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各省經濟情況分析
您好,一個省會的經濟情況大概就反映了一個省的經濟情況。
東北:遼寧省以鞍山的鋼鐵經濟為經濟支柱,原先發展較快,現在發展較慢。排名第一,黑龍江省以石油為經濟支柱,發展勻速。排名第二,吉林省以汽車業為經濟支柱,原先發展快,現在發展較慢,排名第三
華東:上海第一,江蘇省第二,浙江省第三,安徽省第四
『貳』 如何衡量經濟的發展GDP怎麼計算
一、衡量經濟發展最重要的指標是GDP指標,我國每季都會公布GDP指標及增長情況,統計各省的GDP增長排名。GDP是宏觀經濟中最受關注的經濟統計數字,它被認為是衡量國民經濟發展情況最重要的一個指標。GDP是按市場價格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的簡稱,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
二、GDP計算方法有三種,分別為生產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一)生產法是從生產的角度衡量所有常住單位在核算期內新創造的價值,是國民經濟各行業在核算期內新創造的價值和固定資產的轉移價值的總和,也即國民經濟各行業增加值的總和。用公式表示:增加值 = 總產出 - 中間消耗 。
(二)收入法也稱分配法,是從生產過程創造收入的角度,根據生產要素在生產過程中應得的收入份額以及因從事生產活動向政府支付的份額的角度來反映最終成果的一種計算方法。按照這種計算方法,GDP由全國各行業匯總的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生產稅-生產補貼)、固定資產折舊和營業盈餘四部分組成。計算公式為:GDP = 勞動者報酬+ 生產稅凈額+ 固定資產折舊+ 營業盈餘
(三)支出法也稱使用法,顧名思義是從最終使用的角度衡量核算期內生產的所有貨物和服務的去向。按照支出法計算,GDP由居民消費、政府消費、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存貨增加以及貨物和服務的凈出口(出口減進口後的差額)五項組成。計算公式為:GDP = 居民消費 + 政府消費 + 固定資本形成總額 + 存貨增加+ 貨物和服務的凈出口
GDP作為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活動總量的測度指標具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已被廣泛地應用於政治、經濟、外交、研究等各個領域,深刻地影響著我們每個人的生活。GDP核算也將隨著其不斷完善和細化的過程在宏觀生產數據的生產和專業數據質量檢測方面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叄』 我國各省經濟發展較好,哪個省可能會最發達
說到最發達的省份,算上他們也不是唯一,基本都集中在沿海地區。
北京是中國的首都,也是數億人的朝聖地,被世界權威機構GaWC評為世界一線城市。根據聯合國的報告,北京在中國城市的人類發展指數中排名第二。
潛力最大的海南是中央新劃定的經濟特區和自由貿易試驗區。地理位置優越,四面環海,是未來經濟發展重點省份,完成國際經貿一體化指日可待。礦產豐富,在我國佔有重要地位的優勢礦產主要有玻璃石英砂、天然氣、鈦鐵砂、鋯石、藍寶石、水晶、三水鋁石、油頁岩、化肥石灰石、沸石等。其中,石碌鐵礦的鐵礦石儲量約佔全國富礦儲量的70%,居全國第一;鈦礦儲量佔全國70%;鋯石儲量佔全國的60%。
『肆』 各地為發展「藍色經濟」採取了那些措施
國務院印發的《全國國土規劃綱要(2016~2030年)》明確,到2030年,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更加完善,由空間規劃、用途管制、差異化績效考核構成的空間治理體系更加健全,基本實現國土空間治理能力現代化。綱要提出,構建良性互動的陸海統籌開發格局,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加快建設海洋強國,並指出著力培育一批新的海洋經濟增長極,推動形成我國北部、東部、南部三個海洋經濟圈。當前,山東、廣東、浙江等地相繼發布了加速推進建設海洋強省、發展海洋經濟的相關方案,涵蓋海洋信息化建設、海洋新興產業等方面。
