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古代是用什麼詞來稱呼經商的大戶人家
商賈。通常說的成語「商賈一方」指的就是有名氣的商人。
② 中國古代詩人的主要經濟來源是什麼
大多數詩人都有官職,比如柳宗元,韓愈,蘇軾,杜甫,賀知章,白居易等。如果是寫得很好的詩,當時就會得到富人的賞賜,也就相當於現在的稿費,如果暫時沒有寫詩,就靠打秋風。還有一些詩人罷官的,如陶淵明,他是靠自給自足的農家勞作來活的,窮的只剩下5棵柳,還有的如鄭板橋,晚年靠買畫為生,也不富裕,但如才子唐伯虎,家境優越,自然不愁
③ 古代的大俠在行走江湖的時候,經濟來源是什麼
俗話說「窮家富路」,但武俠小說里那些走遍江湖的大俠們,卻是很少為錢發愁。相反一擲千金大碗喝酒的場面不斷,仗義疏財的情節更是一抓一把。那麼真實歷史上的「大俠」們呢?這事兒必須說:大俠們在「弄錢」時,真是各有各的門道。
在類似「魏晉南北朝」「五代十國」時期的亂世里,好些「大俠」的身份也不斷轉換,身在民間時做大俠,趕上機會就出將入相:東吳大都督魯肅,小說里是忠厚長者,歷史上卻曾是名門豪俠。
④ 古代大俠行走江湖的經濟來源靠什麼
可是,想成為一個大俠除強扶弱,首先兜里得有錢。你想,在自己鋤強扶弱正准備散點錢財的時候,掏掏兜里沒有錢,那得多尷尬啊!那麼古代大俠的金錢都從哪裡得來的呢?
首先有一種是人家家裡本來就有錢的,這類人走在江湖身上都會隨身帶著大量的錢財,不需要工作也可以吃好喝好。就拿小王子段譽來說,人家一出生就是個王子的身份,他含有金鑰匙的起點就比普通大俠高太多了。
江湖上能夠稱之為大俠的人物,必然是武功高強,俠肝義膽之輩!所謂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俠之中者,殺富濟貧,匡扶人間正義!至少也會路見不平一聲吼,扶危救困!真正的俠客往往不圖虛名,獨自來獨自去,猶如神龍不見首尾!世人只聞其名,不見其蹤也。武俠小說里,比比皆是!
俠義如蕭峰之人,也是伸手便奪,更別提那些人品還不如蕭峰的。就像楊過,小的時候其實一直都是靠下陷阱,劫道為生,甚至還把小夥伴賣窯子里換錢買吃的。要說誰不曾搶過人,估計也就俠之大者的郭靖了,從蒙古回來,成吉思汗給了很多錢,再加上身邊有江南七怪和洪七公這樣收保護費的老江湖,所以,沒吃過沒有錢的苦。遇到黃蓉,更是偷吃都到皇宮里去了。
⑤ 我國古代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是什麼
農業,從古至今中國都是農業大國,大部分的經濟收入都是地里刨出來的。和現代的農民一樣,春種秋收,夏季和冬季去外面打長短工。豐收後交完稅,也就賺點日常使用的銅錢。想賺外快就用自己的技能做一點工具什麼的出去賣一賣。望採納!
