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經濟論的概念有哪些

經濟論的概念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7-04 13:09:56

A. 經濟理論是什麼

理論,即觀點。學者們通過觀察,假設,推理,而得出的結論,就是其認識事物發展規律的觀點。經濟理論,就是不同的經濟學流派對不同經濟現象的發展規律所發表的各流派觀點。

B. 經濟理論

十大經濟理論

一、平衡發展理論

平衡發展理論,是以哈羅德-多馬新古典經濟增長模型為理論基礎發展起來的。其中又有兩種代表性理論,即羅森斯坦—羅丹的大推進理論和納克斯的平衡發展理論。推進理論的核心是外部經濟效果,即通過對相互補充的部門同時進行投資,一方面可以創造出互為需求的市場,解決因市場需求不足而阻礙經濟發展的問題;另一方面可以降低生產成本,增加利潤,提高儲蓄率,進一步擴大投資,消除供給不足的瓶頸。平衡發展理論認為,落後國家存在兩種惡性循環,即供給不足的惡性循環(低生產率——低收入——低儲蓄——資本供給不足——低生產率)和需求不足的惡性循環(低生產率——低收入——消費需求不足——投資需求不足——低生產率),而解決這兩種惡性循環的關鍵,是實施平衡發展戰略,即同時在各產業、各地區進行投資,既促進各產業、各部門協調發展,改善供給狀況,又在各產業、各地區之間形成相互支持性投資的格局,不斷擴大需求。因此,平衡發展理論強調產業間和地區間的關聯互補性,主張在各產業、各地區之間均衡部署生產力,實現產業和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

平衡發展理論的出發點是為了促進產業協調發展和縮小地區發展差距。但是一般區域通常不具備平衡發展的條件,欠發達區域不可能擁有推動所有產業同時發展的雄厚資金,如果少量資金分散投放到所有產業,則區域內優勢產業的投資得不到保證,不能獲得好的效益,其他產業也不可能發展起來。即使發達區域也由於其所處區位以及擁有的資源、產業基礎、技術水平、勞動力等經濟發展條件不同,不同產業的投資會產生不同的效率,因而也需要優先保證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的投資,而不可能兼顧到各個產業的投資。所以平衡發展理論在實際應用中缺乏可操作性。

二、不平衡發展理論

不平衡發展理論,是以赫希曼為代表提出來的。他認為,經濟增長過程是不平衡的。該理論強調經濟部門或產業的不平衡發展,並強調關聯效應和資源優化配置效應。在他看來,發展中國家應集中有限的資源和資本,優先發展少數「主導部門」,尤其是「直接生產性活動」部門。不平衡增長理論的核心是關聯效應原理。關聯效應就是各個產業部門中客觀存在的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的關聯度,並可用該產業產品的需求價格彈性和收入彈性來度量。因此,優先投資和發展的產業,必定是關聯效應最大的產業,也是該產業產品的需求價格彈性和收入彈性最大的產業。凡有關聯效應的產業——不管是前向聯系產業(一般是製造品或最終產品生產部門)還是後向聯系產業(一般是農產品、初級產品生產部門)——都能通過該產業的擴張和優先增長,逐步擴大對其他相關產業的投資,帶動後向聯系部門、前向聯系部門和整個產業部門的發展,從而在總體上實現經濟增長。

不平衡發展理論遵循了經濟非均衡發展的規律,突出了重點產業和重點地區,有利於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這個理論出來以後,被許多國家和地區所採納,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一些新的區域發展理論。