「深圳將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深圳市規劃和國土資源委員會副總規劃師陳一新透露,深圳正在編制的最新的第四版城市總體規劃,其最大的特點就是陸海統籌。他介紹說,深圳陸地面積不到2000平方公里,未來將在推動海陸空間融合、拓展藍色經濟空間、加強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培育海洋文化等方面開展工作。來源:央廣
『伍』 各地政府如何為發展夜間經濟創造良好的營商環境
1、履行政治職能、社會職能等職能;發展夜間經濟創造良好的營商環境
2、堅持政府的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和對人民負責的原則;+材料
3、依法行政、科學民主決策(提高政府的行政效能);+材料
4、自覺接受人民監督;+材料
5、樹立政府權威,建設服務型政府;+材料
具體結合材料,望採納
『陸』 各地經濟如何有序推進
今年以來,在大協同、大發展理念指引下,京津冀三地始終堅持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為戰略核心、以高質量推進河北雄安新區和北京城市副中心規劃建設為重點,凝神聚力謀發展,「目標同向、措施一體、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新格局逐步顯現。4月21日,經黨中央、國務院批復,《河北雄安新區規劃綱要》正式發布。作為指導雄安新區規劃建設的基本依據,規劃綱要從空間布局、城市風貌、生態環境、產業選擇、交通網路、智慧新城等方面進行了科學部署。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指導意見》自4月中旬發布以來,圍繞支持海南著力打造全面深化改革開放試驗區、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國際旅遊消費中心、國家重大戰略服務保障區的要求,中央統籌、部門支持、省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已正式建立,細化制定配套實施方案及「1+N」的政策體系也在逐步形成中。
『柒』 中國各地的發展模式有什麼不同
我按我的理解簡單闡述一下吧.
小狗經濟就是區域性的產業集中一起發展,雖然都是小企業.但彼此通過協作,競爭,學習.互補不足.達到發展進步的目的..最終讓本區域或地域的經濟發展得到最大化提高.
而群象經濟簡單說就是"大企業、大品牌、大產業".他與小狗經濟截然不同.一般都是國有或國家扶持的的大企業.
要說特點.我認為小狗經濟的發展比較迅猛,一旦找到一個契合點,其發展不可估量.但缺點就是這個過程不好估計.或快或慢.而且各企業體制又不一樣.所以不確定因素太多.
而群像經濟則顯得十分穩健,在穩固發展的同時不斷擴展,但我認為:群象經濟缺乏合作精神,往往是大家互相競爭,撕扯..在一定環境下對整齊發展起到了制約的副作用.
..我的簡單理解 希望對你有一些幫助!
中國的發展主要還是看環境和政府扶持,這一點我認為是無庸置疑的!
『捌』 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新態勢分析:如何選擇城市發展戰略
決定區域經濟格局的基本因素 我國地域面積雖然廣闊,但可耕地面積並不足,人均資源佔有量均低於世界平均水平,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越來越難以適應經濟的快速發展。 經過計劃經濟體制時期和改革開放以來兩個階段的持續努力,我國經濟進入了所謂「向成熟推進」的發展階段。如果國際上和平與發展的總趨勢不發生逆轉,國內改革開放的政策繼續保持,這一發展階段至少會持續到本世紀的中葉。