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非典時期東北經濟怎麼樣

非典時期東北經濟怎麼樣

發布時間:2022-07-05 10:57:04

1. 「非典」之下的企業,到底是怎麼活過來的

最近爆發的新型冠狀病毒不禁讓我們回想起2002年的非典,原因都是人們亂吃野生動物,這不禁讓我們陷入深思野生動物真的具有營養價值嗎?人類不能和野生動物和平相處嗎?非典爆發時正處於春運階段,人流量增多使疫情發展迅速,半年以後才得到了控制。很多得了非典的病人即使痊癒後也會有後遺症,比如抑鬱症、股骨頭壞死等等,這些人大多都無法工作回歸到正常的生活。當時的經濟也受到了重創,那麼“非典”之下的企業,到底是怎麼活過來的呢?

喜歡的話點個贊!

2. 東北原本非常的發達,為什麼這幾年經濟一蹶不振

首先,供東北發展的資金逐漸被其他地區所分散,部分歷史原因也註定了東北走向衰落。

東北的重工業基地發展,還有鐵路建設,最早是依靠外國的資本注入。例如早期日本建造的滿洲里鐵路。還有當年蘇聯對東北地區的投資建設都是依靠當時的地理位置原因。但是隨著我國國家經濟掌控能力的權力逐漸增大。還有我國對各地方的管理許可權也逐步放開的原因,導致了其他國家對東北地區投資地區。另外一方面由於計劃經濟的原因使得東北整個體制變得僵硬,很多國企還有民辦企業得不到快速發展,沒辦法快速的融入到現行的市場經濟體制,導致兩種體制之間產生了差異,並且在適應這個階段需要長時間的過渡。而在漫長的過渡等待時期,其他地區又開始迅猛發展,使得東北地區逐漸落後。

3. 東北三省經濟為何衰落

東北三省經濟衰退絕不是僅僅因為寒冷和資源等單一的因素,而是多種因素的綜合下導致了東北經濟衰退,是一種復雜的經濟活動。
1.東北的氣候極其寒冷,我國在發展中後期,服務業崛起,人們勢必尋找宜居地,導致人口流失。二戰後經濟活動就有向溫暖地區遷移現象。人們尋找適合生活、適合發展經濟的地區定居是很正常的現象。所以東北地區人口增幅很小,人口持續流失,影響的經濟的發展。
2.東北寒冷的地區也制約著工業的發展,工業的衰退也導致了東北經歷衰退。眾所周知東北有大量的老工業基地,極其寒冷的天氣是非常不利於傳統工業開工的。制約了老工業基地傳統工業向現代工業的轉型。因此東北賴以生存的老工業逐漸衰退,經濟衰退以至於城市建設停滯不前。
3.國家的重視由發展工業轉到了沿海城市開放。而東北是資源型工業型的地區,改革前經濟發展大好,國家重視資源開發,和工業的發展,但是在改革後,國家更加重視沿海地區的開放,東北因為老工業沒有及時轉型,外加氣候寒冷,導致人才外流,工業衰退,進而經濟衰退。
4.東北經濟衰退和東北文化也有一定的關系。一般來說,一個地方的經濟越是活躍,企業法人的數量就越多,而事業法人和機構法人的數量就相對較少,人們在「體制外」的機會和選擇也就越多,反之亦然。主要意思是東北長期處於大工業企業主導社會發展的背景。在體制外的人們沒有發揮餘地,而選擇了去外地發展,錯過了東北改革的好時機。
東北長期文化影響缺失改革轉型的意識,並且人才流失,體制外人口去外地發展等,使東北缺少了改革轉型的條件,政策也慢慢向沿海傾斜,天時地利人和這幾個條件都不足,使東北錯過了改革轉型的時機。東北在資源衰竭時仍不能順利轉型,那結局必然是大起大落。

4. 非典時期我們國家的財政政策是什麼

1、非典時期我們國家的財政政策是「人民生活有保障」。
2、2003年的「非典」疫情,國務院成立防治「非典」指揮部,中央財政設立「非典」防治基金,並安排專項資金用於全國的疾病預防控制網路建設,改善醫療機構的收治能力。中央財政安排專項資金用於全國的疾病預防控制網路建設所起的作用是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質保障 。
財政的這一巨大作用具體體現在「財政是建立和完善社會公共服務體系的物質保證」上。這一舉措,為人民創造了安寧、和諧的生活環境,取得了抗擊「非典」的偉大勝利。體現在它是「鞏固國家政權的物質保證」和「實現收入公平分配、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質保障」。

