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石灘鎮的農村建設
一、基本情況
石灘鎮地處巴南區邊遠山區,該鎮轄7個行政村,25個合作社,幅員面積52.09平方公里,總人口15458人,與綦江縣隆盛鎮,南川市神童鎮相連。以農業為主的山區鎮,是巴南區的南大門。鎮2005年實有耕地面積16950畝;林地面積20500畝;平均海拔高度800m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2528元。
2005年國內生產總值(GDP)5270萬元,其中:第一產業3966萬元,第二產業318萬元,第三產業986萬元。三次產業比:75:6:19,以農業為主,二、三產業發展較慢。
二、區建設新農村幹部大會貫徹情況
巴南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千人幹部大會之後,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建設新農村工作,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全鎮工作中心。鎮黨委、政府於3月16日召開黨委擴大會議,根據區委、區政府的工作部署,結合石灘鎮實際,圍繞新農村建設示範村的標准,認真分析鎮、村情,確定天台為石灘鎮的示範村。3月21日召開了石灘鎮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動員大會,參加會議人員有各村三職幹部、合作社長、村民代表50人、鎮機關全體幹部、鎮屬各單位負責人、支持新農村建設聯系單位負責人等共計180人,會期一天,會議議程:一是分管農業的副鎮長李學榮同志傳達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千人大會精神;二是鎮黨委書記張學平同志作了《認清形勢,抓住機遇,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動員報告。三是分村進行討論。四是各村匯報新農村建設的規劃及實施方案。五是王明耀鎮長對大會進行總結。
在召開鎮黨委擴大會議前,張學平書記、王明耀鎮長及黨委、政府的其他領導分別對天台村、方斗村等進行調查摸底,召開院壩座談會,徵求廣大群眾對新農村建設工作意見。
為了加強對新農村建設工作的領導,成立了石灘鎮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領導小組。由張學平書記任組長,王明耀鎮長、石光祿主席任副組長,鎮黨委委員、副鎮長為領導小組成員。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鎮經濟發展辦公室,辦公室成員由經發辦、農業服務中心抽調專職人員組成。鎮機關公務員、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全部下派到各村,指導各村建設新農村工作,並實行目標考核。強化對口聯系工作,將鎮屬單位及部門與各村實行對聯系。
三、突出重點,理清思路,明確目標
石灘鎮新農村建設的總體目標是:「三鎮二帶一品牌」。「三鎮」即:山水園林式小集鎮;特色休閑旅遊鎮;農副產品生產、加工基地鎮。「二帶」即沿渝道路的汽車運輸、維修服務帶;沿升坪大道的休閑度假娛樂帶。「一品牌」即特色休閑旅遊品牌。大力實施「三項工程、五大基地」,即:三項工程,即農民致富工程、環形交通網路工程、最佳人居環境工程;五大基地,即優質稻基地、淡季蔬菜基地、中葯材基地、高山水果基地和勞動力轉移培訓基地。打好綠色品牌,抓好「無公害」優質糧食、蔬菜、花果、葯材等農產品的生產。大力發展邊貿經濟、勞務經濟、農業生態經濟、農副產品加工和礦產資源開發利用。
