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經濟學原理的應用
經濟學十大原理之一:
人們面臨交替關系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為了得到一件東西,通常不得不放棄另一件東西。作出決策要求我們在一個目標與另一個目標之間有所取捨。 學生面臨如何分配學習時間的交替,父母在購物,旅遊和儲蓄間面臨交替,社會面臨效率與平等的交替。 -- 效率:社會能從其稀缺資源中得到最多東西的特性。 平等:經濟成果在社會成員中公平分配的特性。
經濟學十大原理之二:
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而放棄的東西 很多情況下,某種行動的成本並不像乍看時那麼明顯。 一種東西的機會成本是為了得到這種東西所放棄的東西。 考慮上大學的決策,成本不是住房和伙食,因為即使不上大學,也要租房和吃飯。最大的成本是時間,如果把上大學的時間用於工作,能賺到的工資就是上大學最大的單項成本。 因此,很多正值上大學年齡的職業運動員如果放棄運動而上大學,可能每年少賺幾百萬美元,因此他們上大學的成本比普通人高得多。這也是為什麼許多職業運動員一定要退役後才去上大學的原因。 -- 機會成本:為了得到某種東西所必須放棄的東西。
經濟學十大原理之三:
理性人考慮邊際量 許多決策涉及到對現有行動計劃進行微小的增量調整,經濟學家把這些調整稱為邊際變動。 假設一架200個座位的飛機飛一次的成本是10萬美元,每個座位的成本是500美元,有人會說:票價決不應低於500美元。但是當飛機即將起飛時仍有10個空座,在登機口等退票的乘客願意支付300美元買一張票,應該賣給他嗎?當然應該。如果飛機有空座,多增加一位乘客的成本微乎其微。雖然一位乘客飛行的平均成本是500美元,但是邊際成本僅僅是這位額外的乘客將消費的一包花生米和一杯飲料而已。 只有一種行動的邊際收益大於邊際成本,一個理性決策者才會採取這項行動。 -- 邊際變動:對行動計劃小的增量調整。
② 經濟學十大原理的運用
1.人們面臨權衡取捨
2.某種東西的成本只是為了得到它所放棄的東西
3.理性人考慮邊際量
4.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 5.貿易可以使每個人的狀況都變得更好
6.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
7.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 8.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
9.當政府發行了過多的貨幣時,物價上升
10.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權衡取捨
③ 經濟學十大原理
經濟學十大原理:
1、人們面臨權衡取捨。
2、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而放棄的東西。
3、理性人考慮邊際量。
4、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
5、貿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
6、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
7、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
8、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
9、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
10、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交替關系。
(3)經濟學十大原理如何運用及分解擴展閱讀:
經濟學基本原理:
經濟學基本原理是作為經濟學科學體系的出發點的公理、由科學的經濟學公理推導出來的經濟學定理。不同的經濟學範式有不同的經濟學基礎理論,但只有科學的經濟學才有經濟學基本原理。
政治經濟學的基礎理論是一般均衡論,對稱經濟學的基礎理論是對稱平衡論。對稱平衡論是經濟學的最基本原理。
經濟學核心規律:
經濟學核心規律是由經濟活動中最深層次的本質展開來的經濟活動的內在必然聯系,決定支配經濟活動中其他層次的規律。經濟發展是價值的發展不是金錢的增長。
經濟是價值的創造、轉化與實現;人類經濟活動就是創造、轉化、實現價值,滿足人類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動,價值規律而非價格規律是經濟學的核心規律。
④ 經濟學十大原理在生活中有什麼表現和運用
經濟學十大原理之一:
人們面臨交替關系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為了得到一件東西,通常不得不放棄另一件東西。作出決策要求我們在一個目標與另一個目標之間有所取捨。 學生面臨如何分配學習時間的交替,父母在購物,旅遊和儲蓄間面臨交替,社會面臨效率與平等的交替。 -- 效率:社會能從其稀缺資源中得到最多東西的特性。 平等:經濟成果在社會成員中公平分配的特性。
經濟學十大原理之二:
