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現在的經濟怎麼樣了
中國的經濟怎麼了
中國的經濟快速而又平穩的運行了20年,創造了讓世人稱羨的奇跡,但是最近似乎出現了一些不正常的現象,引人深思,值得我們加倍的關注,首先是豬肉出現瘋漲,過去不過10-12元/公斤,現在已經到了25-30元/公斤,並且此事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視,為什麼呢,因為這個事情絕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中國經濟運行出現問題的一種徵兆,這樣反常的事件發生了,如果搞經濟的專家們沒有關注,沒有引起中央沒有重視和警覺,那才是不正常的了,果然豬肉的漲價引發連鎖反應,所有的物價也跟著漲,糧油漲了,蔬菜漲了,這些可都是生活必須品呀,讓人奇怪的是小小的方便麵也大漲以至於脫銷,人們狂購方便麵干什麼呢,難道台海戰爭要爆發,做戰爭前貯備嗎?其次是人民幣一升再升,據說,我國的外貿出口一個月就損失了90多個億,驚人吧;第三是樓價連續幾年的瘋漲已經翻了二到三倍了,現在普通百姓還能買的起房嗎.一系列的現象都證明我國的經濟已經出現了嚴重的通貨澎漲,通貨膨脹的持續結果就是經濟危機.
那麼我們的股市呢,不管是通貨澎漲也好,經濟危機也好,不都給我們提出了嚴重的警告嗎,而更需要我們注意的是,我們的股市是完全的政策市,這樣說來上層又該對股市動手術了,無怪乎有外國資本家說中國的股市已經沒有錢賺了!
❷ 中國在世界經濟中越來越舉足輕重,中國經濟現狀怎麼樣前景如何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科技越來越發達,在我們的社會生活當中,我們發現我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的改變。這也得益於我們國家的經濟實力逐漸變強,科技實力逐漸提高,帶給我們人民的利益。中國在世界經濟中越來越舉足輕重,我們也看到中國經濟的現狀非常穩定,並且穩中求進。這或許是我們人民所期待的局面,並且我們也看好中國經濟的發展前景。
中國人口基數大,中國的年輕人也非常的優秀。他們在生活當中勇於擔當時代重任,因此,我們也看到,中國美好的發展前景。中國在世界經濟中越來越舉足輕重,中國經濟現狀在穩中求進,並且我們也看到,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美好趨勢,這也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前景。
❸ 中國目前的經濟狀況是什麼
伴隨著美國幾家銀行的倒閉和股市的迅速下跌,金融危機儼然已經成為一個熱點。受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全球經濟形勢一片暗淡,再加上歐洲債務危機禍起蕭牆,愈演愈烈,長時間沒有得到好轉和明朗,致使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出口量縮減,企業倒閉,裁員潮,工作難找,工資低等問題困擾著廣大民眾。政府出台多種對策來解決問題,幫助人民群眾和各大企業度過難關。
今年以來,歐債危機從希臘向西班牙等大國蔓延,發達經濟體增長乏力,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速回落,世界經濟復甦進程艱難曲折。復雜多變的內外部環境使得我國經濟下行風險加大,特別是4月份以來主要宏觀經濟指標呈全面趨弱態勢,就業形勢進一步惡化,出口量存在下降態勢,而物價上漲壓力明顯減緩,國際收支趨向平衡。展望下半年,在「穩增長」預調微調政策效應顯現、房地產市場企穩等因素影響下,我國經濟有望逐步企穩回升,初步預計,上半年及全年GDP分別增長7.6%和8.1%左右,CPI分別上漲3.4%和3%左右。我國應妥善處理好「穩增長」與調結構的關系,著力落實結構性減稅,加大企業技改投入,增強經濟穩定增長的後勁。