主要奮斗目標是:到2010年經濟總量達10000萬元,年均增長16%;農業總產值4000萬元;社會商品零售總額1280萬元,年均增長20%;財政收入30萬元,年均增長20%;農民人均純收入6000元;三次產業比為40:30:30;城鎮化率30%。農村新型合作醫療覆蓋率達到100%;農村養老保險覆蓋率達到80%;農民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農村社會事業全面進步,文明程度進一步提高。
實行「1+6」的工作思路,即:一村示範,六村推進。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針,以促進產業發展為支撐,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以改變農村面貌為關鍵,以倡導鄉風文明為重點,以擴大基層民主為保障。
1、加快實施農業產業化、打造農民致富工程。
加快農村種植業、養殖業的發展,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促進經濟增長。圍繞實施建立高檔優質稻基地、淡季蔬菜基地、中葯材(黃梔子)基地、花椒基地和高山水果基地。種植高檔優質稻10000畝;重點發展淡季無公害蔬菜10000畝;建成中葯材(黃梔子)基地5000畝,年產中葯材5萬公斤;擴大花椒種植面積至4000畝;以方斗山、雙寨子為重點發展高山優質水果1000畝。通過大力實施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到「十一五」期末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000元。
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農村水利設施建設,搞好升坪壩、黃泥溝、老虎岩等水源的保護,增強基本農田灌溉能力和場鎮、鄉村供水能力。「十一五」期間,確保每年完成1個村的農村改水任務。
2、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實施環線交通網路工程。
以渝道路為軸線,重點打造「一軸、三射、三環」為主幹、村社級開發公路為網路的暢通便捷的交通建設工程。即:一軸為渝道路;三射:石灘至涼水、石灘至隆盛、石灘至石龍;三環:方斗至涼水、雙寨至先鋒、萬能至天台。「十一五」期間交通建設的重點是修通村村連網公路,實施對現有開發公路的加寬改造,力爭2010年到各行政村公路油化、硬化率85%。實現人便其道、貨暢其流的暢通、快捷、安全的交通體系。
3、優化投資環境,創建特色旅遊品牌。
以資源為中心,市場為導向實現旅遊業的快速發展。石灘鎮旅遊資源豐富,充分利用渝道路全線貫通,交通便捷,森林覆蓋率高、空氣清新、消夏避暑、鄉土風情氣息濃厚的優勢,重慶主城第一峰方斗山、雙寨子、雞公山、雞母寨、癩巴石等一批有開發價值的旅遊資源,綜合進行開發利用。加大旅遊景點設施建設,深入挖掘民間文化遺產,賦予該鎮旅遊豐富的民俗文化,形成具有特色的旅遊經濟;發展旅遊附帶產業,發展餐飲、娛樂等服務產業,形成集旅遊觀光、消夏避暑、休閑度假、特色產品銷售為一體的旅遊產業。
4、培育龍頭企業,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
加大培育農副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採取「公司+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以市農業局批准石灘鎮的豇豆、蘿卜、花菜和甘藍為「無公害」蔬菜認證為契機;以高檔優質稻基地、淡季蔬菜基地、中葯材基地、花椒產業基地和高山水果基地為依託;以申報「方斗山牌」農副產品商標注冊為突破口。重點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力爭石灘鎮工業在「十一五」期間取得超常規、跨躍式發展。
四、工作