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而放棄的東西 很多情況下,某種行動的成本並不像乍看時那麼明顯。 一種東西的機會成本是為了得到這種東西所放棄的東西。 考慮上大學的決策,成本不是住房和伙食,因為即使不上大學,也要租房和吃飯。最大的成本是時間,如果把上大學的時間用於工作,能賺到的工資就是上大學最大的單項成本。 因此,很多正值上大學年齡的職業運動員如果放棄運動而上大學,可能每年少賺幾百萬美元,因此他們上大學的成本比普通人高得多。這也是為什麼許多職業運動員一定要退役後才去上大學的原因。 -- 機會成本:為了得到某種東西所必須放棄的東西。
經濟學十大原理之三:
理性人考慮邊際量 許多決策涉及到對現有行動計劃進行微小的增量調整,經濟學家把這些調整稱為邊際變動。 假設一架200個座位的飛機飛一次的成本是10萬美元,每個座位的成本是500美元,有人會說:票價決不應低於500美元。但是當飛機即將起飛時仍有10個空座,在登機口等退票的乘客願意支付300美元買一張票,應該賣給他嗎?當然應該。如果飛機有空座,多增加一位乘客的成本微乎其微。雖然一位乘客飛行的平均成本是500美元,但是邊際成本僅僅是這位額外的乘客將消費的一包花生米和一杯飲料而已。 只有一種行動的邊際收益大於邊際成本,一個理性決策者才會採取這項行動。 -- 邊際變動:對行動計劃小的增量調整。
經濟學十大原理之四:
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 由於人們通過比較成本與利益做出決策,所以,當成本或利益變動時,人們的行為也會改變。這就是說,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 然而,政策有時也會有事先並不明顯的影響。在分析任何一種政策時,我們不僅應該考慮直接影響,而且還應該考慮通過激勵發生的間接影響。如果政策改變了激勵,那就會使人們改變自己的行為。
經濟學十大原理之五:
貿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 貿易使每個人可以專門從事自己最擅長的活動。通過與他人交易,人們可以按較低的價格買到各種各樣的物品與勞務。 經濟中每個家庭都與其他所有家庭競爭,但是把你的家庭與所有其他家庭隔絕開來並不會過得更好,如果是這樣的話,你的家庭就必須自己種糧食,做衣服,蓋房子。 國家和家庭一樣也能從相互交易中獲益。
⑤ 十大經濟學原理有哪些
經濟學十大原理:人們面臨權衡取捨;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而放棄的東西;理性人考慮邊際量;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貿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交替關系。
⑥ 經濟學的十大原理是什麼
經濟學十大原理:1.人們面臨權衡取捨、2.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而放棄的東西、3.理性人考慮邊際量、4.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5.貿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6.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7.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8.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9.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10.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交替關系。
⑦ 西方經濟學十大原理
經濟學十大原理之一:人們面臨交替關系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為了得到一件東西,通常不得不放棄另一件東西。作出決策要求我們在一個目標與另一個目標之間有所取捨。
學生面臨如何分配學習時間的交替,父母在購物,旅遊和儲蓄間面臨交替,社會面臨效率與平等的交替。
--
效率:社會能從其稀缺資源中得到最多東西的特性。
平等:經濟成果在社會成員中公平分配的特性。
經濟學十大原理之二: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而放棄的東西
很多情況下,某種行動的成本並不像乍看時那麼明顯。
一種東西的機會成本是為了得到這種東西所放棄的東西。
考慮上大學的決策,成本不是住房和伙食,因為即使不上大學,也要租房和吃飯。最大的成本是時間,如果把上大學的時間用於工作,能賺到的工資就是上大學最大的單項成本。
因此,很多正值上大學年齡的職業運動員如果放棄運動而上大學,可能每年少賺幾百萬美元,因此他們上大學的成本比普通人高得多。這也是為什麼許多職業運動員一定要退役後才去上大學的原因。
--
機會成本:為了得到某種東西所必須放棄的東西。
經濟學十大原理之三:理性人考慮邊際量
許多決策涉及到對現有行動計劃進行微小的增量調整,經濟學家把這些調整稱為邊際變動。
假設一架200個座位的飛機飛一次的成本是10萬美元,每個座位的成本是500美元,有人會說:票價決不應低於500美元。但是當飛機即將起飛時仍有10個空座,在登機口等退票的乘客願意支付300美元買一張票,應該賣給他嗎?當然應該。如果飛機有空座,多增加一位乘客的成本微乎其微。雖然一位乘客飛行的平均成本是500美元,但是邊際成本僅僅是這位額外的乘客將消費的一包花生米和一杯飲料而已。
只有一種行動的邊際收益大於邊際成本,一個理性決策者才會採取這項行動。
--