進入2012年,物價高位滑落,企業融資成本增加,工廠開工率不足,出口量減少,庫存量增加,失業率上升。截止目前,鋼鐵價格、水泥價格、煤炭價格、生豬價格有了連續5個月降低。資金鏈的斷裂,房地產開發商迎來一輪又一輪的倒閉潮。央行年內有過三次下調准備金率、降低存貸款利率,以應對增速下滑的中國經濟。6月份物價指數為2.2%,再創新低,第二季度經濟增長率為7.6%,三年來首次跌破8%,中國經濟增速的回穩或將推遲。
值此艱難時刻,關鍵是鼓起勇氣和信心,這比黃金和貨幣更重要。危機是挑戰,也是機遇。
經濟全球化經過調整後,以空前的速度和規模持續深入發展,各國經濟互相之間的依存性不斷上升。全球資本與生產技術要素的全球化重新配置,帶來全球政治經濟格局重大而深刻的變化。
當前世界經濟對我國有以下影響:1、世界經濟保持增長,我國外貿市場空間仍較大,但近期出口量又有了下滑。2、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對我加工貿易影響顯著,一般貿易保持高速增長。3、主要經濟體失業率高企加劇了世界經濟摩擦的風險,歐美等國對我發起的貿易摩擦多由失業部門發起。4、油價高企加劇了我國的進口成本,可能導致我國生產企業成本高企。
2012年,中國經濟增長的內在動力依然較強,經濟仍具備實現平穩快速增長的有利條件。但也應看到,經濟運行仍然面臨許多困難因素,財政政策是繼續加大調控力度,還是繼續保持原有的增長率,陷入兩難。並且,一些長期性的矛盾和問題還有待通過深層次的改革和調整來加以解決。
我國經濟增長的外部環境短期難有所改善,外部需求恢復增長需要較長時期。世界各大主要經濟體均出現不同程度增長停滯。美、歐、日等主要經濟體呈現復甦艱難的跡象,目前仍面臨失業率飆升、財政赤字劇增和消費不振等諸多挑戰,經濟刺激計劃也將收縮或陸續退出,經濟全面復甦將是一個曲折而漫長的過程。因此,增長率放緩的中國經濟恢復期或將推遲。
經濟形勢存在的主要問題:
1、世界經濟下行風險增大
當前,雖然希臘退出歐元區的可能性減小,西班牙卻因國內銀行危機被迫提出接受外部援助的請求,歐債危機呈現進一步擴散和惡化的趨勢,歐元區大部分國家同時深陷債務與景氣「雙重危機」境地。美國失業率出現反彈,消費者信心下降,經濟復甦動力不足。新興經濟體面臨結構調整壓力,經濟減速超過預期。因此,世界經濟面臨的不確定性增加,我國經濟發展的外圍環境依然嚴峻。
2、消費需求持續低迷
今年以來消費增勢不盡如人意。1-5月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名義和實際增速分別為14.5%和10.9%,同比分別下降2.1和0.7個百分點。消費增速減緩主要受到汽車、家用電器和石油及製品等大額商品銷售不景氣的影響。初步測算,1-5月限額以上企業汽車、家用電器和音響器材、石油及製品銷售額分別下拉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增速約0.48、0.56和1.54個百分點。在經濟減速的同時,消費需求以更快的速度減緩,說明結構調整沒有朝預期方向發展,廣大居民對分享經濟發展成果的新期盼沒有得以滿足,不利於轉變發展方式,擴大消費任重道遠。
3、房地產調控面臨兩難境地
經過兩年多的嚴格調控,我國房價過快上漲的局面得到初步控制,商品房銷售面積和銷售額連續出現負增長,房地產業的泡沫不斷得到擠壓。但是,過去幾次房地產調控越調房價越高的經歷,使我國房地產政策有可能陷入進退兩難的困局,降息傳遞出貨幣政策轉向寬松的政策信號,使得房地產市場預期發生較大改變。盡管有關部門一再強調房地產調控政策取向不變,但居民半信半疑,居民購房意願明顯增強,5月份以來住宅成交量和土地出讓成交量環比明顯上升。當前,房地產調控面臨兩難困境,一方面,為了防止經濟減速過於明顯,需要房地產市場的穩定發展,房地產成交量放大有積極意義;另一方面,房地產調控尚未取得根本性成效,一旦房地產成交量連續放大有可能帶動房價和土地成交價回升,似乎再次驗證「塔西倫陷阱」效果,房價反彈將使民眾再次失望,房地產調控有前功盡棄的風險。
4、企業轉型升級困難重重
目前我國工業增速減慢,一方面受到出口減少、國內需求不旺的影響,另一方面在於企業發展缺乏技術創新、缺乏新的增長引擎。發展科技含量高、附加價值大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具有投資大、周期長、見效慢和風險大的特點,而目前大多數工業企業都面臨「去庫存化」和「去產能化」的雙重壓力,在企業經營困難普遍、實現利潤大幅降低的情況下,產業轉型升級缺乏資金和技術支持,製造業的結構優化和調整依然處於陣痛期。