1、鎮要求各村召開好三個會。一是及時召開好村黨委(總支)會和村民委會,圍繞鎮的目標,理清各村的發展思路,確定重點合作社,重點發展項目、重點發展產業。二是召開好黨員大會,把新農村建設的各種政策向全體黨員進行宣傳,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進性作用。三是召開好社員大會,要求各在月底前召開社員大會,把新農村建設的各種政策宣傳到位,爭取農民的大力支持,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重點是抓好淡季蔬菜基地的規劃落實。把經濟發展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來抓。
2、鎮要求各村辦好三件事。一是公路建設,石灘鎮的目標是改、擴建及新開挖村社級開發公路40公里,並一次通過區里的驗收合格。二是抓基地建設,重點是淡季蔬菜基地建設,要求村、社幹部每家種植2畝以上,發揮幹部帶動示範作用,並納入幹部年度考核。三是規劃協調好農民建房、曬壩硬化、豬舍及房屋周邊用地的問題。
3、落實好三項措施。一是建立和完善鎮、村、社三級幹部考核制度,制定好示範村、推進村分年度工作計劃。二是各村要強化措施,打造好重點合作社。三是抓好宣傳工作,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充分發揮和調動農民群眾的主動性、積極性。
五、在推進新農村建設中面臨的困難
1、公路建設中個別社員群眾在土地調整中不與配合,甚至故意刁難,需要司法支持。
2、原集體所有的荒山、荒坡、塘、庫等因歷史原因承包出去後,由於業主長期沒有進行投資開發,村、社需要重新尋找有實力的業主進行開發,涉及合同糾紛,需要政策支持。
3、農民建房修曬壩用地指標的問題,群眾反映較大。
4、調動農民積極性的問題,重在全民參與,共同打造,建議區加大宣傳力度,擴大宣傳面,形成上下一心抓新農村建設的局面。
B. 增城市石灘鎮未來經濟發展如何
由於石灘鎮位於增城市的南部,有離增城市政府比較近,加上近幾年有很多工廠和房地產在這里投資建設。在交通方面,有廣惠高速、增莞深高速(廣州北三環)等經過鎮內,未來還有地鐵經過,這給了石灘鎮一個發展的強心針。可想而知,這未來經濟的發展將會有多大的潛力。
C. 請問增城石灘主要的種植作物是什麼
廣東省增城市石灘鎮
鄉鎮簡介
石灘鎮位於廣州市增城市南部,是廣州市首批五個示範中心鎮之一,處於廣州東部板塊東端,北連荔城,南與東莞隔江相望。駐地北宋天 禧四年(1019)建圩。因地處增江多石的河漫灘,故名。1958年設石灘公社,1983年改區,19 86年建鎮。 2004年2月,增城市進行鎮級行政區劃調整,將原三江鎮、沙庄街並入石灘鎮,並鎮後的大石灘,行政區域面積184平方公里,轄47個行政村,3個居委會,戶籍人口11萬多人,外來人口十多萬人。
投資環境
環境資源:石灘鎮是增城的魚米之鄉,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有增江河、西福河、東江北幹流、縣江河四條河流流經鎮域,有庫容1225萬立方米的增塘水庫和庫容50萬立方米的大埔圍水庫,水資源豐富,生態保持良好,處處顯現水鄉田園風光,有大片土地可供開發利用。 交通路網:石灘鎮地理位置優越,處於廣州、深圳、東莞、惠州等城市之間,是珠三角「黃金走廊」和廣州東部板塊的重要組成部分。鎮內有廣深鐵路、廣惠高速、廣汕公路、荔新公路、荔三公路等骨幹道路,增莞深高速、北三環高速已啟動興建,增莞大道、廣園東四期即將動工。路網完善後,石灘在2小時內可到達珠三角任何一個城市,到廣州、花都廣州國際機場只需30分鍾,到東莞只需15分鍾,到深圳、惠州只需40分鍾。
經濟建設
