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上海經濟圈和廣州經濟圈哪個更好

上海經濟圈和廣州經濟圈哪個更好

發布時間:2022-07-05 01:45:08

㈠ 中國-三大城市群(經濟圈),哪個潛力最大

中國三大經濟圈,是指長三角、珠三角和環渤海,三大經濟圈各有規模,定位也各不相同。這三大經濟圈的發展很大程度上代表著中國經濟發展的最高水平,也擔負著率先實現現代化的重任。

1、長三角經濟圈
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簡稱:長三角城市群)位於長江入海之前的沖積平原,根據2016年5月國務院批準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長三角城市群包括:上海,江蘇省的南京、無錫、常州、蘇州、南通、鹽城、揚州、鎮江、泰州,浙江省的杭州、寧波、嘉興、湖州、紹興、金華、舟山、台州,安徽省的合肥、蚌埠、蕪湖、馬鞍山、銅陵、安慶、滁州、池州、宣城這26市,國土面積 21.17萬平方公里,2019年地區生產總值19.73萬億元,總人口1.5億人,分別約佔全國的2.2%、19.91%、10.72%。以國家中心城市上海市和國家區域中心城市南京市為核心城市。

長三角城市群是「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的重要交匯地帶,在中國國家現代化建設大局和開放格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是中國參與國際競爭的重要平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長江經濟帶的引領者,是中國城鎮化基礎最好的地區之一。長三角城市群經濟腹地廣闊,擁有現代化江海港口群和機場群,高速公路網比較健全,公鐵交通干線密度全國領先,立體綜合交通網路基本形成。

《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指明,長三角城市群要建設面向全球、輻射亞太、引領全國的世界級城市群。建成最具經濟活力的資源配置中心、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全球重要的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中心、亞太地區重要國際門戶、全國新一輪改革開放排頭兵、美麗中國建設示範區。

2、珠三角經濟圈

珠三角面臨南中國海,為西江、北江、東江的匯合處,也即珠江的出口處,水陸交通發達、海外聯系便捷,是內地沿海南部通向世界的重要門戶地區。珠三角素有「珠三角」、「大珠三角」之分。近年來又提出了「泛珠三角」的概念,其包括廣東、福建、江西、湖南、廣西、海南、四川、貴州、雲南九個省區和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簡稱「9+2」。這說明了珠三角的迅速崛起以及有著巨大的拓展空間,並且有望成為世界矚目的特大經濟區。

珠三角經濟區包括廣州、深圳、清遠、佛山、茂名、東莞、汕頭、中山、揭陽、珠海、汕尾、江門、肇慶、陽江、惠州(新興縣,紫金縣) 共15個城市(含2縣)。

2019年12月5日,《中國城市營銷發展報告(2019)》在北京發布,珠三角城市群位列2018-2019年度城市群品牌前5強第4位。

2016年,珠三角9個城市共吸納37.33萬高校畢業生就業,其中到廣州市最多,有16.32萬人;其次是深圳市,有7.51萬人 。廣州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50940.7元居全省第一,其次為深圳48695元。

3、環渤海經濟圈

環渤海位於中國東部沿海的北部地區,京津冀地區是環渤海經濟圈的核心,輻射帶動環渤海地區以及中國北方腹地,區位特殊、工業密集、城市密布,是北方內陸地區通往世界的重要門戶區域。一般認為,狹義上的環渤海經濟圈是指以京津冀為中心、遼東半島、山東半島為兩翼的環渤海濱海經濟帶;從更大的范圍來說,已形成了「5+2」戰略合作格局的框架,即河北、山東、遼寧、山西以及內蒙古中東部五個省區加上北京和天津兩個直轄市。

㈡ 中國五大經濟圈吸金力,哪個實力最強

珠三角經濟圈是中國五大經濟圈中實力最強的。香港、廣州和深圳是珠三角的三個核心城市。香港是世界第三和中國第一個商業、貿易和經濟大都市(紐約、倫敦、香港、迪拜,新加坡、東京)