5、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效率不明顯。
今年第二季度經濟增長率為7.6%,上半年為7.8%,為三年來首次破8%。6月份物價指數為2.2%,再創新低。年內有過三次降低存貸款利率、下調銀行准備金率,以應對經濟增長放緩。此外:
A。房地產價格的回落,並不是自然而然發生的。抑制房地產價格的途徑和辦法,主要是通過國家的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實行的。換句話說,之所以房地產價格會降低,是由於有了央行的收緊市場流動性的手段。房地產房價價格走低,將會使得商品價格、物價水平同樣走低;
B。央行收緊了信貸規模和流動性,就會迫使市場價格降低,降低的市場價格不僅僅是房地產價格,同時還會使得鋼材價格、煤炭價格、水泥價格等品種物資價格同步降低,社會用電量也在降低;
C。央行增加准備金率,收緊銀根就使得市場流動性資金量減少,從而就降低了企業的生產經營的活力;上調大型銀行存貸款利率,就使得企業融資成本增加,企業融資成本的增加,就使得企業整個生產成本的增加。這兩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生產性企業、商業性流通企業就會不堪重負,難以為繼。前個時候,就有部分房地產企業由於資金鏈斷裂,出現經營者「逃遁」、「跑路」的現象。
並不是房地產價格的降低,就必然會導致中國經濟增速下滑,而是通過國家的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在起作用。這是一個原因多種結果的因果關系和連鎖反應。
❹ 為何感覺現在經濟形勢越來越差
因為艱難的產業轉型和升級過程,雖然艱難,但這道坎非邁不可,不淘汰嚴重產能過剩的三高產業,中國經濟未來形勢會更悲觀。
拓展資料:
我國的經濟形勢是什麼?
1.經濟增長進入新一輪上升期。2002年1—3季度,盡管受到非典的沖擊,GDP增長率仍然達到了8.5%。預計4季度經濟增長率會繼續提高,運用月度宏觀經濟計量分析模型預測,全年GDP增長率可以達到8.6%。這表明從2002年開始,我國GDP增長率已經穩定在8%以上,經濟運行正處於新一輪周期的上升期。
2.支柱行業增勢強勁,重化工業化特徵日益明顯。前三季度,電子通信設備製造、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交通運輸設備製造、冶金工業和化學工業等支柱工業實現快速增長,對整個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0.7%。重工業增速明顯快於輕工業,重工業增加值增長18.4%,輕工業增加值增長13.9%,重工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64.37%,比2002年全年水平(60.95%)提高3.42個百分點。1998年以來重工業增長相對於輕工業增長有加速趨勢,重工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不斷提高,今年這一比重的提高幅度更大,說明我國經濟發展已進入新一輪重化工業化時期。這一輪重化工業化主要是由工業支柱產業和房地產業快速增長拉動的,與消費結構升級密切相關,具有較強的市場內生機制,將成為未來10年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主要支撐力量。
3.投資高速增長,消費結構保持升級勢頭。1—3季度,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30.5%,增幅提高8.7個百分點。投資高增長,主要受重化工業化趨勢和民間投資日趨活躍等因素的拉動。消費增幅受非典影響一度降低,但前三季度累計增長率達到8.6%,同比僅下降0.1個百分點,已經恢復到正常的增長水平,可以認為消費繼續保持了較高水平的穩定增長。盡管有非典沖擊,但消費結構升級態勢比較明顯,1—3季度,建築及裝潢材料類零售額同比增長46.6%,汽車類零售額同比增長77.5%,通信器材類零售額同比增長74%,住、行等方面新的消費熱點持續升溫。