第三產業:石灘的零售業、餐飲業、服務娛樂業發達,其中以石灘街和橫嶺開發區人氣較旺。另外石灘街中心改造已基本完成,內建多條步行購物街和購物商場,發展穩健。 工業發展:石灘鎮是新興的工業城鎮,全鎮現有上規模企業420家,其中外資企業130家,民營企業290家。工業發展以鞋業、皮具、汽車製造、五金、紡織、農副產品加工為主,有廣東海豐鞋業、廣州寶龍汽車、廣東蘋果皮具、如豐食品等大型龍頭企業。建設有寶龍、橫嶺、石灘、三江四個工業集聚點,具備足夠的承載工業發展的空間。 農業生產:石灘農民主要種植蔬菜,品種以外銷菜為主,水稻種植以基本絕跡。石灘有兩個蔬菜批發市場,以勤發為主,蔬菜外銷到深圳和香港兩地,日均蔬菜交易量近20000擔。 石灘鎮是增城市的農業大鎮,農業生產以無公害蔬菜、優質荔枝、龍眼、水產、畜牧為主。近年來,石灘鎮積極實施「科技興農」戰略,大力推廣應用農業科學技術,走科技致富之路。通過逐步調整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形成公司+基地+農戶的農業生產模式,農業正向現代化邁進。2002年全鎮農業總產值20500萬元(90年不變價),農村人均純收入5263元,農業總產值及人均收入同比增長5%。2002年全鎮優質稻種植面積1.5萬畝,總產0.7萬噸;蔬菜常年種植面積38000畝,總產16.8萬噸;荔枝龍眼種植面積1.3萬畝,總產1.05萬噸;魚塘養殖面積0.48萬畝,總產0.2萬噸;畜牧三鳥出欄250萬只。全鎮建立了優質蔬菜基地5個(共12000畝),水果基地5個(共8000畝),水產養殖基地2個(1500畝),畜牧養殖基地2個(300畝)[1]。 石灘的零售業、餐飲業、服務娛樂業以及農業並沒有受到影響,但對代工為主的工業影響很大。
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石灘鎮基礎設施日臻完善,鎮內在22萬伏變電站1座、11萬伏變電站2座和裝機容量8.8萬kwh的江龍電廠。有紅海鐵路貨運場、江龍出入境貨運車檢場。供水管網與市自來水管網相連,有日供水量5萬噸的三江自來水廠。第三產業蓬勃發展,鎮內有眾多的餐飲、娛樂場所,滿足人們休閑娛樂需要。 2003年,石灘鎮以建設中心鎮為契機,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全年投入資金近4000萬元,完成增灘公路橫嶺段3.6公里長擴建成六車道、人行道鋪彩磚及綠化、路燈安裝工程;完成了舊城區道路整修、安裝路燈、綠化及人行道美化共1.2公里;完成了石三公路3公里長的路燈安裝;完成了新城區東西向和南北向兩條主軸大道土方路基工程8公里、四車道水泥砼面3公里、道路綠化3公里、人行道鋪彩磚1公里、安裝路燈1公里;完成了新城區供水、排水、供電主管網及電訊、有線電視管線鋪設工程1.5公里;位於勤發蔬菜市場內建築面積為1800平方米的農業服務中心大樓建成並投入使用。 水管網:石灘有兩條水管網,分別是增城水管網和麻車水管網。石灘大部份地區使用增城水管網(增城市自來水公司),麻車村、增塘村和周邊部分地方使用麻車水管網(麻車村自營增塘水庫自來水)。
社會事業
文化教育:該鎮有中小學校25所,其中初中3所,小學22所。小學兒童入學率、鞏固率、畢業率100%;初中入學率100%、鞏固率98%、畢業班學生畢業率100%、升學率89%。港僑中學、石灘一中被評為「廣州市綠色學校」。
鄉鎮規劃
廣東省增城市石灘鎮新農村規劃圖
石灘中心鎮建設堅持以規劃為龍頭,狠抓高標准規劃、高起點建設。2003年底止,完成鎮區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新城區8平方公里控制性詳細規劃、石灘工業集聚點控制性詳細規劃、新城區中心農貿市場修建性詳細規劃、麻車中心村修建性詳細規劃、新城區農民公寓新村修建性詳細規劃、鎮區消防專項規劃、鎮區綠化專項規劃9個規劃的編制。其中,鎮區總體規劃已通過專家的評審和廣州市規劃局初審,新城區8平方公里控制性詳細規劃、鎮區消防專項規劃、麻車中心村修建性詳細規劃送增城市有關部門審批。正在規劃編制的有:並鎮後的石灘鎮總體規劃、石灘鎮環境保護專項規劃等。規劃的編制和完善,為下一步的中心鎮建設指明了方向。
D. 1950年代農業社會主義改造時期\"三條驢腿\"的故事發生在哪裡
三條驢腿的窮棒子社
案例呈現