在這個時期,從總量經濟看,我國的農業產值將下降到GDP的10%左右,農村人口將下降到全部人口的1/3左右;出口依然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之一,製造業產值不會明顯低於服務業的產值並繼續扮演經濟增長的「領頭羊」;越來越多的新增就業機會將出現在各種新興第三產業(或廣義的服務業)中;從產業類型看,伴隨著現代產業的蓬勃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將逐步向技術密集型產業過渡,勞動力成本會逐漸提高。 在這樣一個經濟轉換背景下,研究我國區域經濟格局必須有新的視角。今後50年內,我國城市化進程不斷加速,城市化率不斷提高,將有一半左右的農村人口陸續變為城市居民,我國東部地區將出現幾百個百萬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和若干個容納上億人口的密集都市帶(圈),每一個都市帶(圈)都會有自己相對完整的產業鏈和金融中心,但它們的市場邊界都是開放的,不僅帶動周邊地區發展,而且與世界各國保持廣泛的貿易往來。為此,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和住宅建設要消耗大量的鋼材、木材、玻璃和水泥,能源、原材料的消耗量將達到創記錄水平,中國的需求將決定世界能源、原材料市場的價格。 區域經濟發展的新趨勢新特點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沿海地區的區位優勢得到了充分的發揮,特別是加入WTO以後,東部地區經濟越來越深地捲入了「國際大循環」,而與中西部地區之間經濟發展差距也在拉大。這帶來一個突出問題就是農村勞動力過剩的問題逐漸顯露,大量中西部農村青年,源源不斷地流入東部地區,即使這些地區外向型經濟的低成本優勢得以長期保持,也延緩了出口加工業向內陸地區的梯度轉移。結果,過去我們的產業非均衡(重工業優先)經濟發展模式就轉變成了區域非均衡經濟發展模式。這也成為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特徵。 從經濟地理角度看,目前我國西北部很多地區的生態環境十分脆弱,不適合人類密集居住,經濟發展受到很大的限制;東南部不同區域間的地理環境、歷史文化背景、現代發展機遇也存在很大的差別。在市場經濟體制和外向型發展戰略不變的前提下,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格局在今後相當長時期會存在而且有可能進一步擴大,不會因為中央財政地區性轉移支付政策等發生實質改變。 在東部沿海地區,目前已經出現了一些跨行政區的、具有很多「增長極」的城市帶(圈),珠江三角洲地區「龍頭」是香港,周邊有深圳、廣州、佛山、南海、東莞等「增長極」;長江三角洲地區「龍頭」是上海,周邊有寧波、杭州、蘇州、無錫、常州等「增長極」。這些地區在外向型經濟帶動下,出現了一批以市場為紐帶、上下游一體化、技術聯系緊密的城市產業群體,吸收了大量的國內外資金,以及各種水平的外來勞動力,產品銷售網路和原材料、勞動力供應鏈,一直延伸到中西部地區和海外,促進了區域經濟的發展。由於經濟地理、歷史和現實因素的限制,各省(直轄市、自治區)也出現了一些具有「增長極」性質的城市如福建的廈門、山東的青島、遼寧的大連等;也出現了一些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大企業,例如海爾、長虹等,但它們的帶動作用一般僅限於省內。一些原材料大省如黑龍江和山西,資源優勢並沒有轉化為經濟優勢;像計劃經濟時期的三線建設明星城市,如東北的哈爾濱、長春、沈陽,以及西安、成都、武漢、重慶等,由於中央直屬企業多,歷史遺留問題重,產業結構調整難度大,與沿海城市的差距還很大。如何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科學研究我國區域經濟布局問題,既要發揮市場機制的基礎作用,也要在充分考慮經濟地理、歷史和經濟發展水平差距基礎上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做好科學規劃,確定發展戰略。 首先,應當確立區域人口流動戰略。目前,在一些地方政府領導人心中,地區發展差距不僅體現在標志性的市容風貌上,而且也體現為經濟總量上的差別。