三、區域分工貿易理論

分工貿易理論,最先是針對國際分工與貿易而提出來的,後來被區域經濟學家用於研究區域分工與貿易。早期的分工貿易理論主要有亞當·斯密的絕對利益理論,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利益理論,以及赫克歇爾與奧林的生產要素稟賦理論等。絕對利益理論認為,任何區域都有一定的絕對有利的生產條件。若按絕對有利的條件進行分工生產,然後進行交換,會使各區域的資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從而提高區域生產率,增進區域利益。但絕對利益理論的一個明顯缺陷,是沒有說明無任何絕對優勢可言的區域,如何參與分工並從中獲利。比較利益理論解決了絕對利益理論無法回答的問題,認為在所有產品生產方面具有絕對優勢的國家和地區,沒必要生產所有產品,而應選擇生產優勢最大的那些產品進行生產;在所有產品生產方面都處於劣勢的國家和地區,也不能什麼都不生產,而可以選擇不利程度最小的那些產品進行生產。這兩類國家或區域可從這種分工與貿易中獲得比較利益。比較利益理論發展了區域分工理論,但它不能對比較優勢原理的形成做出合理的解釋,並且與絕對利益理論一樣,它是以生產要素不流動作為假定前提的,與實際情況不相符。赫克歇爾與奧林在分析比較利益產生的原因時,提出了生產要素稟賦理論。他們認為,各個國家和地區的生產要素稟賦不同,這是國際或區域分工產生的基本原因。如果不考慮需求因素的影響,並假定生產要素流動存在障礙,那麼每個區域利用其相對豐裕的生產要素進行生產,就處於有利的地位。生產要素稟賦理論補充了斯密和李嘉圖的地域分工理論,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一是該理論舍棄了技術、經濟條件等方面的差別,並假定各生產要素的生產效率是一樣的,從而把比較優勢當成是絕對和不變的;二是在分析中所包含的生產要素不夠充分;三是完全沒有考慮需求因素的影響;四是對自由貿易和排除政府對貿易的干預的假定等與現實不符。

四、梯度轉移理論

梯度轉移理論,源於弗農提出的工業生產生命周期階段理論。該理論認為,工業各部門及各種工業產品,都處於生命周期的不同發展階段,即經歷創新、發展、成熟、衰退等四個階段。此後威爾斯和赫希哲等對該理論進行了驗證,並作了充實和發展。區域經濟學家將這一理論引入到區域經濟學中,便產生了區域經濟發展梯度轉移理論。該理論認為,區域經濟的發展取決於其產業結構的狀況,而產業結構的狀況又取決於地區經濟部門,特別是其主導產業在工業生命周期中所處的階段。如果其主導產業部門由處於創新階段的專業部門所構成,則說明該區域具有發展潛力,因此將該區域列入高梯度區域。該理論認為,創新活動是決定區域發展梯度層次的決定性因素,而創新活動大都發生在高梯度地區。隨著時間的推移及生命周期階段的變化,生產活動逐漸從高梯度地區向低梯度地區轉移,而這種梯度轉移過程主要是通過多層次的城市系統擴展開來的。與梯度轉移理論相類似的是日本學者小島清提出的雁行模式,他將日本、亞洲四小龍、東盟、中國等國家和地區列為不同的發展梯度,並冠之以第一、二、三、四批大雁等。

梯度轉移理論主張發達地區應首先加快發展,然後通過產業和要素向較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轉移,以帶動整個經濟的發展。梯度轉移理論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是難以科學劃分梯度,有可能把不同梯度地區發展的位置凝固化,造成地區間的發展差距進一步擴大。

五、增長極理論

增長極理論,最早由佛朗索瓦·佩魯提出。漢森對這一理論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和總結。該理論從物理學的「磁極」概念引伸而來,認為受力場的經濟空間中存在著若干個中心或極,產生類似「磁極」作用的各種離心力和向心力,每一個中心的吸引力和排斥力都產生相互交匯的一定范圍的「場」。這個增長極可以是部門的,也可以是區域的。該理論的主要觀點是,區域經濟的發展主要依靠條件較好的少數地區和少數產業帶動,應把少數區位條件好的地區和少數條件好的產業培育成經濟增長極。通過增長極的極化和擴散效應,影響和帶動周邊地區和其它產業發展。增長極的極化效應主要表現為資金、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向極點聚集;擴散效應主要表現為生產要素向外圍轉移。在發展的初級階段,極化效應是主要的,當增長極發展到一定程度後,極化效應削弱,擴散效應加強。