全國解放後,面對落後的生產力與惡劣自然條件之間的矛盾。在遠離城市的鄉村。我國農民也正在自己的土地上,創造著一種新的生產方式,那就是組織起來,依靠集體的力量改造自然。這就是農業合作化運動,在這場運動中,燕山山脈腳下、原河北省唐山地區遵化縣一個叫西鋪的村落里傳出了一個有趣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是一個叫王國藩的普通農民。
1952年,在解放前就參加革命的村幹部王國藩把西鋪村裡最窮的23戶農民聯合起來,辦起了一個初級社。辦社之初,他們窮得只有靠農閑的時候上山砍柴,換來一些簡單的農具。社裡惟一的一頭驢,還有四分之一的使用權屬於沒有入社的村民,三條驢腿的窮棒子社因此得名。但是正是靠著這三條驢腿,他們從砍柴換農具做起,在第二年就發展到了83戶。糧食畝產從120多斤增長到了300多斤。王國藩合作社的名氣越來越大。
毛澤東被這樣的創業之舉深深感動了。他說:「遵化縣的合作化運動中,有一個王國藩合作社,23戶貧農只有3條驢腿,被人稱為『窮棒子社』。他們用自己的努力,在3年時間內,從山上取來了大批的生產資料,使得有些參觀的人感動得流下淚。我看這就是我們整個國家的形象。難道6萬萬窮棒子不能在幾十年內,由於自己的努力,變成一個社會主義的又富又強的國家嗎?」
1957年2月,王國藩出席了全國農業勞動模範代表大會。被中央人民政府授予「全國首屆農業勞動模範代表會議」金質獎章。大會閉幕式上,當毛澤東把一面鮮艷的獎旗送到王國藩手中時。他拿著獎旗,望著主席,激動得熱淚盈眶。毛澤東滿面笑容地指著獎旗上的字。親切地說:「你是勞模,是建設共和國的功臣!這是表彰你們在全國起了率先作用。」
案例點評:
在合作社運動中,全國最著名的典型是河北遵化縣王國藩領導的合作社,因為23戶貧農只有三條驢腿,而被人稱之為"窮棒子社"。這個合作社因為"勤儉辦社",用三年時間"'從山上取來'了大批的生產資料"(毛澤東語,指上山砍柴),發展壯大起來而成為全國聞名的典範,"窮棒子精神"也成為勤儉節約的同義語。還是在河北,安平縣的三戶貧農在三戶老中農退出後繼續辦他們的小小合作社,也一樣成為合作化運動的楷模,毛澤東更是鮮明地表態:"這三戶貧農所表示的方向,就是全國五億農民的方向"(毛澤東,1977a:174)。其實,《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中收入的176篇文章,篇篇樹的都是合作化或集體化運動的典型,正是在這些典型的帶動下,中國農村掀起了社會主義高潮。
教毛澤東請王國藩吃飯
毛澤東極少請客吃飯,但毛澤東曾經兩次請王國藩吃飯。晚年王國藩曾經對孫女王秀宏回憶說,有。一次是毛澤東邀請的家宴,主要菜餚都很辣。有「青椒炒苦瓜只等簡單的湘菜。毛主席勸大家吃菜,他問身邊的王國藩:「湖南菜辣啊,習慣嗎?」知道王國藩是北方,吃不得辣,於是就勸他吃桌上不辣的葷菜。
1959年4月,王國藩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出席了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他又一次見到了毛澤東,又一次流下了激動的淚水。1969年4月1日,中國共產黨第九次全國報表大會在北京召開。毛澤東主持會議,他提議王國藩進入黨的中央委員會。在4月28日會議上,王國藩當選為中央委員,進入了黨的最高額導機構。此後,在1973年8月舉行的中國共產黨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王國藩當選為新的中央委員。1977年8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王國藩曾再次當選為中央委員。王國藩曾向毛澤東表示,一定要發揚「窮棒子」精神,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帶領農民過上幸福的好日子。
王國藩的名字曾響徹整個中華大地,他的事跡還被選入當時的小學課,教育和影響了後來的幾代人。
