436
為什麼抗戰劇加幾集愛情 瀏覽:314
抖音拍愛情劇情的有哪些 瀏覽:27
廣安愛情海婚慶怎麼樣 瀏覽:806
美術館是什麼事業單位 瀏覽:178
故事陰線怎麼看 瀏覽:56
為什麼突然加強健康系統 瀏覽:98
猶太教怎麼理解幸福 瀏覽:295
如何走向失敗的婚姻 瀏覽:608
和女人約會怎麼降低經濟消費 瀏覽:289
如何帶動村民集體經濟 瀏覽:412
被稱為愛情之都的是哪個城市 瀏覽:503
體會到了什麼叫喪偶式婚姻 瀏覽:817
如何提升新房幸福感 瀏覽:794
政治和經濟服務哪個好 瀏覽:68
婚姻其他重大過錯有哪些 瀏覽: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