中國的五大經濟圈是珠三角、長三角(上海、南京、杭州)、渤海灣(山東半島、京津唐、遼寧中南部)、鑽石經濟圈和中心三角。

珠江三角:以香港、廣州、澳門、深圳、珠海、東莞為中心的經濟區

長三角:以上海、南京、杭州、寧波、蘇州、無錫、南通為中心的經濟區

環渤海:以北京、天津、青島、煙台、沈陽、大連為中心的經濟區

鑽石經濟圈:以長安、成都、重慶、昆明(陝西、四川、雲南)為中心的鑽石經濟圈。

㈢ 中國最大的經濟圈是中國經濟圈的主要城市是

一般認為中國的城市群、經濟圈正在發展和形成過程之中,由於之前的地方保護主義、行政區劃導致的條塊分割等因素,缺少真正意義的區域經濟合作和統一城市規劃。到2005年,據認為珠江三角洲城市之間通過磨合,形成比較完善的城市群,或者被稱為「珠江三角洲經濟圈」,長江三角洲經濟圈基本形成,環渤海地區(京津唐)城市群正在漸漸形成。
一、京津唐都市經濟圈:聚集競爭力最高
都市經濟圈的形成,就本質而言,是市場化和城市化的結果。以此標准來看,京津唐大都市經濟圈與長三角、珠三角大都市經濟圈不同,後者的形成與發展得益於工商業的發展、先行對外開放所導致的外資進入及自主型城市化,而京津唐大都市經濟圈的形成與發展,則得益於現有體制下全國資源向都城的集中,中關村、奧運村的出現均以首都特有的政治文化為背景。 洛陽半小時經濟圈
這一地區傳統的重化礦冶工業與水資源短缺和環境保護的矛盾日漸突出。即使南水北調工程完成後,原有的傳統工業項目也應向京津線的南北兩翼擴散,同時應大力發展高速公路和輕軌鐵路,將郊區和衛星城與京津唐保(保定)連成現代交通網路。 吳良鏞教授等對京津唐大都市經濟圈未來戰略地位的重新認識,很有啟發意義。他們主要強調京津唐大都市經濟圈的開放性,其在參與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生活、國際交往等活動中的組織管理協調功能將更加突出。按照這一思路,北京將成為洲際的政治、文化及國際交往中心。
二、長三角都市經濟圈:區位競爭力最高
長三角大都市經濟圈以上海為核心,其城市化水平整體較高,城市體系完備。改革開放以來,長江三角洲的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小城鎮建設加快,建制鎮和縣級市(小城市)的數量急劇增加。近幾年,這一地區開始由重點發展小城鎮轉向重點發展大中城市,空間布局上再次由分散走向集中,各類開發區建設,成為原有城市外延擴張的主要標志。 長江三角洲都市經濟圈已處在向工業化中後期發展的階段,根據經濟發展的規律,今後五年,城市化進程將明顯加快。未來10年內,長江三角洲將有可能成為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亞太地區經濟發達地區之一,成為具有較強國際競爭能力的外向型經濟示範區。通過高新技術對傳統支柱產業的改造,一個世界性的新型製造業基地有望在此崛起。 合肥經濟圈簽約儀式
長江三角洲都市經濟圈內存在的最大問題是各自為政。市場分割和地方保護阻礙了經濟資源的自由流動和跨地區的經濟合作。長江三角洲分屬二省一市的15個城市,行政隸屬關系非常復雜,地區之間的協調難度很大,由國家有關部門牽頭成立的長三角經濟區和上海經濟區也先後無果而終。條塊分割,惡性競爭,甚至以鄰為壑的不良風氣導致一些區域性交通基礎設施和環境治理工程,因各地政府之間缺乏協調而進展緩慢。更為嚴重的是,還干擾和制約了區內企業之間的市場運作,形成了所謂條條經濟和塊塊經濟。由於該地區內部自然稟賦比較相似,因而本區的產業結構趨同問題亦比較嚴重。南京地區方圓30公里范圍內有四家石化企業,僅揚子和金陵在重復建設方面就花費了上百億元,已建成的項目大都開工不足。另外,原先過於分散的鄉村工業和小城鎮使工業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量有所增加,水鄉出現「水質性缺水」的現象必須引起關注。 三、珠三角都市經濟圈:制度競爭力最高
廣東省1994年曾確立了珠江三角洲經濟區,當然,我們這里所說的珠三角都市經濟區還應把香港、澳門計算在內。無疑,這里是中國市場化及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大都市經濟圈。 珠江三角洲地區城市化的發展,首先得益於接近香港。香港是其主要的投資來源,約佔75%。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廣東步入改革開放之「先河」,設特區市,撤縣設市,均走在全國前列,一批新城市隨之拔地而起。東莞就是典型例子。1997年香港回歸,「一國兩制」的制度投入,從深層次上推進了珠三角的城市化進程。伴隨著世界經濟結構大調整和產業的大轉移,新世紀初,珠江三角洲成為了世界IT產業的生產基地。 重慶半小時經濟圈
今後,「大廣州」將繼續向番禺、黃埔方向伸展。深圳與香港之間,應當積極考慮「放開一線(同香港接壤的一邊,主要管人),管好二線(同內陸接壤的一邊,主要管物)」,港深經濟一體化,成立中國與東盟之間的「港深自由貿易區」。珠三角都市經濟圈的可持續發展也存在一系列問題。由於受到南嶺阻隔,經濟腹地狹小,對周邊區域輻射帶動能力還不夠強;加入世貿後,隨著內地尤其長三角的市場化進程加快,市場因素將代替地緣和血緣因素,一些外商甚至會異地搬遷;珠三角80年代後的大發展,很大程度上是靠了國家的優惠政策,目前珠三角的人才儲備仍是弱項。
四、三大都市經濟圈:成為經濟發展龍頭
三大都市經濟圈各有其競爭力優勢。 京津唐都市經濟圈的政治文化角色作用仍然是其它經濟圈所不可替代的;長三角都市經濟圈的加工製造能力是其傳統的長項;而珠三角都市經濟圈的對外開放前沿地位仍是其制度創新的源泉。
太原大都市經濟圈都市經濟圈的成功與否,關鍵要看有沒有世界級的超級城市作為其內核,而這種超級城市除了能源、水源、機場等硬體條件以外,新型機制和創新能力也是至為重要的。三大都市經濟圈的金融業、信息業、交通業、製造業在全國都具有樞紐和核心地位,今後仍會繼續發揮其在整個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引擎作用。大型企業及跨國公司總部、地區總部、研發中心和營銷中心將向三大都市經濟圈的核心城市匯集,因此,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盡快發展高技術產業、出口導向產業和現代服務業,把國內競爭優勢提升為國際競爭優勢,是三大經濟圈內核心城市面臨的共同問題。
大都市連綿帶上的經濟發展往往最具活力。應根據連綿帶梯度發展的特點,建立國土規劃、區域規劃、城市規劃、交通規劃和村鎮規劃所構成的空間地域綜合規劃體系,強化區域規劃的橫向協調作用,變行政區經濟為都市圈經濟,使大都市連綿帶成為國內外兩個市場對接交融的過渡帶,帶動其它地區對外開放和參與國際市場競爭。 突出特大城市,尤其突出大都市的要素整合作用,也有可能是我國今後進行行政區劃調整的重要依據。可以預測,未來國內區域競爭將是都市經濟圈之間重量級的較量,中國最大的三個都市經濟圈將引領中國經濟發展的主方向,並成為輻射帶動相關國內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龍頭。
五、大西南經濟圈在崛起
在我國西部欠發達地區,「大西南經濟圈」這一區域經濟日益引起國內外的廣泛關注。因為這里擁有通江達海沿邊的區位優勢,擁有豐富的水電、礦產、旅遊等資源優勢,擁有一流的人才和科技優勢以及龐大的消費市場。目前這些潛在優勢正在轉化為經濟優勢,這一經濟圈已成為中國最重要的「西電東輸」基地、鋼鐵、汽車工業基地和旅遊重地,越來越多的世界500強等跨國企業在此落戶。
長三角經濟圈
1、時間最長的經濟協作為大西南經濟圈的形成奠定基礎
產自四川腹地的芬芳美酒,一晝夜之內就擺上了廣西各大城市的銷售櫃台;廣西沿海的生猛海鮮,一日之內就進入了昆明、貴陽的尋常百姓家庭。從西藏的雪域高原到廣西的紅土地,從西雙版納到天府之國,西南區域經濟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聯系如此緊密。 西南地區許多黨政領導認為,大西南經濟的迅速提升得益於西南各省市區多年持續不斷的緊密協作。始於1984年的西南六省區市七方經濟協調會議,是一個跨省區、開放型的橫向經濟協調組織,是我國持續時間最長的經濟協作組織之一。 四川省副省長李達昌表示,西南地區19年的區域經濟協作促使該地區發生了顯著變化。西南地區鐵路、公路、港口、航運、通信網路逐漸趨於完善。南昆鐵路、西南公路出海大通道的通車成為西南區域經濟發展的大動脈,加速了西南地區與世界經濟的接軌。青藏鐵路已全線開工,南昆鐵路、湘桂線黎南段經過配套改造運力大幅度提升。重慶港已成為長江上游物流樞紐。廣西沿海港口和內河港口年吞吐能力已分別達到2012萬噸和1883萬噸。一批機場改擴建、新建項目完成,預計到2005年西南地區運營機場將有40個左右。 太原經濟圈
雲南省省長徐榮凱和西藏自治區副主席次仁卓嘎說,持續19年的區域經濟協作,西南地區的多邊經濟合作成果豐碩,目前西南地區已經初步形成南貴昆、成渝、川滇藏等多個多邊合作基本框架。南貴昆計劃在交通建設、能源開發、生態保護等多方面加強協作,成都、重慶謀求在科技、房地產、汽車、摩托車及零配件等方面進行全面合作,川滇藏計劃在三省區交界處打造世界旅遊精品「中國香格里拉生態旅遊區」,各省區市之間相互投資顯著增加。