王國藩的生活非常儉朴。在人們的記憶中,他永遠都是那身農民的裝束,1.85米的身高,黑色對襟上衣,黑色土布褲子,家做的黑布鞋和黑色的綁腿。當選中央委員後,省里一些同志建議他不要再穿那麼簡單的衣服,他笑著說:「我是農民,穿上幹部服咋能下地幹活啊?。他不願意離開農村,離開他辛勤勞作的土地。
從1967年開始,王國藩走上了領導崗位,曾經擔任公社、縣、地區和省級領導幹部,並多次當選中央委員。但是,除了外出開會和工作以外,他一直住在自己西鋪村的土屋裡,天天到生產隊幹活,生產隊也像其他人一樣,一給他記上10個工分,年底他也像村裡的群眾一樣。領到分給自己的糧食和其他食品。他的兒子王子華回憶說,那時因為父親沒有時間照顧家裡的事情,他們家的房子很舊,日子過得也很緊巴。有幾次,他對父親說,我們家的房子太舊了,修修吧。但王國藩說,房子還能住,就不要修了吧。直到1995年,房子破得實在不能住,家裡才蓋了新房子。王子華深情地說:「父親一輩子都沒有享過福啊,他挺苦的!」
(《環球視野》摘自《中華兒女》)
毛澤東:《勤儉辦社》一文按語
這里介紹的合作社,就是王國藩領導的所謂「窮棒子社」。勤儉經營應當是全國一切農業合作社的方針,不,應當是一切經濟事業的方針。勤儉辦工廠,勤儉辦商店,勤儉辦一切國營事業和合作事業,勤儉辦一切其他事業,什麼事情都應當執行勤儉的原則。這就是節約的原則,節約是社會主義經濟的基本原則之一。中國是一個大國,但是現在還很窮,要使中國富起來,需要幾十年的時間。幾十年以後也需要執行勤儉的原則,但是特別要提倡勤儉,特別要注意節約的,是在目前這幾十年內,是在目前這幾個五年計劃的時期內。現在有許多合作社存在著一種不注意節約的不良作風,應當迅速地加以改正。每一個省每一個縣都可以找到一些勤儉辦社的例子,應當把這些例子傳開去,讓大家照著做。應當獎勵那些勤儉的、產量最高的、各方面都辦得好的合作社,應當批評那些浪費的、產量很低的、各方面都做得差的合作社。
「遵化縣的合作化運動中,有一個王國藩合作社,二十三戶貧農只有三條驢腿,被人稱為『窮棒子社』。他們用自己的努力,在三年時間內,『從山上取來了』大批的生產資料,使得有些參觀的人感動得下淚。我看這就是我們整個國家的形象。難道六萬萬窮棒子不能在幾十年內,由於自己的努力,變成一個社會主義的又富又強的國家嗎?社會的財富是工人、農民和勞動知識分子自己創造的。只要這些人掌握了自己的命運,又有一條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路線,不是迴避問題,而是用積極的態度去解決問題,任何人間的困難總是可以解決的。
E. 增城縣都有哪些鎮
來點詳細的 派潭鎮:位於增城市北部,距荔城鎮28千米,西北與從化市、龍門縣接壤,面積289.5平方千米,轄36個行政村和1個居委會,總人口73637人,其中農業人口66899人。(2003年)轄 派潭社區;雙頭、漢湖、鵝兜、派潭、高村、圍元、劉家、黃沙氹、車洞、大埔、利逕、黃洞、萬能、水口弄、灣嚇、小逕、湴汾、鄧村、新高埔、鄧路嚇、大田圍、舊高埔、佳桐嶺、拖羅、玉枕、七境、雙合寮、亞口弄、亞如弄、樟洞坑、高灘、上九陂、榕樹嚇、密石、背陰、東洞36個村委會。 石灘鎮:位於增城市南部,東與惠州接壤,南與東莞一河之隔,北與荔城相連。2004年區劃調整後,石灘鎮轄原石灘、三江、沙庄三鎮(街),共3個居委會和47個村委會,總面積184平方千米,戶籍人口110089人,外來人口6萬多人。從2008年1月1日起,石灘鎮的初溪、四豐、大埔圍3個村委會正式劃歸增江街道辦事處管轄。調整後,石灘鎮總面積163.53平方千米,轄44個村委會和3個社區居委會,戶籍人口10.76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26萬人,鎮政府駐地不變。轄 石灘、三江、沙庄3個社區;鄭田、塘頭、仙塘、橫嶺、馬修、崗貝、沙尾、田邊、街心、顧屋、高門、元洲、碧江、麻車、增塘、石湖、南孛、沙隴、白江、石頭、石嚇、岳埔、鳳埔、謝屋、橋頭、燈孛、舊山嚇、新山嚇、沙頭、崗尾、四豐、初溪、大埔圍、金蘭寺、水龍、溪頭、塘口、田橋、元美、葵湖、田心、元崗、上塘、下圍、土江、龍地、嚇崗47個村委會。 