邊際變動:對行動計劃小的增量調整。
經濟學十大原理之四: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
貿易使每個人可以專門從事自己最擅長的活動。通過與他人交易,人們可以按較低的價格買到各種各樣的物品與勞務。
經濟中每個家庭都與其他所有家庭競爭,但是把你的家庭與所有其他家庭隔絕開來並不會過得更好,如果是這樣的話,你的家庭就必須自己種糧食,做衣服,蓋房子。
國家和家庭一樣也能從相互交易中獲益。
經濟學十大原理之五:貿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
貿易使每個人可以專門從事自己最擅長的活動。通過與他人交易,人們可以按較低的價格買到各種各樣的物品與勞務。
經濟中每個家庭都與其他所有家庭競爭,但是把你的家庭與所有其他家庭隔絕開來並不會過得更好,如果是這樣的話,你的家庭就必須自己種糧食,做衣服,蓋房子。
國家和家庭一樣也能從相互交易中獲益。
經濟學十大原理之六: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辦法
在一個市場經濟中,中央計劃者的決策被千百萬企業和家庭的決策所取代。這些企業和家庭在市場上相互交易,價格和個人利益引導著他們的決策,他們彷彿被一隻"看不見的手"所指引,引起了合意的市場結果。
價格指引這些個別決策者在大多數情況下實現了整個社會福利最大化的結果。
市場經濟:當許多企業和家庭在物品與勞務市場上相互交易時通過他們的分散決策配置資源的經濟。
經濟學十大原理之七: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
政府幹預經濟的原因有兩類:促進效率和促進平等。
經濟學家用市場失靈這個詞來指市場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資源的情況。
市場失靈的一個可能原因是外部性。污染的例子:如果一家化工廠不承擔排放煙塵的全部成本,它就會大量排放。
另一個可能原因是市場勢力。假設鎮里只有一口井,這口井的所有者對水的銷售就有市場勢力。
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並不意味著它總能這樣。
市場失靈:市場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資源的情況。
外部性:一個人的行動對旁觀者福利的影響。
市場勢力:一個經濟活動者對市場價格有顯著影響的能力。
經濟學十大原理之八: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
用什麼來解釋各國和不同時期中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別呢?答案之簡單出人意料之外。幾乎所有生活水平的變動都可以歸因於各國生產率的差別:一個工人一小時所生產的物品與勞務量的差別。同樣,一國的生產率增長率決定了平均收入增長率。
生產率:一個工人一小時所生產的物品與勞務量。
經濟學十大原理之九: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
通貨膨脹是經濟中物價總水平的上升。
什麼引起了通貨膨脹?在大多數嚴重或持續的通貨膨脹情況下,罪魁禍首結果總是相同的:貨幣量的增長。當一個政府創造了大量本國貨幣時,貨幣的價值下降了。
通貨膨脹:經濟中物價總水平的上升。
經濟學十大原理之十: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交替關系
人們通常認為降低通貨膨脹會引起失業暫時增加。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這種交替關系被稱為菲利普斯曲線。
當政府減少貨幣量時,它就減少了人們支出的數量。較低的支出與居高不下的價格結合在一起就減少了企業銷售的物品與勞務量。銷售量減少又引起企業解僱工人,就暫時增加了失業。
菲利普斯曲線: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交替關系。
⑧ 經濟學的十大基本原理是什麼
人們面臨權衡取捨。(表明經濟學是研究資源稀缺條件下的選擇問題。)
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而放棄的東西。(機會成本)
理性人考慮邊際量。(邊際分析法)
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激勵因素)
貿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市場經濟)
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市場機制調節)
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政府幹預)
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國家整體經濟)
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貨幣政策)
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交替關系。(通貨膨脹)
經濟學是研究價值的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的規律的理論。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和自然科學、其他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是同一的客觀規律。