4.對外貿易增勢強勁,貿易摩擦存在隱憂。1—3季度,出口同比增長32.2%,增幅提高12.9個百分點,持續保持高增長態勢。進口同比增長40.5%,加快23.3個百分點,因此貿易順差比上年同期減少(凈出口91億美元,同比減少109億美元)。分國別和地區看,對美國和部分歐洲國家的出口順差持續增加;而對日本、韓國和我國台灣省的出口逆差則持續擴大。由於美歐是我國主要出口市場,順差擴大勢必加劇貿易摩擦,我國面臨的反傾銷壓力不斷加大。近年來日本、韓國和我國台灣省對美歐出口的一些產品陸續轉移到中國大陸設廠,是我國對美歐順差擴大的重要原因。
5.總量矛盾緩解,某些能源、原材料供應出現缺口。隨著國內市場活躍和出口增長加快,我國總需求不足的矛盾逐步緩解。物價指數由負轉正,1—3季度,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比上年同期提高0.7%;生產資料價格上升4.5%,但逐季度回穩(分別為4.6%、4.7%、4%)。電力、煤炭、鋼鐵、石化、有色金屬等產品供給出現缺口,不少省市被迫限制用電,一些原材料價格上漲較多。目前這些產品的供給正在迅速增加,原材料價格上漲的態勢已經趨緩。總體看,物價仍然保持在低水平,需求約束普遍存在,大多數產品的市場競爭仍比較激烈。
6.糧食產量持續下降,供求關系並未逆轉。據有關統計,今年糧食產量可能低於9000億斤,也低於全年的糧食需求量。在連續幾年的減產以後,當前市場糧價出現恢復性提高,但是預計糧價以及食品價格不會長時間、大幅度上漲。
7.貨幣供應和信貸投放持續高增長,外匯儲備大量增加。9月末,廣義貨幣M2餘額同比增長20.7%;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較年初增加了2.47萬億元,同比多增1.12萬億元。外匯儲備達到3839億美元,較年初增加975億美元,同比多增562億美元。
❺ 分析我國當前經濟環境是怎樣的
1、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我國發展既面臨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也面臨諸多矛盾疊加、風險隱患增多的嚴峻挑戰。要以發展方式轉變推動發展質量和效益提升,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推動創新驅動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完善各方面體制機制,深化全方位對外開放,妥善應對外部環境變化,促進我國經濟長期穩定健康發展。
2、當前世界經濟形勢當前,世界經濟基本面良好,主要經濟體保持增長。今年上半年,美國經濟按年率計增長4.1%。日本經濟穩健增長,通貨緊縮狀況基本消除。歐盟經濟預計全年將增長2.1%,增速快於去年。
3、發展中國家經濟繼續較快增長,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大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推動效應進一步顯現。國際貿易保持較快發展,新一輪跨國並購方興未艾,國際直接投資規模繼續擴大。據聯合國預測,全年世界經濟增速將達3.6%。
❻ 中國目前的經濟發展水平到底怎麼樣
一般來說,中國的經濟發展在良好的基本上很長一段時間沒有改變,經濟良好的韌性,潛力足夠和大的迴旋餘地基本特徵沒有變,支持經濟持續增長的良好基礎和條件沒有改變,經濟結構優化調整的情況也沒有改變。
穩定經濟增長,當前7%的波動是一個合理的范圍的增長速度並不是因為增長,向高收入國家在實現的過程中。重點群體的就業得到了更好的保障,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和創業水平穩步上升。自主創業、創業的大學生人數同比增長6.8%。農業生產穩定,去年同期夏季糧食產量基本持平,秋糧增長良好。物價穩定上漲,農業生產形勢良好,為穩定物價提供了重要依據。
這幾個穩,不僅穩定了經濟、穩定了民生,也為穩定社會大局奠定了堅實基礎。