㈣ 長三角和珠三角這兩個經濟圈,在老外眼中誰名氣更大

珠江三角洲是組成珠江的西江、北江和東江入海時沖擊沉澱而成的一個三角洲,面積大約一萬多平方公里。一般來說它的最西點定義在三水。珠江三角洲位於廣東省,包括廣東省惠州(僅包括惠州市區、惠陽、惠東、博羅)、深圳、東莞、廣州、中山、珠海、佛山、江門、肇慶(僅包括肇慶市區、高要、四會)九個市,以及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是中國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也是中國南部的經濟和金融中心。三角洲的東部的地區如深圳、東莞、廣州較早發展。研究中的港珠澳大橋連接珠江口的東西部,預計可以帶動西部的發展。中國改革開放以前,珠江三角洲一帶主要是農地和小村落。1985年以後,經濟改革,大量資金湧入。工資低廉,政策配合,珠江三角洲吸納了來自香港的商人設廠,使該地成為製造業的基地。2003年,港商於珠江三角洲僱用的工人達1千1百萬。隨著CEPA和9+2的建立,珠三角地區的合作將更加密切。地區的生產總值從1980年的80億美元急升至2005年的2321.7億美元。長江三角洲北起通揚運河,南抵杭州灣,西至鎮江、揚州,東到海邊,包括江蘇、浙江兩省部分地區和整個上海市,面積約5萬平方千米,是一片坦盪的大平原,只有少數小山丘像孤島一樣矗立在平原之上。這里岸線平直,海水黃渾,有一條寬約幾千米到幾十千米的潮間帶淺灘。演變過程長江三角洲坦盪寬廣,其演變形成過程大體由三個方三面組成:一是作為長江三角洲主體的太湖平原形成;其次,是長江攜帶的泥沙在長江口的堆積;第三,是人類生產活動對長江三角洲形成的影響。地域范圍長江三角洲主要有兩層含義,一個是地理上的長江三角洲,一個是經濟上的長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經濟圈中國經濟區 分區 東部 東北 中部 西部 重要經濟圈 長三角經濟圈 珠三角經濟圈 環渤海經濟圈 成渝經濟圈 武漢經濟圈 長江三角洲經濟圈的地域范圍比較模糊,不過遠遠超出了地理上的長江三角洲。一般把上海視為長三角經濟圈的中心,南京、杭州視為長三角經濟圈的兩個副中心。長江三角洲包括15個主要城市:上海市、蘇州市、無錫市、常州市、鎮江市、南京市、揚州市、泰州市、南通市、杭州市、寧波市、嘉興市、湖州市、紹興市、舟山市。這個范圍似有擴大的趨勢。2003年8月,在長江三角洲城市經濟協調會第四次會議上,浙江台州市被接納為正式會員。在首部《「長江三角洲城市經濟協調會」城市入會規程(建議稿)》中,除了現有16個長三角城市之外,江蘇鹽城、浙江溫州和金華、安徽馬鞍山、蕪湖、滁州、宣城、巢湖和銅陵等9個地級以上城市都被包容在長三角城市群中。2004年,安徽的合肥和馬鞍山、浙江的金華和衢州、江蘇的鹽城和淮安6個城市先後向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遞交了入會申請書。長江三角州城市圈是世界六大城市圈之一。交通長江三角洲地區是中國交通最為發達的地區之一。鐵路:滬寧鐵路,寧通鐵路,滬杭鐵路;京滬高速鐵路(建設中)公路: 滬寧高速公路、寧杭高速公路、蘇嘉杭高速公路、滬杭高速公路、杭甬高速公路等機場: 四大國際機場:上海浦東國際機場、浙江杭州蕭山國際機場、江蘇南京祿口國際機場、浙江寧波櫟社機場。航運: 世界大港:上海港、寧波舟山港、南通港、南京港。橋梁: 江陰長江大橋、東海大橋、寧波杭州灣跨海大橋、潤揚長江大橋等。