3、財政政策是指國家根據一定時期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的任務而規定的財政工作的指導原則,通過財政支出與稅收政策來調節總需求。增加政府支出,可以刺激總需求,從而增加國民收入,反之則壓抑總需求,減少國民收入。稅收對國民收入是一種收縮性力量,因此,增加政府稅收,可以抑制總需求從而減少國民收入,反之,則刺激總需求增加國民收入。它由國家制定,代表統治階級的意志和利益,具有鮮明的階級性,並受一定的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相應的經濟關系制約。

5. 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東北對東北經濟有什麼影響

中國東北經濟的榮衰與日本壟斷資產階級有著生死攸關的關系。當時東北經濟深受世界經濟危機的影響,負有盛名的大豆、豆餅等農產品的出口額也顯著減少。1929年大豆出口額為300萬噸,到1930年則銳減至223萬噸;大豆及其他農產品的價格也大為降低,從而引起了深刻的農業危機。

中國東北居民因遭受經濟危機的打擊而降低了購買力,使日本和中國東北的貿易大大縮減,同時也使「滿鐵」的收入嚴重下降,甚至第一次出現赤字。

6. 東北經濟怎麼了

一、歷史背景
最近有個詞很熱,叫新常態,解讀一下,就是我們不要那麼快的發展了。這個消息對於全國其它地區來說,或許是件好事,但是對於東北經濟來說,真正是雪上加霜。
東北經濟的發展可以追溯到滿清中後期放開對東北的人口流動限制,之後經歷了幾次大規模的移民,也就是所謂的闖關東。東北的歷史雖然不長,缺少文化積淀,但是東北經濟發展對於中國現代經濟具有特殊意義。日俄戰爭前後,俄國對東北北部開始投資,加工業發展了起來。日俄戰爭之後,日本出於戰爭和殖民的需要,建立了滿鐵公司,類似於英國在印度的東印度公司,陸續在東北進行了很多的投資。張氏父子經營東北期間,東北經濟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比肩江南。到了我們光復東北的時候,中國工業總產值的大約百分之八、九十都集中在東北。蘇軍撤離的時候,工業體系受到破壞,生產資料基本上被蘇軍席捲一空。
解放後,蘇聯援建中國了一百五十六個項目,其中三分之一集中在東北,東北是中國最重要的工業基地。東北不僅工業、交通發展領先於中國,而且具備了發展現代經濟的一個重要優勢,資源優勢。東北是中國的糧倉,是木材、煤炭、鋼鐵等重要資源的生產基地,特別是上世紀六十年代發現了大慶油田,一舉摘掉了新中國貧油的帽子。東北還有大連這樣的天然優良港口,毗鄰日本、韓國、俄羅斯等重要經濟體,具有發展外向型經濟的地理優勢。我們完全可以這么說,如果我們今日的中國,你看不到東北這塊版圖,中國很可能就是一個比印度還落後的國家。為什麼我們這么說呢,因為東北經濟純粹是實體經濟。沒有實體經濟,第三產業都是吹起來的氣球,是根本沒有辦法獨立生存的。
有人去了德國,回來後說,從飛機上看,東北的地貌和德國很相似,廣袤的大平原和植被。這樣的自然稟賦,加上我們的工業基礎和努力,簡直是你不想富都不行,遠比我們的近鄰韓國強勢多了。過去我們東北人沒有富,是因為東北要支援新中國的建設。改革開放後,各地充分放開和搞活,那時候我們叫財政包干、分灶吃飯,你掙的錢越多,留到自己口袋裡的錢也越多。珠三角、長三角以及很多沿海地區,藉助於我們國家鼓勵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政策,紛紛興旺和發展起來。相反,本來是中國所有地區先天條件最好的東北,逐漸成為了中國幾乎最落後的地區。國家為了解決東北地區的發展問題,也給了一些優惠政策和支持,特別是提出了振興東北經濟的戰略,但是收效甚微。很多暴發戶在心態上因此輕賤了東北,甚至不少東北人自己也產生了自卑的心理,竟然真的以為東北拖了國家經濟發展的後腿,不少人說出了東北人觀念落後、民風懶惰、東北人不懂現代管理之類的話。送他四個字,一派胡言!
二、原因分析
東北經濟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呢?實際上東北經濟的問題根源在於我們的產業結構。東北地區國有企業占其經濟總量的一半,那麼東北的國有企業有什麼特點呢?原來啊,我們東北的國有企業有兩個特點,一個是基礎工業多,一個是資本密集型產業多。基礎工業,指的是我們的採掘業、原料加工業、裝備製造業等重化工業,我們下面重點分析裝備製造業。