總結:面對問題,中國經濟一直在增長。從積極的角度看,問題的存在是轉型的契機和改革的希望。只要堅定的信心,深化改革,中國經濟就能反彈,實現更高質量、更高效、更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
❼ 現在世界的經濟形勢怎麼樣
當前,國際金融危機已經過去6年多時間,但全球經濟依然並不平靜,各類潛在風險相互交織,並折射出全球經濟的四大顯著特點:
首先,全球經濟仍難以擺脫深度調整壓力,全球已由國際金融危機前的快速發展期進入深度結構調整期。全球經濟復甦步伐低於預期,產出缺口依然保持高位,一些國家仍然在消化包括高負債、高失業率在內的金融危機的後續影響。同時,由於勞動力人口老齡化、勞動生產率增長緩慢導致全球經濟潛在增速下降,大多數經濟體仍需將「保增長」作為首要任務。
而相比之下,全球貿易增長則更為緩慢。根據世界貿易組織(WTO)發布的全球貿易增長最新預測,2014年和2015年全球貿易額增長預期分別下調為3.1%和4%,遠遠低於2008年金融危機前10年平均貿易年增長率6.7%的水平。而各大國際組織也很可能高再次高估全球經濟增速。實際上,2014年已經不是第一次高估經濟增速了,IMF對全球經濟從2011年以來基本上都是高估的,專門負責美國經濟預測的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更是從2007年以來每一年下調對潛在產出的估計,這是非常罕見的。基本上,高估經濟增速是全球群體性的失誤,這很可能預示著潛在經濟增速下降將成為全球經濟的「新常態」。
其次,大宗商品繁榮周期結束引發價格危機。今年以來,由於供過於求拖累價格,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下跌5%左右,這也是2011年大宗商品價格達到峰值後連續第三年出現下滑。特別是隨著美國頁岩油產出超過OPEC的閑置產能,原油市場的定價機制將主要由美國頁岩油的邊際成本所決定。美國頁岩油生產增加正在給全球能源流動產生越發深遠的影響,並削弱OPEC的定價能力。在全球能源供應過剩和「三國殺」式國際博弈中,國際油價更是油價自由落體式的下落,較6月高位跌幅48%,創五年來新低。而由此觸發的大宗商品暴跌浪潮,無疑是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最嚴重的事件。
第三,各國經濟復甦格局分化加劇多重風險。發達經濟體和新興經濟體兩大板塊經濟復甦態勢不平衡。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美國通過三輪 QE
釋放流動性,壓低國債收益率,推升房市股市價格、並通過財富效應促進經濟增長。頁岩油技術革新帶來的原油生產放量也導致其能源進口依賴度下降,貿易逆差收窄使美國經濟走上穩健復甦的軌道。今年三季度美國經濟增長率大幅上調至5.0%,創下了過去11年以來之最,10月份失業率回落至5.8%,為六年來新低。歐元區和歐盟三季度GDP環比增長0.2%和0.3%,雖然比二季度稍有改善,但仍處於衰退邊緣,歐洲經濟很大程度上依然受到貨幣周期驅動,內生增長動力嚴重不足。日本經濟4至6月的按年化計算,季度環比大幅萎縮了7.1%,「安倍經濟學」幾乎宣布破產。
世界各國走勢分化、結構分化、周期分化導致政策進一步分化。美聯儲退出量寬、美元步入升值周期,以及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分化意味著資金在各個經濟體中出現「大進大出」的壓力將增大,將會導致全球金融資產價格,加劇導致市場波動率以及多重經濟金融風險。
最後,全球經濟失衡狀況逐步有所減弱。近兩年,發達國家要減少經常項目赤字,而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要通過提高國內需求(包括消費和投資),,來減少經常項目順差,將經濟增長的源泉從出口轉移到國內需求上,以國際收支賬戶為主要特徵的全球貿易和資本流動失衡已由2006年的峰值縮小了三分之一以上。由於發達經濟體仍舊在全球需求中占相當大的比重,所以外部需求疲軟會影響到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尤其是那些以出口為經濟增長動力的經濟體。