㈤ 上海和廣州哪個發達

主要還是要看這一位老年人來自於哪個城市,如果來自於江浙一帶的城市,可能對於上海的接受度會比較高,因為上海同樣是江浙吳越文化,氣候和飲食習慣也比較接近江蘇,浙江,如果這一位老年人來自於南方的福建,廣西,那麼去廣州肯定是更適應的,去了上海以後會覺得上海的生活氣息不如廣州那麼濃郁,而且上海總體來說比廣州要排外一些,如果是來自於北方,這兩個城市和北方以及北京差別都比較大,但是非要比一下還是上海,不過也有一些北方人會喜歡廣州這一種節奏。

如果老人來自於北方,我覺得這兩個地方和北方的城市差別都比較大,不過上海可能更接近北方城市吧,廣州氣候常年潮濕,這個讓很多北方人望而卻步,當地的粵語也是很難聽懂的,拋開文化氣候方面,上海的節奏要比廣州更快,總體來說想要生活氣息豐富一點,還是廣州更適合老人,上海更適合年輕人。

㈥ 誰能告訴我中國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經濟有何區別

長三角、珠三角和環渤海三大城市經濟圈,土地面積合計為90.4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的9.42%;人口為4.37億,佔全國34.23%;2002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62628.92億元,佔全國的61.16%。因而在中國經濟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不過,三大城市經濟圈也各具特點,發展並不平衡。我們主要從經濟發展水平、經濟增長源泉、發展動力機制和產業 結構特色等四個方面進行比較。經濟水平由於三大經濟圈包含的省市不同,地域面積有很大差異,採用人均和地均經濟水平,才有較強的可比性。我們以2002年最新統計數據計算兩組指標。表1顯示,目前三大經濟圈的經濟發展水平都遠在全國平均水平之上,但各經濟圈的發展呈現明顯的差異。長三角人均和地均GDP分別是珠三角的1.16倍和1.73倍,是環渤海的1.43倍和2.14倍。如果以長三角為1,則三大經濟圈的人均GDP比值為1:0.859:0.699,地均GDP的比值為1:0.578:0.468。可見,無論按人口平均,還是按土地面積平均,長三角經濟圈都是經濟產出效率或集約化程度最高的區域,而珠三角和環渤海經濟圈則依次遞減。如果從三大經濟圈首位城市來比較,經濟總量最大的是長三角首位城市上海,其GDP已突破5000億元;居第二和第三的分別是環渤海首位城市北京和珠三角首位城市廣州,兩個城市的GDP都在3000億元以上。而人均水平最高的則是珠三角的廣州市,人均GDP已逾5000美元,長三角的上海市也接近這一水平;而環渤海的北京市人均GDP只有3000多美元,與廣州和上海相差甚大三大經濟圈不僅是中國經濟的「主產區」,也是經濟增長最快的區域。2002年全國GDP增長8%,而計算幾何平均增長率,長三角經濟圈達到11.59%,珠三角經濟圈為10.80%,環渤海經濟圈略低,為10.77%。目前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決定因素為投資、消費和出口,依此考察三大經濟圈,可以發現它們增長的源泉各有側重。長三角經濟圈:投資拉動型。近年來,長三角地區由於其擁有的良好的基礎設施、發達的科技教育和日趨完善的政策環境,成為國內外投資者關注的「熱土」,特別是跨國資本正大舉向長三角地區轉移,作為長三角經濟中心的上海市日益發展成為大公司、大銀行總部和研發中心的所在地,並加快朝著國際經濟、金融、貿易和航運四大中心邁進。2002年包括滬蘇浙的長三角經濟圈共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9465.6億元,佔全國的21.9%,是珠三角(廣東省)的2.4倍,京津兩市的3.6倍。珠三角經濟圈:出口拉動型。改革開放以來,珠三角地區憑借其毗鄰港澳、靠近東南亞的地緣優勢和華僑之鄉的人緣優勢,以「三來一補」、「大進大出」的加工貿易起步,並大量吸引境外投資,迅速成為中國經濟國際化或外向化程度最高的地區。2002年廣東省進出口額達到2211.05億美元,佔全國進出口總額的35.62%,其中出口1184.65億美元,佔全國出口的36.38%;加工貿易出口佔全部出口的78.7%。外貿依存度達到155.31%,比上年提高15.4個百分點,遠遠高於其它各省市。環渤海經濟圈:內需拉動型。環渤海經濟圈有厚實的發展基礎,依託其廣闊的腹地和區內市場以及便捷的交通樞紐條件,已發展成為中國規模較大、較為發達和成熟的現代物流中心和消費市場區之一。2002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0094.8億元,約佔全國24.7%。外向化程度不如珠三角和長三角,外貿依存度僅35%左右,實際利用外資僅佔全國1/5,但近年來,隨著外商投資逐步「北上」,尤其是日韓及歐美等跨國公司紛紛在京設立研發機構,該經濟圈對外開放呈現加快勢頭。動力機制長三角經濟圈:民資主導型。這里較早誕生以集體和私營經濟為主體的「蘇南模式」和「溫州模式」,近些年經過規范的股份制改造,在中國地區經濟中繼續保持旺盛的活力。2002年,在工業增加值中,非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占的比重,浙江達到87.6%,江蘇為81.5%(江蘇的國有獨資工業僅佔9.05%);在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中,非國有經濟投資占的比重,浙江為67%,江蘇為63%,上海為65%,其中來自民間的投資(不含外資)已佔到46.8%。珠三角經濟圈:外資推動型。「珠三角模式」區別於其他發展模式的最大特徵,在於它幾十年來一直保持著吸引外資的絕對領先地位。2002年廣東省實際利用外資165.89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6.2%(其中珠三角116.19億美元),而同年滬浙蘇分別為50.3億、47億和108.3億美元,京津分別為51億和38.06億美元。廣東一年實際吸引外資額相當於西部12省區市改革開放以來的累積數。珠三角的外資主要來自香港、東南亞以及海外的華資。環渤海經濟圈:國資主導型。這一經濟圈多屬中國的老工業基地,傳統計劃體制的慣性影響較大,盡管近些年所有制結構調整加快,但國有經濟比重仍相對較高。2002年遼寧的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的增加值比重仍高達62.7%,北京的GDP中來自國有經濟的份額仍然佔到53.5%。在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中,國有經濟投資的比重,天津高達86.7%,北京和遼寧也都在40%以上。