增長極理論主張通過政府的作用來集中投資,加快若干條件較好的區域或產業的發展,進而帶動周邊地區或其它產業發展。這一理論的實際操作性較強。但增長極理論忽略了在注重培育區域或產業增長極的過程中,也可能加大區域增長極與周邊地區的貧富差距和產業增長極與其它產業的不配套,影響周邊地區和其它產業的發展。

六、點軸開發理論

點軸開發理論,最早由波蘭經濟學家薩倫巴和馬利士提出。點軸開發理論是增長極理論的延伸,但在重視「點」(中心城鎮或經濟發展條件較好的區域)增長極作用的同時,還強調「點」與「點」之間的「軸」即交通干線的作用,認為隨著重要交通干線如鐵路、公路、河流航線的建立,連接地區的人流和物流迅速增加,生產和運輸成本降低,形成了有利的區位條件和投資環境。產業和人口向交通干線聚集,使交通干線連接地區成為經濟增長點,沿線成為經濟增長軸。在國家或區域發展過程中,大部分生產要素在「點」上集聚,並由線狀基礎設施聯系在一起而形成「軸」。

該理論十分看重地區發展的區位條件,強調交通條件對經濟增長的作用,認為點軸開發對地區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要大於單純的增長極開發,也更有利於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生產力布局和區域經濟開發基本上是按照點軸開發的戰略模式逐步展開的。我國的點軸開發模式最初由中科院地理所陸大道提出並系統闡述,他主張我國應重點開發沿海軸線和長江沿岸軸線,以此形成「T」字形戰略布局。

七、網路開發理論

網路開發理論,是點軸開發理論的延伸。該理論認為,在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後,一個地區形成了增長極即各類中心城鎮和增長軸即交通沿線,增長極和增長軸的影響范圍不斷擴大,在較大的區域內形成商品、資金、技術、信息、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流動網及交通、通訊網。在此基礎上,網路開發理論強調加強增長極與整個區域之間生產要素交流的廣度和密度,促進地區經濟一體化,特別是城鄉一體化;同時,通過網路的外延,加強與區外其他區域經濟網路的聯系,在更大的空間范圍內,將更多的生產要素進行合理配置和優化組合,促進更大區域內經濟的發展。

網路開發理論宜在經濟較發達地區應用。由於該理論注重於推進城鄉一體化,因此它的應用,更有利於逐步縮小城鄉差別,促進城鄉經濟協調發展。

八、累積因果理論

累積因果理論,由著名經濟學家繆爾達爾提出,後經卡爾多、迪克遜和瑟爾沃爾等人發展並具體化為模型。繆爾達爾等認為,在一個動態的社會過程中,社會經濟各因素之間存在著循環累積的因果關系。某一社會經濟因素的變化,會引起另一社會經濟因素的變化,這後一因素的變化,反過來又加強了前一個因素的那個變化,並導致社會經濟過程沿著最初那個因素變化的方向發展,從而形成累積性的循環發展趨勢。市場力量的作用一般趨向於強化而不是弱化區域間的不平衡,即如果某一地區由於初始的優勢而比別的地區發展得快一些,那麼它憑借已有優勢,在以後的日子裡會發展得更快一些。這種累積效應有兩種相反的效應,即迴流效應和擴散效應。前者指落後地區的資金、勞動力向發達地區流動,導致落後地區要素不足,發展更慢;後者指發達地區的資金和勞動力向落後地區流動,促進落後地區的發展。

區域經濟能否得到協調發展,關鍵取決於兩種效應孰強孰弱。在欠發達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的起飛階段,迴流效應都要大於擴散效應,這是造成區域經濟難以協調發展的重要原因。繆爾達爾等認為,要促進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必須要有政府的有力干預。這一理論對於發展中國家解決地區經濟發展差異問題具有重要指導作用。