⑥ 古代對有錢人是怎麼稱呼的源自什麼出處
古代對有錢人的稱呼一般有八種,分為地主類和商人類兩大類,地主類主要有員外、富戶、財主、土豪、富家翁,商人類主要有掌櫃、陶朱公、陶猗,常用的一般就是員外和掌櫃。
商人類其他稱呼:陶朱公指的是春秋時期的范蠡,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道家和經濟學家,傳說他幫助勾踐滅吳後功成身退,游歷天下通過三次經商成巨富,三散家財,自號陶朱公。被後人尊稱為“商聖”,拜為”財神“。陶猗是古代富商陶朱公(范蠡)和猗頓的並稱。後泛指富人。
如果古時候有錢人要是自稱,一般就是小爺,鄙人,吾,余,老衲。
⑦ 古代跑江湖的經濟來源是什麼
武俠小說以及各類影視劇中的俠客似乎總是不事生產卻又隨手散錢的,其實是文學需要,實際上的俠客,經濟來源主要有以下幾種。除了那些被古人歸為卿相之俠、暴豪之俠之類可以食俸祿或靠田產過活,其餘俠客就不免需要做一些違背常理的謀生活計了。
第一類為剽掠。攻劫曰剽,強奪曰掠,顧名思義即指依仗強力劫取他人錢財。我們如今將賊寇混為一談,其實兩者自有分際,前者為盜劫人財者,後者則是剽掠者,可見剽掠要強蠻得多。事實上,幾乎歷代游俠都干過這等事。《漢書》里頭說京師長安有時亦「剽劫行者,死傷橫道」,橫行市集,公然不法,其治安之壞由此可見。更有些所謂游俠見這般劫掠可輕易聚財,索性遁入山林,成了職業盜賊了。
第二類為椎埋。指的是用鈍器致人死亡後埋葬。漢代的王溫舒好任俠,少時即曾「椎埋為奸」。這等殺人埋屍,或為恩仇,但也有不少是為殺人劫財的,故亦稱「椎剽」。一些無行俠客受人雇使,椎埋他人,由此斂財,甚為可惡。而且椎埋之風,雖朝廷嚴禁之,但自兩漢至明清,此風其實從未消歇。
其三為掠賣,即販賣人口。唐朝的郭元振任俠使氣,「前後掠賣所部千餘人,以遺賓客,百姓苦之」,循此還生出「劫質」,即綁票。雖美其名曰劫富濟貧,但實話說究竟有多少劫富之後果真濟了貧還真是個疑問。
除了上述憑著強力問活人要錢,更有問死人要錢的。譬如掘冢,古人信奉「生不極養,死乃崇喪」,故厚葬之風頗盛。然而幾乎所有的知名皇陵皆遭掘冢,《西京雜記》里頭說漢廣川王好聚無賴之徒,「國內冢藏一皆發掘」,即連日後雄才大略的曹操年輕時也曾引兵掘梁孝王墓,「破棺收金寶萬斤」,莫非這是曹操的第一桶金?
但真正為朝廷所懼的尚非此等惡行,而是盜鑄與私煮。前者指的是私自鑄造貨幣,漢代此風尤盛,一些不法游俠將鉛錫雜入白銀,獲致暴利,行此者如雲而起。漢武帝時,民間盜鑄不可勝數,自造白金五銖錢者充斥天下,弄得朝廷抓不勝抓,關不勝關,直到唐以後幣制穩定,盜鑄一事才算終結。
私煮則是指民間私自煮鹽,因鹽利極豐,豪強紛紛盜煮。漢武帝曾立法禁絕,違者要砍掉左趾。私煮之關涉重大在於其與政治清明、稅收佳劣有絕大關系,凡是官商勾結,官府但知收取高額鹽稅的時候,必然盜煮叢生,鹽弊不斷。同時,因私煮產生的巨額利潤又極易滋生鹽梟,唐末的黃巢、王仙芝、五代吳越王錢鏐、蜀王建,直到元末的張士誠等,皆是如此,這可說是古代游俠最大的一宗收入。
⑧ 古代大俠行走江湖的經濟來源靠什麼呢
以上所說都是正經的俠客。還有一種稱之為刺客,利用自己的武功所長,受人錢財,替人消災,這種人沒有正義感,好人也殺壞人也殺,不能稱之為俠客!至於做保鏢做護院武師,則是屬於比較低級的武夫,與俠客相比,不足道也!
⑨ 古代國庫的錢除了稅收之外,還有哪些經濟來源呢
不管在任何朝代,稅收永遠是國庫錢財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在古代除了稅收之外,各種的付稅還是多種多樣的,農民商人工人都是需要繳納稅收的。這樣多渠道的稅收來源也加重了農民的負擔。所以在古代如果國庫出現虧空的話,那麼朝廷就會使用各種苛捐雜稅。特別是在戰亂時期,國庫錢用的快。除了戰爭影響農民的生存之外,苛捐雜稅其實才是最重要的一點。但是大家別看一個國家收入的來源方式這么多,但是也抵擋不住開銷,在歷史上除了宋朝的國庫總是有盈餘之外,大部分的朝廷每年都會出現財政赤字。如果皇帝是賢明的君主會省吃儉用還好點,如果碰到一個昏君,每天都是鋪張浪費飲酒作樂,那麼財政虧空會更大,所以在古代一旦出現昏君百姓的生活,之所以那麼困難,就是因為苛捐雜稅導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