裝備製造業是現代工業的基礎,是東北工業的一個有代表性產業。要建設工業化國家,我們首先要有裝備工業的保障。當代工業化的資本主義發達國家,集中了全球最先進的裝備製造業,德國、日本、美國、瑞士等國家裝備製造業都很優秀。裝備製造業提供我們製造業所有的加工設備、動力裝置,它們是工業生產的母機,既可以生產製造業所需要的一般設備,也可以生產出和自身一樣的生產設備的設備。大體上設備製造周期在一年左右,所以裝備製造業的設備規模大約是整個製造業設備規模的十五分之一。一般來說,設備折舊期大多在十五年左右,所以裝備製造業生產出全部製造業的十五分之一的設備只需要一年。如果這十五分之一的設備全部都是用於裝備製造業自身的設備生產,那麼裝備製造業的發展速度就是百分之一百,它遠遠高於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速度。為什麼裝備製造業不能和整體工業發展速度保持一致呢?實際上這是個簡單的數學問題。經濟發展速度要最快,理論上勞動力就業數量也應該增長的最快。當我們發展裝備製造業的時候,勞動力就業數量可以成倍數增長,國民生產總值在數量上就很高。裝備製造業完成一倍的經濟增長可能只要一年,但是一般製造業要完成一倍的經濟增長則可能需要十五年。然而裝備製造業的經濟增長實際上增長的是國家整體製造業的擴張能力,而不是終端產品,終端產品的增長其實是很慢的。當裝備製造業完成擴張能力增長的時候,生產終端產品的製造業才開始一個更長生產周期內的經濟增長。這充分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就是裝備製造業是一個前導性的行業,早期增長很快,很快就能達到增長的頂峰。我們看看近些年中國裝配製造業的增長速度就會發現,裝備製造業的發展速度要快於工業發展的速度,而工業的發展速度一般又要快於全國平均發展速度,但是一旦中國經濟放緩,裝備製造業就立即進入增長衰退階段,黑龍江、遼寧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這種前導性行業,本身也是資本密集型產業,它不是依靠密集勞動力實現經濟增長的,而是要大手筆的投入,它意味著國家或者地方要做大量的積累,經濟增長的代價也是很大的。最終的產出或者說效益部分,實際上是體現在它的下游產業身上。中國的改革開放,這個世界上不是誰都可以做的,更不是誰都可以成功的。我們的優勢不僅僅是因為我們擁有富餘的勞動力大軍,而且也是因為我們國家做過很多年的工業積累,有一定的工業基礎,可以支撐我們發展外向型經濟,其中東北的作用不容小覷。這個世界絕對沒有一個國家,它的裝備製造業很強,但是它的製造業很弱。東北經濟作用就在於為下游產業提供支撐,它的工業本身並沒有什麼創造利潤優勢,那些真正能夠掙大錢的產業,如出口加工、來料加工等具有較大的比較優勢的產業,幾乎都被其它沿海地區所壟斷了,而一般性的日用品、家電等傳統產業也統統離東北遠去了,甚至連基本的生活用品、食品加工等的市場也逐漸被外省佔領或壟斷了。
日本的垃圾焚燒技術很先進,它可以把所有的垃圾處理都留在城市裡,完全不污染周邊環境,這是目前中國最需要的技術,但是日本不願意向中國出口這樣的設備。我們國家的光學儀器,一直達不到西方國家的光學精度,但是西方就是不賣給我們製造這種光學精度元件的設備。這些事例說明,裝備製造業其實是一個國家製造業的核心競爭力,這個行業不是拿來為自己賺錢的,而是拿來為其他行業賺錢的。中國曾經向俄國提出進口五架米格三十五戰機的要求,俄國人答復我們,米格三十五的起購架數不能少於三十五架,因為它害怕中國人把飛機拆了,自己學、自己造。中國是製造業的大國,模仿能力非常強,任何設備到了我們手裡,我們都可以把它琢磨透、研究明白。如果這個世界上所有國家的裝備製造業是敞開式的,那麼這個世界最好的汽車製造廠,完全可能不是在德國,更不是在日本或者美國,而是在中國,我們也完全用不著去和人家合資了!
三、對策建議
發展裝備製造業的目的,在於創造出一個強大的製造業,在於為實體經濟服務。單純的發展裝備製造業是沒有意義的,一個是自身做不大,二是自身也做不強,因為這個東西是不掙錢的,是為其他產業服務的。東北發展經濟的先天素質非常好,有雄厚的基礎工業,有較大規模的裝備製造業,有較好的教育條件,因此東北具有發展製造業的先天優勢,但是東北沒有形成良好的產業鏈條,產業鏈的終端不在自己手裡。東北人很吃力做出來的東西,別人拿來做彈子球,然後換去他自己手裡的真金白銀。東北經濟要想發達,就需要重新調整東北的產業結構和未來的發展方向,要讓東北人手裡的裝備製造業為東北的經濟作貢獻,形成產業鏈條,把產業鏈的終端留在自己手裡,把利潤留在自己手裡。要有選擇的、有重點的扶持下游產業,適當刺激和保護地方經濟,哺育出體現東北自身優勢的新經濟增長點。東北是塊豐水寶地,曾經是世界上一個重要的區域經濟體。記不得解放戰爭中是誰曾經說過,就算全國的根據地都丟了,只要我們還控制著東北,我們就可以解放全中國。也許這個話,東北人可以拿來共勉一下。