九、中心—外圍理論

中心——外圍理論,首先由勞爾·普雷維什於20世紀40年代提出,主要是闡明發達國家與落後國家間的中心—外圍不平等體系及其發展模式與政策主張。20世紀60年代,弗里德曼將中心—外圍理論的概念引入區域經濟學。他認為,任何國家的區域系統,都是由中心和外圍兩個子空間系統組成的。資源、市場、技術和環境等的區域分布差異是客觀存在的。當某些區域的空間聚集形成累積發展之勢時,就會獲得比其外圍地區強大得多的經濟競爭優勢,形成區域經濟體系中的中心。外圍(落後地區)相對於中心(發達地區),處於依附地位而缺乏經濟自主,從而出現了空間二元結構,並隨時間推移而不斷強化。不過,政府的作用和區際人口的遷移將影響要素的流向,並且隨著市場的擴大、交通條件的改善和城市化的加快,中心與外圍的界限會逐步消失,即最終區域經濟的持續增長,將推動空間經濟逐漸向一體化方向發展。

這一理論對於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即政府與市場在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中的作用缺一不可,既要強化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促進資源優化配置;又要充分發揮政府在彌補市場不足方面的作用,並大力改善交通條件,加快城市化進程,以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十、城市圈域經濟理論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世界范圍內工業化與城市化的快速推進,以大城市為中心的圈域經濟發展成為各國經濟發展中的主流。各國理論界和政府對城市圈域經濟發展逐漸引起重視,並加強對城市圈域經濟理論的研究。該理論認為,城市在區域經濟發展中起核心作用。區域經濟的發展應以城市為中心,以圈域狀的空間分布為特點,逐步向外發展。該理論把城市圈域分為三個部分,一是有一個首位度高的城市經濟中心;二是有若干腹地或周邊城鎮;三是中心城市與腹地或周邊城鎮之間所形成的「極化一擴散」效應的內在經濟聯系網路。

城市圈域經濟理論把城市化與工業化有機結合起來,意在推動經濟發展在空間上的協調,對發展城市和農村經濟、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和城鄉協調發展,都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C. 西方經濟學的主要概念是什麼

西方經濟學指產生並流行於西方國家的政治經濟學範式,狹義指西方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範式,廣義包括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範式。

西方經濟學與東方經濟學是不同的經濟學範式。西方經濟學主要是範式概念,而不僅僅是地域概念。改革開放以來流行中國的新自由主義經濟學也屬於西方經濟學。

(3)經濟論的概念有哪些擴展閱讀:

研究內容:

經濟學包含的內容非常廣泛,包括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數理經濟學、動態經濟學、福利經濟學、經濟思想史等等。其主要包括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

微觀經濟學 : 研究家庭、廠商和市場合理配置經濟資源的科學 。 以單個經濟單位的經濟行為為對象;以資源的合理配置為解決的主要問題;以價格理論為中心理論;以個量分析為方法;其基本假定是市場出清、完全理性、充分信息。

宏觀經濟學: 研究國民經濟的整體運行中充分利用經濟資源的科學。 以國民經濟整體的運行為對象;以資源的充分利用為解決的主要問題;以國民收入決定理論為中心理論;以總量分析為方法,其基本假定為市場失靈、政府有效。

D. 分享經濟理論的概念

目前所有的經濟學理論,主流學校的學習,學習的無非兩塊:《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兩種經濟學理論,前者偏重經濟學的社會屬性和政治屬性。從本質上對經濟進行了區分。
西方經濟學理論,區分為宏觀和微觀經濟學兩塊。對市場經濟中面臨的諸多問題進行探討。他研究的前提是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不研究其他社會形態的經濟問題。
關於經濟學理論的學習,首先要搞清上面的區分,在進行學習。關於理論中概念,是研究這些問題的關鍵前提。概念是界定,是限定,有了概念,就給分析的問題劃定了界限。經濟學是社會學的部分,社會學中的很多東西都是相互聯系的,無法分開的,錯綜復雜的。概念,是為了明確所研究問題的主體和限定研究的范圍所用。所以必須掌握。
關於更多的經濟學理論的概念,我們可以進一步探討。