但要注意到,近年來該經濟圈民資和外資的增勢也在趨強。產業特色長三角經濟圈:高科技—知識密集型。長三角經濟圈產業門類齊全,輕重工業發達,是中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區,其紡織、服裝、機械、電子、鋼鐵、汽車、石化等工業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但相對其它經濟圈而言,這里以微電子、光纖通訊、生物工程、海洋工程、新材料等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更為突出。近年來,電子信息製造業的增幅始終保持在30%以上。上海、無錫和杭州已被確定為國家級IC設計產業化基地。2002年上海高新技術產業工業總產值1980.08億元,比上年增長18.7%,佔全市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23.4%。近期投資高科技產業的台商,也主要向長三角經濟圈轉移和集中。珠三角經濟圈:輕紡—勞動密集型。珠三角經濟圈產業主要由加工貿易導引,多以服裝、玩具、家電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2002年服裝產量仍高達22.53億件,平均全國每人1.8件;微波爐(1382萬台)、空調機(1324萬台)、電視機(2410萬台)等產量很大。近些年隨著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和優化升級,高新技術產品增速快,如2002年,大規模半導體集成電路增長27.8%,微波通信設備增長67.5%,移動通信設備增長188.0%,微型電子計算機增長31.4%,行動電話增長67.7%,彩色顯像管增長39.1%,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子和日用消費品生產和出口基地之一。此外,石油化工、電器機械也正在形成新的產業支柱。環渤海經濟圈:重化工—資本密集型。環渤海經濟圈是中國重化工業、裝備製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其鋼鐵、機械、汽車、石油化工、建材、造船以及微電子等IT產業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近年來,生鐵、鋼、成品鋼材、大型拖拉機、塑料、啤酒等產量均佔全國30%以上,電冰箱和洗衣機產量佔全國1/4以上,微型電子計算機佔全國近50%。2002年,重工業產值占整個工業的比重,遼寧高達79.9%,河北為69.4%,山東為61%。該經濟圈的農副產品、海洋產品加工和出口也具有相當的優勢。區域一體化的共性障礙與推進策略目前,三大經濟圈進一步擴張面臨的共性障礙,就是行政體制分割,各自為政,行政性區際關系削弱著甚至是替代了市場性區際關系,以致經濟圈內因地方行政主體利益導向而難以做到資源的優化配置及經濟融合。突出表現在:一是存在嚴重的不合理重復建設,這不僅出現在價高利大的產業領域,而且在港口、機場等基礎設施領域尤甚。如珠三角已有5個機場,長三角競相建港口,環渤海的機場、港口資源利用也不協調。二是在開放引資上競相出台優惠政策,在外貿出口上競相壓價,導致過度或惡性競爭;甚至經濟圈內的區際聯系還要小於與國際的聯系,由此損害了區域整體利益。三是經濟圈內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貿易壁壘、資源大戰,以及各種形式或花樣翻新的地方保護。近年來,為加強區域合作,三大經濟圈都採取了一些積極的舉措。如環渤海地區的京津機場聯合、首鋼的外遷,以及開展京津冀北「大北京」規劃的研究;長三角各城市主動接軌上海、杭州灣跨海大橋開工建設;珠三角實施的與香港24小時通關、深港兩地聯網信用卡計劃、佛山周邊撤市設區,以及前不久簽署的CEPA。但總體上看,合作的意願要大於實質性行動。根據目前的現狀,我們認為,有效推進經濟圈的一體化還需要從以下方面努力。第一,制定一體化發展規劃。中國的大城市經濟圈都是由不同的城市等級、不同的行政主體以及不同的功能區域構成的經濟復合體。推進經濟一體化必須規劃先行,研究制定超越現有行政區劃,能夠覆蓋經濟圈內各城市等級、各行政主體以及各功能區的大區域規劃,如「大珠三角規劃」、「大北京規劃」、「大上海規劃」。要通過規劃,明確經濟圈一體化的總目標和分階段目標,包括旨在消除要素和產品流動障礙的市場一體化,能夠發揮各自比較優勢形成合理分工的產業一體化,以公路、港口、機場的銜接配套和交通、物流網路的完善為重點的基礎設施一體化,以強化信息資源互通共享的信息一體化,以消除城鄉二元結構形態完善城市功能的城市布局一體化,以及旨在規范各地政府行為的制度一體化。第二,構築一體化共同市場。實現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以及產品和服務的徹底開放,除了要弱化地方行政參與經濟的力量外,關鍵在於培育和構建統一、開放、規范的共同市場。要在市場規則上盡可能與國際接軌,符合中國加入WTO的承諾,完善各類市場體系,形成各類市場的共同體,保障市場機制發揮基礎性作用。目前,特別重要的是,共建區域性的商品物流共同市場、產權交易市場、人力資源共同市場、科技成果及知識產權保護共同市場、基於信息網路平台的信息共享及信用徵信共同市場,以及文化旅遊共同市場等。比如,建立經濟圈產權交易機構,可以為跨地區產權重組、異地並購、產權交易等活動創造條件。第三,訂立有約束力的統一公約和法規。區域一體化是經濟圈內各經濟體發展到一定程度上的客觀要求,符合各經濟體的共同利益。但各經濟體又有各自不同的利益,為了約束和規范因各自利益而產生的不利於一體化的行為,有必要訂立大家共同遵守的統一公約和法規。目前可以選擇影響一體化最突出的一些問題,如招商引資、土地批租、外貿出口、人才流動、技術開發、工程招標、信息共享等方面,通過共同協商,形成經濟圈內無特別差異政策的公約、規則或法規。考慮到某些經濟體的水平和條件的懸殊,應允許存在一定的政策差異,使之有利於相對落後經濟體的發展。第四,組建半官方的協調仲裁委員會。國內外的實踐表明,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需要有一個由各經濟體共同組成的組織機構。過去各經濟圈為了加強區域協作都設立了類似城市市長聯席會議的機制或組織,但其作用十分有限。考慮到目前設立超越行政區的政府組織有難度,可以由政府部門和民間機構共同組建一個半官方的經濟圈協調仲裁委員會。主要職能包括研究制定經濟圈統一發展規劃和統一政策、組織協商協調、以及仲裁經濟糾紛。其中,仲裁職能可以借鑒世界貿易組織的做法,主要是考慮到當由於地方保護難以合理解決經濟糾紛情形下,需要有這樣的權威機構來公正地裁判。

