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羅斯福新政經濟上的成功是指什麼

羅斯福新政經濟上的成功是指什麼

發布時間:2022-07-04 21:01:28

㈠ 羅斯福新政之所以取得成功其根本原因是什麼

羅斯福新政之所以成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1.這是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即解決在生產過程中的無政府(自由競爭)狀態。
2.雄厚的經濟實力使羅斯福政府有能力干預經濟。
3.美國獨立戰爭以來形成的民主傳統為新政的實施提供了強有力的政治保障(德、日法西斯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即他們是軍國主義國家,有本質的擴張性)。
4.國家干預經濟和運用 財政政策調整經濟成為美國經濟學界的強大思潮,為新政的實施提供理論依據。
5.美國借鑒了當時蘇聯的計劃經濟的成功經驗。
6.羅斯福的個人優良素質(德國的希特勒、日本的廣田弘毅妄圖奪取世界霸權奪權,使國家走上法西斯擴張道路;羅斯福則從維護制度穩定出發,從維護世界和平出發)。
羅斯福新政(The Roosevelt New Deal),是指1933年富蘭克林·羅斯福任美國總統後實行一系列經濟政策,核心三R:救濟(Relief)、復興(Recovery)和改革(Reform),也稱三R新政。

新政增加政府對經濟直接或間接干預,緩解了大蕭條帶來的經濟危機與社會矛盾。通過國會制定了《緊急銀行法令》、《國家工業復興法》、《農業調整法》、《社會保障法案》等法案。

㈡ 1933年羅斯福新政為什麼說是最為成功的

1、1933年羅斯福新政成功:

  1. 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新模式;
    2.加強了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管理;
    3.促使美國從經濟危機中走了出來,重新成為世界經濟強國;
    4.促使美國改變原有外交政策,加強國際間的合作;
    5.遏制了美國滋生的法西斯主義。

2、羅斯福新政的主要內容:


3、羅斯福新政的特點:
1.採用新的理論知道——凱恩斯主義指導經濟;
2.政府對經濟全面干預,同時採取有利於工人和小生產者的措施,以緩和國內階級矛盾;
3.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發展的新模式,二戰後被一些主要的資本主義國家借鑒和繼承,促使二戰後資本主義發展出現新變化,進入資本主義發展的「黃金時期」。

㈢ 羅斯福新政成功的【【主要]】】因素

羅斯福新政成功的原因

(1)順應資本主義發展要求是其成功的根本原因。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已經由自由競爭發展到壟斷階段,只有依靠國家力量進行有效干預才能減少生產的盲目性,新政正是這種時代要求的反映。

(2)美國比較完善的民主制度是其成功的政治保障。美國通過資產階級革命建立起政權,民主制度不斷發展完善,可以通過民主改革方式擺脫政治經濟危機。

(3)美國強大的經濟實力是其成功的經濟基礎。美國可以利用國家強大的經濟實力,通過國家補貼、政府投資等方式緩解經濟危機。

(4)羅斯福個人才幹是其成功的主觀條件。

㈣ 羅斯福新政取得勝利的原因

1929-1933年的世界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歷史上最深刻、破壞性最大的危機。它根源於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20世紀20年代美國經濟在快速發展中也使生產和銷售的矛盾不斷尖銳化,直接導致危機的爆發。在危機的沉重打擊之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各自尋找對策。美國通過羅斯福新政,使危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緩和。羅斯福新政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這種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新模式,為資本主義繼續向前發展開創了一條新的道路。我們應從以下三個方面認識羅斯福新政。

一、羅斯福新政的背景、目的、內容、特點

背景:①面對1929年嚴重的經濟危機,胡佛政府無力扭轉經濟頹勢。②人民的不滿情緒高漲,全國上下要求改革的呼聲越來越強烈,希望有一個強有力的政府,採取有效的政策,迅速改善經濟狀況。③羅斯福以「新政」為競選口號,贏得了廣泛支持,擊敗胡佛,成為美國的第32任總統。

目的:盡快擺脫經濟危機,實現經濟復興,以維護資本主義制度。

內容:①金融方面,下令銀行暫時休業整頓,逐步恢復銀行的信用。實行美元貶值,刺激出口。②工業方面,通過工業復興法,要求各工業企業制定本行業的公平經營章程,規定生產規模、價格水平、工資標准和工作日時數等,防止盲目競爭引起生產過剩。③農業方面,獎勵農民調整生產結構,穩定農產品價格,改善農業生產環境。④社會福利方血,救濟失業的同時,積極推行「以工代賑」,興辦公共工程,增加就業,刺激消費和生產,穩定社會秩序。