經濟是價值的創造、轉化與實現;人類經濟活動就是創造、轉化、實現價值,滿足人類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動。經濟學是研究人類經濟活動的規律即研究價值的創造、轉化、實現的規律--經濟發展規律的理論,分為政治經濟學與科學經濟學兩大類型。
政治經濟學根據所代表的階級的利益為了突出某個階級在經濟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自發從某個側面研究價值規律或經濟規律,科學經濟學用科學方法自覺從整體上研究人類經濟活動的價值規律或經濟規律。新常態經濟學就是科學經濟學。
經濟學的核心是經濟規律。在新常態經濟學看來,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只是經濟規律的展開和具體表現,經濟學的對象應該是資源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後面的經濟規律與經濟本質,而不是停留在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層面。停留在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層面的,是政治經濟學而不是科學的經濟學。
要研究經濟發展的規律就必須從整體上統一研究經濟現象,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是統一的經濟體中對稱的兩個方面,所以在新常態經濟學範式框架中,有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之分,沒有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之別;而政治經濟學總是把經濟學分為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
⑨ 曼昆的經濟學十大原理是什麼,請簡要敘述十大原理
曼昆的十大經濟學原理,涉及人們是如何做決定的、如何相互交易、整體經濟是如何運行的三個方面。在
在人們是如何做決定的方面,原理一是人們面臨權衡取捨,即為了得到我們喜歡的東西,
通常不得不放棄另一件我們喜歡的東西,做出決策要求我們在一個目標和另一個目標間權衡取捨;原理二是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所放棄的東西——機會成本;原理三是理性人考慮邊際量,即對行動計劃微小的增量調整;原理四是人們會對激烈作出反應,即由於人們通過比較成本與利益作出決策,所以當成本或利益變動時,人們的行動也會改變。
在人們如何相互交易方面,原理五是貿易使每個人變得更好,通過個人從事各自最擅長的事,而通過貿易獲取自己不是最擅長東西或服務,能夠使得自己獲得最大的受益;原理六是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最好方法,即「在看不見的手」的指引下,千百萬利己的決策者和分散的決策,能夠促進普遍的經濟福利。原理七是政府有時是可以改變市場結果,只有產權得到保障,市場才能運行。
在整體經濟是如何運行的方面,原理八是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和勞務的能力,即幾乎所有生活水平的變動都可以歸因於各國生產率的差別;原理九是當政府發行過多的的貨幣時,物價上漲;原理十是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權衡取捨,即當政府增加經濟中的貨幣量時,一個結果是通貨膨脹,另一個結果是至少在短期內降低失業水平。這種權衡取捨的曲線被稱為菲利普斯曲線。
⑩ 如何在實際生活中運用 經濟學十大原理
1.人們面臨權衡取捨、 2.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而放棄的東西、 3.理性人考慮邊際量、 4.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 5.貿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 6.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 7.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 8.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 9.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 10.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交替關系。《曼昆經濟學原理》的內容吧?我不記得除了這本書之外,還有誰提出過10大原理的概念。一定要分為三類嗎?中國的老師就是有意思,喜歡做著一些愚蠢的事情。那就分吧:第一類可以是消費理論、第二是生產理論、第三類就是分配理論。還可以分為:個人經濟理論、企業經濟理論、政府經濟理論。哎……郁悶,人家本身就是宏觀和微觀經濟學,偏要分類,有什麼意義?舉例子?算了吧,你自己看看就能根據這個找到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