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麼是自然資源它是如何分類的
1、自然資源按照實物類型一般分以下8類:土地資源、氣候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海洋資源、能源資源、旅遊資源等
2、空間分布
地面資源—氣候、水、土地、生物等資源
地下資源—地下礦藏、地熱、地下水等
海洋資源—海洋生物、海底礦產、海水、潮汐等
3、再生性質
可再生資源——土地、水、氣候、生物等
非可再生資源—礦產
4、還有種分類的說法,即非枯竭自然資源和可枯竭的自然資源,前者主要是指那些數量豐富,幾乎不受人類影響的如太陽能、風能、潮汐能等,後者即前面的再生性質分類(可再生資源和非可再生資源)
2. 從經濟學角度我們把資源分哪幾類
從經濟學角度我們把資源分四大類:自然資源、資本資源、信息資源和人力資源。
其中,人力資源是最為活躍、涉及面最廣、影響最為深遠的資源,是一切資源中最為重要的資源。由於人力資源的特殊性和重要性,經濟學家稱其為第一資源。
自然資源就是自然界賦予或前人留下的,可直接或間接用於滿足人類需要的所有有形之物與無形之物。資源可分為自然資源與經濟資源,能滿足人類需要的整個自然界都是自然資源,它包括空氣水土地、森林、草原、野生生物、各種礦物和能源等。
資本資源是一個經濟體為了生產其他的物品而生產出來的耐用品。資本品包括機器、道路、計算機、鐵錘、卡車、鋼鐵廠、汽車、洗衣機和建築物。專業化的資本品積累是經濟發展必不可少的要素。
信息資源是指人類社會信息活動中積累起來的以信息為核心的各類信息活動要素(信息技術、設備、設施、信息生產者等)的集合。
(2)自然資源所屬於什麼經濟類型擴展閱讀:
1954年,著名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 Peter F. Drucker) 在其名著《管理的實踐》中,指出了管理的三個更為廣泛的職能:管理企業、管理經理人員和管理員工及他們的工作。在討論管理員工及他們的工作時,德魯克首次提出了"人力資源"的概念。
德魯克 之所以提出這一概念,是想表達傳統人事所不能表達的意思。他認為,與其他資源相比,人力資源擁有獨特的"協調能力、融合能力、 判斷力和想像力",它必須通過有效的激勵機制才能開發利用,並為企業帶來可觀的經濟價值。德魯克指出,經理們必須考慮人力資源 這一"特殊資產"。
3. 自然資源站屬於什麼單位性質
是行政單位。
自然資源站就是自然資源局。自然資源局是把原來的國土資源局、城鄉規劃局等單位進行了合並,並整合了發改局、林業局、水利局的部門職能形成的行政單位。自然資源局主要是針對於自然資源的調查和管理部署,再根據每個地方的資源問題作出相應的報告和評估,負責自然資源的合法利用和開采,做好合法標准化。
4. 經濟資源的經濟資源的類別
經濟資源分類因研究視角差異,林林總總、不一而足 ,但不論其分類依據的邏輯論證如何雄辯,都不得不承認:客觀世界無外乎物質、能量、信息三種形態,人類社會經濟體系作為其中的一個組成部分、一個子系統,其所有的經濟資源同樣可歸結為物質、能量、信息這三種形態或其復合體或衍生體(時間空間是運動著的物質的存在形式,有時也被當作經濟資源,但在經濟分析中,多數情形下應被界定為對象屬性或資源屬性),即「在一定的技術條件下,能為人類利用的一切物質、能量和信息」 。因此,根據目前科學研究和生產實踐所能達到的認識水平,經濟資源並且僅限於經濟學研究視野中的經濟資源應當包括: 「能源是一個包括所有燃料、流水、陽光和風的術語,人類用適當的轉換手段便可讓它為自己提供所需能量」 ,能量是以物質為載體,因而能量資源可被理解為用以驅動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載能物質。
信息資源(Information Resources)
「信息本身不是物質,不具有能量,但信息的傳輸卻依靠物質、能量……信息蘊涵於信號之中,信息依靠信號而傳輸」 ,信息是以信號為載體,因而信息資源可被理解為用以指引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載信物質或載信能量。 參與社會經濟活動的人既是其他物質資源、能量資源、信息資源的組織者和管理者,又是自身物質、能量、信息的綜合承載體和能動轉化體,所蘊含的物質、能量、信息無法物理性分割,必須統一地、綜合地運用;而人又是社會經濟活動的標識性主體,是不可或缺的核心因素。所以從這一角度,人力本身可被視為單獨的,與物質、能量、信息可相並列的經濟資源,包括人之體力、人之腦力及其思維活動結果儲存——活化知識。遠離人類社會體系之外的人僅僅只是自然界中的人之存在(例如與世隔絕、自給自足的隱士),而非人力資源。
經濟資源中直接來源於自然界的部分,方可被稱為自然資源。但在以往經濟學研究中,物質、能量、信息最初大多都來源於自然界,所以被籠統地、不那麼嚴格地歸並為自然資源,人力資源天然存在於人類社會體系當中,自然資源和人類本身也就被看作為最原始、最基本的經濟資源——原生經濟資源,「從某種意義上說,生產要素只有兩個,即自然和人類」 ,「勞動和自然界一起才是一切財富的源泉,自然界為勞動提供材料,勞動把材料變為財富」 ,勞動是財富之父,土地是財富之母。
以上四種原生經濟資源並非已囊括無遺,在人類社會經濟體系的復雜運動中,圍繞著原生經濟資源,還可能分化和衍生出其他具有相對獨立運動形式和運動規律的衍生經濟資源,這種分化和衍生,不是簡單的形式變異,而是某種質的飛躍和揚棄,是建立在對原生經濟資源認知、調配、統領之上,作為原生經濟資源獲取和輸入的向導、引導、主導,進而自身亦被競逐為資源—— 衍生經濟資源,而且這種分化和衍生,在人類社會經濟體系向深層次演進過程中還會不斷地發生,但到目前為止,已有的衍生經濟資源主要包括 :
·知識資源(Knowledge Resources)
由客觀信息經主觀意識接收轉化獨立而來
·金融資源(Finance Resources)
由各種價值的使用價值形態純化獨立而來
·經濟權利資源(Economic Rights Resources)
由經濟元間關系內化獨立而來
這三種衍生資源的共同特點是:都是從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歷史積累中發酵醞釀而來,經歷了從無到有、從量變到質變的演進歷程,直至自身通過社會化分工,進行專業化生產,成為直接的、普遍的社會交換對象為標志,破蛹化蝶為相對獨立的資源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