東部一個縣級市的GDP總量,就相當於西部一個省(自治區)。從總量角度考慮縮小地區差距問題,西部地區的經濟增長速度就必須大大超過東部地區;對各地區的居民來說,地區發展不平衡則主要體現在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上;從人均角度考慮問題,則縮小地區差距問題可以逐步增大西部地區的GDP總量,適當減少西部地區的人口,鼓勵西部地區人口流動,但國家應當承擔起西部地區農村的普及義務教育責任,掃除外來務工人員在城市定居的障礙,為少數民族青年保持傳統的文化、習俗創造必要的條件。為了西部資源的開發,也需要高素質人口的逆向流動,但要控制其規模小於流出的人口。 其次,制定正確的城市化發展戰略。現代工業文明一個顯著特點是生產的集約化,這一點決定了城市化的方向。只有大城市才能產生現代產業發展所必須的集聚效應,帶動整個產業鏈以至整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所以要根據區域經濟發展規律,幫助各個地區的「增長極」成長為大城市,並用快速交通線將大中小城市連接起來,形成聯系緊密、分工明確的產業鏈和城市帶。值得關注的是,在城市化佔用耕地過程中,一定要給予農民合理的補償,使他們得以順利地融入城市生活。 第三,中央政府在區域經濟布局合理化上要發揮更大作用。無論從跨行政區的利益協調角度,還是從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角度,中央政府都需要承擔更多的責任,不能簡單地認為區域經濟發展是地方政府的事情。我國人口增長先於工業化,使得中國在現代化初級階段,就面臨西方後工業社會才遇到的種種問題。為了緩解中國人口與資源之間的矛盾,除了更多地採取國際大循環的方式來利用國外資源外,更重要的是合理利用本國現有的資源,考慮到我國自然地理特徵和整體發展的需要,必須採取地區非均衡的發展戰略,鼓勵生態脆弱地區的人口向東部地區流動,根據江河流域特點進行國土規劃和整治。所有這些,都需要中央政府明確承擔起自己的責任。
『玖』 三國時期各地區推動經濟的措施
魏國經濟
曹操迎獻帝於許昌後,以「夫定國之術,在於強兵足食」為方針,在許昌附近實行屯田。結果「募民屯田許下,得谷百萬斛」。因此,操設置田官於各州郡內,招募流民屯田,把屯田制加以推廣,以改東漢末年軍閥混戰所做成的「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境況。正因屯田制之成功,地方變成「農官兵田,雞犬之聲,阡陌相屬」正因採取屯田措施,使北方的社會轉向穩定,終達至「征伐四方,無運糧之勞,遂兼滅群賊,克平天下」。
蜀國經濟
蜀自古以來已有天府之國的美名,漢高祖能得天下亦靠此地物質豐厚為根本。 東漢末年,劉焉父子先後擔任益州牧,用以寬制寬之政策以治蜀,逐引致豪強壟斷土地及山澤資源,因而減低稅收。 自劉備佔領益州後,諸葛亮及法正一改以往弊政,打擊豪強,並曾採用閉關息民,務農殖穀。又在都江堰設堰官,管理農田水利工程,並推行屯田,以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 此外。亮及法正對冶鐵、煮鹽、織綿等重要手工業,實行公營,並設立專職官員加強管理。以上一連串措施,使國家稅收大大增加,奠定了三足鼎立的條件。 後來關羽失荊州,備討伐吳敗亡,使蜀面臨崩潰邊沿,故亮在經濟方面擴大手工業官營范圍,提高蜀綿生產量,以助加快恢復國力之步伐。
吳國經濟
東漢末年,群雄逐鹿,中原地方連年征戰,地方殘破,北方人民攜家渡江以避難。 北方難民不乏富商大賈,他們由北方走難到江南同時,帶備了生產技術與文化,為當時貧困的江南帶來新血。 原本吳農耕技術十分落後,尚未懂得牛耕。及後生產技術注入,農業生產技術逐漸提高,人口亦因此漸漸增加,一改以往地廣人稀的境況。孫氏三代:孫堅、孫策、孫權之統治領地漸大,軍隊亦因此變得龐大,故此糧草軍需耗費成為國家支出中的一大部分,為減輕負擔,逐實行屯田制,並設置典農校尉和典農都尉。屯田制有分兵屯及民屯。兵屯下之耕者為佃兵,民屯下之耕者為屯田客。吳位於長江流域以下,故亦注意興修水利,以利用水力資源和作軍事防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