7. 東北現在的經濟狀況如何當地人為何都在外打工

每年有超過100萬人從東北到外面打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不同意這一說法,認為數據不準確,來自兩次全國人口普查的數據顯示,東北地區的人口流失已達到400萬人,近年來東北人陸續走出了東北,這只能說明一個事實,東北的衰落是真實的,人們在東北工作,創業和找到工作變得越來越困難。

逃離東北是唯一的出路

第三次戰爭勝利後,奉賢軍閥佔領了上海,其背後的基礎是,東北的經濟已經可以與長江以南相媲美,並且東北在20年代後期開始工業化,該水平已超過長江流域,新政使東北的國家工商業成為對日本滿洲鐵路附屬地區經濟的威脅,這成為918日事件的經濟誘因,東北已經形成了以鋼鐵和煤炭為中心的重工業體系,直到1949年,關內的中國貧困產業都局限於少數幾個大城市,但如今早已改變。

8. 東北經濟為什麼不行

一是產業落後。東北原本就是中國最重要的工業基地,對第二產業的依賴程度很高。遼寧、吉林、黑龍江2015年第二產業佔GDP的比重分別為45.49%,49.82%及31.81%,前兩地區遠高於40.93%的全國水平。2015年東三省第三產業GDP貢獻率分別為46.19%,38.83%,50.73%,均值顯著低於50.19%的全國平均水平。太過依賴過去的家底,讓東北轉型困難。
近幾年,東北經濟一直是媒體熱議的焦點話題之一,東北經濟衰落已經是不可否認的事實,有外媒甚至認為東北經濟衰落是中國建設全面小康社會最大的阻力。東北經濟衰落的原因有哪些呢?接下來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吧!

東北經濟發展現狀
從最宏觀的層面,就是看GDP。2013年以來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GDP增速嚴重下滑,連續低於全國平均水平。2015年全國31個省份GDP增速排名中,遼寧以3%的增速位列倒數第一,吉林、黑龍江以6.50%,5.70%分別位列倒數第四和第三。在新中國剛剛成立時,那是東北經濟最為輝煌的時代,東三省GDP一度占據中國GDP總量的18%以上(1958年左右),但到了現在,其佔比已經下跌到了9%以下。
東北經濟為何會衰落
有專家總結了東北經濟衰落的原因,一是產業落後。東北原本就是中國最重要的工業基地,對第二產業的依賴程度很高。遼寧、吉林、黑龍江2015年第二產業佔GDP的比重分別為45.49%,49.82%及31.81%,前兩地區遠高於40.93%的全國水平。2015年東三省第三產業GDP貢獻率分別為46.19%,38.83%,50.73%,均值顯著低於50.19%的全國平均水平。太過依賴過去的家底,讓東北在轉型上困難重重。