展望2015年,全球經濟整體仍將緩慢弱勢復甦,聯合國預測,2015年全球經濟將增長3.1%。世界貿易組織(WTO)預計,2015年全球貿易量將增長4%。聯合國貿發會議預計,2015年全球跨國投資規模將從2014年的1.6萬億美元擴大到1.7萬億美元。
然而,2015年全球經濟格局受制於三大變數,一是能源和大宗商品下跌導致全球性通縮風險。疲弱的需求,龐大的庫存將導致2015年大宗商品價格、國際油價仍難以擺脫持續走低的局面。
二是美元已經進入強勢周期,不僅會加速資本外逃,也進一步打壓經濟,使許多以美元計價的新興經濟體海外債務風險,並推升全球融資成本上升。美聯儲每一輪QE的退出都會對新興市場帶來巨大沖擊,特別是那些具有雙赤字、外部融資依賴度高的經濟體,容易遭受資本外流和貨幣貶值的風險。
三是新興經濟體「回溢效應」風險突出。全球主要新興經濟體均受到內部結構調整滯後的困擾。作為趕超型經濟,新興經濟體大都採取的是增加勞動力投入、加快資本形成以及數量擴張的「要素驅動型」模式。二十年前,大多數新興經濟體依靠全球分工體系深化帶動的「斯密增長」創造出規模巨大的全球化紅利。而2008年以來的全球深層次調整還將延續,這與國內工業產能過剩、產出缺口不足,將同時並存,隨著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深入和各國貿易聯系的不斷加強,新興經濟體的「回溢效應」或將更加顯著,正普遍面臨著為增長放緩倒逼國內改革的重要拐點。
❽ 試分析中國當前的經濟形勢
經濟總體平穩、穩中向好。
分析經濟形勢首先要看「形」,既看速度、又看質量。我國經濟增長、就業、物價、國際收支、勞動生產率等主要指標都處於合理區間,高質量發展取得積極進展,經濟總體平穩、穩中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
從國際比較看,2019年第二季度,中國經濟增長6.2%,遠高於美國2%、日本1.3%、歐盟1.3%的經濟增速,也高於新興經濟體中表現較好的印度5%的經濟增速。從歷史比較看,中國現在實現的經濟增量相當於2010年經濟規模下11%左右經濟增速實現的經濟增量。
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在如此巨大的經濟規模下仍能實現持續穩定的中高速增長,實屬難能可貴。更為重要的是,中國就業、居民收入等主要民生指標表現良好,實現了比較充分就業。截至2019年9月底,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097萬人,已完成全年目標的99.7%,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持續低於5.5%的預期目標;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6.1%,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
(8)現在經濟普遍怎麼樣擴展閱讀:
從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看,在經歷高速增長階段之後經濟增速放緩是一個普遍現象。中國的經濟增速雖然比高速增長時低,但在世界范圍仍是較高增速。從實際情況看,有些困難和問題也沒有想像的那麼嚴重。從我們最近對一些地區的調研來看,許多企業對外部環境變化都有較強應對能力,一些企業在壓力下反而加快了轉型升級步伐。
事實充分證明,中國經濟不是一個小池塘,而是一片寬廣的大海,有巨大的韌性、潛力和迴旋餘地。正如習近平同志所指出的,只要我們保持定力、站穩腳跟,在埋頭苦幹中增長實力,在改革創新中挖掘潛能,在積極進取中開拓新局,中國經濟航船就一定能夠乘風破浪、行穩致遠。
❾ 我國現在的經濟狀況怎麼樣