E. 經濟的含義

1.經濟就是生產或生活上的節約、節儉,前者包括節約資金、物質資料和勞動等,歸根結底是勞動時間的節約,即用盡可能少的勞動消耗生產出盡可能多的社會所需要的成果。後者指個人或家庭在生活消費上精打細算,用消耗較少的消費品來滿足最大的需要。總之,經濟就是用較少的人力、物力、財力、時間、空間獲取較大的成果或收益;
2.經濟就是國家或企業、個人的收支狀況,如國民生產總值、社會總產值、企業的產量與效益、個人的收入與支出等;
3.經濟就是經邦濟世、經國濟世或經世濟民等詞的綜合和簡化。(如「識局經濟」(《晉書紀瞻》)、「皆有經濟之道而位不逢」(隋王通《文中子中說》卷六)。它的含義包括國家如何理財,如何管理各種經濟活動,如何處理政治、法律、軍事、教育等方面的問題,即治理國家、拯救庶民的意思;
4. 經濟就是家庭管理(見[古希臘]色諾芬著:《經濟論》);
5.經濟就是一種謀生術,是取得生活所必要的並且對家庭和國家有用的具有使用價值的物品(見[古希臘]亞里士多德著:《政治學》)。
第1、2個解釋反映了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習慣用法;第3個解釋是我國古代對經濟一詞的用法;第4、5個解釋是古希臘對經濟一詞的用法。
二、傳統政治經濟學著作解釋
6.經濟是指社會生產關系的總和。指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結成的,與一定的社會生產力相適應的生產關系的總和或社會經濟制度,是政治、法律、哲學、宗教、文學、藝術等上層建築賴依建立起來的基礎;
7.經濟是指社會物質資料的生產和再生產過程。包括物質資料的直接生產過程以及由它決定的交換、分配和消費過程。其內容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兩個方面,但主要是指生產力;
8.經濟是指一個國家國民經濟的總稱。包括一國全部物質資料生產部門及其活動和部分非物質資料生產部門及其活動。我們通常講不同國家的經濟狀況,就是從國民經濟的角度上講的(這一定義犯了邏輯錯誤,即循環定義)。
三、俄羅斯經濟學家解釋
9.經濟就是遵循一定經濟原則,在任何情況下力求以最小的耗費取得最大的效益的一切活動;
10.經濟就是人類以外部自然界為對象,為了創造滿足我們需要所必須的物質環境而不是追求享受所採取的行為的總和(以上見參考文獻[俄]M.N.杜岡—巴拉諾夫斯基著:《政治經濟學原理》)。
西方經濟學
在西方經濟學中,經濟學家給經濟學下了各種各樣的定義,但對經濟的定義卻比較模糊。他們認為經濟學的研究對象自然是經濟,經濟這個最基本的概念是一個清晰自明的實體,對經濟無須下定義,故至今為止在西方經濟學中經濟一詞還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由此導致他們對經濟學的定義也處於混亂狀態。我們只能從其對經濟學的定義中推測出經濟的「定義」。
11.經濟是指財富;
12.經濟是人類和社會選擇使用自然界和前輩所提供的稀缺資源;
13.經濟是指利用稀缺的資源以生產有價值的商品並將它們分配給不同的個人;
14.經濟是指人類生活事務;
15.經濟是指把稀缺資源配置到各種不同的和相互競爭的需要上,並使它們得到最大滿足;
16.經濟是指將稀缺的資源有效的配置給相互競爭的用途;
17.經濟是指個人、企業、政府以及其他組織在社會內進行選擇,以及這些選擇決定社會性稀缺性資源的使用;
18.經濟指社會管理自己的稀缺資源;
19.經濟是指我們社會中的個人、廠商、政府和其他組織進行選擇,這些選擇決定社會資源被利用;
20.經濟是指在經濟活動中確定勞動、資本和土地的價格,以及運用這些價格配置資源;
21.經濟是指金融市場行為,金融市場將資本配置到其他經濟部門;
22.經濟是指收入分配,以及不損害經濟運行的前提下對人給予幫助;
23.經濟是指政府支出、稅收、預算、赤字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24.經濟是指經濟周期中失業與生產的波動,並改善經濟增長的政策;
25.經濟是指各國貿易模式貿易壁壘的影響;
26.經濟是指發展中國家的發展,資源有效利用的方式;
27.經濟是指一定社會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等經濟活動,經濟關系和經濟規律;
28.經濟是指有限資源在不同用途上的運用;
29.經濟是指資源配置的全過程及決定影響資源配置的全部因素。