㈦ 廣州屬於四大經濟圈的哪一個,它的地位和作用是什麼

廣州屬於珠三角經濟圈,廣州在珠三角經濟圈中處於核心地位,具有示範引領作用。
珠三角經濟圈是我國四大經濟圈之一,包括廣州、香港、深圳 、澳門、佛山、東莞、中山、珠海、江門、肇慶、惠州、清遠、雲浮、陽江、河源、汕尾共16個城市,是四大經濟圈中經濟最有活力、城市化率最高的地區。
廣州是國務院定位的國際大都市,華南地區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和科教中心,也是中國重要的工業基地,多年的發展已形成了門類齊全、輕工業較為發達、重工業有一定基礎、綜合配套能力、科研技術能力和產品開發能力較強的外向型現代工業體系。中國40個工業行業大類中,廣州就擁有34個。廣州擁有六個過千億的製造業集群, 2010年至2015年,廣州五次被福布斯評為中國大陸最佳商業城市第一位。在珠三角經濟圈中,廣州處於核心地位,對於珠三角經濟圈中各城市的建設發展具有示範引領作用。

㈧ 中國三大經濟圈是那三個

中國三大經濟圈分別為環渤海經濟圈,長三角經濟圈,珠三角經濟圈。中國三大經濟圈是中國目前經濟實力最強大的三個區域,三區約佔全國GDP總額的38%。

環渤海經濟圈位於中國北部,以北京、天津和唐山為中心;大連,青島,煙台等城市輔助結合而成。環渤海經濟圈依託北京市政治中心的優勢,在中國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

長三角經濟圈位於中國東部,以上海,南京和杭州為中心;無錫,蘇州,寧波,溫州等城市輔助結合而成。長三角依靠上海市強大的經濟實力來吸引外資,同時利用長江出海口的優勢發展航運業,在中國的經濟圈裡具有重要地位。

珠三角經濟圈位於中國南部,以廣州和深圳為中心;珠海,中山,惠州,江門,佛山,東莞,肇慶等城市輔助結合而成。珠三角是中國惟一的世界灣區「粵港澳大灣區」的所在地,依託廣州和深圳的兩座一線城市來帶動周邊經濟。珠三角最大的優勢在於靠近香港澳門,靠近特區,大量吸引外資。