中國經濟發展三十年,已經明顯感覺我們年輕一代自負起來,每個家庭,把最好的資源讓新生代享受,基於現階段新生代的享受物質水平,基本上達到中等發達國家老百姓的生活狀態。「月光族 」們要清醒地認識到:父代累計的養老費並不是你們享受生活的基礎,你們的生活狀態取決於中國經濟發展狀況。與中國經濟息息相關。 中國經濟發展到今天,膨脹的人口基礎,成為經濟發展的負擔。本土勞動力素質教育的缺失是當前中國經濟面臨的最大內憂;外來勢力對本土經濟壓榨越來越來大,在基礎產業上,政策引進外資的錯誤導向,優質資產面臨過度被外資並購;金融業,又一次面臨利潤再分配的剝奪。 中國的經濟總量 國家的經濟總量包括其國內生產值和其在海外投資的產值,中國很少有海投資,經濟實力基本上是國內經濟總量。 發達國家尤其是發達大國一般都有龐大的海外投資。中國國內生產總值2005年列世界第四,按經濟總量算,中國經濟實力在世界上的排位110名。以2005為例,中國累計海外投資僅為517億美元,中國的經濟總量是當年的GDP--22350億美元加517億美元,即為22867億美元;當年美國、日本、德國、英國、法國的海外累計投資分別為20182億美元、3705億美元、8336億美元、13781億美元、6850億美元,它們的經濟總量分別為145039億美元、49418億美元、36309億美元、35796億美元、27910億美元。以現在的發展速度,中國要趕上西方二等發達大國還需較長時間。至於人均國民產值趕上西方發達國家,則需要上百年時間。 中國的外貿實力 2005年,中國的對外貿易總額達14221億美元,世界第三位;2006年,中國外貿總額增至17607億美元,躋身世界「三甲」之列。除去來料加工部分,實際中國實際外貿總額第六位。 外資企業在中國經濟中占很大份額,其進出口大約佔中國進出口的一半。外企在華經濟活動主要以來料加工再出口的方式進行。外企運進來的機器設備、零部件、原材料和製成品出口都要算在中國的進出口項下,使中國的外貿總額存在不少水分。如2005年,外企來料加工貿易額達6905億美元,佔中國外貿總額的48.6%,其中出口額4165億美元,佔中國出口總額的54.7%。中方從中的勞動所得為1425億美元。6905億美元減去1425億美元後的5480億美元為外商在華企業的進口額和出口所得,也就成為中國外貿總額中的水分。2005年中國實際外貿總額為8741億美元。而當年美、德、日、法、英的外貿總額分別為2637億美元、17448億美元、11119億美元、9550億美元、8791億美元。 中國外貿數量位居世界前列,出口產品結構相對落後。發達國家出口的產品主要為技術密集型,附加值高;中國的出口產品大多是勞動密集型,尤其以日用消費品居多,附加值較低。且中國出口的技術密集型產品與「外字型大小」有關,即大多來自外資企業。如2004年,中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占總出口的27.9%,其中三資企業佔87.3%。另外,中國雖是商品生產大國,但卻是品牌小國。2006年世界最佳品牌百強中,中國竟無一家,在世界品牌500強中,中國也只佔12個靠後的位子。中國出口企業擁有自有商標的不到20%,占出口額不足10%。因此,中國出口增長主要靠數量擴張,而不是靠技術和附加值上升,實際收益不高。 中國是一個貿易大國,依賴外國資金和技術的貿易大國,不是貿易強國。 中國外匯儲備水平 2006年底,中國外匯儲備10663億美元,綜合考量各種相關因素,中國還需要打折扣。 到2006年9月底,中國外債達3050億美元。西方國家一般沒有外債,多數還向其他國家放債。以日本為例,到2006年9月底,日本官方的外儲為8436億美元,由於日本政府不欠任何外債,到2005財年止,日本政府對外國貸款累計達3000多億美元。加上海外貸款,日本的官方外匯儲備多於中國。 西方國家民間老百姓富裕,外匯儲量比中國多得多。它們的公司在國外投資所得交稅之外,全部外匯歸私營公司所有。中國實行強制結匯政策,企業外匯所得大部分要賣給中國銀行。其結果是發達國家民間外匯多,中國民間外匯少。如日本民間外匯有3萬多億美元,美國民間外匯更達9萬億美元,而中國民間外匯只有1600億美元左右。 黃金,美國、德國、法國、義大利分別擁有黃金8135噸、3440噸、3025噸、24520噸,中國僅600噸。 石油,美國有戰略儲備和商業儲備兩種,僅商業儲備油即夠用150天。日本原油儲備夠用200天。中國石油儲備只夠用20天。
❿ 目前中國經濟是怎麼樣的
中國經濟總量已經躍升為世界第三了。但我國還是個第三世界國家,我國的經濟發展比較單一,主要為出口拉動增長,出口的物品付加值都不高,正好現在又是金融危機,國外的進口下降對中國的發展有嚴重影響,內需嚴重不足是當前最迫捷的問題。個人的一點拙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