F. 經濟的概念是什麼

自有人類以來,人就不斷從事經濟活動,而且經濟是人類社會中最主要的一種活動.人類從事經濟活動以來,就不斷對經濟進行認識.一部浩瀚的人類文化史,其中就閃爍著許多經濟思想的光輝.自近代經濟學科誕生以來,這方面的論著真可謂汗牛充棟,其中也的確蘊涵著無數正確的成分,甚至是真理的萌芽.但是,總的說來,經濟對於人的認識來說,還是一個十分模糊的對象.如果把經濟比喻成人的坐騎的話,那麼它還是一匹未經馴服的烈馬,有時可以載你百里,有時又會把你顛覆馬下;如果把經濟比喻成一盤棋的話,那麼至今還沒有人能夠把它走活,一時似乎可以佔位奪子,棋開得勝;轉瞬間又可能丟盔卸甲,被殺得遍體鱗傷.一句話,人們還未完全進入經濟的"自由王國".
誠然,經濟,尤其是現代經濟,的確是個復雜的事物.它是一個多方利益,多個系統,多重層次的綜合體.要對經濟認識得比較全面、比較透徹絕非易事.但我們認為,只要能夠掙脫一些傳統的錯誤觀念的束縛,只要不受"本本"的糾纏,堅持從實際出發,從歷史出發,通過對大量的經濟現象,進行比較科學的、全面深入的分析研究,然後得出對經濟比較正確的認識,是不難做到的。當然,在認識方法上,宜"由表及裡,由此及彼"地分步進行。而不應滿足對經濟簡單地作出某種想當然的抽象的判斷。
從根本上講,人們之所以對許多社會問題(包括經濟問題)搞不清楚是什麼,主要是對人類社會對人類進化等根本性的東西不清楚。這些根本性的東西,就是主客體關系學所探討的一些基本原理。我們認為,只要從主客體關系的角度來認識經濟,就不難把握住經濟的本質。主客體關系學實際上是對經濟問題的研究,提供了一種科學的方法,或者說,為開啟經濟這座迷宮的大門,提供了一把鑰匙

G. 請問經濟學的定義是什麼

經濟學是研究人類經濟活動的規律即價值的創造、轉化、實現的規律——經濟發展規律的理論,分為政治經濟學與科學經濟學兩大類型。

要研究經濟發展的規律就必須從整體上統一研究經濟現象,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是統一的經濟體中對稱的兩個方面,所以在科學的對稱經濟學範式框架中,有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之分,沒有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之別;而政治經濟學總是把經濟學分為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

(7)經濟論的概念有哪些擴展閱讀

經濟學核心思想是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

經濟學的發展曾經分為兩大主要分支,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經濟學起源於古代中國經濟思想、希臘色諾芬與亞里士多德為代表的早期經濟學,