特點:①政府對經濟實行全方位的干預。②避免國有化形式而力圖保持資本主義自由企業制度。③採取了一些有利於工人和小生產者的措施,以緩和國內階級矛盾。

二、羅斯福新政的評價

羅斯福新政的評價:①羅斯福新政,開始以克服嚴重的經濟危機為主要目標,進而推動政治、經濟和社會改革。它是在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做出的政策調整,不可能改變資本主義制度的本質,無法從根本上消除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②它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經濟危機對美國經濟的嚴重破壞,促進了生產力的恢復,緩和了社會矛盾,遏制了美國的法西斯勢力,鞏固了資本主義統治。③國家對經濟加強干預的政策,開創了美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它不僅成為現代美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開端,而且對其他許多國家經濟政策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三、羅斯福新政取得成功的原因

羅斯福新政取得成功的原因如下:①羅斯福新政是資本主義發展的客觀要求。資本主義經歷了長期發展之後,由自由競爭發展到壟斷,但都沒有從根本上消除生產的無政府狀態,生產與銷售的矛盾常常引起經濟危機,給資本主義經濟造成嚴重的破壞,資產階級千方百計地尋求擺脫危機的道路,新政正是這種要求的反映。②美國有雄厚的經濟實力,使羅斯福政府有能力干預經濟,如給農民大量的補貼、大規模新建公共工程等。③獨立戰爭以來形成的民主傳統為新政的實施提供了強有力的政治保障。④借鑒當時社會主義國家蘇聯計劃經濟的成功經驗。⑤20世紀30年代,國家干預經濟和運用財政政策調整經濟成為美國經濟學界的強大思潮,為實行新政提供了理論依據。

㈤ 羅斯福新政的成功因素

(1)美國以革命方式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對舊思想和舊勢力的消除比較徹底,這是新政成功的歷史條件。

(2)擁有廣闊的世界市場,是新政成功的有利的國際條件。

(3)一戰美國大發橫財,戰後美國經濟高速發展,這是新政能成功的經濟基礎。

(4)階級矛盾相對緩和、民主制度健全和民主勢力強大,是成功的政治基礎。

(5)民主參政意識較強是新政成功的思想基礎。

㈥ 羅斯福新政帶來了哪些成就

隨著新政的推行,美國的經濟有了明顯的變化:對唯利是圖的資產階級來說,新政的確為它們帶來了生機,一改羅斯福初任時所說的「工廠關閉」的冷寂狀態,熙熙攘攘的顧客在搶購物的黃金時間出入商店,昔日「市場鴉雀無聲」的慘淡經營已成為歷史;作為經濟晴雨表的股票市場漸趨穩定,走向復興;公眾購買力增強,個人儲蓄率提高。至1941年,美國經濟已完全走出困境,進入了新的高漲時期。

然而,羅斯福新政巨大的、深遠的影響不僅在經濟而且在社會和政治方面同樣顯著。羅斯福採取了一系列果斷而及時的措施,恢復了人們對於美國國家政治制度的信心,相當程度上抵消了1929年後日益增長的左翼運動和喧囂一時的法西斯右翼運動,從而鞏固了資產階級在美國的統治。羅斯福強化了美國聯邦政府,擴大了白宮的權力。「至羅斯福逝世時,現代總統機構已堅定地建立起來了。」白宮成了全國政治的焦點和充滿生機的中心。新政措施在相當程度上促進了美國國內市場的開發和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收入的再分配,使得美國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和社會結構現代化。而且,國家在一定程度上承認了人民的權力,從而有利於有組織工人運動的發展。

㈦ 羅斯福新政的成功說明了什麼為中國提供了哪些經驗

羅斯福新政(The New Deal)是指1933年富蘭克林·羅斯福就任美國總統後所實行的一系列經濟政策,其核心是三個R:救濟(Relief)、復興(Recovery)和改革(Reform),因此有時也被稱為三R新政。救濟主要針對窮人與失業者,復興則是將經濟恢復到正常水準,針對金融系統的改革則試圖預防再次發生大蕭條。新政讓政治版圖重新排列,民主黨在國會兩院擁有絕對多數(只在1947-1949年及1953-1955年失去控制權),以及在1933年至1969年間九個總統任期中七次掌握了白宮,其根基為自由主義思想、南方白人、傳統的民主黨員、大城市中的技師、以及被賦予權力的勞工聯盟及少數族群。共和黨則分裂為兩派:一派為反對整個新政的保守派,他們認為新政是商業與經濟成長的敵人;另一派則接受大部分的新政,並試圖使之更有效率。政治版圖的重劃,形成了「新政聯盟」,他們主宰總統大選直至1960年代;而反對新政的保守派聯盟則在1937年到1963年間主掌國會。「自由派」通常指新政的支持者,而「保守派」則指其反對者,兩派均有民主黨和共和黨成員。