㈨ 中國三大經濟圈

長三角、珠三角、渤海經濟圈

㈩ 上海,廣州哪個比較發達

說完廣州與北京,再來看看廣州與上海。從文化來看,廣州是嶺南文化的中心,上海是海派文化的中心。嶺南文化由本根文化與百越族文化融合,進而與漢文化融合,與西方文化交流而發展起來,具有重商性、開放性、兼容性、多元性、直觀性、平民性、非規范性的特徵。而上海是一個現代化大都市,幾乎成為現代中國的一個象徵。海派文化是在中國江南傳統文化(吳文化)的基礎上,與開埠後傳入的對上海影響深遠的歐美文化等融合而逐步形成,
有「海納百川,兼容並蓄」的特點。從經濟來看,廣州位於珠江三角洲經濟帶,全市國民經濟以年均14%以上的速度持續增長,商業發達,擁有商業網點10萬多個,為全國十大城市之冠,工業在珠江三角洲、華南地區乃至東南亞一帶都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上海位於長江三角洲經濟帶,工業極其發達,工業總產值佔全國的十分之一,主要以輕紡、重工業、冶金、石油化工、機械、電子工業為主,其他還有汽車、航空、航天等工業。長三角位於沿海開放帶和長江經濟帶結合部,展覽業有利於輻射龐大的國內市場。珠三角展覽業目前對內地的經濟輻射力不夠強,但從長期看,其與港澳相鄰,處於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和泛珠三角兩大經濟圈的交匯點,也有巨大的區域潛力。二者在經濟實力與輻射力上,可以說都是中國經濟版圖上的兩顆明珠,難加軒輊。但就各自對國家發貢獻方面,倒還可以說道說道。
就稅收方面而言,《經濟觀察報》曾披露:廣州市上交國家的稅收遠高於北京和上海。根據有關統計資料,早在2000年,廣州市財稅入中央庫已達413億元,入廣東省庫達104億元,廣州市庫200億元,財稅入庫總數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0%,是全國平均水平15%的兩倍。 從2000年到2003年三年間,廣州財稅總量從717億多元增加到1115.57億元,年均增幅在16%左右,而同期GDP增速則在13%左右,其中去年國稅、地稅及財政收入更達到1115.57億元,比上年增長17.7%,高出GDP增速(15%)2.7個百分點。其原因除了稅收部門規范稅制和加強徵收外,也說明稅負偏重。 以2006年為例,來自廣州地區的一般預算收入達1729億元,除了427億元留為地方財政之外,上繳中央、省的比例高達75.3%。用一句通俗的話說,廣州掙一塊錢,要為國家和省做七毛五的貢獻。而上海,則掙一塊錢只需上交國家財政五毛錢,自己留下五毛。也就是因為這個緣故,2006年廣州年國稅稅收收入突破1000億元大關,成為繼上海、北京之後,全國第三個年國稅稅收收入超過1000億元的城市。從2002年到2006年,廣州累計上繳中央和省財政4261億元,全國約1/20、全省約1/3的財政收入來自於廣州。人口只佔全國的1/200的廣州,上繳財政卻佔到全國總量的1/20。
到2007年為止,來源於廣東省的稅收連續16年全國第一,近年來自廣東的稅收佔了全國1/7,遠遠超過其他省市!而廣東人口只佔中國約1/14!就廣州而論,以佔全國僅約1/200的人口,為國家貢獻了1/20的稅收!
目前廣東財政收入全國最高,人均財政支出才排全國25位,廣東人均財政支出長期處國家較低水平,而上海從49年至今,其人均財政支出長期雄居中國各省市首位,而且髙出全國平均水平幾倍以上,目前高出廣東5倍以上,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的財政稅收會象中國這樣不合理,其實稅收來自國內商品消費者,而不是國內生產企業或國外生產企業,上海煙草或美國萬寶路香煙給中國交的稅都來自中國國內的消費者。49年至今,上海人的財政支出除了近十幾年的房地產相關稅收來自上海自已本地居民外,其它財政支出幾乎都來自國內其它地區的消費者,實際上上海目前房地產相關稅收也並不都來自本地居民,相當多的購房者其實是港台人及外省人。如果中國稅收改為國外通行的消費地消費環節徵收為主,上海財政收入及支出馬上大減,上海居民的福利及政府投資支出就會大幅縮水,上海經濟會一年不如一年,即刻失去過去的光芒。2011上海納稅排名前3位企業,1上海煙草,2 上海通用,3 上海大眾,生產的香煙汽車在上海銷售的不到5%,幾乎全部銷往外省,都是外省消費者給上海納稅.
再來看廣東,廣東早期工業兩頭在外,市場在歐美,原材料也在外,為國家大量創造當時最短缺的外匯的同時,由於出口產品消費在國外,廣東幾乎收不到什麼稅收,而自已百姓消費上海產品時,卻給上海稅務局上交了大量稅收,廣東在中國稅制中犧牲那麼多,是你上海可以比的嗎.廣東出口工業沒給廣東帶來什麼稅收,但出口工業提供大量工作崗位,幾千萬崗位帶來巨大的消費力,如果廣東是個獨立關稅區,這個消費能力可給廣東帶來巨額的稅收廣東人的消費足以支持目前廣東的稅收總量,上海人的消費根本支持不了目前上海稅收總量的1/3,上海起馬有2/3的稅收來自國內其它地區的消費者,各省各為獨立關稅區,上海稅收收入立馬會被打回原形。
還有一點需要指出的是國家對上海的投資遠遠高於廣州甚至廣東。比入,七八十年代的中央對寶鋼的投資,又比如央企在上海的投資,僅2007年央企在上海林林總總的工業和第三產業產值占上海工業和第三產業總產值的近半,為上海貢獻的GDP近數千億、此外, 優惠稅率造就外資高地,從而帶來了龐大的外企雇員隊伍,沒有這些外企雇員貢獻的2/3,上海的個稅將從450億直降至150億,不及深圳水平。 由於國家累計投資,上海目前的民營經濟GDP僅2000億,國營經濟GDP為6000億,外資經濟GDP 4000億,由此可見上海的國家投資產出率低下,3.6萬億的國家投資(如基礎設施、工業投資)以及國家特許壟斷某種市場所帶來的民間投資等),產出的GDP竟是如此之低;而如果沒有這些國營經濟GDP,上海的GDP將從12000億縮減到5000億的水平。