經過亞當·斯密、馬克思、凱恩斯、中國經濟學家等經濟學家的發展,經濟學逐步由政治經濟學向科學經濟學發展,經濟學理論體系和實際應用不斷完善。

H. 經濟學概念

經濟學是研究人類經濟活動的規律即價值的創造、轉化、實現的規律——經濟發展規律的理論,分為政治經濟學與科學經濟學兩大類型。

要研究經濟發展的規律就必須從整體上統一研究經濟現象,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是統一的經濟體中對稱的兩個方面,所以在科學的對稱經濟學範式框架中,有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之分,沒有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之別;而政治經濟學總是把經濟學分為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

(8)經濟論的概念有哪些擴展閱讀:

簡單地回顧一下經濟理論的發展歷史,會從中發現經濟學理論發展的規律性,會給我們很多的啟示。從重商主義開始,資本主義需要原始積累,對外貿易是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手段。西歐封建社會晚期或資本主義初期,商業居於工業之上。

重商主義者從商業資本的運行出發,認為金銀是財富的唯一代表,且來自流通領域,主張多賣少買。為了多賣少買,在經濟政策上主張貿易保護,興辦「國家工場」。法國重商主義的代表安圖安·徳·孟克列欽1615年發表了《獻給國王和王後的政治經濟學》,這里的政治經濟學是指管理國家經濟的科學。

英國重商主義者托馬斯·孟1621年發表了《論英國與東印度公司的貿易》。這本書後來經作者徹底改寫,1664年以《英國得自對外貿易的財富》為書名重版。我們看到,最初的經濟學理論回答了當時給定條件下一國如何致富的問題。

既有理論分析,更有政策建議,還有社會實踐。重商主義在解決資本主義發展之初的原始積累問題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

I. 什麼是經濟

經濟是價值的創造、轉化與實現;人類經濟活動就是創造、轉化、實現價值,滿足人類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動。

經濟就是對物資的管理;是對人們生產、使用、處理、分配一切物資這一整體動態現象的總稱。這一概念微觀的指一個家庭的家務管理,宏觀的指一個國家的國民經濟。在這一動態整體中,包括著人類的生產、儲蓄、交換、分配的各項活動;生產是這一動態的基礎,分配是這一動態的終點。

經濟是指社會生產關系的總和。指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結成的,與一定的社會生產力相適應的生產關系的總和或社會經濟制度,是政治、法律、哲學、宗教、文學、藝術等上層建築賴依建立起來的基礎。

(9)經濟論的概念有哪些擴展閱讀:

中國經濟改革問題的經濟學研究,也都有兩條主線:一條是資源配置問題,一條是激勵問題,當然還有兩者的結合。與資源配置問題相關的是關於市場的基礎性和決定性作用,以及政府的幫助性作用。價格,包括產品市場價格和要素市場價格,是其中的核心問題。

與激勵問題相關的是關於產權、合同、所有制、治理等問題。當然,激勵與價格也密切相關,但是它不僅與價格相關,更與政府與個人、政府與企業、政府層級部門之間的權力配置關系密切。

由於經濟思想和學說受社會、歷史、階級等因素的影響,因而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也必然隨著歷史時代的更迭而發生變化。