新塘鎮:位於增城市南部。2004年區劃調整後,新塘鎮管轄原新塘、永和、仙村(除嚇崗村)、沙埔、寧西5鎮的行政區域范圍,共有16個居委會和75個村委會,總面積280.48平方千米,總人口391196人,其中常駐戶籍人口218283人。2005年,將新塘鎮的賢江、新莊、永崗、禾豐4個村劃歸廣州市蘿崗區管轄。區劃調整後面積人口數據待更新。轄 東街道、西街道、中街道、西寧、衛山、漁村、小逕、匯美、新康、省水電二局、新世界、永和、寧西、仙村一、仙村二、公平16個社區;久裕、南安、南埔、新墩、西洲、東洲、白江、坭紫、新街、黃沙頭、石下、瓜嶺、大墩、田心、白石、上邵、白水、塘美、官湖、瑤田、章陂、群星、新何、甘涌、東華、棉花場、烏石、九如、陂頭、長崗、崗豐、葉嶺、公安、翟洞、塔崗、禾豐、賢江、新莊、永崗、蔞園、簡村、馮村、中元、石逕、路邊、郭村、下元、百湖、湖東、斯庄、湖中、下境、仙聯、竹元、巷頭、十字窖、深涌、下基、沙角、西南、沙頭、上境、基崗、藍山、潮山、沙窖、碧潭、岳湖、塘邊、崗尾、官渡、上嶺、巷口、長巷、三安、上基76個村委會。 正果鎮:位於增城市東北16千米,東北與龍門縣交界,西接小樓、派潭鎮,南鄰增江街道,東南依博羅縣羅浮山麓。總面積236.4平方千米。全鎮人口52443人,其中農業人口47711人,非農業人口4276人。鎮轄31個行政村(含388個經濟合作社)和1個居委會。其中:畲族村為廣州市唯一的少數民族聚居村,人口324人。明、清代為增城縣金牛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為第五區。1958年改稱正果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期間改稱前進人民公社)。1983年撤社改稱正果區。1987年改稱鎮。轄 正果社區;水圍、西湖灘、東汾、烏頭石、亮星、石溪、大弄、黃屋、麥村、番豐、黃塘、浪撥、何屋、花園、屆尾、麻弄、銀場、合水店、圭湖、到尉、水口、汀塘、白面石、池田、正果洋、畲族、和平、蒙花埔、岳村、中西、蘭溪31個村委會。 中新鎮:位於增城市中西部,西距廣州市中心38千米,東距增城市中心18千米,南與新塘鎮永和經濟技術開發區接壤,北距花都國際新機場41千米。2003年,全鎮總面積323.62平方千米,轄49個行政村,3個居委會;總人口123077人,其中常住人口107506人(農村94914人,城鎮12592人),外來流動人口15571人。註:2005年,將中新鎮的鎮龍居委會和鎮龍、逕頭、九樓、大坦、麥村、金坑、均和、福洞、福山、大涵、湯村、旺村、洋田、新田14個村劃歸廣州市蘿崗區管轄。區劃調整後面積人口數據待更新。轄 中新、福和2個社區;中新、大田、烏石、霞逕、鍾嶺、山美、團結、集豐、九和、聯豐、慈嶺、蓮塘、坑背、鎮龍、逕頭、九樓、大坦、麥村、新田、洋田、湯村、旺村、均和、金坑、福洞、福山、大涵、聯安、新圍、雙塘、里汾、濠逕、坳頭、南池、田美、合益、三星、心嶺、五聯、安良、茅田、三逕、永興、泮嚇、官塘、大安、池塘、
F. 我想知道江西豐城市石灘鎮有幾個村有胡家村嗎
位於豐城市城南距城區九公里前陣總面積63平方公里15個村委會一個居委會121個自然村有胡家村
G. 廣州市石灘是個怎樣的城市
摘要 你好石灘鎮,是增城區下轄鎮。北接市區荔湖街,西連仙村鎮,東靠惠州博羅石灣鎮,南與東莞市石龍鎮、石碣鎮隔東江相望,轄區總面積162.78平方公里,下轄44個行政村和6個社區居委,是增城區行政村最多的鎮街。
H. 關於石碣、石灘、石灣、石龍、石排、企石這幾個鎮
排名第一的是:石龍鎮(東莞市)
第二:石碣(東莞市)
第三:石排(東莞市)
第四:石灘(廣州增城)
第五:企石(東莞市)
第六:石灣(惠州博羅)
因為行政區劃和歷史原因,這幾鎮都是隸屬各自管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