廣州對國家的貢獻除了稅收外,還有對外來人口的吸收。2013年底, 廣州市共有人口1293萬,其中外來人口686萬,占總人口數的53.05%。而上海共有人口2300萬人,其中流動人口超過900萬人,占總人口的39.13%。也就是說廣州的外來人口比重大大超過上海。而如果將外來人口的絕對數字放在整個廣東省,則其外來人口達2130萬,這個數目約是上海的兩倍多,佔全國暫住人口的三分之一,位居全國各省、市、區之首。而且這個絕對數數字已經超過中國境內下列省、自治區:新疆( 1905萬 )、海南( 803萬)、 寧夏( 572萬)、青海( 529萬)、 西藏( 267萬)。須知,這些流動人口在本地基本上是無法就業,因而也可能造成社會的不穩定人員。廣州和廣東對這些流動人口的吸納,無疑不僅解決了內地人員的就業問題,也為其社會穩定做了貢獻,在這方面,上海的貢獻顯然不足與廣州或廣東相比。
還應該記住的是:近代上海的發展,其實也離不開廣東商人的努力。在洋人來上海之前,晉商、徽商最早在上海登台亮相,晉商以票號逞威,徽商則在鹽業、典當、茶葉、木材四大行業中占盡優勢。開埠初期,粵商挾外貿之長進軍上海逐步崛起滬上。 山西人被人認為是最單純的商人,他們刻苦節儉,注重枝微末節,又因為太過單純,不夠深謀遠慮,終於逐漸衰微;徽州人的善賈,從其「徽州算盤」的別稱中便可見—斑。和山西人的鄙視讀書相反,徽商則「賈而好儒」,出了很多儒商,但安徽人賺了錢後,就有點滿足現狀,不願意擴展事業,大多打道回府,廣置田宅,編修族譜,自己斷了自己的後路…… 所以,明清時期蓬勃的晉商和徽商算是舊路子的商界領袖,而後來居上的粵商和甬商算是近代商界之首。和穩扎穩打的寧波人不同,廣東人更加果敢決斷,敢為天下先。廣東人是絕對的現實主義,對商機的掌握超人一等,即使在戰亂期間,廣東人卻多在南洋做生意,或去海外發達,然後再回來發展。以前南京路上的四大百貨公司——永安、先施、大新、新新,就是粵籍華僑家族的,穩占上海灘頭號大馬路的半壁江山。 在上海的廣東人是外來族群中最有過客心態的,他們都是那種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能人,還有各種海外關系,隨時准備到別處開辟新的天地。 每年為上海創造過100億稅收的上海煙草公司-前身是廣東南海人人創辦的「南洋煙草公司」。在天津、北京、營口、濟南、青島、漢口、南京、鎮江、汕頭、廈門、香港、新加坡、泰國等地設立分公司,此外還在河南許昌、山東坊子、安徽劉府設烤煙廠,全公司的制煙工人達到萬餘人。整個公司的盈利在1923年達400多萬元,到了1925年已激增至1200多萬元之巨 上海輪船招商局、上海機器織布局、開平礦務局和電報局,都是以廣東商人為主幹設立起來的。,唐、徐、鄭等廣東人以上海為根據地,還在直隸、安徽,江西,湖北辦礦山、鐵路、保險、耕殖畜牧公司1949年當時中國最大的食品企業——上海冠生園是廣東南海人創辦的,當年其大招牌在13里外的也能看見。
另外,還值得一提的是,改革開放三十年,在思想文化上,實際上是廣州(包括廣東)遠遠走在了上海前面。78年,上海還是中國計劃經濟最為頑固的堡壘之時,廣州廣東已經吹響了改革開放市場經濟的號角。前文化部長孫家正對此有這一的說法: 實際上,廣東對國家最大的貢獻不在於GDP,而是在文化思想上引領了社會風氣之先。孫家正指出,在中國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嶄新的文化思想是從廣東開始的。「沒有文化的革新和創造,怎麼會有全國改革開放的大形勢呢。」當初中國經濟幾乎處於崩潰的邊緣,但經過短短三十年多年的發展,中國經濟總量就達到世界第二,此間人們的文化思想的轉變尤為關鍵。孫家正認為,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三十多年取得的最偉大成就,不是像雨後春筍版出現的高樓大廈,不是商店裡琳琅滿目的商品,也不是四通八達的高速公路,而是中國人內心世界的變化——而這種變化正是從廣州和廣東開始的。

與上海經濟圈和廣州經濟圈哪個更好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抖音稱呼美女還有什麼 瀏覽:161
沙溢胡可如何在細節中體現愛情 瀏覽:258
婚姻線左右手都有怎麼看 瀏覽:720
小米手環6女性健康怎麼開 瀏覽:872
什麼影響男人的事業運勢 瀏覽:353
如何發展老人經濟 瀏覽:939
有人說你不知道什麼是愛情 瀏覽:63
風聲的美女長什麼樣 瀏覽:477
成語故事紙上談兵講的是什麼 瀏覽:119
考環保方面事業編題庫有哪些 瀏覽:340
東軟集團政府事業部怎麼樣 瀏覽:152
萬科幸福譽對面蓋什麼醫院 瀏覽:622
故城縣哪裡有美女 瀏覽:910
養老事業包括什麼 瀏覽:567
婚姻男方冷暴力不理你怎麼發信息 瀏覽:733
美國經濟歷史發展的原因有哪些 瀏覽:712
被套多久換一次最健康 瀏覽:208
美女洗澡有什麼漂亮 瀏覽:409
經濟艙和折扣艙什麼意思 瀏覽:208
事業單位差補工資多少 瀏覽: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