J. 經濟學的基本觀點是什麼

基本思想
其基本思想是:(1)生產關系是一切社會關系中最基本的關系。(2)在繼承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科學成分的基礎上,創立了勞動價值論,提出了商品二重性、勞動二重性理論。(3)在勞動價值論的基礎上,創立了剩餘價值理論,認為該理論揭露了資產階級剝削的本質和資本主義社會階級對立的根源,並認為該理論揭示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理論依據。(4)創立了社會再生產理論。(5)創立了利潤理論、利息理論和地租理論。(6)對未來社會做出了構想。
基本原理
經濟學十大原理之一:人們面臨交替關系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為了得到一件東西,通常不得不放棄另一件東西。作出決策要求我們在一個目標與另一個目標之間有所取捨。
學生面臨如何分配學習時間的交替,父母在購物,旅遊和儲蓄間面臨交替,社會面臨效率與平等的交替。
-- 效率:社會能從其稀缺資源中得到最多東西的特性。
平等:經濟成果在社會成員中公平分配的特性。
經濟學十大原理之二: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而放棄的東西
很多情況下,某種行動的成本並不像乍看時那麼明顯。 一種東西的機會成本是為了得到這種東西所放棄的東西
經濟學十大原理之三:理性人考慮邊際量
許多決策涉及到對現有行動計劃進行微小的增量調整,經濟學家把這些調整稱為邊際變動。
邊際變動:對行動計劃小的增量調整
經濟學十大原理之四: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
貿易使每個人可以專門從事自己最擅長的活動。通過與他人交易,人們可以按較低的價格買到各種各樣的物品與勞務。
經濟中每個家庭都與其他所有家庭競爭,但是把你的家庭與所有其他家庭隔絕開來並不會過得更好,如果是這樣的話,你的家庭就必須自己種糧食,做衣服,蓋房子。國家和家庭一樣也能從相互交易中獲益。
1、重商主義

主要觀點是重視金銀貨幣的積累,把金銀看作是財富的形式,認為對外貿易是財富的真正源泉,只有通過出口才能獲取更多的金銀財富。因此,主張在國家的支持下發展對外貿易。但是重商主義的研究只限於流通過程,還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經濟理論體系。

2、古典經濟

主要觀點是流通過程不創造財富,只有農業和畜牧業才是財富的源泉。提出自然秩序的概念,用農業來概括經濟,用租地農場主的生產經營活動來分析資本的流通和再生產。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經濟學家稱重農學派為「現代經濟學的真正鼻祖」。

3、自由主義

主要觀點是經濟全球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個必然趨勢和一個自然的歷史過程。但經濟全球化並不排除政治和文化的多元化,更不等於全球經濟、政治、文化一體化。新自由主義鼓吹經濟全球化,而是著力強調要推行全球經濟、政治、文化一體化,即全球化。

(10)經濟論的概念有哪些擴展閱讀:
經濟學學派中自由主義的發展概況:
NewLiberalism:19世紀70年代,英國經濟危機嚴重,為適應資產階級新的政治要求,T.H.格林首先提出了既堅持英國自由主義傳統,又實施國家干預,充分發揮國家作用的新理論。
90年代以後,英國自由黨內外很多自稱集體主義者的激進知識分子,主張建立平等、合作的新社會,要求國家在減少日益嚴重的失業和貧困現象中發揮決定性作用。他們從格林的著作中尋找行動的理論依據。「新自由主義」成為他們所推崇的理論的代名詞。
此時的新自由主義事實上是NewLiberalism,因為新自由主義對「自由」解釋與古典自由主義相比有了顯著的不同,提出自由應該是制度框架內的自由,而不是放任自流。

閱讀全文

與經濟論的概念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廣州番禺哪裡有阿里健康大葯房 瀏覽:592
抖音稱呼美女還有什麼 瀏覽:164
沙溢胡可如何在細節中體現愛情 瀏覽:260
婚姻線左右手都有怎麼看 瀏覽:721
小米手環6女性健康怎麼開 瀏覽:872
什麼影響男人的事業運勢 瀏覽:353
如何發展老人經濟 瀏覽:939
有人說你不知道什麼是愛情 瀏覽:63
風聲的美女長什麼樣 瀏覽:477
成語故事紙上談兵講的是什麼 瀏覽:119
考環保方面事業編題庫有哪些 瀏覽:340
東軟集團政府事業部怎麼樣 瀏覽:152
萬科幸福譽對面蓋什麼醫院 瀏覽:622
故城縣哪裡有美女 瀏覽:910
養老事業包括什麼 瀏覽:567
婚姻男方冷暴力不理你怎麼發信息 瀏覽:733
美國經濟歷史發展的原因有哪些 瀏覽:712
被套多久換一次最健康 瀏覽:208
美女洗澡有什麼漂亮 瀏覽:409
經濟艙和折扣艙什麼意思 瀏覽:208