東北經濟總量多少
二是資源枯竭。大慶油田產量逐年下降,可采儲量已經告急;黑龍江省的雞西、鶴崗、雙鴨山和七台河這四大煤炭基地以及遼寧省的阜新、撫順、本溪、北票等城市中,已有相當一部分礦井由於資源已開采殆盡而被迫關閉。同時,資源儲量的迅速下降和資源的低效利用導致東北產業效益滑坡,財力嚴重不足,缺乏發展後勁。
三是人口大量流出。第六次人口普查顯示,2010年東北地區人口凈遷出數量達到219萬人,相當於2000年的5倍,更嚴重的是,個別省份已連續幾年出現人口自然負增長:2015年三省自然增長率分別-0.42%、0.34%,-0.60%。
東北營商環境不佳,一是缺乏契約精神,尤其是政府層面,一些之前談好的項目,有支持條款的,可能會變卦;而是政府效率相比東南沿海要低,企業辦理業務流程很長,服務質量很差;三是勞動者的觀念,相比東南沿海地區,東北勞動者的思維要滯後不少(前面已經說到,東北人才大量外流,高素質的人才匱乏)。

9. 東北經濟的衰退

東北的工業體系為重工業 機械 化工 動力等 另外還有制葯。 原來這些產業在國內不受到競爭,而且有計劃經濟保證市場,但是整個國家底子薄 拿富裕地區補落後地區 國家拿東北的技術 資金無償支援南方 造成失血過度 自身產業進步缺乏資金。 計劃經濟改造後長期缺乏市場經濟和意識 管理 思路不適應市場經濟。 等到中國改革開放。 西方先進的重工業技術進來以後東北就不行了 反倒是南方低技術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獲得了發達國家的龐大市場。 用一句話概括 中國的大環境不適合東北這種產業類型的地區發展。 全國產業都那麼落後 都那麼窮 也不會有東北這么一個地方獨善其身。 其實像上海 武漢 廣州 這些原本產業水平比較高 計劃經濟改造後國有經濟比較龐大的地區那時候都比較困難 只不過被其他一些積極的方面掩蓋或者抵銷了。 但是當地國有經濟 尤其是重工業企業 一樣都是倒退破產 上海 廣州同樣有很多下崗職工。 弄堂 棚戶區里的生活狀況一樣比較慘 只不過人們的注意力被天河 浦東的摩天大樓部分的轉移了而已。 但是本質上我是覺得原本一些產業層次比較高的民族企業都破產了 雖然整個產業水平肯定是大大的進步了 但基本都是外資 民族工業也就剩紡織品 小商品 組裝電子了 等於是一個推到重建的過程吧 原來的技術 企業都不行 重組或者破產 然後通過吸收 轉移西方技術重新建立市場經濟下的工業布局

10. 為什麼東北經濟衰落了

東北的經濟一度曾經是不錯的,但是最近覺得有衰落的趨勢,我覺得還是糧食不漲價的事,東北還是種糧的多些,而最近很多糧食已經不像曾經銷量那麼好了。


北其實物產還是很豐富的,大多數家裡都有幾畝地,而所種的各種糧食產量也不錯,銷量也都是很有出路的。而今年來糧食的收入情況卻一年比一年差,而更多的人就選擇了其他出路。而近年來國有企業發展的勢頭起來了,但是以鋼鐵工業為代表的重工業企業及其資本與人力比都高於正常水平。因此,如果這些企業不進行補貼,企業往往選擇紡織等輕工業投資,重工業也就會因過度投資成本而破產了。

所以任何事情都是有原因的,我自己本身也是一個東北人,也希望我大東北的經濟狀況能夠有所好轉。

閱讀全文

與非典時期東北經濟怎麼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建立平等的婚姻觀 瀏覽:600
廣州番禺哪裡有阿里健康大葯房 瀏覽:592
抖音稱呼美女還有什麼 瀏覽:164
沙溢胡可如何在細節中體現愛情 瀏覽:260
婚姻線左右手都有怎麼看 瀏覽:721
小米手環6女性健康怎麼開 瀏覽:872
什麼影響男人的事業運勢 瀏覽:353
如何發展老人經濟 瀏覽:939
有人說你不知道什麼是愛情 瀏覽:63
風聲的美女長什麼樣 瀏覽:477
成語故事紙上談兵講的是什麼 瀏覽:119
考環保方面事業編題庫有哪些 瀏覽:340
東軟集團政府事業部怎麼樣 瀏覽:152
萬科幸福譽對面蓋什麼醫院 瀏覽:622
故城縣哪裡有美女 瀏覽:910
養老事業包括什麼 瀏覽:567
婚姻男方冷暴力不理你怎麼發信息 瀏覽:733
美國經濟歷史發展的原因有哪些 瀏覽:712
被套多久換一次最健康 瀏覽:208
美女洗澡有什麼漂亮 瀏覽: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