許多歷史學家會將「第一次新政」(1933-1934年)與「第二次新政」(1935-1938年)做區分,後者更為偏向現代自由主義而更具爭議性。「第一次新政」處理的范圍很廣泛,從金融與鐵路到工業與農業,他們都要求經濟上的協助以生存。舉例來說,聯邦緊急救援署提供給各州與城市5億美元用於救濟。「第二次新政」則包括了確保組織工會的《國家勞資關系法案》、公共事業振興署(聯邦政府成為最大的單一僱主)、《社會安全法》、以及幫助佃農與移工的新計劃。新政中最後一項重要的立法為1937年美國住宅局與農業安全局的建立,以及1938年的勞動公平標准法,設定了多數勞工的最高工時與最低薪資。

1937-38年間經濟的下跌,以及美國勞工聯合會與產業工會聯合會的分裂,導致共和黨贏得了1938年的國會選舉。保守的共和黨員與民主黨員加入了非正式的保守派聯盟。在1942-43年間,他們停止了諸如公共事業振興署與平民保育團等救濟計劃,並阻擋了多數自由主義性的提案。羅斯福自己則將注意力轉移到戰爭的准備,並且分別在1940年與1944年再度贏得選舉。美國最高法院宣布國家復興署與《農業調節法》違憲,不過後者後來重審並且獲得支持。羅斯福之後第一位共和黨的總統德懷特·艾森豪也大體上保留了完整的新政各措施,甚至擴張了其中某些領域。1960年代中,林登·詹森總統的偉大社會計劃便是受到新政的啟發,大幅地擴張自由主義式的計劃,而共和黨的理查·尼克森總統也大致保留了這項政策;但是在1974年之後,減少對經濟的干預獲得了兩黨的支持。新政中規範金融業的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1990年代取消。

新政以增加政府對經濟直接或間接干預的方式大大緩解了大蕭條所帶來的經濟危機與社會矛盾。通過國會制定了《緊急銀行法》、《農業調節法》、《國家產業復興法》、《社會安全法》等法案。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新政基本結束,但羅斯福新政時期產生的一些制度或機構如社會安全保障基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美國住宅局 、田納西河谷管理局等至今仍產生著影響。

很多歷史學家認為羅斯福為上千萬絕望的民眾重建了希望與自尊,創建工會、提升公共設施、保存了資本主義──如果將銀行與鐵路國有化時可能會摧毀之。有些左派則譴責羅斯福在有機會將銀行、鐵路與其他工業國有化時卻在拯救資本主義。還有人抱怨他擴張了聯邦政府的權力,創建工會且削弱商會的力量。歷史學家們基本上同意新政並未改變美國資本主義社會中的權力分布──除了工會的建立之外。「新政對國家內權力結構改變的影響甚微。」新政在一個充滿不確定與危機的時代中保留了美國的民主制度,而不致如其他國家的民主一樣地垮台。

自由市場的理論家如路德維希·馮·米塞斯認為社團主義是與他們所主張的資本主義形式完全不容的。在自由市場的資本主義里,國家只能扮演守夜人的角色,政府在經濟里所扮演的角色僅限於保衛自由市場能夠自由的運作。在這樣的觀點下,社團主義就如同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一般,是和資本主義完全相反的意識形態。其他一些批評者則認為這種社團主義的機制排除了某些群體—尤其是失業者,也因此應該替高失業率負責。

在美國一些人認為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的新政是朝向社團主義國家的政策。反對新政的人士,尤其是自由意志主義者,認為新政代表的是一種新的而廣泛的社團主義試驗。新政的部分政策被美國最高法院判定違憲。

閱讀全文

與羅斯福新政經濟上的成功是指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抖音稱呼美女還有什麼 瀏覽:164
沙溢胡可如何在細節中體現愛情 瀏覽:260
婚姻線左右手都有怎麼看 瀏覽:721
小米手環6女性健康怎麼開 瀏覽:872
什麼影響男人的事業運勢 瀏覽:353
如何發展老人經濟 瀏覽:939
有人說你不知道什麼是愛情 瀏覽:63
風聲的美女長什麼樣 瀏覽:477
成語故事紙上談兵講的是什麼 瀏覽:119
考環保方面事業編題庫有哪些 瀏覽:340
東軟集團政府事業部怎麼樣 瀏覽:152
萬科幸福譽對面蓋什麼醫院 瀏覽:622
故城縣哪裡有美女 瀏覽:910
養老事業包括什麼 瀏覽:567
婚姻男方冷暴力不理你怎麼發信息 瀏覽:733
美國經濟歷史發展的原因有哪些 瀏覽:712
被套多久換一次最健康 瀏覽:208
美女洗澡有什麼漂亮 瀏覽:409
經濟艙和折扣艙什麼意思 瀏覽:208
事業單位差補工資多少 瀏覽: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